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王好古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市場價】
    464-672
    【優惠價】
    290-420
    【作者】 喬文彪蘇婷潘桂娟 
    【出版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ISBN】9787513217514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ISBN:9787513217514
    版次:1

    商品編碼:12194017
    品牌: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包裝:平裝

    叢書名: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
    開本:32開
    出版時間:2017-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55
    字數:141000

    正文語種:中文
    作者:喬文彪,蘇婷,潘桂娟


        
        
    "

    內容簡介

    王好古,字進之,號汝莊,晚號海藏老人;生於金承安五年(1年(126中書省趙州(今河北趙縣代著名醫家,易水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代表著作有《陰證略例》戎》《湯液本草》《此事難知》和《海藏癍論萃英》等。王好古精通《黃帝內經》,深研《傷寒論》,素、李果之學,對易水學派的本草學理論進行了繫統總結並有所拓展;在研習張仲景學說的同時,緊密結合個人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提出了陰證學說、六經內外一統論,為《傷寒論》學術的發展開了兩大門徑,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王好古》主要內容包括:王好古的生平概述、著作簡介、學術思想、臨證經驗、後世影響等。

    作者簡介

    喬文彪,男,1969年出生,河南省洛陽市人;陝西中醫藥大學副教授,從事中醫基礎理論教學和科研工作、中醫古典醫籍的文獻研究及臨床應用研究、古代醫家學術思想研究;參編《王燾醫學全書》《王冰醫學全書》《難經發揮》等。

    潘桂娟,女,1953年出生,遼寧省人。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研究員,醫學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博士後合作導師;中醫基礎理論重點學科帶頭人;國家“975”計劃項目“中醫理論體繫框架結構研究”首席科學家;2002年至2015年期間,任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所長。研究方向:中醫理論體繫框架結構研究、中醫痰證理論研究、中醫名家學術研究、日本漢方醫學研究。主編《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集成》《中國醫學百科全書·中醫卷·中醫基礎理論分卷》《中醫痰病研究與臨床》等。著有《日本漢方醫學》。

    目錄

    生平概述
    一、時代背景
    (一)社會文化背景
    (二)前人醫學理論的影響
    二、生平紀略
    (一)生平經歷
    (二)生平大事
    (三)生卒年代考證
    三、從醫經歷
    (一)繼承師學,發揚光大
    (二)勤奮刻苦,虛心治學
    (三)知常達變,強調靈活
    (四)執簡馭繁,務簡求實

    著作簡介
    一、《陰證略例》
    二、《湯液本草》
    三、戎》
    四、《此事難知》
    五、《海藏癍論萃英》

    學術思想
    對傷寒學說的研究
    二、學術特色
    (一)對傷寒學說的研究
    (二)對本草學的研究
    (三)創立“三焦寒熱用藥”體例
    (四)對針灸學的貢獻

    臨證經驗
    一、治療特色
    (一)創“三法五治”之法
    (二)傷寒陰證治療特點
    (三)癍疹治療特點
    二、組方用藥特色
    (一)四物湯加減例
    (二)理中湯加減例
    (三)論發黃茵陳蒿湯加減例
    (四)論發癍諸藥
    (五)講究煎服方法
    (六)注重飲食調養
    三、傷寒驗案分析
    (一)外陽內陰
    (二)陽狂
    (三)陰狂
    (四)陰易
    (五)夜服
    (六)陰血
    (七)鼓擊脈
    (八)腹痛
    (九)陰易

    後世影響
    一、歷代評價
    二、學派傳承
    三、後世發揮
    參考文獻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王好古》:
    一、對傷寒學說的研究
    王好古作為易水學派代表人物之一,少時與李東垣同學於易水學派的創素,張氏歿後,以年幼於李杲二十歲,後復從學於李杲,可謂得師不傳之秘。王好古的學術思想,淵源於《黃帝內經》《傷寒論》等經典,復受歷代醫家如王叔和、朱肱、許叔微、韓祗和等的影響,特別是素的髒腑辨證及李杲的脾胃內傷論,對他的熏陶尤深,所有這些,促使其成為易水學派一位承前啟後的名醫。
    易水學派的素深入地研究了髒腑證候的病機及其治療,用髒腑寒熱虛實來分析疾病的發生和變化,確立了以髒腑為中心的病機學說。李東垣則素學說的基礎上,側重於脾胃學說的研究。提出了“養胃氣為本”的學術主張,其“升發脾陽”“補中益氣”“甘溫除熱”等治療大法,王氏備加推崇,並全面繼承下來。在全面繼承張、李二師學術思想及學術經驗的基礎上,王氏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纔逐漸形成了以溫補脾腎、傷寒與雜病分經治療為主要特點的學術思想。在他的幾部著作中,均可見到張、李二師對其學術產生的影響。
    王氏對傷寒陰證方面的建樹素三陰可下之法的啟發而逐漸形成的。誠如王氏所說:“潔古既有三陰可下之法也,必有三陰可補之法,予欲舉此內傷三陰可補之劑。……既舉仲景藥分而三之,人皆得知有三陰也。”不難看出,王氏是受潔古三陰下法的啟發,纔引起對三陰證的重視,決心用溫補法治療三陰證,終於有所建樹。其在闡述印證的病因時,特別強調內因作用,比如他說:“霧露入腹,雖不飲冷與飲冷同;內傷飲冷,雖非霧露與霧露同。”王氏又言:“有單衣而感於外者,有空腹而感於內者,有單衣、空腹而內外俱感者,所稟輕重不一,在人本氣虛實之所得耳!”不難看出,他對陰證病因的認識,特別強調人體的“本氣虛”,明顯地受到李東垣“內傷脾胃,百病由生”觀點的影響。王氏在研究《傷寒論》方面所獲得的成就,除了他自己幾十年如一日的磚研外,張、李二師的親傳秘授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誠如王氏所言:“予讀醫書幾十載矣,所仰慕者,仲景一書為尤焉,然讀之未易洞達其趣,欲得一師指之,偏國中無有能知者,寤而思,天其勤恤,俾我李公明之授手,及所不傳之妙,旬儲月積,浸就編帙,一語一言美無可狀。”由此可見,王氏治療陰證傷寒的學術思想與師承授受有密切的關繫。
    中藥歸經學說,是中藥藥性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導中醫臨床用藥的基本理論之素在《傷寒論》六經分證的基礎上,首創“藥物歸經”及“引經報使”理論,張氏將引經中藥稱為“的藥”,即指有“導向”作用的藥物,在其《醫學啟源》及《珍珠囊》均有論述。如《醫學啟源·下卷》第七“去髒腑之火”中談到同為瀉火藥,黃連瀉心火,黃芩瀉肺火,白芍清肝火,知母瀉腎火,木通瀉小腸火,黃芩又瀉大腸火,石膏瀉胃火,各瀉各經之火,各有所長而各歸其經。《珍珠囊》所載的113味藥中即有30餘味藥提到了歸經或類似歸經的文字,如“入某經”“某經藥”等,成為後世本草學著作的典範。李東垣進一步發展了歸經理論,如東垣《用藥心法》中不僅列出了引經報使藥,更將其編成歌訣,以利後人學習記憶。還增加了“諸經向導”圖示,補充了不少十二經所用之藥。並在《蘭室秘藏·頭痛門》中提出了六經用藥理論。王好古繼素、李東垣的歸經理論,認為取藥性之所長,使之各歸其經,則藥力專宏,療效彰著。王好古的藥學專著《湯液本草》,繫統總結了上迄《神農本草經》《黃帝內經》,,千餘年來的藥學精華,藥論翔實,繼承並發揚了易水學派的藥學理論。
    ……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中醫理論肇始於《黃帝內經》《難經》,本草學探源於《神農本草經》,辨證論治及方劑學發軔於《傷寒雜病論》。在此基礎上,歷代醫家結合自身的思考與實踐,提出獨具特色的真知灼見,不斷革故鼎新,充實完善,使得中醫藥學具有繫統的知識體繫結構、豐富的原創理論內涵、顯著的臨床診治療效、深邃的中國哲學背景和特有的話語表達方式。歷代醫家本身就是“活”的學術載體,他們刻意研精,探微索隱,華葉遞榮,日新其用。因此,中醫藥學發展的歷史進程,始終呈現出一派繼承不泥古、發揚不離宗的繁榮景像。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自2008年起相繼依托2005年度國家“973”計劃課題“中醫學理論體繫框架結構與內涵研究”、2009年度科技部基礎性工作專項重點項目“中醫藥古籍與方志的文獻整理”子課題“古代醫家學術思想與診療經驗研究”、2013年度國家“973”計劃項目“中醫理論體繫框架結構研究”,以及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室“中醫理論體繫結構與內涵研究室”建設規劃,聯合北京中醫藥大學等16所高等院校及科研和醫療機構的專家、學者,選取歷代具有代表性或學術特色突出的醫家,繫統地闡釋與解析其代表性學術思想和診療經驗,旨在發掘與傳承、豐富與完善中醫理論體繫,為提升中醫師理論水平和臨床實踐能力和水平提供參考和借鋻。本套叢書即是此繫列研究階段性成果總結而成。
    綜觀歷史,凡能稱之為“大醫”者,大都博覽群書,學問淹博賅洽,集百家之言,成一家之長。因此,我們以每位醫家獨立成書,盡可能尊重原著,進行總結、提煉和闡發。此外,本叢書的另一個特點是,將醫家特色學術觀點與臨床實踐相印證,盡可能選擇一些典型醫案,用以說明理論的實踐價值,便於臨床施用。本叢書現已列入《“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音像、電子出版物出版規劃》中的“醫藥衛生”重點圖書出版計劃,並將於“十三五”期間完成此項出版計劃,擬收載歷代102名中醫名家,總字數約1600萬。
    叢書各分冊作者,有中醫基礎學科和臨床學科的資深專家、國家及行業重點學科帶頭人,也有中青年教師、科研人員和臨床醫師中的學術骨干,分別來自全國高等中醫院校、科研機構和臨床單位。從學科分布來看,涉及中醫基礎理論、中醫各家學說、中醫醫史文獻、中醫經典及中醫臨床基礎、中醫臨床各學科。全體作者以對中醫藥事業的拳拳之心,共同努力和無私奉獻,歷經數年成就了這份艱巨的工作,以實際行動切實履行了傳承、運用、發展中醫藥學術的重大使命。
    在完成上述科研項目及叢書撰寫、統稿與審訂的過程中,研究團隊暨編委會和審訂委員會全體成員,精益求精之心始終如一。在上述科研項目負責人、叢書總主編、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潘桂娟研究員主持下,由常務副主編張宇鵬副研究員、陳曦副研究員及各分題負責人——翟雙慶教授、劉桂榮教授、鄭洪新教授、邢玉瑞教授、錢會南教授、馬淑然教授、文穎娟教授、陸翔教授、楊衛彬研究員、崔為教授、柳亞平副教授、江泳副教授、王靜波博士等,以及醫史文獻專家張效霞副教授,分別承擔或參與了團隊的組織和協調,課題任務書和叢書編寫體例的起草、修訂和具體組織實施,各單位課題研究任務的落實和分冊文稿編寫和審訂等工作。編委會還多次組織工作會議和繼續教育項目培訓,組織審訂委員會專家復審和修訂;最終由總主編逐冊復審、修訂、統稿並組織作者再次修訂各分冊文稿。自2015年6月開始,編委會將叢書各分冊文稿陸續提交中國中醫藥出版社,擬於2019年12月之前按計劃完成本套叢書的出版。
    2016年3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了《關於加強中醫理論傳承創新的若干意見》,指出“加強對傳承脈絡清晰、理論特色鮮明的古代醫家的學術思想研究,深入研究中醫對生命、健康與疾病認知理論,繫統總結中醫養生保健、防病治病理論精華,提升中醫理論指導臨床實踐和產品研發的能力,切實傳承中醫生命觀、健康觀、疾病觀和預防治療觀”。上述項目研究及叢書的編寫,是研究團隊對國家層面“加強中醫理論傳承與創新”號召的積極響應,體現了當代中醫學人敢於擔當的勇氣和矢志不渝的追求!通過此項全國協作的繫統工程,凝聚了中醫醫史、文獻、理論、臨床研究的專門人纔,培育了一支專業化的學術隊伍。
    在此衷心感謝中國中醫科學院及其所屬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中醫藥信息研究所、研究生院,以及北京中醫藥大學、陝西中醫藥大學、山東中醫藥大學、雲南中醫學院、安徽中醫藥大學、遼寧中醫藥大學、浙江中醫藥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湖南中醫藥大學、長春中醫藥大學、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河北中醫學院、貴陽中醫藥大學、中日友好醫院等16家科研、教學、醫療單位,對此項工作的大力支持!衷心感謝中國中醫藥出版社有關領導及華中健編審、伊麗縈博士及全體編校人員對叢書編寫及出版的大力支持!
    本叢書即將付梓之際,百餘名作者感慨萬千!希望廣大讀者透過本叢書,能夠概要縱覽中醫藥學術發展之歷史脈絡,擷取中醫理論之精華,傳承千載臨床之經驗,為中醫藥學術的振興和人類衛生保健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
    由於種種原因,書中難免有疏漏之處,敬請讀者不吝批評指正,以促進本叢書不斷修訂和完善,共同推進中醫藥學術的繼承與發揚!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編委會
    2016年9月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