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知堂回想錄(上下)/周作人自編集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學 -> 中國古代隨筆
    【市場價】
    396-574
    【優惠價】
    248-359
    【介質】 book
    【ISBN】9787530213223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藝
    • ISBN:9787530213223
    • 作者:周作人|校注:止庵
    • 頁數:884
    • 出版日期:2013-10-01
    • 印刷日期:2013-10-01
    • 包裝:平裝
    • 開本:32開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數:500千字
    • 《知堂回想錄(上下)》是周作人*詳盡*全面的回憶錄,根據手稿全新校訂。首度全面回顧一生重要經歷:祖父科場案、兄弟失和、北大授課、元旦遇刺、敵偽任職、監獄生活……細述親歷之近現代重要史事:辛亥革命、張勛復闢、新文化運動、五卅、三一八、北伐、清黨……是了解近現代中國歷史文化**之作。

    • 《知堂回想錄(上下)》是周作人晚年回顧自己 一生重要經歷,寫成之內容豐富的傳世巨作。最初隻 有“北大感舊錄”數節,值曹聚仁在香港辦《循環日 報》,周作人以稿件寄之,在副刊發表,引發關注。 後受曹聚仁之邀開始“一生回想”,歷時兩年多,成 文二○七節。手稿總題為“藥堂談往”,出版時改名 “知堂回想錄”。作為現代文學大家,周作人親身經 歷與參與了中國近現代史上諸多重要歷史事件,如晚 清光復會秋瑾、徐錫麟等的活動、辛亥革命、張勛復 闢、新文化運動等,其一生形跡記錄即是重要史料。 又出之以如面談之知堂文風,可謂文學性與史料性兼 具。難怪促成本書出版的曹聚仁先生說:“這麼好的 回憶錄,如若埋沒了不與世人相見,我怎麼對得住千 百年後的中國文化界?” 《知堂回想錄(上下)》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出版發行。
    • **卷
      一 緣起
      二 老人轉世
      三 風暴的前後上
      四 風暴的前後中
      五 風暴的前後下
      六 避難
      七 關於娛園
      八 書房
      九 三味書屋
      一○ 父親的病上
      一一 父親的病中
      一二 父親的病下
      一三 煉度
      一四 杭州
      一五 花牌樓上
      一六 花牌樓中
      一七 花牌樓下
      一八 四弟
      一九 縣考
      二○ 再是縣考
      二一 縣考的雜碎
      二二 縣考的雜碎續
      二三 義和拳
      二四 幾乎成為小流氓
      二五 風暴的餘波
      二六 脫逃
      二七 夜航船
      二八 西興渡江
      二九 拱辰橋
      三○ 青蓮閣
      三一 長江輪船
      三二 路上的喫食
      三三 南京下關
      三四 入學考試
      三五 學堂大概情形
      三六 管輪堂
      三七 上飯廳
      三八 講堂功課
      三九 打靶與出操
      四○ 點名以後
      四一 老師一
      四二 老師二
      四三 風潮一
      四四 風潮二
      四五 考先生
      四六 生病前
      四七 生病後
      四八 祖父之喪
      四九 東湖學堂
      五○ 東湖逸話
      五一 我的新書一
      五二 我的新書二
      五三 我的筆名
      五四 秋瑾
      五五 大通學堂的號手
      五六 武人的總辦
      五七 京漢道上
      五八 在北京一
      五九 在北京二
      六○ 北京的戲
      六一 魚雷堂
      六二 吳一齋
      六三 五年間的回顧
      六四 家裡的改變

      第二卷
      六五 往日本去
      六六 *初的印像
      六七 日本的衣食住上
      六八 日本的衣食住中
      六九 日本的衣食住下
      七○ 結論
      七一 下宿的情形
      七二 學日本語
      七三 籌備雜志
      七四 徐錫麟事件
      七五 法豪事件
      七六 中越館
      七七 翻譯小說上
      七八 翻譯小說下
      七九 學俄文
      八○ 民報社聽講
      八一 河南—新生甲編
      八二 學希臘文
      八三 邬波尼沙陀
      八四 域外小說集—新生乙編
      八五 蔣抑卮
      八六 弱小民族文學
      八七 學日本語續
      八八 炭畫與黃薔薇
      八九 俳諧
      九○ 大逆事件
      九一 赤羽橋邊
      九二 辛亥革命一—王金發
      九三 辛亥革命二—孫德卿
      九四 辛亥革命三—範愛農
      九五 望越篇
      九六 臥治時代
      九七 在教育界裡
      九八 自己的工作一
      九九 自己的工作二
      一○○ 自己的工作三
      一○一 自己的工作四
      一○二 金石小品
      一○三 故鄉的回顧

      第三卷
      一○四 去鄉的途中一
      一○五 去鄉的途中二
      一○六 從上海到北京
      一○七 紹興縣館一
      一○八 紹興縣館二
      一○九 補樹書屋的生活
      一一○ 北京大學
      一一一 往來的路
      一一二 復闢前後一
      一一三 復闢前後二
      一一四 復闢前後三
      一一五 蔡孑民一
      一一六 蔡孑民二
      一一七 蔡孑民三
      一一八 林蔡鬥爭文件一
      一一九 林蔡鬥爭文件二
      一二○ 林蔡鬥爭文件三
      一二一 卯字號的名人一
      一二二 卯字號的名人二
      一二三 卯字號的名人三
      一二四 三瀋二馬上
      一二五 三瀋二馬下
      一二六 二馬之餘
      一二七 五四之前
      一二八 每周評論上
      一二九 每周評論下
      一三○ 小河與新村上
      一三一 小河與新村中
      一三二 小河與新村下
      一三三 文學與宗教
      一三四 兒童文學與歌謠
      一三五 在病院中
      一三六 西山養病
      一三七 瑣屑的因緣
      一三八 愛羅先珂上
      一三九 愛羅先珂下
      一四○ 不辯解說上
      一四一 不辯解說下
      一四二 嗎嘎喇廟
      一四三 順天時報
      一四四 順天時報續
      一四五 女師大與東吉祥一
      一四六 女師大與東吉祥二
      一四七 語絲的成立
      一四八 五卅
      一四九 三一八
      一五○ 中日學院
      一五一 東方文學繫
      一五二 東方文學繫的插話
      一五三 堅冰至
      一五四 清黨

      第四卷
      一五五 北大感舊錄一
      一五六 北大感舊錄二
      一五七 北大感舊錄三
      一五八 北大感舊錄四
      一五九 北大感舊錄五
      一六○ 北大感舊錄六
      一六一 北大感舊錄七
      一六二 北大感舊錄八
      一六三 北大感舊錄九
      一六四 北大感舊錄十
      一六五 北大感舊錄十一
      一六六 北大感舊錄十二
      一六七 道路的記憶一
      一六八 道路的記憶二
      一六九 女子學院
      一七○ 在女子學院被囚記
      一七一 北伐成功
      一七二 章太炎的北遊
      一七三 打油詩
      一七四 日本管窺
      一七五 日本管窺續
      一七六 北大的南遷
      一七七 元旦的刺客
      一七八 從不說話到說話
      一七九 反動老作家一
      一八○ 反動老作家二
      一八一 先母事略
      一八二 監獄生活
      一八三 在上海迎接解放
      一八四 我的工作一
      一八五 我的工作二
      一八六 我的工作三
      一八七 我的工作四
      一八八 我的工作五
      一八九 我的工作六
      一九○ 拾遺甲
      一九一 拾遺乙
      一九二 拾遺丙
      一九三 拾遺丁
      一九四 拾遺戊
      一九五 拾遺己
      一九六 拾遺庚
      一九七 拾遺辛
      一九八 拾遺壬
      一九九 拾遺癸
      二○○ 拾遺子
      二○一 拾遺丑
      二○二 拾遺寅
      二○三 拾遺卯
      二○四 拾遺辰
      二○五 拾遺巳
      二○六 拾遺午
      二○七 後記

      後序

    • 二 老人轉世 我於前清光緒十年甲申十二月誕生,實在已是公 元一八八五年的一月裡了。照舊例的干支說來,當然 仍是甲申,在中國近代**,的確是多難的一年,法 國正在侵略印度支那,中國戰敗,柬蒲寨就不保了。
      不過在那時候,相隔又是幾千裡,哪裡會有什麼影響 ,所以我很是幸運的,在那時天下太平的空氣中出世 了。
      我的誕生是極平凡的,沒有什麼事先的奇瑞,也 沒有見惡的朕兆。但是有一種傳說,後來便傳訛,說 是一個老和尚轉生的,自然這都是迷信罷了。事實是 有一個我的堂房阿叔,和我是共高祖的,那**裡出 去夜遊,到得半夜裡回來,走進內堂的門時,仿佛看 見一個白須老人站在那裡,但轉瞬卻是不見了。這可 能是他的眼花,所以有此錯覺,可是他卻信為實有, 傳揚出去,而我適值恰於這後半夜出生,因為那時大 家都相信有投胎轉世這一回事,也就信用了他,後來 並且以訛傳訛的說成是老和尚了。當時我對這種浪漫 的傳說,頗有點喜歡,一九三一年曾經為人寫一單條 雲: “一月三十日晨,夢中得一詩雲,偃息禪堂中, 沐浴禪堂外,動止雖有殊,心閑故無礙。族人或雲餘 前身為一老僧,其信然耶。三月七日下午書此,時杜 逢辰君養病北海之濱,便持贈之,聊以慰其寂寞。” 本來是想等裱裝好了送去,後乃因循未果,杜君旋亦 病重謝世了。兩三年之後,我做那首打油詩,普通被 稱為“五十自壽”的七律,其首聯雲:“前世出家今 在家,不將袍子換袈裟。”即是用的這個故典,我自 信是個“神滅論者”,如今乃用老人轉世的故典,其 打油的程度為何如,正是可想而知了。
      因為我是老頭子轉世的人,雖然即此可以免於被 稱作“頭世人”,—謂繫初次做人,故不大懂得人世 的情理,至於前世是什麼東西,雖然未加說明,也總 是不大高明的了,—但總之是有點頑梗,其不能討人 們的喜歡,大抵是當然的了。我不想舉出事實,也實 在沒有事實,可以證明這事,現在隻想一講我在四五 歲的年頭上遇著的一個大災難,即是出天花,這不但 幾乎奪去了我的生命,而且即使性命保全了,卻變了 麻子,一個麻臉的老和尚,這是多麼的討厭的東西呀 !說到這裡,應當趕緊的聲明一句,幸而二者都不, 這是對於我的祖母母親的照顧應該感謝的。
      痘為小兒的一大病,凡人都要經過這一難關。但 是隻要人工的種過痘,無論土法或洋法這便是牛痘, 就可保無危險,可怕的痘神給種的“天然痘”,它的 死亡率不知百分之幾,幸免的也要臉上加上密圈。我 所出的便是這種“天花”。據說在那偏僻地方,也有 打官話的醫官有時出張,施種牛痘,但是在那兩三年 內大約醫官不曾光臨,所以也就淡然處之,直待痘兒 哥哥或痘兒姐姐來給種上了。那時是我先出天花,不 久還把隻有周歲左右的妹子也給感染了。妹子名叫端 姑,如果也是在北京的祖父給取的名字,那麼一定也 是得家信的這**裡,有一位姓端的旗籍大員適值來 訪,所以借用的,不過或者是女孩,不用此例,也未 可知。據說這個妹子長得十分可喜,有一回我看她腳 上的大拇趾,太是可愛了,便不禁咬了它一口,她大 聲哭了起來,大人急忙走來,纔知道是我的頑劣行為 。當天花初起時,我的癥狀十分險惡,妹子的卻很順 當,大家正很放心,把兩個孩子放在一間房裡睡,有 **兩人都在睡覺,忽然聽見呀的叫了一聲。(不知 道是誰在叫,據推測這是天花鬼的叫聲,它從我這邊 出來,鑽到妹子那裡去了,那麼在我也沒有叫喚之必 要,所以隻好存疑了。)大人驚起看時,妹子的痘便 都已陷入,我卻顯是好轉了。急忙的去請天花專門的 王醫師來看,已經來不及挽回,結果妹子終於死去, 後來葬在龜山的山後,父親自己寫了“周端姑之墓” 五個字,鑿一小石碑立於墳前,直到一九一九年魯迅 回去搬家,纔把這墳和四弟的墳都遷葬於逍遙溇的。
      魯迅在種牛痘的時候,也隻有兩三歲光景,但他 對於當時情形記得清清楚楚,連醫官的墨晶大眼鏡和 他的官話,都還不曾忘記,我出天花是四五歲了,比 他那時要大兩三歲,可是什麼都不記得了。隻是聽大 人們追述,這纔知道一點,據說因為病人發熱怕光, 一半也因了迷信關繫,把房間窗門都用紅紙糊封,而 且還把眼睛也糊了紅紙。這當時不曉得是否玩笑話, 但聽去又像在講真話,所以我那眼睛實在有沒有被封 過,封了又是什麼用意,現在已經無法質詢,因此無 從知道了。在天花結痂的時候,據說很是要緊,因為 很癢不免要去搔爬,而這一搔爬可就壞了大事,臉上 麻點的有無或多少,就在這裡決定了。我是幸虧祖母 看得很好,將兩隻手緊緊的捆住了,不讓它動一動, 當時雖然很窘,大約哭得很兇吧,然而也因此得免於 臉上雕花,這與我的出天花而幸得不死,都是很可慶 幸的。
      我在十歲以前,生過的病很多,已經都記不得, 而且中醫的說法都很奇怪,所以*說不清是食裹火或 火裹痰了。不過其中頂利害的是因為沒有奶喫,所以 雇了一個奶媽,而這奶媽原來也是沒有什麼奶的,為 的騙得小孩不鬧,便在門口買種種東西給他喫,結果 自然是消化不良,瘦弱得要死,可是好像是害了饞癆 病似的,看見什麼東西又都要喫。為的對癥服藥,大 人便什麼都不給喫,隻準喫飯和腌鴨蛋,—這是法定 的養病的**的副食物。這在饞癆病的小孩一定是很 苦痛的,但是我也**不記得了,這是很可感謝的。
      隻記得本家的老輩有時提起說: “二阿官那時的喫飯是很可憐相的,每回一茶盅 的飯,一小牙(四分之一)的腌鴨子,到我們的窗口 來喫。”她對我提示這話,我總是要加以感謝的,雖 然在她同情的口氣後面,可能隱藏著有什麼惡意,因 為她是挑撥離間的好手,此人非別,即魯迅在《朝花 夕拾》裡所寫的“衍太太”是也。
      P5-9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