[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徐世傑王國為潘桂娟 相關的商品
    1600 條商品,現在第3頁/共40首頁 上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頁 末頁
    81.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張璐

    市場價:310元  優惠價:270元  立刻節省:40元  

     

    張璐,字路玉,晚號石頑老人。生於明萬歷四十五年(1617),約卒於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至康熙三十八年(1699)之間。江蘇長洲人(今江蘇吳縣)。張璐業醫60餘年,是清初三大家之一。著有《張氏醫通》《傷寒纘論》《傷寒緒論》《本經逢原》《診宗三昧》等多部著作。張璐在傷寒學、治療學、診法學、本草學等領域均成就卓著;臨床上對內、外、婦、兒科多種疾病的診治,均具有鮮明的特色。張璐在醫學理論、雜病證治以及傷寒研究等方面均有很高的成就。其重視經典理論、辨證論治與方藥分析,經過幾十年的臨床與研究,整理各家,寫成《張氏醫通》,對後世醫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朱喬青編著的《張璐/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內容包括張璐的生平概述、著作簡介、學術思想、臨證經驗、後世影響等。

    82.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陸懋修

    市場價:310元  優惠價:270元  立刻節省:40元  

     

    陸懋修是我國清代後期有名的醫家。陸氏醫承家學,更受到其外曾祖王樸莊醫學思想的深刻影響,精於《內經》、《傷寒論》,著有《世補齋醫書》前、後集。前集闡發《經》、《論》以明理,後集重定醫書4種以辨誤。本書前後合參,綜其所論,從五運六氣(大司天理論)、傷寒(廣義傷寒論)、溫病(陽明溫病論)、瘟疫(寒、溫疫病論)、不謝方及其臨證經驗等方面,對其學術思想進行了提煉與闡發。其它如其注解《內經》難字、重訂醫書4種,也有一定的學術價值,本書亦有所論及。另外,陸懋修有許多評論性的文字,勇於質疑、大膽批判,於補偏救弊及推動學術爭鳴有著積極的影響;但其厚古薄今、執一隅之見,抨擊醫家尤其是溫病學派學術觀點的作為,則是無益於學術之進步的。是以,本文對陸氏言語激烈甚或偏激之論不作回避和粉飾,是希望我輩可引以為戒。

    83.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樓英

    市場價:290元  優惠價:240元  立刻節省:50元  

     

    >二、《氣運類注》
    學術思想
    一、學術淵源
    (一)時代背景
    (二)家庭影響
    (三)師傳熏陶
    二、學術特色
    (一)《周易》為本源,《內經》為基礎
    (二)創醫學類書之綱目,為後世醫家所借鋻
    部分目錄

    84.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馬培之

    市場價:310元  優惠價:260元  立刻節省:50元  

     

    馬培之,名文植,字培之,生於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卒於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江蘇武進孟河人,清代有名醫家,孟河醫派“四大家”之一。著有《醫略存真》《外科傳薪集》《馬評外科癥治全生集》等。馬培之精通內、外、喉諸科,尤以外科見長。其在中醫外科領域,推崇王氏全生派,同時吸收正宗、心得兩派之精華而發明之;強調外癥不能著眼於局部,主張內外兼治;在使用古代各種丸、散、膏、丹等從內而治之外,還結合刀針治療,內外並舉,故世人稱其“以外科見長而以內科成名”。本書內容包括馬培之的生平概述、著作簡介、學術思想、臨證經驗、後世影響等。

    85.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鄭欽安

    市場價:310元  優惠價:260元  立刻節省:50元  

     

    本書繫統研究了鄭欽安的生平、裡籍、師承、學術思想與臨證經驗。學術思想部分,闡述了鄭欽安乾坤坎離學說、真陽學說、萬病一氣學說、六經氣化學說及其學術源流。臨證經驗部分,總結了鄭欽安先生臨床各科證治經驗等內容,重點討論了鄭欽安在診法、方藥、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眼科等方面的經驗。在如何科學、全面、客觀地對待鄭欽安開創的“火神派”學術方面,也進行了探討,認為“火神”心法的立論基礎是辨證論治,根本目的是針砭時弊,火神派治療陽虛證、疑難重癥的經驗具有巨大價值。全書對鄭欽安學說進行了較為繫統的提煉,以“一氣”思想將欽安理、法、方、藥一脈貫通,著力呈現鄭欽安先生“扶陽理路”及靈活運用經方的“火神”心法,可供中醫臨床、中西醫結合工作者及廣大中醫藥愛好者閱讀。

    86.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危亦林

    市場價:310元  優惠價:260元  立刻節省:50元  

     

    本書介紹了危亦林的生平和著作情況,研究了危亦林學術淵源和學術特色,對危亦林《世醫得效方》進行了細致的梳理和研究,將危亦林各科疾病治療理論和經驗進行了總結,對其中代表性的方劑進行了評述。希望本書的整理研究進一步引起後人對危亦林學術思想的重視,為現代中醫臨床工作者提供可資借鋻的有益經驗。

    87.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喻昌

    市場價:310元  優惠價:260元  立刻節省:50元  

     

    喻昌,字嘉言,晚年自號西昌老人,生於明萬歷十三年(1585年),卒於清康熙三年(1664年),南昌府新建(今江西省南昌市新建縣)人,明末清初有名醫家。代表作為《寓意草》《尚論篇》《醫門法律》。喻昌開創病歷議病式,詳論傷寒六經證治,力主《傷寒論》錯簡重訂,闡發“三綱”學說,總結鼕溫、春溫、伏氣等病證診治規律;創大氣論、秋燥論等,多為後世推崇。本書內容,包括喻昌的生平概況、著作簡介、學術思想、臨證經驗、後世影響等。

    88.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王旭高

    市場價:310元  優惠價:260元  立刻節省:50元  

     

    本書是《中國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中的一冊。本書分為五個部分,分別介紹王旭高的生平概述、著作簡介、學術思想、臨證經驗、後世影響等。靠前部分,生平概述包括王旭高生存的時代背景和從醫經歷等;第二部分對其主要著作的學術價值作了簡要的概述;第三部分對王旭高學術思想的源流和學術特色作樂詳盡的介紹;第四部分為臨證經驗,從內科、外科闡釋了王旭高的臨證經驗,並分科列舉王旭高經典醫案;第五部分從歷代評價和學派傳承介紹王旭高對後世的影響。
    本書適合中醫臨床工作者及業餘愛好者閱讀,對中醫理論及臨床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借鋻意義。

    89.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惲鐵樵

    市場價:310元  優惠價:260元  立刻節省:50元  

     

    惲鐵樵,名樹玨,鐵樵為其字,別號冷風、焦木、黃山民;生於清光緒四年(1878年),卒於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江蘇武進人,近代有名中醫。著有《藥庵醫學叢書》和多部中醫函授學校講義。在學術思想方面,對《內經》、《傷寒論》及溫病學多有闡釋和發揮;在臨床經驗方面,內外婦兒各科兼通,尤在兒科病證方面頗有心得;創辦函授學校,培養後學。惲鐵樵一生自強不息,堅持與民族虛無主義和廢止中醫派鬥爭,強調發展中醫必須堅持以中醫為主,注重中醫思維,捍衛中醫旗幟,開拓創新,為近代中醫的發展做出了很好的貢獻。本書內容,主要包括惲鐵樵的生平概況、著作簡介,學術思想、臨證經驗、後世影響等。

    90.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王孟英

    市場價:330元  優惠價:280元  立刻節省:50元  

     

    王士雄(1808-1868),字孟英,號潛齋,浙江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有名醫家。作為溫病學派之集大成者,王孟英注重經典,廣采葉桂、薛雪、吳瑭、章楠等諸家言論,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對溫病理論多有發揮。另外,王孟英在診斷、辨證、治則治法、遣方用藥等方面均有獨到的見解和臨床經驗,充分反映在傳世的醫案、方書、評按著作中。本書內容包括王孟英的生平概述、著作簡介、學術思想、臨證經驗、後世影響等。

    91.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何廉臣

    市場價:290元  優惠價:240元  立刻節省:50元  

     

    何廉臣,字廉臣,號印岩,晚年又自號“越中老朽”;生於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卒於民國十八年(1929年);浙江紹興人,清末民初中醫名家,“紹派傷寒”的代表人物。何廉臣校訂、編纂、撰著之醫書30餘種,其中以《增訂通俗傷寒論》、《重訂廣溫熱論》、《全國名醫驗案類編》等,很能反映其醫學思想。何廉臣一生致力於中醫學術的傳承與發展,增訂《通俗傷寒論》,發展傷寒學說,強調寒溫融合;重訂《廣溫熱論》,從伏火論治溫病,闡明伏氣溫病與新感溫病的區別,豐富了溫病辨證論治體繫。湯爾群編著的《何廉臣/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內容包括何廉臣的生平概述、著作簡介、學術思想、臨證經驗、後世影響等。

    92.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陳伯壇

    市場價:290元  優惠價:240元  立刻節省:50元  

     

    陳伯壇深得張仲景《傷寒論》要旨,對歷代醫書多有閱覽,而反本窮源,旁及各家,且不固守舊說,著意創新,以精、警、整、醒四字為運行醫術的方法(即:精通三陰三陽、五運六氣;警覺那些有誤的,對醫書不生搬硬套;整理有層次,或從表而入裡,或由裡而發外;醒神清腦,隨機應變)。對醫理堅持“四不”(不剝削、不阿附、不隨便敷衍、不拾人唾餘),對前人注釋張仲景《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絕不盲從附和,悉心探索、創新醫理。陳伯壇行醫教學五十餘年,被譽為近代嶺南有名的傷寒學派的鼻祖。本文從陳伯壇著作入手,深入分析探討陳伯壇學術思想及臨床經驗,旨在為現代臨床、科研提供文獻資料和學術借鋻。

    93.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雷豐

    市場價:310元  優惠價:260元  立刻節省:50元  

     

    雷豐,字松存,號少逸,晚年自號侶菊布衣,生於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卒於光緒十四年(1888年);浙江三衢(今衢州)人,清代有名醫家,代表作為《時病論》。雷豐以《黃帝內經》經旨為綱,集四時六氣之病為目,注重時令節氣,區分伏氣新感,論四時之病72種,治法60種,備用成方104首,附醫案87則;提出依時分病、知時論證、辨體論治、以法統方,治溫重視宣達透邪、顧護津液,較為全面地總結了中醫外感病證治理論,有重要臨床指導價值。本書內容包括雷豐的生平概述、著作簡介、學術思想、臨證經驗、後世影響。

    94.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丁甘仁

    市場價:310元  優惠價:260元  立刻節省:50元  

     

    丁甘仁,名澤周,字甘仁,生於清同治五年(1866),卒於民國十五年(1926),江蘇武進縣孟河鎮人,清末民初有名醫家、中醫教育家,孟河醫派的代表人物;與費伯雄、馬培之、巢崇山並稱為“孟河四大家”。著有《喉痧癥治概要》《孟河丁氏醫案》《藥性輯要》等。丁甘仁善用經方,師古而不泥;學貫古今醫界,融合寒溫辨治;用藥和緩輕靈,重視顧護脾胃;辨證精微準確,擅用反治之法;對各科疾病的治療,善用祛濕之法;認為痧疹勝於喉癥,以暢汗為靠前要義;臨床治療內、外、婦、兒、喉各科疾病,頗具效驗。本書內容,包括丁甘仁的生平概述、著作介紹、學術思想、臨證經驗及後世影響等。

    95.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朱丹溪

    市場價:310元  優惠價:260元  立刻節省:50元  

     

    朱丹溪,名震亨,字彥修,號十八年(1281年)至正十八年(1358代義烏(今浙江義烏市)赤岸代有名醫家,滋陰學派的創始人,後世將其與劉完素、張從正、李東垣並四大家”。著有《格致餘論》《局方發揮》《丹溪心法》《金匱鉤玄》等。朱丹溪援理入醫,提出“陽有餘陰不足論”和“相火論”;將“氣、血、痰、郁”作為臨床辨證的綱領。朱丹溪之後受眾者甚廣,其醫學理論和臨床經驗,不僅對明清醫學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而且促進了日本江戶時代漢醫後世派的形成與發展。本書內容,包括朱丹溪的生平概述、著作介紹、學術思想、臨證經驗及後世影響等。

    96.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王叔和

    市場價:290元  優惠價:240元  立刻節省:50元  

     

    王叔和,名熙,生3世紀,西晉高平(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晚年寓居湖北新洲。他總3世紀以前的脈學知識,結合個人發揮,著成《脈經》10卷,保存了張仲景對傷寒辨證論治的主要內容,對後世研究、發展傷寒學說具有重要意義。本書介紹了王叔和的生平概述、著作簡介、學術思想、臨證經驗、後世影響等。

    97.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趙學敏

    市場價:290元  優惠價:240元  立刻節省:50元  

     

    趙學敏著書詳人所略,勇於創新,博覽廣征,遍訪周咨,嚴謹求實,親驗詳考,注重實用,力求濟世;重視民間醫藥,發揚地方特色,融彙西方醫藥。所著《串雅》是我國首部走方醫治療技術專著,《本草綱目拾遺》是繼《本草綱目》之後的集本草大成之作。本書內容,包括趙學敏的生平概述、著作簡介、學術思想、臨證經驗、後世影響等。

    98.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劉完素

    市場價:310元  優惠價:260元  立刻節省:50元  

     

    劉完素,字守真,別號守真子,自號通玄處士;約生於北宋宣和二年(1120),卒於金承安五年(1200);金河間(今河北省河間市)人四大家”之一。劉完素一生致力於醫學研究並勤於實踐,著有《素問玄機原病式》《黃帝素問宣明論方》《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三消論》等,提出火熱論、運氣學說、陽氣怫郁論、玄府氣液通暢論、燥氣論等學術創見;進而開時期一個重要的學術流派――河間學派,其學術思想在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李海玉小雅夫人《劉完素/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內容包括劉完素的生平概述、著作簡介、學術思想、臨證經驗、後世影響等。

    99.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素

    市場價:540元  優惠價:450元  立刻節省:90元  

     

    素,字潔古,約生於1130年,卒年不詳;河北易州(易水)人,宋金時期著名醫學家,“易水學派”的開創者。著有《醫學啟源》《髒腑標本寒熱虛實用藥式》《潔古珍珠囊》素發揚髒腑病機辨證理論,重視五運六氣病機證治,**中藥引經報使理論,規範髒腑虛實標本用藥式,闡發氣味厚薄與制方法度等,為中醫理論體繫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素》內容,素的生平概述、著作簡介、學術思想、臨證經驗、後世影響等。

    100.

    葉天士/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

    市場價:580元  優惠價:490元  立刻節省:90元  

     

      葉天士,名桂,字天士,號香岩,晚年又號上津老人;生於清康熙五年(1666),卒於清乾隆十年(1745);祖籍安徽歙縣,後遷至江蘇吳縣(今江蘇蘇州);清代醫家、溫病學家;著述有《溫熱論》《臨證指南醫案》《葉氏醫案存真》《未刻本葉氏醫案》等,均由其門人輯錄整理而成。葉天士在學習繼承前代醫家的基礎上,在溫病領域內貢獻突出。其闡發溫熱病病機,創立了衛氣營血辨治體繫,確定了溫病治療的基本原則;重視查舌驗齒,辨斑疹白痦,充實了溫病診斷學內容;其胃陰說、陽化內風說、久病人絡說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臨床價值。其創制的甘露消毒丹、神犀丹,活人甚眾。《葉天士/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內容包括葉天士的生平概述、著作簡介、學術思想、臨證經驗及後世影響。

    101.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王旭高

    市場價:540元  優惠價:450元  立刻節省:90元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王旭高》是《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中的一冊。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王旭高》分為五個部分,分別介紹王旭高的生平概述、著作簡介、學術思想、臨證經驗、後世影響等。第1部分,生平概述包括王旭高生存的時代背景和從醫經歷等;第二部分對其主要著作的學術價值作了簡要的概述;第三部分對王旭高學術思想的源流和學術特色作了詳盡的介紹;第四部分為臨證經驗,從內科、外科闡釋了王旭高的臨證經驗,並另列醫案賞析分科列舉王旭高經典醫案;第五部分從歷代評價和學派傳承介紹王旭高對後世的影響。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王旭高》適合中醫臨床工作者及業餘愛好者閱讀,對中醫理論及臨床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借鋻意義。

    102.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喻昌

    市場價:540元  優惠價:450元  立刻節省:90元  

     

      喻昌,字嘉言,晚年自號西昌老人,生於明萬歷十三年(1585),卒於清康熙三年(1664),南昌府新建(今江西省南昌市新建縣)人,明末清初著名醫家。代表作為《寓意草》《尚論篇》《醫門法律》。喻昌開創病歷議病式,詳論傷寒六經證治,力主《傷寒論》錯簡重訂,闡發“三綱”學說,總結鼕溫、春溫、伏氣等病證診治規律;其所創的“大氣論”“秋燥論”等理論為後世推崇。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喻昌》主要內容包括喻昌的生平概況、著作簡介、學術思想、臨證經驗、後世影響等五個部分。

    103.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孫一奎

    市場價:540元  優惠價:450元  立刻節省:90元  

     

      孫一奎,字文垣,號東宿,別號生生子;生於明嘉靖十七年(1538),卒於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安徽休寧人,明代著名醫家;著有《赤水玄珠》《醫旨緒餘》《孫氏醫案》等。孫一奎在學術上倡導“醫易同源”之論,以太極之說演繹醫理,創立“命門動氣”學說,繫統論述三焦相火理論。在臨床診療中,孫一奎注重“明證”與“正名”,對相似病證的鋻別多有獨到見解;臨證時注重培護陽氣,,為明代溫補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孫一奎》主要內容包括孫一奎的生平概述、著作簡介、學術思想、臨證經驗、後世影響等。

    104.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龔廷賢

    市場價:540元  優惠價:450元  立刻節省:90元  

     

      龔廷賢,字子纔,生於年(1522),卒於明萬歷四十七年(1619)。江西金溪人,曾隱居金溪縣雲林山中,故別號“雲林山人”。明代著名醫家,代表作為《》《萬病回春》。龔廷賢遠紹《內經》,承續前賢,尤其推崇李東垣、薛己之說;重氣、調理脾胃,調理氣血分主次,行醫治病推崇“王道”;重視“治未病”及老年人調護攝養;創制的清上蠲痛湯、高枕無憂散、溫清飲等著名方劑至今仍用於中醫臨床;龔廷賢從醫七十餘年,德藝雙馨,對後世影響頗大,對日本漢醫發展也產生了深遠影響。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龔廷賢》主要內容包括龔廷賢的生平概述、著作簡介、學術思想、臨證經驗及後世影響等。

    105.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王孟英

    市場價:580元  優惠價:490元  立刻節省:90元  

     

      王士雄(1808-1868),字孟英,號潛齋,浙江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著名醫家。作為溫病學派之集大成者,王孟英注重經典,廣采葉桂、薛雪、吳瑭、章楠等諸家言論,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對溫病理論多有發揮。另外,王孟英在診斷、辨證、治則治法、遣方用藥等方面均有獨到的見解和臨床經驗,充分反映在傳世的醫案、方書、評按著作中。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王孟英》主要內容包括王孟英的生平概述、著作簡介、學術思想、臨證經驗、後世影響等。

    106.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李梴

    市場價:540元  優惠價:450元  立刻節省:90元  

     

      李梴,字健齋,生活於明代嘉靖至萬歷年間,江西南豐人,為江西歷史上十大名醫之一,著有《醫學入門》,學術影響深遠。李梃將養生之道歸於平易,強調保養之道存乎心,飲食起居須有節。李梃重視髒腑理論,對髒腑屬性、“五髒穿鑿”之說等深有體會,提出五髒互涵、邪自互人的觀點,總結髒腑的證治規律;臨床重視脈診,崇尚上古診法,專立婦人脈法;提倡針道之說,總結子午八法和神針大要;基於臨床實踐,總結雜病診治提綱;在本草學方面,突出藥性,強調配伍,類分本草等,均頗具特色。《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李梴》內容包括李梃的生平概述、著作簡介、學術思想、臨證經驗、後世影響等。

    107.

    危亦林/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

    市場價:540元  優惠價:450元  立刻節省:90元  

     

      危亦林,字二年(1277)至正七年(1347),江西南豐(今江西省南豐縣代醫家,在骨傷科方面的造詣尤為後人稱道。所著《世醫得效方代以前大量方劑精挑細選,按病癥彙總方劑,保留了許多民間驗方,公布了一些家傳秘方,極大地提高了方劑運用的有效性。《危亦林/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也是危亦林對骨科、內科、婦科、兒科、五官科等方面診治經驗的總結。危亦林學術功底深厚,醫宗經典,博覽群書,既能繼承先賢臨證精粹,學術上又多有創新。《危亦林/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內容包括危亦林的生平概述、著作簡介、學術思想、臨證經驗、後世影響等。

    108.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吳師機

    市場價:500元  優惠價:420元  立刻節省:80元  

     

      吳師機,原名樽,又名安業,字尚先,生於清嘉慶十一年(1806),卒於光緒十二年(1886),浙江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著有《理瀹駢文》,載方千餘首。吳師機在“外治”方面卓有建樹,提出“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即內治之藥”,並確立三焦分治法;對內病外治的作用機理、制方遣藥、作用途徑、敷貼部位及穴位等,有較為繫統的理論闡發,詳細總結了內、外、婦、兒、五官科疾病的外治經驗;施診專以膏藥為主,還有臍療、穴位貼敷等。《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吳師機》內容包括吳師機的生平概述、著作簡介、學術思想、臨證經驗、後世影響等。

    109.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丁甘仁

    市場價:540元  優惠價:450元  立刻節省:90元  

     

      丁甘仁,名澤周,字甘仁,生於清同治五年(1866),卒於1926年,江蘇武進縣孟河鎮人,清末民初著名醫家、中醫教育家,孟河醫派的代表人物;與費伯雄、馬培之、巢崇山並稱“孟河四大家”。著有《喉痧癥治概要》《孟河丁氏醫案》《藥性輯要》等。丁甘仁善用經方,師古而不泥;學貫古今醫界,融合寒溫辨治;用藥和緩輕靈,重視顧護脾胃;辨證精微準確,擅用反治之法;對各科疾病的治療,善用祛濕之法;認為痧疹勝於喉癥,以暢汗為第1要義;臨床治療內、外、婦、兒、喉各科疾病頗具效驗。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丁甘仁》主要內容包括丁甘仁的生平概述、著作簡介、學術思想、臨證經驗及後世影響等。

    110.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李中梓

    市場價:540元  優惠價:450元  立刻節省:90元  

     

      李中梓,字士材,號念莪,生於明萬歷十六年(1588),卒於清順治十二年(1655),江蘇雲間(又名華亭、松江府)南彙(今上海南彙)人。明末清初著名醫家,學術成就卓著。著有《內經知要》《醫宗必讀》《刪補頤生微論》等。李中梓重視脾腎,提出水火陰陽論,擅長“別癥、知機、明治”,注重養生、三因制宜,重視醫風醫德。《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李中梓》主要包括李中梓的生平概況、著作簡介、學術思想、臨證經驗和後世影響等。

    111.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惲鐵樵

    市場價:540元  優惠價:450元  立刻節省:90元  

     

      惲鐵樵,名樹玨,字鐵樵,別號冷風、焦木、黃山民;生於清光緒四年(1878),卒於民國二十四年(1935),江蘇武進人,近代著名中醫。著有《藥庵醫學叢書》和多部中醫函授學校講義。在學術思想方面,對《內經》《傷寒論》及溫病學多有闡釋和發揮;在臨床經驗方面,內外婦兒各科兼通,尤在兒科病證方面頗有心得;創辦函授學校,培養後學。《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惲鐵樵》主要內容包括惲鐵樵的生平概述、著作簡介、學術思想、臨證經驗、後世影響等。

    112.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王好古

    市場價:500元  優惠價:420元  立刻節省:80元  

     

      王好古,字進之,號汝莊,晚號海藏老人;生於金承安五年(1年(126中書省趙州(今河北趙縣代著名醫家,易水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代表著作有《陰證略例》戎》《湯液本草》《此事難知》和《海藏癍論萃英》等。王好古精通《黃帝內經》,深研《傷寒論》,素、李果之學,對易水學派的本草學理論進行了繫統總結並有所拓展;在研習張仲景學說的同時,緊密結合個人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提出了陰證學說、六經內外一統論,為《傷寒論》學術的發展開了兩大門徑,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王好古》主要內容包括:王好古的生平概述、著作簡介、學術思想、臨證經驗、後世影響等。

    113.

    皇甫謐/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

    市場價:540元  優惠價:450元  立刻節省:90元  

     

      皇甫謐,幼名靜,字士安,自號玄晏先生,生於東漢建安二十年(215年),卒於西晉太康三年(282年),安定朝那(今甘肅靈臺縣)人,是中國歷史上的學者,在文學、史學、醫學諸方面都卓有建樹;以編撰《針灸甲乙經》而聞名於世,為中醫學史上的針灸學家,其構建針灸診療理論體繫,為針灸學術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皇甫謐》內容,包括皇甫謐的生平概述、著作簡介、學術思想、臨證經驗、後世影響等。

    114.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瀋金鼇

    市場價:540元  優惠價:450元  立刻節省:90元  

     

      瀋金鼇,字芊綠,晚號尊生老人,生於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卒於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江蘇無錫城內西水關堰橋人,清代著名醫家;其代表性著作為《瀋氏尊生書》,其中包括《脈像統類》《諸家主病詩》《雜病源流犀燭》《傷寒論綱目》《婦科玉尺》《幼科釋迷》《要藥分劑》等。瀋金鼇以《內經》為本,尊古而不泥古,廣征博引各家學說,闡明雜病學術源流;臨證重視脈法,以脈取證;重視培補脾胃,注重情志,善調氣血,於養生也有深入的研究。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瀋金鼇》主要內容包括瀋金鼇的生平概述、著作簡介、學術思想、臨證經驗、後世影響等。

    115.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武之望

    市場價:500元  優惠價:420元  立刻節省:80元  

     

      武之望,字叔卿,號陽紆,生於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卒於崇禎二年(1629),陝西臨潼(今西安市閻良區)人。武之望勤於著述,彙集各家之長,參以自己臨證體會,著有《濟陰綱目》《濟陽綱目》《疹科類編》等。武之望全面而繫統地梳理和總結了明代以前內、外、婦、兒、男科、老年病、養生保健等諸科病證診治規律,特別在婦科方面貢獻尤著。《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武之望》內容包括武之望的生平概述、著作簡介、學術思想、臨證經驗、後世影響等。

    116.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陳伯壇

    市場價:500元  優惠價:420元  立刻節省:80元  

     

      陳伯壇,原名文煒,字英畦;生於清同治二年(1863),卒於民國二十七年(1938),廣東省新會縣(今廣東省江門市)人;清末民初著名醫家,廣東近代“四大名醫”之一,被譽為近代嶺南著名的傷寒學派鼻祖;著有《讀過傷寒論》《讀過金匱卷十九》《麻痘蠡言》等。陳伯壇在學術上倡導讀原著,以經解經;重視基本概念的理解,他在《讀過傷寒論·門徑》中首先闡釋了《傷寒論》中的重要名詞;強調正確的研讀方法,提倡《金匱要略》當與《傷寒論》合讀。《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陳伯壇》內容包括陳伯壇的生平概況、著作簡介、學術思想、臨證經驗、後世影響等。

    117.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張山雷

    市場價:500元  優惠價:420元  立刻節省:80元  

     

      張山雷,名壽頤,原名壽祥,字頤征,生於清同治十二年(1837),卒於民國二十三年(1934),江蘇嘉定(今上海)人,近代中醫名家,著有《中風斟詮》《難經彙注箋正》《脈學正義》《讀素問識小錄》《古今醫案平議》《瘍科綱要》《小兒藥證直訣箋正》《瀋氏女科輯要箋正》等。張山雷博古通今,精研歷代典籍,重視臨證,尤其是對中風病和瘍科病的診治可謂推陳出新,在脈學、用藥及炮制方面也卓有建樹。張山雷不僅擁有精湛的醫術,高尚的醫德,而且為中醫教育盡其一生心血,是近現代中醫學術界頗有影響的中醫大家。《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張山雷》內容包括張山雷的生平概述、著作簡介、學術思想、臨證經驗、後世影響等。

    118.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張子和

    市場價:540元  優惠價:450元  立刻節省:90元  

     

      張從正,字子和,號戴人,約生於南宋紹興二十六年四年(1156),卒於南年、金正大五年(1228),金睢州考城(今河南省民權縣)人四大家”之一,代表著作為《儒門事親》。張子和擅用汗、吐、下三法,用藥力主寒涼,開時期一個重要的學術流派——攻邪學派;其攻邪理論及臨床經驗,在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學術影響。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張子和》內容包括張子和的生平概述、著作簡介、學術思想、臨證經驗、後世影響等。

    119.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王叔和

    市場價:500元  優惠價:420元  立刻節省:80元  

     

      王叔和,名熙,生3世紀,西晉高平(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晚年寓居湖北新洲。王叔和總3世紀以前的脈學知識,結合個人發揮,著成《脈經》10卷,對脈學進行革新創造,包括確立寸口脈診法,統一脈名,歸納脈像,按照三部脈分候髒腑的原理,將脈、證、治結合,使脈學理論與診脈方法趨於繫統和規範,對魏晉以後中醫的脈學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此外,《脈經》還記載了婦人、小兒、外感、雜病的脈像主病和治療,以及針灸的取穴、手法、宜針、宜灸和禁針、禁灸等。《脈經》保存了張仲景對傷寒辨證論治的主要內容,對後世研究、發展傷寒學說具有重要意義。《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王叔和》繫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之一。內容包括王叔和的生平概述、著作簡介、學術思想、臨證經驗、後世影響等。

    120.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吳有性

    市場價:500元  優惠價:420元  立刻節省:80元  

     

      吳有性,字又可,號淡齋,約生於明萬歷十年(1582),卒於清順治九年(1652),江蘇吳縣人,著有《溫疫論》一書。吳有性明確地提出了疫邪自口鼻而人的病因學說及“戾氣”致病說,在病機方面提出“邪伏膜原說”和“疫邪九傳說”;在疫病治法中強調祛邪為di一要義,首推攻下法,使後世治疫中的“溫病下不厭早”之說有繩墨可循,並成為“溫疫學派”的開創者。《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吳有性》內容包括吳有性的生平概述、著作簡介、學術思想、臨證經驗、後世影響等。

    1600 條商品,現在第3頁/共40首頁 上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頁 末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