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老子莊子/中華經典藏書
    該商品所屬分類:哲學/宗教 -> 哲學
    【市場價】
    236-342
    【優惠價】
    148-214
    【介質】 book
    【ISBN】9787222111295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 出版社:雲南人民
    • ISBN:9787222111295
    • 作者:(春秋)李耳//(戰國)莊周
    • 頁數:387
    • 出版日期:2013-12-01
    • 印刷日期:2013-12-01
    • 包裝:平裝
    • 開本:16開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數:560千字
    • 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燦爛文明史,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泱泱大國。《老子》,洋洋五千言,文字簡約而意境深遠,被譽為“道家*精要之書”,《莊子》,先秦散文之典範,其文風恣肆汪洋、意出塵外,其論說詭譎神秘、奇妙瑰麗。讀《老子》,感受“無為”的智慧讀《莊子》,體悟自由的美學。
      李耳、莊周編著的《老子莊子》是《老子》與《莊子》的合集。收錄《老子》八十一章及《莊子》三十三篇內容。為了***,多層次展示《老子》與《莊子》這兩部巨著。
    • 《老子》又稱《道德經》,傳說是 春秋時期的老子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 想的重要來源。《老子》寥寥五千言, 卻包容了宇宙觀、人生觀、認識論、方 法論,以及立身處世、治國安邦等方面 的內容,堪稱是中國智慧第一書。 《莊子》是繼《老子》之後體現道 家思想的另一部重要著作,十餘萬言, 內容豐富,博大精深,對宇宙大道、人 與自然萬物的關繫,生命的價值、道德 的標準等,都有詳細的論述,以其深邃 的思想內容和奇詭的創作手法,在先秦 諸子散文中獨樹一幟。 李耳、莊周編著的《老子莊子》是《老子》與《 莊子》的合 集。收錄《老子》八十一章及《莊子》 三十三篇內容。為了全方位,多層次展 示《老子》與《莊子》這兩部巨著,《老子莊子》用 通俗易懂的語言深入淺出地對每篇 作品進行全解,詳注,並配以精美圖 片,與文字相輔相成,使讀者獲得豐富 的想像空間和高雅的藝術享受。
    • 老子
      上篇 道經
      第一章 天地之始
      第二章 美之為美
      第三章 聖人之治
      第四章 像帝之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
      第六章 玄牝之門
      第七章 天長地久
      第八章 不爭無尤
      第九章 功遂身退
      第十章 長而不宰
      第十一章 無之為用
      第十二章 聖人為腹
      第十三章 寵辱兩忘
      第十四章 無狀之狀
      第十五章 善為士者
      第十六章 歿身不殆
      第十七章 功成事遂
      第十八章 道亡有義
      第十九章 *聖棄智
      第二十章 獨異於人
      第二十一章 惟道是從
      第二十二章 聖人抱
      第二十三章 道亦樂得
      第二十四章 自是不彰
      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靜為躁君
      第二十七章 善行無痕
      第二十八章 知雄守雌
      第二十九章 聖人無為
      第三十章 以道佐主
      第三十一章 有道不處
      第三十二章 知止不殆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
      第三十四章 不自為大
      第三十五章 執道樂往
      第三十六章 欲歙固張
      第三十七章 道恆無為
      下篇 德經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第三十九章 下為高基
      第四十章 無中生有
      第四十一章 善貸且成
      第四十二章 物損而益
      第四十三章 不言之教
      第四十四章 知足不辱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第四十六章 知足常足
      第四十七章 不行而知
      第四十八章 為道日損
      第四十九章 善者吾善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
      第五十一章 尊道貴德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
      第五十三章 盜竽非道
      第五十四章 善抱不脫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國
      第五十八章 福禍相倚
      第五十九章 治人尚嗇
      第六十章 以道治國
      第六十一章 大者宜下
      第六十二章 萬物之奧
      第六十三章 能成其大
      第六十四章 無為無敗
      第六十五章 善為道者
      第六十六章 莫能與爭
      第六十七章 我有之寶
      第六十八章 不爭之德
      第六十九章 哀者勝矣
      第七十章 被褐懷玉
      第七十一章 以其病病
      第七十二章 自愛不貴
      第七十三章 天網恢恢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第七十五章 無以生為
      第七十六章 強大處下
      第七十七章 不欲見賢
      第七十八章 柔之勝剛
      第七十九章 道與善人
      第八十章 小國寡民
      第八十一章 善者不辯
      莊子
      內篇
      逍遙遊
      齊物論
      養生主
      人間世
      德充符
      大宗師
      應帝王
      外篇
      駢拇
      馬蹄
      胠篋
      在宥
      天地
      天道
      天運
      刻意
      繕性
      秋水
      至樂
      達生
      山木
      田子方
      知北遊
      雜篇
      庚桑楚
      徐無鬼
      則陽
      外物
      寓言
      讓王
      盜跖
      說劍
      漁父
      列御寇
      天下
    • 第一章 天地之始 【原文】 道可道①,**道②;名可名,**名③。無, 名天地之始④;有,名萬物之母⑤。故 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⑥。此兩者, 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⑦。玄之又玄, 眾妙之門。
      【注釋】 ①道:構成宇宙的實體與動力。②道:用語言表 達出來。③常:恆久不變。④名:這裡指道的名稱, 文 化思想。⑤名:用語言表達出來。⑥徽(jiao):通 “竅”,蹤跡的意思。⑦玄:幽昧深遠。
      【譯文】 可以用語言表達出來的道,就不是永恆不變的“ 道”;可以用語言表達出來的名,就不 是永恆不變的“名”。無,是天地的開端,有,是萬 物的根源。所以,常從“無”中觀察天 地的奧妙;常從“有”中尋找萬物的蹤跡。有和無, 隻不過是同一來源的不同名稱罷了。
      有和無都是幽昧深遠的,它們是一切變化的總門。
      【解析】 這是《老子》(又稱《道德經》)的第一章。本 章開篇名義:“道可道,**道。”初步 揭示了“道”的真正內涵。
      道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範疇。老子是**個把 道作為一種哲學範疇提出和加以闡釋、 論證的思想家。道作為老子哲學的核心,貫穿其思想 體繫始終。關於對老子道的認識和詮 釋,歷來眾說紛纭。有的認 為,道是精神性的本體,是 脫離物質實體而獨自存在的 *高原理,主張老子的道論 是客觀唯心主義。有的則認 為,道是宇宙處在原始狀態 中的混沌未分的統一體,主 張老子的道論是唯物主義。
      一般認為道是宇宙的本原及 萬物運行的規律。陳鼓應在 其《老子譯注及評介》一書 中引用楊興順的觀點,將道 的基本特點歸結為:一、道 是物的自然法則,它排斥一切神和“天志”。二、道 永遠存在,它是永存的物質世界的自然 性。道在時間與空間上都是無限的。三、道是萬物的 本質,它通過自己的屬性(德)而顯 現。沒有萬物,道就不存在。四、作為本質來說,道 是世界的物質基礎“氣”及其變化的 自然法則的統一。五、道是物質世界中不可破滅的必 然性,萬物都從屬於道的法則。道摧 毀一切妨害自己的事物。六、道的基本法則是:萬物 與一切現像,處於經常的運動與變化 中,在變化的過程中,萬物與一切現像都轉化為自身 的對立物。七、萬物與一切現像,都 處於相互聯繫的狀態中,這種聯繫通過統一的道而完 成。八、道是我們的感官所不能感知 的,但在邏輯思維中,它是可以認識的。由是觀之, 道在天地未生成以前就存在於浩瀚的 宇宙中,當天地生成以後,道就在萬事萬物中發揮著 自身的作用,貫穿萬物生成、生長、 發展、消亡的始終,作為一種自然規律客觀地存在著 。
      一提起道,我們不免會在頭腦中想像它的模樣, 然而我們的想像往往帶有很大的局限 性和主觀性,真正的道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 ,它是客觀存在,但又是看不見摸不 著的,正所謂“大道無形”。我們憑主觀想像臆造出 的道的樣子,不是真正的道,隻能稱得 上名。“名”這個概念也是不能用語言和文字來描述 形容的,語言文字的局限性比想像的局 限性*大。如果用語言文字來描述道,隻能與道背道 而馳。既不能用語言又不能用文字來 描述道,那如何纔能認識道呢?鋻於語言文字的局限 性及道的隻可意會、不可言傳,隻有 通過抽像的概念,即“無”和“有”這兩個名來一窺 道的真正面目。所謂無,是指天地還 沒有生成以前的混沌狀態,說明天地是從無中生出來 的。所謂有,就是存在的意思,它代 表一種正在孕育萬物的狀態,是萬物的生母,即萬物 是從有中孕育生產出來的。
      所以我們可以將道理解為一種無的狀態,一種有 的能力,它的本原是無,卻可以生出 天地萬物。正因如此,我們可以采取無的態度去體認 道的玄妙。道的原始是空無,我們要 想體認大道,就必須拋卻所有的雜念,將自己回復到 毫無思想意識的嬰兒時期,達到一種 **虛無的境界,隻有這樣,我們纔能真正體悟到道 的奧妙和玄機。無和有是我們必須把 握的兩個概念,它們是打開“眾妙之門”的鑰匙,隻 有通過它們,我們纔能領悟道的實質。
      所謂“常無”,就是一種永恆的無,或叫“大無 ”;與此相對應,“常有”就是一種永恆 的有,也叫“大有”。我們可以通過這種忘卻自我一 切的常無,體悟到天地初生時的“妙”; 通過這種包容萬物的常有,觀察到萬物未生前的“徼 ”。妙,按漢字的組字法,可以拆分 為“少”和“女”,少女不但處於妙齡,而且是純真 、純潔的像征,這裡用在道中,可以理 解為天地的本始。徼的本義為邊界,這裡引申為開端 、端倪的意思。在這裡,不論是常無 還是常有,都隻是對宇宙大道中的某一狀態的描述, 還停留在概念這一層面上,都是名。
      常無在前而常有在後,所以概念的“相名”也就不同 了,但它們都是由大道生出來的,都 是對大道的發展和變化,統稱為“玄”。玄意為深奧 而不可理解、不可測知。“大道無形”, 變化多端,變化來變化去,就構成了天地萬物的“眾 妙”,即老子所謂“玄之又玄,眾妙 之門”。
      回過頭來看原文,我們不難發現,文中著重講了 這樣幾個概念:道的概念、名的概念、 無和有的概念、妙和徼的概念、玄的概念。這些概念 統稱為“名”,借用老子的一句話“名 可名,**名”來說,這些概念並沒有真正地揭示出 道的真正內涵,這是因為“道可道, **道”,任何言語和文字都無法揭示出道的真義。
      我們學習和研究這些概念就是為了*好 地理解道,它們可以作為理解道的橋梁。
      P2-3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