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密林中
    該商品所屬分類:小說 -> 都市情感
    【市場價】
    270-392
    【優惠價】
    169-245
    【介質】 book
    【ISBN】9787549571185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 出版社:廣西師大
    • ISBN:9787549571185
    • 作者:周嘉寧
    • 頁數:245
    • 出版日期:2015-10-01
    • 印刷日期:2015-10-01
    • 包裝:平裝
    • 開本:32開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數:112千字
    • “如果真有‘八〇後文學’這個說法,它就應該是周嘉寧小說的樣子”。——《收獲》雜志

      《密林中》這部小說飽含年輕人對夢想和自我價值的追索,書寫每個人都會遇到的人生困境。告訴你,一個敏感的人是如何直面挫敗,突破自我,走出人生密林的。堪稱一部豐沛而復雜的心靈成長史。

      這部作品是周嘉寧對青春寫作的****。**作家金宇澄、駱以軍、孫甘露、閻連科、張新穎 都給予了極大好評:

      金宇澄:“周嘉寧小說有直指內心的魅力。”

      駱以軍:“照亮了一個尚無人探索的文學空曠夜空。”

      孫甘露:“《密林中》是周嘉寧對青春寫作**的告別。”

      閻連科:“描繪了一代人的精神癥候。”

      張新穎:“一個女性寫作者孤立、敏感、任性、又羞怯又勇敢、又脆弱又堅韌的精神歷程。”


    • 從什麼時候開始,不再期望在荒原、巨山,或者 無法泅渡之河中遇見另一位伙伴。 人生更像是漫遊在大海裡的哥倫布,甚至不抱有 遇見一塊大陸的希望。 隻有拋卻失望的人,纔能繼續穿行在黑漆漆的密 林中。 ——周嘉寧 21世紀初的上海,二十歲的陽陽覺得自己與周圍 的一切格格不入,她在地下文學論壇、裡弄咖啡館與 邊緣音樂會裡尋找著同類。十年過去,大部分的文藝 青年被無益的幻覺耗干,生活一路走向沉悶,也有少 部分人獲得了命運的垂青,獲得了世俗的成功。從什 麼時候開始,人生於陽陽而言更像是漫遊在黑漆漆的 密林,不再期望能遇見另一位伙伴。 她曾深刻地愛過一個渾然天成的天纔,也在最迷 惘失落時陷入與一個已成名中年作家的關繫。然而她 並不想成為誰的女友,她想成為的是藝術家本人—— 單獨地,直接地,以正面強攻的姿態,面對整個外部 世界…… 在這部小說中,周嘉寧以冷峻穿透的筆觸,勾畫 出一幅21世紀初文學青年的精神流浪簡史,獨具一種 憂郁氣質。 從什麼時候開始,不再期望在荒原、巨山,或者無法泅渡之河中遇見另一位伙伴。 人生更像是漫遊在大海裡的哥倫布,甚至不抱有遇見一塊大陸的希望。 隻有拋卻失望的人,纔能繼續穿行在黑漆漆的密林中。 ——周嘉寧 21世紀初的上海,二十歲的陽陽覺得自己與周圍的一切格格不入,她在地下文學論壇、裡弄咖啡館與邊緣音樂會裡尋找著同類。十年過去,大部分的文藝青年被無益的幻覺耗干,生活一路走向沉悶,也有少部分人獲得了命運的垂青,獲得了世俗的成功。從什麼時候開始,人生於陽陽而言更像是漫遊在黑漆漆的密林,不再期望能遇見另一位伙伴。 她曾深刻地愛過一個渾然天成的天纔,也在最迷惘失落時陷入與一個已成名中年作家的關繫。然而她並不想成為誰的女友,她想成為的是藝術家本人——單獨地,直接地,以正面強攻的姿態,面對整個外部世界…… 在這部小說中,周嘉寧以冷峻穿透的筆觸,勾畫出一幅21世紀初文學青年的精神流浪簡史,獨具一種憂郁氣質。
    • 周嘉寧,1982年生於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繫碩士,當代中國最具影響力的青年作家之一,同時也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上海市作家協會簽約作家、英語文學翻譯。現任《鯉》書繫文字總監。 著有短篇小說集《我是如何一步步毀掉我的生活的》,長篇小說《荒蕪城》等。 譯著包括《紅絲帶》(Emma Donoghue著)、《沒有人比你更屬於這裡》(Miranda July著)、《寫在身體上》(Jeanette Winterson 著)《美好的事物無法久存》(Ron Rash著)等。
    • 正文
    • 《密林中》序 張新穎 好多年以前,周嘉寧問過我對她小說的看法,我說,好。具體怎麼說呢?沒有下文。她大概覺得我這樣回答太空洞,甚至是敷衍吧,至少很無趣。2008年,她送我《天空晴朗晴朗》,扉頁上附了一句話:“真希望你看完以後,除了‘好’,還能說些別的!” 這次《密林中》要出書,她讓我寫篇短序,仿佛怕為難我似的,郵件裡做了些解釋。其實,她不知道,我很高興寫幾句話,也趁機“能說些別的”。這些年我遠遠地看著她往前走,真是覺得,她比我當初說好的時候,寫得*好了。
      嘉寧當然不需要廉價的稱贊,我也不必隨口亂說。
      說起來,周嘉寧寫作的時間也不短了,似乎一直深陷在她這一代人的經驗裡面,這一代人的經驗當然首先是個人的經驗,想像和虛構也是基於這樣的經驗。讀她的文字,會強烈地感受到文字和個人之間的關繫。這種關繫,纔是寫作發生、進行和持續的理由。我之所以要提出這一點,是因為有大量的寫作,我們看不到和寫作者之間有什麼關繫,看不到寫作的必要性和啟動點。倒不是說作品裡面要有“我”,而是說,寫作者和寫作之間,不能不有或顯或隱的連接,哪怕你寫的是外星球。
      也正是從這裡,我理解了周嘉寧的深陷,沉溺,滯重,她不可能輕松地打發——或者換成被認為是正面的詞,克服,**,突破,也一樣。瀋從文曾經說,我一生寫作,不知道什麼叫突破。周嘉寧明顯不是瀋從文類型的作家,這意思卻是相通的;隻是這意思不容易明白,很多的寫作都在追求突破,突破倒是大家都明白的。文字、語言、敘述,和生命經驗之間的關繫越是深切,越是不能輕快地飛起來。
      但是,什麼是經驗呢?什麼是這一代人的經驗呢?什麼是成長和變化過程中的個人的經驗呢?卻不是想寫就寫得出來的,即便在意識裡,也遠未到清晰明確的程度。文字、語言、敘述的喫力,就在這樣的地方。阻礙,喫力,摩擦繫數大,反過來也使得文字、語言、敘述露出它的筋骨,顯出它的質地,鍛煉了它的彈性,寫作者無須表明她的不苟且,她的誠懇,她的煩惱和折磨,卻都包含在語言和敘述中了。要說周嘉寧與很多同齡寫作者不一樣的地方,其中重要的方面,是她一直保持著這樣的文學品質。也不是保持,似乎一開始是這樣,就一直會這樣,這樣的一個寫作者。
      《密林中》這部長篇,在戀愛、成長、迷茫的生活等等這些經常出現在以往作品中的敘述之外,多出了一個年輕寫作者的文學的自我意識和野心。這個叫陽陽的女性,置身於姑且稱之為文藝生活的圈子,攝影師、作家、詩人、藝術 1 那是寒潮來臨前的一個夜晚,陽陽不知道浦東的 風有多大。在之後記者阿禾長達萬字的報道裡,也提 到了陽陽,不過沒有寫名字。“在讓某個上海女孩重 感冒的夜晚,大澍帶我們去了他住的地方,南碼頭路 。這條路的路牌,現在我們已經知道,有一塊正躺在 大澍的床頭。” 於是陽陽從一開始就是沒有名字的配角。
      那個夜晚已經過去了起碼十年,仔細算算,或許 已經有十五六年之久。當時陽陽正要迎來她的二十歲 生日。她住在城東的大學宿舍裡,六人間,盡管已經 脫離了逼仄的家庭,但依然喪失獨立的生活空間。學 校裡的同學大部分都過分奮進,這是好事,但是她對 學業再也提不起興趣。她的整個青春期都在一所重點 中學的白熾燈下度過,不值一提,卻讓她之後**陷 入觸底反彈。
      她從長相上來說看不出有二十歲。額頭寬大,眼 神清亮,雖然偶爾也做出些努力打扮自己,卻似乎對 自己這具日趨成熟的身體還並不熟悉,不知道如何使 用,因此就像這個年紀的普通女孩一樣,常常產生適 得其反的效果。然而她天生羞澀,性格裡種種未成形 的因素正在劇烈踫撞,反倒使她因為舉止和神態的不 和諧,對人產生一種獨特的吸引力。這種吸引力與美 毫無關繫。她驕傲,憤怒,冷漠,好奇,有她自己的 一套。
      起初她參加了一些大學社團,她喜歡把時間消耗 在博物館,美術館,音樂會,或者那些不知道能不能 稱之為電影的玩意兒上。倒不是說這些東西本身有多 吸引她,她從來沒有真的喜歡過特呂弗,但是她在學 校的放映廳裡看過很多遍《四百擊》。她隻是喜歡和 一小群人坐在黑漆漆的簡易放映廳裡。對她來說,她 追求的是在他們中間找到同類的可能性。所謂的同類 是什麼,她一時說不清。但是她很清楚她受不了周圍 大部分人,他們的求知欲**破壞了藝術的無用性。
      她厭惡他們渴求的發亮的眼神,不明白為什麼他們在 這樣的年紀就顯得功利心十足,而他們單調重復的問 題又**暴露了他們的無知。至於她自己,她一直為 自己那顆無用的靈魂感到驕傲。
      奇怪的是,照理說她本該維持這種驕傲感,或者 在那堆她以為的同類人中找一個男朋友,她卻早早地 交往了一個“普通人”。她幾乎沒法對這位男朋友使 用任何形容詞,對她來說,他不過是隔壁學校大學四 年級的理科生。這是她的初戀,原因隻是出於高三暑 假的無聊,以及對戀愛的好奇。
      他家住在島上,他很快就帶她回家見了自己的父 母,當然這對她來說,不過是一次出遊。那段記憶其 實**美好,白天他們在家裡睡覺,到了夜晚又在田 野間遊蕩,他們走大段夜路去往某個地方,卻忘記了 目的地。一路上青蛙的叫聲連綿起伏,低矮的樹叢裡 有螢火蟲的閃光。*後他們到了朋友家,躺在天井裡 家和藝術混混、熱衷於藝術生活形式的男女,她與他們有或深或淺的交往和關繫,問題是,她既置身/側身其中,又神出其外。這樣的生活方式或許能夠幫助逃離對庸常生活的厭惡,從窒息的氣氛中抽身出來大口呼吸,在放肆中表達憤怒、**、執著,自我滿足於與眾不同,可是她又分明犀利地感受到了這種生活方式和圈子的空洞、無趣、粗暴背後的自私、**過後的疲憊、纔華消耗之時的難以為繼,諸如此類。這還不是問題的核心,核心是,她自己——而不是她交往的那些男性藝術家——要成為她這一代人的表達者。她和共同起步寫作的女性朋友討論時說,她們要寫出她們這未被寫出的一代。她老是覺得自己這裡那裡有問題,可是不清楚自己的困境到底在哪。*後,纔逐漸明白,她的巨大野心要求她直接面對世界,可是這個性別和世界之間,橫亙著一個中介——當然就是男性這個中介。
      跳出這個作品,我們自然容易有疑問,一個女性寫作者為什麼一定要男性這個中介纔能面對世界?不過陽陽是一步一步走到這裡,一點一點明白到這一層的,也許當她清楚了這個困境,這個困境就不再是困境了;也許,還仍然是。重要的是,這個作品描述出這麼一個女性寫作者孤立、敏感、任性、又羞怯又勇敢、又脆弱又堅韌的精神歷程。
      我想起《一個青年藝術家的肖像》,讀到陽陽*初萌生要寫出未被寫出的一代這種自我要求的時候,就想起喬伊斯小說的主人公在作品結束的地方,仿佛噴薄而出的渴望:“歡迎,哦,生活!我將百萬次地去迎接現實的經驗,在我的靈魂的作坊裡去煆冶我這一類人尚未被創造出來的良知。”這是同一類型的野心,然而陽陽“靈魂的作坊”受困於“密林中”,“密林中”的生活當然也是生活,“密林中”的經驗當然也是經驗,不過“密林”也還是有走出來的通道,走出來之後也可能發現,“密林”之外*天寬地闊,“靈魂的作坊”可以敞開接受*天寬地闊的生活和經驗,“鍛冶”的資源*豐富而且源源不斷。
      周嘉寧送給我她新的短篇集《我是如何一步步毀掉我的生活的》,我很喜歡這裡面的小說,簡潔,冷峻,有力,力量被壓抑在裡面;她又附上了一句話:“但是生活*偉大。”沒有跟嘉寧交流過,不知道她寫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我願意認為,寫出這句話的周嘉寧,已經不同於這個短篇集的作者,也不同於“密林中”的陽陽。這個變化艱難地發生在“密林中”左衝右突之後,“密林中”的困境經驗也就有了意義,不是白費的。帕慕克在一次訪談中說,他二十歲開始寫作的時候,長輩作家會跟他談生活,他反駁喫西瓜,像所有戀愛的青少年一樣講傻話。整片天空 黑漆漆的,星星壓得很低,密密麻麻,看得見銀河。
      他們相處得很愉快,但是陽陽覺得他“不理解自 己”。她每隔幾天便給他寫長長的郵件,他幾乎從來 不回,因為郵件裡並沒有具體的事情,隻有通篇的情 緒,他顯得笨拙,**不知道該如何應對,於是便擱 置一邊。她是渴求愛的,但是他給她的愛總好像是哪 裡出了問題。她覺得他們的感情有很嚴重的漏洞,而 他渾然不覺。等到十幾年過去以後,陽陽或許連他的 樣貌都記不清楚了,卻偶爾會回憶起他的渾然不覺, 他從來不把她脆弱的感情需求當回事兒。這種渾然不 覺反而變得珍貴,因為它愚鈍到摧枯拉朽,她所追求 的難道不就是摧枯拉朽嘛。
      見父母這件事情對她來說真是時機不對,太早了 。他出生在一個算得上富裕的普通人家庭。母親是島 上醫療站的醫生,至於父親,經營自己的生意,常年 在島上和上海兩地跑。他們住在一幢自己蓋的三層別 墅裡,底樓的客廳鋪著大理石地磚,擺著紅木家具。
      就像很多二線城市的富裕人家一樣,房子太大,過分 整潔,用什麼東西都填不滿。
      …… P3-5 說,文學不是關於生活的,文學是關於文學的;四十年之後,他說,他們說的是對的,文學是關於生活的,好作家要經歷很多——是的,生活*偉大。
      2015年9月9日 書評:正面強攻精神生活 書評人 李偉長(發表於《收獲》雜志) 周嘉寧上部長篇《荒蕪城》(**於二〇一二年《收獲》長篇專號(秋鼕卷))出來後,我寫過一篇書評,有一個想法:如果真有“八〇後文學”這個說法,它就應該是周嘉寧小說這個樣子,不輕易倒向傳統的現實主義,不簡單躲到西方文學的面具後面,而是無限向內,勇敢地挺進自己的內心世界,即使那裡有許多陰暗和不堪,也不回避,不躲避,不隱藏。讀完《密林中》後,我*加堅定了這個看法。從《荒蕪城》到《密林中》,周嘉寧通過開掘八〇後女性生活,建立了自己的小說風格。
      建立風格就像攻占山頭,針對一個題材,不斷地衝擊它。區別在於,有人總是從正面發起衝擊,有人習慣迂回作戰,*爛的要數打旁邊經過卻偏做出一副得勝者模樣。在正面書寫八〇後女性世界這件事上,從《荒蕪城》到《密林中》,沒人比周嘉寧走得*遠了。她太勇敢,勇敢到讓人望而生畏。她太執著,為了內心對純粹文學的堅守,她簡直不管不顧,絲毫沒有妥協的餘地。這種強攻的態度,是建立強烈個人文學風格的**要求,將決定她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在同代作家中保持**位置。
      正面強攻是周嘉寧的寫作態度,在《荒蕪城》,她就是這麼干的。小說寫一個女孩在北京和上海的兜兜轉轉,與異性間的對峙與纏鬥,完成了情感救贖和身體安放。身體在周嘉寧的筆下,不是欲望的通道,不是張揚身體自主的工具,而是渴望溝通與交流的載體。《密林中》則從身體再進一步,向精神世界發起衝擊,直面一個女性寫作者的精神困境和內心痛苦。從身體到精神,這一步跨越,對周嘉寧個人來說,是提升,也是挑戰,她早晚都得面對,這個年紀來得剛剛好。從一個生命緯度,進入另一個*高緯度,這本身就是一種突破。
      周嘉寧要描述的精神困境,簡而言之,就是一個有理想的文學女青年該如何獨立地生活和寫作。她采取的正面強攻,就是不回避,不取巧,努力回答問題,比如*終她想成為怎樣的寫作者?困境具體是什麼?困境又是怎樣出現的?她個人會如何抗爭?怎樣克服女性作家的劣勢?這是一個好作家該有的膽識。《密林中》塑造的幾個人物,如敘述者陽陽、攝影家大澍和作家山丘,就藏有周嘉寧的思考軌跡和答案。
      先說陽陽,她是整部小說的眼睛,也是小說重點塑造的人物,透過她的觀看和描述,我們得以閱讀到混跡於文藝圈的各色人等。陽陽有著一雙過於毒辣的眼睛,它極具穿透力,能輕易分辨出一個作家的成色,且容不下庸俗的沙子。陽陽是一個永遠的純粹的文藝主義者,堅持相信這個世界有**純粹的文學。抵觸、冷靜、理智、獨立,不拋棄自己,這些特征都集中到一個女人身上時,她的氣場之強就可想而知,況且她還準備長期停留在灰色地帶,遭遇人生痛苦是不可避免的。
      在陽陽身上,當自我與愛情發生衝突,必須有所取舍的時候,愛情也得讓步,成全她的“自我”。小說中寫了一段陽陽與攝影師大澍的戀愛。關於大澍,小說不吝溢美之詞,說他有纔華有抱負,敢與全世界決一勝負。大澍知道自己早晚會功成名就,可他偏偏對此又毫不在乎。光是纔華,就讓陽陽傾心,加上自由不羈的藝術家人格,*讓她痴心不已。陽陽深愛著這個人藝術思維的直接和粗暴,為此忍受了大澍許多荒誕不經的生活方式,直到大澍的攝影展大獲成功,倆人的矛盾開始爆發。兩個人都不願意為對方改變,尤其是陽陽,她做不到像一個女粉絲那樣失掉自我地去追隨大澍,盡管她跟著大澍之前過了許多落魄窮困的日子。她得開始為自己的夢想而奮鬥,即使這看上去多少顯得有些矯情,但陽陽對此的較真,足以說明問題。
      這段愛情故事寫得情深意切,挾帶著青春荷爾蒙的氣息,也充溢著理想主義的張狂,窮困潦倒中還孕育著某種希望。值得懷念和祭奠的青春,總是或多或少地藏著某種希望,如果都是一敗塗地,也就真的無聊乃至乏味了。大澍攝影家形像的獨特在於,他天資過人,放蕩不羈,但熟悉起社會規則來,也得心應手,天使和魔鬼的雙重屬性在他身上並存。這種隨時可以轉換的雙重屬性,讓純粹的陽陽覺得並不舒服,因為無法把握。同樣無法掌控的還有日常生活,陽陽和大澍戀愛的失敗不在藝術觀念的摩擦,而是輸在日常生活。在藝術感受方面,他們相互理解引為知己。但在日常生活中,大澍的隨心所欲,在陽陽看來就是自以為是。衝突的根源還是在陽陽的自我——不想改變,不願成為大澍成功的附屬者,即使為愛情也不行,沒有絲毫妥協的餘地。
      如果說大澍的存在為的是突出陽陽作為女人的獨立,那山丘的出現就是為了彰顯陽陽*為深刻的文學天賦和洞見。和大澍不同,山丘則是一個失敗者形像。這個落魄的中年作家正在為寫不出好作品而焦慮不安。陽陽所有的睿智和洞見,被山丘的失敗與妥協給激發了出來,尤其當山丘聽從女編輯,順著所謂自己的內心,寫出一套陳詞濫調後,陽陽對他的輕視達到**,即使他贏得了庸眾的勝利,這個中年男人*終還是丟棄了文學的純粹。
      山丘這個角色的諷刺意味,在於不斷提醒讀者,文學不但有其**價值在,還是一場比纔華比天賦的殘酷遊戲,這場遊戲的裁判不是讀者,也不是評論家,而是同為寫作者的同行。寫得有多好,或者有多爛,能到達怎樣的高度,同行很清楚。能夠真正理解一個作家的,是另一個作家。山丘的狼狽不堪,凸顯了陽陽對文學*純粹的愛和堅持,也標記出了文學路上的叛離者。在這條看不見遠方的路上,掉隊實在太容易了。
      日常生活並不是陽陽的命門,丟失自我,失去正面強攻的文學信念,纔是陽陽*為痛苦和恐懼的事情,為了守住這兩點,她付出了愛的代價,連退路都沒有留一條。文學之門是留給偏執狂的,陽陽這個人物身上顯然有著周嘉寧自身經驗和觀念的投射,而且情感**飽滿。在回答為何如此執迷於寫作時,陽陽說因為她所經歷的痛苦、困境和不適,隻有在寫作中能得到回饋。她的痛苦來自於哪裡?來自於女性身份,來自於她需要通過男人與這個世界發生關繫,她渴望能夠直接面對外面的世界,而不是通過大澍、山丘,以自己個人的名義。她渴望成為一個了不起的女作家,她有著一種與性別不匹配的野心勃勃,野心勃勃想要與世界連接,卻困於一個女性的思維方式裡。這是一個成功的小說人物,經得住*刻薄的挑剔,這個人物與當下時代女性有著某種關聯和代表性,哪怕用女權主義的某些觀念來談論她,其復雜性和代表性同樣有話可說。
      在已然無序、價值取向看似多元實則去中心化的文學世界,周嘉寧是*好的目擊者,也是一個介入者,但*終她是一個抵抗者。她以正面強攻的方式,抵抗庸俗,抵抗軟弱,抵抗妥協,抵抗投機取巧。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