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DNA是如何發現的?一幅生命本質的探索路線圖 吳明 著 航空航天專
    該商品所屬分類:醫學 -> 工業技術
    【市場價】
    486-704
    【優惠價】
    304-440
    【作者】 吳明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2483250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ISBN編號:9787302483250
    書名:DNA是如何發現的?:一幅生命本質的探索路線圖 DNA是如何發現的?:一幅生命本質的探索路線圖
    作者:吳明

    代碼:69
    開本:16開
    是否是套裝:否

    出版社名稱:清華大學出版社

        
        
    "

    DNA是如何發現的?一幅生命本質的探索路線圖

    作  者: 吳明 著
    size="731x8"
    定  價: 69
    size="731x8"
    出?版?社: 清華大學出版社
    size="731x8"
    出版日期: 2019年10月01日
    size="731x8"
    頁  數: 0
    size="731x8"
    裝  幀: 簡裝
    size="731x8"
    ISBN: 9787302483250
    size="731x8"
    主編推薦

    《DNA是如何發現的?:一幅生命本質的探索路線圖 》沿著DNA的發現路線圖,緊緊扣住研究材料的選擇和DNA研究的世界科學中心轉移這兩條主線,以時間順序為經,以人、事、材料、技術等學科發展的自然進程為緯,層層鋪展DNA從0到1的發現歷程。

    目錄
    ●章 經典遺傳學家的探索 1 1.1 孟德爾和他的豌豆雜交試驗 2 1.2 摩爾根和他的基因學說 11 第2章 米歇爾的核素研究及其對化學遺傳論的思考 19 2.1 米歇爾其人其事 20 2.2 米歇爾的核素研究 22 2.3 米歇爾的失誤 25 2.4 後米歇爾時代——核酸的化學性質研究 27 2.5 米歇爾對化學遺傳論的思考 29 第3章 醫學微生物學和細菌轉化實驗 32 3.1 格裡菲斯的事跡 34 3.2 艾弗利和他的細菌遺傳轉化實驗 36 3.3 DNA的發現和艾弗利的審慎 38 3.4 諾貝爾獎的“雙重標準”和永久性“遺憾” 41 3.5 生長點是在舉步維艱中萌發的 43 3.6 艾弗利的影響力和查伽夫的巨大功績 44 第4 章 德爾布呂克和噬菌體研究組 54 4.1 玻爾互補論的影響力和德爾布呂克的事跡 55 4.2 多學科合作的雛形 58 4.3 如何選擇遺傳研究材料 70 4.4 微生物步入現代研究舞臺的歷程 70 4.5 從噬菌體研究組看到科學發展普通動力學要素 89 4.6 德爾布呂克對分子生物學的影響 103 第5 章 薛定諤和他的《生命是什麼?》小冊子 107 5.1 薛定諤凡人逸事 108 5.2 從物理學層面討論“生命是什麼?” 110 5.3 幾個有待商榷的問題 123 5.4 薛定諤對生物學的巨大貢獻 127 第6 章 DNA 雙螺旋立體結構模型的建立 130 6.1 威爾金斯的DNA 圖(A 型)和他的“煩惱” 132 6.2 弗蘭克林的DNA 圖(B 型)和她的不朽功績 136 6.3 遺傳學家走進了物理學實驗室——沃森的智慧和戲劇般成就 144 6.4 克裡克其人其事 153 6.5 歡笑聲的背後 161 6.6 漫話DNA 分子的遺傳密碼 163 6.7 人類基因組計劃 167 6.8 刍議天纔與基因 172 6.9 發現DNA 分子結構的多種途徑 173 第7 章 生物學文獻史的一大失誤和半普及刊物的作用 175 7.1 背景 177 7.2 生物學文獻史中的一大失誤 178 7.3 怎樣發表科學論文 184 7.4 半普及學術刊物的作用 187 7.5 科技情報爆炸期 188 7.6 信息學是“現代化”標志之一 190 第8 章 生物學與物理學的關繫 192 8.1 物理學家眼中的生物學 194 8.2 X 射線衍射技術的起源和發展 199 8.3 物理學家向生物學轉移 205 8.4 物理學單行道跨入生物學和生物學巨大的包容性 210 8.5 物理學、數學以其優勢支配科學數百年,如今受到質疑 211 8.6 具有學科交叉性的現代生物學 215 第9 章 結構論和信息論分子生物學的三次會合 218 9.1 結構論和信息論分子生物學 220 9.2 次會合促成DNA 雙螺旋立體模型建立——遺傳工程誕生 223 9.3 第二次會合催生出了蛋白質工程 225 9.4 第三次會合促成糖工程的研發 228 9.5 分化,綜合,再分化,再綜合是科學發展進程的歷史必然 233 9.6 分子生物學的發展前景 236 0 章 有待思考的幾個方法論問題 238 10.1 不同學科背景的合作範例 239 10.2 模型的直觀效應 239 10.3 學科單一和閉門造車導致敗北的典型 242 10.4 群體性文化底蘊深厚 243 10.5 運用了“社會工程學” 245 10.6 科研資源使用最佳化 246 10.7 破除學術界的潛規則 247 10.8 選擇課題的兩大誤區 249 10.9 科學源於求知,求知出自閑暇,閑暇始於富裕 250 10.10 科學生活中的另類“拐點”和科學家的“情商” 253 10.11 美妙的科學研究園 255 10.12 探索生命本質DNA 分子歷程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262 1 章 結束語 266 11.1 100 餘年來遺傳學揭示的一些規律 267 11.2 已知活細胞內有2000 多種化學反應,但還有2/3 我們尚未掌控 268 11.3 生物學研究的最終目的 270 11.4 生物學發展的啟示——學習歷史 273 參考文獻 275 後記 287
    內容虛線

    內容簡介

    size="789x11"

    豌豆、果蠅、細菌和噬菌體被作為遺傳研究材料,經遺傳學家、化學家、醫學細菌學家和物理學家各自潛心探索,一步步逼近了生命本質——DNA分子。而探索DNA分子的世界科學中心在西歐與北美間來回變遷,於是此項研究吸引來100多位世界各路傑出的英纔,甚至將量子力學創立者玻爾、薛定諤等也吸引過來了,就連愛因斯坦也曾在噬菌體研究中短暫停留過。 這些人有不同的文化傳統、不同的專業背景,所以,他們顯現出了各具特色的研究風格、學養乃至行事之道,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均值得我們後人借鋻和學習。 《DNA是如何發現的?:一幅生命本質的探索路線圖 》適合於理科各學科及社會科學等諸多領域的廣大讀者研讀。

    作者簡介

    吳明 著

    size="43x26"

    吳明,1959年畢業於南京大學,1969年開始從事微生物科技情報工作,曾任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已出版《微生物和分子生物學》(譯著)、《生物工程學:過去、現在和未來》;在各種刊物上發表過80多篇論文及文章。

    精彩內容

        我國民間自古就有句俗語“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說的就是遺傳學現像。但真正將這種現像上升到迄今人們能夠接受的理論高度,並深化到遺傳機理,應追溯到19世紀中葉生物學界發生的一繫列事件,例如顯微鏡的發明、細胞學說的日臻完善、進化論的提出、大機能團的化學分析、發酵的研究、主要有機化合物的全合成等。當時連同這些不朽貢獻一起出現的,還有已確定下來的一些概念、方法、研究材料。這意味著生物學進入了一個重大轉變期。
         1.1 孟德爾和他的豌豆雜交試驗
         孟德爾(Gregor Johann Mendel)的豌豆雜交試驗是19世紀生物學界發生的一繫列事件中極其重要的事件之一。孟德爾1822年生於奧地利西裡西亞(Silesia),今屬捷克共和......

    摘要

    以往,人們多注重科學的發展史,很少有人注重科學的發生史,關注DNA分子從0—1發現史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本書沿著DNA的發現路線圖,緊緊扣住研究材料的選擇和DNA研究的世界科學中心轉移這兩條主線,以時間順序為經,以人、事、材料、技術等學科發展的自然進程為緯,層層鋪展DNA從0—1的發現歷程。 本書全景式地介紹了一幕幕生動的歷史場景。這段歷史從奧地利瑪哈維小鎮的孟德爾1866年豌豆雜交試驗起步,到美國加州的摩爾根1901年果蠅雜交試驗,再到瑞士巴塞爾的米歇爾1869年發現了核素(即現今我們知道的核蛋白),再到德國柏林的德爾布呂克等1935年發表的著名的綠皮文獻《基因突變的本質和基因的結構》,形成“基因突變的原子—物理模型”,又稱“基因的量子力學模型”。二戰中德爾布呂克到了美國紐約長島組建“噬菌體研究組”,這期間另一位奧地利人薛定諤輾轉到了愛爾蘭都柏林,1944年,他接過德爾布呂克形成的“靶......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