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上下)/印順法師佛學著作繫列
    該商品所屬分類:哲學/宗教 -> 宗教
    【市場價】
    430-624
    【優惠價】
    269-390
    【介質】 book
    【ISBN】9787101081152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 出版社:中華書局
    • ISBN:9787101081152
    • 作者:釋印順
    • 頁數:618
    • 出版日期:2011-10-01
    • 印刷日期:2011-10-01
    • 包裝:平裝
    • 開本:32開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數:414千字
    • 釋印順(1906-2005),當代佛學泰鬥,博通三藏,著述宏富,對印度佛教、中國佛教的經典、制度、歷史和思想作了全面深入的梳理、辨析與闡釋,取得了一繫列重要學術成果,成為漢語佛學研究的傑出典範。同時,他繼承和發展了太虛法師的人生佛教思想,建立起自成一家之言的人間佛教思想體繫,對二十世紀中葉以來漢傳佛教的走向產生了深刻影響,受到佛教界和學術界的的高度重視。
      這本《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上下)》是“印順法師佛學著作繫列”之一,收錄了其創作的一些佛教文章。
    • 印順法師(1906—2005),當代著名高僧、百科全書式的佛學泰鬥。1930 年出家,追隨太虛法師投身中國近現代佛教復興運動,在當時便以學問精深 享譽佛教界。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末赴臺灣,創建了多所著名佛學院。 這本《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上下)》是“印順法師佛學 著作繫列”之一。 《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上下)》分為阿毗達磨的起源與 成立;六分阿毗達磨論等數章內容。

    • 第一章 序論
      第一節 論書在全體佛教中的意義
      **項 論書在聖典中的特殊性
      第二項 論書與部派教義的發達
      第三項 論書與論書的作者——論師
      第四項 論書在“佛法”與“大乘佛法”間的意義
      第二節 部派佛教與論書
      **項 論書為部派佛教的作品
      第二項 部派的統繫
      第三項 大眾部繫的根本論書
      第四項 上座部繫的根本論書
      第三節 優波提舍·摩咀理迦·阿毗達磨
      **項 優波提舍
      第二項 摩咀理迦
      第三項 阿毗達磨
      第二章 阿毗達磨的起源與成立
      第一節 阿毗達磨論的起源
      **項 “論阿毗達磨論”
      第二項 問答“毗陀羅論”
      第三項 “毗崩伽”——經的分別
      第四項 阿毗達磨論師
      第二節 阿毗達磨論的成立
      **項 “成立”的意義
      第二項 《舍利弗阿毗曇論》的剖視
      第三項 阿毗達磨論初型
      第四項 阿毗達磨論的新開展
      第五項 攝與相應
      第六項 因緣的論究
      第七項 結說阿毗達磨成立的歷程
      第三章 說一切有部及其論書
      第一節 一切有與說一切有部
      **項 一切有的定義
      第二項 說一切有部的成立
      第二節 說一切有部的師承
      **項 五師相承
      第二項 摩田提與廚賓
      第三項 阿毗達磨論宗迦旃延尼子
      第三節 說一切有部阿毗達磨論
      第四章 六分阿毗達磨論
      第一節 總說
      第二節 《阿毗達磨法蘊足論》
      第三節 《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
      第四節 《阿毗達磨施設足論》
      **項 品目與撰述的推論
      第二項 《施設論》與說一切有部
      第五節 《阿毗達磨品類足論》
      **項 傳譯與作者
      第二項 世友《品類論》的特色
      第六節 《阿毗達磨界身足論》
      第七節 《阿毗達磨識身足論》
      第五章 《發智論》與《大毗婆沙論》
      第一節 《阿毗達磨發智論》
      **項 翻譯與組織
      第二項 《發智論》與六分阿毗達磨
      第三項 法相的如實分別
      第四項 四十二章
      第五項 分別思擇的論法
      第二節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
      **項 《毗婆沙論》的傳譯
      第二項 編集的時代與地點
      第三項 編集的因緣
      第四項 編集者與編集概況
      第五項 論義略說
      第六章 說一切有部的四大論師
      第一節 大德法救
      **項 大德與大德法救
      第二項 持經譬喻大師
      第三項 大德法救的思想
      第四項 大德法救的菩薩觀
      第五項 法救的事跡與時代
      第二節 覺天
      第三節 世友
      **項 事跡與著作
      第二項 世友菩薩為婆沙上座的傳說
      第三項 世友論義的特色
      第四節 妙音
      **項 傳說的事跡
      第二項 妙音的論義
      第五節 四大論師的三世觀
      **項 總敘
      第二項 四家異義的研究
      第三項 譬喻者的三世觀
      第七章 《大毗婆沙論》的諸大論師
      第一節 西方繫的阿毗達磨論師
      **項 健馱羅師·西方師·外國師
      第二項 迦濕彌羅師與西方學繫
      第二節 脅·富那(望滿)·馬鳴
      **項 脅尊者
      第二項 望滿
      第三項 馬鳴
      第三節 其他知名的論師
      **項 寂授
      第二項 眾世
      第三項 侍毗羅與瞿沙伐摩
      第四項 達磨難提與達羅達多
      第五項 佛護
      第六項 左受
      第七項 霧尊者
      第八項 達臘婆與筏素羅
      第八章 說一切有部的譬喻師
      第一節 譬喻者的學風與學說
      **項 譬喻與譬喻師
      第二項 學風及其影響
      第三項 譬喻者的思想
      第二節 婆須蜜菩薩及其論著
      **項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與《問論》
      第二項 集論的時代與所宗
      第三項 論主婆須蜜考
      第三節 大瑜伽師僧伽羅叉
      **項 初期的大瑜伽師
      第二項 《修行道地經》
      第九章 上座別繫分別論者
      第一節 《大毗婆沙論》的分別論者
      **項 分別論者與分別說部
      第二項 分別論者的部派問題
      第三項 分別論者的思想
      第二節 《舍利弗阿毗曇論》
      **項 概說
      第二項 法數的比較研究
      第三項 十緣說
      第四項 古型的阿毗達磨論
      第三節 被稱為分別論者的犢子部
      **項 犢子繫與說一切有部
      第二項 《三法度論》與僧伽斯那
      第三項 《三彌底(部)論》
      第十章 阿毗達磨論的新猷
      第一節 總說
      第二節 《阿毗曇甘露味論》
      **項 全論的組織內容
      第二項 西方繫的阿毗達磨概論
      第三節 《阿毗曇心論》
      **項 阿毗達磨偈頌的創作
      第二項 《甘露味論》與《心論》
      第三項 論義與組織的特色
      第四項 心所法的整理過程
      第四節 《阿毗曇心論》的再解說
      **項 《心論》的注釋
      第二項 優波扇多釋本
      第三項 廣說莊嚴的《雜阿毗曇心論》
      第十一章 經部譬喻師的流行
      第一節 說轉部·說經部·譬喻師
      **項 說轉部與說經部
      第二項 經部與譬喻師
      第二節 經部本師鳩摩羅多
      **項 出世的年代與事跡
      第二項 鳩摩羅多的論義
      第三節 經部譬喻師的成立及其派別
      **項 興起的時節 因緣
      第二項 經部譬喻師的根本教義
      第三項 經部譬喻師的派別
      第四節 上座師資的經部學
      **項 一代大師室利邏多
      第二項 上座——室利邏多的論義
      第三項 大德邏摩的論義
      第五節 訶黎跋摩的《成實論》
      **項 論主訶黎跋摩
      第二項 乘與部的判攝
      第三項 《成實論》論義略述
      第四項 《成實論》的法數
      第六節 婆藪跋摩的《四諦論》
      **項 旃延論與佛陀蜜論
      第二項 廣引論部以明本論的宗要
      第七節 經部的發展趨勢
      第十二章 廚賓瑜伽師的發展
      第一節 瑜伽師與廚賓
      **項 廚賓是瑜伽勝地
      第二項 廚賓瑜伽師的次第興起
      第二節 聲聞瑜伽師
      **項 佛大先禪繫考
      第二項 禪經及其內容
      第三項 聲聞瑜伽與淨土及秘密瑜伽
      第三節 大乘瑜伽師
      **項 瑜伽綱目與頡隸伐多
      第二項 彌勒與大乘瑜伽
      第四節 秘密瑜伽行
      第十三章 阿毗達磨論義的大論辯
      第一節 世親及其論書
      **項 世親及其師承
      第二項 造《俱舍論》的傳說與實況
      第三項 《俱舍論》宗義辨
      第四項 《俱舍論》義的繫屬
      第五項 《破我論》與“大乘”《成業論》
      第二節 《順正理論》與《顯宗論》
      **項 論破俱舍的眾賢
      第二項 眾賢傳弘的毗婆沙義
      第十四章 其餘論書略述
      第一節 《阿毗達磨俱舍論》的弘傳
      第二節 說一切有部論書
      第三節 餘部的論書
    • 阿毗達磨藏的情形,與經、律不同。這是以集成的契經為對像,而有所 分別、整理。經是應機說法的,論是就事分別的。經是一一經別別宣說的, 論是一一法詳為論究的。經是重於隨機的適應性,論是重於普遍的真實性。
      經是表現為佛(及大弟子等)的開示、問答,所以大體能為僧伽所尊重;論是 作為佛弟子的撰述,由於部派的傳承不同,不免互相評論。所以經藏與律藏 ,代表了佛法的一味和合時代;論藏代表了佛法的部派分立時代。當然,這 隻是大概的分別而已。
      阿毗達磨論書的性質,顯然是不同於經(律)藏的。論書的研究,當然也 有不同於經、律的特殊意義。首先,在初期聖典中,應重視阿毗達磨論書所 有的特殊性。阿毗達磨所以能獨立發展,終於成為大流,與經、律鼎立而三 ,而有後來居上的優勢,這是研究阿毗達磨論所應特別重視的。有些學者, 重視佛陀以來論議分別的學風,以此為阿毗達磨的根源,從分別解說去理解 阿毗達磨。分別論議的學風,當然是阿毗達磨成立的有力因素,但僅是分別 解說,是不會形成阿毗達磨式的論書的。在本書的研究中,認為論書是以經 藏的集成為前提的。經藏的眾多教說,或大同小異而過於繁復、雜亂;或因 過於簡要而意義不明顯;或因對機不同,傳說不同,似乎矛盾。對於這樣的 契經,需要簡單化、明確化、體繫化,於是展開一項整理、分別、抉擇、組 織、闡發的工作。先是集取中心論題,類集一切法義;以法為主,而進行分 類的、綜合的、貫通的、深入的論究。化繁為簡,由淺而深,貫攝一切佛法 ,抉擇佛法的真實義,使佛法事理分明,顯而易見。論書是出發於分別經法 、整理經法、抉擇經法,所以在論書的進展中,終於提出了基於哲理基礎的 佛法的完整體繫。由於師承不同,論師的根性不同,論理方法不一致,所以 論書與部派的分化相應,而大大地發達起來。惟有重視論書體裁、方法等特 殊性,纔能理解論書是符合佛教界自身的要求而發達起來的。 第二項論書 與部派教義的發達 說到部派思想,一般依據漢譯的《異部宗輪論》或南傳的’《論事》, 總是以為:大眾部(Mahasamghika)這樣說,說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那 樣說;對於某一部派的教義,誤解為一開始就是這樣。當然,如大眾部、分 別說部(Vibhajyavadin)、說一切有部、犢子部(Vatsiputriya)等根本部派 ,在發展完成時,思想定型,確如《異部宗輪論》等所說,不可能再有太大 的變化。然這些根本部派,在起初分立成部時,決不能以發展完成的思想去 理解的。這在說一切有部的論書研究中,可以充分地明白出來。例如“說一 切有部有四大論師”,而四大論師中的法救(Dharlmatrata)、覺天 (Buddhadeva),屬於說一切有部,而思想顯然近於經部(S~travadin)。經部 正是從說一切有部中分離出來:這可知說一切有部中,早就存有不同的思想 繫統。《異部宗輪論》所說的說一切有部宗義,隻是說一切有部中居於主流 地位的阿毗達磨論師,也就是毗婆沙師(Vibhasika)。依這一意義去理解: 大眾部與上座部(Sthavira)的分立;上座部中分別說部的脫出,說一切有部 與犢子部的分立,起初都隻是由於某些問題、某些根本理論的不能和合,而 形成分立。一般法義,彼此間的差異是並不太大的。如犢子部與說一切有部 ,《大毗婆沙論》就說:“若六若七與此(有部)不同,餘多相似。”起初, 彼此的差異並不太大;分立以後,自部(尤其是大部派)內卻存有不同的意見 。這樣,在部派的發展中,“由渾而劃”,“由微而著”,對立的部派固然 發展到種種異義的對立;自部也不斷分化,成為不同的部派。依《異部宗輪 論》等,發見某些問題,上座部的支派同於大眾部,而大眾部的支派反而與 上座部派相同。這似乎希奇,其實正說明了:大眾部與上座部初分時,某些 問題可能還沒有存在,還沒有被重視,或者這些並非分部的主要問題。所以 ,從論書去理解部派佛教,就會知道每一部派教義的次第發展性。部派佛教 的研究,應重視分立的主要問題。把握部派的主要異義,順著思想開展的自 然傾向,也就容易理解其他的論義了。而且,還能進一步地發現,一味和合 的時代,佛教界早有不同的見解存在了。P2-4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