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積極心理學(探索人類優勢的科學與實踐)(精)
該商品所屬分類:心理學 -> 積極心理學
【市場價】
1172-1699
【優惠價】
733-1062
【介質】 book
【ISBN】9787115323385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 包裝:精裝
  • 出版社:人民郵電
  • ISBN:9787115323385
  • 作者:(美)C.R.斯奈德//沙恩·洛佩斯|譯者:王彥//席...
  • 頁數:524
  • 出版日期:2013-10-01
  • 印刷日期:2015-09-01
  • 開本:16開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數:700千字
  • 《積極心理學(探索人類優勢的科學與實踐)(精)》編著者C.R.斯奈德、沙恩·洛佩斯。
    積極心理學領域**本綜合性的教科書,迄今為止****本*具**性、*全面的積極心理學著作。
    作者之一斯奈德是積極心理學的開創者之一,他與本書另一位作者沙恩洛佩斯合著的《積極心理學手冊》奠定了積極心理學的學科地位。
    50多個案例故事,以及“個人小實驗”和“生活提升策略”兩個專欄幫助讀者將積極心理學付諸實踐,發展個人優勢、增進幸福感和建立豐盛的人際關繫。
    考察文化對於積極心理學的影響,**繫統論述積極心理學的中國傳統文化根源,這在積極心理學著作中***的。
    當代版稅收入*高的心理學家、《社會心理學》作者戴維·邁爾斯特別**。
    清華大學心理學繫主任、中國**積極心理學大會**彭凱平教授作序**。
  • 《積極心理學(探索人類優勢的科學與實踐)(精) 》編著者C.R.斯奈德、沙恩·洛佩斯。 作為心理學的一個新興領域,積極心理學是揭示 人類的優勢和促進其積極機能的應用科學,致力於識 別和理解人類優勢和美德,幫助人們提升幸福感和生 活得更有意義。 《積極心理學(探索人類優勢的科學與實踐)(精) 》由積極心理學的兩位開創者C.R.斯奈德和沙恩·洛 佩斯撰寫,是積極心理學領域第一部綜合性的教科書 ,也是目前最具權威性的積極心理學專著。《積極心 理學:探索人類優勢的科學與實踐》不僅全面地總結 文獻,而且精心設計了練習和專欄,鼓勵讀者將積極 心理學原理應用於實踐,由此將積極心理科學帶入生 活。書中所闡述的主題包括如何應用積極心理學來改 進學校教育和工作,以及如何提升人們相互協作的生 活方式。 本書不但適合於心理學專業學生學習積極心理學 ,也是積極心理學領域的研究者和學者的必備手冊, 同時也可以幫助普通讀者發展個人優勢、增進幸福感 和建立豐盛的人際關繫。
  • **編 從積極視角審視心理學
    第1章 歡迎學習積極心理學
    第2章 積極心理學的西方視角
    第3章 積極心理學的東方視角
    第4章 人類優勢和積極結果的分類與測量
    第二編 不同背景下的積極心理學
    第5章 在文化背景下發展優勢和生活幸福
    第6章 在人生的每個階段都幸福生活
    第三編 積極情緒狀態和過程
    第7章 快樂的原理
    第8章 有效利用情緒體驗
    第四編 積極認知狀態和過程
    第9章 通過自我效能、樂觀和希望看待我們的未來
    **0章 智慧和勇氣
    **1章 專念、流暢感和精神感悟
    第五編 親社會行為
    **2章 同理心和利己
    **3章 依戀、愛和豐盛的關繫
    第六編 理解和改變人類行為
    **4章 心理健康和行為的均衡概念建構
    **5章 干預以預防壞事和提升好事
    第七編 積極環境
    **6章 積極的學校教育
    **7章 好的工作
    **8章 平衡“我”與“我們”
    第八編 從積極視角展望心理學的未來
    **9章 走向積極
    參考文獻
  • 幸福和主觀幸福感:快樂生活 幸福的古老定義 佛陀出家是為了追求*有意義的生活,*終獲得 啟迪,達到了內心的寧靜,獲得了一種幸福感。亞裡 士多德相信,美好生活的關鍵是完善的幸福 (eudaimonia)(與高尚的生活相關聯的人的豐盛) ,或者說基於對有意義的、發展性目標的畢生追求( 也就是“做值得做的事情”)所帶來的幸福 (Waterman,1993)。美國國父認為,對幸福的追求 ,就像我們對生命和自由的那種不可剝奪的權利追求 一樣重要。這些關於幸福的古老定義與許多其他有關 情緒幸福感的概念一起,對20世紀和21 世紀學者的 觀點產生了明顯的影響,而近來的心理學理論和遺傳 學研究則幫助我們澄清了幸福及其相關因素。
    幸福的理論可以分為以下三種類型:(1)需要/ 目標滿足理論;( 2)過程/ 活動理論;( 3)遺傳 / 人格傾向(Diener etal., 2002)。(可通過完 成本章第三個“個人小實驗”來了解幸福的通俗定義 。) 需要/ 目標滿足理論(need/goal satisfactiontheories)是由心理治療流派的某些 ***提出的。例如,精神分析和人本主義理論家( 弗洛伊德和馬斯洛)認為,緊張的減少或需要的滿足 會帶來幸福。簡而言之,該理論認為,我們感到幸福 是因為我們達到了目標。這種“滿足的幸福”使幸福 成為我們人生追求的目標。
    提出過程/活動(process/activity)觀點的理 論家認為,投入到特定的生命活動產生幸福。例如, 麥克·奇克森特米哈伊(MikeCsikszentmihalyi) ,20 世紀*早提出幸福的過程/活動觀點的理論家之 一,他認為,在日常生活中體驗到流暢感(flow)( 投入到自己感興趣的活動中,這些活動與任務相關的 技能匹配或對技能提出挑戰)的人通常**幸福。確 實,奇克森特米哈伊(1975/2000,1990)的研究表明 ,投入到活動中會產生幸福。其他的過程/ 活動理論 家(例如Emmons, 1986; Snyder,1994)強調追求目 標的過程如何產生活力和幸福。這種追求幸福的觀點 反映了美國創始者的 那種“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承諾。
    強調幸福的遺傳和人格傾向理論(genetic and personality predisposition theoriesofhappiness)的理論家(Diener & Larsen, 1984; Waston,2000),傾向於把幸福看做 穩定的,而幸福的滿足論和過程/活動論的理論家則 認為,幸福是隨著生活狀況而改變的。科斯塔和麥克 雷(Costa & McCrae, 1988)發現,在6年中幸福的 變化很小,因而支持了幸福的人格基礎或生物決定論 。盧卡斯和籐田(Lucas & Fujita,2000)的研究發 現,“大五”人格(開放性、責任心、外傾性、宜人 性、神經質)中的兩個因素——外傾性和神經質—— 與幸福高度相關,從而證實了幸福和人格的關繫。幸 福的生物或遺傳決定論的研究表明,有40%的積極情 緒和55% 的消極情緒是遺傳而來的(Tellegen et al., 1998)。顯然,還剩下大約50%的幸福變異不是 生物成分所能解釋的。因此,總體而言,要對幸福感 有***的理解,必須考察遺傳因素以及需要/ 目標 滿足理論家和活動/過程理論家所提出的那些變量。
    主觀幸福感:幸福的同義詞 基於實用主義傳統和享樂心理學的宗旨(強調對 快樂和生活滿意度的研究),迪納(1984; 2000; Diener et al.,2002)認為,主觀幸福感是對自己 當前狀況的主觀評價。具體來說,幸福感涉及我們的 快樂體驗和我們對生活給予的獎賞的感恩。根據此觀 點,迪納把主觀幸福感定義為積極情感(沒有消極情 感)和一般生活滿意度的結合。而且,他使用主觀幸 福感這個術語作為幸福的同義詞。(滿意度的成分通 常采用“生活滿意度量表”來測量;Diener,Emmons, Larsen & Griffin, 1985)。
    主觀幸福感強調人們對自身生活體驗的報告。因 此,主觀報告起決定作用。這種對幸福的主觀報告法 假定,來自各種文化的人在對自身的情感和滿意度進 行個人化的評估時不會有什麼不適,人們會在這種個 人分析中坦率直言(Dieneret al.,2002)。這樣的 假設引導研究者試圖根據個體的客觀情況來理解其主 觀體驗。主觀幸福感的決定因素考察大學生(來自31 個**)在各個生活領域中的滿意度的研究發現,與 富裕**相比,在經濟不發達的**,財政狀況與滿 意度有*高的相關(Diener &Diener,1995)。而且 ,富裕**的人一般比貧窮**的人*幸福。在一個 **內部,考察收入和幸福感關繫的研究揭示,一旦 家庭收入提升到貧困線以上,收入的額外提高未必與 幸福感提高相聯繫。當根據經濟地位(**貧窮對非 常富裕)來分類幸福感數據時發現,在貧窮人群中, 收入和幸福感之間有很強的相關;而在富有的人群中 ,兩個變量之間的相關不顯著(Diener,Diener & Diener, 1995)。
    來自西方樣本的數據表明,已婚男人和已婚女人 都報告比未婚男女(從來沒有結過婚、離婚的或分居 的;Lee, Seccombe,& Shehan,1991)*幸福。不論 年齡、收入和教育水平、種族背景,主觀幸福感和婚 姻之間的這種關繫都有很高的一致性(Argyle,1987 )。同樣,婚姻質量也與個人的幸福感之間存在正相 關(Sternberg &Hojjat, 1997)。
    迪納和塞利格曼(Diener & Seligman, 2003) 對10%*幸福的美國大學生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 *幸福的大學生都一致地具有較好的心理健康和社會 關繫。對他們的數據進一步的分析發現,在這群*幸 福的學生中,好的社會功能是幸福的必要而非充分條 件。
    幸福+ 意義= 幸福感 支持享樂觀的心理學家認為,主觀幸福感和幸福 是同義詞。另一些學者的觀點則與亞裡士多德的幸福 觀*一致,他們認為幸福和幸福感不是同義詞。根據 後者的觀點,完善的幸福由幸福和意義構成。用一個 簡單的公式來描述就是:幸福感=幸福+意義。要理解 這種幸福觀,一個人必須理解美德和日常行為的社會 含義。而且,這種觀點需要追求幸福感的人真誠,根 據他們真實的需要和所期望的目標來生活 (Waterman,1993)。因此,過一種完善幸福的生活 並不僅是要體驗“令人快樂的事”,還包括我們所有 的行為都要以豐盛為目的。幸福的享樂主義觀和完善 主義觀都對21世紀的幸福定義產生了影響。
    21 世紀的幸福定義 現代的西方心理學主要關注幸福的後物質主義觀 (Diener et al.,2002),這種觀點強調快樂、滿 足和生活的意義。確實,在**流行的心理學文獻中 對幸福的界定都強調享樂、意義和真實性。例如,塞 利格曼(Seligman,2002)認為,心理優勢可以帶來 幸福,讓人們的生活愉快而有意義。
    柳博米爾斯基、謝爾登和施凱德(Lyubomirsky, Sheldon & Schkade,2005)描述了新的幸福模型: “個體長期的幸福水平受三個主要因素控制,即遺傳 決定的幸福起點、與幸福相關的環境因素以及與幸福 相關的活動和實踐”(p.111)。柳博米爾斯基和同 事提出了“持續幸福的框架”(p.114),整合了幸 福的遺傳因素、幸福的環境/地理因素和有意向的人 類改變這一復雜過程。基於以往的研究,柳博米爾斯 基等人提出,遺傳能解釋幸福總體變異的50%,而生 活環境(包括好與壞)和個體的意向活動(健**活 和積極改變的嘗試)分別解釋了幸福變異的10%和40% 。幸福的這一模型承認幸福有不可改變的成分,但也 為能夠獲取快樂、意義和健康的意志力和自生目標留 出了空間。
    毋庸置疑,21世紀的學者們會提出*多關於幸福 的**界定。我們預測,通過積極心理科學和實踐來 追求幸福,*終會*好地認識遺傳的 (Lyubomirskyet al.,2005)、神經的(Urry et al.,2004)和神經生物學的幸福相關因素和基礎,並 會將東方哲學中的滿足、安寧和幸福與西方世界的世 俗智慧整合起來。這樣,將來的幸福科學包含了幸福 的遺傳和生物基礎,並考察佛教教義中對幸福的討論 以及本傑明·富蘭克林對高尚生活的建議(參見圖 7.4)。對幸福的生物學和心理學研究,以及對幸福 的哲學探索,會使我們把積極心理學的研究成果推廣 到全世界。
    **的心理健康:情緒的、社會的和心理的幸福 感 裡夫和凱斯(Ryff & Keyers, 1995; Keyes & Lopez, 2002; Keyes&Magyar-Moe,2003)整合了許 多快樂原理來定義**的心理健康。具體地說,他們 把*佳功能看成是情緒幸福感(emotionalwell- being,他們將其稱為主觀幸福感;它是指擁有積極 情感且對生活滿意,少有消極情感)、社會幸福感( socialwell-being,包括社會接納、社會實現、社會 貢獻、社會一致、社會整合)、心理幸福感 (psychologicalwellbeing,自我接納、個人成長 、人生目標、環境掌控、自主、與他人有積極關繫的 結合)。考慮到心理疾病的癥狀,他們將“**的心 理健康”定義為“高水平的情緒幸福感、心理幸福感 和社會幸福感的整合,且*近沒有心理疾病” (Keyes& Lopez, 2002,p.49)。心理健康的這種觀 點將幸福感的所有方面整合到一個模型,該模型既包 含維度(因為**的心理健康和**的心理疾病都會 在這個模型中反映出來),又包含類別(因為可以按 此模型診斷為不同的類別)。這個**狀態模型 (completestate model)(Keyes & Lopez, p. 49;見圖7.5)表明,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的共存是 不斷變化的, 其結果是,總的幸福感狀態從**的心理疾病向** 的心理健康波動。
    在你的生活中提升幸福感 雖然有許多幸福理論和數不盡的幸福定義,但是 研究者們(例如Sheldon &Lyubomirsky,2004)已經 開始在過去工作(Fordyce, 1977,1983)的基礎上 盡力回答來訪者的問題:“我能學會如何變得*幸福 嗎?”作為幸福研究專家,戴維·邁爾斯(David Myers,1993)在《追求幸福》一書中提供了一些策略 來幫助你在生活中提升幸福感(見圖7.6)。我們也 提供了在具體生活領域中促進幸福的生活提升策略。
    P99-P102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