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禪無境界
    該商品所屬分類:哲學/宗教 -> 宗教
    【市場價】
    318-460
    【優惠價】
    199-288
    【介質】 book
    【ISBN】9787561370438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 出版社:陝西師大
    • ISBN:9787561370438
    • 作者:怡僧法師
    • 頁數:317
    • 出版日期:2013-05-01
    • 印刷日期:2014-12-01
    • 包裝:平裝
    • 開本:16開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數:230千字
    • 《禪無境界》作者怡僧法師學佛三十載,在浩如煙海的教理中、不同宗派的思想裡苦苦尋找解脫煩惱的方法。直到領悟六祖“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的思想,方放下煩惱,面對平常人生。怡僧法師用自己數十年的學佛體驗,告訴我們,自性本來是清淨的,隻要守住我們本來清淨的自性,煩惱就不會出現。正如六祖所言:“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 《禪無境界》簡介:世人求神拜佛,祈禱上天保 佑,那佛究竟在哪裡?在佛像前、廟宇裡還是天際外 ? 世人願無憂患,想拋棄三千煩惱,那煩惱究竟從 哪裡來?從工作中、生活裡還是他人處? 《禪無境界》作者怡僧法師普渡寺開壇講法,盡 釋《六祖壇經》,為世人指示修行開悟之路。“菩提 隻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因為有自己內心的我執 、妄想,纔輪回在無盡的煩惱中。隻有自淨其心,纔 能頓悟菩提,而“一念悟時,眾生是佛”,我們自己 就是自己的佛。
    • 緣起
      行由品**
      一、自性清淨即是佛
      二、人有南北,佛性無南北
      三、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四、漸修漸悟,不是佛陀的見性思想
      五、自性清淨即菩提
      六、本來無一物,正是修行頓悟之處
      七、五**咐六祖的是什麼?
      八、衣缽為證,以心傳心
      九、迷時師度,悟了自度
      十、佛法難聞,正法難信
      十一、什麼是本來面目?
      十二、不論禪定解脫
      十三、外付袈裟,以定宗旨
      般若品第二
      一、口念般若,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
      二、若空心靜坐,即住無記空
      三、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
      四、法因人而興,經因人而有
      五、做人即作佛,人成即佛成
      六、各自觀心,自見本性
      七、般若三昧即是無念
      疑問品第三
      一、不可將福便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
      二、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
      三、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
      四、慈悲為觀音,喜舍是勢至
      五、東方人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往生何國?
      定慧品第四
      一、定慧是覺悟的正因
      二、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
      三、宗門以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四、佛經的道理,實是標手指月
      坐禪品第五
      一、此門坐禪,元不著心,亦不觀境
      二、外離相為禪,內不亂即定
      懺悔品第六
      一、自修其心,自見自性,纔是解脫究竟
      二、戒定真香源於念念自淨其心
      三、不二法門即是自見自性
      四、離迷離覺,佛道可成
      五、經文分明言,自皈依佛,不言皈依他佛
      六、自心皈依自性,是皈依真佛
      七、常思於後,念念圓明
      八、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轉輪聖王即是如來
      機緣品第七
      一、諸佛妙理,非關文字
      二、功德是離妄的自性,不在文字中
      三、莫向外求,一念心開即是開佛知見
      四、誦經久不明,與義做仇家
      五、**佛乘,無有餘乘
      六、*上乘法,就是指示在生活中見性
      七、轉識成智,而實無可轉
      八、心如虛空尚存空見,非是見性之見
      九、離諸法相,一無所得名*上乘
      十、無始終無內外,法界性即法身
      十一、分別一切法,不起分別想
      十二、祖脈相承,一花開五葉
      十三、什麼是祖師西來意?
      十四、若有出入,即非大定
      頓漸品第八
      一、回趣真如,法還不淨
      二、頓悟頓修,亦無漸次
      三、自性涅槊無執無相,還有常樂我淨嗎?
      四、無名可名,名為自性
      護法品第九
      什麼是如來真實義?
      付囑品第十
      一、外於相離相,內於空離空
      二、不動道場,真成淨土
      三、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後記
    • 疑問品第三 一、不可將福便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 禪不隻是禪宗,不是宗派的意思,大多數的人對 禪不了解,一說禪就認為是禪淨密的宗派。淨,淨土 宗;密,密宗。人們認為持咒是密宗,念佛是淨土, 參禪打坐是禪宗。這還隻停留在表像上。禪宗不是指 宗派,佛說的一“教”,一“宗”。教是三藏十二部 經典,佛隻說了一個思想,以見性為宗旨,稱為:“ 自證為宗,化他為教”。人們把宗旨誤認為是宗派。
      隻有在教學裡纔容易產生門派,學術裡分為各個學科 。就像三藏十二部,根據每個人的思想不同,釋迦牟 尼佛說了很多道理,不同的思想產生不同的認識,所 以後來產生了學術的體繫,這就是宗派。修行沒有宗 派,為什麼呢?自性為宗,自性就是宗旨。佛說的是 不二法門,處處提到的不二法門就是一個宗,這個宗 不是宗派,是指自心的覺悟。禪學是以心的自性為中 心,所以六祖要人們注重心通、見性,不要在相上摸 索。無相頌敘述了理和事。修行學佛,離不開理和事 的通用。覺悟就是在理和事當中覺悟,從心的行為動 態到生活中的一切所作所為,都在理和事當中。如果 理事不圓融,就達不到覺悟。一切不在功過得失上住 相,一切要在自性上自悟自證,到達內證心源時,那 就是所謂心通。怎麼心通呢?內證心源就是心通。凡 是心通的人,自然就內外一如,以佛眼看人。所以修 行的取證,就是內外一如。人們常說:願斷一切惡, 願修一切善。可是他們行為上是不是和心地當中的發 心一致呢?修行就是要做到內外一如,思想和行為一 致。
      一日,韋刺史為師設大會齋。齋訖,刺史請師升 座,同官僚士庶,肅容再拜,問曰:弟子聞和尚說法 ,實不可思議。今有少疑,願大慈悲,特為解說。師 曰:有疑即問,吾當為說。
      有**韋刺史為六祖設大會齋,就是在大法會中 供養齋飯。韋刺史當時是地方官,也是佛教的護法。
      “齋訖,刺史請師升座。”即飯後,請六祖升座說法 。“同官僚士庶,肅容再拜。”官僚士庶指有當官的 ,有普通信眾百姓。肅容指衣服穿得整整齊齊,帽子 戴得端端正正,表示對三寶的恭敬。再次拜請六祖為 眾說法。“問曰:弟子聞和尚說法,實不可思議。” 韋刺史不是一次兩次聽六祖說法了,他是自己有疑問 ,也代表大家的疑問去向六祖請法。韋刺史說:聽六 祖說法實在是不可思議!“今有少疑,願大慈悲,特 為解說。”現在我有一些疑問,祈請六祖為我解說。
      “師曰:有疑即問,吾當為說。” 韋公曰:和尚所說,可不是達摩大師宗旨乎? 韋刺史說:您說的是不是達摩祖師說的宗旨道理 ? 師曰:是。公曰:弟子聞達摩初化梁武帝,帝問 雲,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設齋,有何功德?達摩言 ,實無功德。弟子未達此理,願和尚為說。
      首先韋刺史提出來疑問說:您和達摩祖師的宗旨 一樣不一樣呢?是不是一個佛法?實際韋刺史明白, 為什麼這樣問呢?決疑嘛!疑問品就是解決大家的疑 問、疑慮。佛法是不二法門,從釋迦牟尼佛在靈山會 上迦葉尊者體悟了釋迦牟尼佛的心宗,一直到西天二 十八祖達摩祖師傳到中國,這個心宗,也是佛教的正 法思想,佛法的精髓,直到六祖一直沒變。這個宗旨 是宗。為什麼專提到這個呢?是為了去除大家的疑慮 和疑惑。“弟子聞達摩初化梁武帝,”達摩祖師在當 初見到梁武帝,初化就是*初教化梁武帝的時候,梁 武帝提出個疑問。“帝問雲: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 設齋,有何功德?”朕就是指的梁武帝,皇帝稱自己 為朕,梁武帝說,他一生當中建了無數寺院,度了無 數僧人,有何功德?“達摩言:實無功德。”沒有學 到*上乘法的思想的人對達摩祖師的回答一定不理解 ,建寺度僧這麼多,怎麼就毫無功德呢?梁武帝是南 朝梁國的國王,蘭陵人,姓蕭,名衍,字叔達,小字 練兒。帝博學多聞,篤信佛教,曾三度舍身出家同泰 寺,當時他剃度的僧人有八萬之多,數量**大,在 歷**的皇帝當中,梁武帝對佛教的貢獻**大。
      師曰:實無功德。勿疑先聖之言。
      六祖說了,他建寺度僧這麼多,說沒有功德是有 道理的,不要疑慮祖師說的話。
      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設齋,名 為求福,不可將福便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 福。
      不學*上乘法,人們往往就不知道功德是什麼。
      寺院功德箱上也貼功德,功德無量,廣種福田。人們 印經,功德無量,放生,功德無量,為什麼這裡說梁 武帝毫無功德?六祖說得很明白,“武帝心邪,”說 梁武帝心邪,心不正,“不知正法”;為什麼說梁武 帝不知道正法呢?他對佛教貢獻這麼大,這麼虔誠, 怎麼就不知道正法呢?“造寺度僧,布施設齋,名為 求福,”這就是答案。“不可將福便為功德,”這個 “便”不是變化的變,是不能將福說成是功德。“功 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所以人們把在佛教當中一 切的善事說成功德,這是個誤區。因為他們沒有去學 佛法,沒有去明了覺悟的道理。可是,有些經書上說 了,這些都是功德。包括誦多少部經,禮佛拜佛都有 無量的功德。可是,這裡說沒有功德!為什麼這和好 多經書上說的不一樣,宗和教怎麼相違呢?這是好多 人的疑慮!為什麼說本章是決疑品呢?解決人們的疑 問。佛法要領會。禪宗就重在領會,不在文字。不同 的人一樣的文字也會有不同的解釋,有不同的領會, 要想真正領會還是要用自己的思想。學佛法要用心去 領會,用什麼心呢?用正心不是邪心。正心不是妄心 ,不是妄想妄念的心。所以禪宗*上乘般若法到了這 個階段,就不是用文字所能代替的了,要用思想去悟 !**的政策都要人們去學習領會,隻有領會了纔能 貫徹執行,佛法也是如此。梁武帝心邪,他怎麼心邪 呢?為了佛教的發展,為了普度眾生,怎麼就心邪了 ?是邪到求福了。他建寺的目的為了什麼呢?是為了 給自己修福!寺院是弘揚佛法的地方,寺院是教育人 的地方,不但是教育人做人,還要教人明白自心,自 覺覺他,自己覺悟了還要教化別人覺悟。寺院也是修 善的地方,教育人行善。在這個範圍內所做的一切, 人們說功德**大。功德不在事相上,功德不是生滅 的,在自性,不在福報上。世界的一切作為都離不開 因果,這是自然規律。種什麼因結什麼果,做什麼事 感應什麼回報。真正不變的是功德、自性。為什麼在 佛教裡面任何書都提到誦經念佛,包括放生印經,功 德無量,它不是真正的功德,是指修福。*大的福報 也不過是人天福報,可是福報享盡,過後就消失了, 還是繼續輪回。為什麼做這些事都有功德呢?它是和 功德結下了緣,不是直接的功德。後面我們就會講到 功德是什麼了。所以這個積善的地方,它是教育人去 向功德的自性。在這個積善的地方做一切事都和功德 結下了緣,它不直接是功德。直接的功德是離開你的 自私、貪嗔痴這些自求的心態,離開這些,纔能找到 功德。所以功德在法身,法身就是自性,不在修福, 修福隻是得善報。
      P94-97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