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老伶工張榮奎
    該商品所屬分類:傳記 -> 藝術家
    【市場價】
    240-348
    【優惠價】
    150-218
    【介質】 book
    【ISBN】9787553501475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 出版社:上海文化
    • ISBN:9787553501475
    • 作者:宋妍
    • 頁數:261
    • 出版日期:2013-08-01
    • 印刷日期:2013-08-01
    • 包裝:平裝
    • 開本:32開
    • 版次:1
    • 印次:1
    • 宋妍編著的《老伶工張榮奎》主要的描述對像張榮奎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上半葉京劇界一位文武老生。他出身於戲曲藝人家庭,因為歷史機緣,他的前輩成為扎根在皇城根下的梨園百姓。榮奎學在京城,出科後輾轉京津滬,青年時期遷居上海,中年赴天津教戲,四十多歲就淡出了舞臺,他的一生,是那個時代梨園芸芸眾生的寫照。
    • 宋妍編著的《老伶工張榮奎》以史學的治學方式 、眼光和寫作手法,講述了上世紀初、中期活躍在京 津滬等地京劇舞臺上的老武生張榮奎的藝術人生,揭 示出他的人生遭際正是那個時代一大批被藝術大師的 耀眼光芒所遮蔽、被歷史或藝術史所忽視、冷落的藝 術群像的濃縮,指出他們悲劇命運的深層原因是以守 舊泥古的態度和方式對待當時國粹藝術的創新發展。 他們的悲劇命運和對藝術的態度,對於今天的時代仍 具有啟發意義。作者曾受過嚴格的史學治學訓練,文 筆簡潔干淨,《老伶工張榮奎》邏輯結構清晰,史料 引用規範嚴謹。
    • 第一章 南伶北上
      一、上京城承應
      二、棲身韓家潭
      三、習山野之風
      四、張家又添丁
      第二章 學在京城
      一、入門“小天仙”
      二、轉道福壽科
      三、福壽班佚事
      第三章 躋身梨園
      一、起步喜慶和
      二、參與“兩下鍋”
      三、搭班進戲園
      四、受恩大李五
      第四章 隨流南下
      一、香自苦寒來
      二、探路上海灘
      三、初做嫁衣裳
      第五章 勉力前臺
      一、舞臺多面手
      二、京朝派“下海”
      第六章 戲曲姻緣
      一、走進大觀園
      二、嶽丈孫老元
      三、梨園四連襟
      四、結親李百歲
      第七章 轉業津門
      一、授徒葉庸方
      二、翁婿灌唱片
      三、義會老戲骨
      四、寄情鴻連盛
      第八章 孤島謀生
      一、和樂一家親
      二、輔佐松竹社
      三、為師不含糊
      四、提攜張文涓
      第九章 餘音繞梁
      一、閑遊九河口
      二、蠟炬終成灰
      三、票友慰老情
      四、撒手梨園界
      第十章 評論選萃
      一、榮奎論戲
      二、人說榮奎
      張榮奎編年簡表
      張榮奎上海演出記錄
      參考資料
      後記
    • **覃南伶北上 1885年12月30日(清光緒十一年,農歷十一月二 十五),在北京城韓家潭一座張姓藝人家的四合院裡 ,有個男嬰呱呱落地,幾聲清脆的哭喊,預示著這一 家又多了一位喫戲飯的主,家裡給他起名為榮奎。
      一、上京城承應 榮奎祖籍蘇州。張家是在榮奎祖父張德喜這一代 ,從蘇州遷往北京的,這是因為恭親王奕新愛聽昆曲 。張德喜是蘇州昆班裡唱曲兒的,在老家小有名氣。
      蘇州是昆曲的發祥地。明代,南戲有四大聲腔, 其中影響*大的是昆曲。明中葉以後,蘇州逐步成了 昆曲活動中心。昆曲雅致、含蓄,*為文人雅士所推 崇,所以,玩曲就成了品位和身份的像征。那時候, 達官貴人、富紳巨賈競相附庸風雅,還時興花錢建立 家庭昆班,用以自娛自樂或者酬請賓客。
      清入主中原以後,統治者審時度勢,對漢文化采 取了全盤吸收的政策。昆曲作為漢民族重要而**的 文化形式,格外受到關注乃至青睞。康熙時,宮裡設 南府負責戲曲演出事務,蘇州織造負有選送名伶任內 廷供奉和選呈戲班為出巡的皇帝承應的職責。
      乾隆好昆曲。他在位期間,演戲風氣*為盛行, 宮廷演劇人員多達一千四五百人,像辦理制鹽售鹽業 務的那種官方機構,也都備有專業演出團體,用以經 常性的接待演出。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蘇州是當時 昆班重要的彙聚地。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當地 的昆曲藝人發起重修老郎廟,彈丸之地參加捐款的本 地和外地戲班共有46個。當地民間學昆曲唱昆曲成風 ,所謂“家家收拾起,戶戶不提防”,就是借用李玉 《千鐘戮》和洪舁《長生殿》中的曲詞,描述了當時 昆曲在民間普及的實況。
      乾嘉之際,以鑽故紙堆、引經據典為主要特征的 “考據”學盛行,而精巧雅致、纏綿悱惻、文氣十足 的昆曲反而失去了黃金時代,被稱為“亂彈”的各種 地方戲方興未艾,梨園出現了花雅爭勝的局面。這時 ,宮裡演戲看戲是家常便飯,民間戲班和民間票房也 乘勢迭出,引發各地大興土木造戲臺,草臺班子混雜 ,上演的劇目則良莠互現。按時間推算,張德喜成纔 應在道咸之際。雖然道成兩朝,朝廷都整肅過民風, 明令禁止民間傳播戲曲傳讀淫書,禁演戲奢靡積習, 但是,看戲實在是件有趣的事,清內廷同樂園裡還是 可以演戲看戲的,有的戲甚至逐本上演,歷時幾個月 ,曲聲不*於耳。民間戲曲熱*是減不下來,天高皇 帝遠,東海之濱的上海出現了*早的昆曲曲社庚揚集 ,後來又有姜局,在鄰近地區及舊城一帶活動頻繁, **家商業性質的昆曲戲園三雅園也在老南市四牌樓 附近開張,一邊售茶,一邊演折子戲。但是,昆曲是 受到嚴重挑戰的,所謂“時尚黃腔喊似雷,當年昆弋 話無媒,而今特重餘三勝,年少爭傳張二奎”就是寫 照。戲曲名角那時也和**一樣會受到追捧,比如, 春臺班臺柱餘三勝到天津演出時,時年18歲的**泥 塑藝人張明山專門為他塑像,表達尊捧之意。在中國 文化**,道咸之際很值得一書,那是一個孕育戲曲 大師的時代,一批日後扛鼎中國戲曲界的人物在那時 相繼來到人間,他們當中有梅巧玲、譚鑫培、俞粟廬 、楊月樓、王鴻壽、趙嵩綬、孫佐臣、汪桂芬、姚增 祿、汪笑儂等。
      張家後人隻知道,祖上張德喜是被恭親王召到北 京的,對藝人來說,這是體面的事情,所以,多少年 後,榮奎和民國畫報記者談到此事,語氣不無自豪。
      恭親王受封於咸豐年間,那時候,昆曲已經急劇 衰落。但是,各種戲曲活動卻比過去*加廣泛深入, 有幾個方面的情況可以佐證。
      一是戲曲在民間*為普及。首先是戲班的規模不 小。比如,昆曲恆福、恆盛、三元、四喜四大班在杭 州演出時,每班的演職員就有近百人,規模可敵** 重要的演出劇團。其次是看戲的人多。史載,蘇州府 廟橋搭臺演昆曲娛神,第二天再演《刀會》,附近數 縣水陸兩路觀眾蜂擁前來觀賞,人數超過10萬,盛況 **,這**不輸於當下任何一場**演唱會。尤其 是,毗鄰蘇州的上海開埠後,順勢興起民間戲曲熱, 當時的富室子弟還建立了聚芳、集賢兩個戲曲團體, 都極盡豪奢,演出形式則昆亂不擋,*有髦兒戲登場 。
      二是戲曲成為軍中主要娛樂手段。清軍有的甚至 在駐地建戲樓,邀各營隊長及文吏觀戲。那時,正值 太平天國起事,太平軍一路攻城略地,一路鼓樂承歡 ,鶯歌燕舞。洪秀全在武昌過年時,帶“漢口戲班子 十餘部,優伶兩百人”連日演唱;太平軍攻占金陵後 ,在利涉橋搜戲班衣箱,優伶二百餘人,均送楊秀清 點視,再行分配;石達開攻下安徽宿松,縣城內連演 三天花鼓戲;蘇州太平天國忠王府建戲班,有男女童 伶百二十人,專聘昆曲藝人教習。
      三是內廷自娛自樂日盛。咸豐皇帝是禁止京師旗 人演唱票戲的。但清廷升平署卻常從民間選民籍學生 進宮當差,服務於帝王壽慶和平日娛樂。即便在英法 聯軍占領了北京,咸豐帝逃往熱河避難不到一年的時 間裡,仍陸續從民間挑選教習隨手場面筋鬥成為亂彈 主力,演出了弋腔、昆腔、亂彈三個劇種320餘出戲 。各地戲班晉京演出遂蔚然成風,活躍在京城的戲班 逾百。
      恭親王和一幫王公貴族都是戲迷,常在府上辦堂 會,他們也以自辦家班為榮,當時,王公貴族自辦家 班不在少數。1873年,恭親王出資,命**昆旦杜步 雲開辦私人家班性質的昆腔科班,時稱小學堂。推測 一下,也許是某一次的恭王府自娛需求,也許是科班 的教學需要,小有名氣的張德喜和戲班一班人風風光 光,應召從蘇州到了北京。
      從此,張家便在北京落了戶。P1-5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