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清朝陝西地方社會治理視野下的士紳研究/橫渠書院叢書
    該商品所屬分類:歷史 -> 史家名著
    【市場價】
    611-886
    【優惠價】
    382-554
    【介質】 book
    【ISBN】9787516166628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 出版社:中國社科
    • ISBN:9787516166628
    • 作者:楊銀權|總主編:王志剛//劉學智
    • 頁數:301
    • 出版日期:2016-01-01
    • 印刷日期:2016-01-01
    • 包裝:平裝
    • 開本:16開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數:325千字
    • 楊銀權編著的《清朝陝西地方社會治理視野下的士紳研究》堅持“論從史出”的歷史學研究原則,本著以大量史料為基礎,通過眾多史料來體現士紳在基層地方社會事務中的作用。這些基本資料主要是以《陝西通志稿》《續修陝西通志稿》中的人物傳、學校志、選舉、水利志等資料為基礎,並借助了《清代史料筆記》中的相關著作。本課題研究力圖以士紳的具體活動為例,分析他們在清朝陝西地方社會眾多事務中的活動及其活動所產生的效用。同時分析士紳在地方社會治理中的官紳關繫、紳民關繫等對地方社會治理的作用及影響,等等。
    • 導論
      一 選題原因及研究意義
      二 該課題研究現狀
      (一)關於士紳概念的相關論述
      (二)士紳制度研究
      (三)士紳基本構成研究
      (四)士紳社會職責研究
      (五)區域士紳研究
      (六)陝西士紳研究
      三 相關概念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清朝陝西地方文化教育事務中的士紳
      一 士紳的傳統職責
      二 士紳重視地方教育的傳統
      三 清代陝西士紳與地方社學、義學
      (一)士紳創修地方義學、社學
      (二)士紳捐助地方義學、社學
      (三)士紳執教地方義學
      四 清代陝西士紳與書院創辦
      (一)士紳與書院創辦
      (二)官紳聯合興建書院
      五 主講陝西書院的士紳
      六 士紳書院教學的成效
      (一)多所成就
      (二)桃李滿天下
      (三)學舍不能容
      七 士紳從事書院教育的原因
      (一)家庭及孝養因素
      (二)自身因素
      (三)科舉因素
      八 士紳書院教育的期限
      九 士紳與地方社會的學風、文風
      十 學官群體
      十一 士紳與近代新式學堂
      十二 知名的從教者
      十三 士紳與地方教育事務的相關捐助
      (一)捐助膏火
      (二)捐助試資費
      (三)捐助學田
      十四 士紳與貢院、考院等的興建
      十五 士紳與刻書、藏書
      十六 士紳與地方志修纂
      第二章 清朝陝西地方公共工程興建中的士紳
      一 士紳與道路、橋梁的修建
      (一)士紳與地方橋梁的修建
      (二)士紳與地方社會道路的修建
      (三)士紳參與造船及津渡
      二 士紳與城垣及堡寨的興建
      (一)士紳與地方城池的興建
      (二)士紳與地方堡寨的修築
      三 士紳與廟宇及祠堂的興修
      四 士紳與陝西會館的興建
      (一)士紳積極捐助會館建設所需要的資金
      (二)士紳倡議或獨力修建陝西地方會館
      (三)士紳為會館修建捐施房舍
      (四)士紳與會館的管理及維護
      五 士紳與地方水利工程
      第三章 清朝陝西地方慈善事務中的士紳
      一 清朝陝西災荒概述
      (一)蝗蟲及捕殺情況
      (二)水災及救助
      (三)旱災及救助
      二 士紳參與慈善救助的內容
      (一)捐助賑銀
      (二)捐助賑糧
      (三)煮粥賑饑的士紳
      (四)士紳與地方義田
      (五)士紳與地方社會的疾病救助
      (六)士紳代完地方逋賦
      (七)士紳與婚喪救助
      (八)代贖婢女
      三 士紳參與地方慈善事務的模式
      (一)士紳自發救助
      (二)民間社會自我救濟的優點
      (三)官督紳辦的聯合救濟
      四 士紳與地方慈善機構的設立
      (一)士紳與育嬰堂的設立
      (二)士紳與地方社倉、義倉
      (三)士紳與其他慈善機構
      五 士紳參與清朝陝西地方慈善的功效
      六 清朝陝西士紳的慈善救濟思想
      (一)重義輕利思想與士紳救濟
      (二)以饑荒救助為**要務
      (三)重視市場規律的調節作用
      (四)災荒儲備中的憂患意識
      (五)以工代賑的救濟思想及方法
      (六)*人性化的賑濟方法
      七 清朝陝西士紳慈善救濟的特點
      (一)焚燒借券現像突出
      (二)無德色的低調救濟
      (三)拒*接受救濟的士紳
      (四)救濟乞丐
      (五)厚助孝養者
      (六)慈善救濟的宗族色彩
      (七)救助恩師
      (八)公平賑饑
      (九)授人以漁的救助方法
      (十)士紳慈善救濟的表率作用
      (十一)身在他鄉,心在故鄉
      八 清朝陝西士紳熱衷慈善救濟的原因
      (一)儒家思想與慈善救濟
      (二)佛教思想與慈善救濟
      (三)官府旌獎與慈善救濟
      (四)促進士紳熱衷慈善的其他因素及表現
      第四章 清朝陝西地方習俗養成中的士紳
      一 士紳與地方糾紛之解決
      二 士紳與地方教化
      三 士紳與婦女守節之風
      四 遵禮守法的士紳
      五 士紳與地方社會的孝義養親傳統
      (一)竭力奉養其親的士紳
      (二)鬻妻養親的孝養之舉
      (三)表率孝養的士紳
      (四)孝子孝行的社會價值及作用
      (五)孝子與科舉德報思想
      (六)士紳與其他孝義事務
      六 清朝陝西士紳與地方弊政的革除
      (一)士紳與地方陋規的革除
      (二)士紳與其他社會弊病的革除
      第五章 清朝陝西社會變動中的士紳
      一 明末清初的陝西士紳
      (一)鎮壓農民起義的士紳
      (二)陝西籍的明遺民
      (三)出仕清朝的陝西士人
      二 士紳是社會動蕩時期鄉民的保護傘
      (一)士紳與地方社會自衛
      (二)士紳與清朝後期的團練
      (三)清朝陝西士紳團練的功效
      三 為保護地方社會安危而犧牲的士紳
      (一)戰死的團首
      (二)為團練積勞而死
      (三)寡不敵眾的士紳
      (四)為保衛地方而死的其他情形
      四 士紳與陝西地方團練事務
      五 地方社會秩序維護中的官紳合作
      六 士紳維護地方社會秩序的特點
      (一)智擒匪首
      (二)以己財換取鄉民安危
      七 代替官守的陝西士紳
      結論
      餘論
      一 官府的敦促是士紳積**力於地方社會事務的外部因素
      二 宗族血緣關繫和地緣關繫是士紳關注地方社會事務的前提
      三 身體力行、表率鄉民是士紳參與地方社會治理的重要方式
      四 良好的家訓家教促進了士紳社會治理能力的養成
      五 官紳合作是士紳參與地方社會治理的主要途徑
      六 士紳在基層社會的影響力與其聲望密切相關
      參考文獻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