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芭蕉颼颼:尹明善隨筆集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三聯書店
【市場價】
617-896
【優惠價】
386-560
【作者】 尹明善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ISBN】9787108068149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ISBN:9787108068149
版次:1

商品編碼:12928912
品牌:三聯書店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20-08-01
用紙:膠版紙

作者:尹明善

    
    
"

內容簡介

本書為作者辭去力帆董事長職務後的隨筆結集,通過八十餘年的人生閱歷,追憶曾經的往事,回憶老重慶的舊人軼事,也有對藝術的直接感悟。文筆雅潔,自成一格,特別是人生感悟和生活感悟非常到位,令人信服,是企業家中為數不多的有寫作能力的作者。


作者簡介

尹明善,重慶涪陵人,1938年1月出生。一生大落大起。

13歲賣針賣線求生,54歲辦企業力帆造摩托車、汽車。年輕時挨過批判,受過拘押,處逆境凡21年。1979年平反後出任過10年全國政協委員和5年政協重慶市委員會副主席,受過多次獎勵。少年時愛踢足球,63歲收購並創建甲A(後中超)力帆足球俱樂部,經營17年。
讀書時成績優異卻無緣大學,平反後任教過高校。擅長演講、作文,演說多場,著文多篇。現賦閑專事寫作,本書為第一部作品,陸續會有新作問世。


目錄

自序 縱芭蕉,不雨也颼颼

一、芭蕉颼颼

小兒夜哭,請君念讀

兒時鄉夜燈火燭

米湯漿衣裳,鄉女也講究

春雨夜行

巴人說巴

人生幾度中秋

我的三個國慶節

一個少年的抗美援朝

一個外國人之死

草鞋沒樣,越編越像

質量從地裡抓起

夜路

說天花

救人無須度量衡

薄衣殘鼕

我的芳華,我的 1959 !

倏然憶老娘,欲語淚雙行

愧煞書生不識花

未晚先投宿,雞鳴早看天

與尼眾共進齋飯

過節

回首往事

《延禧攻略》為何大火?

兩個陸焉識

春去秋來顏色老

燕子和烏鴉

又見麻雀

戊戌又重來

好想跳舞

不如跳舞

人人心裡都有傷疤

三悟“修行”

心結

鼕至說至

美育和美盲

真假與善惡

真永遠比假美

愛情有幾條命

打把剪刀送姐姐

給路邊攤留點生意

那些年出境好難

越南人愛喝咖啡

放空自己

難得說回“低”

小病從醫,大病從亡

減疼去痛與救死扶傷

自愈自淨頌

循環輪回

返鄉方知兒時淘

滿山綠茵青菜頭

重返道宗村

年關

本色風流

少數人不“少”

寬容的電影院

懂得欣賞

當過匠人,向往詩人

老來三玩

二、談音樂

音樂沒必要懂,你喜歡就好

比較歌曲與純音樂

欣賞,從標題音樂起步

故鄉,隻需要輕輕的一聲喚醒

在重慶聽交響樂

擋不住的美 壓不倒的情

說說傳統音樂

呼喚圓舞曲

情歌有九條命

走好,鋼琴女神!

三、舊重慶往事

偉人盧作孚的民間傳奇

過河船

門神

九根毛

水煙

比期

街賣和街唱

童子軍

馬車

橋洞

城中小溪

標準鐘

解放了!

選舉“國大代表”

憶馬

後記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給路邊攤留點生意

我在網上看到了一幅照片:傍晚,大雨,一個攤販抱著他的小孩,蜷曲在攤販車下躲雨。遲遲不願回家,還指望有人再來光顧,想多賺幾毛錢。哦哦,這場景觸動了我,因為我也當過小攤販。

1951 年我 13 歲時當過小販,先賣縫衣針後賣針和線。向羅大娘借了五角錢作本錢,(當時是舊幣,面,和當下五角等值。下文概用當今幣值。)一共隻能進貨一兩百枚針,擺不滿一個攤也付不起租攤費。隻能端著一個直徑約一尺的竹蓋,內擺大針小針,沿街叫賣:“買起,發價洋鋼針 ——!”發價者,批發價是也。半年後,實力厚了點,有本錢了,纔開始擺攤經營。

擺攤販賣都是為了求生存,我是為了 52 歲的母親和我這個 13 歲的小孩有口飯喫。我逢二五八趕十五裡外的新妙場,三六十趕二十五裡外的大順場,一四七去三十裡的明家場,逢九在家做農活,叫做“趕流流場”。在外喫館飯每頓五分錢,住棧房一晚五分錢,每天要花兩角錢。老母親居家,每天要一角錢。也就是說我每天必須掙三角錢母子倆纔能活下去。而零售縫衣針的毛利率大約 60%,我每天最少得賣出五角錢。懷著求生的渴望,期待那一個又一個的買主。到散場時,如果我還沒賣到

五角錢,我還會在街上大聲叫賣。

貨賣堆山,可憐的小販貨少沒有賣相,沒有任何競爭優勢。我的主顧主要是農婦、村姑,她們大多是用一分錢買我一枚針,極個別的五分錢買我八枚,一角買我二十枚。我求生的目光不停地捜尋趕場天人流中潛在的買主,我懇求的目光期待向我走來的村姑、農婦。凡眼光投向我的大嫂、大姐多半會買我一枚針,給我一分錢。我總是用感激不盡的眼神目送她們遠去。記得有一次,一個十八九歲的大姐向我走來。她的補巴衣洗得干干淨淨,那塊巴也補得平平展展,腦後梳了一根獨辮,利利索索。她對我說:“小毛弟,頭場我買了你一根針,好用。今天我專來找你,再買兩根。”她一邊遞錢給我一邊說,“我弟弟差不多也你這麼大”。我把兩根針遞給她時,眼睛水硬是包不住了。

足蹬草鞋,平均每天走四十裡路,田坎路、青苔路、惡狗追逐的路。烈日暴曬、風雨吹打都是小販們的家常便飯。五分錢一餐的飯隻能是咸菜下稀飯或豆渣下“帽兒頭”。五分錢一夜的鄉鎮棧房常常是三人擠一床,所以纔有“切刀把”和“鍋鏟把”這種三人合鋪的選擇。大雨濕鏽過我的洋鋼針令我號啕大哭過,一個不良的同床商人撫摩我的大腿驚醒了我,我順手抓起一根棒子便向他砸去。

龍應臺囑兒:別總是去超市,給路邊攤留點生意。這樣他或她可以早點回家,可以去買件鼕衣,可以湊足錢給兒女交學費 …… 成人以後我光顧攤販半因購物半因憐,從不和他們討價,也不要他們找補零頭。我想,當年買我針線的那些大嫂大姐,多半也是憐憫我這個近乎乞討的小人兒。今日攤販比我們當年還多了一層煩惱。他們或無力辦證,或無錢租門面,總提心弔膽地防著城管。

個別攤販會出售假冒偽劣商品,但多數不會。攤販的東西比超市便宜,你在超貨物,估計還含有稅金、房租、人工費用,還有他們的毛利。

悲天憫人,人之大善。十之八九去超市,十之一二買攤販,給路邊攤留點生意吧,好人!

2017 年 8 月 27 日

倏然憶老娘,欲語淚雙行

為了兒女活下去,母親們會不惜精力、金錢,甚至尊嚴。我的老娘,卻為我奉獻了生命。

我的娘親是掙錢高手,能在民國初年把一個貧農家庭變成富庶之家,足見她的能耐。1951 年那場改革,52 歲的她和 13歲的我淨身出戶,被處置到了一座叫花土堡的荒山上,一間孤零零的幾年沒住人的破草房。喫的隻給我倆留了兩升(十斤)苞谷,穿的每人留了兩身舊衣裳。沒有床,在地上鋪上干谷草,一床舊篾席和一床補巴的統統鋪蓋。

我娘沒有哀嘆,沒有抱怨,第二天早晨就領著我修補爛草房,下地種菜,割草驅蚊。天不絕人,不久我就找到謀生之路,趕流流場賣針賣線。艱辛的小販生意也能養活我們母子。能喫飽,還補好了漏房,買了張舊床,添了些家具、農具,但求生存,但求溫飽。

一戶兩人,一個地主婆和一個地主的小兒子,沒有人來我家串門。家,比垭口的山風還冷清。我們路過人家的房子,惡犬常出來追咬,主人家也不會叫住狗。任何場合沒有人和我們搭白,我們母子仿佛是人們避之猶恐不及的災星、禍星。我們的流放山村是母親的出生之地,娘屋人不少。可越親近的人越得表示他們的階級立場。我母親的內姪媳婦,每見我媽都要惡狠狠地咒罵:“尹高氏,不好好改造,你隻有死路一條!”我雖

然隻有 13 歲,也能分辨投向我的各色各樣的目光,半成私憫,半成公仇,九成不可名狀的冷漠。我明白,地主子女沒有盼頭。

母親對我說:“你必須像你二哥一樣上重慶去讀書,掙個前程,在鄉下當地主子女你怎麼活?”我家二哥 1947 年就大學畢業,在重慶教中學,剛解放便參加了革命,後又去了朝鮮。打解放起再也沒和家庭聯繫過。

“我去讀書誰養你?”我問母親。

“分給了我們幾畝田土,總會有點收成。聽說朝鮮在停戰談判了,你二哥從朝鮮回來後他不會不管我。”這隻是她動員我離家的托詞,我二哥直到我母親去世也沒給她一個字、一分錢。

母親逼我離開農村找出路,天天講,天天催。我既感動於她的苦心,又憂慮自個兒的前途,還急於想擺脫這個嫌棄我的環境,終下決心,讀書去,不趕流流場了。

1952 年 8 月 1 日,早飯後我上路了。我把當小販一年多積攢的 1850舊幣(1955 年幣制改革後等值於現幣 5 角)全部交給了娘親。當時米賣 4舊幣一斤,她抽出 500給我做盤纏,我堅決不收。我說:“相信你的兒子,一定會風風光光回來。”我情不自禁跪下去給她磕了三個響頭。

她送我出行。山高路陡,下山步行要花二十多分鐘,我頻頻回頭,看見她站在荒山的邊緣向我揮手。山巔老娘的淚水,似乎灑在山麓、我的臉上。沒想到這就是我們母子的永訣,那三叩首就是我對她的臨終跪拜。

一年多後纔有人告訴我她已去世了。1952 年階級鬥爭尚未“為綱”,能考起學校的青少年便準許在城市落戶,即使出身地主。我因考上了重慶一中纔能僥幸遷出戶口。如果老娘不“逼”我進城,待在鄉下,一個又一個的運動,不知會把我這個地主狗崽子折騰成什麼樣子。可她自己呢?一個骨瘦如柴的小足老嫗,怎能夠春耕夏種?我留下那點小錢她能熬多久?她還要忍受無休無止的批鬥、辱罵。我走後家裡無人掙錢,我走後她沒了陪伴,留給她的隻有西天路一條。她歿於何故、何時、何地,我至今也不知曉。

彼時,母子倆已墜入苦海,她把我推出水面,自己卻沉向深淵。倏然憶老娘,欲語淚雙行。

寫於 2018 年三八節,改於 2019 年三八節

心結

—— 別讓愁腸千千結

昨天我在一張照片上標注年月,竟然把 2018 年寫成了 1958年,看過多遍也熟視無睹,直到一個朋友看到後給我指出。怎麼會這樣?原來 1958 是我的 60 年一輪甲子也磨平不了的一個心結。

結,巴蜀人叫疙瘩,原意是繩子打結。人類在有了語言之後、尚無文字之前用結繩記事,甚至結繩而治。靠繩結的大小距離來記下或傳遞不同的信息。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鄉鎮的小孩褲子都沒繫皮帶,而是用繩作褲腰帶。我們川東一帶多用一種棉線編織的扁平的雞腸帶。蒙童時,我一不小心打了個死結,入廁後半天解不開,急得上頭快冒汗,下頭快滴水。是我的老媽手把手教我打活結,巴蜀人叫活扣(“扣”念一聲),纔讓我免去死疙瘩的麻煩並受用終生。這個活結永遠連接著我們母子,縱然是天人永隔。

成人之後纔明白,有些怎麼也忘不掉的事物宛如人心上的一個死疙瘩,常常左右人的情緒,成了個解不開的心結。人一生的心結遠遠多過自己打過的繩結。誰都難免柔腸百結,我亦如是,且說兩個。

一個是足球情結。我投資重慶足球堅持了十七年,花錢無數,花的心血更難計量。雖有萬人贊揚,也有千人唾罵。愛足球,愛家鄉,挨罵也忍著受著,但也笑著慰著。巨大的金錢衝擊和輿論擠壓,心結都沒有碎。黑哨假球令人捶胸頓足,心結也未消融。因為這個結是情愛之結、喜好之結。問世間情為何物,情之結豈能說解就解?

再一個就是“1958 結”,或者說“1958 劫”。1958 年,人們都知道它是“大躍進”之年,折騰了億萬群眾。相當多的人並不知道 1958 年還是反右運動復查年。那年劃的右派分子和暗管的“不戴帽的右派分子”都比 1957 年多得多,令千萬人萬劫難復。

那一年,我身上本已積累了多道光環:優秀學生(學霸)、校文學組組長、奪得全市冠軍的校女子籃球隊教練、思想和藝術水平都不低的大型音樂舞蹈史詩《蘇聯的道路》的編劇和導演,等等。“人在家中坐,禍從天上落。”在反右復查運動中我陡然挨批判,受處分,檔案還記上“有右派言論”,被打入另冊。所有的光環全部砸碎,充滿希望的學業、事業、愛情全都毀滅。表揚我、誇獎我、喜歡我的師長、兄長、女友、同學全都離我而去。尚未跨出校門的我瞬間變成了連人都不是的牛鬼蛇神。1958 年我遭受的驚天劫難相當於“埋了沒死”,從此結下了一個死結。盡管 1979 年給我平了反,歷經 21 年的苦難,那心結被戳、蹂、壓、融、凝、鏽、蝕,成了一個解不開的死疙瘩!

1958 成了我一生最恐懼、最難忘的數字,也是我下意識常用的數字。於是,編密碼我會無意中用上 1958,微信號也用了1958,落款日期本該寫 2018,不經意也會寫成 1958。

同學老許是 1958 年和我同入牛棚的難兄難弟。眼下他已患上中度老年痴獃。無意識中他還不時作驚作寒地尖叫:“他們又整我來了!”他患的究竟是老年痴獃,還是受迫害妄想癥?他的“1958 結”比我的更大、更死,也許快堵死他的血管了。我一生閱人無數,唯老許的頭顱最大。初中時他便有雅號“開山腦殼”,聰明絕頂。他自個兒戲稱:“老子的腦袋世界第三大,除了蘇格拉底、列寧,就數我!”可眼下他木訥、委頓、雙目無神;腰彎,不直,腿曲,不伸,佝僂憋屈,仿佛被一種巨大的力量把他的身體挽成了一個結,1958 結。

情愛心結、喜好心結,令人大喜;恐懼心結、悲憤心結會纏人一生、磨人一世。

願我的至愛親朋:

沒心沒肺爽爽過,

別讓愁腸千千結。

2018 年 5 月 30 日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自序

縱芭蕉,不雨也颼颼

小時候,老家後院有一簇芭蕉,七八株,依牆而立,葉鮮莖粗。老株枯去,嫩株吐芽,誰都不知道它們活了多久。不用澆水,不用施肥,不用培土,自生自滅,在眾多植物中,芭蕉最是普通平凡不過。

少不更事,不知其好。隻覺得它四季常綠,葉大若巨扇,別致好看。還發現它有一用,蒸粑粑時用它的葉子作外皮。芭蕉葉柔軟服帖,做粑皮無須繩索捆綁,無須竹簽別緊,操作簡便,還能賦米粑、苞谷粑以清香。

上中學時,偶爾聽到了廣東絲竹樂《雨打芭蕉》,真好聽!仿佛兒時雨中依門聽蕉的情景。琵琶的輕彈重撥,依稀如大小雨珠敲擊蕉葉。琵琶的掃弦和樂隊的烘托,仿佛風雨中芭蕉搖曳聲颼颼。好喜歡那雨,好喜歡那蕉。

後來讀到南宋詞人吳文英的《惜別》:

何處合成愁。

離人心上秋。

縱芭蕉、不雨也颼颼。

都道晚涼天氣好,

有明月、怕登樓。

…………

亦如芭蕉無雨時,升鬥小民,無賞無罰也會唱山歌,哼小曲,話桑麻,喚兒孫,吟風月,笑江湖。如本集中的呢呢喃喃,呶呶叨叨。

苟小民,無事常絮絮,

縱芭蕉,不雨也颼颼。

2018 年 12 月 28 日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