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臨濟宗黃檗派與日本黃檗宗
該商品所屬分類:哲學/宗教 -> 宗教
【市場價】
396-576
【優惠價】
248-360
【介質】 book
【ISBN】9787504745583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 出版社:中國財富
  • ISBN:9787504745583
  • 作者:林觀潮
  • 頁數:316
  • 出版日期:2013-03-01
  • 印刷日期:2013-03-01
  • 包裝:平裝
  • 開本:16開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數:346千字
  • 伴隨著臨濟宗黃檗派的東傳和日本黃檗宗的形成發展,明清時期中國文化再次大規模傳入日本,影響日本江戶時代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從而形成一種嶄新的文化現像。日本學術界稱之為黃檗文化。在佛教內部,做為黃檗文化內核的臨濟宗黃檗派,從禪風思想、戒律清規、法式儀軌、教團組織、叢林制度等方面給日本佛教界帶來深刻影響。在佛教以外,黃檗文化在思想、文學、語言、音樂,在繪畫、書法、篆刻、建築、雕塑、印刷,在醫學、制藥、煎茶、飲食等方面,廣泛影響了日本社會。
  • 明末佛教高僧隱元隆琦(1592-1673年)立足於福建省福州府福清縣黃檗山萬福禪寺,形成臨濟宗黃檗派,後來又東渡日本,開建京都黃檗山萬福禪寺,創立了日本黃檗宗。   臨濟宗黃檗派的產生發展及其流傳日本而產生黃檗宗、形成黃檗文化這一事件,是《臨濟宗黃檗派與日本黃檗宗》所要研究的對像。也許,必須兼顧中日兩國佛教發展史、經濟交流史、文化交流史的多層視角,纔能揭示這一事件的歷史影響及現實意義。   作為日本佛教的母體,中國佛教早在東晉時期經朝鮮半島就開始傳入日本。到了隋唐時期,日本大量發送遣隋使遣唐使來訪,兩國交流密切,因隋唐高僧的東渡弘傳與日本留學僧的入華求法,中國佛教的各大宗派,比如天臺宗、華嚴宗、法相宗、律宗、密宗等,漸次傳入日本,奠定了日本佛教此後發展的基礎。宋元時期,禪宗逐漸發達而成為中國佛教的主流,隨著兩國人員來往而傳入日本,發展出日本禪宗的各個基本門派,促進了日本鐮倉時代(1192-1333年)的佛教革新運動。明清時期,中國佛教在整體走向衰微的趨勢中,於明朝晚期隆慶(1567-1572年)、萬歷年間(1573-1619年)至清朝乾隆年間(1736-1795年),出現了二百年左右的復興局面,尤其在江蘇浙江福建等東南地區興盛發達,其影響再度波及隔海相望的日本。也正是在此期間,於繁榮的東南佛教中,禪宗高僧隱元隆琦應運而生,以福建福清黃檗山萬福禪寺為根據地而開出臨濟宗黃檗派,進而東渡日本創立了黃檗宗。   臨濟宗黃檗派形成於明末崇禎年間(1628-1644年)。崇禎三年(1630年),臨濟宗第三十代密雲圓悟(1566-1624年)前來住持黃檗山。密雲之後,密雲法嗣費隱通容(1593-1661年),費隱法嗣隱元隆琦先後接任住持。至南明永歷八年(1654年)東渡日本為止,隱元隆琦先後兩次住持福清黃檗山,經營達17年,使得黃檗山發展成為東南一大叢林。在隱元住持時期,福清黃檗山教團誕生,黃檗派也因此形成。隱元之後,黃檗山一直為承接隱元法脈的禪僧所住持,直到清道光六年(1826年),黃檗山第四十四代住持開法了馨清馥示寂為止。可以這麼認為,在中國佛教史上,由隱元創建的福清黃檗山教團,持續存在了近二百年。此後,黃檗派在福清黃檗山雖然不再延續,卻在其他地方傳承至今。比如民國末年渡臺弘化,開出臺灣佛教中承天寺派的高僧廣欽照敬(1892-1986年),即是隱元隆琦第十三代法孫。   另外,臨濟宗黃檗派東傳日本,形成了新興禪宗宗派-日本黃檗宗。日本寬文元年(1661年)五月,隱元在日本京都開闢黃檗山萬福禪寺,閏八月晉山住持。這標志著日本黃檗宗的形成。黃檗宗是在福清黃檗山教團成員不斷的東渡弘法過程中形成並發展起來的。如果以隱元東渡為上限,以京都黃檗山第十三代住持竺庵淨印於清雍正元年(1723年)的東渡為下限,隱元以來中國僧人東渡持續七十多年,人數近百位。   與在明末動亂局勢中作為臨濟宗的一個流派,在地方士紳的支持下形成的黃檗山教團相比,日本黃檗宗具備以下特征:一、確立了隱元的開祖地位;二、同時受到日本皇室與江戶幕府的承認支持,確定京都黃檗山為宗派本山;三、建立嚴格的住持傳承制度;四、具備嚴密的內部組織和寺院清規;五、發展分成十一個流派;六、擁有大量宗下寺院,遍布日本各地;七、法脈綿延,傳承至今。   
  • 第一章研究對像與研究史

    一、 黃檗派與黃檗宗

    二、 日本學界的研究

    三、 中國學界的研究

    四、 歐美學界的研究

    五、 課題研究旨趣

    六、 明清佛教概述

    第二章明代福清黃檗山

    一、 福清黃檗山的歷史

    二、 明代的福清黃檗山

    三、 明神宗頒賜藏經

    四、 葉向高參與重興

    五、 密雲禪師開法住持

    六、 費隱禪師繼承法脈

    第三章隱元禪師復興黃檗山

    一、 隱元禪師的生平

    二、 復興福清黃檗山

    三、 **地位的確立

    四、 門下弟子的培養

    五、 住持寺院的生涯

    六、 建設道場的思想

    …… 第一章 研究對像與研究史
    一、黃檗派與黃檗宗
    二、日本學界的研究
    三、中國學界的研究
    四、歐美學界的研究
    五、課題研究旨趣
    六、明清佛教概述
    第二章 明代福清黃檗山
    一、福清黃檗山的歷史
    二、明代的福清黃檗山
    三、明神宗頒賜藏經
    四、葉向高參與重興
    五、密雲禪師開法住持
    六、費隱禪師繼承法脈
    第三章 隱元禪師復興黃檗山
    一、隱元禪師的生平
    二、復興福清黃檗山
    三、**地位的確立
    四、門下弟子的培養
    五、住持寺院的生涯
    六、建設道場的思想
    第四章 臨濟宗黃檗派的形成
    一、黃檗山教團的建立
    二、臨濟宗黃檗派的形成
    三、臨濟宗黃檗派的特征
    四、福清葉氏家族的護持
    五、逕江林氏家族的護持
    六、福清地方官員的護持
    第五章 臨濟宗黃檗派的傳播
    一、黃檗派根源在大陸
    二、黃檗派分流至臺灣
    三、黃檗派光大在日本
    四、隱元語錄東傳日本
    五、也懶性圭東渡受挫
    六、黃檗僧人持續東渡
    第六章 黃檗派東傳的時空
    一、黃檗派東傳的概況
    二、明朝晚期對外交流
    三、大陸居民遷入長崎
    四、長崎唐人建立寺院
    五、唐寺招請故國僧人
    六、道者超元先驅弘法
    第七章 隱元禪師東渡日本
    一、中國佛教東漸概況
    二、唐宋元代僧人東渡
    三、明清時期僧人東渡
    四、隱元禪師東渡概況
    五、東渡的外因
    六、東渡的內因
    第八章 隱元禪師的前期弘法
    一、長崎弘法的盛況
    二、離開長崎的原因
    三、攝州普門禪寺的住持
    四、幕臣板倉重宗的信任
    五、臨濟宗妙心寺招請
    六、德川幕府將軍召見
    第九章 隱元禪師的開山立宗
    一、江戶佛教的概況
    二、德川幕府的挽留
    三、京都黃檗山開建
    四、日本黃檗宗創立
    五、隱元住持的時期
    六、隱元教化的僧俗
    第十章 日本黃檗宗的發展
    一、隱元弟子的弘法
    二、隱元法孫的弘法
    三、德川幕府官員的護持
    四、京都黃檗山伽藍建設
    五、末寺流派及唐僧住持
    六、黃檗文化的傳播
    第十一章 日本黃檗宗的禪風
    一、中日禪宗的背景
    二、宗祖隱元的悟證
    三、以臨濟正傳為標榜
    四、以靜坐參究為主修
    五、引念佛法門為方便
    六、以戒律清規為基礎
    第十二章 黃檗宗與日本佛教改革
    一、求道精神的振作
    二、戒律清規的復興
    三、禪宗內部的調整
    四、新舊禪風的融合
    五、佛教典籍的普及
    六、佛學研究的促進
    後記
  • 福清黃檗山坐落在**的福建省福清市漁溪鎮梧瑞村境內。
      崇禎《黃檗寺志》卷一載:“黃檗山。距福州府福清縣城西二十裡,為宏路驛,由驛而南循金應、緣大壤而入,為清遠裡之黎灣。黎灣在獅子、香爐二峰內。明相國葉文忠與江虞部構亭於山門道左,立有紀遊碑亭。西數武為下棋垅,垅之右為桑池園,接寺拱橋。踰橋而北百餘武,歷三樹橋而進,是為黃檗寺門。其山多產黃檗,因以為名。唐貞元間,正干禪師肇為開山之祖,繼有斷際希運禪師出家於此,厥後闡化方外,所住巨剎皆以黃檗稱,為酷愛茲山幽邃故也。”   作為佛教道場,黃檗山開闢於唐代德宗貞元(785-804年)年間。南宋梁克家纂修的《淳煕三山志》載:“黃蘗寺,清遠裡,以山多黃蘗名。……貞元五年,沙門正干嘗從六祖學,既得其旨,乃辭去。祖送之曰:‘把菩即止’。干抵此乃安之,遂創院名般若臺。今十二祖師堂,其地也。八年,於其東大闢堂宇,德宗改為建福禪寺。皇朝咸平初,降太宗御書,因閣於法堂西,以藏之。”   這是關於福清黃檗山的*早記錄。根據這個記錄,作為佛教道場的黃檗山,在唐德宗貞元五年(789年),由禪宗六祖惠能(638-713年)的弟子正干所開創。這個說法,一直為後來的相關方志和黃檗山志所采用。
      然而,查閱禪宗燈錄,如南唐時的《祖堂集》、北宋道原《景德傳燈錄》等,可以發現在惠能的法嗣繫統中找不到正干禪師的相關記錄。並且,正干開山的貞元五年(789年),與惠能圓寂的先天二年(713年),相距七十六年。因此,《淳煕三山志》所記載的惠能與正干的直接的師徒關繫難以令人信服。然而,可以推測的是,隨著惠能所開創的曹溪禪宗在以廣東為中心的南方流行,惠能派下的禪僧遊化福建,開闢了福清黃檗山道場。
      唐五代時期的福清黃檗山,可能隻是一座在不斷發展的普通道場。
      在這個時期中,見諸記載的僧人隻有五位。崇禎《黃檗寺志》在卷二《僧》中,記錄了唐代開山正干、斷際希運、長慶大安、鴻庥,以及後唐黃山月輪共五位僧人的事跡。後來的南明永歷《黃檗山寺志》,在卷三《僧》中,同樣也隻是提到以上五人。
      關於開山正干禪師的記載,除了上述的《淳煕三山志》以外,並不見於其他僧傳或燈錄,而《淳煕三山志》也僅僅提到“正干嘗從六祖學”。到了崇禎《黃檗寺志》,在卷二《僧》中載:“開山正干禪師。師姓吳,莆田人,得法於曹溪。後辭歸,至福唐黃檗山,乃曰:‘予師受記:遇苦即止。其在是乎?’遂結庵於茲,為黃檗之肇始雲。右嗣法曹溪。”這樣,《黃檗寺志》首先明確指出正干的俗姓和出身地,以及正干是惠能的法嗣。莆田毗鄰於福清南邊,以南山寺等道場為代表,隋唐以來佛教流行。出身莆田的正干南下廣東求法,學成後北歸,在離家鄉不遠的福清黃檗山隱居修行,也是情理中事。後來到了明代,重建黃檗山的大休禪師和檀越周心鋻,也是莆田出身。因此可以說,福清黃檗山與莆田籍僧人有著很深的因緣。
      正干以後,斷際希運是福清黃檗山代代引以為豪的高僧。關於希運的出生地,希運語錄《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黃檗斷際禪師宛陵錄》都沒有明確提到。而成書於南唐時的《祖堂集》,在卷十六《黃檗》中載:“黃檗和尚,嗣百丈,在高安縣。師諱希運,福州閩縣人也,自少於黃檗寺出家。……後居黃檗山,玄徒競湊,法鼓震於寰中;緇素奔風,智炬揚於海內。高安縣令見已,方乃稽首泯伏。……敕謚斷際禪師廣業之塔。”   這裡提到希運出家於福州府閩縣黃檗山。福清縣的分置始於五代時期閩國惠帝龍啟元年(933年),其前隸屬閩縣。所以,《祖堂集》提到的希運出家之地“黃檗寺”即在於福清黃檗山。這是以山名寺。而“後居黃檗山”句中的黃檗山則指當時江西洪州高安縣的黃檗山(在今江西省宜豐縣黃崗鄉境內),是希運在嗣法百丈懷海之後的弘法道場。
      《祖堂集》以後,《宋高僧傳》卷二十《唐洪州黃檗山希運傳》《景德傳燈錄》卷九《洪州黃檗山希運禪師》,也都提到希運與福清黃檗山的關繫,都僅止於在此山出家一事而已。崇禎《黃檗山寺志》卷二《僧》之《斷際運禪師》,基本上承襲了《祖堂集》以來的記事。
      長慶大安(793-883年)與希運一樣,也是百丈懷海的法嗣。《祖堂集》卷十七《西院》載:“福州西院和尚嗣百丈,師諱大安。福州福唐縣人也。未睹行狀,不知姓族。自少於黃檗寺出家,乃至為僧。本擬聽習,因在洪州招提,偶聞行腳僧舉百丈一二句玄機,似少省覺,從爾便造百丈。……師垂化閩城二十載,至中和三年癸卯歲十月二十一日順化。敕謚圓智大師證真之塔。”福唐是福清的古稱。《祖堂集》記敘大安出身福唐,即福清,且出家在黃檗山。稍後的《宋高僧傳》,在卷十二《唐福州怡山院大安傳》卻沒有提到大安與黃檗山的關繫。福州怡山院,即在**的福州西禪寺境內。
      到了《景德傳燈錄》,在卷九《福州大安禪師》中載:“福州大安禪師者,本州人也。姓陳氏,幼於黃檗山受業聽習律乘。……同參祐禪師創居溈山也,師躬耕助道。及祐禪師歸寂,眾請接踵住持。……師大化閩城二十餘載。唐中和三年十月二十二日歸黃檗寺,示疾而終。塔於楞伽山。勅謚圓智禪師證真之塔。”《景德傳燈錄》提到,大安不僅當初出家於黃檗山,且在晚年時歸寂於此。崇禎《黃檗寺志》承襲《景德傳燈錄》的記載,且提到大安外號懶安。《黃檗山寺志》卷二《僧》之《長慶安禪師》載:“師諱大安,號曰懶安。福唐陳氏子也”。
      鴻庥(?—880年),也作鴻休,法繫未詳,與希運、大安是同時代人。《宋高僧傳》卷二十三《唐福州黃檗山建福禪寺鴻休傳》載:“釋鴻休,不知何許人也。神宇標挺,玄機斡運。居閩黃蘗山寺。……及廣明之際,巢寇充斥。休出寺外,脫衲衣於松下磐石之上。言曰:誓不污清淨之地。而安詳引頸待刃,刃下無血。賊翻驚異,羅拜懺悔焉。”   崇禎《黃檗寺志》承襲《宋高僧傳》的敘述,而進一步確定鴻庥是福清江陰人,又根據當時福清的方志《江陰志》,提及鴻庥塔的情況。《黃檗寺志》卷二《僧》之《鴻庥禪師》載:“師姓翁,福唐江陰人。神宇標挺,玄機斡運。府宰令師**黃蘗寺。……據《江陰志》,師塔於天柱峰。昔人有贊雲:‘日出栽松,日入宴寂。至今山中,郁郁密密。白刃春風,了無沉跡。山雲海月兩忘形,千古寒潭照虛室。’今遍覓無跡。或年遠代深,為土所平,不可知也。”   後唐時的黃山月輪(854-925年),屬於青原行思下第五世,是夾山善會的法嗣。《祖堂集》卷九《黃山》載其語錄。《景德傳燈錄》卷十六《撫州黃山月輪禪師》標明月輪是福清人,出家於黃檗山,得法於夾山善會,後來長期在江西撫州黃山弘化。
      崇禎《黃檗寺志》**引用了《景德傳燈錄》的記述。《黃檗寺志》卷二《僧》之《黃山輪禪師》載:“師諱月輪,福唐許氏子。志學之年,詣本邑黃檗山寺投觀禪師,稟教及圓戒品,遂遊方。抵塗水,謁三峯和尚。機緣靡契。尋聞夾山盛化,乃往叩之。……乃入室受印。依附七年,方辭往撫州卜龍濟山隱居。玄侶雲集。師遂演唱夾山奧旨,名聞顯著。後歸臨川,樂棲黃山。謂諸徒曰:吾居此山,頗諧素志矣。住十三年,學者無虛往。以後唐同光三年十二月廿一日示疾。二十六日午時坐化。壽七十二。臘五十三。塔於院西北隅。”   考察以上正干、斷際希運、長慶大安、鴻庥、黃山月輪五人與福清黃檗山的關繫可知,正干有開創之功,鴻庥有罵賊之名,但在說法布道方面對後世影響不大;斷際希運、長慶大安、黃山月輪雖然都是南宗嫡傳,開化一方,聞名後世,但他們與黃檗山的因緣也僅在於出家此處,並沒有在此弘宗演教。
      因此似乎可以認為,自唐朝德宗貞元五年(789年)正干開山以後,直至後唐同光三年(925年)月輪示寂於黃檗山的百多年間,福清黃檗山自身並沒有出現過能夠影響一方的禪門宗匠。
      宋元時期的黃檗山,可能曾經盛極一時。
      兩宋時期,禪宗在南方盛行。根據這樣的歷史情況可以推測,黃檗山在宋代可能曾經興旺一時。然而在宋末元初的動亂中,黃檗山受到了毀滅性的破壞,且在元代一直沒有恢復。崇禎《黃檗寺志》卷一《萬福禪寺》載:“寺創自唐正干禪師,始蓋貞元五年也。額曰:般若堂。後八年,於其東大闢堂宇,德宗改為建德禪寺。盛於宋,毀於胡元,重興於皇明”。因此,宋代黃檗山的相關資料所存甚少,元代的則幾乎沒有,而諸本黃檗山志對於宋元時期的僧人都是闕錄。
      黃檗山在宋代的興盛,從《淳煕三山志》中的記錄可窺一斑。《淳煕三山志》載:“黃蘗寺,清遠裡,以山多黃蘗名。……貞元五年,沙門正干嘗從六祖學,既得其旨,乃辭去。祖送之曰:‘把菩即止’。干抵此乃安之,遂創院名般若臺。今十二祖師堂,其地也。八年,於其東大闢堂宇,德宗改為建福禪寺。皇朝咸平初,降太宗御書,因閣於法堂西,以藏之”。
      在這裡,北宋真宗咸平(998—1003年)初年,朝廷因何賜給黃檗山以宋太宗御書,還有待於其他資料的發現和佐證。但從“今十二祖師堂,其地也”句,可以推斷梁克家纂修《淳煕三山志》時,黃檗山建有十二祖師堂。這反映了南宋時黃檗山已經具備相當的規模。
      崇禎《黃檗寺志》卷三所載的宋人詩文,似乎也在暗示黃檗山在宋代的興盛。
      《黃檗寺志》卷三載有真德秀《龍潭祈雨醮詞》。真德秀(1178-1235年),字景元,號西山先生,福建浦城人。南宋慶元五年(1199年)進士,官至戶部尚書、參知政事,在嘉定、紹定年間曾經兩任泉州知事。龍潭是黃檗山內名景,寺志中相關詩文很多。傳說此處有神龍居此,祈雨甚靈。《黃檗寺志》所載真德秀《龍潭祈雨醮詞》,並沒有具體提到祈雨地點和時間,所以僅根據《龍潭祈雨醮詞》一文還不足以斷定真德秀祈雨是在福清黃檗山。然而,黃檗山位於南北來往的官道福清漁溪驛附近,真德秀南下泉州為官時,可能遊覽過這裡。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