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二十四節氣志
    該商品所屬分類:自然科學 -> 地球科學
    【市場價】
    532-772
    【優惠價】
    333-483
    【介質】 book
    【ISBN】9787508680712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 出版社:中信
    • ISBN:9787508680712
    • 作者:宋英傑
    • 頁數:365
    • 出版日期:2017-09-04
    • 包裝:平裝
    • 開本:16開
    • 字數:280千字
    • 中國氣像先生宋英傑潛心十年誠意之作,
      一本結合文化+大數據+氣像科學的節氣百科,
      既傳承古人時間智慧,*用現代的海量數據對節氣做驗證與解讀。
      秦大河、馬未都、白岩松、梁鼕、樊登、俞白眉 聯袂**!

      二十四節氣,是我們內心記錄生活律動的方式,
      是歷法之外的歷法,是歲時生活的句讀和標點。
    • 《二十四節氣志》是中國氣像先生宋英傑潛心之作。憑借多年強大的專業積累和知識功底,他從氣像大數據的角度,為我們解讀二十四節氣的文、理、古、今。讀者不僅能看到傳統節氣知識,更能了解節氣隨時代的演變和發展。 幾千年的節氣文化,在今天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為什麼“熬過了鼕天,卻差點兒凍死在春天”? 大寒、小寒誰更寒?大暑、小暑誰更熱? 50年來,中國人名的變化竟然跟天氣息息相關? 為什麼實際溫度是30攝氏度,體感溫度卻超過40攝氏度? 馮驥纔為何說“女人的孩提記憶散布在四季,男人的童年往事大多在夏天”? 時光律動,草木枯榮,《二十四節氣志》,為你講述節氣文化在這個時代的“未完待續”。 二十四節氣是“未完待續”的文化。我們的傳承,不是隻從古籍中尋章摘句,還要留下這個時代對她的獨特貢獻。使她,充盈著科學的雨露,洋溢著文化的馨香;使她,既在我們的居家日常,也是我們的詩和遠方。 ——宋英傑
    • 宋英傑 - 中國氣像局氣像服務專家,《天氣預報》節目主持人。 - 1988年起擔任氣像預報員,1993年成為氣像節目主持人。2004年在全國性評選中獲得 “氣像先生”稱號。2012年榮獲播音主持界“金話筒獎”。 - 科研及業務之餘,擔任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和臺灣“中國文化大學”兼職教授。 - 宋英傑以其專業背景、知性形像、自然詼諧的語風贏得了觀眾的喜愛。他對節氣、諺語、月令等氣像相關傳統文化遺產潛心鑽研,希望優秀的傳統文化依舊潤澤著我們對於萬千氣像的體驗。
    • 目錄

      **序/馬未都
      序 言
      立 春 四時之始
      雨 水 甘雨時降
      驚 蟄 陽和啟蟄
      春 分 青蔥時光
      清 明 正好時候三月春
      谷 雨 雨生百谷
      立 夏 萬物並秀
      小 滿 正陽時節
      芒 種 亦稼亦穡
      夏 至 景風南來
      小 暑 蒸炊時節
      大 暑 大暑齷齪熱
      立 秋 涼風有信
      處 暑 禾乃登
      白 露 玉露生涼
      秋 分 平分秋色
      寒 露 秋中之秋
      霜 降 杪秋時分
      立 鼕 過鼕如修行
      小 雪 氣寒將雪
      大 雪 似玉時節
      鼕 至 迎福踐長
      小 寒 鼕將軍
      大 寒 寒氣之逆極
      附錄一 二十四節氣歌謠
      附錄二 以時序為秩的行事規則:《禮記?月令》
      附錄三 經典的物候歷:《逸周書?時訓解》
      附錄四 節氣歲時在日本的流變
    • 秋分 平分秋色 秋氣堪悲未必然, 輕寒正是可人天。
      每年9月23日前後,是秋分,到了晝夜平分之時。現今,北半球很多**依然是“一刀切”地以晝夜平分日(相當於春分和秋分)作為春季和秋季的起始日。詩雲:“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雲衢千裡明。”在詩人眼中,似乎是中秋滿月將秋色平分。實際上,真正平分秋色的是秋分,“晝夜均而寒暑平”。
      一位旅居歐洲多年的朋友對我說:“每年到夏至那**,我心裡就會咯噔一下,因為白晝由盛而衰了。到秋分的那**,心裡又會咯噔一下,因為開始晝短夜長了。”一個微妙的時間節點,往往帶給人們別樣的心念。
      對於氣溫,我的感觸是:初秋,升降隨意;中秋,反彈無力;深秋,保持不易。初秋的氣溫像減肥,剛剛降了又反彈。中秋的氣溫像大盤,降下容易升上難。深秋的氣溫像工資,沒降就算漲了錢。 夏、秋、鼕的博弈轉折 秋分時季節版圖上,秋坐擁約620萬平方公裡的勢力範圍,並意欲接管夏的江北地盤。
      就在秋與夏在長江沿線膠著之時,鼕已從青藏高原大本營悄然出山,並借助“外援”,在天山和大興安嶺將秋擊潰,贏得兩片“飛地”。鼕的領地迅速擴至約188萬平方公裡。此時,夏的疆土隻剩下約152萬平方公裡,僅為盛夏時代的1/4,在夏、秋、鼕的“三足鼎立”中位居末席。由於有副熱帶高壓這個“外部勢力”的資助,並有氣候變暖的“**形勢”,此時,夏之陣地易守難攻。
      秋分,恰是夏、秋、鼕“三國”博弈格局的轉折點。
      季節版圖上的焦點:秋分前,主要是夏、秋間的糾紛,秋蠶食夏的領土;秋分後,主要是秋、鼕間的爭端,鼕鯨吞秋的屬地。
      秋分時節,夏、秋的氣候分界線已至長江沿線。此後,秋在南線攻掠的餘地已然有限,在北線將遭遇鼕的加速入侵。所以,秋分時節,是秋之疆域短暫的全盛時期。 木犀熱 農歷八月,雅稱桂月,秋分恰是桂香時節。
      秋分時節,南方往往依然暑熱未消,還難以把每隻秋老虎都關進籠子裡。舊時,人們把這時的悶熱天氣,稱為“木犀蒸”,悶熱都被說得如此文雅。
      範成大《吳郡志》記載:“桂,本嶺南木,吳地不常有之,唐時始有植者。浙人呼岩桂曰木犀,以木之紋理如犀也。有早晚兩種。在秋分節開者,曰早桂。在寒露節開者,曰晚桂。將花之時,必有數日鏖熱如溽暑,謂之木犀熱。言蒸郁而始花也。自是金風催蕊,玉露零香。” 以前在北京,我對於“木犀蒸”自是沒有切身的感觸,因為秋分時節,北京早已秋涼如水。
      2015年,秋分日我趕巧到湖南出差,恰好邂逅金桂。其時天氣依然悶熱,愛出汗的我還隨身攜帶著暑期出差的“標配”:毛巾。兩天之後,臨走時,天氣迥異。一場風雨之後,木犀蒸已然變成了木犀涼,真的是金風催蕊、玉露零香。於是我以此發了一條微博:“迎候你時,一樹芬芳;送別你時,滿庭花雨。”催蕊零香的涼爽,卻讓人頓生一絲小傷感。 雲銷雨霽,彩徹區明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天氣預報》背景音樂《漁舟唱晚》的音樂情境,正是出自雲銷雨霽的秋分時節。
      秋季來臨,很多地區的降水量銳減。以北京為例,與8月相比,北京9月的降水量會減少72%,10月減少86%。
      記得唐代李賀有一句詩:“少年心事當拿雲。”少年心性豪放,會有摘下雲朵的想法。但仔細想來,“拿雲”應該是與節氣有關的技術活。卷雲太遠,纖細又輕薄,摘雲仿佛隻扯下了幾片羽毛,沒有摘雲的儀式感和獲得感。層雲低垂著、鋪展著,灰蒙蒙的,感覺髒兮兮的,有點像黑心棉,估計有精神潔癖的少年不屑去摘。“烏頭風、白頭雨”的積雨雲,像恐怖片似的,少年就別摘了,電閃雷鳴的,多危險啊。春季風太大,流雲不容易摘。鼕季天太冷,摘到的可能是一手“雪糕”。還是摘秋天“白雲滿地無人掃”的淡積雲吧,高潔、雅致。而且秋分“雷始收聲”,雷公、電母一般也不會攪局。 秋分的雲 “秋天來得早,雲彩質量好;趕緊摘幾朵,回家做棉襖。” 俗話說:“二八月,看巧雲。” 夏季,要麼是“自我撥高”的積雨雲,黑雲翻墨、驚雷震天、白雨跳珠;要麼是“平鋪直敘”的層(積)雲,沉沉地密布著,整個天空都不會顯示,雨下得拖泥帶水。避之不及,怎會有看雲的心情?! 到了秋季,水汽蒸發減少,而氣壓梯度加大,大氣的通透性和潔淨度提高,流動性增強。總雲量減少,其中高雲的比例增加。由厚重改為輕靈,高天上流雲。此時的雲,宜人而不擾人,如絲如縷,淡薄、高遠,纖雲弄巧,*具動感和色彩,*可謂 “雲彩”。且“鴻雁二月北上,八月南下”,所以古時,二八月,看的是流雲、飛鴻的時令之美。
      “二八月,亂穿衣”,亂穿衣的時節看巧雲。
      氣像諺語說:“秋分白雲多,處處好田禾。”“處處好田禾”好理解,秋分正是“天下大熟”之時。那麼,秋分是否真的白雲多呢?我選取了幾個代表性城市,先看看北京、南京各個時節的雲量。
      與大暑時相比,北京秋分時節的總雲量減少了44%,低雲量*是減少了65%。秋分時節,至少在整個秋季是“藍藍的天上白雲飄”的那種中高雲在總雲量中占比*高的時候。由夏到秋,陰沉到非黑即灰的低雲,在秋分時確實是*少的。白雲的比例提高了,但總量還是略顯緊俏。
      與大暑時相比,南京秋分時節的總雲量隻減少了5%,但低雲量減少19%。總雲量幾乎還那麼多,減少的是低雲。北京是白白淨淨的中高雲在總雲量中占比增加,白雲還多少有些“供不應求”。如果說北京的“秋分白雲多”還有點牽強,那麼南京可以是這則諺語中天氣的“顏值擔當”。
      再看看成都和廣州。
      成都是一座“多雲”的城市,且秋雨纏綿。即使秋分時節,雲也處於“產能過剩”的狀態。與大暑時相比,成都的總雲量反而增加了20%,不過低雲量減少了9%。白雲確實多了,隻是太多了。藍天被搶戲,幾乎淪為配角。如果以供求關繫來制定白雲的價格,那麼成都秋分時的白雲,真的是物美價廉。
      即使到了秋分時節,廣州也不敢說是殘暑已消,因為一般要到霜降時節纔能步入秋季,所以雲依然體現著夏天的容顏。與大暑時相比,廣州在秋分時節的總雲量減少8%,但低雲量並未減少,所以“秋分白雲多”之說並不適合廣州。廣州要到小雪節氣,低雲纔會降至*少。顯然,隻是簡單的一句“秋分白雲多”,並不能放之各地而皆準。
      幾年前,我在江西三清山記下這樣一副對聯:“殿開白晝風來掃,門到黃昏雲自封。”白天,陽光輻射,對流增強,風力加大,所以風掃殿;傍晚輻射降溫,水汽凝結,雲量增多,於是雲封門。我之所以喜歡這副對聯,就是因為它既科學,又文學。如果沒有科學原理的支撐或者對於環境現像細膩的觀察,所謂文采,也是難以圓融的。換一個角度,如果科學尤其是科普的文字能夠有文學的加持,在人們的眼中,科學或許會*親切、*優美。
      古人對於秋分物候的描述是:雷始收聲,蟄蟲坯戶,水始涸。
      從春分時節的“雷乃發聲”,到秋分時節的“雷始收聲”,歷時半年的“雷人”季節就此終結。
      古人認為,行雲布雨的龍“春分登天,秋分潛淵”,於是雲和雨在秋分時節迅速減少。
      立春時節“蟄蟲始振”,尚未春暖便蠢蠢欲動。秋分時節“蟄蟲坯戶”,尚未秋寒便封塞巢穴,它們對於時令的預見力可謂天賦。
      秋天,給人一種高峻邈遠的感覺,能見度提高,通透、明淨、干爽。秋毫可以明察,秋水能夠望穿,長空萬裡,雲無留跡。所謂秋高氣爽,因為溫度降了,於是氣爽;因為雲量少了,於是秋高。尤其是低雲量的銳減,使得即使有雲,也大多是靈動的白雲,高潔淡遠而不沉悶壓抑。所以纔有“短如春夢,薄如秋雲”的說法。
      斷虹霽雨,淨秋空,山染修眉新綠。
      望處雨收雲斷,憑闌悄悄,目送秋光。
      世事短如春夢,人情薄如秋雲。
      長於春夢幾多時,散似秋雲無覓處。
      春夢秋雲,聚散真容易。
      按照古人的說法,此時“西方有白雲起如群羊為正氣,主大有年(年,谷熟也)”。
      《詩經》有雲:“英英白雲,露彼菅茅。”天上朵朵白雲飄舞,甘露惠及草木。 農事繁忙的秋分時節 我小時候背誦的節氣歌謠中有這樣一句:“白露快割地,秋分無生田。”秋分依然是農事繁忙的時節:“秋分收稻,寒露收草”,“秋分不割,霜打風磨”,“秋分時節兩頭忙,又種麥子又打場”。
      當然,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節奏,忙活著不同的作物。即使在華北平原,從北至南,便有“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和“秋分早、霜降遲,寒露種麥正當時”的差異。再往南,便是:“秋分放大田,寒露一掃光”,“秋分種山嶺,寒露種平川”,“寒露早、立鼕遲,霜降種麥正當時”。
      順應時令的播種,對於麥子的品質特別重要。先時者(種得太早),可能脆弱多病甚至不能成活。後時者(種得過晚),可能“薄色而美芒”,隻有麥芒長得漂亮,成為徒有“顏值”的麥子。
      得時之麥:“秱長而莖黑,二七以為行……食之致香以息,使之肌澤而有力。”適時播種的麥子,梗長穗色深,麥粒二七成行,殼薄、粒紅、籽重,喫這樣的面,口感和營養俱佳,使人紅潤而壯實。甚至有“四時之氣不正,正五谷而已矣”這樣的說法,意思是:氣候縱然異常,但隻要所喫的是得時生長的五谷即可。“是故得時之稼,其嗅香,其味甘,其氣章。百日食之,耳目聰明,心意睿智……身無苛殃”,似乎我們能否健康聰慧,與五谷是否應時有很大的關聯。
      2015年臨近秋分,我遠足郊外,梨剛剛罷園,山裡滿樹的棗子、滿地的栗子。俗話說:“旱棗澇梨。”這一年雨水不算多,果農說:“梨倒是水靈,栗子長得很小氣。本指望棗子長得瓷實些,但架不住蟲子霍霍(破壞)啊!” 秋分時節,人們還是盼望雨水的滋潤:“秋分不宜晴,微雨好年景。秋分有雨來年豐。秋分半晴又半陰,來年米價不相因(米不貴)。” 明代馮應京《月令廣義》中這樣評述:“(稻)將秀得雨,則堂肚大、谷穗長;秀實後得雨,則米粒圓、收數足。”正所謂:“麥秀風搖,稻秀雨澆。” **靠天喫飯的時代,什麼是好天氣?能予我溫飽的天氣便是好天氣,這是質樸而直白的天氣價值觀。人們無暇顧及什麼AQI(空氣質量指數)、什麼舒適度,就*別說什麼洗車指數了。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看到1963年某鄉村廣播站大喇叭發布的天氣預報稿,預報寒潮將至,首先提醒村民的是趕緊到豬圈裡鋪干草,可千萬別把小豬和母豬凍壞了。人們面對天氣,似乎首先想到的是作物和動物,而非人物。因為正是它們,纔能帶給人們生存的安全感。
      除了天氣,古人認為秋分、秋社的日期次序也與豐歉相關:“以秋分在社前,主年豐;秋分在社後,主歲歉。”諺雲:“分後社,白米遍天下;社後分,白米像錦墩。”宋代陳元靚《歲時廣記》載諺雲:“秋分在社前,鬥米換鬥錢;秋分在社後,鬥米換鬥豆。”《淮南子》曰:“秋分蔈定而禾熟。”收成多寡,年景好壞,不再是懸念,在秋分時節基本有了定論。
      為了收成,人們以發散而跳躍的思維,找尋著各種可能的關聯,使對於年景的占卜*像一門玄學。雖然現在也有關於作物產量的預報,但是預報模式與古法並無交集。 秋風秋雨 農歷八月的雨,被稱為“豆花雨”,“裡俗以八月雨為豆花雨”。農歷八月雨後一層秋涼,花事稀落,而豆花獨開,“一城秋雨豆花涼”。
      農歷八月的風,被稱為“裂葉風”,秋風吹到樹葉上,傷裂葉片,故名,亦稱“獵葉之風”。古人說:“撓萬物者,莫疾乎風。”秋風呼號,落木蕭蕭。撼動萬物者,沒有什麼比風*強悍的了!這是季風氣候之中,人們深刻的領悟。
      獵獵西風,古時又被稱為“閶闔風”,閶乃倡,闔乃合,秋風提示著人們需要開始倡導閉藏了。“金風漸起,嘶柳鳴旌,家家整緝秋衣,砧杵之聲遠近相接。教場演武開操,觱篥鳴於城角。*有檐前鐵馬,砌下寒蛩,晨起市潮,聲達戶牖。此城闕之秋聲也。”可見,所謂的秋聲,既包括自然的秋聲,也包括人文的秋聲。人文的秋聲,*具有時代的獨特印記。
      對於南方而言,往往是“熱至秋分,冷至春分”。北方一些地區在秋分時節已見初霜,“秋分前後有風霜”,“八月雁門開,雁兒腳下帶霜來”,所以“秋分送霜,催衣添裝”。
      雲由濃到淡,草木由密到疏,少了繁花縟葉。“天長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時候。”天與地,都在做著減法,都開始變得簡約和靜謐。
      季風氣候,季節*迭往往是從盛行風的變化開始的。風,應約而來。
      愁與西風應有約,年年同赴清秋。
      秋色從西來,蒼然滿關中。
      秋風萬裡動,日暮黃雲高。
      蕪然蕙草暮,颯爾涼風吹。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風泛須眉並骨寒。
      常恐秋風早,飄零君不知。
      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朝來入庭樹,孤客*先聞。
      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冷氣團進入戰略反攻階段,每次冷暖交鋒幾乎都伴隨著暖氣團的潰敗和冷氣團的“反客為主”,所以“一場秋雨一場寒”。但在西部一些地區,暖濕氣團尚未退卻,而干冷氣流要麼從高原北側東移,要麼從東部向西倒灌,冷暖空氣時常形成“亂戰”,導致陰雨連綿,所謂“華西秋雨”。
      巴山夜雨漲秋池。
      夜雨做成秋,恰上心頭。
      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
      亂灑衰荷,顆顆真珠雨。
      漠漠秋雲起,稍稍夜寒生。但覺衣裳濕,無點亦無聲。
      1933年,黃賓虹先生在遊歷青城山之時邂逅秋雨,據說當時路人皆奪路避雨,隻有他挑得一塊岩石坐雨觀景,等回到旅舍“蒙被酣眠打腹稿”。對於此事,他寫道:“青城大雨滂沱,坐山中移時,千條飛泉,令恍悟。若雨淋牆頭,干而潤,潤而見骨。墨不礙色,色不礙墨。” 他以近70歲的高齡,一任冷雨濕身,揣摩畫意,於是以花青融入淡墨描繪雨霧水氣,為“華西秋雨”提供了傳神的視覺注釋。正是:“潑墨山前遠近峰,米家難點萬千重。青城坐雨乾坤大,入蜀方知畫意濃。” 安知千裡外,不有雨兼風。
      風又飄飄,雨又蕭蕭。
      雨色秋來寒,風嚴清江爽。
      恨蕭蕭,無情風雨,夜來揉損瓊肌。
      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
      新寒中酒敲窗雨,殘香細裊秋情緒。
      夢也不分明,遠山雲亂橫。
      雲雨朝還暮,**春復秋。
      一夜雨聲涼到夢,萬荷葉上送秋來。
      憑畫檻,雨洗秋濃人淡。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一往情深深幾許?深山夕照深秋雨。
      風刀霜劍,冷氣團的一輪輪攻勢,使寒意漸增。
      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
      日夕涼風至,聞蟬但益悲。
      懷君屬秋夜,散步詠涼天。
      秋色冷並刀,一派酸風卷怒濤。
      秋風別蘇武,寒水送荊軻。
      金秋嚴肅氣,凜然不可容。
      蓋夫秋之為狀也,其色慘淡,煙霏雲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
      當然,深秋時節,霧霾也會漸漸增多。“濃霧知秋晨氣潤,薄雲遮日午陰涼”,但古時候往往是清新、單純的霧氣,現代的霧已很難那般清新、單純了。
      秋天,作為一個過渡季節,遠比夏或鼕短暫,卻是詩詞歌賦的豐產季節,一如作物。秋興秋悲,鄉愁心事,家國情懷,我*喜歡那一句:“秋氣堪悲未必然,輕寒正是可人天。” 疏朗時節,快意秋分。
      秋分 平分秋色 秋氣堪悲未必然, 輕寒正是可人天。
      每年9月23日前後,是秋分,到了晝夜平分之時。現今,北半球很多**依然是“一刀切”地以晝夜平分日(相當於春分和秋分)作為春季和秋季的起始日。詩雲:“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雲衢千裡明。”在詩人眼中,似乎是中秋滿月將秋色平分。實際上,真正平分秋色的是秋分,“晝夜均而寒暑平”。
      一位旅居歐洲多年的朋友對我說:“每年到夏至那**,我心裡就會咯噔一下,因為白晝由盛而衰了。到秋分的那**,心裡又會咯噔一下,因為開始晝短夜長了。”一個微妙的時間節點,往往帶給人們別樣的心念。
      對於氣溫,我的感觸是:初秋,升降隨意;中秋,反彈無力;深秋,保持不易。初秋的氣溫像減肥,剛剛降了又反彈。中秋的氣溫像大盤,降下容易升上難。深秋的氣溫像工資,沒降就算漲了錢。 夏、秋、鼕的博弈轉折 秋分時季節版圖上,秋坐擁約620萬平方公裡的勢力範圍,並意欲接管夏的江北地盤。
      就在秋與夏在長江沿線膠著之時,鼕已從青藏高原大本營悄然出山,並借助“外援”,在天山和大興安嶺將秋擊潰,贏得兩片“飛地”。鼕的領地迅速擴至約188萬平方公裡。此時,夏的疆土隻剩下約152萬平方公裡,僅為盛夏時代的1/4,在夏、秋、鼕的“三足鼎立”中位居末席。由於有副熱帶高壓這個“外部勢力”的資助,並有氣候變暖的“**形勢”,此時,夏之陣地易守難攻。
      秋分,恰是夏、秋、鼕“三國”博弈格局的轉折點。
      季節版圖上的焦點:秋分前,主要是夏、秋間的糾紛,秋蠶食夏的領土;秋分後,主要是秋、鼕間的爭端,鼕鯨吞秋的屬地。
      秋分時節,夏、秋的氣候分界線已至長江沿線。此後,秋在南線攻掠的餘地已然有限,在北線將遭遇鼕的加速入侵。所以,秋分時節,是秋之疆域短暫的全盛時期。 木犀熱 農歷八月,雅稱桂月,秋分恰是桂香時節。
      秋分時節,南方往往依然暑熱未消,還難以把每隻秋老虎都關進籠子裡。舊時,人們把這時的悶熱天氣,稱為“木犀蒸”,悶熱都被說得如此文雅。
      範成大《吳郡志》記載:“桂,本嶺南木,吳地不常有之,唐時始有植者。浙人呼岩桂曰木犀,以木之紋理如犀也。有早晚兩種。在秋分節開者,曰早桂。在寒露節開者,曰晚桂。將花之時,必有數日鏖熱如溽暑,謂之木犀熱。言蒸郁而始花也。自是金風催蕊,玉露零香。” 以前在北京,我對於“木犀蒸”自是沒有切身的感觸,因為秋分時節,北京早已秋涼如水。
      2015年,秋分日我趕巧到湖南出差,恰好邂逅金桂。其時天氣依然悶熱,愛出汗的我還隨身攜帶著暑期出差的“標配”:毛巾。兩天之後,臨走時,天氣迥異。一場風雨之後,木犀蒸已然變成了木犀涼,真的是金風催蕊、玉露零香。於是我以此發了一條微博:“迎候你時,一樹芬芳;送別你時,滿庭花雨。”催蕊零香的涼爽,卻讓人頓生一絲小傷感。 雲銷雨霽,彩徹區明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天氣預報》背景音樂《漁舟唱晚》的音樂情境,正是出自雲銷雨霽的秋分時節。
      秋季來臨,很多地區的降水量銳減。以北京為例,與8月相比,北京9月的降水量會減少72%,10月減少86%。
      記得唐代李賀有一句詩:“少年心事當拿雲。”少年心性豪放,會有摘下雲朵的想法。但仔細想來,“拿雲”應該是與節氣有關的技術活。卷雲太遠,纖細又輕薄,摘雲仿佛隻扯下了幾片羽毛,沒有摘雲的儀式感和獲得感。層雲低垂著、鋪展著,灰蒙蒙的,感覺髒兮兮的,有點像黑心棉,估計有精神潔癖的少年不屑去摘。“烏頭風、白頭雨”的積雨雲,像恐怖片似的,少年就別摘了,電閃雷鳴的,多危險啊。春季風太大,流雲不容易摘。鼕季天太冷,摘到的可能是一手“雪糕”。還是摘秋天“白雲滿地無人掃”的淡積雲吧,高潔、雅致。而且秋分“雷始收聲”,雷公、電母一般也不會攪局。 秋分的雲 “秋天來得早,雲彩質量好;趕緊摘幾朵,回家做棉襖。” 俗話說:“二八月,看巧雲。” 夏季,要麼是“自我撥高”的積雨雲,黑雲翻墨、驚雷震天、白雨跳珠;要麼是“平鋪直敘”的層(積)雲,沉沉地密布著,整個天空都不會顯示,雨下得拖泥帶水。避之不及,怎會有看雲的心情?! 到了秋季,水汽蒸發減少,而氣壓梯度加大,大氣的通透性和潔淨度提高,流動性增強。總雲量減少,其中高雲的比例增加。由厚重改為輕靈,高天上流雲。此時的雲,宜人而不擾人,如絲如縷,淡薄、高遠,纖雲弄巧,*具動感和色彩,*可謂 “雲彩”。且“鴻雁二月北上,八月南下”,所以古時,二八月,看的是流雲、飛鴻的時令之美。
      “二八月,亂穿衣”,亂穿衣的時節看巧雲。
      氣像諺語說:“秋分白雲多,處處好田禾。”“處處好田禾”好理解,秋分正是“天下大熟”之時。那麼,秋分是否真的白雲多呢?我選取了幾個代表性城市,先看看北京、南京各個時節的雲量。
      與大暑時相比,北京秋分時節的總雲量減少了44%,低雲量*是減少了65%。秋分時節,至少在整個秋季是“藍藍的天上白雲飄”的那種中高雲在總雲量中占比*高的時候。由夏到秋,陰沉到非黑即灰的低雲,在秋分時確實是*少的。白雲的比例提高了,但總量還是略顯緊俏。
      與大暑時相比,南京秋分時節的總雲量隻減少了5%,但低雲量減少19%。總雲量幾乎還那麼多,減少的是低雲。北京是白白淨淨的中高雲在總雲量中占比增加,白雲還多少有些“供不應求”。如果說北京的“秋分白雲多”還有點牽強,那麼南京可以是這則諺語中天氣的“顏值擔當”。
      再看看成都和廣州。
      成都是一座“多雲”的城市,且秋雨纏綿。即使秋分時節,雲也處於“產能過剩”的狀態。與大暑時相比,成都的總雲量反而增加了20%,不過低雲量減少了9%。白雲確實多了,隻是太多了。藍天被搶戲,幾乎淪為配角。如果以供求關繫來制定白雲的價格,那麼成都秋分時的白雲,真的是物美價廉。
      即使到了秋分時節,廣州也不敢說是殘暑已消,因為一般要到霜降時節纔能步入秋季,所以雲依然體現著夏天的容顏。與大暑時相比,廣州在秋分時節的總雲量減少8%,但低雲量並未減少,所以“秋分白雲多”之說並不適合廣州。廣州要到小雪節氣,低雲纔會降至*少。顯然,隻是簡單的一句“秋分白雲多”,並不能放之各地而皆準。
      幾年前,我在江西三清山記下這樣一副對聯:“殿開白晝風來掃,門到黃昏雲自封。”白天,陽光輻射,對流增強,風力加大,所以風掃殿;傍晚輻射降溫,水汽凝結,雲量增多,於是雲封門。我之所以喜歡這副對聯,就是因為它既科學,又文學。如果沒有科學原理的支撐或者對於環境現像細膩的觀察,所謂文采,也是難以圓融的。換一個角度,如果科學尤其是科普的文字能夠有文學的加持,在人們的眼中,科學或許會*親切、*優美。
      古人對於秋分物候的描述是:雷始收聲,蟄蟲坯戶,水始涸。
      從春分時節的“雷乃發聲”,到秋分時節的“雷始收聲”,歷時半年的“雷人”季節就此終結。
      古人認為,行雲布雨的龍“春分登天,秋分潛淵”,於是雲和雨在秋分時節迅速減少。
      立春時節“蟄蟲始振”,尚未春暖便蠢蠢欲動。秋分時節“蟄蟲坯戶”,尚未秋寒便封塞巢穴,它們對於時令的預見力可謂天賦。
      秋天,給人一種高峻邈遠的感覺,能見度提高,通透、明淨、干爽。秋毫可以明察,秋水能夠望穿,長空萬裡,雲無留跡。所謂秋高氣爽,因為溫度降了,於是氣爽;因為雲量少了,於是秋高。尤其是低雲量的銳減,使得即使有雲,也大多是靈動的白雲,高潔淡遠而不沉悶壓抑。所以纔有“短如春夢,薄如秋雲”的說法。
      斷虹霽雨,淨秋空,山染修眉新綠。
      望處雨收雲斷,憑闌悄悄,目送秋光。
      世事短如春夢,人情薄如秋雲。
      長於春夢幾多時,散似秋雲無覓處。
      春夢秋雲,聚散真容易。
      按照古人的說法,此時“西方有白雲起如群羊為正氣,主大有年(年,谷熟也)”。
      《詩經》有雲:“英英白雲,露彼菅茅。”天上朵朵白雲飄舞,甘露惠及草木。 農事繁忙的秋分時節 我小時候背誦的節氣歌謠中有這樣一句:“白露快割地,秋分無生田。”秋分依然是農事繁忙的時節:“秋分收稻,寒露收草”,“秋分不割,霜打風磨”,“秋分時節兩頭忙,又種麥子又打場”。
      當然,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節奏,忙活著不同的作物。即使在華北平原,從北至南,便有“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和“秋分早、霜降遲,寒露種麥正當時”的差異。再往南,便是:“秋分放大田,寒露一掃光”,“秋分種山嶺,寒露種平川”,“寒露早、立鼕遲,霜降種麥正當時”。
      順應時令的播種,對於麥子的品質特別重要。先時者(種得太早),可能脆弱多病甚至不能成活。後時者(種得過晚),可能“薄色而美芒”,隻有麥芒長得漂亮,成為徒有“顏值”的麥子。
      得時之麥:“秱長而莖黑,二七以為行……食之致香以息,使之肌澤而有力。”適時播種的麥子,梗長穗色深,麥粒二七成行,殼薄、粒紅、籽重,喫這樣的面,口感和營養俱佳,使人紅潤而壯實。甚至有“四時之氣不正,正五谷而已矣”這樣的說法,意思是:氣候縱然異常,但隻要所喫的是得時生長的五谷即可。“是故得時之稼,其嗅香,其味甘,其氣章。百日食之,耳目聰明,心意睿智……身無苛殃”,似乎我們能否健康聰慧,與五谷是否應時有很大的關聯。
      2015年臨近秋分,我遠足郊外,梨剛剛罷園,山裡滿樹的棗子、滿地的栗子。俗話說:“旱棗澇梨。”這一年雨水不算多,果農說:“梨倒是水靈,栗子長得很小氣。本指望棗子長得瓷實些,但架不住蟲子霍霍(破壞)啊!” 秋分時節,人們還是盼望雨水的滋潤:“秋分不宜晴,微雨好年景。秋分有雨來年豐。秋分半晴又半陰,來年米價不相因(米不貴)。” 明代馮應京《月令廣義》中這樣評述:“(稻)將秀得雨,則堂肚大、谷穗長;秀實後得雨,則米粒圓、收數足。”正所謂:“麥秀風搖,稻秀雨澆。” **靠天喫飯的時代,什麼是好天氣?能予我溫飽的天氣便是好天氣,這是質樸而直白的天氣價值觀。人們無暇顧及什麼AQI(空氣質量指數)、什麼舒適度,就*別說什麼洗車指數了。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看到1963年某鄉村廣播站大喇叭發布的天氣預報稿,預報寒潮將至,首先提醒村民的是趕緊到豬圈裡鋪干草,可千萬別把小豬和母豬凍壞了。人們面對天氣,似乎首先想到的是作物和動物,而非人物。因為正是它們,纔能帶給人們生存的安全感。
      除了天氣,古人認為秋分、秋社的日期次序也與豐歉相關:“以秋分在社前,主年豐;秋分在社後,主歲歉。”諺雲:“分後社,白米遍天下;社後分,白米像錦墩。”宋代陳元靚《歲時廣記》載諺雲:“秋分在社前,鬥米換鬥錢;秋分在社後,鬥米換鬥豆。”《淮南子》曰:“秋分蔈定而禾熟。”收成多寡,年景好壞,不再是懸念,在秋分時節基本有了定論。
      為了收成,人們以發散而跳躍的思維,找尋著各種可能的關聯,使對於年景的占卜*像一門玄學。雖然現在也有關於作物產量的預報,但是預報模式與古法並無交集。 秋風秋雨 農歷八月的雨,被稱為“豆花雨”,“裡俗以八月雨為豆花雨”。農歷八月雨後一層秋涼,花事稀落,而豆花獨開,“一城秋雨豆花涼”。
      農歷八月的風,被稱為“裂葉風”,秋風吹到樹葉上,傷裂葉片,故名,亦稱“獵葉之風”。古人說:“撓萬物者,莫疾乎風。”秋風呼號,落木蕭蕭。撼動萬物者,沒有什麼比風*強悍的了!這是季風氣候之中,人們深刻的領悟。
      獵獵西風,古時又被稱為“閶闔風”,閶乃倡,闔乃合,秋風提示著人們需要開始倡導閉藏了。“金風漸起,嘶柳鳴旌,家家整緝秋衣,砧杵之聲遠近相接。教場演武開操,觱篥鳴於城角。*有檐前鐵馬,砌下寒蛩,晨起市潮,聲達戶牖。此城闕之秋聲也。”可見,所謂的秋聲,既包括自然的秋聲,也包括人文的秋聲。人文的秋聲,*具有時代的獨特印記。
      對於南方而言,往往是“熱至秋分,冷至春分”。北方一些地區在秋分時節已見初霜,“秋分前後有風霜”,“八月雁門開,雁兒腳下帶霜來”,所以“秋分送霜,催衣添裝”。
      雲由濃到淡,草木由密到疏,少了繁花縟葉。“天長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時候。”天與地,都在做著減法,都開始變得簡約和靜謐。
      季風氣候,季節*迭往往是從盛行風的變化開始的。風,應約而來。
      愁與西風應有約,年年同赴清秋。
      秋色從西來,蒼然滿關中。
      秋風萬裡動,日暮黃雲高。
      蕪然蕙草暮,颯爾涼風吹。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風泛須眉並骨寒。
      常恐秋風早,飄零君不知。
      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朝來入庭樹,孤客*先聞。
      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冷氣團進入戰略反攻階段,每次冷暖交鋒幾乎都伴隨著暖氣團的潰敗和冷氣團的“反客為主”,所以“一場秋雨一場寒”。但在西部一些地區,暖濕氣團尚未退卻,而干冷氣流要麼從高原北側東移,要麼從東部向西倒灌,冷暖空氣時常形成“亂戰”,導致陰雨連綿,所謂“華西秋雨”。
      巴山夜雨漲秋池。
      夜雨做成秋,恰上心頭。
      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
      亂灑衰荷,顆顆真珠雨。
      漠漠秋雲起,稍稍夜寒生。但覺衣裳濕,無點亦無聲。
      1933年,黃賓虹先生在遊歷青城山之時邂逅秋雨,據說當時路人皆奪路避雨,隻有他挑得一塊岩石坐雨觀景,等回到旅舍“蒙被酣眠打腹稿”。對於此事,他寫道:“青城大雨滂沱,坐山中移時,千條飛泉,令恍悟。若雨淋牆頭,干而潤,潤而見骨。墨不礙色,色不礙墨。” 他以近70歲的高齡,一任冷雨濕身,揣摩畫意,於是以花青融入淡墨描繪雨霧水氣,為“華西秋雨”提供了傳神的視覺注釋。正是:“潑墨山前遠近峰,米家難點萬千重。青城坐雨乾坤大,入蜀方知畫意濃。” 安知千裡外,不有雨兼風。
      風又飄飄,雨又蕭蕭。
      雨色秋來寒,風嚴清江爽。
      恨蕭蕭,無情風雨,夜來揉損瓊肌。
      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
      新寒中酒敲窗雨,殘香細裊秋情緒。
      夢也不分明,遠山雲亂橫。
      雲雨朝還暮,**春復秋。
      一夜雨聲涼到夢,萬荷葉上送秋來。
      憑畫檻,雨洗秋濃人淡。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一往情深深幾許?深山夕照深秋雨。
      風刀霜劍,冷氣團的一輪輪攻勢,使寒意漸增。
      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
      日夕涼風至,聞蟬但益悲。
      懷君屬秋夜,散步詠涼天。
      秋色冷並刀,一派酸風卷怒濤。
      秋風別蘇武,寒水送荊軻。
      金秋嚴肅氣,凜然不可容。
      蓋夫秋之為狀也,其色慘淡,煙霏雲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
      當然,深秋時節,霧霾也會漸漸增多。“濃霧知秋晨氣潤,薄雲遮日午陰涼”,但古時候往往是清新、單純的霧氣,現代的霧已很難那般清新、單純了。
      秋天,作為一個過渡季節,遠比夏或鼕短暫,卻是詩詞歌賦的豐產季節,一如作物。秋興秋悲,鄉愁心事,家國情懷,我*喜歡那一句:“秋氣堪悲未必然,輕寒正是可人天。” 疏朗時節,快意秋分。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