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一本就懂日本史
    該商品所屬分類:歷史 -> 世界史
    【市場價】
    347-502
    【優惠價】
    217-314
    【介質】 book
    【ISBN】9787510858611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 出版社:九州
    • ISBN:9787510858611
    • 作者:洪維揚|繪畫:三娃
    • 頁數:428
    • 出版日期:2018-03-01
    • 印刷日期:2018-03-01
    • 包裝:平裝
    • 開本:16開
    • 版次:1
    • 印次:1
    • 1. 日本文史達人,帶你縱覽日本史! 2. 199張圖,三橫三縱思路線,勾畫出3D立體讀史感。 3. 120篇東瀛史主題,脈絡清晰易懂? 4. 情境繪圖+表格整理,快速掌握關鍵知識? 5. 隨文式名詞解釋和人物介紹,一網打盡?
    • 《一本就懂日本史》是一部自舊石器時代直到20世紀20年代的日本通史。它用20多萬字、200多張圖,通俗的小版塊和豐富的史料知識來還原日本歷史上著名人物和有影響力的重大事件。
    • ■作者簡介 洪維揚 彰化縣人,東海大學歷史繫、輔仁大學日本文學研究所畢業,目前於中部科大任教。對日本歷史、文學、文化等領域頗有心得。? 著作有《日本戰國風雲錄:天下大勢》《日本戰國風雲錄:群雄紛起》《日本戰國風雲錄:歸於一統》《日本戰國梟雄錄:西國篇》《日本戰國梟雄錄:東國篇》等。?
    • 首章
      (含舊石器·繩文·彌生時代)???
      首章 日本人的由來?2


      壹?古代大王篇
      上古時期(含古墳·飛鳥時代)???
      300年—710年
      001 公元前後的日本?7
      002 神功皇後與倭五王?10
      003 五、六世紀倭國局勢?14
      004 佛教傳入?18
      005 聖德太子改革?22
      006 大化革新前後?26
      007 插手朝鮮半島?29
      008 中大兄與大海人皇子?32
      009 皇親政治的高峰?36
      010 律令制**形成 ?39


      貳?天皇親政篇
      奈良時代???
      710—794年
      011 《古事記》和《日本書紀》編纂?44
      012 聖武天皇與光明皇後?47
      013 土地私人集中化 ?50
      014 女帝時代 ?54
      015 天平文化 ?58
      平安時代???
      794—1185年
      016 桓武天皇與平安京?61
      017 *澄與空海?65
      018 層出不窮的宮廷政變 ?68
      019 籐原氏攝關專權 ?71
      020 天皇親政成*響?74
      021 王朝式微?77
      022 攝關時代?80
      023 國風文化形成 ?84
      024 末法思想與極樂淨土信仰?87
      025 奧州籐原氏崛起?90
      026 院政開端 ?94
      027 武士崛起?97
      028 保元之亂與平治之亂?101
      029 平家政權建立?104
      030 平家滅亡?107
      031 義經敗亡奧州 ?111


      參?武家政權篇
      鐮倉時代???
      1185—1333年

      032 幕府政治創建?122
      033 北條氏抬頭?125
      034 穩固執權政治體制?129
      035 蒙古來襲,迎**國難?133
      036 鐮倉幕府走向衰微?136
      037 佛教新宗派?139
      038 鐮倉幕府滅亡?142



      室町時代???
      1336—1573年
      南北朝時代
      039 建武新政?145
      040 南北朝對立?149
      041 南北朝分立的終結 ?152

      室町時代
      042 足利義滿奠立北山文化?155
      043 室町幕府盛世?159
      044 八代將軍足利義政?162

      戰國時代
      045 室町幕府走向式微?165
      046 群雄割據?168
      047 足利將軍有名無實?170
      048 各地群雄不斷崛起?173
      049 **接觸歐洲文明 ?177
      050 織田信長的崛起?180
      051 川中島激戰?184
      052 信長包圍網 ?188

      安土·桃山時代???
      1573—1603年
      南北朝時代
      039 建武新政?145
      040 南北朝對立?149
      041 南北朝分立的終結 ?152

      室町時代
      042 足利義滿奠立北山文化?155
      043 室町幕府盛世?159
      044 八代將軍足利義政?162

      戰國時代
      045 室町幕府走向式微?165
      046 群雄割據?168
      047 足利將軍有名無實?170
      048 各地群雄不斷崛起?173
      049 **接觸歐洲文明 ?177
      050 織田信長的崛起?180
      051 川中島激戰?184
      052 信長包圍網 ?188

      江戶時代???
      1603—1868年
      067 江戶幕府成立?250
      068 大阪鼕之陣?253
      069 幕藩體制逐步告成 ?256
      070 禁教與鎖國 ?260
      071 奇事不斷的五代將軍綱吉?263
      072 元祿文化新潮流?266
      073 將軍世繫的轉變 ?269
      074 蘭學的發軔 ?272
      075 重商主義下的經濟改革?275
      076 江戶幕府下坡期 ?278
      077 幕府對蘭學的鎮壓?280
      078 西南雄藩崛起?283

      幕末時期
      079 日本在重*之下開國 ?294
      080 幕藩體制出現動搖?298
      081 井伊大老排除異己?301
      082 天皇與幕府攜手合作 ?305
      083 文久幕政改革?308
      084 尊攘派全面潰敗?312
      085 公武合體難逃破局?316
      086 尊王與倒幕彙流 ?320
      087 船中八策實現大政奉還?324
      088 王政復古 ?328



      肆?王政復古篇
      明治時代???
      1868—1912年

      089 維新回天 ?344
      090 戊辰戰爭?348
      091 明治天皇誕生?352
      092 奠都東京 ?355
      093 岩倉使節團出訪?359
      094 武士特權的取消?362
      095 征韓論下的復雜牽扯?366
      096 有司專制 ?369
      097 新時代下的士族反亂?373
      098 自由民權運動 ?377
      099 實施內閣制?381
      100 幕末條約改正?384
      101 成為君主立憲制**?387
      102 甲午戰爭後侵占中國臺灣?390
      103 日俄戰爭?394
      104 明治時代落幕?398


      大正時代???
      1912—1926年
      105 參與**次世界大戰?408
      106 大正民主時代降臨?411
      107 裕仁親王攝政?415
      108 近代文學的勃興 ?418


      大河劇人物介紹

      A|平清盛|?114
      B|源義經|?117
      C|武田信玄|?191
      D|上杉謙信|?195
      E|織田信長|?242
      F|豐臣秀吉|?246
      G|德川家康|?287
      H|真田幸村|?291
      I|坂本龍馬|?331
      J|篤姬|?339
      K|西鄉隆盛|?402
    • 首章 距今約四萬年前,日本列島有人類生活居住,使用石器 距今一萬一千年左右,冰河期結束 距今大概四千年前,出現水稻耕植,鐵制農具傳入 57年,倭奴國王獲東漢金印 100年左右,倭國陷入大亂 184年,卑彌呼立為女王,239年向曹魏遣使 日本人的由來 原始時代 2009年,島根縣出雲市出土了舊石器時代中期的“砂原遺跡”,據考距今約十二萬年前,是目前發現日本年代*早的遺址。當時正逢第四紀冰河期,海平面比現在低很多,而且日本與歐亞大陸有陸地相連,故“砂原遺跡”的住民極有可能是歐亞大陸上的住民為捕食草食動物來到日本。距今約一萬四千年以前,為日本**的舊石器時代。目前日本發現的舊石器時代遺跡大多是距今三萬年,屬於舊石器時代早期,三萬年到一萬四千年之間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則較少發現。
      據考證,當時氣候宜人、資源豐富的東南亞呈現人口飽和狀態,多餘的人口為了生存大舉北遷,一路沿著大陸北上到黃河中下遊;一路則從中國沿海東進日本列島,目前在日本發現的舊石器文化幾乎都屬於東南亞繫統,這批人普遍被視為後來繩文時代日本人的祖先。舊石器時代主要使用的工具為敲打方式制作的打制石器,從目前出土的文物來看,打制石器是當時人類耕種、收獲糧食的主要工具,過著狩獵、采集的生活。舊說認為繩文時代纔有以研磨方式制作刀口鋒利的磨制石器,然而隨著野尻湖遺跡群(約距今五萬年前到三萬三千年前)多次發掘,證實在舊石器時代已出現磨制石器。
      繩文時代 距今約一萬五千年到一萬三千年(即地質學上第四紀*新世晚期),冰河時期進入尾聲,至一萬一千四百年前左右結束,進入間冰期,氣候變得溫暖,海平面上升,日本附近的大陸架為海水淹沒,日本因而脫離歐亞 大陸。
      由於氣候變暖,動植物生態亦有明顯轉變。植物方面,寒冷地帶的針葉林分布地區減少,溫暖地帶的闊葉林逐漸增加。動物方面,長毛像等大型草食性動物消失,代之以野豬等中型動物。
      距今約一萬五千年前至二千八百年,日本進入屬於新石器時代的“繩文時期”。目前發現的繩文遺址大多有貝塚,也就是丟棄破損的陶器、工具以及魚骨、獸骨、植物殘渣的場所,研究貝塚化石有助於理解該時代飲食的種類。貝塚的出現表示繩文時代已有定居概念,“繩文”這一名稱來自明治時代學者矢田部良吉將美國動物學者毛瑟(Edward Sylvester Morse)對大森貝塚(東京都品川區)出土土器的日譯。
      從北海道到衝繩縣都有繩文遺跡的出土,1998年青森縣青森市郊外出土的三內丸山遺址是目前發現規模*為龐大的繩文遺址,年代上相當於繩文中後期(距今約五千五百年到四千五百年)。其他遺跡中隻是由豎穴式住居形成的小型或中型聚落,這裡出土的卻是超過五百五十座大型豎穴式住居、掘立柱建物及巨大建築物(六本柱建物)遺跡,此外還有廣場及墓地,再次顯示出三內丸山遺址的規模並非一般聚落可比擬。
      繩文人除狩獵和采集外,還有與其他聚落進行交易的商業行為,主要交易品有食物、石材和裝飾品,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發現的石材中有黑曜石、翡翠等物;日本黑曜石產地主要在北海道、關東、中部、山陰、山陽及北九州島等地,三內丸山所在的青森縣並非上述石材產地,由此不難看出繩文人貿易活動範圍之廣泛。繩文人不隻以人力循陸路運送物品,據遺跡出土物來看,還有制造圓木舟通過水路進行交易。
      各地發現的遺跡除衝繩縣外幾乎都有土偶出土,大多數以女性為模型,這與繩文時代仍為母繫社會有關。由於女性具有生育能力,且農作物收成與生育相關,因此為祈求豐收而制作的土偶均強調體態豐滿,並不符合女體真實比例。從土偶的出土可看出,繩文時代已有農業耕作及祈求豐收等宗教信仰。
      彌生時代 公元前3世紀到公元3世紀,日本進入“彌生時代”。“彌生”名稱的由來,是因為*初於1887年3月在東京府本鄉向岡彌生町的貝塚發現土器,遂以發現地點命名。繩文時代主要以狩獵、采集為主,中後期從大陸經朝鮮半島傳入水稻(但亦有從長江中下遊直接傳入日本的說法),出現農耕,不過農耕需要大量人力,尚未成為繩文時代主要的生活方式。
      進入彌生時代後出現灌溉設施及鐵制農具的傳入,水稻產量大增,漸成這個時代日本人的主食。大規模稻作生產不僅需要大量人力(部分彌生時代遺跡顯示已有飼養家畜),人們也必須定居在固定土地上,以聚落形態經營以稻作為主的生活方式,因此彌生時代不僅出現聚落,久而久之*演變為小國。
      不久,小**部出現了貧富差距,為了生存,也就是追求水源地及肥沃土地的緣故,小國與小國之間出現戰爭。為能在作戰中獲勝, 進而又出現統治者與被統治者。
      1986年九州島佐賀縣神埼郡吉野裡町發現了形成於公元前4世紀的聚落,命名為“吉野裡遺跡”,乃是目前已出土彌生時代規模*大的遺跡。吉野裡遺跡顯著特征是擁有內壕和外壕雙重環壕,兩環壕之間還有木柵、土壘等防範外敵入侵的設施,足見吉野裡遺跡具有類似近代城郭的防衛 功能。
      吉野裡遺跡除沿襲繩文時代豎穴式住居外,尚有存放食物的高床式倉庫和貯藏穴,此外還有為數不少的甕棺、石棺、土坑墓,埋葬方式采用膝蓋彎曲的屈肢葬。出土物方面有多數土器、石器、青銅器、鐵器、木器,甚至連勾玉、管玉、銅鏡、銅劍、織物等裝飾品和祭祀器物也都在遺跡出土品之列。吉野裡遺跡所在位置與《三國志·魏書·倭人傳》記述的“邪馬臺國”頗為吻合。吉野裡遺跡是否就是卑彌呼女王建立的“邪馬臺國”一時間成為學界爭論的焦點。
      一般文明的演進是按階段從石器向青銅器或銅器,再向鐵器發展,大概耗時數千年到上萬年,然而彌生時代卻是青銅器與鐵器並進,石器也未因此遭到淘汰,這在世界文明中是相當罕見的,一般認為與大陸**文明的傳入有關。
      原本青銅器作為**使用,但青銅器沒有鐵器的堅固銳利,當鐵制的**和農具各因增加殺傷力、收成而普及後,青銅器就慢慢隻用作祭祀禮器如銅鏡、銅劍、銅鐸了。禮器功用為祈禱及禳災,乃由朝鮮半島傳來,故在九州島北部出土*多。
      公元前後的日本 神武天皇到闕史八代 日本歷史開端於何時,至今在學術界依舊難獲共識。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古事記》《日本書紀》兩書中的神代史(稱為“記紀神話”)被視為日本信史之始,廣泛在中小學歷史課本中當作授課內容。隨著戰後天皇神格地位解除,戰前不能踫觸的禁忌較能以客觀立場和角度來看待,“記紀神話”記載的內容不再被奉為真實歷史。神話雖不可盡信,卻也非全然不漸成為**的*高威權者。
      插手朝鮮半島 齊明天皇重祚 進行大化革新的同時,中大兄皇子也在暗自排除政敵。645年,有人密報古人大兄皇子意圖謀反,中大兄皇子趁機除去曾與他爭奪皇位的皇兄。649年,左大臣阿倍內麻呂病逝,右大臣蘇我倉山田石川麻呂被密告謀反,遭中大兄皇子派兵包圍宅邸,田石川麻呂全家(包含中大兄皇子的妃子在內)自盡。由於田石川麻呂反對大化革新,故密謀之說很有可能是中大兄皇子羅織的罪名,或是謀臣中臣鐮足獻策。有阿倍和田石川麻呂的支持,中大兄皇子方能消滅蘇我氏,因此不得不委以左、右大臣之職;待二人逝後,中大兄皇子以心腹居此二職,逐漸掌控權柄。
      650年2月,穴戶國(長門國)司獻上白雉被視為祥瑞,於是改年號為白雉。651年年底,孝德天皇下令遷都,離開飛鳥板蓋宮(今奈良縣明日香村)前往難波宮(今大阪市)。之後孝德天皇和中大兄皇子似因遣唐使問題出現嚴重不和(653、654年再現不和),中大兄皇子於654年上奏遷回飛鳥板蓋宮為天皇拒*,帶著生母寶皇女、皇妹間人皇女、皇弟大海人皇子與多數大臣返回飛鳥。被拋下的孝德天皇一病不起,是年十月病逝。
      孝德崩後,身為皇太子且年近三十的中大兄皇子不繼位,而讓寶皇女再次登基,開日本**天皇重祚之始,二度繼位的寶皇女改稱齊明天皇。中大兄此舉頗可能也是中臣鐮足背後獻策。
      658年10月中大兄皇子與齊明天皇前往紀伊泡湯,未久,留守京城的蘇我赤兄向孝德天皇之子有間皇子抨擊中大兄皇子失政,挑起有間皇子的仇恨。就在有間皇子有所行動時,蘇我赤兄派兵包圍其宅邸,被捕的皇子送到紀伊海邊處以絞刑,此後放眼日本**再無反對中大兄皇子的勢力。
      白村江之戰 孝德初即位,為防範北方蝦夷族入侵,曾於盤舟、渟足兩地(俱在**新瀉縣北部)設置城柵,劃清國界。《日本書紀·齊明天皇卷》記載655年7月天皇在難波宴請北蝦夷九十九人、東蝦夷九十五人,並授予柵養蝦夷九人、津刈蝦夷六人冠位二階。接著658年4月,越國守阿倍引田臣比羅夫率領一百八十艘船隻征討蝦夷,齶田、渟代(分別為今秋田縣秋田市、能代市)二郡望風歸降,首領恩荷獲朝廷授予官位。阿倍比羅夫在恩荷的幫助下,於有間濱接受從渡島來歸的蝦夷眾,雙方盡歡而歸。659、660年阿倍比羅夫兩度與肅慎(即隋唐時代的“靺鞨”)作戰, 特別是660年這次,阿倍的船隊追擊至今庫頁島殲滅肅慎船隊凱旋。
      當時,日本已卷入朝鮮半島戰爭,與大唐開戰在即,為何還要派阿倍比羅夫前往他方,與蝦夷人, 甚至是與本土境外的肅慎作戰呢?直接因素是肅慎與高句麗結盟,而與百濟同盟的日本,擊敗肅慎便能斷高句麗一臂。此外659年4月,第四次遣唐使中有兩名隨行的蝦夷男女,抵長安後謁見唐高宗,借由與唐高宗的問答向唐朝及東亞各國展示:唐朝之外,還有“日本”這個也接受藩屬朝貢的帝國。
      660年7月,百濟在唐與新羅水陸兩軍夾擊下滅亡,百濟人質豐璋王子從日本返回,進行復國。次年1月,中大兄皇子偕齊明天皇循海路前往九州島,此時齊明天皇已年近七十,長途跋涉下天皇七月病倒,逝於今福岡縣境內;中大兄皇子密不發喪,到11月返回飛鳥纔舉行葬禮。為避免人心浮動,中大兄皇子在喪期結束後,以“稱制”形態主政。
      662年中大兄皇子運送五千軍前往百濟,翌年3月加派二萬七千軍,雙方開戰在即,此時卻發生了豐璋王子殺害百濟將領鬼室福信的內哄事件。663年8月,唐、新羅聯軍包圍周留城,另有一百七十艘戰船列陣於白村江上;急於突圍的日、百濟聯軍遂於白村江口與之對戰,歷經四次戰役皆敗。日、百濟軍有四百艘船隻被焚,豐璋王子逃往高句麗,餘眾皆降,百濟復國無望。
      之後新羅在唐朝的幫助下,往北攻陷平壤,高句麗滅亡,新羅統一了朝鮮半島,成為唐朝在東北亞的屏障。敗退的日本,轉而致力於**發展,長達九百多年不曾再覬覦朝鮮半島。
      中大兄與大海人皇子 中大兄皇子登基 白村江之役落敗後,日本猶如驚弓之鳥,恐懼唐朝大軍乘勝追擊。中大兄皇子趕緊在對馬、壹岐、築紫等地配置防人及緊急聯絡用的烽火,並在築紫築大堤貯水,是為水城。665—667年,先後於長門、築紫、大和、贊岐等國築城,逐漸完備從九州島到大和的防御體繫。中大兄皇子隨後遷都至近江大津宮;668年1月,見局勢逐步穩定方始即位,是為天智天皇,同年2月以同母弟大海人皇子為皇太子,稱皇 太弟。
      中大兄皇子即位前,鋻於大化革新時增設的“十九階冠位”已難適應天皇制**官僚的嚴密復雜情況,將冠位擴增到二十六階(如右側欄所示)。因冠位擴增而得撥擢的官吏,在天智天皇登基後必然擁護政權。
      天智天皇即位這年,內大臣中臣鐮足獻上天皇下命編纂的律令,即二十二卷的《近江令》A。670年,日本完成*早的全國性戶籍《庚午年籍》,是一部涵括公民、奴婢在內以全國百姓為對像,涵蓋範圍西起九州島、東至關東的戶籍冊。《近江令》《庚午年籍》的編纂和實施,像征大化革新事業已收到初步完成的功效。
      然在669年,長年為天智天皇智囊、股肱的中臣鐮足辭世。為感念友誼與功勛,天智天皇在中臣鐮足逝世前,特地到其病榻前授予*高階冠位“大織冠”及新姓氏“籐原”。鐮足之子不比等始以籐原為姓氏,他就是後來在平安時代成為皇室固定外戚的籐原氏之祖。
      671年,天智天皇立**皇子大友皇子為太政大臣,由他負責實際政務,使得大海人皇子徒有虛名。同年10月天智天皇病篤,召弟弟大海人皇子前來,說欲以皇位相傳,大海人皇子事先已從天皇近臣口中得知天皇有意試探,若他眼神中露出對皇位的眷戀,歸途中便會遭到殺害。大海人皇子因此回答自願到吉野出家為天皇修功德,天智天皇允其所請並親賜袈裟,不再存疑。672年1月天智天皇病逝,大友皇子即位,隨即發生亂事。
      “壬申之亂” 中大兄皇子兵援百濟,與唐、新羅聯軍交戰中敗北;自大化革新以來,欲建立律令制**所進行的改革也引起不少反對,為安撫守舊派的反感,不得不立與此派關繫良好的大海人皇子為皇太弟。天智天皇晚年病篤時,對天皇改革素無好感的守舊派*是向大海人皇子靠攏,無不希望能擁立他繼位天皇。
      大友皇子即位後命美濃、尾張兩國司征調民夫營建天智天皇陵寢(位於**京都市山科區一帶),為前代天皇營建陵寢乃自然不過的事,但這些民夫手中都握有**。消息傳到吉野,大海人皇子猜測自己將受到攻伐,是年6月24日逃出吉野,經由伊勢前往美濃,三日後控制東國進入畿內的關口不破關,隨即在這裡設置臨時行宮,向近江朝廷進軍。
      此時大友皇子緊急向東國、吉備、築紫等地征兵,當地國司和豪族多不響應,畿內豪族也泰半加入大海人皇子陣營。不出幾天,舊都飛鳥宮為大海人皇子陣營攻下,7月起大海人皇子從不破關往西進軍,勢如破竹一路取勝。7月22日攻到瀨田川,與琵琶湖對岸的朝廷軍對峙。翌日,大友皇子親上戰線,遭大海人皇子擊敗後自盡,為期一個月的“壬申之亂”(當年為壬申年)平定。B 獲勝的大海人皇子進入近江京,力勸大友皇子起兵的右大臣中臣連金被斬,然而殺戮僅此一人,其餘止於流放。淪陷的近江京對大海人皇子來說非吉祥之地,自不會設為都城。673年2月,新京飛鳥淨御原宮竣工,大海人皇子方始即位,是為天武天皇。
      A????????《近江令》雖已失傳,仍可確定是日本走向律令制的先驅,且對後來的《飛鳥淨御原律令》《大寶律令》有著極深刻的影響。
      B???????《日本書紀》主要編纂者舍人親王為天武天皇第六皇子,是以該書不見大友皇子即位的相關記載,此後史書在天智天皇後便接上天武天皇,大友皇子遂成為不存在的天皇。直到江戶時代水戶藩編修《大日本史》纔將其納入本紀,1870年由明治天皇追贈“弘文天皇”謚號,正式成為第三十九代天皇。可信,乍看荒誕不羈的內容反映出了部分事實,隻不過從“記紀神話”時期到天皇統治日本為止,於文獻上缺乏明確的年代記載;這點是各國神話的通病,不獨日本神話。此外,神話時代和信史間亦缺乏明確承接。
      據《日本書紀》記載,“神武東征”前後費時近七年,但神武的領域僅有**奈良縣一部分,與其說是“兼六合以開都,掩八纮而為宇”(《日本書紀》卷三《神武天皇即位前紀》)的天皇,倒不如說是勢力較大的部落**。神武為日本**首位天皇,即**本皇室的祖先,也就是說神武的子孫後來統一了日本。
      然從神武之後的二代天皇到九代天皇,是日本史所稱的“闕史八代”。造成的原因,歷來史學家有眾多猜測,主張“神武天皇出場被提前四百多年,為彌補空窗而捏造出不存在的八代天皇”這一說法得到普遍認同。
      親魏倭王卑彌呼 神武天皇之後的日本,在中、日兩國史籍上皆鮮有記載,無從得知這幾個世紀日本局勢的變化,不過根據《後漢書·東夷列傳》《三國志·魏書·倭人傳》(以下簡稱《倭人傳》)兩書記載,日本原本有百餘國,到漢武帝滅朝鮮時隻剩三十餘國,大倭王所在的*大一國叫作邪馬臺。約東漢桓、靈帝在位期間(146至189年),邪馬臺大亂後陷入長年征討,造成國無君主。此時有一名為卑彌呼的女子會鬼道(方術),具有通靈能力,加上年長未嫁,被共立為王,服侍她的侍婢雖有千人之眾,卻罕能見其真面目。隻有一男子平時幫忙遞送飲食,並傳送她下達的命令。卑彌呼的居處、宮殿、樓觀及城柵,都有兵員 守衛。
      曾有學者指出幫卑彌呼遞飲食、傳命令的男子是其王弟,認為當時邪馬臺國采用男(王弟)女(卑彌呼)共治,卑彌呼雖以巫女之尊成為邪馬臺國女王,實際上對臣下並不直接下達命令,而是透過王弟進行間接 統治。
      魏明帝景初二年(238年)六月,卑彌呼似受到南邊狗奴國入侵的威脅,派遣大夫難升米(音譯)帶著牲口、絲織品、金銀前往中國北方,拜見當時魏國皇帝,盼能永世交好。魏明帝封卑彌呼為“親魏倭王”,這是曹魏賜予外夷爵位*高稱號之一,此外還給予相當豐厚的回賜,不難看出魏明帝想借機拉攏邪馬臺國,從東方海上威脅南方的孫吳。
      齊王曹芳正始年間(240—249年),魏國和倭國間有三次外交使節的往返。247年,狗奴國與邪馬臺國交戰,卑彌呼遣使向曹魏求援,使者於翌年抵達曹魏**,唯卑彌呼已因不明原因逝去。據《倭人傳》記載,卑彌呼死後, 國人為其建造一巨塚,以百餘名奴婢殉葬。
      之後邪馬臺國立一男王,這位男王可能少了卑彌呼擁有的通靈特質難以服眾,造成**互相誅殺,隻好改立卑彌呼的宗女壹與(《梁書》列傳第四十八、《北史》列傳第八十二寫為“臺與”)為王,讓**安定下來。
      上述是《後漢書·東夷列傳》和《倭人傳》對二、三世紀倭國的記載內容,《晉書·四夷傳》寫到晉武帝泰始(265—274年)初年,邪馬臺國曾復遣使入貢,此後便從中國史籍消失蹤跡,待倭國再次入貢已是一個多世紀後的事了。
      神功皇後與倭五王 神功皇後及三韓征伐 199年,第十四代仲哀天皇即位後第八年,不顧皇後氣長足姬尊(漢風謚號為“神功皇後”)同眾大臣勸阻,執意遠征盤據九州島中南部的土著熊襲族,出師不克,翌年二月崩御(即駕崩之意)於九州島北部的築紫。神功皇後與大臣武內宿彌等人商定隱瞞天皇死訊返回都城,之後求神占卜,另覓吉日再度出征,熊襲不戰而降。神功皇後未能以此為滿足,召集船隻聚集壹岐島,渡海征討朝鮮半島南部的新羅,新羅王怯戰求降。高句麗、百濟兩國懼,遣使向神功皇後表明“從今以後,永稱西蕃,朝貢 不*”。
      神功皇後返回九州島築紫後,誕下仲哀天皇遺腹子譽田別皇子(即十五代應神天皇),同時宣仲哀天皇死訊。天皇死訊引發議論,譽田別皇子的異母兄麛坂王、忍熊王認為神功皇後出於私心必將立初生皇子為太子,兩位年長皇子遂起兵叛亂,旋遭神功皇後派遣的武內宿彌平定。年底,群臣尊神功皇後為皇太後,擔任年幼皇子的攝政,是年為攝政元年,兩年後譽田別皇子被立為皇太子。攝政四十六年,日本與朝鮮半島上的卓淳國建立外交往來,攝政四十九年、六十二年時因新羅不遣使朝貢而兩度出兵征討。神功皇後崩於七年後的攝政六十九年。
      以上為《日本書紀》第九卷的大致內容,可看出該卷對神功皇後的記載集中在征熊襲、征討朝鮮半島、平皇室叛亂三件事,對皇後攝政期間的內政毫無提及,她的漢風謚號“神功”二字與出兵朝鮮不無關繫。“攝政”一詞源於中國,但在日本首見於神功皇後,原意為幼君即位不能參與朝政,從皇族成員中擇一具有政治資歷的德高望重之輩作輔佐,待君主成年後歸還政權。仲哀天皇逝世後,譽田別皇子襁褓之身自然不能參政,神功皇後以生母之尊,自是*合適的攝政人選。神功皇後攝政期間,權力等同於天皇,加上對外經營有成、武功高超,從《日本書紀》到江戶時代前期的《本朝通鋻》(林羅山編纂),多將神功皇後列於本紀。
      戰後學術研究漸趨自由,不少學者對神功皇後的真實性存疑。且其攝政三十九年,與前述卑彌呼遣使中國接受“親魏倭王”的年代一致,因此有學者提出神功皇後與卑彌呼是同一人或為其宗室的說法。
      中國史書的倭五王 自晉武帝朝中*後一次入貢,經過大約一百五十年,五世紀初倭國再度出現在中國正史中,據《晉書·安帝恭帝本紀》載,倭王贊於413年向東晉安帝獻上方物。此後九十年間,倭國歷經五位王,共派出十二次使者向東晉及南朝朝貢。在交通極不便的5世紀,每隔不到八年便遣使者冒生命危險渡海,次數不可謂不頻繁。
      《宋書·蠻夷傳》詳細提及遣使前來的倭國**,依出現次序分別是:贊、珍(或寫作“珎”)、濟、興、武,此即所謂的“倭五王”。同卑彌呼,“倭五王”記載僅見於中國史書,未見於《古事記》《日本書紀》。那麼“倭五王”究竟是日本**哪幾位天皇?“倭五王”十二次遣使中有九次集中於南朝宋,基本上可視之為5世紀時的倭國**。據《宋書·蠻夷傳》記載,珍為贊之弟,興為濟之子,武為興之弟,隻有珍和濟的關繫並未提及。
      據學者研究比對,“贊”有可能是應神(第十五代)、仁德(第十六代)或履中(第十七代)天皇;“珍”有可能是仁德或反正(第十八代)天皇。相較於“贊”和“珍”的不確定,“濟”“興”“武”已在學者間取得一致共識,“濟”是允恭(第十九代)天皇,“興”是安康(第二十代)天皇,“武”是雄略(第二十一代)天皇。“倭五王”時代,中國歷經西晉短暫統一復陷南北分裂的局面,相較於北方長期征戰,南方至少維持表面偏安,故此倭五王選擇南朝作為朝貢對像。倭五王出於何種目的,向偏安江南的南朝朝貢呢?我們可從倭五王自稱“頭銜”中窺出端倪,除卻贊、興兩位,珍、濟、武皆自稱使持節、都督倭百濟新羅任那加羅秦韓慕韓等國諸軍事、安東大將軍、倭國王,以此身份遣使上貢。弄了一大堆頭銜,無非希望南朝能予承認,這纔是他們不惜冒海上風險遣使朝貢的主因。“使持節”即都督之意,等於地區性的軍事首長,珍、濟、武要的是支配倭、百濟、新羅、任那加羅、秦韓、慕韓地區的軍事支 配權。
      新羅、百濟都是朝鮮三國時代(公元前1世紀至7世紀)半島南邊的**。任那加羅,居新羅與百濟之間,倭五王時代屬日本領地。秦韓是辰韓,乃早期朝鮮半島南部三韓之一;隻有慕韓不清楚是**何地,不過應該也在朝鮮半島南部。可想而知倭五王向南朝朝貢,著眼於換得南朝皇帝承認他們在朝鮮半島南部及倭國的軍事統治權,借此挽回4世紀末和北方高句麗作戰失利後岌岌可危的任那。可是在珍的時代南朝已封百濟王為國王,百濟的軍事權自然不可能交給倭王,珍*後隻得到“安東將軍倭國王”的封號,此封號一直伴隨到倭王興。倭王武時,高句麗南下,百濟、新羅首當其衝,任那同受高句麗威脅,倭王武亟需得到都督倭、百濟、新羅、任那加羅、秦韓、慕韓等國諸軍事的稱號,以便率領半島南部兵力對抗高句麗,故於478年向南朝宋末代皇帝順帝上表文,前段誇耀統一倭國過程的英勇,後段則訴面臨高句麗壓迫之窘境,為在朝鮮半島行使軍事權,冀盼南朝皇帝能承認其所求“大將軍”爵號,方便以此爵號之威權對抗高句麗。
      五、六世紀倭國局勢 皇室內鬥 310年,在位四十年的應神天皇駕崩,皇太子菟道稚郎子拒*即位,堅持讓位給賢能的異母兄大鷦鷯皇子,大鷦鷯皇子頑辭不受。兩人互讓之果,皇位因而空缺三年。後來菟道稚郎子逝去,大鷦鷯皇子在群臣擁護下即位,是為仁德天皇(313—399年在位)。
      據《日本書紀》記載,仁德天皇是個體恤民情的明君,曾因民宅的灶沒有上升的炊煙而免除租稅,居住的宮殿屋檐從未換過茅葺,無法遮風擋雨,因而死後追謚為“仁德”。仁德天皇崩後,葬於今大阪府堺市堺區大仙町,陵寢稱為“百舌鳥耳原中陵”,是典型的前方後圓墳,全長840米,高度超過35米,總面積將近十二座甲子園球場,是目前世界上*大的 皇陵。
      仁德之後的幾任天皇致力於**統一,並加強與中國南朝交流,借由南朝皇帝冊封官職以樹立天皇在**的統治**及壓制朝鮮半島南部各國。天皇權力增大,使得皇位成為眾皇子覬覦的目標。倭五王之一的“武”(雄略天皇)是“濟”(允恭天皇)的第五皇子,本名大瀨泊幼武尊,趁二皇兄“興”(安康天皇)死去,迅速起兵消滅另兩位皇兄,不隻剪除直繫兄弟,還將旁繫堂兄弟一並消滅。
      雄略天皇崩後,歷經三任短命天皇,接著繼位的是兇殘不下雄略的武烈天皇,武烈天皇名小泊瀨稚鷦鷯,為前任仁賢天皇**的皇子。當他被立為皇太子時,《日本書紀》形容他對法令相當嫻熟,能辨是非善惡,明鏡高懸。
      武烈天皇在位八年,期間發生之事於《古事記》毫無記載;《日本書紀》則記載了剖孕婦之腹查看胎兒、撥掉百姓指甲命其挖掘山芋等諸多暴行。武烈天皇多行不義,死時年僅十七八歲,未生下皇子皇女且未立皇太子,加上先前雄略天皇的嗜殺,皇統面臨斷*。*後由朝中重臣大連大伴金村、物部麁鹿火,大臣巨勢男人找到應神天皇五世孫男大跡王,立為天皇(繼體天皇),皇統甫免於斷*,皇室譜繫亦從繼體開始逐漸明朗。
      築紫國造之亂 527年發生的“築紫國造之亂”(亦稱“盤井之亂”)可說是日本古代規模*大的地方叛亂,但不少日本史書卻未提及,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古事記》對於“盤井之亂”隻簡單記載盤井不遵天皇之命且多無禮行為,因而派人平定。《日本書紀》記載復雜許多,涉及朝鮮半島各國動向,由此觀之,“盤井之亂”並非單純的地方叛亂,應視為“** 事件”。
      527年6月,繼體天皇派遣近江毛野臣率眾六萬渡海前往朝鮮半島南部的任那,在那裡與被新羅擊敗的南加羅、喙己吞會師齊攻新羅。然而近江毛野臣正要從九州島北部渡海前往朝鮮,築紫國造盤井率火(肥前、肥後)、豐(豐前、豐後)二國之眾掀起叛亂。天皇隻得暫停渡海之舉,依大連大伴金村、巨勢男人之議,命物部麁鹿火率軍討伐盤井。
      528年11月,物部麁鹿火於築紫御井郡與盤井決戰,將其斬殺,亂事平定。翌月,盤井之子恐受父親之罪連坐,獻糟屋屯倉,請求赦免死罪。鋻於九州島北部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大和朝廷將其納入直轄領地,《大寶律令》頒布後,設“太宰府”作為與朝鮮諸國交涉的總窗口。
      不過這場亂事在文字敘述上產生些許的疑問,《古事記》記載叛亂的是“築紫‘君’石井”,《日本書紀》則記為“築紫‘國造’盤井”。盤井若為“國造”,則為大和朝廷成員,掀起叛亂後天皇派人征討乃合情合理。但若為築紫君身份,盤井等於未歸順大和朝廷的地方豪族,繼體天皇可能借其道征討新羅,歸途時趁勢消滅,使築紫君基於“唇亡齒寒”之理恃朝鮮援軍為後盾起兵;從這角度來看,盤井之亂頗難視為叛亂。
      對新羅而言,避免讓大和朝廷登陸朝鮮半島,在半島上作戰自然屬上上之策,因此與北九州島築紫君同盟,由後者阻止近江毛野臣的渡海並非不可能。且依常理來看,若築紫君是大和政權下的地方國造,新羅與之同盟未免奇怪,故此,築紫國王說並非毫無根據。
      佛教傳入 日本勢力退出朝鮮半島 “盤井之亂”結束後,繼體天皇有意渡海向新羅用兵,未能成行。531年2月,繼體天皇駕崩,之後的安閑、宣化兩位天皇在位時間過短,出兵征討新羅之舉亦未能成行。
      早在512年,繼體天皇即位之初,百濟王就遣使朝貢日本,負責接待的大連大伴金村接受百濟賄賂,同意割讓出任那的上哆唎、下哆唎、娑陀、牟婁等四縣,日本在朝鮮的勢力由此大大衰退。
      540年9月,欽明天皇欲征新羅,物部大連尾輿上奏告大連大伴金村擅自割讓任那四縣給百濟, 引得新羅懷恨日本,故不可輕易出征。大伴金村雖未被降罪,卻自此失去大連之位趨於式微,大連一職為物部氏獨占。翌年日本與百濟聖明王聯手建立“任那日本府”抵抗新羅,之後幾年投入人力、物力經營任那日本府。
      不過,新羅在日本做好出征準備前猛攻百濟,迫使百濟放棄北方領地。554年,聖明王在與新羅作戰中戰死,百濟失去力量,兩年後的556年,欽明天皇雖派千人欲馳援百濟,終因故而未成行。562年,任那日本府遭新羅攻滅,日本失去了朝鮮半島上的據點,欽明之後的歷任天皇雖以重占任那為職志,但皆未能實現。
      571年,欽明天皇駕崩,皇後所生的第二皇子渟中倉太珠敷尊繼位,是為敏達天皇。
      佛教公傳及排佛之爭 欽明天皇在位期間,重要大事除退出朝鮮半島外,當數佛教的傳入。佛教傳入日本的時間歷來有兩種說法,一為538年,出處為《上宮聖德法王帝說》及《元興寺伽藍緣起》;一為552年, 出處為《日本書紀》卷十九《欽明紀》,以前者較具說服力。
      創立於公元前6世紀的佛教,依其傳播方向可粗分為北傳佛教和南傳佛教,北傳佛教又分成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及日本佛教,此三支與南傳佛教(亦稱“上座部佛教”)構成佛教的四大繫統。
      佛教傳入日本的時間雖有歧異,經由百濟傳入的途徑則得到學術界一致**。依《上宮聖德法王帝說》記載,538年10月12日,百濟聖明王始將佛像、經教與僧眾,授於當時大和朝廷中對大陸**文化接受度較高的蘇我稻目宿彌大臣,令他推動佛教在日本興盛。
      欽明天皇聽百濟使者轉述佛教在中國及朝鮮半島盛行景況後大悅,問眾臣是否也可在日本推行。蘇我稻目宿彌大臣認為信奉佛教乃時勢所趨,日本不能抗拒;物部大連尾輿、中臣連鐮子則認為從日本固有之神祇改拜番神,將招致國神的憤怒而反對。欽明天皇隻好讓蘇我稻目“試令禮拜”,為安置佛像,蘇我稻目建置“向原寺”(後改名豐浦寺),為日本*早的 佛寺。
      蘇我稻目禮佛後,非但未給日本帶來好運,反而**疫病大起,包括贊成崇佛的蘇我稻目在內不少民眾染上疫病死去。物部、中臣等人說是因為拜了番神之故,必須盡早丟棄番神方能平息國神的憤怒,因此蘇我稻目安置的佛像被丟到河裡,向原寺裡的伽藍、佛殿俱遭毀壞,這是日本佛教***初的法難。※ 佛教的盛行 自從大伴金村失勢,朝廷裡隻剩蘇我氏可以和物部氏相抗衡。物部氏的祖先是神武東征時與之對抗的豪族,歸順大和朝廷後逐漸成為重要氏族,負責刑罰、警察、軍事、 呪術之職責,是“盟神探湯”的執行者;至5世紀末,與大伴氏成為執掌大和朝廷軍事力量的大連。
      蘇我氏是神功皇後時期重臣武內宿彌的後裔,武內宿彌之孫掌管三藏後總管大和朝廷財政,勢力遽增。蘇我氏與渡來人關繫甚厚,渡來人掌控***的技術,成為蘇我氏能夠在朝廷抬頭的主要助力。
      585年敏達天皇崩,不從眾多皇子中選出繼任者,而立天皇的異母弟大兄皇子。之所以如此,與大兄皇子生母為蘇我稻目之女不無關繫,加上皇子本身並不排斥佛教。用明天皇即位(三十一代天皇, 585—587年在位),以蘇我稻目之子馬子為大臣,物部尾輿之子守屋為大連,接受佛教與否的議題依舊是爭論重心。
      用明天皇即位次年4月就病逝,繼任者同樣不從皇子中選擇,蘇我馬子推舉欽明天皇皇妃蘇我小姉君所生泊瀨部皇子,物部守屋則推舉小姉君另一兒子穴穗部皇子,雙方終於兵戎相見,欲以武力解決長久以來的 矛盾。
      6月,蘇我馬子奉敏達天皇皇後炊屋姬之命,率兵先除去穴穗部皇子,接著包圍物部守屋之宅邸,不少觀望的皇子和群臣此時紛紛加入蘇我軍。用明天皇第二皇子廄戶豐聰耳皇子年僅十四,用親手刻的四天王木像置於軍隊前,祈願此役若能獲勝,將建四天王寺並大力推廣佛教來還願。7月,物部守屋的盟友中臣勝海因病退出,孤軍物部守屋兵敗而死,物部氏一族滅亡。
      獲勝的泊瀨部皇子被推舉為天皇,是為崇峻天皇(第三十二代天皇,587—592年在位)。蘇我大臣馬子以舅父之姿獨攬朝綱,與同樣篤信佛教的廄戶豐聰耳皇子一起推廣佛教,佛教從此在日本扎根,勢力很快就**傳統的神道。
      ※ 作者按:為何蘇我氏在采納佛教與否的問題上,與物部氏有不同意見呢?表面看似是針對佛教接納與否抱持不同意見,背後實則暗藏著政治層面的鬥爭。
      聖德太子改革 首位女帝與十九歲攝政 崇峻天皇即位後以蘇我馬子宿彌為大臣,由於物部氏已遭消滅,大連一職空缺。換言之,蘇我馬子把持整個朝政,不僅架空其他朝臣,還架空由他和炊屋姬擁立的崇峻天皇,天皇因而懷恨在心。
      592年10月有人獻上山豬,天皇看著山豬,有感而發道:“何時能像斷此豬頭般除去我心頭所恨之人!”這句話不小心被左右聽見,輾轉傳入蘇我馬子耳中,使馬子決意除去天皇。11月,蘇我馬子以東國進貢貢品為由,邀天皇出席,並暗遣渡來人後裔東漢直駒於席中行刺,此為日本**僅有一次天皇確定遭臣下所弒,當日即將天皇下葬。
      繼任皇位的**順位是敏達天皇**皇子押坂彥人大兄皇子,然而他不具有蘇我氏血統,故不為蘇我馬子所喜。其異母弟竹田皇子和用明天皇第二皇子廄戶豐聰耳皇子雖皆出自蘇我一族,但為避免皇子爭位,蘇我馬子決定由外甥女炊屋姬(本名額田部皇女,敏達天皇皇後)為天皇,於是出現了日本**首位女帝——推古天皇(592—628年在位)。
      女帝登基後,旋即任命時年十九歲的姪子廄戶豐聰耳皇子為皇太子攝政,是日本**第二位攝政,日後以“聖德太子”之稱聞名。女帝和攝政都出於蘇我家,推古和用明皆為欽明天皇的子女,他們的母親為蘇我稻目之女堅塩媛;攝政生母穴穗部間人皇女是用明天皇的皇後,其生母為蘇我稻目另一女兒小姉君,堅塩媛和小姉君都是蘇我馬子的姊妹,即蘇我馬子是推古天皇的舅父,攝政聖德太子的舅公,同時也是太子的嶽父。
      日出處天子致書 《日本書紀》卷二十二為《推古紀》,顧名思義為“推古天皇本紀”,但該卷一半以上的內容俱與攝政聖德太子有關,對之後的日本而言,太子改革的重要性遠比推古的政績重要許多。太子生於馬廄,出生時便能說話,年長後能同時聽十人講述不同案件並做出*精準的裁斷。任攝政後,他進行的改革大抵可分為以下五方面: 一、提倡佛教:太子在與物部氏作戰時曾許願,若能戰勝,願興建佛寺、推廣佛教以還願。就任攝政後便在今大阪市興建四天王寺,翌年頒布興隆佛教之詔。此外太子從601年起陸續於奈良盆地興建斑鳩宮、法隆寺(原名斑鳩寺)、中宮寺、法興寺、法起寺,晚年親自為《法華經》《勝鬘經》《維摩經》三部佛經注釋,統稱“三經義疏”,經太子大力提倡,佛教在日本普傳至一般平民,開啟日本*初的文化高峰——飛鳥文化。
      二、制定冠位:太子於603年12月間制定“冠位十二階”,將儒家*高道德準則“德”置於首位,之後依序為五常“仁”“禮”“信”“義” “智”作為冠位名稱,各分大小。各階官員不僅冠位不同,冠服顏色及材質亦有差別,冠位雖由天皇授予,然用意在於強調個人功勛,榮顯僅及於一代而不能世襲。期使以姓氏為基礎、強調血緣和裙帶關繫的社會,能夠轉變為能力至上,同時破除門第觀念,以達成大權集中於天皇的目的。
      三、憲法十七條:當時的憲法近似行為規範的道德教條。十七條憲法不僅采漢文書寫,還引用中國經典(《孝經》《禮記》《論語》《尚書》《詩經》《春秋左氏傳》《韓非子》《史記》《昭明文選》等),其思想以儒家為主,法家和佛教為輔,條文*明確指出君、臣、民三個不同階級各自必須遵守的規範。
      四、對隋的外交:太子對隋的外交始於600年,雖不見於《日本書紀》記載,然《隋書·東夷傳》提到倭王姓阿每,字多利思比孤,號阿輩雞彌,派遣使者前來。當時隋文帝派人向使者問及倭國風俗,使者答說:倭王以天為兄、以日為弟,天未亮便聽政,采跏趺坐姿;日出後停止政務,說道就交由我弟辦理。隋文帝聽了不以為然。
      “阿每·多利思比孤·阿輩雞彌”極有可能是“天足彥大君”的音譯,但並非指推古天皇,反有很大可能指聖德太子,《隋書》中未交代這次使者前來的使命。607年,派遣大禮臣小野妹子赴唐,這一次的使節同時見於《日本書紀》《隋書》,可信度毋庸置疑。《隋書·東夷傳》提到倭國使者告曰, 我聽聞海西菩薩天子振興佛教,於是遣使前來朝拜,並派數十名沙門學習佛法,國書提到“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無恙”雲雲。隋煬帝看了大為不悅,對負責外交的鴻臚卿說道:“若再有像此無禮的蠻夷國書,不用再拿給朕看。” 608年,隋煬帝遣裴世清等十二人隨小野妹子赴日,受到日本朝廷上下隆盛款待。裴世清返國, 小野妹子為大使陪同,順便帶領倭漢直福因、奈羅譯語惠明、高向漢人玄理、新漢人大國四名留學生,以及新漢人旻、南淵漢人請安、志賀漢人慧隱、新漢人廣濟四名學問僧前往隋朝留學,這是**次遣隋使。這些人在中國三十餘年,高向漢人玄理、新漢人旻、南淵漢人請安是三十餘年後大化革新的主要推動者。《日本書紀》有記載這次國書的內容,寫道“東天皇敬白西皇帝”。從“日出處天子”到“東天皇”,不難看出聖德太子在外交上不甘屈居中國之下,行文上處處要與天朝大國平起平坐,也許這纔是太子對隋外交的主要目的。
      五、編修國史:620年,太子在蘇我馬子協助下編纂三部國史(《國記》《天皇記》《臣連伴造國造百八十部並公民等本記》)。隨著太子於622年病逝斑鳩宮,史書的編纂可能因此停頓下來。後世學者多認為這三部史書並未完成,收藏於蘇我家,在二十多年後蘇我氏滅亡之際毀於兵火。
      聖德太子改革的目的在於建立集權天皇一身的**,欲達這目的必須削弱蘇我氏的權力,冠位十二階、憲法十七條皆為此頒布。而為能夠順利推動改革,太子不得不在某些方面對蘇我馬子妥協,以換取配合,故此削弱蘇我氏權力的成效可說微乎其微。盡管如此,聖德太子一番改革帶動日本真正進入文明之境,這點纔是永不磨滅的功勛! 大化革新前後 蘇我氏滅亡 聖德太子病逝後即廢除攝政, 大權獨攬於大臣蘇我馬子,*顯肆無忌憚。624年10月,蘇我馬子遣使者向天皇奏求賜予葛城縣作為私人封地,推古天皇不允,說道:“我出身蘇我氏,大臣本為朕之舅父,大臣之言朕本應聽從。然而若在朕之世失去葛城縣,後世必批評因為朕這一愚痴婦人當上天皇,纔會失去葛城縣。如此一來不僅朕遭受辱罵,大臣也將被冠上不忠之名,豈非留惡名於後世?”短短一席話打消了蘇我馬子的貪得無厭。626年5月,蘇我馬子病逝,子蝦夷(亦稱毛人)繼承其大臣之位。628年2月,推古天皇臥病在床,病榻上推古先後召見押坂彥人大兄皇子之子田村皇子以及聖德太子之子山背大兄皇子,推古*終未指定下任天皇人選而辭世,據《日本書紀》記載,她與先辭世的竹田皇子合葬。
      於是群臣分裂為擁戴田村皇子和山背大兄皇子兩派。蘇我蝦夷屬意田村皇子,當他得知叔父境部摩理勢有意立山背大兄皇子,出兵消滅叔父一家,群臣擁田村皇子即位, 是為舒明天皇(629—641年在位)。舒明天皇以弟弟茅渟王的女兒寶姬王為皇後,生下中大兄、大海人兩位皇子。
      623年7月,遣唐留學僧歸國,對親眼所見的唐文化贊不*口,向當時的推古天皇上奏說大唐是個法式備定之珍國,要經常派遣使者前往學習。舒明天皇即位第二年8月,派大仁犬上君御田鍬、大仁藥師惠日為大使前往唐朝學習,揭開中日文化**為期二百多年的遣唐使序幕。
      641年10月,舒明天皇去世,照理應由寶皇後生的長子中大兄皇子即位,蘇我蝦夷卻中意庶出的古人大兄皇子。*後折中立寶皇後為帝,**第二位女帝皇極天皇出現(642—645年在位)。
      643年11月,蝦夷之子入鹿派人包圍山背大兄皇子宅邸,山背大兄全家盡遭屠戮,聖德太子血緣(上宮王家)就此滅*。凡感念太子的民眾,無不怨恨蘇我入鹿。痛恨蘇我氏專政的群臣紛聚集在中大兄皇子的核心傘下,主要包括中臣鐮足,以及蘇我入鹿的堂兄弟倉山田石川麻呂。兩年後的6月,中大兄皇子趁蘇我入鹿接待新羅、百濟、高句麗三國來使,於太極殿上當眾殺死入鹿,並發兵包圍蘇我家。*後蘇我蝦夷放火燒毀自宅, 蘇我氏滅亡。
      中大兄推動大化革新 蘇我氏滅亡後,皇極天皇大感震撼,旋即讓位。**消滅蘇我氏的中大兄皇子本欲繼皇極為帝,但受謀臣中臣鐮足勸阻,鐮足認為跳過庶兄古人大兄皇子而自立,難免招人非議,不如擁立舅父輕皇子為帝。於是輕皇子即位,是為孝德天皇(645—654年在位)。同時廢除大臣,改設左、右、內三大臣,以阿倍內麻呂為左大臣、蘇我倉山田石川麻呂為右大臣、中臣鐮足為內大臣,高向漢人玄理、新漢人旻為國博士。而因輩分關繫登基的天皇,就立中大兄皇子為皇太子,以“大化”作年號,這是日本*初的年號,此後除7世紀末期外,日本逢新帝登基便立年號,沿用至今。
      接著以中大兄皇子和中臣鐮足為主,展開一繫列改革,稱為“大化革新”。其目的乃要完成聖德太子未竟之志,即是將日本從氏族掌控的**改變為一個天皇親政的中央集權**。
      646年立舒明天皇之女間人皇女(中大兄皇子之妹)為皇後,同時頒布革新之詔。革新內容主要如下:一、廢除部民制,改為公地公民制;二、整頓地方行政制度,改設畿內、國、郡、裡等地方行政組織;三、造戶籍,行班田收授法;四、罷除舊日賦役,采用“租庸調”等統一的新稅制。此外還有關於薄葬令,習俗改革,伴造、品部的廢止,大臣、大連廢止,冠位制度的改訂等革新之詔未提及的改革。
      之後幾十年陸續頒布律令,皆被視為是大化革新的延續,甚至到下個世紀《大寶》《養老》兩律令頒布為止。透過這一連串的改革,日本總算從氏族制步入封建制,天皇逐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