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中國現代思想史論(精)/李澤厚集
    該商品所屬分類:歷史 -> 史家名著
    【市場價】
    318-462
    【優惠價】
    199-289
    【介質】 book
    【ISBN】9787108028969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 出版社:三聯書店
    • ISBN:9787108028969
    • 作者:李澤厚
    • 頁數:394
    • 出版日期:2008-06-01
    • 印刷日期:2008-06-01
    • 包裝:精裝
    • 開本:32開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數:273千字
    • 啟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
      (1)陳獨秀1916年提出“最後覺悟之覺悟”,反對傳統,呼喊啟蒙。個
      性解放與政治批判攜手同行,相互促進,揭開了中國現代史的新頁。
      (2)五四運動帶來了青年一代行為模式的改變,從婚姻自主到工讀互助
      團。一部分人經由無政府主義,選擇了馬克思主義。
      (3)救亡又一次壓倒啟蒙。知識分子在革命戰爭中也為這場革命所征服

      (4)封建主義並未消除,它在社會主義裝束下帶來種種禍害,令人重新
      呼喊五四。重要的是轉換性的創造。
      記中國現代三次學術論戰
      (1)二十年代張君劢等人認為科學不能解決人生觀問題,在身心、社會
      領域,因果律無效,要求回到宋明理學。
      (2)丁文江等人強調科學能解決一切問題,要求建立起“科學的人生觀
      ”,以作為信仰,指導生活。
      (3)三十年代中國社會性質問題論戰的三派,陶希聖等人的“新生命派
      ”和托派《動力》都強調中國社會的資本主義性質,中國共產黨的《新思
      潮》派則強調中國社會的封建性,前者主張反帝反資,後者主張反帝反封
      建。
      (4)兩次論戰中的科學性(學術)與意識形態性(政治)的交錯糾纏的特點

      (5)四十年代胡風反對向林冰以民間形式為創造文藝民族形式的中心源
      泉,強調繼承五四,以吸取外來為主。
      (6)革命戰爭要求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為廣大群眾和干部“喜聞樂見”
      的“大眾化”成為時代主流,毛澤東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
      胡適陳獨秀魯迅
      (1)文學的語言形式改革的重要意義,胡適首倡白話文運動而成名。
      (2)胡適的第二個貢獻是在文史領域開創了近代學術的思想新範式。關
      於胡的“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哲學方法論。
      (3)陳獨秀的主要興奮點始終是政治。他從政治角度看待文學革新,突
      破了胡適的“八不主義”。陳反對把孔孟與程朱劃開,反對把中國傳統的
      民本主義與西方近代的民主主義混為一談。
      (4)陳的啟蒙主義的宇宙觀和人生觀,對德謨克拉西由提倡到否定再回
      到肯定。
      (5)魯迅對“死”的形上感受,他超越了啟蒙,具有現代性的孤獨與悲
      涼。
      青年毛澤東
      (1)青年毛以“動力”和“鬥爭”為宇宙本體和人格本性,這“動”具
      有體魄性的特點。
      (2)以“實現自我”為道德律,以不可窮盡的永恆追求為理想,浪漫主
      義和英雄主義的色調。

      (3)與“貴我”映對,強調方法上、認識上的“通今”,重視現實經驗
      的概括。

      試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

      (1)唯物史觀特別是階級鬥爭學說,成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最突出的被
      接受和被實踐的部分。實用理性使中國知識分子樂於接受進化論和唯物史
      觀。它們主要作為一種“科學的”意識形態和理性的信仰被奉行。

      (2)李大釗是早期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代表。他號召“到民間去”和
      強調“改造精神”的兩大特征。

      (3)瞿秋白承上啟下,介紹、宣傳了辯證唯物主義。

      (4)中國馬克思主義主要成為關於革命的戰略學說。毛澤東提出工農武
      裝割據、以農村包圍城市和遊擊戰爭等一繫列戰略策略。

      (5)總結戰爭經驗,軍事辯證法提升為哲學世界觀,對主觀能動性的強
      調和經驗理性的哲學認識論。

      (6)思想改造運動,高揚道德主義。劉少奇的自我修養理論。

      (7)1949年的勝利帶來了獨立、統一、平等的新中國。毛反對“鞏固新
      民主主義秩序”,依靠激烈的政治思想鬥爭提前、超額完成了農業合作化


      (8)毛繼續強調“政治掛帥”,強調“兩個階級兩條道路的鬥爭”,並
      擴及一切領域,它們經常變成了勞動與剝削、公與私、善與惡的道德判定


      (9)鬥爭哲學(“以階級鬥爭為綱”)、道德主義(“鬥私批修”)、民粹
      主義(“向貧下中農學習”)成為思想特征,在“文化大革命”中發展到高
      峰。廣大干部和知識分子在道德主義下的屈從。

      (10)新時期的人道主義吶喊,其理論弱點及歷史正義性。馬克思主義
      應是建設的哲學。

      二十世紀中國(大陸)文藝一瞥

      (1)從形像思維世界看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心態。蘇曼殊創作中的某種
      黎明期的清新氣息。

      (2)五四時期多愁善感的敏感主義特色,對人生、對自我的探索、追求
      ,新鮮性、多樣性和朦矓性。冰心的母愛、郁達夫的性愛、郭沫若的力、
      許地山的哲理……

      (3)春天過去,夏日當頭,青年成熟,走進社會:三十年代創造具體模
      式的一代,現實生活的廣泛寫照,現代文學獲得了客觀性:茅盾、巴金、
      老舍、瀋從文、曹禺、夏衍。

      (4)走向工農兵及其心靈的復雜和痛苦。艾青、路翎和農民作家趙樹理


      (5)頌歌(賀敬之)和懺悔(張賢亮)作為解放一代的文學特征。

      (6)噩夢蘇醒後的彷徨、憤慨、尋求和否定:從舒婷、北島到劉索拉。

      略論現代新儒家

      (1)熊十力完成了譚嗣同、章太炎未竟之業,將宋明理學的倫理學翻轉
      為宇宙觀和本體論。強調“體用不二”,即運動變化、生生不息的心物感
      性世界。

      (2)梁漱溟從文化立論講哲學,認為中西文化之分在於對待人生的不同
      態度和不同道路。情感一直覺重於理知。儒學是世界文化的希望。

      (3)馮友蘭不同於熊、梁,構造了一個純粹邏輯的“理世界”的哲學繫
      統,強調要經過“思議”、“了解”後纔能達到那“不可思議”、“不可
      了解”的人生最高境界。

      (4)牟宗三認為陸、王纔是孔孟正宗,程、朱的“義理之性”乃“存有
      而不活動”,從而失去道德自律的基礎。牟強調“內聖之道”是直覺的體
      認、證悟,非思議、理知所能了解或達到。

      (5)熊、梁——馮——牟,似乎是一個現代新儒家的正反合圓圈全程。
      儒學的前景問題。

      漫說“西體中用”

      (1)中國近代由“技”而“政”而“教”的改革過程和“中體西用”說
      的提出。五四凸出了西學與中學的根本差異:個人本位與家庭本位。上述
      “中學”特點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表現。

      (2)在接收、吸取外物同時,常以自己的繫統將異物融解同化,使外物
      失其性能,這纔是“中體西用”的要害。

      (3)以“太平天國”為例,“中國化”過程中的平均主義、禁欲主義、
      命令主義和道德主義。

      (4)應對“體”、“用”、“中”、“西”重新解釋,“體”首先是社
      會存在的本體。不要把前現代、現代、後現代三個不同歷史階段混為一談
      ,不同意文化相對主義,但贊成多元化。
    • 內容提要
      啟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
      一、啟蒙與救亡的相互促進
      二、救亡壓倒啟蒙
      三、轉換性的創造
      記中國現代三次學術論戰
      一、二十年代科玄論戰
      二、三十年代中國社會性質論戰
      三、四十年代文藝民族形式論戰
      胡適 陳獨秀 魯迅
      一、提倡白話文與新範式
      二、革命戰士
      三、提倡啟蒙**啟蒙
      青年毛澤東
      一、“動”、“鬥”的宇宙一人生觀
      二、“貴我”的“道德律”
      三、“通今”的經驗理性
      試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
      一、1918年-1927年
      二、1927年-1949年
      三、1949年-1976年
      四、1976年-
      二十世紀中國(大陸)文藝一瞥
      一、轉換預告
      二、開放心靈
      三、創造模式
      四、走進農村
      五、接受模式
      六、多元取向
      略論現代新儒家
      一、熊十力
      二、梁漱溟
      三、馮友蘭
      四、牟宗三
      漫說“西體中用”
      一、“中體西用”的由來和演化
      二、歷史經驗和“西體中用”新釋
      後記
      附錄:再說“西體中用”
      一、背影來由:回應批評
      二、詞語問題:突出矛盾
      三、歷史回溯:三派意見
      四、“體”乃新解:衣食住行為根本
      五、“用”是關鍵:轉化性的創造
    • 一 啟蒙與救亡的相互促進 1915年9月陳獨秀創辦《青年》(2卷起改名《新青年》)雜志,在《敬 告青年》這實際的發刊辭中,以中西文化對比的方式,抨擊了各種傳統觀 念,提出“自主的而非奴隸的”、“進步的而非保守的”、“進取的而非 退隱的”、“世界的而非鎖國的”、“實利的而非虛文的”、“科學的而 非想像的”六項主張,鼓吹“科學與人權並重”,這即是不久後提出“賽 先生”(科學)與“德先生”(民主)的先聲。《新青年》以披荊斬棘之姿, 雷霆萬鈞之勢,陸續發表了易白沙、高一涵、胡適、吳虞、劉半農、魯迅 、***、錢玄同、瀋尹默、周作人等人的各種論說和白話詩文,**次 全面地、猛烈地、直接地抨擊了孔子和傳統道德,**次大規模地、公開 地、激烈地反對傳統文藝,強調必須以口頭語言(白話)來進行創作。以道 德革命和文學革命為內容和口號的新文化運動,洶湧澎湃地開展起來。
      這在中國數千年的文化**是劃時代的。如此激烈否定傳統、追求全 盤西化,在近現代世界**也是極為少見的。但值得注意的是,這個運動 就其實質說,至少在其發展初期,卻又隻是上一階段譚嗣同、嚴復、梁啟 超的歷史工作的繼續。譚嗣同對封建綱常的沉痛攻擊,嚴復於中西文化的 尖銳對比,梁啟超所大力提倡的“新民”,就都是用“西學”(西方近代文 化)反“中學”(中國傳統文化)的啟蒙運動。新文化運動與它們並無根本的 不同,甚至在形式主張上(例如上述陳獨秀提出的六項標準與梁啟超的許多 論說)也相當接近或相似。那麼,為什麼新文化運動會有**的氣勢、作用 和影響呢? 當然,量變為質。新文化運動的啟蒙要求和主張的**性和全面性, 為譚、嚴、梁階段所不可比擬。它以與傳統**決裂的激烈新姿態和新方 式,帶來了新的性質。而它之所以能在當時作為一個“運動”而興起,獲 得廣泛的注意和傳播,則又是特定歷史環境的具體產物。我在《中國近代 思想史論》中曾認為,“每個時代都有它自己中心的一環,都有這種為時 代所規定的特色所在。……在近代中國,這一環就是關於社會政治問題的 討論:燃眉之急的中國近代緊張的民族矛盾和階級鬥爭……把注意和力量 大都集中投放在當前急迫的社會政治問題的研究討論和實踐活動中。”並 指出從變法(維新運動)到革命(推翻清朝),政治鬥爭始終是**知識群興 奮的焦點。其他一切,包括啟蒙和文化,很少有暇顧及。例如鄒容《革命 軍》中的民主啟蒙思想並沒有得到重視和普及,**淹沒在呼號革命的軍 事鬥爭中。孫中山在辛亥後贈以“大將軍”的美謚,倒正好是這樣一個像 征。宋恕《六齋卑議》中反宋明理學的突出的啟蒙思想,*被擠到角落裡 面,幾乎至今無人注意。
      辛亥之後,盡管並沒有多少真實的進步,但歷史畢竟翻開了新頁。皇 帝沒有了,“學而優則仕”的舊封建路途不再那麼正規,但政局一塌糊塗 ,思想異常混亂,控制相對放松,意識形態似乎成了空白。一方面,舊的 體制、規範、觀念、風習、信仰、道路……都由於皇權崩潰,開始或毀壞 或動搖或日益腐爛;另方面,正因為此,強大的保守頑固勢力便不斷掀起 尊孔讀經、宣揚復闢的浪潮,想牽引局面恢復或倒退到“前清”時代去。
      對知識者特別是年輕的知識一代來說,**和個人的前景何在?路途何在 ?渺茫之外,別無可說。
      上一代革命者的熱忱衰退了。除了一些仍圍繞在孫中山的身旁,做些 力不從心、效果不大的政治、軍事鬥爭外,很大一批消沉下來。範愛農、 呂緯甫、魏連芟……是魯迅塑造的這種典型形像,具有很深刻的代表性。
      連魯迅本人也沉默幾乎十年,以讀佛經、拓碑刻、抄嵇康來排遣時日。正 是在這萬馬齊喑、悶得透不出氣來的黑暗王國裡,陳獨秀率先喊出了民主 與科學。這一呼喊是中國**知識者們深思熟慮,經過重新長久考慮思索 的結果。陳獨秀在1916年春發表了兩篇**重要的論文。
      其中說: ……吾國年來政像,惟有黨派運動,而無國民運動也。……不出於多 數國民之運動,其事每不易成就;即成就矣,而亦無與於國民根本之進步 。
      今之所謂共和、所謂立憲者,乃少數政黨之主張,多數國民不見有若 何切身利害之感而有所取舍也。……立憲政治而不出於多數國民之自覺、 多數國民之自動,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賢人政治,其卑屈陋劣,與奴隸之 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聖君賢相施行仁政,無以異也…… 這裡強調提出了“多數國民之運動”問題。也就是說,以前的洋務、 變法、革命,*多也隻是運動群眾去實現反帝或反清朝的目的;結果“多 數國民”並沒有得到民主權利,也沒有自覺的民主要求,自然讓極少數人 主持宰割。民國號稱“共和”、“立憲”,招牌雖異,實質仍同。人民仍 然不過是盼望好皇帝和清官,仍不過是“希冀聖君賢相之施行仁政”而已 。這怎麼能談得上政治進步**富強呢?所以,首要的問題便不是別的什 麼,而隻能是喚起民眾的覺悟,來自覺自動地爭取民主。那麼,“覺悟” 什麼呢?陳獨秀接著說:儒者三綱之說為吾倫理政治之大原……近世西洋 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獨立之說為大原……此東西文化之一大分 水嶺也……此而不能覺悟,則前之所謂覺悟者,非**之覺悟,蓋猶在徜 徉迷離之境。吾敢斷言日,倫理之覺悟為*後覺悟之覺悟。
      這也就是新文化運動之所以要打倒舊道德提倡新道德的理論論據。即 要改變中國的面貌,以前的變法、革命都不行,必須首先要“多數國民” 產生與“儒者三綱之說”的傳統觀念相決裂,轉而接受西方的“自由、平 等、獨立之說”的“*後覺悟之覺悟”,纔有可能。從而,主張**扔棄 固有傳統,全盤輸入西方文化,便成為新文化運動基本特征之一。有的研 究者因而稱之為“全盤性的反傳統主義”。所以,與上一階段譚、嚴、梁 相比較,不但其反傳統文化的**性大不相同,而且*重要的是,這時先 進的知識者整個興奮的焦點不再集中在政治上,而是集中在文化上了。陳 獨秀便曾明白無誤地宣稱,他辦《青年》雜志,“批評時政,非其旨也” ,以此要求與當時其他一些報刊明確區別開來。新文化運動中的許多主角 人物,與上一階段康、梁、孫、黃也不同,他們或終其生或一開頭並非重 要政治人物。陳獨秀、胡適、魯迅、***、錢玄同、吳虞、劉半農、易 白沙、周作人以及傅斯年、羅家倫等人,均大體如此。他們是一批職業的 教授、學者、學生,即純粹的近代知識分子。
      問題的復雜性卻在,盡管新文化運動的自我意識並非政治,而是文化 。它的目的是國民性的改造,是舊傳統的摧毀。它把社會進步的基礎放在 意識形態的思想改造上,放在民主啟蒙工作上。但從一開頭,其中便明確 包含著或暗中潛埋著政治的因素和要素。如上引陳獨秀的話,這個通過“ *後覺悟之覺悟”所要達到的目標,仍然是指向**、社會和群體的改造 和進步。即是說,啟蒙的目標,文化的改造,傳統的扔棄,仍是為了** 、民族,仍是為了改變中國的政局和社會的面貌。它仍然既沒有脫離中國 士大夫“以天下為己任”的固有傳統,也沒有脫離中國近代的反抗外侮, 追求富強的救亡主線。扔棄傳統(以儒學為代表的舊文化舊道德)、打碎偶 像(孔子)、全盤西化、民主啟蒙,都仍然是為了使中國富強起來,使中國 社會進步起來,使中國不再受外國列強的欺侮壓迫,使廣大人民生活得* 好一些……所有這些就並不是為了爭個人的“天賦權利”——純然個體主 義的自由、獨立、平等。所以,當把這種本來建立在個體主義基礎上的西 方文化介紹輸入,以抨擊傳統打倒孔子時,卻不自覺地遇上自己本來就有 的上述集體主義的意識和無意識,遇上了這種仍然異常關懷國事民瘼的社 會政治的意識和無意識傳統。
      例如,五四前後之激烈抨擊孔子,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因為自袁世凱 到張勛都用孔子做他們搞政治復闢活動的工具。“民國三四年的時候,復 古主義披靡一世,什麼忠孝節義,什麼八德的建議案,連篇累牘地披露出 來,到後來便有帝制的結果。可見這種頑舊的思想,與惡濁的政治往往相 因而至”。“我總覺得中國聖人與皇帝有些關繫,洪憲皇帝出現以前,先 有尊孔祭天的事;南海聖人與辮子大帥同時來京,就發生皇帝回任的事; 現在又有人拼命在聖人上做工夫,我很駭怕,我很替中華民國擔憂”,“ 中國一部歷史,是鄉願與大盜結合的記錄。大盜不結合鄉願,做不成皇帝 ;鄉願不結合大盜,做不成聖人。所以我說,真皇帝是大盜的代表,聖人 是鄉願的代表。到了現在,那些皇帝與聖人的靈魂,搗復闢尊孔的鬼,自 不用提,就是這些跋扈的武人,無聊的政客,哪個不是大盜與鄉願的化身 呢!”此外,這批舊學深厚、飽讀詩書的知識者之所以能如此**否定傳 統,接受西方文化,又仍然與自己文化中缺少宗教因素,不受盲目信仰束 縛,積極追求改善自己(“自強”、“日新”)、一切以理性的考慮作標準 和依歸有關。即不管傳統的、外來的,都要由人們的理智來裁定、判決、 選擇、使用,這種實用理性正是中國人數千年來適應環境而生存發展的基 本精神。它*早成熟在先秦各家的社會政治哲學中,而在孔學儒家傳統中 表露得*為充分。所以,有趣的是,這些反孔批儒的戰士卻又仍然在自覺 不自覺地承續著自己的優良的傳統,承續著關心國事民瘼、積極人世、以 天下為己任的儒學傳統。
      以上種種,使得這種以啟蒙為目標以批判舊傳統為特色的新文化運動 ,在適當條件下遇上批判舊政權的政治運動時,兩者便極易一拍即合,彼 此支援,而造成浩大的聲勢。五四運動正是這樣。啟蒙性的新文化運動開 展不久,就踫上了救亡性的反帝政治運動,二者很快合流在一起了。P1-8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