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讀李安(精)
    該商品所屬分類:傳記 -> 藝術家
    【市場價】
    456-660
    【優惠價】
    285-413
    【介質】 book
    【ISBN】9787531689973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 出版社:黑龍江教育
    • ISBN:9787531689973
    • 作者:編者:(美)羅伯特·阿普//(加)亞當·巴克曼//(美...
    • 頁數:438
    • 出版日期:2016-12-01
    • 印刷日期:2016-12-01
    • 包裝:精裝
    • 開本:16開
    • 版次:2
    • 印次:1
    • 字數:300千字
    • 羅伯特·阿普、亞當·巴克曼、詹姆斯·麥克雷
      編著、邵文實編譯的《讀李安(精)》運用東西方兩種
      不同哲學傳統評析李安導演的作品。圖書第一部分聚
      焦李安的華語影片中所蘊含的中國傳統道、儒及佛學
      哲學主題,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其導演的英語影片中
      所體現的西方哲思想主題:然而,全書的終極目標在
      於探索李安糅合這兩種文化、架構中西文化溝通橋梁
      (即為表現電影主旨內容,策略性的汲取中西文化思
      想)的電影導演哲學。
    • 序言
      一、不拍電影毋寧死
      二、李安的事業:一個拍電影的人
      三、李安哲學
      四、多纔多藝與無憂無懼
      **部分 李安的東方哲學
      第一章 克己
      ——《臥虎藏龍》中的道家思想、儒家思想與自由之代價
      一、本真的自我修為
      二、中國的形而上學:相互關聯的宇宙與焦點——場域自我
      三、儒家和道家思想中的自我修為
      四、自由之代價
      第二章 你對我的心知道多少?
      ——理智與情感在李安電影《理智與情感》和《臥虎藏龍》中的作用
      一、一繫列可能的動態
      二、李安的理智與情感哲學
      三、場景:拍攝中的理智與情感
      四、見到本心?
      第三章 儒家牛仔審美
      一、有關孤立的描述
      二、儒家社會動態
      三、孔子與荀子
      四、美國牛仔
      五、中國江湖
      六、牛仔審美
      七、儒家牛仔
      第四章 東方遇見西部片
      ——李安《斷背山》中的東方哲學
      一、牛仔導論
      二、酷兒理論
      三、**戀牛仔電影
      四、孟子、東方哲學與男性性別
      五、科維諾的立場:**戀與倫理學
      六、有所扭曲的東方人
      七、面具、倫理與友情
      八、“智”的時刻
      第五章 李安《理智與情感》
      和《斷背山》中的風景與性別
      一、如畫景色的陰與陽
      二、理智與情感
      三、李安的《理智與情感》
      四、她應去哪裡尋找這樣一個模範?
      五、《斷背山》
      六、野性空間
      七、兩重性與一體性:性別與風景之“氣”
      第六章 得不到滿足
      ——《飲食男女》中的欲望、禮儀及對和諧的追尋
      一、從緊張到和諧
      二、和諧模式
      三、焦點與場域
      四、孟子:表達
      五、荀子:禮儀
      六、對電影中人物的診斷和治療
      七、創造家庭和諧:表達、禮儀和轉變
      第七章 家長制、德性倫理與李安
      ——父親真的無所不知嗎?
      一、《推手》,推的生活方式:儒家思想與傳統亞洲文化
      二、《喜宴》——父親的盛宴:道義論、功利主義與家長制
      三、《飲食男女》:為什麼亞裡士多德式的節制是必要的
      四、現代社會中家長制倫理與德性倫理的較量
      第八章 《色·戒》
      ——一個無阻礙感知的案例
      一、認知/情感狀態
      二、環境間的轉換
      三、性歧義性,必要的重復
      四、富於創造力的王佳芝太太
      第二部分 李安的西方哲學
      第九章 **神界的力量?
      ——《綠巨人》、人性與由此而生的某種倫理擔憂
      一、猶太教與基督教共有的主題
      二、唯利是圖的怪物
      三、靈與肉
      四、綠巨人事件
      五、一則關於天堂的寓言
      第十章 失位、欺騙和混亂
      ——李安有關身份認同的話語
      一、成為真實的自我
      二、我是誰?我是戰無不勝的劍神
      三、不應,不辯??無制,無欲
      四、你不會喜歡我生氣的樣子
      五、我再也忍受不下去了,傑克
      六、我真希望自己知道怎麼跟你一刀兩斷
      第十一章 顛覆英雄式暴力
      ——李安的《制造伍德斯托克》和《綠巨人》的反戰敘事
      一、暴力文化
      二、打破敘事形式
      三、英雄主義的性別重塑
      四、非暴力英雄主義
      五、戰爭框架
      六、反戰敘事
      七、暴力的惡性循環
      第十二章 人的遊走
      ——李安《制造伍德斯托克》中的去性別化
      一、將臺伯的人物異性戀化
      二、酷兒體繫中的扎染式迸裂
      三、酷兒闡述
      四、粉色三角
      五、他們從何處來:LGBT人群的奮爭與伍德斯托克時刻
      六、阻礙重重
      七、去性別化/異性戀化
      八、比利與艾略特:似與不似
      九、人身保護權:失去的和找到的
      十、健康與精神平衡
      第十三章 因為分子
      ——《冰風暴》與愛和承認的哲學
      一、回歸之地
      二、本已經作了決定:對話式的愛的概念
      三、自我體驗與負空間地帶:承認與自由
      四、團聚:移情與同情
      第十四章 它關乎存在
      ——《冰風暴》中的負空間與虛無
      一、一個虛無的宇宙
      二、先於本質的存在
      三、家庭與負空間
      四、雨還在下,天冷了下來
      五、負空間與虛無
      第十五章 《冰風暴》
      ——正在迫近的是什麼?
      一、開場:預言
      二、情節:一個問題
      三、受苦受難:一個禪宗故事
      四、變化與同步性
      五、焦慮:存在主義
      六、當下唯我**的正在迫近之事是什麼?
      七、尚未:隻是一部電影?
      八、尚未:變成對個人的議論
      第十六章 在愛情和戰爭面前人人平等?
      ——馬基雅維裡與李安的《與魔鬼共騎》
      一、李將軍或揚基佬滾回去
      二、一群局外人
      三、同情魔鬼
      四、藍與灰
      五、馬基雅維裡論戰爭的背信棄義和詭計多端
      六、關於人性枷鎖和強制婚姻
      鳴謝
      本書參與人員
    • 一、本真的自我修為 一幅題為《三酸圖》(The Three Vinegar Tasters)的**中國畫描繪了中國三大哲學體繫—— 儒教、佛教和道教——的創始人在品嘗一缸醋。孔子 和如來覺得這醋苦澀難當,難以下咽,而道家的老子 則對這醋甘之如飴。盡管此圖的要旨是揭示這三種傳 統對於中國文化的重要性,但它也被闡釋為道家對其 他兩個體繫的批評,尤其是對儒家思想的批評。孔子 相信,人的本性是酸澀的,必須通過教育、規則和社 會規範來加以糾正,而老子則認為,處於自然狀態的 人是*好的。
      李安的電影《臥虎藏龍》(2000年)探索了有關自 我發展的儒家和道家哲學問的張力。盡管這兩種傳統 在許多方面都意見一致,但在社會於君子的修為過程 中扮演的角色方面,則是各持己見。本章旨在探討這 兩種傳統間的張力如何促成了電影中的衝突和角色發 展。**部分討論儒教和道教共有的、基本的形而上 學思想。第二部分將電影中體現出的儒家和道家的自 我修為概念加以比較和對比。*後一部分指出,源於 社會局限的自由是本真的自我修為之根本,但它的代 價是:每個角色都必須為獲得解放而作出犧牲。*終 ,《臥虎藏龍》昭示,本真的自我修為是一個人的天 性自由與社會角色、關繫和責任之間的平衡。
      二、中國的形而上學:相互關聯的宇宙與焦點— —場域自我 老子(生於約公元前604年)和孔子(前551-前 479)是生活在周朝(前1122--~256)的同時代人。兩位 都是學者,都積極從政:老子是周朝宮室的守藏室之 史,而孔子則在魯定公朝代有過簡短的任職經歷。《 史記》和《莊子》這兩部經典著作都聲稱,這兩位學 者至少有過一次會面,會面時,孔子向老子請教了禮 儀之事,並對老子的智慧贊賞有加。因為《臥虎藏龍 》的場景設置在清朝(1644—1911)1779年,所以這時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都已在文化上變得根深蒂固,這 從電影人物身上一望而知。盡管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 在哲學的許多方面都各持己見,但它們的宇宙觀的確 被所有中國哲學體繫視為有當然的共通之處。
      由儒家和道家思想構成的古代中國本體論從根本 上而言是反宇宙論的:“它們根本沒有宇宙的概念, 既然那一概念被限定為一個附加上任何意義或定義的 連續一致、秩序單一的世界。”西方哲學中的宇宙思 維一直都問題重重,假設了無益的觀點:篤信一個井 然有序的代理機構,對比現實與表像之間的差異,關 注轉變過程的**性,傾向於推導感知經驗。作為反 宇宙論哲學,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不自認為是井然有 序的代理機構,也不承認現實與表像間的差異,聚焦 於變化、轉變的過程以及有關純理性思維的感知經驗 。艾默斯和羅斯蒙德勾勒了西方關繫概念與中國相互 關聯概念間的區別。西方認識論通常關注的是關繫論 ,其中,一個獨立的自我會將其環境當作一個分離的 實體來觀察。因為個體與環境相互分離,人們就必須 擁有一套範疇,通過它來組織和闡釋經驗。在中國相 互關繫的概念中,認知者和被認知者之間從根本上說 是相互關聯的,因為認知者是其環境的一部分。
      兩個關鍵術語被用於定義自然環境:“天”和“ 道”。這兩個概念中沒有一個在儒家或道家哲學中得 到清晰定義,因為這兩個傳統強調的是形而上的道德 規範。艾默斯和羅斯蒙德選擇將“天”翻譯為“自然 界的內在秩序”,盡管許多學者也將它翻譯為“天國 ”或“天空”。“天”通常被用作復合詞“天命”的 一部分,而天命指的是“境況的傾向”,即事情的自 然趨勢。“道”可以被翻譯為“道路”、“通道”或 “途徑”,它在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中意義略有不同 。儒家將其解釋為自我修為的方法,如“悟道即體驗 、闡釋和影響世界,其方式是強化並擴展來自於一個 人的文化先輩的生活方式。”在道家看來,“道”指 的是自然之道:它是存在的、**而首要的原則—— 無差別的、整體的、**的無限可能性。《道德經》 的開篇語是:“道可道,**道。”一旦我們開始理 智地對事情加以歸類,我們便將它們抽離了其真實的 、互相依存的本質。“天”和“道”合起來指的是“ 自然界的運動和模式”。在道家和儒家思想中,凡使 用“天”這一術語時,都是指自然界和處於自然秩序 之內事物的相互關聯。儒家思想中,在使用“道”這 一術語時,通常指的是一個人為了成為君子而必須遵 循的修為方式。在道家思想中,“道”不僅指這一過 程,而且還指世界的自然秩序;“道”和“天”可以 互換使用。這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在道家思想中,隻 有當人使自身行為與自然界和諧相融時,他纔可以真 正成為一個有修為的人。這一道家觀點與儒家觀點並 不衝突,相反,它通過將“天”與“道”這一概念的 結合,擴展了儒家對於“天”的闡釋。盡管“天”與 “道”的寓意略有不同,但這兩個術語在道家文獻中 得到了交替使用。P27-30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