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危亦林/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市場價】
    497-720
    【優惠價】
    311-450
    【作者】 葛曉舒潘桂娟 
    【出版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ISBN】9787513217521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ISBN:9787513217521
    版次:1

    商品編碼:12200191
    品牌: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包裝:平裝

    叢書名: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
    開本:32開
    出版時間:2017-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85
    字數:166000

    正文語種:中文
    作者:葛曉舒,潘桂娟


        
        
    "

    內容簡介

    危亦林,字二年(1277)至正七年(1347),江西南豐(今江西省南豐縣代醫家,在骨傷科方面的造詣尤為後人稱道。所著《世醫得效方代以前大量方劑精挑細選,按病癥彙總方劑,保留了許多民間驗方,公布了一些家傳秘方,極大地提高了方劑運用的有效性。《危亦林/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也是危亦林對骨科、內科、婦科、兒科、五官科等方面診治經驗的總結。危亦林學術功底深厚,醫宗經典,博覽群書,既能繼承先賢臨證精粹,學術上又多有創新。《危亦林/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內容包括危亦林的生平概述、著作簡介、學術思想、臨證經驗、後世影響等。

    作者簡介

    葛曉舒,女,1974年出生,河南省濮陽市人;湖南中醫藥大學副教授;醫學博士,中醫醫史文獻專業;從事醫古文及中國醫學史教學,以及湖湘醫學、中醫各家學說研究。主編《傳媒工作者健康字典》《中醫熟記100句名言》《湖南省中醫單方驗方精選(外科)》等。《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集成》編委。

    潘桂娟,女,1953年出生,遼寧省人。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研究員,醫學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博士後合作導師;中醫基礎理論重點學科帶頭人;國家“973”計劃項目“中醫理論體繫框架結構研究”首席科學家;2002年至2013年期間,任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所長。研究方向:中醫理論體繫框架結構研究、中醫痰證理論研究、中醫名家學術研究、日本漢方醫學研究。主編《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集成》《中國醫學百科全書·中醫卷·中醫基礎理論分卷》《中醫痰病研究與臨床》等。著有《日本漢方醫學》。

    目錄

    生平概述
    一、時代背景
    (一)社會背景
    (二)醫學背景
    二、生平紀略
    三、從醫經歷
    著作簡介

    學術思想
    一、學術淵源
    (一)《諸病源候論》的影響
    (二)前代骨傷學說的影響
    (三)劉完素學術思想影響
    (兒科學說的影響
    (五)唐宋婦科學說的影響
    二、學術特色
    (一)學宗經典,繼承與創新並重
    (二)醫善全科,尤精骨傷與瘡腫
    (三)辨證全面,外感與內傷並重
    (四)醫貴於精,病與證分型細致
    (五)臨證重氣,治氣病全面繫統
    (六)用藥獨特,活用香藥動物藥
    (七)方不秘藏,公開家傳單驗方
    (八)選方精準,方劑實用價值高

    臨證經驗
    一、診療特色
    (一)骨傷整復
    (二)眼病診治
    (三)口齒咽喉病診治
    (四)瘡腫病診治
    (五)針灸療法
    二、疾病診治
    (一)骨傷病
    (二)外感病
    (三)痛證
    (四)痺病
    (五)疸證
    (六)腸胃病
    (七)氣病
    (八)洩瀉與痢疾
    (九)心病
    (十)咳喘病
    (十一)崩漏
    (十二)血證
    (十三)小兒熱證
    (十四)中風病
    (十五)小便異常

    後世影響
    一、歷代評價
    二、學術傳承
    三、後世發揮
    四、海外流傳
    參考文獻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危亦林/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
    古人對骨傷病的認識從原始社會就開始了,龍山文化時期已經有了石鐮、骨針和骨刀,用來治療癰瘍之類的外傷。西周時期按《周禮·天官》的記載,醫生中的“瘍醫”主治腫瘍、潰瘍、金瘍、折瘍類的傷病,即是骨傷科的最早萌芽。治法主要是內外兼治,包括藥物外敷、包扎,刮去膿血,用藥祛腐生肌並內服藥物養氣血等。
    秦漢時期是中醫學理論繫統化的時代,骨傷學知識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近代秦漢考古發掘出的竹簡、帛書,對研究這一領域的診療經驗提供了可靠的資料。如馬王堆帛書《五十二病方》記載有“癰”“骨疽”“腫瘤”等骨科病名,治療外傷、外傷痙攣和癰疽等的方劑有40多首。《居延漢簡》中有記載骨折創傷的治法,屬於“折傷部”。歷史資料中也有扁鵲用砭石治療癰疽,華佗利用麻沸散進行外科手術,為關羽刮骨療毒等記載。特別是《內經》中記錄了完整的解剖生理知識,對全身骨骼的命名、形狀、大小、長短都有所描述,繫統區分了骨、關節、筋、肌肉等概念,闡述了髒腑與筋脈肌骨病的關繫,明確指出“腎主骨”“肝主筋”“脾主肌肉”等認識,特別重視氣血與運動功能的聯繫。骨傷病的病因病機理論也初步形成,認為腫痛與氣滯血瘀有關,肌膚筋骨外有所傷,內在相應髒腑必有所損,惡血不散再遇風邪則可能引發痺痛。秦漢時期已經形成了外治法(手術兼外敷)、內治法、導引按摩法和針灸法相結合的綜合骨傷病療法。骨傷病的藥物和方劑研究成就也蔚然可觀,《神農本草經》中傷科、痺痛科藥物有150多種,特別注意到續斷能夠“療金瘡,續筋骨”,黃芪能止痛生肌,干地黃能治折跌絕筋。張仲景就在《金匱要略方論·雜診》中記載了王不留行散內服、外敷治療金瘡。方中王不留行、川椒、厚樸行氣導滯散結,桑白皮、黃芩、接骨木、芍藥清熱化瘀,止血定痛。對於風痺,張仲景發明了黃芪桂枝五物湯,另有八味腎氣丸治療腎陽虛腰痛等。
    秦漢對骨傷病的認識雖然有了很大進步,但是偏重於手術、藥物療法,對骨折類疾病的固定尚無深入研究。
    東晉葛洪著《肘後備急方》,對危重創傷的早期處理較為重視,主張靜養,金瘡出血病人要禁食水和酸咸食物。對各種危重創傷如顱腦外傷、動脈損傷、開放性傷口引發破傷風等惡候進行了鋻別描述。在傷科治療上,葛洪善用生地黃汁、茅根汁、飴糖、赤小豆煮汁等生津補血,用琥珀粉、蒲黃粉等鎮靜安神、活血化瘀。葛洪也開始用按摩法進行關節脫位的整復,如下頜關節脫位的復位,並且首次創立竹板固定幫助骨折復位法。
    另外,魏晉時期治療傷科的藥物開始重視理氣藥,如木香、沉香、乳香、丁香、枳實、厚樸等,其次是開始運用活血化瘀類藥物如琥珀、白茅根、蒲黃、紅花、劉寄奴等。大黃、桂心成為治療瘀血證的藥對,比較著名的是葛洪的“蛇銜膏”用大黃、桂心治金瘡瘀血,深師的“桃枝湯”用大黃、桂心治腹中瘀血,苦寒與辛熱相互制約,既能活血又能逐瘀。
    魏晉時期對附骨疽的認識開始完善,類似今日急、慢性骨髓炎。《小品方》詳細描述了附骨疽的癥狀、病因病機和治法。《劉涓子鬼遺方》描述了各部位的癰疽,指出預後情況,並且提出癰疽先辨有膿與否再做治療的理念。其中記載的“五黃膏”是後世外敷癰瘡的名方。這一時期對傷科癰疽病的治療綜合了外消、內托、排膿、追蝕、生肌、滅瘢等,黃柏末、吳茱萸、姜、蒜搗散外敷,甘草或芒硝煎水外洗,赤小豆粉外敷等,切開傷口排膿引流,標志著骨傷科治療實踐的進步。
    ……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中醫理論肇始於《黃帝內經》《難經》,本草學探源於《神農本草經》,辨證論治及方劑學發軔於《傷寒雜病論》。在此基礎上,歷代醫家結合自身的思考與實踐,提出獨具特色的真知灼見,不斷革故鼎新,充實完善,使得中醫藥學具有繫統的知識體繫結構、豐富的原創理論內涵、顯著的臨床診治療效、深邃的中國哲學背景和特有的話語表達方式。歷代醫家本身就是“活”的學術載體,他們刻意研精,探微索隱,華葉遞榮,日新其用。因此,中醫藥學發展的歷史進程,始終呈現出一派繼承不泥古、發揚不離宗的繁榮景像。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自2008年起相繼依托2005年度國家“973”計劃課題“中醫學理論體繫框架結構與內涵研究”、2009年度科技部基礎性工作專項重點項目“中醫藥古籍與方志的文獻整理”子課題“古代醫家學術思想與診療經驗研究”、2013年度國家“973”計劃項目“中醫理論體繫框架結構研究”,以及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室“中醫理論體繫結構與內涵研究室”建設規劃,聯合北京中醫藥大學等16所高等院校及科研和醫療機構的專家、學者,選取歷代具有代表性或學術特色突出的醫家,繫統地闡釋與解析其代表性學術思想和診療經驗,旨在發掘與傳承、豐富與完善中醫理論體繫,為提升中醫師理論水平和臨床實踐能力和水平提供參考和借鋻。本套叢書即是此繫列研究階段性成果總結而成。
    綜觀歷史,凡能稱之為“大醫”者,大都博覽群書,學問淹博賅洽,集百家之言,成一家之長。因此,我們以每位醫家獨立成書,盡可能尊重原著,進行總結、提煉和闡發。此外,本叢書的另一個特點是,將醫家特色學術觀點與臨床實踐相印證,盡可能選擇一些典型醫案,用以說明理論的實踐價值,便於臨床施用。本叢書現已列入《“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音像、電子出版物出版規劃》中的“醫藥衛生”重點圖書出版計劃,並將於“十三五”期間完成此項出版計劃,擬收載歷代102名中醫名家,總字數約1600萬。
    叢書各分冊作者,有中醫基礎學科和臨床學科的資深專家、國家及行業重點學科帶頭人,也有中青年教師、科研人員和I臨床醫師中的學術骨干,分別來自全國高等中醫院校、科研機構和臨床單位。從學科分布來看,涉及中醫基礎理論、中醫各家學說、中醫醫史文獻、中醫經典及中醫臨床基礎、中醫臨床各學科。全體作者以對中醫藥事業的拳拳之心,共同努力和無私奉獻,歷經數年成就了這份艱巨的工作,以實際行動切實履行了傳承、運用、發展中醫藥學術的重大使命。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