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2冊 哲學是什麼+美學是什麼 北京大學出版社 9787301258965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各出版社圖書
【市場價】
353-512
【優惠價】
221-320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1258965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1258965
商品編碼:10062912454218

代碼:90

    
    
"
美學是什麼
9787301258965
哲學是什麼
9787301258972

編輯推薦

《美學是什麼》:暢銷10年,風靡中國,銷量突破100萬冊!心血之作,名家智慧,深入淺出。聽名師之言,再論人生所向!

內容簡介

所謂審美活動的真諦——審美活動和作為其理論形態的美學,蘊含了一種平等的對話理念。美學不是的專斷知識,也不是專家的自語獨白,從柏拉圖的《對話錄》對到 《論語》的語錄對話體,這些洋溢著美學精神的文本都是對話性的。《美學是什麼》恰似一個帶風景的房間我們通過這個房間去欣賞一禎禎美學的風景邊看邊聊。那一個個的小 話題恰似房間裡不同朝向的窗戶透過這些窗戶我們瞥見美學風景的不同側面。相信你最終會把這些局部景觀在心裡組合成一個完整的美學圖景。

作者簡介

周憲,南京大學藝術研究院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級研究院院長,南京大學藝術研究院院長。著有:《文化表征與文化研究》(2015)、《從文學規訓到文化批判》(2014)、《視覺文化的轉向》(2008)、《審美現代性批判》(2005)等。

目錄

美學是什麼


目 錄


CONTENTS


閱讀說明


序一 林建華


讓人文情懷和科學精神滋潤心田


序二 許智宏


重視人文學科 高揚人文價值


人文素質在哪裡?


--推介"人文社會科學是什麼"叢書 樂黛雲


開篇絮語


風景一 伊斯特惕克


作為生活現像的美學


作為一門學科的美學


風景二 "初發芙蓉"與"錯彩鏤金"


從兩個"轉向"說起


南北文化與儒道互補


"初發芙蓉"與"錯彩鏤金"


"初發芙蓉"為上


自然平淡的美學


風景三 美與崇高


西方古典美學的淵源


希臘精神和希伯來精神


維納斯與擲鐵餅者


美與崇高


陰柔與陽剛之美


風景四 杜尚的質疑


《噴泉》的詰難


顛覆傳統


何為藝術?


何為藝術品?


風景五 這不是一隻煙鬥


模仿的快感


從模仿到再現


"這不是一隻煙鬥"


再現、媒介與藝術門類


風景六 詩可以怨


書藝之道


情感與藝術


情感與形式


情感的藝術表現


表現和表現主義


風景七 有意味的形式


形式的意味


有意味的形式


形式與形式主義


陌生化的形式


風景八 時亦越法有所縱


藐姑射山之"神人"


藝術家是"傾邪險怪"的人嗎?


天纔說與文化說


風景九 看蒙娜麗莎看


看《蒙娜麗莎》


進入"謎一樣的微笑"


審美趣味


意像與意味


風景十 能興者謂之豪傑


超越日常生活


美學精神


詩意地生存


編輯說明

精彩書摘

美學是什麼風景


伊斯特惕克[美學的]對像就是廣大的美的領域,說得更精確一點,它的範圍就是藝術,或則毋寧說,就是美的藝術。對於這種對像,“伊斯特惕克”(Aesthetik)這個名稱實在是不完全恰當的,因為“伊斯特惕克”的比較精確的意義是研究感覺和情感的科學。就是取這個意義,美學在沃爾夫學派之中,纔開始成為一種新的科學,或則毋寧說,哲學的一個部門;在當時德國,人們通常從藝術作品所引起的愉快、驚贊、恐懼、哀憐之類情感去看藝術作品。……我們的這門科學的正當名稱卻是“藝術哲學”,或則更確切一點,“美的藝術的哲學”。——黑格爾《美學》第一卷親愛的讀者,當你走入一間“帶風景的房間”,推開一扇窗戶,外面的風景撲面而來。於是,我們坐在窗前,一邊茗茶,一邊欣賞風景,並侃侃而談起來。


人世間的風景有各式各樣,江南與塞北迥然異趣,黃山和廬山判然有別。風景的多樣性恰恰證明了我們生活世界的多樣性。其實,美學也是一道風景,而要談論眼前的風景,免不了要進入美學。說美學也是一道風景,一個意思是說美學的風景也有別於其他學科的知識景觀,因此,要了解美學,就要搞清楚風景是啥樣的。從詞源學上說,漢語中“美學”這個概念,對應的西語是Aesthetica(音譯“伊斯特惕克”)。漢語的美學概念,據考證是根據日語對Aesthetica的翻譯而來的。就這個概念的直觀意義而言,每當說到“美學”,人們常識性的理解往往是:美學乃“關於美的學問”。這種常識性的理解沒錯,但又不完全。


那麼,我們該如何談論並思考伊斯特惕克呢?這就等於問:我們該如何欣賞美學的風景呢?


中國古典繪畫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自成一體。中國畫家觀看和表現自然風景的方法和觀念迥異於西方畫家。有人概括為所謂“散點透視”,它全然不同於西方繪畫的“焦點透視”,古人把這種不斷遊移變動的觀景法則概括為“三遠”法,宋代大畫家郭熙說:“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後,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高遠之色清明,深遠之色重晦,平遠之色有明有晦。”郭熙:《林泉高致》,瀋子丞編:《歷代論畫名著彙編》,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第71頁。這看山的“三遠”法,實乃觀看山景的三種不同方式,可仰視,亦可遠視,還可以平視。不同的觀法,自然看到不同的景像。看山尚如此,看美學的風景更有多種觀法,而不同的觀法也就會看到美學的不同景觀。


一種觀法是順著歷史的線索瀏覽,追根溯源地探尋美學起源,然後將其歷史嬗變一一道來。不消說,這是一種美學史的觀法,它的好處在於可以描述美學的歷史軌跡和不同時代的景觀。另一種觀看方式是從美學最基本問題入手,比如從“什麼是美”這個千古難題開始,進而引發出一繫列美學的基本命題和範疇,最終建構起一個美學理論體繫。顯然,這是一種邏輯推演式的審視。第三種觀法是把目光集中在日常美學現像上,由現像進入背後的本質,由具體上升到抽像,步步遞進,深入到美學的勝景,這是一種經驗性的觀法。這三種方法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所以,我們不妨兼容並包,取長補短,將三種方法結合起來。打開一扇窗看到一片景,再開一扇窗,看到又一片景,透過幾扇不同的窗戶,我們看到了不同的風景,最終形成一個美學的全景圖。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那麼,就讓我們從具體的美學現像聊起吧!



作為生活現像的美學


美學何處尋?答案是:美學無處不在。


俗話說,“踏破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細細想來,找尋美學也頗有些這樣的意味。美學並不是一個像茶杯或桌子那樣的物品俯拾即得,那麼,美學究竟在哪裡呢?它是在歷代美學家的頭腦裡?還是在圖書館那卷帙浩繁的美學典籍裡?還是在師生濟濟一堂的教室裡?真可謂“踏破無覓處”。其實,美學就在我們周遭的日常生活中,它和我們朝夕相伴,隻不過我們常常未能察覺而已。所以,找尋美學又“得來全不費工夫”。


說美學和我們朝夕相伴,無非是說美學並非高不可攀的玄學奧義。你我也許天天都會遭遇美學,因為美學觀念和道理就在飲食起居或交往勞作這樣的日常活動中。往大處說,美學乃是關於我們生活中諸多審美現像的哲學思考;往小處講,這些思考其實常常呈現在我們司空見慣的生活現像裡。也許你有過登臨泰山的體驗,在“一覽眾山小”的磅礡豪氣中,你感悟到大自然的偉岸和崇高;也許,你深夜居於書房一隅,靜靜地讀著魯迅的小說,不免浮想聯翩,真正動情了;也許,你親手制作了一件家具,那造型和結構體現出你自己的風格和趣味。我們還可以列舉許許多多的“也許”,但我想說,當你這麼去行動時,當你伴隨行動而有所感、有所思時,你已在不知不覺中步入美學了。


一俟說到美學,讓人聯想到的就是“美”。從人體的美到服飾的美,從家居裝飾到城市形像,美作為常見的文化現像和人的一種訴求,總是相伴在現實生活裡。馬克思曾提出,人之所以和動物不同,因為人是按照美的規律來塑造物體。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1頁。在馬克思看來,動物無法擺脫“直接的肉體需要的支配”來生產,因而天鵝和鴕鳥各有各的生活範圍和方式,其物種的特定性是預先規定好的,其生存方式是無法突破的。人則有所不同,他具有不確定性和超越性,因而可以擺脫直接的肉體需要來生產,所以,人纔可以按照任何物種的尺度來生產。於是,美作為人類生活和生產的一個尺度,便深刻地制約著人類。俗話說得好:愛美之心,人皆有之。


既然美是生活中的常見現像,那麼,何謂美呢?


我們暫且回到兩千多年前的古希臘,看看美的觀念是如何在那裡萌芽的。在希臘,美是一種理想,一種神聖的、不可企及的典範,引導著希臘人的生活。美學史研究認為,希臘人是西方最早發現美的民族。以至於德國藝術史家溫克爾曼坦言:現在廣泛流傳的美的高雅趣味,最初是在希臘的天空下形成的,據說:“米涅瓦由於這個國家的氣候溫和,沒有選擇其他地方而是把它提供給希臘人作為生息之地,以便產生出傑出人纔。”希臘男青年從小接受角鬥和遊泳訓練,形體美為人們所崇尚。隆重的奧林匹克運動會成了展示健美體型和堅強意志的盛會,而一個城市的賽美大會一旦選出冠軍,就會為他制作一尊雕像,以志紀念並激勵後人。歷史地看,也許是希臘人發現了人體美並大加贊美。他們不但樂於展示自己的身體,而且被要求學習繪畫,以便學會敏銳地觀察和判斷人體美。偉大的哲學家蘇格拉底經常前往競技學校,向青年人教授如何塑造並欣賞人體的美,而偉大的藝術家菲狄亞斯則記錄下美的瞬間,將它們表現在藝術作品中。所以溫克爾曼寫道:“任何別的民族都沒有像希臘人那樣使美享受如此的榮譽。因此,在希臘人那裡,凡是可以提高美的東西沒有一點被隱藏起來,藝術家天天耳聞目見,美甚至成為一種功勛。”


希臘人在追求美的道路上,不但忠實地模仿美的形像,而且為了追求美的典範性,不惜以理想的美來塑造自己,要求藝術。藝術史家發現一個有趣的現像,希臘的雕像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前額和鼻子幾乎形成一條平直的線形,這種理想的塑形旨在體現出希臘人所認為的理想之美,它超越了一切世俗的美。據傳,偉大的藝術家宙克西斯就曾要求,如若描繪海倫的美,必須要集希臘美女美之總和,因此,海倫的美絕非個別的美,而是普遍的美和絕對的美。所以我們看到,希臘雕塑中女神的美總是那樣高貴而完滿,神聖而不可企及。溫克爾曼把希臘雕塑的美學風格精闢地描述為“高貴的單純和靜穆的偉大”。米洛的維納斯便是這種理想的美的典範(詳後),而尼多斯的阿芙洛狄特(即維納斯)也體現了這樣的風格。


中國文化與西方有所不同,美的概念沒有希臘文化中那樣至高無上的地位。但是在中國歷史上,美的爭論和相關理論也很多。與古希臘時代相當的中國先秦時代,我們的先哲們就開始討論美的問題了。孔子就有“盡善盡美”說,老子有“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說等。所不同的是,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關於美的看法,以及美的表現形式有所不同而已。


從宙克西斯生活的年代到今天,鬥轉星移,兩千多年過去了,人們關於美的看法是否發生了變化呢?今天,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從影視作品到廣告,從選美到美容,從自拍照到婚紗照,人們追求和表現美的衝動有增無減。既然美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如此普遍,那麼我們不妨追問一句,人們是如何來判斷人形體的美和面容的美呢?其中有無美的標準和規範?如果有,和古代希臘人和中國古代先民美的觀念有什麼區別呢?當我們開始思考這些問題時,就已經不知不覺深入到美學中去了。

編輯推薦

暢銷10年,風靡中國,銷量突破100萬冊!心血之作,名家智慧,深入淺出。聽名師之言,再論人生所向!


《哲學是什麼》把哲學和人生問題緊緊關聯,使哲學跳出了學院的狹窄圈子,成為人生必不可少的向導;循循善誘、深入淺出,把艱深的哲學轉化為普通人都能接受的知識和道理,可讀性強。內含80多幅插圖,既豐富了閱讀的視覺效果,更使抽像的哲學知識變得具像、易於理解。

內容簡介

哲學是什麼?古今中外的哲學典籍浩如煙海,卻似乎很少有人專門論及這個問題。很多時候,我們以為我們了解了哲學,其實,我們了解的隻是學院化、專業化了的哲學史。那麼,哲學到底是什麼呢?本書的亮點就是:把哲學從狹小的精英圈子裡解放出來,讓她回到了人的生命、生活之源。它告訴讀者:哲學是人的存在的基本方式;是指導人們生活的藝術和智慧;是對於人生道路的繫統的反思;是美好的、有意義的生活的向導;是我們正不斷地行進於其上的生活道路;是愛智慧以及對智慧的不懈追求;是力求提升人生境界的境界之學。


《哲學是什麼》圍繞“哲學為何物”這一問題,層層展開,對“哲學的問題”“哲學的方法”“哲學的價值”等難以通俗論述的問題做了清晰的分梳。清晰有力的框架、深入淺出的講解使本書成為一本經典的哲學普及讀物。有志於提高哲學素養、提升人生境界的讀者不可不讀。

作者簡介

胡軍,北京大學哲學繫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研究領域為中國傳統哲學、中國近現代哲學與文化、中西文化比較、知識論等。著有《金嶽霖》 《知識論引論》 《道與真》 《分析哲學在中國》 《知識論》 《燕園哲思錄》 《中國儒學史· 現代卷》 《中國哲學的現代轉型》 《中國現代直覺論研究》等。另發表約一百八十餘篇學術論文。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