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食文化/新版雅俗文化書繫
該商品所屬分類:烹飪/美食 -> 飲食文化
【市場價】
238-345
【優惠價】
149-216
【介質】 book
【ISBN】9787513600675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 出版社:中國經濟
  • ISBN:9787513600675
  • 作者:周海鷗|主編:過常寶
  • 頁數:204
  • 出版日期:2011-05-01
  • 印刷日期:2011-05-01
  • 包裝:平裝
  • 開本:32開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數:160千字
  • 食者,民以之為天。食之文化,天下飲食之精髓也。
    它源於鑽木取火,起於鼎簋俎爵;伊尹易牙使之揚名,孔丘呂覽為之立法。它顯現於帝王的宴席,也流連於民間的小築;它流傳於江湖草莽,也浸潤著詩詞文章。它因五湖四海而風格迥異,也因天下一統而為民遍嘗。食源、食經、食俗、食禮……荟萃飲食滋味,鍛造文化經典。
    過常寶主編的《食文化》是《新版雅俗文化書繫》的其中一冊。
  • 俗諺雲,“民以食為天。”過常寶主編的《食文化》從中華民族的飲 食文化出發,對中國數千年的飲食發展,及其文化精神做了總結和闡釋, 記述了食文化在人類文明進程不同階段的面貌特征、食俗風物、菜繫流派 和民族交融,並以獨特的視角解讀了食文化的社會意義和人文內涵。 《食文化》集知識性和趣味性為一體,既有對食物、食味、食態的豐 富描述,又有對食俗、食趣、食禮的生動呈現,是一個全面了解中國食文 化的精致讀本。
  • 序一 季羨林序(**版“雅俗文化書繫”序)
    序二 新版“雅俗文化書繫”序
    前言 品文化之筵香
    第一章 筷頭春秋
    第一節 鐘鳴鼎食
    茹毛飲血/石烹陶烹/列鼎而食/食不厭精
    第二節 酒樓食肆
    皇家御宴/京城酒樓/市井肴席
    第三節 異域風味
    胡味腥羶/歌舞胡家
    第二章 天下肴饌
    第一節 主食
    五谷之說/稻/麥/菽
    第二節 菜肴
    六畜八珍/煎炒烹炸/金齏玉膾/南北風味/滿漢全席
    第三節 小喫
    小食淵源/京城小喫/南味北上/糕點話舊
    第三章 席上五味
    第一節 五味和五德
    五味由來/五味比德/伊公說味
    第二節 食物和身份
    百姓理想/貴族排場/天子氣派
    第三節 席上禮節
    古鄉飲酒禮/家庭飲食禮/宴飲待客禮
    第四章 民間食態
    第一節 節日食俗
    新春年年糕/上元滾元宵/端午裹角黍/中秋團圓餅
    第二節 節令食俗
    咬春五辛盤/清明青精飯/鼕至餃子碗/豐收臘八粥
    第三節 禮儀食俗
    “早生貴子”/合歡喜宴/壽桃壽面/居喪食粥
    第五章 文人食趣
    第一節 文人生活中的飲食
    蓴鱸之思/東坡遺味/名士食饌/浮生食趣
    第二節 文藝作品中的飲食
    詠粥詩/夜宴圖/《金瓶梅》/《紅樓夢》
    第三節 食文化典籍
    《齊民要術》/《東京夢華錄》/《飲膳正要》/《閑情偶寄》/《隨園食單》
    第六章 民族飲食
    第一節 森林和草原上的佳肴
    山珍海味的滿族/以醬為伴的朝鮮族/對酒割肉的蒙古族
    第二節 絲綢之路上的清真美味
    食俗謹嚴的回族/無馕不歡的維吾爾族/馬奶醉人的哈薩克族
    第三節 獨特而多樣的西南飲食
    酥油飄香的藏族/喜食酸辣的苗族/五彩糯食的壯族
    第四節 寶島上的漁獵和珍饈
    嗜酒逐鹿的高山族
    第七章 八大菜繫
    第一節 蔥爆糟溜 魯菜一*
    第二節 七滋八味 麻辣川菜
    第三節 水陸雜陳 粵菜品鮮
    第四節 無湯不歡 閩菜滋味
    第五節 濃油赤醬 蘇菜之巔
    第六節 甜鮮脆軟 俏味浙菜
    第七節 辣中寓酸 饞嘴湘菜
    第八節 滋味醇厚 徽菜餘味
  • 第一節 鐘鳴鼎食 茹毛飲血 遠古時代,在人工取火 發明以前,人類的食物是指 自然界中一切以自然形態能 夠被人喫下的東西。《禮 記·禮運》中說: “昔者先王未有宮室,鼕 則居營窟,夏則居槽巢。未 有火化,食草木之實、鳥獸之 肉,飲其血,茹其毛。” 那時的人們風餐露宿,食野果、生肉,飲泉水、獸血,進食 的意義隻是在於獲得生存。後來傳說中出現了一位聖人,叫 做“有巢氏”,《韓非子·五蠹》中描述他“作構木為巢,以避群 害”,為人類初步解決了居住問題,並使得人們的住所避免受 到野獸的侵害。
    不僅於此,《三墳書》裡記載:“有巢氏生,俾人居巢穴,積 鳥獸之肉,聚草木之實。”這就是說,有巢氏還教會人們獵取獸 肉,采集果實。
    一般認為,有巢氏的時代屬於舊石器早期,那時雖然沒有 發明人工取火,但是雷電或林莽自燃的山火,仍然為人們提供 了品嘗熟食的機會。
    大火過後,燒熟的獸肉和膨爆的堅果,散發出誘人的焦 香,所以也有記載把“燒烤”和“膨爆”看做是*初的烹調。
    而熟食的意義不止在於美味,*重要的是它促進了身體 對於食物養分的吸收,減少了生食中細菌的侵害,從而增強了 人們的體質。
    後來,人們開始逐步嘗試利用自然火,並試圖保存、控制 火種。同時,火對於生產工具的進化,也起到了有力推動的 作用。
    舊石器時代晚期,出現了人工取火。《韓非子·五蠹》中 說:“上古之世,民食果菔蚌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 病。有聖人作鑽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說之,使王天下。號 之曰‘燧人氏’。” 燧人氏就是傳說中鑽木取火的聖人,他的這一段傳說,在 《古史考》中另有記載:“古者茹毛飲血,燧人氏鑽火,始裹肉 而燔之,曰*。” 此處的“*”是一種燒烤方法,指用泥漿塗抹並包裹住獸 肉,然後將其丟進火中燒烤。烤熟後剝去泥殼時,野獸的毛也 就一並去除了,同時食物也是皮酥肉嫩。後世的“叫花雞”, 就是古時“*”法技藝的延續。
    人工取火的發明,使人們**告別了茹毛飲血、生吞活剝 的飲食方式,正式進入了熟食時代。
    熟食時代的來臨,被視為人類飲食文化的起點。
    石烹陶烹 人工取火發明以後,人們逐漸掌握了用火技術,食物的範 圍和烹飪的方法都隨之多樣起來。
    《禮記·禮運》將遠古的烹飪方法列為*、燔、亨(即烹)、 炙四種。其中,*是將食物包裹後在火上燒烤,燔和炙都是將 食物直接在火上燒烤。這三種方式都不需要借助烹飪器皿, 其對像也往往是動物或植物。
    隨著原始農業的發展,谷物成為新的食材,而谷物的烹 飪,需要借助容器來完成,於是“烹”這種方法應運而生。
    *早的谷物烹飪方法是石烹,即用石料,如石板、石塊、鵝 卵石等,作為傳熱介質焙熟食品. 石烹的方法大致有兩 種,一種是將石板或石塊作 為盛器,上面放置谷粒,下面 用火加熱,直至焙熟。
    現今流傳於陝西、山西、 山東等地的石子馍、干馍、沙 子餅等,就是沿用這種石烹 方式。其做法是將洗淨的鵝 卵石子放在平鍋裡燒熱,把 餅胚放在石子上,另在餅上 再鋪一層燒熱的石子,用上 下石子對熱的方式將餅焙 熟。餅熟之後凹凸不平的形態,有著特別的石子焙熟的特征。
    另一種石烹的方法是利用熱石的溫度煮熟食物,即將鵝 卵石燒到極熱,取燒熱的石子投入盛有食物的水中,使水沸騰 並將食物煮熟。
    雲南古老的土著民族布朗族的一道名菜“卵石鮮魚湯”, 采用的就是這種方法。
    隨著對火的不斷運用,原始人類發現黏土經過火燒,可以 變得堅硬,不再散開,形狀也可以隨需要而定,而且燒制的成 物不會漏水和變形。
    於是,人們嘗試著用樹枝或籐條編制成各形框架,然後在 上面塗抹厚厚的黏土泥漿,待風干後放入火中燒制,燒好後就 制成了一個堅硬的土罐。
    自此,原始的陶器產生了,這是人類改造自然物的一次偉 大嘗試。陶器的出現,是舊石器時代過渡到新石器時代的一 個顯著標志。
    有傳說將陶器的產生聯繫到古帝王神農氏,神農氏和伏 羲氏是繼燧人氏之後的兩位聖人。
    《三皇本紀》記載,伏羲氏“結網罟以教佃漁,養犧牲以充 庖廚”,認為伏羲氏創立了漁業和畜牧業,這就使人們的食物 種類拓展到捕撈的魚蝦和馴養的家畜。
    而神農氏則被認為是農業的開創者,他不僅遍嘗百草,還 教人們播種五谷。《通志·三皇紀》中載:“炎帝神農氏起於 烈山……民不粒食,未知耕稼,於是因天時,相地宜,始作耒 耜。教民藝五谷。故稱之‘神農’。” 《太平御覽》引《周書》佚文“神農耕而作陶”,認為神農氏 在開創農業的基礎上,又發明了陶器。
    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改變了原始人群“饑則求食,飽則 棄餘”的生活狀況,使人們逐漸開始了定居生活,進而也開始 尋求食物的存儲之道和烹飪方法的改進。
    P3-6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