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萬千心理·人的意識(原著第三版)
    該商品所屬分類:心理學 -> 心理學
    【市場價】
    732-1062
    【優惠價】
    458-664
    【作者】 (英)蘇珊·布萊克莫爾(Susan 
    【所屬類別】 圖書  心理學  意識與潛意識 
    【出版社】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ISBN】9787518432004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18432004
    作者:(英)蘇珊·布萊克莫爾(Susan

    出版社: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1年09月 

        
        
    "

    編輯推薦

    本書從心理學、哲學、神經科學、計算機科學、進化、佛學、文學等多個領域,對意識這一古老而難解的謎題進行了全面而繫統的探尋,是全面了解意識研究領域的優秀的入門教材。本書大大拓展了讀者關於人類意識問題視野,對於進一步啟發各領域的意識研究工作具有深遠的意義。

     
    內容簡介
    意識問題被認為是“科學的zui後一個偉大秘密”,一度被的懷疑主義者和主流科學家拒絕研究。現在,它是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意識的生物學基礎是什麼?”在《科學》(Science)公布的125個zui具挑戰性的科學問題中高居第二位。盡管它仍然是一個充滿爭議的領域,但對於心理學、哲學和神經科學的學生來說,也是一個在快速擴大的研究領域。
    本書探討了從神經科學和心理學到哲學和量子理論的意識研究的關鍵理論及證據。它探究了為什麼“意識”一詞沒有一致的定義,也讓讀者有機會去探究關於自我、心智和意識的個人直覺。

    本書涵蓋了該領域所有核心主題,包括:
    為什麼研究意識問題如此困難?
    神經科學和意識的神經關聯。

    意識問題被認為是“科學的zui後一個偉大秘密”,一度被的懷疑主義者和主流科學家拒絕研究。現在,它是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意識的生物學基礎是什麼?”在《科學》(Science)公布的125個zui具挑戰性的科學問題中高居第二位。盡管它仍然是一個充滿爭議的領域,但對於心理學、哲學和神經科學的學生來說,也是一個在快速擴大的研究領域。


    本書探討了從神經科學和心理學到哲學和量子理論的意識研究的關鍵理論及證據。它探究了為什麼“意識”一詞沒有一致的定義,也讓讀者有機會去探究關於自我、心智和意識的個人直覺。


     


    本書涵蓋了該領域所有核心主題,包括:


    為什麼研究意識問題如此困難?


    神經科學和意識的神經關聯。


    為什麼我們會誤解自己的思想?


    意識和無意識之間的明顯區別。


    關於注意、自由意志和自我及其他的理論。


    動物和機器中意識的進化。


    從冥想、用藥到做夢的意識改變狀態。


     


    本書還提供了關鍵概念專欄、知名思想家的小傳,以及適合於獨立研究和進行小組討論的練習與活動專欄,為意識這個迷人的領域提供了完整而全面的介紹。

    作者簡介

    蘇珊·布萊克莫爾(Susan Blackmore)


    英國普利茅斯大學心理學客座教授、自由撰稿人、TED[technology,entertainment,design(科技、娛樂、設計)的縮寫]講師。她在英國牛津大學獲得了心理學和生理學學位,在英國薩裡大學獲得了心理學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研究興趣包括模因、進化理論、意識和冥想。她的暢銷書《模因機器》(The Meme Machine,1999)被翻譯成了16種語言出版;近出版的書包括《禪與意識藝術》(Zen and the Art of Consciousness,2011)和《自我審視:出體體驗的新科學》(Seeing Myself:The New Science of Out-of-Body Experiences,2017)。


     


    埃米莉·T. 特羅西安科(Emily T. Troscianko)


    文學博士,牛津大學人文學科研究中心研究者、作家,研究興趣包括心理健康、讀者對文學的反應及兩者之間的聯繫,以及兩者與人類意識的關繫。

    目錄
    部分問題

    章問題是什麼?
    世界是由什麼構成的?
    哲學中的意識
    心理學中的意識
    神秘的溝壑
    語境中的意識

    第二章做……是什麼感覺?
    做一個……
    主觀性和感受質
    色彩科學家瑪麗
    哲學家的僵尸

    部分問題


     


    章問題是什麼?


    世界是由什麼構成的?


    哲學中的意識


    心理學中的意識


    神秘的溝壑


    語境中的意識


     


    第二章做……是什麼感覺?


    做一個……


    主觀性和感受質


    色彩科學家瑪麗


    哲學家的僵尸


    難題真的存在嗎?


     


    第三章宏大的錯覺


    填充空隙


    變化視盲


    非注意視盲


    視覺意識理論的含義


     


     


    第二部分人的大腦


     


    第四章神經科學與意識的關聯


    人的大腦


    先於因果的關聯


    有意識的視覺


    爭搶意識


    無意識與大腦


    疼痛


     


    第五章心靈的劇院


    在心靈的劇院裡


    意識發生的地方


    心理屏幕


    非笛卡爾式劇院


    沒有劇院的理論


    多重草稿理論


     


    第六章意識的統一


    綁定問題


    同步綁定


    微觀意識


    多感官整合


    整合信息理論


    行動的統一性


    統一的錯覺


    超級統一與分裂


    時間的統一


     


    第三部分身體與世界


     


    第七章注意


    引導注意


    注意理論


    意識與注意


    冥想與注意


     


    第八章有意識和無意識


    無意識知覺


    情緒效應與社會效應


    有意識與無意識行為


    各種理論


    意識的因果效用


    意識在熟練動作中的作用


    無意識的動作與有意識的感知


    盲視


    直覺與創造力


    結果


     


    第九章能動性與自由意志


    意志力的神經解剖


    意識中的半秒延遲


    意識意志在隨意動作中的作用


    意願的體驗


     


    第四部分進化


     


    第十章進化與動物心理


    無心的設計


    定向進化論


    自私的復制器


    動物的心靈


    不同的世界


    物理和行為標準


    自我識別


    了解其他類型心理的存在


    模仿


    語言


    章魚


     


    第十一章意識的功能


    進化中的意識


    僵尸的進化


    當意識進化時


    意識有一種適應性功能


    意識沒有獨立功能


    錯覺的進化


    通用達爾文主義


    模因與心理


     


    第十二章機器的進化


    心靈與機器


    機器般的心靈


    心靈般的機器


    計算的發展


    圖靈測試


    機器會有意識嗎?


    有意識的機器是不可能的


    中文屋


    如何建造一臺有意識的機器


    它們已經有意識了


    我確信它喜歡我


     


    第五部分邊緣地帶


     


    第十三章意識的改變狀態


    定義意識改變狀態


    在意識改變狀態中,有什麼被改變了?


    映射意識狀態


    藥物誘導狀態


    冥想


    心理疾病


    意識的狀態


     


    第十四章現實與想像


    對現實的判別


    幻覺


    超感知覺


    想像其他的世界


    但它是真實的嗎?


     


    第十五章夢裡夢外


    蘇醒與睡眠


    從生理學到體驗


    夢是不是體驗?


    睡眠的邊界


    奇怪的夢


    清醒夢


    出體體驗


    瀕死體驗


     


    第六部分自我與他人


     


    第十六章自我、綁定與自我理論


    多重人格


    自我的思想實驗


    思想本身就是思想者


    自我的神經科學模型


    環、隧道和絲線串起的珍珠


    自我與身體、世界以及其他人


    敘事重心的中心


    未來的自我


    網絡空間中的自我


     


    第十七章內部視角


    A和B的爭鬥


    現像學


    神經現像學


    一種反思模型


    第二人稱神經科學


    異質現像學


     


    第十八章覺醒


    科學中的佛學


    轉化與治療


    自發覺醒


    覺悟


    幻覺、無我、不二

    前言
    歡迎感到困惑

    如果你覺得可以解決意識的問題,那你根本就沒有理解這個問題。當然,嚴格地講,這麼說也不對。也許你就是一個天纔,找到了真正的解決之道;或者頭腦十分清醒,明白為什麼這壓根兒就不是一個問題。當然,更有可能是,你陷入了幾個誘人的陷阱,結果一葉障目,看不到真正的問題。
    美國哲學家托馬斯·內格爾(Thomas Nagel)曾經觀察到,“特定形式的困惑——比如對自由、知識和生命意義的困惑——於我而言,比任何試圖解決那些問題的答案,都更發人深省”(1986,p.4)。意識問題可能也是如此。說實在的,疑惑不解本來就是樂趣的一部分,正如哲學家科林·麥金(Colin McGinn)所指出的:“我們越掙扎,就越感覺深陷困惑之中。我為所有的錘煉和悸動心存感激”(1999,p.xiii)。

    歡迎感到困惑


     


    如果你覺得可以解決意識的問題,那你根本就沒有理解這個問題。當然,嚴格地講,這麼說也不對。也許你就是一個天纔,找到了真正的解決之道;或者頭腦十分清醒,明白為什麼這壓根兒就不是一個問題。當然,更有可能是,你陷入了幾個誘人的陷阱,結果一葉障目,看不到真正的問題。


    美國哲學家托馬斯·內格爾(Thomas Nagel)曾經觀察到,“特定形式的困惑——比如對自由、知識和生命意義的困惑——於我而言,比任何試圖解決那些問題的答案,都更發人深省”(1986,p.4)。意識問題可能也是如此。說實在的,疑惑不解本來就是樂趣的一部分,正如哲學家科林·麥金(Colin McGinn)所指出的:“我們越掙扎,就越感覺深陷困惑之中。我為所有的錘煉和悸動心存感激”(1999,p.xiii)。


    你如果想來思考意識,疑惑是必不可少的:難以置信,損神傷腦;我受夠了,再也沒法去想這個愚蠢的問題了!為此目的,本書的一大部分是為了增加你的困惑,而不是減少它。所以,如果你不希望大傷腦筋(當然嚴格地說,大腦是不會感到疼痛的,因為它沒有痛覺受體——當然,再想想呢,如果你的腳趾頭疼,它可是有痛覺受體的,那又真的是你的腳趾頭感覺到疼了嗎?),你現在就別看這本書了,另選一個容易的問題研究吧。


    我們希望激發困惑的動機,不是出於殘忍或找別扭,也不是錯誤地篤信冗長的詞句和艱難的辯論能讓自己顯得聰明伶俐或有學術價值。其實,我們想的恰恰相反:問題越是困難,就越要盡可能用簡單的詞句來解釋。所以,我們在加工這個本質上很難對付的問題時,會盡量保持論點清晰而簡單。


    部分問題是,“意識”沒有能被廣泛接受的科學或哲學上的定義,盡管人們已經無數次嘗試過定義它(Nunn,2009)。這個詞本身是再平常不過的大白話,但被用在不同的方面。舉個例子,“意識”經常被當作“無意識”的反義詞,也多少被等同於“有反應的”或是“清醒的”。“意識”也被用來表示知道某事、關注某事或對事物有知覺的同等意思,比如“她沒有意識到自己引起了尷尬”,或者“他沒意識到桌子下面悄悄爬行的老鼠”。不同的理論,強調了“意識”一詞不同層面的含義,但這個術語廣泛的用途,是表述“主觀性”或者個人體驗的同等意義。這也是本書使用這一詞語的基本含義。


    另一個問題是,意識研究比較新,而且是深度跨學科的主題。這意味著我們可以從神經學、哲學、心理學、生物學和其他領域獲取豐富的靈感;但同時,這也會讓事情變得難辦,因為這些來自不同學科的人,有時在以完全不同的方式使用相同的詞語。本書的主要讀者是心理學專業的學生,但我們也嘗試覆蓋意識研究中的所有主要方法,包括心理學、哲學、人工智能、神經學,以及和第二人稱方法,同時還有注重精神層面或意識“改變狀態(altered states)”方面的“非傳統”方式。我們也加入了小說、故事、詩歌、日記和信件的節選,以便讓更多偉大的作家和思想家來幫助你探索意識問題。我們的重點是研究基於實證發現和可測量理論的意識科學,但科學也可以有多種面目。在本書的從頭至尾,我們都會不斷遭到質問:意識的本質(其本體)與獲取其知識的可能性(認識論)有何關聯?跟我們采用的方式(方法論)又有什麼關繫?我們難以輕易作答,隻能不斷地提醒你(和我們自己),世上不存在中立的問題或方法。即便是我們思考時所使用的普普通通的語言,也從一開始就把我們推向了一個或另一個方向。


    在現存的眾多意識研究方法中,沒有一種可以回答所有問題。因為大腦是人體復雜的器官,我們很容易就會認為,它一定有解開意識謎團的答案。可隻要人們想把意識問題齊整地套進腦科學研究的慣常方法中,就會發現辦不到。這說明我們一定是在這個過程中犯了什麼根本性錯誤,或者采用了什麼錯誤的假設。想要消除人們先前已有的假設?這可不容易,而且很痛苦。但如果我們想把意識問題搞明白,也許這就是我們要做的。


     


    本書的組織形式


     


    本書分為相對獨立的六個部分,各含三章。每個部分自成一體,以便用於單個或多個講座,或者作為該領域的概論進行獨立閱讀。然而,所有部分均構建於部分描述的內容之上。因此,如果你隻想閱讀本書的局部,我們推薦從部分入手,它是問題的根本。


    每章不僅包含了核心文本,還包含了精選人物的小傳、重要概念的釋義、自我練習,還有可以小組展開的活動和討論建議。


    每章的末尾有一個建議閱讀書單,帶有簡要描述。所選的書都比較薄,容易找到,讀者對每個話題都能快速上手。對那些以本書為基礎設立課程的教師們而言,這個書單可以作為課後閱讀作業。我們在每一章的閱讀文獻中都設計了至少一個延伸閱讀書目,可針對一個話題提供多種視角,譬如同行對某篇文章的評論、關於某個問題或內容的一套見解或者是案例分析。這些可作為專題研討的基礎。


    每章中包含一段或多段文學作品節選(設為蘇新詩柳楷體)。其中多段來自著名作家,你可能已經熟知某些段落。我們希望這些選段可以達到兩個目的:一方面,我們即將遇到的圍繞意識問題常有的奇思怪想可以豐富你的認識;另一方面,增強你對我們所引述的作者和作品的理解,方法是揭示這些作者長久以來探索的理念,與當代心理學、哲學和神經學依然面對的難題,以及這兩者之間的聯繫。許多引言來自非英語語言,我們盡力提供了忠實原文的翻譯。這本身也可以幫助你思考,不同的語言如何為思考意識問題提供了工具。


    我們也在頁面留白處列出了更加簡短的引言,常常是對正文的復述。我們的建議是,記住那些吸引你的句子。如果你沒有這個習慣,會覺得死記硬背比較難,但熟能生巧,越練習就越容易。腦子裡記上些名人名言,寫論文和考試時自然就會令人敬佩,但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種奇妙的思考工具。比如你正在路上散步,或是夜裡躺在床上,想弄明白到底存不存在一個所謂的“難題(hard problem)”,要是你能馬上想起查默斯(Chalmers)對問題(the problem)的定義,或是他的主要批評者的準確詞句,會為你的思考增色不少。通常,你隻需要一句話就能抓住論點的要害,一語中的,直指其非:它背後的假設是什麼?它究竟能幫助你更好地理解什麼?


     


    上手練習


     


    意識問題,跟其他任何話題都不一樣。當下,這一刻,你可能相信自己是有意識的,相信自己有對世界的個人體驗,相信自己對周遭的事物以及個人內心狀態和想法都有清醒的認識,相信自己占據著自己私密的認知世界,相信作為你自己有種特殊的感覺。這就是“有意識”的意思。意識是我們對世界的人稱觀感。


    大多數科學和學術研究關心的是第三人稱的觀感,即能被他人驗證並為眾人所認同(或不予認同)的事物。但是,意識問題很有意思,它無法像這樣被認同。它看起來很個人,它看起來像是人們內心的東西。我不可能知道作為你是什麼感覺,而你也不清楚作為我是什麼感受。


    那麼,作為你到底是什麼感覺呢?你現在到底意識到了什麼?


    嗯……?那就來看看吧,真的,好好看看,試著回答一下這個問題:“我現在到底意識到了什麼?”


    有答案了嗎?如果有了答案,你應該能看得見。你應該能告訴別人,或者至少自己知道,你現在意識到了什麼。現在呢?現在呢?——你的意識流“裡”有什麼?如果答不出來,那我們的困惑一定很深,因為感覺上實在是應該有一個答案的——我現在真的有意識,而且我意識到了某些事情,而不是其他的事情。如果答不出來,那我們至少應該能夠理解為什麼感覺上好像應該能答上來。


    那就好好看看,首先確定一下,到底能不能答上來。你做得到嗎?你可能會確定:你現在真的有意識,而且意識到了某些事情,而不是其他事情——隻是弄清楚到底是怎麼回事,會有點費勁,因為這感覺老是在變。每次你剛看過一眼,情況就變化了。剛纔意識到的窗外的敲擊聲還在響,但已經變化了。一隻鳥從窗前掠過,在窗臺上短暫地投下一個影子。噢,但這算數嗎?等你問出“我現在意識到了什麼?”的問題時,鳥和影子都沒了,隻剩下記憶。但你對記憶有意識,對吧?所以,也許這個可以算得上是“我現在意識到了什麼”(抑或,我剛纔意識到了什麼)。


    早晨挺熱,閱讀練習讓她的頭腦緊一陣、松一陣,仿佛鐘表的主發條,又如中午的細微噪聲,渾不知為何,依著固?的節奏跳動。一切都很真實,很大,很沒有人情味;一會兒,她開始抬起食指,讓它落在椅子扶手上,好讓自己有些許存在的意識。然後她又被一個無法言喻的怪誕事實征服了,她應該是坐在一把扶手椅子裡,在早晨,在世界的中央。在屋子裡走來走去的是些什麼人?——把東西從一個地方挪到另一個地方?而生命,又是什麼?就是掠過表面就消失了的一束光;如同她自己,也終究會消逝,雖然屋裡的家具一直都在。她完全消融了,再也無法抬起手指,定定地坐著,一動不動,一直聽著、看著同一個點。越來越怪異。她對萬物當充滿敬畏……她忘了自己還有指頭要抬起來……存在過的東西是如此巨大、如此淒涼……她不斷地意識到這些物質的巨大體量,很久很久;廣漠的寂靜之中,鐘仍在嘀嗒作響。


    ——弗吉尼亞·伍爾夫(Virginia Woolf)


    《遠航》(The Voyage Out,1915)


    你有可能發現,如果你嘗試回答個問題,會有更多的問題冒出來。你可能發現自己在問“‘現在’有多長啊?”“我提出問題之前有意識嗎?”“誰在問問題?”“‘向內’‘審視’是什麼意思?”的確,你可能這輩子的多數時間都在問這些問題。少年們常常問自己這些困難的問題,但找不到輕松的答案。有些人堅持不懈,成了科學家、哲學家或冥想者,以自己的方式追尋答案。更多的人放棄了,因為得不到鼓勵,或是因為這事太難了。無論如何,這些問題恰恰都與意識研究息息相關。因而,本書的每一章都包含一項“練習”任務,在你閱讀的過程中,留個問題給你解答。


    每個問題、每項練習,隻涉及意識問題的一個方面。有一些——包括我們在本節提出的問題——可能對你沒什麼幫助。但我們希望,通過日積月累,這些問題終會對你有益。作者之一,蘇珊,一直堅持每天都提出很多這樣的問題,堅持了大約30年,每次通常持續好幾個小時。她也曾教過十多年的意識心理學課程,鼓勵她的學生們練習提出這些問題。在這些年裡,她認識到了哪些效果好,哪些又太難,以怎樣的順序提問容易獲得解答,以及如何幫助那些深陷其中、茫然不解的學生。而埃米莉是從不同的起點開始苦苦思索意識謎題的——從我們如何體驗虛構世界,到精神健不健康是什麼意思等問題。我們鼓勵你,不僅在學習科學上、更要在自己的個人練習方面多多努力,一個人也好,跟其他發問的人一起也罷。


     


    保持zui佳的平衡


     


    本書的很多內容與所謂第三人稱視角觀點有關。你會學到許多神經學實驗、哲學發問和心理學理論。你將學會對意識理論進行批判,還有許多使用一種理論檢驗另一種的方法。但這一切的基礎是人稱視角,這纔是重中之重。有些科學家和哲學家想把二者聯繫起來;有些通過思考“第二人稱”或者別人怎樣塑造“我的”體驗,來在和第三人稱之間架起橋梁。但是,意識研究的更多理論和更多個人方式之間的區別依然存在,你必須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


    這種平衡,對每個人而言都不一樣。有些人會享受自我檢驗,而覺得科學和哲學很難。其他人學起科學來輕而易舉,但會覺得自我發問困難重重或是瑣碎不堪。但為了你自己,記住,這兩者都是需要的,而你必須找到自己在它們中間的平衡點。對那些抗議說自我發問是浪費時間,甚或是“幼稚”的人,我們隻能說:既然我們是在研究主觀體驗,我們就得有熟知主觀體驗的勇氣。


    等你熟悉了不斷發展的意識研究文化,並且成功地在觀察自我體驗和解釋體驗之間找到了平衡,你就能分辨那些沒找到平衡的作者了。處在一個的是理論家,他們說自己正在談論意識,其實不然。他們可能聽上去很聰明,但你很快就會發現,他們根本就沒有關注過自身體驗。他們說了半天,就是說不到點上。處在另外一個的,是一些人在胡扯內心世界的意義或是難以言表的意識力量,殊不知他們已經掉進了明顯不過的邏輯陷阱——你可以馬上分辨出來並躲開的陷阱。一旦你能辨別這兩種類型了,你就能很多時間,而不必再糾纏於這些人的文章。關於意識問題,要讀的文章太多了,要找到合適的來折磨自己,那可是一門藝術。我們希望這本書會幫助你找到值得閱讀的文章,並且避開浪費時間的垃圾。我們無法保證完全的客觀公正,但我們會盡力當好你在這一棘手領域的懷疑一切的向導,來幫你找到自己的出路。


     


    警告


     


    研究意識問題會改變你的人生。至少,如果你研究得夠深、夠徹底,會是這樣的。正如美國哲學家丹尼爾·丹尼特(Daniel Dennett)所言:“等我們理解了意識——等謎題不復存在——意識就不一樣了”(1991,p.25)。我們之中,沒人能指望徹底“理解意識”;甚至連這意味著什麼,都還不是很清楚。不管怎樣,我們清楚的是,隻要人們真的努力研究這個課題,他們就會發現,他們的自身體驗和自我感覺會在這一過程中發生改變。


    這些改變可能令人不適。比如,你會發現,在真與非真之間,或者自我與他人之間,或者人與其他動物或機器人之間,或者現在的你和一個昏迷中的人之間,那些曾經堅固的界限,開始變得不那麼堅固了。你可能發現你的篤定——關於外部世界,或了解它的方式——看起來沒那麼篤定了。你甚至可能發現,你開始懷疑自己的存在了。了解這一點也許有幫助,在你之前,許多人都曾經有過樣的疑慮和困惑,而且都挺過來了。


    別人一定覺得難以置信,我跟人交談的困難,是來自一個事實,即我的思考,或者說是我意識的內容,十分模糊不清;若僅僅與我自己有關,我還能毫不費力地應付,有時甚至很自滿;但那人類的對話要求有稜角、穩定性和持續的連貫性,這些我都不具備。沒人願意跟我一起沉浸在雲山霧罩當中;就算有人願意,我也無法把雲霧趕出自己的腦海;兩人之間,諸事俱化,歸於虛無。


    ——弗蘭茲·卡夫卡(Franz Kafka,1990)


    摘自日記(1915年1月24日)


    的確,很多人會說,扔掉那些在人生路上很容易遇到就撿起來的虛幻假設,生活會容易得多、快樂得多。但這得由你自己決定。如果你遇到困難,我們希望你能從同事、老師或其他專業人員那裡得到適當的幫助。如果你使用本書來教授課程,你應當做好準備來幫助別人——或是尋求幫助——或能給學生提出建議,告訴他們如何在需要時尋找幫助。


    在蘇珊教過的班級裡,有幾個班曾有過信仰宗教或信奉上帝的學生。他們通常會發現,這些信仰會遭受課程的嚴重挑戰。一部分人覺得難以接受,比如因為信仰在家庭紐帶和友情方面的重要性;或者因為他們在遭遇苦難和死亡時,信仰給了他們慰藉;或者因為在談論精神或靈魂時,宗教提供了一個思考自我、意識和道德的框架。所以,如果你有此類信仰,你應該做好準備,你會質疑它們的。要研究自我和意識的本質,就不可能對神靈、靈魂、精神或死後來生“存而不論”。


    每年開授意識課程時,蘇珊都會給學生同樣的警告——親自口頭通知,外加書面告知。每年遲早都會有一個學生來找她,說:“你沒跟我說過會這樣……”令人高興的是,多數的改變終是積極的,而學生們很高興經歷了這些改變。即便如此,我們也隻能重復我們的警告,希望你認真對待。研究意識改終生!祝開心。

    媒體評論
    有力、有趣且好讀。本書涵蓋了從機器意識到意識改變狀態和世俗的靈性等非常廣泛的主題。新版可能是對意識這一爆炸性發展的研究領域的介紹。
    ——托馬斯·梅辛革(Thomas Metzinger)
    德國美因茨約翰內斯·古騰堡大學哲學教授

    布萊克莫爾和特羅西安科的書仍是市場上對意識的優秀導論。她們閱讀和評估的文學作品的廣度不僅滿足了學術思想的需求,而且成功地為任何感興趣的讀者提供了大量的學術內容,為讀者提供了一種愉快、易讀且好懂的風格。它提供了許多對意識相關特性的全面介紹,成為對該領域感興趣之人的書籍。布萊克莫爾和特羅西安科完成了一件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她們把一本了不起的書寫得更了不起了。
    ——蓋伊·桑德斯(Guy Saunders)
    英國西部大學意識研究高級講師

    有力、有趣且好讀。本書涵蓋了從機器意識到意識改變狀態和世俗的靈性等非常廣泛的主題。新版可能是對意識這一爆炸性發展的研究領域的介紹。


    ——托馬斯·梅辛革(Thomas Metzinger)


    德國美因茨約翰內斯·古騰堡大學哲學教授


     


    布萊克莫爾和特羅西安科的書仍是市場上對意識的優秀導論。她們閱讀和評估的文學作品的廣度不僅滿足了學術思想的需求,而且成功地為任何感興趣的讀者提供了大量的學術內容,為讀者提供了一種愉快、易讀且好懂的風格。它提供了許多對意識相關特性的全面介紹,成為對該領域感興趣之人的書籍。布萊克莫爾和特羅西安科完成了一件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她們把一本了不起的書寫得更了不起了。


    ——蓋伊·桑德斯(Guy Saunders)


    英國西部大學意識研究高級講師


     


    什麼是意識?它是如何在自然秩序中產生的?這本非凡的書打開了一扇扇簡潔的、色彩豐富的、令人興奮的窗口,幾乎涵蓋了這一復學科大辯論中的每一個角落。它對於我們這個時代令人費解、有科學挑戰性的問題之一,給出了全面而友好的指導。


    ——安迪·克拉克(Andy Clark)


    英國愛丁堡大學哲學、心理學和語言科學學院教授


     


    本書是由思想、數據和文學作品組成的。我很愉快地把它從頭讀到了尾。


    ——艾倫·霍布森(Allan Hobson)


    美國哈佛醫學院精神病學名譽教授


     


    對於任何有興趣深入研究心理學、哲學和意識神經科學這些晦澀但令人著迷的深度的人來說,這本書都是一個完美的起點。此外,它對於該領域的專家也是一個令人興奮且具有挑戰性的重要資源。


    ——尼克·查特(Nick Chater)


    英國華威商學院行為科學小組創始人、教授

    在線試讀
    第二章
    做……是什麼感覺?
    做一個……

    做一隻蝙蝠是什麼感覺?這是意識研究史上問過的著名的問題之一,隨著1974年美國哲學家托馬斯·內格爾的一篇同名論文開始引人注目。他認為,理如何在大腦內激發產生心理狀態,跟理解H2O如何成為水或者DNA如何成為基因,是全然不同的問題。他說道:“意識把心–身問題變得非常棘手”(Nagel,1974,p.435;1979,p.165)。他所說的意識指的是主觀性。為說明這一點,他問道:“做一隻蝙蝠是什麼感覺?”
    你覺得你的貓有意識嗎?外面街上飛的鳥呢?也許你相信馬匹有意識而蟲子沒有,或者生物有意識但石頭沒有。我們會回顧這些問題(在第四部分),但在此時此地,讓我們來思考一下,說另一個生物有意識是什麼意思?如果你說石頭沒意識,你的意思可能是說它既沒有體驗也沒有觀點,即沒有做一塊石頭的感覺。如果你相信鄰居家新生的小貓或者你腳底下差點兒踩癟的木虱是有意識的,你的意思可能是說它們都有觀點;做它們是會有某種感覺的。
    用內格爾的話講,我們說另一個生物有意識的時候,我們的意思是說“做那個生物是有些特別之處的……作為那個生物的那種感覺”(Nagel,1974,p.436);“相信蝙蝠有體驗的核心意思是,作為蝙蝠是有其特別之處的”(Nagel,1974,p.438)。目前人們還未就如何定義意識達成一致(Dietrich,2007;Nunn,2009;Vimal,2009),所以這可能是我們所知的近似於定義的東西,即意識就是主觀性,或者“做……是什麼感覺?”
    在這裡,我們必須慎重對待“……是什麼感覺”這句話。不幸的是,當我們用語言問起什麼事物是什麼樣的時候,可能至少會有兩個意思。想想這句陳述:“這冰激凌喫起來味同嚼蠟”,或者“他的目光像利刃刺穿了她的身體”。在本例中,我們在把不同事物做對比、做分析,或者講述它們像什麼。這可不是內格爾的本意。另一層意思與身份而非對比有關,常見於諸如“在麥當勞工作怎麼樣?能在(鋼琴)鍵盤上即興發揮(演奏)是什麼感覺?成為比自己聰明很多的人是什麼感覺?成為一個分子、一個微生物、一隻蚊子、一隻螞蟻或者一個蟻群是什麼感覺?”(參見Hofstadter and Dennett,1981,pp.404-405,了解更多的此類氣人問題。)英國社會心理學家Guy Saunders(2014,p.146)則偏愛更含混一點的語句:“做……是什麼感覺?”還有“你感覺像什麼?”在使用更常用的詞句時,記住我們是要表征這個意思:“內心”感覺是怎樣的?

    第二章


    做……是什麼感覺?


    做一個……


     


    做一隻蝙蝠是什麼感覺?這是意識研究史上問過的著名的問題之一,隨著1974年美國哲學家托馬斯·內格爾的一篇同名論文開始引人注目。他認為,理如何在大腦內激發產生心理狀態,跟理解H2O如何成為水或者DNA如何成為基因,是全然不同的問題。他說道:“意識把心–身問題變得非常棘手”(Nagel,1974,p.435;1979,p.165)。他所說的意識指的是主觀性。為說明這一點,他問道:“做一隻蝙蝠是什麼感覺?”


    你覺得你的貓有意識嗎?外面街上飛的鳥呢?也許你相信馬匹有意識而蟲子沒有,或者生物有意識但石頭沒有。我們會回顧這些問題(在第四部分),但在此時此地,讓我們來思考一下,說另一個生物有意識是什麼意思?如果你說石頭沒意識,你的意思可能是說它既沒有體驗也沒有觀點,即沒有做一塊石頭的感覺。如果你相信鄰居家新生的小貓或者你腳底下差點兒踩癟的木虱是有意識的,你的意思可能是說它們都有觀點;做它們是會有某種感覺的。


    用內格爾的話講,我們說另一個生物有意識的時候,我們的意思是說“做那個生物是有些特別之處的……作為那個生物的那種感覺”(Nagel,1974,p.436);“相信蝙蝠有體驗的核心意思是,作為蝙蝠是有其特別之處的”(Nagel,1974,p.438)。目前人們還未就如何定義意識達成一致(Dietrich,2007;Nunn,2009;Vimal,2009),所以這可能是我們所知的近似於定義的東西,即意識就是主觀性,或者“做……是什麼感覺?”


    在這裡,我們必須慎重對待“……是什麼感覺”這句話。不幸的是,當我們用語言問起什麼事物是什麼樣的時候,可能至少會有兩個意思。想想這句陳述:“這冰激凌喫起來味同嚼蠟”,或者“他的目光像利刃刺穿了她的身體”。在本例中,我們在把不同事物做對比、做分析,或者講述它們像什麼。這可不是內格爾的本意。另一層意思與身份而非對比有關,常見於諸如“在麥當勞工作怎麼樣?能在(鋼琴)鍵盤上即興發揮(演奏)是什麼感覺?成為比自己聰明很多的人是什麼感覺?成為一個分子、一個微生物、一隻蚊子、一隻螞蟻或者一個蟻群是什麼感覺?”(參見Hofstadter and Dennett,1981,pp.404-405,了解更多的此類氣人問題。)英國社會心理學家Guy Saunders(2014,p.146)則偏愛更含混一點的語句:“做……是什麼感覺?”還有“你感覺像什麼?”在使用更常用的詞句時,記住我們是要表征這個意思:“內心”感覺是怎樣的?


    現在假設你是一隻蝙蝠。蝙蝠的體驗一定與我們不同,所以內格爾纔會為他著名的問題選擇了蝙蝠(見圖2.1)。對於它們的大腦、生活方式和感官繫統,我們都很了解(Dawkins,1986;Akins,1993)。它們多數使用聲音或超聲波來做回聲定位;會發出快速的高頻咔嗒聲,被附近物體反射後,通過計算回聲返回的時間來探測物體。自然選擇法為回聲定位引發的諸多問題提供了奇妙的解決方法。有些蝙蝠在飛行時,發出咔嗒聲的頻率很慢,以體力;但當它們圍捕獵物或接近潛在危險時,咔嗒聲就急促起來了。很多蝙蝠都有耳部保護機制,可以在每次發出響亮的咔嗒聲時護住耳朵,隨即又張開以捕捉微弱的回聲。有些蝙蝠會使用多普勒頻移(想像一下過路警車警笛頻率的變化),來計算它們與獵物或其他物的相對速度。另一些蝙蝠能分辨混雜在一起的不同物體的回聲,方法是發出向下俯衝的聲音。遠處的物體回聲返回的時間長,因此比近處物體的回聲音調高。由此可以想像,整個蝙蝠世界建立的基礎就是高音調的聲音代表遠處的物體,而低音調的聲音意味著物體比較近。


    這會是什麼感覺呢?按照牛津生物學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1986)的理解,這可能跟我們看東西類似。人類一般不知道或不關心色彩與光的波長有關,或者運動檢測是由視覺皮層來完成的。我們就看見物體在那兒了,有體積、有色彩。類似的,蝙蝠會隻感知到物體在那兒,有體積,也許還會有某種蝙蝠式的、聲納式的色彩。生活在這種結構的世界裡,就應該是做蝙蝠的感覺吧。


    但是我們真會知道做蝙蝠的真實感覺嗎?正如內格爾指出的那樣,僅僅想像你是一隻蝙蝠,是回答不了這個問題的;這行不通。在黑暗的房間裡頭朝下掛著,舌頭嘖嘖有聲,揮動著胳膊如同搧動翅膀,這些都沒什麼用。也許,如果你能神奇地化身為一隻蝙蝠,你就會明白、就能將感受報告出來?但是不行,即使這樣也沒用。因為如果你是一隻蝙蝠,那問題中的蝙蝠就不再是一隻普通的蝙蝠了——它會帶著你的記憶和你對意識問題的興趣。如果你現在不做你自己了,而是變成了一隻普通的蝙蝠,那這隻蝙蝠就不懂語言,就沒能力去問什麼意識的問題,也就不能告訴任何人那是什麼感覺了,就算它可能知道也沒用。所以,人類是不可能知道做一隻蝙蝠是什麼感覺的,即便我們相信蝙蝠應該會有些什麼感覺。


    內格爾的問題澄清了“意識”一詞的中心含義。這就是美國哲學家內德·布洛克(Ned Block)所謂的“現像意識(phenomenal consciousness)”、P意識或現像性(phenomenality)。他解釋道:“現像意識就是體驗;讓某種狀態具有現像意識的,就是該狀態存在某種‘感覺像什麼’的東西。”他把這種意識與“取用意識(access consciousness)”或A意識區分開,後者是指“用於說理以及理性指導言辭和行為的可用性”(Block,1995,p.227)。布洛克提出了“現像意識是否包括可報告性的認知可取用性(accessibility)”問題(Block,2007,p.481)。換句話說,我們講述體驗的能力是意識體驗所固有的,還是說體驗可以和可取用性分離開?


    乍一看,這樣的區分似乎不是十分必要,因為我們肯定是想要了解現像性,而不是可取用性。然而,無論我們什麼時候研究現像性,都得聽聽大家的敘述,或者換句話說,使用他們對意識體驗的報告。甚至有人建議過,可報告性應該成為我們對意識定義的一部分:“主要出於務實的原因,如果‘意識’的默認意義能變成類似‘可報告的心理內容’這樣的描述,可能會是一個好主意”(Nunn,2009,pp.7-8)。這個想法為語言的作用及使用語言的交流場景賦予了巨大的意義。但它也讓我們發問:這些可取用的因而也是可報告的“內容”是不是意識的全部?還是當我們依賴這種證言時,忽略了什麼重要的東西?


    現像體驗的內容比可取用和報告的內容多,這種直覺很容易喚起。現在,你可以四下觀望,把周圍的色彩、感覺和聲音吸收進來,然後試著跟自己描述一下。你可能會清楚地感覺到,你的意識體驗比你能描述的內容多得多。你可能覺得,不管你是大聲跟別人講述你的體驗,還是隻跟自己描述體驗,甚至隻是回想一下這些體驗,有些內容就丟失了。布洛克的“取用意識”類別的一個分支部分叫“反思意識(reflective consciousness)”,即關於意識的高階反思,或者叫對思考的思考。任何形式的“取用”,無論是否完全通過語言,都給我們留下了隻是觸及表面或者隻要一想去抓住它就會違背現實的印像。


    仿佛豐沛的靈魂不曾從隱蔽的比喻中溢出,然則無人得能精確度量他們的需求,遑論想法與痛苦;而人類的言語,如同破裂的鼎鑊,我們借以敲出旋律,驅熊而舞,實則我們隻想融化星辰。


    ——福樓拜(Gustave Flaubert)


    《包法利夫人》(Madame Bovary,1856)


    然而,即便是我們堅定的本能,也會錯得離譜,將我們引向歧途。那麼,到底是真的有兩種意識,還是隻有一種?很多理論家拒絕進行區分(比如Baars,1998;Dennett,2005;Carruthers,2015);有些說隻有一種可報告的東西(比如Nunn,2009);還有一些則同意布洛克的觀點,認為有兩種不同類型的意識(比如Alter,2010;Raffone and Pantani,2010)。我們在後面會回顧這種區分(見第八章和第十七章),來嘗試對其進行實驗性研究,但就目前而言,“現像意識”就是本書討論的全部內容。


    那麼,現在作為你是什麼感覺呢?到目前為止,我們所說的一切都毫無疑義地表明,現在作為你是有特殊感覺的——隻有當你開始嘗試用語言來準確描述作為你的感覺,或者詢問作為別人或別的物體是什麼感覺的時候,纔會遇到問題。但是這樣對嗎?懷疑論的做法會是對哪怕明顯的起點都要進行詰問:你自己的自我感覺。我們會敦促你進行本章的“練習”,從而更加熟悉作為你的感覺。


    練習2.1


    現在作為我是什麼感覺?


    每天盡可能多地問自己:“現在作為我是什麼感覺?”如果你做過練習1.1“我現在有意識嗎?”,你會習慣記住任務,而且頭腦可能會開放一點,來觀察自己的覺知。


    這個新問題很重要,因為那麼多的爭論都假設我們毫無疑問地清楚自己的體驗,假設我們直接了解自己的感受性,當然也就知道現在作為“我”是什麼感覺了。想要對這一重要問題有充分了解,的辦法就是仔細觀察。現在,作為你的真實感覺如何呢?

    書摘插畫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