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茫茫世海脈脈情緣(菩薩寶偈)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學 -> 中國現當代隨筆
    【市場價】
    164-238
    【優惠價】
    103-149
    【介質】 book
    【ISBN】9787510435140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 出版社:新世界
    • ISBN:9787510435140
    • 作者:林清玄
    • 頁數:208
    • 出版日期:2013-04-01
    • 印刷日期:2013-04-01
    • 包裝:平裝
    • 開本:32開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數:141千字
    • 《茫茫世海脈脈情緣(菩薩寶偈)》編著者李清玄。
      在文字中見禪意,在禪意中品味人生,美麗的辭藻總是短暫的,隻有真正的思想纔可以恆久。
      很多人都知道佛教九千多部經典是人類智慧*高的表征,但因為在讀經典時抱著嚴肅理智的心情,很難體會到菩薩美麗浪漫、深刻動人的風格,我覺得這是**可惜的。
    • 《茫茫世海脈脈情緣(菩薩寶偈)》編著者李清玄。 《茫茫世海脈脈情緣(菩薩寶偈)》內容提要:修行之道,最重要的是 慈悲與智慧,一個人若不能培養出清淨廣大敏感柔軟的心,就不能對人類 、動物、蟲蟻有真實的慈悲。 同樣的,一個人若不能有真切動人的胸襟與風格,就無以落實到思維 的核心,開啟直觀世界的智慧。
    • 序言,赤心片片
      自淨其意
      色即是空
      人行邪道
      四依止
      當願眾生
      一大事因緣
      為眾生而莊嚴
      如實知自心
      以戒為師
      世間無常
      廣大的風格
      博愛的十一種利益
      菩薩二相
      梵音海潮
      大悲與有情
      菩薩四攝
      一切眾生喜見
      夫婦的因緣
      煉金師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天花動地來
      無上菩提
      地藏的悲願
      在清淨的國土
      五陰與如來藏
      火中生蓮花
      佛的笑與淚
      普賢願海
      心無掛礙
      *重要的品質
      依靠菩薩的大宏誓願
      夢幻泡影
      當觀知足
      平等的心
      以大悲為力
      生死的輪轉
      仰天而唾
      有身八苦
      三法印
      觀音法門
      香光莊嚴
      生於世間,不著世間
      一切煩惱為如來種
      如來
      不與黑暗共合
    • 當我們知道“歸命”的意思,再來理解“歸依”就容易得多 了。“歸依”是一個人開始進入佛教的重要儀式,它是說人若生起 對佛的信心,就應該歸依三寶,三寶就是佛法僧,若以《大乘義章》 的說法.三歸依即是“依佛為師。故日歸佛。憑法為藥,故名歸法。
      依僧為友,故稱歸僧”。又說:“歸投依伏故日歸依,歸投之相.如 子歸父依伏之義。” 一般人很容易認為佛、法、僧是對外在有一個依靠,而忽視 掉自己的內在也有具足的三寶,其實,佛教的歸依也包括歸依‘‘自 性三寶”之意,“法界次第”就說歸依有“返還”之意。是從一個 混亂的世界回到一個清明的自我,當清明白我**顯現的時候,就 能無礙地歸入佛界,因此,佛法僧三寶是法界的真實.也是自性 的真實。
      佛教徒的“歸依”與基督徒的“受洗”都是作為一個宗教信 仰的基本儀軌,是一個人決心與信心的表現,因此,還沒有受過 歸依儀式的人若自稱為佛教徒。就好像學校的學生尚來辦理正式 注冊的手續,是不合規制的。一旦受了“歸依”儀式。就要依教 奉行,並且把自己的歸依、供養、修行回向給眾生,文殊師利菩 薩在《華嚴經)裡說:“自歸於佛,當願眾生,紹隆佛種,發無上意 在“歸依”儀式裡,以密宗為例,有“歸依、菩提心、觀想、祈請、 念誦、灌頂、回向”等,我們現在來看看: 歸依: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
      菩提心:願一切眾生離苦、願一切眾生常樂、願一切眾生得歡喜、 願一切眾生舍貪嗅。
      觀想:在我們面前的虛空中,坐於蓮花日月輪上的,是證悟者 釋迦牟尼佛,具慈悲與明慧。為諸菩薩、阿羅漢所圍繞,彼為一切 解脫之展現根源。
      祈請:我們虔敬地向您不變的智慧祈求,願盡除世俗業障,達 到究竟證悟。
      念誦:南無佛、婆伽梵、如來、勝者釋迎牟尼!您是覺者,究 竟覺悟與善調伏,我歸依供養您,請加持我! 灌頂:發自佛陀,智慧光芒,願我及一切眾生為其所觸,願一 切染污及障礙淨除、無上智慧的覺性開展,願這顆至善種子永植! 回向:以此修行力,誠摯回向,慮一切眾生,菩提心生起!願 一切眾生,達到究竟解脫。
      這樣的歸依儀式很圓滿地呈現了佛教歸依的種種意涵,佛雖崇 高偉岸,眾生也並不卑下低賤,從眾生歸依佛,是如同一粒水珠入 海,是一面依維法界的實相三寶,一面開啟自我的真實三寶;是把 封蓋在瓶中的空氣打開,回到清淨廣大的空性裡去,讓空性清洗我 們的瓶子。直到我們認識一粒水珠與一片大海的水性一樣**,一 絲空氣和整個空氣沒有分別,這時我們纔能體會真實的歸依。
      淨土行者從“歸依”走向他力,仰仗佛的願力尋求解脫,禪行 者由“歸依”走回自力,靠自力的開悟尋求解脫;兩者都不離歸依 之意。因為一個人若能體貼佛願,自力必已宏深;反之,一個人若 自性**開展,必能體會佛恩,其中不應有差別存在。
      *後。讓我們來看《那先比丘經》裡的一段: 有一位國王,問那先比丘說:“念佛之人可帶業往生,甚難取信 於人。” 那先反問國王說:“大王,小石置水沉否?” 國王說:“必沉。” “欲令不沉,其可得乎?”那先反問。
      “不可。” “若以大石,置大船上。運載他方,其可得乎?” “可得。” “船中雖多石,因船故不得沒,人雖有本惡,一時念佛,得不入 泥犁。小石沉沒者,如人作惡,不知佛經,死後便入泥犁。”那先比 丘說。
      “善哉!”國王說。
      歸依是使我們登上生死之河的法船,然而這船不隻在心外,也 在心內,在歸依的那一刻,很多地方、無所不在都在造這條船了! 讀釋迦牟尼佛的傳記,有一段**感動我。
      當佛陀看到人們遭受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所求不得、煩 惱熾盛的種種痛苦,使他感到一種巨大的苦惱,希望能尋找到解 決痛苦的方法,為了這異乎尋常的追尋,他甚至舍棄親人和王 位,進入雪山的森林中。
      接著,他花了幾年的時間,追隨聖者修行,試驗了各種修行 方法,他依然感到無法脫出生死的輪回。
      由於當時的修行者都實行苦行與禁欲,佛陀也和其他修行者 一樣進入了**知性的艱苦修行,甚至每天隻喫“一麻一麥”,使 他變得憔悴不堪,*後虛弱得昏倒在地上。正好有一個牧羊的女 孩經過,給他喝了一碗羊乳,他纔醒轉過來。於是,他開始飲食。因 為他知道,如果他還沒有解決生死問題就死去,就永遠無法完成 自己的追求。
      既然**知性的修行生活無法解脫人的痛苦,到底要用什麼 方法呢? 有**,佛陀來到菩提樹下,對自己說:“若不能證得實相,就 不起此座。”然後他坐在菩提樹下,開始進入禪定三昧,並歷經 了魔王巨大的考驗,經過了七天七夜,佛陀從三昧中出定,正好 看見天邊一顆明亮的晨星,他**地證到了生命的實相,感嘆地 說:“一切眾生都有如來智慧德相,隻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我讀到這一段,內心充滿了感動。深深地知覺到當佛陀看 見晨星的明亮時,是**感性的,它說明了**理性的“識” 永遠不能達到無限的境地,唯有活潑的、直觀的、充滿慈悲的 胸懷、從智慧的大海中流出的菩提與般若,纔能喚醒自我,找 到生命的真實。
      因此,在我的內心深處,總覺得佛的教化是**感性的,但 這種感性不是感官的覺受,而是清淨明朗,如月光下的大地。如 果佛教不是如此感性,就不會有無量無數的菩薩不厭生死輪回來 到這個世界,就不會有深刻無悔的慈悲、平等無私的智慧、百折 不回的修行,與勇猛不退的願力了。
      《金剛經》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咐囑諸菩薩”——“護 念”與“咐囑”有如母親對待孩子,是感性的。《維摩詰經》說:“以 一切眾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眾生得不病者,則我病滅,所以 者何?菩薩為眾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則有病。若眾生得離痛者,則 菩薩無復病。”——菩薩願與一切眾生共痛,這也是感性的,仿佛 我們願意代父母子女受苦一樣。《華嚴經》說:“不於眾生而起一 念非親友想,設有眾生於菩薩所起怨害“,菩薩亦以慈眼視之。終 無恚怒。”——這無私無怨無悔的“慈眼”,是多麼的感性! 經典上到處都可以找到菩薩非凡動人的感情,由於我對菩薩 的願力、慈悲、智慧、實踐恆常保有一個感性的觀點,因此讀經 的時候常使我感動得流下歡喜與悲憫的眼淚,對大乘佛法也進而 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
      很多人都知道佛教九千多部經典是人類智慧*高的表征,但 因為在讀經典時抱著嚴肅理智的0情,很難體會到菩薩美麗浪 漫、深刻動人的風格,我覺得這是**可惜的。P19-P22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