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牡丹情緣(白先勇的昆曲之旅)(精)
    該商品所屬分類:藝術 -> 戲劇
    【市場價】
    1073-1556
    【優惠價】
    671-973
    【介質】 book
    【ISBN】9787100110860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 出版社:商務印務館
    • ISBN:9787100110860
    • 作者:白先勇|編者:陳均
    • 頁數:443
    • 出版日期:2016-04-01
    • 印刷日期:2016-04-01
    • 包裝:精裝
    • 開本:16開
    • 版次:1
    • 印次:1
    • ◆白先勇全面自敘與昆曲的因緣故事,深度解析自己為何摯愛昆曲、全身心投身制作青春版《牡丹亭》。讀懂他與昆曲的故事,就等於讀懂了昆曲文化傳承的重要意義。
      ◆精選白先勇與文化人士、學者的訪談對話,談笑風生之間,洞悉當今的昆曲文化事業和生存環境;與餘秋雨、許倬雲、李文儒等人精彩訪談,踫撞出思想火花,讀之令人深思啟發。
      ◆**收錄英美重要媒體對青春版《牡丹亭》的精彩劇評七篇,作為跨文化交流所引發的另一種解讀,角度新穎。
      ◆**展現御用攝影師許培鴻的大量**劇照、精彩幕後照片,四色精美印刷,多維度展示白先勇的“昆曲新美學”理念。    


    • 白先勇著的《牡丹情緣——白先勇的昆曲之旅》 一書全面收錄白先勇先生關於昆曲的隨筆,以及與昆 曲相關的精彩訪問與對談。自2004年起,白先勇策劃 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開始巡演,至2012年共演出 200場,成為這一階段著名的文化現像,有力推動了 昆曲在中國社會以及歐美的傳播。在這一期間,白先 勇形成並表述了其獨有的昆曲理念,不僅在眾多訪談 中披露青春版《牡丹亭》的制作過程、深入的文化, 還提出了“昆曲新美學”的概念。本書作為白先勇先 生推廣昆曲文化的集大成之作,全面展現了與昆曲的 因緣與感想、收獲與得失,以及制作青春版《牡丹亭 》和新版《玉簪記》的心路歷程。 《牡丹情緣——白先勇的昆曲之旅》一書全面收錄白先勇先生關於昆曲的隨筆,以及與昆曲相關的精彩訪問與對談。自2004年起,白先勇策劃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開始巡演,至2012年共演出200場,成為這一階段著名的文化現像,有力推動了昆曲在中國社會以及歐美的傳播。在這一期間,白先勇形成並表述了其獨有的昆曲理念,不僅在眾多訪談中披露青春版《牡丹亭》的制作過程、深入的文化,還提出了“昆曲新美學”的概念。本書作為白先勇先生推廣昆曲文化的集大成之作,全面展現了與昆曲的因緣與感想、收獲與得失,以及制作青春版《牡丹亭》和新版《玉簪記》的心路歷程
    • 白先勇,小說家、散文家、評論家、戲劇家。1937年生,廣西桂林人,名將白崇禧之子。臺灣大學外文繫畢業,美國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室”(Writer’s Workshop)文學創作碩士。著有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臺北人》、《紐約客》,長篇小說《孽子》,散文集《驀然回首》、《明星咖啡館》、《第六隻手指》、《樹猶如此》,舞臺劇本《遊園驚夢》、電影劇本《金大班的最後一夜》、《玉卿嫂》、《孤戀花》、《最後的貴族》等,撰有父親白崇禧傳紀《白崇禧將軍身影集》。
    • 驚 變

      我的昆曲緣由
      ——憶梅蘭芳與俞振飛 / 13
      我的昆曲之旅
      ——兼憶一九八七年在南京觀賞張繼青“三夢” / 15
      遊園驚夢二十年
      ——懷念一起“遊園”、一同“驚夢”的朋友們 / 23
      驚變
      ——記上海昆劇團《長生殿》的演出 / 27
      附:沉醉後的歡聚
      ——白先勇與昆劇界人士談《長生殿》(陸士清) / 35
      讓《牡丹亭》重現昆曲風華 / 43
      認識昆曲在文化上的深層意義
      ——訪“傳”字輩老藝人 / 45
      昆曲的魅力?演藝的*活
      ——與昆曲名旦華文漪對談 / 50
      與昆曲結緣
      ——白先勇對話蔡正仁 / 57
      文曲星競芳菲
      ——白先勇對話張繼青 / 69
      *代相思長生殿?文學與歷史的對話
      ——白先勇對話許倬雲 / 78
      《牡丹亭》和文化美學
      ——白先勇對話餘秋雨 / 87
      昆劇中的男歡女愛
      ——在香港大學的演講 / 106


      青春夢 上

      牡丹亭上三生路
      ——制作青春版的來龍去脈 / 127
      《牡丹亭》還魂記 / 131
      古典美學與現代意識
      ——在北京的演講 / 137
      姹紫嫣紅?青春再現
      ——在中國海洋大學的演講 / 141
      姹紫嫣紅開遍
      ——青春版《牡丹亭》八大名校巡演盛況紀實 / 157
      牡丹一百
      ——青春版《牡丹亭》百場演出感言 / 164
      《牡丹亭》西遊記 / 168
      英倫牡丹開 / 172
      昆曲的普及教育 / 183
      至高的文化使命 / 185
      面對世界
      ——昆曲與《牡丹亭》 / 187
      姹紫嫣紅兩百場
      ——青春版《牡丹亭》第二百場慶演感言 / 192
      “儒生”嶽美緹 / 196
      青春版《牡丹亭》的總導演汪世瑜 / 199
      曲終人不散
      ——《圓夢:白先勇與青春版〈牡丹亭〉》序 / 205


      青春夢 下

      一個是“美”,一個是“情”
      ——白先勇訪談錄 / 217
      關於《牡丹亭》的青春問題
      ——李文儒訪白先勇 / 236
      中國和美國:**化時代昆曲的發展
      ——白先勇對話吳新雷 / 248


      昆曲新美學

      琴曲書畫
      ——新版《玉簪記》的制作方向 / 292
      昆曲與中國抒情詩驚變
      我的昆曲緣由
      ——憶梅蘭芳與俞振飛
      我的昆曲之旅
      ——兼憶一九八七年在南京觀賞張繼青“三夢”
      遊園驚夢二十年
      ——懷念一起“遊園”、一同“驚夢”的朋友們
      驚變
      ——記上海昆劇團《長生殿》的演出
      附:沉醉後的歡聚
      ——白先勇與昆劇界人士談《長生殿》(陸士清)
      讓《牡丹亭》重現昆曲風華
      認識昆曲在文化上的深層意義
      ——訪“傳”字輩老藝人
      昆曲的魅力?演藝的*活
      ——與昆曲名旦華文漪對談
      與昆曲結緣
      ——白先勇對話蔡正仁
      文曲星競芳菲
      ——白先勇對話張繼青
      *代相思長生殿?文學與歷史的對話
      ——白先勇對話許倬雲
      《牡丹亭》和文化美學
      ——白先勇對話餘秋雨
      昆劇中的男歡女愛
      ——在香港大學的演講
      青春夢上
      牡丹亭上三生路
      ——制作青春版的來龍去脈
      《牡丹亭》還魂記
      古典美學與現代意識
      ——在北京的演講
      姹紫嫣紅?青春再現
      ——在中國海洋大學的演講
      姹紫嫣紅開遍
      ——青春版《牡丹亭》八大名校巡演盛況紀實
      牡丹一百
      ——青春版《牡丹亭》百場演出感言
      《牡丹亭》西遊記
      英倫牡丹開
      昆曲的普及教育
      至高的文化使命
      面對世界
      ——昆曲與《牡丹亭》
      姹紫嫣紅兩百場
      ——青春版《牡丹亭》第二百場慶演感言
      “儒生”嶽美緹
      青春版《牡丹亭》的總導演汪世瑜
      曲終人不散
      ——《圓夢:白先勇與青春版〈牡丹亭〉》序
      的傳統
      ——從平面到立體 / 295
      傳統與現代
      ——從青春版《牡丹亭》及新版《玉簪記》的制作講起 / 314
      白先勇的昆曲新美學:從《牡丹亭》到《玉簪記》
      ——陳怡蓁專訪白先勇 / 332
      昆曲應該成為大學教育的一部分
      ——白先勇、葉朗對話昆曲傳承 / 340
      青春念想
      ——央視《面對面》訪談 / 348
      像保存青銅器一樣保存昆曲
      ——央視《文明之旅》訪談 / 363


      附錄 一

      守護
      餘秋雨 / 379
      在春天裡觀看春天
      樊曼儂 / 386
      青春版《牡丹亭》的三重意義
      在“白先勇的文學與文化實踐暨兩岸藝文合作學術研討會”上的致辭
      王文章 / 389
      昆曲是一個仍然充滿生命力的傳統
      ——致中國文化部孫家正部長
      楊祖佑等撰 白先勇譯 / 392
      十年辛苦?十年有成
      李婷 / 394


      附錄二

      來自一個女孩的夢之泉,長達九小時耳眼銷魂的歌劇體驗,牡丹將要綻放
      史蒂芬?韋恩撰 陸雲雅譯 / 407
      一門精致的藝術
      邁克爾?茨威巴赫撰 陸雲雅譯 / 411
      被祝福的回生
      《牡丹亭》十月八日,星期天,上演於魯伯歐劇院
      伊利莎白?施威茲撰 陸雲雅譯 / 415
      《牡丹亭》:嫵媚女鬼以處子之身還魂
      伊斯嫚?布朗撰 陸雲雅譯 / 417
      瀋豐英和俞玖林:“中國版的羅密歐與朱麗葉”
      唐納德?胡特拉撰 陸雲雅譯 / 419
      《牡丹亭》:中國戲劇的高雅精美令David Dougill如痴如醉
      大衛?道吉爾撰 黃璇譯 / 421
      昆曲《牡丹亭》:蘇州昆劇院
      安?奧索莉歐撰 黃璇譯 / 423
      青春版《牡丹亭》二百場演出全紀錄 / 429


      後記?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陳均 / 433青春夢下
      一個是“美”,一個是“情”
      ——白先勇訪談錄
      關於《牡丹亭》的青春問題
      ——李文儒訪白先勇
      中國和美國:**化時代昆曲的發展
      ——白先勇對話吳新雷
      昆曲新美學
      琴曲書畫
      ——新版《玉簪記》的制作方向
      昆曲與中國抒情詩的傳統
      ——從平面到立體
      傳統與現代
      ——從青春版《牡丹亭》及新版《玉簪記》的制作講起
      白先勇的昆曲新美學:從《牡丹亭》到《玉簪記》
      ——陳怡蓁專訪白先勇
      昆曲應該成為大學教育的一部分
      ——白先勇、葉朗對話昆曲傳承
      青春念想
      ——央視《面對面》訪談
      像保存青銅器一樣保存昆曲
      ——央視《文明之旅》訪談
      附錄一
      守護
      餘秋雨
      在春天裡觀看春天
      樊曼儂
      青春版《牡丹亭》的三重意義
      在“白先勇的文學與文化實踐暨兩岸藝文合作學術研討會”上的致辭
      王文章
      昆曲是一個仍然充滿生命力的傳統
      ——致中國文化部孫家正部長
      楊祖佑等撰白先勇譯
      十年辛苦?十年有成
      李婷
      附錄二
      來自一個女孩的夢之泉,長達九小時耳眼銷魂的歌劇體驗,牡丹將要綻放
      史蒂芬·韋恩撰陸雲雅譯
      一門精致的藝術
      邁克爾·茨威巴赫撰陸雲雅譯
      被祝福的回生
      《牡丹亭》十月八日,星期天,上演於魯伯歐劇院
      伊利莎白·施威茲撰陸雲雅譯
      《牡丹亭》:嫵媚女鬼以處子之身還魂
      伊斯嫚·布朗撰陸雲雅譯
      瀋豐英和俞玖林:“中國版的羅密歐與朱麗葉”
      唐納德·胡特拉撰陸雲雅譯
      《牡丹亭》:中國戲劇的高雅精美令DavidDougill如痴如醉
      大衛·道吉爾撰黃璇譯
      昆曲《牡丹亭》:蘇州昆劇院
      安·奧索莉歐撰黃璇譯
      青春版《牡丹亭》二百場演出全紀錄
      後記?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陳均
    • 十年辛苦不尋常 ——我的昆曲之旅 白先勇 我的一生似乎跟昆曲,尤其是昆曲中國色天香的《牡丹亭》結上了一段纏綿無盡的不解之緣。小時候在上海,偶然機會看到了梅蘭芳與俞振飛珠聯璧合演出《牡丹亭》中**《遊園驚夢》,從此: 原來姹紫嫣紅開遍, 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 賞心樂事誰家院。
      這幾句戲詞,襯著笙簫管笛,便沁入了我的靈魂深處,再也無法祓除。第二次看昆曲表演受到莫大震撼是在一九八七年,又在上海,三十九年後重返大陸 ,趕上上海昆劇團*後**演出全本《長生殿》,由上昆當家生旦蔡正仁、華文漪擔綱。我記得那晚戲一落幕,我不禁奮身而起,喝彩鼓掌,興奮之情,不能自已,我深深受到感動。沒想到,經過“文化大革命”,昆曲噤聲十年,居然又在舞臺上浴火重生。那晚上昆的戲演得精彩,大唐盛世,天寶興衰,一時盡在眼前,但我不僅是為上昆的表演者喝彩,而*令我激動的是昆曲,我們中華民族美學成就*高的表演藝術,經過“文化大革命”暴風雨的摧殘,一脈香火,竟然還在默默相傳,這是一枚何等珍貴的文化火種!昆曲無他,得一“美”字,辭藻美、舞蹈美、音樂美、人情美,這是一種美的綜合藝術,是明清時代*偉大的文化成就之一。
      “我們這樣了不起的藝術,**不能讓它衰微下去!”那晚看了《長生殿》後,我如此動心起念。
      然而昆曲的頹勢仍然無法遏止。**線的演員老了,觀眾年齡層愈來愈高,昆曲舞臺呈現也逐漸老化,雖然“文化大革命”後,昆曲恢復了表演,然處在整個急速求新望變的大環境中,昆曲生命仍然脆弱,處處受到生存威脅,這也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在**化的浪潮中面臨的危機,如何將傳統與現代銜接,使得我們有幾千年輝煌歷史的文化,在二十一世紀的舞臺上,重放光芒,這是每個關心中國文化的人不得不深思的一個命題。昆曲的振衰起敝,應該隻是整個中華文藝復興的一幕序曲。
      但我們總不能眼睜睜看著昆曲在我們這一代手中漸漸消沉下去。於是海峽兩岸,一群對中國文化有熱忱、對昆曲*是愛護有加的文化精英、戲曲精英,由我振臂一呼,組成一支堅強的創作隊伍,大家眾志成城,於二○○三年四月起,經過整整一年的籌備訓練,終於制作出一出上中下三本九小時的昆曲經典:青春版《牡丹亭》。這是一項海峽兩岸的文化人、藝術家,共同打造出的巨大文化工程,事後看來簡直是項“不可能的任務”。然而一開始我們的態度卻是嚴肅的,我們不是在“玩”戲,而是認真地試圖將湯顯祖這出十六世 驚變 一九八二年八月中,一個風雨交加的晚上,臺北 市中山紀念館前有這樣一幕景像:在大雨滂沱中,有 上千把雨傘蜂擁而至,那是一幅十分壯觀而又激動人 心的場面。原來《遊同驚夢》舞臺劇演到第六場,忽 然臺風過境,本來臺北中山紀念館已經閉館,那晚的 戲無法上演。但一個月前《遊》劇十場戲票早已預售 一空,臺灣各家媒體竟相報道,觀眾的期望已經達到 沸點。那天下午,制作單位“新像”接到幾百通觀眾 打來的詢問電話。正在千鈞一發之際,臺風突然轉向 ,我拉起制作人樊曼儂直奔世華銀行,把正在開會的 市府秘書長馬鎮芳請出來,要求他下令臺北中山紀念 館開館,否則我們無法向過度熱烈的觀眾交代。馬秘 書長了解到情況嚴重,馬上打電話給童館長,請他開 館。當晚在傾盆大雨中,臺北中山紀念館二干四百個 座位,無一虛席,而且連過道上都坐滿了人,有些買 不到票的觀眾不知怎地也鑽了進去。那晚,冒著風雨 到臺北中山紀念館的觀眾,的確不虛此行,觀賞到一 場精彩*倫的表演:盧燕、歸亞蕾、胡錦、錢璐、陶 述、曹健、崔福生、劉德凱、吳國良、王宇這些海內 外**的表演藝術家,都把他們的*活兒在舞臺上發 揮到了**,他們在臺灣的舞臺上,豎立了一座戲劇 表演裡程碑。《遊》劇中有這樣一句戲詞: 像這枰的好戲,一個人一生也隻能看到一回罷了 ! 這是戲中賴夫人(錢璐飾)的一句話,抗戰勝利 後,她在上海美琪大戲院看到梅蘭芳、俞振飛珠聯璧 合演出昆曲《遊園驚夢》有感而發。我相信二十年前 那個臺風夜,看過那場精彩表演的觀眾,不少人事後 回憶起來,也有同感。
      《遊園驚夢》舞臺劇其實也就是在風雨飄搖中成 形的,過程的艱難驚險可以寫成一本書。《遊》劇創 下的多項紀錄,是**的,恐怕也是*後的了。首先 我們能把這一臺***的舞臺劇演員湊在一起已屬奇 跡,而且這些名演員竟分文酬勞不取,因為我們付不 起他們的演出費用。他們**是為了表演藝術,全身 投入。我天天去看他們排練,足足排了一個半月,眼 看著導演黃以功跟演員們每天磨戲八小時。在排戲期 間,我看到了這些**演員的敬業態度和自我要求的 努力,沒有一個缺席,沒有一句怨言。他們這種為藝 術獻身的精神,令我肅然起敬,同時也看到培養出千 錘百煉的舞臺演技,是項多麼耗費心血的事業。
      我們的舞臺工作者也是一時之選的藝術家。舞臺 設計聶光炎,音樂許博允,書法董陽孜,攝影謝春德 、張照堂,服裝設計王榕生,這些人都是各當一面的 宗主,而且他們的貢獻也是分文不取的,那是一次藝 術智慧的互相激蕩。聶光炎設計的那個富麗堂皇的場 景,迄今仍是經常被用以示範的經典之作。董陽孜一 手龍飛鳳舞的書法,使得舞臺上滿溢著書香氣。許博 允的一聲怨笛奏起,觀眾的情緒也就跟著幽幽地回溯 到金陵秦淮去了。謝春德把盧燕、胡錦、歸亞蕾*美 麗的一刻定了格,化作永恆。這群傑出的藝術家,把 《遊》劇裝扮得花團錦簇。能把這群藝術家聚齊一堂 ,為《遊》劇共襄盛舉,又是另外一項奇跡。
      當然,舞臺劇*後就是要看演員的表演,演員的 “做工”決定一出戲的成敗。《遊》劇的那一臺演員 個個都是好角,全都“鉚上”,把看家本領使了出來 ,演員們過足了戲癮,觀眾也都看得凝神靜氣,如痴 如醉。我一連看足了十場,總算沒有白辛苦一場。《 遊》劇雖然有很多精彩的片段,但我覺得*動人心弦 的就是年邁的錢將軍(曹健飾)臨終時與他年輕貌美 的夫人藍田玉(盧燕飾)那一場對手戲。曹健的戲不 多,可是他飾演的錢鵬志錢將軍卻是個關鍵人物。曹 健把錢將軍演活了,臨終時對他年輕夫人幾聲疼惜而 又諒解的呼喚“老五——”,把觀眾的眼淚都叫出來 了。曹健在從我作品改編的電影《金大班的*後一夜 》及《孽子》也露過面,角色**不同,可是曹健演 來樣樣稱職,這就是老演員的功夫,演什麼像什麼。
      《遊園驚夢》正式公布排演的記者會上,曹健代表演 員們致辭,他說他*喜歡演出的還是舞臺劇,因為在 舞臺上纔顯得出真功夫。的確,在《遊》劇的舞臺上 ,曹健表現了他的大將之風。前一陣子在報上看到曹 健因中風而逝世,他多年的伴侶錢璐女士、一位同樣 **的演員哀慟莫名的消息,不勝欷噓。錢將軍真的 走了,將軍一去,大樹飄零。曹健的確是演藝界的一 員赫赫上將。P23-25 紀的經典之作賦予新的藝術生命,再度“還魂”,在二十一世紀的舞臺上重放光芒。我們希望能借著制作一出經典之作,培養出一批青年演員,接班傳承,將青年觀眾,尤其是高校學生,召喚回戲院,觀賞昆曲,使他們重新發現中國傳統文化之美。*後的目的當然希望恢復昆曲本來青春亮麗的面貌,所以我們將之稱為青春版的《牡丹亭》。我們的大原則是:尊重古典而不因循古典,利用現代而不濫用現代,古典為體,現代為用,是在古典傳統的根基上,將現代元素,謹慎加入,使其變成一出既古典,又現代的藝術精品。回歸“雅部”,是我們整個昆曲美學走向。明清時代,昆曲本屬雅部,本就是一項有文人傳統的高雅藝術,因為昆曲原產於昆山,受吳文化孕育而成,先天就有江南文化中*精致、*典雅的成分。我們跟蘇州昆劇院合作,也就是*自然不過的事情了,因為蘇昆成員,大多屬姑蘇子弟,天生就有吳文化的基因,而他們的語言帶有蘇州腔,也就是昆曲的本色了。
      我們理想甚高,抱負很大,但執行起來,困難重重,遠超預期,未來結果如何,也實難預料。後來青春版《牡丹亭》制作成功,演出轟動,一半天意,一半人事。青春版《牡丹亭》的確是許多因緣際會湊在一起,天意垂成。首先選中男女主角俞玖林、瀋豐英這一對金童玉女,似乎前定。但邀請汪世瑜、張繼青來指導兩位青年演員,則是我經過深思熟慮的考量。首先,我推舉汪世瑜做青春版《牡丹亭》的總導演,就是一項關乎成敗的決策。中國戲曲傳統,本來沒有導演制,戲都是老師傅“捏”出來的。這些老師傅本身就是**演員,“捏”出來的戲,當然都合乎昆曲法則。然而當今的導演制,導演多為話劇導演,並不熟悉昆曲四功五法,其所發揮隻有在舞美道具上,導出來的戲也未必是一出正宗昆曲。汪世瑜是巾生魁首,師承周傳瑛,飾演柳夢梅,瀟灑飄逸,由汪世瑜做總導演“捏”戲,*恰當不過,此外,導演組還加入了翁國生、馬佩玲,都是浙昆**昆曲演員,我們的導演群,陣容堅強。請出張繼青訓練瀋豐英,是一項關鍵性的決策。張繼青是昆曲旦角祭酒,唱功沉厚,身段規範嚴謹,對杜麗娘一角的詮釋,有獨到見解,她的《尋夢》**,無人能及。由張繼青手把手精心磨煉出來的杜麗娘自然起步高。張繼青的《尋夢》師承姚傳芗,於是“傳”字輩老師傅的姑蘇風範,透過汪世瑜與張繼青,便傳承到俞玖林和瀋豐英身上——這便是我們標舉的正統、正宗、正派的昆曲表演傳統。但力邀張繼青、汪世瑜跨省跨團參加《牡丹亭》團隊,我曾下足功夫,費盡唇舌輩的昆曲大師學戲,把昆曲大師們的*活繼承下來,如今小蘭花班生旦淨末丑行當整齊,可以排演大戲了。
      同一個戲組,同一批人,連續十年演同一出戲演了兩百三十多場,這在昆曲演出**,***。而且*難得的是這兩百三十多場,滿座率竟高達百分之九十,有的大場子,觀眾四五千。這種演出,**打破昆曲演出傳統。二十世紀五○年代,因《十五貫》的走紅,有“一出戲救活了一個劇種”之說,青春版《牡丹亭》也是一出戲振興了昆曲,而且是發自民間的自然力量。
      青春版《牡丹亭》成功的因素為何?這些年來有許多學者專家都評論過,作為制作人,經過親身體驗,我有幾點看法: 首先青春版《牡丹亭》的制作是一次學術界、文化界、戲曲界的大結合。制作團隊裡有學者、藝術家(畫家、書法家、舞蹈家)、昆曲大家。明清時期,昆曲演出往往是文人與伶人的結合,所以昆曲纔能富有詩的意境,充滿文人氣息。青春版《牡丹亭》是在恢復這個老傳統,而且是兩岸文化人與戲曲表演家的**結合,彼此截長補短,可以說是近年來兩岸合作共同打造的文化工程中,*具影響力的一項。連臺灣*負盛名的書法家董陽孜及畫家奚淞的藝術**,也上了我們的舞臺。
      青春版《牡丹亭》中,傳統與現代結合成功,這是我們*大的挑戰。我們要制作的是一出既傳統又現代的昆曲。二十一世紀的大劇院多半是西方歌劇廳式的舞臺,燈光以計算機控制。表演藝術與科技結合是必行之路,如何利用科技而不為所役,是我們嚴肅的考慮,在舞美、燈光、服裝設計、舞臺調度各方面,我們謹慎的注入了現代元素。
      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除了天助還有人助。其實是多少人的善心、誠心在背後支撐,讓我們乘風破浪,安全抵達目的地。這出戲的制作和巡演需要巨大投資,十年來的費用超過三千萬人民幣,這全靠一批有心的企業家無私的挹注,我們這出戲纔能平步青雲。因為我們的制作,精益求精,什麼都用*好的,當然所費不貲,而我們的演出,很多場是公益性的校園演出,沒有回收,目的隻希望能引起學生對昆曲的興趣熱情。然而這些都需要錢,沒有錢,寸步難行。這些年來募款便成為我沉重的工作。向人托缽化緣,*非我所長。有一次面對著贊助人,一頓飯下來,就是開不了口。我的秘書在旁等急了,干脆向贊助人說明來意,講出數目。幸虧大多數的贊助人都是因為對我信任,認同我們復興昆曲的文化大業,自動解囊相助。**個是臺積電曾繁城先生,我們的“籌辦費”是他捐的,他真的熱愛昆曲,看了好幾輪青春版《牡丹亭》。澳門瀋秉和先生因為在香港看到我們的戲,主動找到我,願意支持,我們頭一輪二百套亮麗的戲服行頭便是他捐助的。香港餘志明先生及夫人陳麗娥女士不僅是我們的贊助人,也變成了青春版《牡丹亭》*熱忱的擁護者,十年間,青春版《牡丹亭》重要演出,他們二位一定到場打氣加油,我跟他們不知分享過多少次演出成功的興奮。香港何鴻毅家族基金贊助我們三年,這是關鍵的三年,二○○六至二○○八年,青春版《牡丹亭》在十多所高校,掀起一陣昆曲熱、牡丹熱。二○○七年北京**大劇院落成試演,昆曲隻邀請了青春版《牡丹亭》,但演出還需要費用的,臨時纔通知我們,一時間幾十萬人民幣哪裡找?香港中文大學校董周文軒先生得知我們的困境,二話不說,頂著六月天的大太陽親自走到銀行彙款給我們救急,不料兩三天後,周先生進了醫院,一病不起,那是他*後一項善舉,令我懷念至今。第二百場慶演在**大劇院歌劇廳演出,這場演出花費是大的,美國趙廷箴文教基金會,及臺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是這次的贊助人。我們換了新行頭,演員在舞臺上,光彩奪人。臺達電贊助*新投影機,我們在大劇院的展覽廳開了一個盛大的青春版《牡丹亭》攝影展,以*新技術設計了兩面光牆,一面青春版《牡丹亭》,另一面新版《玉簪記》,絢麗奪目,攝影師替青春版《牡丹亭》拍下的二十多萬幅照片,如今選出*精粹的作為展覽,規模之大,陳列之精美,一時震動京師。*後必須提到蘇州臺商李雲政、沙曼瑩夫婦,他們出錢出力外,對演員的呵護照顧,無微不至,令人感動。
      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除了媒體特別厚愛,鋪天蓋地的宣傳外,學術界昆曲專家學者的充分肯定,也大大幫助了青春版《牡丹亭》在學術界站穩一席之地。周秦(蘇州大學)、吳新雷(南京大學)、葉長海(上海戲劇學院)、寧宗一(南開大學)、餘秋雨(上海戲劇學院)、葉朗(北京大學) 、江巨榮(復旦大學)、鄒紅(北師大)、黃天驥(中山大學)、劉俊(南京大學)、黎湘萍(中國社科院文研所)、王文章(中國藝術研究院)、朱棟霖(蘇州大學)、傅謹(中國戲曲學院),都曾作文贊揚過青春版《牡丹亭》,而且親身參加多次青春版《牡丹亭》研討會。
      這十年來,青春版《牡丹亭》的巡回演出,我大概跟了一大半,我並不是一個熱衷旅行的人,尤畏車馬勞頓,沒想到到了晚年,為了青春版《牡丹亭》,飛來飛去,走遍大江南北,遠至歐美,有時覺得自己像個草臺班班主,領著個戲班子到處闖江湖。因為跟小蘭花班演員相處日久,隨著青春版《牡丹亭》演出的起起伏伏,我跟他們也生出一種成敗相關、休戚與共的感情來。二○一三年鼕天,我重返蘇州,與小蘭花班相聚於滄浪亭,那是十年前,我向男女主角解說《遊園驚夢》的所在。十年後,大家回憶青春版《牡丹亭》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歡笑居多,有一種共同完成一件大事的欣慰,但似水流年,也有些微曲終人散的惆悵。十個小蘭花班成員說要獻給我一個禮物,不提防,笛聲響處,他們合唱起《遊園》中的一段【皂羅袍】來: 原來姹紫嫣紅開遍, 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 二O一五年三月八日 。
      二○○三年至二○○四年春,這一年魔鬼營式訓練,早九晚五,有時還開夜班,替青春版《牡丹亭》打下了根基。排練的場地是一座還沒蓋好的大樓(現在的蘇州萬豪酒店) ,當時尚未裝上門窗,鼕日寒風凜凜,四面來襲。我裹著鴨絨大衣,在排練場“督軍”,跟排練人員一起足足喫了一個月的大肉包子,眼看著青年演員在數九寒天穿著單薄戲衣,在寒風中拼命練功,流汗流淚,終於把一出九個鐘頭的大戲,淬煉成形。張、汪兩位老師傅嚴格把關,對於演員的要求,一絲不苟。看了青春版《牡丹亭》的排練,我對昆曲藝術又增加了十二萬分的敬佩。這是一種極高難度的表演藝術,其美學成就,無出其右。昆曲載歌載舞、無歌不舞,是把歌唱與身段融合得天衣無縫的表演。西方歌劇有歌無舞,芭蕾有舞無歌,這兩種表演藝術的精髓,昆曲兼而有之。
      籌備的一年,青春版《牡丹亭》臺北的創作組也沒有空過**。在我和樊曼儂召集下,編劇組成員有華瑋、張淑香、辛意雲三位學者專家,密集開會,磨了五個月,把劇本整編完成。我們的原則是隻刪不改,把原劇五十**刪減成二十**,圍繞著“情”的主題設計出“夢中情”(上本)、“人鬼情”(中本)、“人間情”(下本)。所謂“不改”,隻是不改湯顯祖華麗的唱詞,可是為了順應劇情及制造戲劇效果,我們在場次重組、故事剪接等方面花了很大工夫,就像電影剪輯一樣,整理出一個緊湊流暢而不失原著豐富內涵的劇本,這個劇本替青春版《牡丹亭》奠下扎實的基礎。大導演王童是我們的美術總監,他替青春版《牡丹亭》的美學定了調。王童替這出戲精心設計了兩百套戲服,他去蘇州多次,親自挑選綢料,尋找幾代相傳的老繡娘。青春版《牡丹亭》的服裝典雅精致,美輪美奂,對戲曲界產生革命性的影響。青春版《牡丹亭》的十三個男女花神,又是一大亮點,由吳素君編舞,花神們姍姍出場,一亮相,往往獲得臺下觀眾驚艷的掌聲。其他舞美、燈光、音樂,都經過周密的整體考慮,**為青春版《牡丹亭》唯美的風格打造。林克華(舞美、燈光)、王孟超(舞美)、黃祖延(燈光),都是臺灣舞臺工作者一時之選,蘇昆周友良為青春版《牡丹亭》整編的曲子,亦替這出九個鐘頭的戲立下了不小的功勞。
      二○○四年四月二十九日青春版《牡丹亭》上本終於在臺北“**大劇院”首演。臺灣《聯合報》頭版頭條報道青春版《牡丹亭》即日演出的新聞並附大幅杜麗娘《寫真》劇照──其實,這一年來,兩岸媒體早已陸續報道青春版《牡丹亭》的林林總總。演出前一兩個月,青春版《牡丹亭》的宣傳,鋪天蓋地而來,除了各種媒體的報道,同時在Page One書店舉辦了一個青春版《牡丹亭》的劇照展,攝影師許培鴻精美*倫的劇照,**大規模露面。許培鴻的照片,把一對俊美的青年男女主角推介到全世界,他的照片對青春版《牡丹亭》的宣傳立了大功。十年來,他鍥而不舍,拍攝了二十多萬張青春版《牡丹亭》幕前幕後的照片,一出戲有如此豐富的攝影資料,恐怕是**的。宣傳規模如此之大,把觀眾的期望調到*高點。對於首演,我們是誠惶誠恐的,雖然一年來我們這個團隊都盡了*大努力,但結果如何,無人能預料。戲要搬上舞臺纔見真章,觀眾能否接受,也是一個問號。但如果青春版《牡丹亭》首演失敗,不僅我們的努力心血付諸東流,對我們標舉的“昆曲復興”運動*是重挫。因此我們對於臺北首演,兢兢業業,嚴陣以待。
      臺北首演其實並非那麼順利。首先,蘇昆的道具櫃遲來了兩天,我們隻剩兩天時間搭臺,這是一出新戲、大戲,燈光、舞美相當復雜,兩天時間遠遠不夠,隻得雇用加倍工作人員,四十八小時通宵趕工。演出前那幾天,我們都繃緊了神經。首演那晚,美術總監王童犧牲前臺看戲,留在後臺把關,每個演員出場,都要經過他嚴格審查服裝造型。臺北演出兩輪,九千張票賣得精光,頭一晚“**大劇院”一千五百個座位滿座,前幾排還坐滿了世界各地的學者專家,因為同時間在臺北召開了一個“湯顯祖與《牡丹亭》**學術研討會”。蘇昆的青年演員是**次登上這樣**性的大舞臺,小春香瀋國芳後來回憶,她上臺一出場,兩條腿在打哆嗦。可是**晚蘇昆青年演員便有超水平的演出,令人驚艷,男女主角,水袖紛飛,勾動了所有的觀眾;謝幕時,臺下掌聲雷動,觀眾起立喝彩十幾分鐘。我挽著男女主角俞玖林、瀋豐英走向臺前,深深感受到觀眾的興奮情緒如潮水般湧來,那一刻,我猛然感悟到:一個新的昆曲時代可能即將來臨。
      以後數年間,青春版《牡丹亭》巡演所到之處,海峽兩岸、大江南北、歐美、新加坡,這樣的熱烈場面都被一再復制。七年間,至二○一一年共演出兩百場,觀眾人次達三十餘萬,幾乎場場滿座,青年觀眾占六七成,《北京青年報》有這樣的標題《青春版〈牡丹亭〉 使昆曲觀眾年齡下降三十歲》。兩百場演出,我大概跟了一百五十場,尤其是頭幾年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途徑,還處在披荊斬棘,篳路藍縷階段,必須由我親自領軍作戰,每次演出都是一場必須攻克的“戰役”,青春版《牡丹亭》剛剛起步,一跤都摔不得。但當時大環境並不利於昆曲推廣,其實昆曲式微已久,十九世紀,有幾個時期,昆曲幾乎從舞臺上**消失,“文化大革命”十年當然損傷*大,昆曲觀眾愈來愈萎縮,大學青年學生,百分之九十以上從未看過昆曲。處此逆勢,如何號召廣大青年觀眾步入劇場,安靜地觀賞有六百年歷史的高雅古典藝術,是我們*大的挑戰。但一種表演藝術,沒有青年觀眾,尤其青年知識分子的支持,不會有未來。我一直持有一個信念,昆曲之美足以打動人心,而湯顯祖的經典之作《牡丹亭》,浪漫瑰麗的愛情故事定能吸引青年男女,青春版《牡丹亭》在臺北首演,觀眾熱烈反應,*加奠定我的信心。但如何將這些訊息傳給大眾,就要靠宣傳了,宣傳是青春版《牡丹亭》巡演過程中的首要工作。每次演出,除了舉行盛大的新聞發布會外,我會接受各種媒體訪問:電視、廣播、網絡、報刊,光是電視,我上過中央電視臺不下十次,還有北京衛視、上海東方衛視、浙江衛視、陽光衛視、鳳凰衛視,我向全中國、**華人世界的觀眾喊話:我們的文化瑰寶昆曲,有多麼了不起,多麼重要、多麼美,對我來說每次昆曲演出,就如同秦俑、商周青銅、宋朝瓷器展覽,具有一樣的文化意義。我這樣到處重復吶喊,有時覺得自己像個“電視布道家”,在向世人傳達“昆曲福音”。海峽兩岸的媒體,包括美國、歐洲,對青春版《牡丹亭》算是特別厚愛,大幅的報道,這些年沒有斷過,於是青春版《牡丹亭》的名聲,隨著媒體宣傳,漸漸向四處擴散,尤其在各個大學裡,青春版《牡丹亭》已經成為青年學子競相追逐的文化現像。當然,宣傳有沒有產生效果,**要看演出是否成功,戲本身不夠好,也宣傳不起來。兩百場演出中有幾場是關鍵性的: 二○○四年六月十一日至十三日,於蘇州大學存菊堂演出,這是中國大陸首演。青春版《牡丹亭》在臺北、香港演出轟動,但中國大陸的觀眾,尤其是高校學生,他們反應如何,實在拿不準,但青春版《牡丹亭》日後演出的場所主要在大陸,大陸首演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六月下旬,“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會在蘇州開幕,各國媒體記者蜂擁而至,蘇州市主辦昆曲演出,昆曲於二○○一年已被聯合國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主辦單位把蘇昆另一出戲《長生殿》當作開鑼戲,卻偏偏將青春版《牡丹亭》壓在*後第十天纔上場。屆時,媒體早已跑得精光,外來觀眾也等不到第十天纔看戲。如此安排,肯定會把青春版《牡丹亭》的大陸首演悶死。我急中生智,跟蘇州大學商量,把青春版《牡丹亭》首演放在蘇大演出,提前一星期,搶在“世界非遺”大會前面。同時,我避開蘇州,到上海去舉行新聞發布會,在《文彙報》四十樓大廳,一下子來了全國四十幾家媒體,青春版《牡丹亭》在蘇大首演的消息,沸沸揚揚,傳播各地。蘇大的演出場地隻有存菊堂,是一個五十年代建築的大禮堂,設備簡陋,但有二千七百個座位。學校開始還有些猶豫,三天的戲,哪有那麼多人來看?哪曉得消息一出,九千張票一搶而光,各校學生還有好奇觀眾,從上海、南京、杭州,甚至遠至北京、成都,紛紛湧至蘇大來看戲。因為舞臺設備不夠,舞美全派不上用場,隻得原始陽春演出,可是簡陋的大禮堂中觀眾擠得水洩不通,走道上也站滿了人。演出時,觀眾熱情沸騰,掌聲雷動,演完了,還有七八百學生、觀眾湧到前臺拍照,場面熱烈,堪比流行音樂晚會。各地湧來的媒體,爭相報道。青春版《牡丹亭》大陸首演,一*而紅。這也啟動了我們“昆曲進校園”的計劃。
      二○○四年這一年對青春版《牡丹亭》的前途成敗*為關鍵,推動演出也*為艱難。蘇州首演後即刻轉戰杭州、北京、上海,參加各地舉辦的藝術節、音樂節,這幾個大城市,明清時代都曾是昆曲重鎮、戲曲中心。青春版《牡丹亭》在這些大城市**亮相,如何征服這些地方的陌生觀眾,是我們一大挑戰。這種大規模的商業演出,按理應由演藝公司來操盤,但我們沒有,隻靠我跟我的秘書鄭幸燕兩人橫衝直撞,我笑稱我跟鄭幸燕是“光杆司令帶小兵”,在打遊擊戰。上海演出*是危險。當時上海符合**標準的劇場是上海大劇院,有一千五百座位,但上海大劇院開張六年,因為商業考慮,從來沒演過昆曲。幸虧香港演藝名人何莉莉女士出面主辦,何莉莉在大劇院音樂廳開了一家**法國餐館,希望把青春版《牡丹亭》當作開幕演出。如此,青春版《牡丹亭》纔堂而皇之進入上海***的演藝中心,作為上海**藝術節的一個項目。但主辦單位把*高票價定為一千二百元人民幣,三天套票便是三千元,在當時,這是天價,大學生不得其門而入,但他們恰是我*重視的觀眾。於是我便向臺灣、澳門幾位有志於文化的企業家募款,說服主辦單位,低價購買學生票,然後到復旦大學、上海戲劇學院、上海音樂學院演講,拉了幾百個學生去看青春版《牡丹亭》,同時也邀請了上海戲曲學校昆曲班四十位小學生,到大劇院觀摩看戲。因為票價太高,我們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宣傳,十一月二十一至二十三日,上海大劇院隆重推出三本青春版《牡丹亭》,終於滿座。上海以及外地文化界、戲曲界,重要人士都到齊了。有一晚,演過我的電影的三位女主角盧燕、姚煒、楊惠姍同時到場,**難得。上海演出是青春版《牡丹亭》的一道裡程碑。上海《文彙報》這樣報道: 青春版《牡丹亭》首輪巡演上海落幕,白先勇集合兩岸三地文化精英,制作青春版《牡丹亭》,希望將有五百年歷史的昆曲劇種振衰起疲,賦予新的青春生命。
      我的願望是,海峽兩岸的大學生,一生中至少有一次機會接觸觀賞到昆曲,因而重新發覺我們傳統文化之美。從二○○五年起,我們開始校園巡演:北大、北師大、南開、南京大學、復旦、同濟,西北到蘭州大學、西安交通大學,還有四川大學、武漢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南邊遠至廣西師範大學、中山大學,甚至廈門大學、臺灣交通大學、成功大學,一連串去過三十多所高校,每校都有幾千學生觀賞,四川大學、廈門大學有四五千,學生反響**熱烈,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接觸昆曲。北大是中國大陸高校龍頭,學生人文素養比較高,北大公演,當然是重中之重。幸而北大有一個設備不錯的表演場所:北大百周年紀念講堂,有兩千一百個座位。我們分別於二○○五年、二○○六年、二○○九年進入北大三次,演過四輪十二場青春版《牡丹亭》及兩場新版《玉簪記》,全部滿座。有一位北大學生在網上如此寫道:現在世界上隻有兩種人,一種是看過青春版《牡丹亭》的,另一種是沒有看過的。另一位北大生說:我寧願醉死在《牡丹亭》裡,永遠不要醒過來。二○○九年十二月那一次公演,氣溫零下九度,天寒地凍,演出散場快十一點了,還有幾百個學生依依不肯離去,他們圍上來,就是等著要告訴我一句話:白老師,謝謝您把這樣美的戲帶給我們。我深受感動,我就是希望這些青年學子,這些中華民族的未來,能夠體會欣賞我們這個民族傳統文化的美。在其他大學上演也有許多動人的故事,天津南開大學我們去演過兩次。頭一次太過熱火,幾乎造成暴動。演藝廳隻能坐一千兩百人,已經有不少學生擠不進去坐在石階地上,外面還有幾百學生要往裡衝,校長急忙命令校保安一字排開,把暴衝的學生擋住。桂林很少演出昆曲,我二○○四年在廣西師範大學做過一次演講,向同學們承諾會把青春版《牡丹亭》帶到故鄉表演。二○○六年,我們把青春版《牡丹亭》帶到廣西師範大學,作為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二十***演,一下子轟動了桂林城,許多同學索不到票,不得其門而入,一窩蜂從廁所的窗戶爬了進去,把禮堂塞得滿滿的。
      為什麼中國大陸的高校學生對青春版《牡丹亭》的反應如此強烈,有時甚至達到狂熱的地步?我想這跟社會發展以及青春版《牡丹亭》演出的時機都有莫大關繫。十年“文化大革命”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破壞極大,改革開放後,西方文化,尤其是商業文化,趁勢闖入中國大陸,又造成了另一種文化上的混淆。近二十年來,中國大陸經濟發展快速,社會相對穩定,這就創造了文化建設的條件。二十一世紀的中國青年學生,可以說正站在中國文化走向的十字路口,對“文化認同”的追求,必然是強烈的。西方英國人的莎劇、德國人的古典音樂、俄國人的芭蕾舞、法國人的繪畫、意大利人的歌劇,都是他們民族文化的重要指標,是他們“文化認同”的重要成分。我們中國人呢?這時青春版《牡丹亭》的出現,將中國古典文化(昆曲)之美,以摻有現代元素的藝術形式光芒四射地呈現在舞臺上,正好滿足了中國青年學子追求“文化認同”的心理。湯顯祖的《牡丹亭》以*美的藝術形式表現出中國人*深刻的情感,所以能勾動千千萬萬青年學子一片“春心”。有六百年歷史的昆曲,當然也應該是中國文化的重要指標。
      二○○一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次甄選“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共十九項,中國昆曲被選為首項,從此昆曲便屬於全世界人類的文化遺產。二○○六年九月,我們將青春版《牡丹亭》送到美國西岸演出。青春版《牡丹亭》頭兩年在海峽兩岸巡演已得到初步成功。下一步我們希望青春版《牡丹亭》走向**,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昆曲的評價相呼應,美國是我們的頭一站。青春版《牡丹亭》**次登上世界舞臺,是對我們這出戲,對昆曲,是一個大考驗。三天晚上九個鐘頭的大戲,美國觀眾能接受嗎?說真話,當時我心中也沒有十分把握。西方人對中國戲劇的了解止於京劇,對於昆曲,*大多數聞所未聞,因此,青春版《牡丹亭》美國行的前期準備工作我們下足了功夫。首先我們選定在四個加州大學校區巡回演出,伯克利、爾灣、洛杉磯、聖巴巴拉,共一個月十二場。要進入加大,如此大陣仗的演出,談何容易?幸虧我曾執教的加大聖巴巴拉校區華裔校長楊祖佑大力支持、協調,我們纔能在四個校區通行無阻。頭一站伯克利就是高門檻,它的演藝中心Cal Performances在西岸頗負盛名,其藝術季經常有世界**的表演團體演出。演藝中心的主任開始姿態頗高,他擔心票房,對我們的戲是有疑慮的。我趕緊安慰他:我們有企業贊助,Cal Performances保證隻賺不賠,因為售票收入全歸學校,演藝中心的劇場有兩千一百座位,*高票價兩百美金一套。主任先生算了一下,纔笑逐顏開,讓我們在藝術季開鑼演出。
      青春版《牡丹亭》美國之行,一團八十餘人浩浩蕩蕩,飛機票、交通費、一個月的食宿,費用可觀,官方沒有補助,全靠我向外募款。這時天意差遣兩位貴人來相助,臺灣趨勢科技文化長陳怡蓁、香港寶實集團董事長劉尚儉,各人贊助五十萬美金,我們得以成行。兩位贊助人都是臺大同學,他們了解青春版《牡丹亭》美國行的重要意義。陳怡蓁的貢獻尤其大,她不僅出錢,並且率領她手下趨勢科技的團隊,全程參與操盤,她本人東西兩岸奔走,為演出事項,不辭勞苦,跟各部門洽商。我自稱為“昆曲義工”,其實我們這個團隊裡有一大群義工,大家都為復興昆曲而努力,陳怡蓁從此也變成了我們的大義工。
      美國演出,我們前兩個月便開始宣傳,我和當地幾位女教授李林德、朱寶雍,到處演講,向美國觀眾解說昆曲,又把紐約的昆曲學者汪班請到伯克利,演出前給觀眾導讀。我們動員了西岸各地所有的力量,華僑、領事館、同學會(一女中、臺大、北大),中外媒體密集報道,青春版《牡丹亭》未演先轟動,十二場票全部售罄。
      九月十五日晚,青春版《牡丹亭》在伯克利Zellerbach Hall登場,二千一百個座位坐滿了滿懷期待的觀眾,其中很多是非華裔的。劇場燈光設備好,那晚女主角瀋豐英的妝化得特別美,杜麗娘一出場,千嬌百媚,風華翩躚,臺下轟然一陣踫頭彩,我一個忐忑不安的心纔定了下來,這晚青春版《牡丹亭》演出的成敗,毫不誇張地說,攸關昆曲在**上的地位。演畢落幕,全場觀眾起立鼓掌喝彩,熱烈程度超過**觀眾。其後十一場演出,場場如此,青春版《牡丹亭》在美演出成功,美國媒體宣稱青春版《牡丹亭》美國行是繼一九三○年梅蘭芳訪美以來,中國戲曲對美國文化界*大衝擊的一次。伯克利演畢,我們在海邊東海飯店設慶功宴,參加者近四百人,把整座飯店包了下來,當地僑領把唐人街的鑼鼓樂隊請了來,在鑼鼓喧天中,青春版《牡丹亭》成員及觀眾渡過*High的一晚。
      二○○七年青春版《牡丹亭》**百場在北京北展劇場上演,北展有兩千七百個座位,又是三晚爆滿。**百場,演員的演技成熟了,男女主角俞玖林、瀋豐英創下了他們演藝生涯的*高峰,俞玖林的《拾畫》,瀋豐英的《尋夢》,**無瑕的演出,深深地打動了觀眾的心。這場百場慶演是由中國文化部主辦,又是香港劉尚儉先生大力贊助演出。我們為青春版《牡丹亭》演出成功在故宮建福宮設慶功宴,由香港何鴻毅家族基金支持。建福宮是當年老佛爺慈禧太後宴客的地方,那是一場*高規格的慶功宴了,當晚海內外文化界人士冠蓋雲集,以飾演慈禧太後**的明星盧燕也參加了。
      當初誰也沒料到青春版《牡丹亭》原班人馬會演到兩百場,七年後,二○一一年青春版《牡丹亭》第二百場慶演在北京**大劇院歌劇廳隆重舉行。歌劇廳有兩千三百個座位,設備**,舞臺縱深可以用背面投影。第二百場的演出,我們的舞美終於發揮了*大效果,美不勝收。但進到大劇院歌劇廳*非易事,歌劇廳隻演大型歌劇、歌舞劇,傳統戲曲隻能在旁側一個小型戲院演出。但青春版《牡丹亭》第二百場慶演,必須以*高規格、*佳場地演出。我們提出申請,四處踫壁,*後沒法隻好寫信到國務院,我的理由:大劇院歌劇廳可以經常上演西方歌劇、歌舞劇,何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人類文化遺產代表作的中國昆曲反而不能登上歌劇廳的舞臺?國務院批示下來,大劇院歌劇廳頓時大門洞開。青春版《牡丹亭》二百場慶演,滿堂紅、滿堂彩、轟轟烈烈落幕。演到兩百場,我認為青春版《牡丹亭》階段性的使命已經完成。*後散場時,有一位演員趕在我身後叫了我一聲“白老師──”便哽咽落淚。我了解她悲喜交集的情緒,我們一起走了好長好長一段崎嶇行旅,完成一件巨大到不可思議的文化工程,列車將到終站,不免依依難舍。
      據我默默觀察,青春版《牡丹亭》這十年海內外巡演的結果,破了幾項紀錄,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它喚回了昆曲在舞臺上的青春生命,恢復昆曲在舞臺上姣好亮麗的風貌,改變觀眾對昆曲老舊遲緩的刻板印像,昆曲也可變成年輕觀眾時尚追捧的表演藝術。
      青春版《牡丹亭》把為數甚眾的青年觀眾,尤其是大學生,召喚回劇院看昆曲,中國高校學生百分之九十以上從未接觸過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對這些青年學子有啟蒙功效,很多人因此愛上昆曲,並且對中國傳統文化之美有了新的認識。“昆曲進校園”是我們的重要目標,我們在三十多所高校巡演,造成一片高校昆曲熱。我又繼續募款,在北京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臺灣大學設立昆曲中心,開授昆曲課程,聘請昆曲學者、昆曲大師,開一連串講座式課程,同時我把蘇昆小蘭花班演員請來做示範演出,案頭場上,都讓學生有所感受。如此一來,恢復了昆曲學術上的地位與尊嚴,也變成大學重要的文化啟蒙課程。選課學生甚眾,培養學生觀眾,得以持續下去。
      青春版《牡丹亭》訓練了一批青年演員接班,蘇昆小蘭花班演員,海內外巡演兩百場,有豐富的舞臺經驗,與同儕相比,得天獨厚。我又鼓勵並資助他們,向老一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