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臺灣電影史話(修訂本)
    該商品所屬分類:藝術 -> 影視/媒體
    【市場價】
    412-598
    【優惠價】
    258-374
    【介質】 book
    【ISBN】9787106024598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 出版社:中國電影
    • ISBN:9787106024598
    • 作者:陳飛寶
    • 頁數:561
    • 出版日期:2008-09-01
    • 印刷日期:2008-09-01
    • 包裝:平裝
    • 開本:32開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數:510千字
    • 本書以編年史分期方式撰述,將臺灣電影放在臺灣政治經濟的框架下進行探討,將臺灣不同時期的政治、經濟、電影編綴起來,形成一種線性的脈絡聯繫,梳理臺灣電影美學與政治、經濟之間的關繫,同時,從臺灣電影自身發展規律進行論述。這部臺灣電影史著,對臺灣電影的產生(1896-1945)、恢復重建(1945-1959)、黃金時代(1960-1969)、繁榮(1970-1979)、調整(1980-1989)、轉型和衰落危機(1990-2004)過程,對不同時期的電影,從不同角度,由遠而近,由總體到制片、發行、放映、導演藝術創作和風格、特點、電影潮流、類型特色,做一個歷史的、客觀的、中肯的、較為完整繫統的論述,建立起歷史唯物主義和電影美學的臺灣電影史觀。
      臺灣電影史反映了臺灣人民前僕後繼,百折不撓的奮鬥不懈精神。電影既是政治、經濟、民眾生活集體記憶的一種呈現,歷史借由記錄再現,而也是經由記錄將記憶留置在影帶、照片之中。
    • 本書為原《臺灣電影史話》的修訂增補本。全書以編年史分期方式撰 述,將臺灣電影放在臺灣政治經濟框架下研究,探討臺灣電影產生、重建 、發展、繁榮、衰落的過程;對不同時期的電影,從不同角度,由遠而近 ,由總體到制片,發行、放映,到導演藝術創作風格、特點,以及電影潮 流、類型電影特色等,都做了歷史、客觀、較為完整繫統的敘述;為一百 多年來的臺灣電影發展做注記,使讀者洞悉臺灣電影歷史發展的軌跡,審 視整個臺灣電影與社會框架之間的互動關繫。書中安插劇照圖片,以豐富 內容。本書脈絡清晰,資料翔實,對認識與研究臺灣電影有重要的參考價 值。

    • 第一章 日據時期的臺灣電影(1896-1945)
      第一節 臺灣電影的萌芽
      一、電影傳入臺灣放映
      二、高松豐次郎在臺灣的電影活動
      三、總督府統治下的電影攝制
      四、早期的臺灣電影放映業
      第二節 臺灣電影業的興起
      一、臺灣總督府統治下的制片
      二、臺胞攝制電影的嘗試
      三、日本和臺灣合拍的故事片
      四、默片時代得寵的“辯士”
      五、臺灣文化協會的電影宣傳
      第三節 祖國大陸電影在臺灣的發行及其影響
      一、祖國大陸電影在臺灣的發行
      二、祖國大陸的電影對臺胞的影響
      第四節 戰爭體制下的臺灣電影業
      一、臺灣進入戰爭體制
      二、電影成為鞏固殖民地統治、擴大侵略的工具
      第二章 臺灣電影的重建和發展(1945-1959)
      第一節 臺灣電影事業的重建
      一、臺灣光復後的電影攝制機構
      二、光復後的電影發行業
      三、大陸電影公司赴臺拍片
      四、實行嚴苛的電影檢查制度
      第二節 公營電影制片廠:“中影”、“臺制”、“中制”
      一、“農教”百廢待舉,政宣優先
      二、“中影”誕生,在烈火、風雨中重建
      三、“中制”重建和勉力而拍的新聞紀錄片、故事片
      四、“臺制”電影的政治任務和臺灣現實
      五、“中教”服膺於教學
      第三節 民營公司初興
      一、從發行中西片起家
      二、制片多仰賴公營廠,出品國語片量少
      第三章 臺(閩)語電影(1955-1972)
      第一節 臺語電影的興衰
      一、臺語電影**波風潮
      二、臺語電影的發展
      三、臺語電影走向**,盛極而衰
      第二節 臺語電影民營制片公司
      一、臺語民營廠的勃興
      二、臺語電影先驅——何基明兄弟的華興電影制片廠
      三、林博秋與鶯歌湖山片廠
      四、產銷一體的臺語制作大公司
      五、臺語**制片——戴傳李
      第三節 臺語電影導演和**代導演群落
      一、不同省籍導演合作造就臺語電影的風潮
      二、**代電影導演——臺灣電影的開拓者
      第四節 臺語電影的作用和影響
      第四章 臺灣電影的黃金時代(1960-1969)
      第一節 公營電影公司的發展
      一、擴大出口及其電影輔導政策
      二、“中影”的“健康寫實”到“健康綜藝”制片路線
      三、“中制”和“臺制廠”的發展
      第二節 李翰祥創辦國聯及其導演藝術
      一、李翰祥創辦國聯及《梁山伯與祝英臺》掀起的狂潮
      二、創建國聯影業公司
      三、李翰祥的導演藝術
      四、李翰祥在臺灣電影中的地位和貢獻
      第三節 民營影業的黃金時期
      一、民營制片公司發展的背景
      二、沙榮峰創建聯邦影業有限公司
      三、黃卓漢創辦**影業公司
      四、中小規模的獨立制片公司
      第四節 名導演的藝術風格
      一、李行的鄉土電影
      二、一代武俠大師——胡金銓
      三、白景瑞喜劇電影的風格
      四、宋存壽的藝術探索
      第五節 瓊瑤電影王國
      一、瓊瑤電影風潮
      二、60年代瓊瑤電影的特色
      第五章 臺灣電影的繁榮(1970-1979)
      第一節 在世界的孤立與電影政策的調整
      一、臺灣政治形勢的遽變和電影文宣使命
      二、電影經濟政策的調整和管理
      三、公營制片機構的轉型
      第二節 民營影業公司
      一、大制片公司
      二、中等規模的制片機構
      三、一片公司
      四、放映院線功能與流弊
      第三節 李行從“三廳”回到鄉土
      一、轉型期再造**
      二、掀起第二波瓊瑤電影風潮
      三、回歸鄉土紀實電影
      第四節 白景瑞寫實、浪漫慧黠的電影
      一、追求電影藝術創新和浪漫慧黠的個人風格
      二、臺灣現實主義電影經典——《再見阿郎》
      三、喜劇片和瓊瑤片**風騷
      第五節 胡金銓的武俠電影美學
      一、享譽世界影壇
      二、胡金銓電影美學
      第六節 宋存壽的畸零感傷世界
      第七節 抗日電影
      一、抗日電影主流
      二、臺灣抗日電影題材和類型
      第八節 瓊瑤、玄小佛浪漫言情電影
      一、70年代的瓊瑤電影
      二、玄小佛的言情電影
      三、劉家昌的言情電影
      第九節 尋根溯源電影
      第六章 八十年代臺灣電影(1980-1989)
      第一節 臺灣政經局勢和公營電影業
      一、政治遽變和電影政策的松動
      二、“中影廠”的轉型,帶動電影風潮
      第二節 民營公司與臺港電影發行的轉型
      一、民營公司多元經營
      二、獨立制片人制度和導演工作室
      三、發行業分散投資
      第三節 電影的流變、濫觴
      一、政策電影的復闢
      二、“社會寫實片”的沒落
      三、“恐怖電影大師”——姚鳳磐
      四、朱延平對商業電影情有獨鐘
      第四節 林清介、徐進良的校園學生電影
      一、林清介言志和回吟清新的風格
      二、徐進良睿智的喜劇風格
      第五節 女性導演和瓊瑤電影的轉型
      一、臺灣女導演和女性電影
      二、瓊瑤電影的轉型
      第六節 老驥伏櫪,壯心不已
      第七章 臺灣新電影(1982-1987)
      第一節 臺灣新電影的崛起和發展
      一、臺灣電影新浪潮的崛起
      二、新電影落潮
      三、新電影的意義和影響
      第二節 侯孝賢的紀實電影美學
      第三節 陳坤厚的溫和人文關懷和**視覺風格
      第四節 楊德昌的都會夢魘和縝密的藝術結構
      第五節 張毅電影的古典風格和女性主體意識
      第六節 王童平易溫和道盡臺灣歷史滄桑
      第七節 萬仁溫和的現代都市風景線
      第八節 李佑寧對弱勢族群的關懷和藝術創意
      第九節 虞戡平電影的弱勢族群及海峽兩岸的情結
      一、對弱勢族群的關懷:《搭錯車》、《臺北神話》、《兩個油漆匠》
      二、《孽子》的驚怵黑暗王國
      三、時代的蒼涼:《海峽兩岸》
      第八章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的臺灣電影(1990-2004)
      第一節 政黨政治和電影危機
      一、政黨輪替和經濟衰退
      二、臺灣電影危機
      第二節 制片業的困境和蛻變
      一、制片業改弦易轍
      二、臺資的合拍片
      三、主要影片公司
      第三節 電影發行、放映轉型
      一、發行的垂直整合
      二、放映業的轉型
      第四節 作者電影和後新電影藝術
      一、侯孝賢的歷史觀照和客觀敘事風格
      二、楊德昌的精密社會省思和風格沉澱
      三、後新電影導演藝術
      第五節 臺灣商業電影的沒落
      一、商業電影欲整乏力
      二、臺灣黑道電影文化
      三、英年早逝的傑出導演——邱銘誠
      四、臺灣商業電影的**——朱延平
      第六節 一個電影時代的隱退
      一、臺灣電影一個重要時代宣告結束
      二、一代電影大師李翰祥的逝世
      三、武俠電影大師胡金銓的殞歿
      四、李翰祥和胡金銓比較研究
      五、白景瑞的永別
      第七節 超載的篾筏——李行
      一、致力於海峽兩岸電影及文藝界的交流和合作
      二、在臺灣電影中的特殊地位及對中國電影的貢獻
      第九章 臺灣新生代導演電影藝術(1987-2004)
      第一節 新生代導演群落
      一、新生代導演群體結構
      二、接受過良好的現代電影藝術教育
      三、尋求自主獨立制片,多仰賴電影基金會的輔導金
      四、新生代導演與**影展結緣
      五、新導演執著的電影藝術美學追求和風格
      第二節 李安中西合璧的電影藝術
      第三節 躋身**影壇的青年導演——蔡明亮
      第四節 新生代女性導演藝術
      一、電影纔女張艾嘉的女性電影
      二、黃玉珊對女性豐富情感世界的探索
      三、王小棣獨樹一格的喜劇和兒童電影
      四、章 蕙蘭的《小百無禁忌》
      第五節 傳承和創新:周晏子、葉鴻偉的人文電影
      一、周晏子的客家田園牧歌
      二、葉鴻偉電影的濃烈人文色彩
      第六節 後現代鏡語:何平、王獻箎的影像風格
      一、何平電影——“臺灣現實寓言”
      二、王獻箎的電影符號
      第七節 陳國富電影的類型化和徐小明電影角色的漂泊與皈依
      一、陳國富對漂泊靈魂的詮釋和藝術創意
      二、徐小明的混世少年和舊靈魂的塑像
      第八節 張志勇、林正盛、張作驥、陳玉勛的鄉土懷舊/紀實風格
      一、張志勇電影的生命悲歌
      二、林正盛的成長衝突顯影
      三、張作驥電影角色的宿命和渾然一體的藝術風格
      四、陳玉勛的通俗喜劇
      第九節 新進的導演:徐立功、賴聲川、黃明川、李崗、丁亞民
      一、“伯樂”兼導演徐立功與尹棋的《夜奔》
      二、李巨源、馮光遠的《為人民服務》
      三、賴聲川從舞臺到銀幕的導演藝術
      四、黃明川電影的邊緣人物
      五、編而優則導——李崗
      六、由作家進而改行做電影電視編導——丁亞民
    • 臺灣是我國**大島,屹立在我國東海與南海之間。1894年日本發動 甲午戰爭,1895年強迫戰敗的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等地給 日本。臺灣自1895年6月到1945年,淪為日本殖民地,長達半個世紀之久。
      日本殖民者對臺灣同胞在政治上進行殘酷的壓迫,經濟上進行敲骨吸髓的 掠奪。但是,臺灣同胞從未屈服過。由於日本打算將侵占的島民日本化, 處心積慮在教育、宗教、產業各方面改造臺灣,利用日本電影作為推行皇 民化政策工具。可是沒想到,正由於日本電影在臺灣的制作和發行,激起 臺灣愛國青年自制影片對抗。自制失敗,又搬來祖國大陸的電影作為反皇 民化的強力**。使日本人統治臺灣50年,不但殖民化政策失敗,*由於 大陸電影輸入臺灣,促成凝聚臺胞與大陸的民族情結,以至於不少臺灣青 年想盡辦法過海投奔祖國,升學從軍,就業,甚至加入電影行列。臺灣人 民通過武裝起義和繼承發揚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利用電影這一宣傳工具, 和日本殖民者進行了英勇頑強的鬥爭。
      一、電影傳入臺灣放映 日本侵略軍侵占臺灣後,不時遭遇到臺灣人的武力反抗。1898年3月, 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到任,開始投資建設物質基礎設施與社會基礎設施 ,推廣日語教育。總督府利用法律,維護日本投資者的利益與優勢地位。
      日本人幾乎壟斷了整個現代部門。日本商人尾隨日本殖民地政府陸續來臺 北做生意,也把西方文明的電影帶進臺灣。
      日軍在1895年6月進占臺北城,日商隨之在臺北城內發展日式娛樂生意 ,次年建有“東京亭”、“一龍亭”等簡陋劇場,演出日本戲劇。1896年8 月,“西洋鏡”出現於臺北淡水河岸的西昌街、文武街及祖師廟前。此“ 西洋鏡”日本稱“司き眼鏡”,1888年美國科學家愛迪生和他的助手狄克 森發明的“影像活動眼鏡”,經燈光反射旋轉軸杆軟片活動的影像,*大 缺點一次隻能供一個人觀賞,無法流行。臺北出現的“西洋鏡”,可能是 臺灣*早的電影。
      1895年,盧米埃爾的電影在巴黎首映後,次年便傳入上海。在京都紡 織公司任監察員的稻煙勝太郎,曾在裡昂工業學校念書,與發明電影機之 一的奧古斯特·盧米埃爾是同學。稻煙勝借助同窗之誼,買回兩臺盧米埃 爾的機器及若干電影包括《火車到站》、《海水浴》,並偕同盧米埃爾手 下的攝影師兼放映師杜雷爾(M.Durel),在1896年11月自法國馬賽港搭輪船 返回日本,在大阪市戎橋通南地演舞場公開放映。1897年2月,美國愛迪生 公司的電影放映機也經由大阪輸人日本,並曾在當時皇太子御前放映。隨 之日本出現“辯士”說明影片,電影**“辯士”的鼻祖駒田好洋與橫田 永之助,脫穎而出,還有現場樂隊演奏。日本出現了跑江湖放映電影的巡 回放映師(日本語叫“巡業興行師”)。駒田好洋成立“日本率先活動寫真( 電影)會”,巡映日本全國各地,他後來也介入電影制作與發行。橫田永之 助在1900年專程到法國,與百代公司訂定契約,輸入百代的新聞片。所以 ,百代公司拍攝日俄戰爭的影片後來也成為他的招牌影片。
      來自大阪的大島豬市,是法國電影協會(“法國自動幻畫協會”)的日 本籍干事,到臺灣販賣輕便鐵道枕木、福州瓦和各種建築木材,是一位愛 好電影的木材商人。根據日本塚田嘉信所著的《映畫史料發掘》記載,敘 述電影傳人臺灣的經過,任職於日本法國電影協會的電影技師松浦章三, 接受當時定居臺北經商的大島豬市的邀請,1900年6月6日兩人攜帶了該協 會的盧米埃爾電影機在日本神戶搭乘臺南號來臺,6月14日抵達基隆。臺灣 電影學者、導演李道明兩度赴日本收集日文版文獻,根據《臺灣日日新報 》1900年6月26日的報導:6月16日,松浦章三**在臺北“淡水館”的9號 間舉行首映會,共放映盧米埃爾的電影拷貝十餘部:《曬衣》、《火車到 站》、《水澆園丁》、《海水浴》、《軍隊出發》、《工人離開盧米埃工 廠》、《嬰兒喂奶》、《工人吵架》、《布萊克先生帽子戲法》等,頗受 在場觀眾喝彩。松浦章三在每部片子放映時,總是不厭其詳地解說劇情; 一部短片約一分多鐘。但經松浦氏的詳盡解說,十餘部電影竟然放映了一 個多鐘頭,讓觀眾感到特別的驚奇,大加喝彩。松浦章三也就成為臺灣電 影****位“辯士”(劇情解說員)。“淡水館”繫屬木造,原是清代的 登瀛書院,日本人改修為日本官方的招待所及官民交誼所,常有記者會、 團體聚會或歌舞劇團的演出,觀眾幾乎都是日本人,松浦章三的首映,是 給日本人辦電影欣賞會。6月21日起,便在城內的“十字館”公開放映一星 期,每晚6時起至10時止,也有臺灣人來買票觀賞。“十字館”建於1900年 元月,設備新穎,也就成為*早公開放映盧米埃爾電影的臺灣戲院。
      大島豬市和松浦章三在7、8月間,先在臺灣各地巡回放映“活動寫真 ”。9月1日起,回到臺北新起街(今內江街)的“臺北座”放映,同時搭配 上演一出藝妓及俳優(演員)的戲劇,“臺北座”是綜合性的劇場。大島豬 市巡映電影,無多少利潤可賺,1900年底之前,跑到福建福州經營照相, 賺了大錢,再轉往廈門,開設照相館,成為成功的攝影師。
      “活動寫真”在臺灣是一項奢華的娛樂,並未引起連續性的轟動,主 要是片源少沒及時供應,門票高價,放映員手搖放映機輪轉影片,還要旁 白解說,不甚方便。臺灣民眾習慣於看由寺廟、鄉裡、行業編組的“北管 子弟團”演出。1910年,臺灣人與日人合資在大稻埕火車站附近,蓋一座 “淡水戲館”,**演戲。1915年鹿港人辜顯榮(現臺灣海基會董事長辜振 甫父親)將其改建為“新舞臺”,三層樓高,經常上演大陸京劇、歌仔戲及 北管等。
      1901年11月17日新竹廳政府主辦了一場電影放映會,邀請新竹廳長及 守備隊長屬員及諸富紳等足有二百餘人,這是一場政治宣傳的放映會,招 待地方士紳,放映包括柴田常吉及深谷駒吉拍攝的八國聯軍攻打中國的戰 爭新聞片,內容有“北京近事如軍隊行進,*火演操,天津攻戰,煙臺占 領諸景”,宣傳日本軍隊的強大。
      臺灣人放映電影的*早記錄應是苗栗人廖煌。1903年,住在苗栗街的 臺灣人廖煌去東京,學習使用放映機方法達2個月,購置放映機和日本人及 外國人所拍攝的影片《北清戰爭》、《英杜戰爭》、《藝妓舞蹈》、《淺 草的特技》、《柔道比賽》及滑稽片等26部。在苗栗及臺北大稻埕、西門 町放映。在大稻埕新街公演2天,門票分1角及3角錢兩種。其中《北清戰爭 》是八國聯軍攻打北京的影片,《英杜戰爭》是南非的波爾戰爭新聞片。
      以長度80英尺來計算,二十五六部影片總放映長度不過30多分鐘,加上“ 辯士”的說明以及換片的時間,拖上個把鐘頭。至於票價與當時物價相比 ,不算太貴。
      P3-6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