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中國酒文化(典藏版)胡小偉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9787507848021 文化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各出版社圖書
【市場價】
187-272
【優惠價】
117-170
【作者】 胡小偉 
【出版社】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ISBN】9787507848021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ISBN:9787507848021
商品編碼:10035316863753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21-05-01

頁數:null
字數:null
代碼:36

作者:胡小偉

    
    
"
  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商品名稱:中國酒文化(典藏版)
作者:胡小偉
代碼:36.0
出版社: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05-01
ISBN:9787507848021
印次:2
版次:第1版
裝幀: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
在漫長的歷史文化發展過程中,酒逐漸具有了文化內涵。本書主要介紹了酒之源、酒之德、酒以成禮、《周易》與酒、酒道十七段、酒人九品、酒之惑、酒星與酒、晏子諷喻等內容。酒是重要的溝通媒介,上至國家大典、夏至親朋相會,都離不開酒。客觀地說,酒對中國文化有著莫大的貢獻。本書繫統、全面地介紹了酒的歷史,同時,也反映除了厚重的民俗生活史。

  目錄
目錄:

導 言

章 酒之源

一、猿猴造酒

二、儀狄造酒

三、杜康造酒

四、古史與酒

第二章 酒之禮

一、《酒誥》與酒

二、《周易》與酒

三、酒星與酒

第三章 酒之德

一、晏子諷喻

二、孔子申誡

三、歷代論述

第四章 酒之儀

一、有度不亂

二、尊老尚賢

三、酒以成禮

第五章 酒之令

第六章 酒之宴

第七章 酒之仙

一、飲宗孔子

二、酒人九品

三、酒量排行

第八章 酒之文

一、酒之興

二、酒與詩

三、酒與店

第九章 酒之惑

後 記

  媒體評論
中國社科院古典文學研究專家胡小偉,帶你探究中國酒文化淵源,揭開杯盞生活醇味。

  前言
在當代經濟社會學的經驗研究中,觀察到許多把酒與經濟合約締結活動聯繫在一起的場景。如何理解這一場景?除了酒已經成為儀式活動中的一個必有要素的解釋之外,還有什麼值得關注的社會學視角?\u0007 一個視角和關繫合約有關。關繫合約是經濟社會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它指的是將人際關繫與正規的交易合約結合在一起的一種合約形式。當交易涉及一些復雜的情況和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致使的正規合約締結和實施或不可能或交易成本過高時,關繫合約對於維持交易秩序就具有與其他合約形式相比的相對優勢。正因為此,關繫合約在經營活動中有著重要的地位。\u0007 人們之間成為關繫人,是指他們之間有著一種長期的責任關繫,這種責任關繫是在多次互動中生成、積澱的。前面講到,酒可以成為共情媒介,可以成為共情意願、共情能力等的信號,而共情中的多次互動恰有助於人際關繫的形成。這有助於理解為什麼經營活動中常常伴隨著飲酒活動。對於關繫合約的締結、實施而言,飲食合歡是一種機制。在飲酒成為儀式的條件下更是如此。\u0007 6.酒與機會主義行為\u0007 在對酒與經營活動的關行經濟社會學分析時,有必要將飲酒對關繫合約形成的,與對酒的一種惡意的、機會主義的利用區分開。在酒桌上的談判中,利用對方飲酒後的不清醒或一時情緒,形成對自己有利卻有損於對方的交易合約,這不是關繫合約,而是機會主義行為。由此來看,酒也可能成為引發矛盾、衝突的介質。它在人際交往中,既可能發能,也可能具能。\u0007 7.融入式田野調查與酒\u0007 田野調查是社會學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融入式田野調查的理想狀態是調查者高度融入被調查群體,成為他們中的一員,以至於被調查群體成員意識不到有調查者在他們中間;次之的狀態是調查者成為準社區的一員,這種“準”身份意味著,被調查群體成員經常意識到調查者的特殊身份,但仍然接納他/ 她。對調查者來說,融入式田野調查的基本要求是“入鄉隨俗”,即遵循被調查群體的規範;一步的要求則是理解乃至解釋這些規範。\u0007 當飲酒構成了被調查群體中的一項文化時,不管調查者愛不愛飲酒,遵其俗是必要的(在因身體原因不能飲酒時,使對方理解也是必要的)。許多社會學者在田野調查中都遇到過這種情況,並積累了這方面的經驗。如果社會學者不滿足於“隨俗”,而是一步理解它們,那麼現實世界中的酒文化就構成了研究對像。也許, 酒與共情\u0007 當年,聽胡泊說胡小偉先生所寫有關國人飲酒的文章彙集成冊,便要來電子文本篇章以求先睹。尚未讀完已覺有趣。一日晚,與諸學生聚餐兼論學問及社會調查要領,小酌助言。談鋒所及,說到小偉的書。正值此時,接胡泊短信,所言何事現已記不得了。隻記得當時我回信言,正在和學生談小偉之酒論著,此書應為社會學學生。大概是這短信引來了小偉要我作序這件令我有些不知所措的事。小偉是較我年長的朋友,我們從事的專業領域也不相同。他本專攻古典文學,我則從事經濟社會學的教學和研究,業務原不相關。由此想來,我來為他的作品寫序實在不合規範。\u0007 但小偉之不拘一格的研究性格使我們在專業方面出現一個交集。若干年來,小偉專注於“關公”研究,他不僅從經典史書、文學作品、碑刻、地方志、廟宇等方面搜集、占有了大量資料,而且從社會史、社會變遷中的社會規範、社會整合和國家建設的角度對“關公”現行了獨到的研究。他已出版的五卷本《關公信仰研究繫列》、兩卷本《關公崇拜溯源》,在我看來是中國社會信仰研究方面的裡程碑式的著作。由於他的研究工作對於理解中國社會十分重要,因此我曾邀請他為北大社會學繫的師生作講演,引起積極反響。既然在研究上有相通,也算是同行之人,以這樣的身份寫篇短文作序,想來也就不算太離譜了。於是,便把寫序的事應承下來。\u0007 我言社會學者要讀酒書,並非醉話。從最膚淺的工作應對角度著眼,飲酒這件事,對當今中國從事社會學和人類學調查研究的人來說,常常是難避免的。但這種難避免,並不是如某些詩人、藝術家那樣要靠酒來激發創作靈感,而是社會交往使然。詩人和藝術家的激發靈感活動,可以在孤獨的個人和酒之間完成。李太白月下獨酌,便是一例。但這不是酒對社會學者工作的意義所在。社會學者舉杯邀月,長風送雁,酣暢高樓,如無人際交往相隨,並不能得到什麼社會知識。對社會學者的調查工作而言有意義的是會飲。社會調查事,半若走江湖。跑到人家那裡,想了解和理解人家的社會生活,入鄉隨俗是必需的本領。即使對人家的規俗不喜歡,也要有身在江湖身不由己的精神。人家邀你喝酒,除非身體對酒精有的不良反應,拒絕是不合適的。是對方把你的對應態度作為與你交往距離感的測度時,拒絕更是調查工作中的大忌。而且,與調查對像會飲過程本身就是學究的過程。\u0007 這種僅從社會學調查工作的角度對酒的理解,顯然與小偉這本考察酒文化的書不相匹配。伴一步的思考,感到有諸多問題迎面而來,有, 信號隻是人們相互了解的一個間接手段,它能提供一些可交流信息,但並不能消除信息不對稱。依據信號發生誤判是常有的,將飲酒狀態作為共情信號也是這樣。\u0007 3.從共情信號到道德信號\u0007 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曾提出一個命題,即共情是道德的基礎。這是一個重要而有趣的命題。這個命題(當然是在經過嚴格論證的條件下)有助於我們理解一個被有些人視為糙陋的江湖觀點:一個人是否願意克服飲酒帶來的不適而與伙伴共飲,是其夠不夠朋友的標志。如果我們意識到,在這個群體中,人們共情地理解到,每個人的生存都有賴於某個時刻的他人犧牲;如果我們看到“夠不夠朋友”含著一套群體道德規範——這裡不討論小群體遵循這套道德規範在更大範圍的社會中是否合乎道德這一問題,而這套規範中要求每個人在必要的時候都能夠犧牲自身的利益來助於他人;那麼我們就會理解,這個江湖觀點是有其一定邏輯的。在這裡,作為共情信號的飲酒狀態,在一定程度上成為道德信號。\u0007 當然,這個信號並不是在任何條件下都是有效的。它通常存在於面臨共同風險的群體中。在變化的條件下,人們的共情理解就會有另外的內容。比如,如果你不願意在飲食中不適,那也不要要求別人在飲食中不適,這也是一種共情理解。建立在這種共情基礎上的道德將是讓人們各得其所。此時,飲酒狀態可能成為共情信號,但不能成為道德信號。\u0007 4.酒與社區(共同體)\u0007 社區(共同體)是社會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在社區(共同體)理論的者滕尼斯那裡,社區意味著人們之間相互肯定的關繫,這樣的關含著人們之間的相互扶持、相互慰藉、相互履行義務。韋伯的社區概念較滕尼斯有所放松含了更復雜的內容,但相互認可仍是其中的必要組成部分。從社區概念中可知,被人們確認的共情是社區(共同體)形成的必要條件。\u0007 每一個社區都有被其成員認同的共情媒介。在不同的社區中,認同的共情媒介可能不同,它們和社區的性質有關。可以觀察到,在不少社區中,酒是通用性較高的共情媒介之一。當酒這種共情媒介和社區的信仰、崇拜、儀式等特有活動結合在一起的時候,它又有了特殊意義。\u0007 如果我們越出古典文獻考據而將“禮”的研究放置在現實生活中,如果我們將觀察的單位定位在社區(共同體),那麼,從酒作為社區共情媒介這個角度,也許可以對酒何以入“禮”做出一些新的理解。\u0007 5.酒與關繫合約,趣但處理費時,恐出版社不能久等。於是,我打退堂鼓了,並得到小偉的諒解。《中國酒文化》出版之後,小偉送我一本。\u0007 2013 年末,小偉突然病倒。2014 年初,小偉不幸離世。這對我來說,不僅有失友之痛,且前諾未圓始終為遺憾。今年,胡泊告訴我,該書要重版,邀我作序。這使我有了一個完諾故友的機會。\u0007 借寫這篇序言的機會,我想從共情的角度,簡要探討酒對社會學研究的意義。\u0007 1.作為共情媒介的酒\u0007 人作為社會性動物的一個基本特征是具有共情能力。日常的觀察和實驗心理學研究都肯定了這點。而且,人不僅有共情能力,還有共情需要。滿足共情的需要離不開一定的媒介。酒就是滿足共情需要的媒介之一。\u0007 滿足共情需要的媒介多種多樣。概略分之,可得兩類。一類是個人的人力資源在特定情境中的運用直接構成的共情媒介。如交談的語言、歌聲、舞姿等,就屬於這一類。另一類是具有與人力資源相獨立的物的形態的共情媒介。人們共同欣賞的自然景觀、書籍、影視節目以及我們在這裡談論的酒,都屬於這一類。當然,這些“物”並不是在任何場景下都構成共情媒介。在“飲食合歡”中的酒是共情媒介,而獨酌獨飲中的酒就不是。\u0007 酒作為共情媒介,是在“飲食合歡”中作為共情媒介,具有某些與其他媒介相比突出的特點。一是參與者入門檻低。雖然人的酒量有大小,但開飲並無難度。有的共情媒介需要一定的技巧纔能參與,如唱歌、跳舞,而飲酒不需要;有的共情媒介需要一定的知識積累方能利用,如書籍、棋類,飲酒不需要;有的共情媒介受到廣泛的道德、法律約束,酒雖然在某些社會群體中是被禁止的,但在許多社會中並不在道德和法律上加以禁止;這些都是影響參與門檻高低的因素。二是酒作為物態的共情媒介,會引發非物態共情媒介的介入,飲酒提高交談熱度,就是一例。\u0007 2.飲酒與共情信號\u0007 由於酒在社會生活中扮演著共情媒介的角色,因此飲酒狀態也常常成為一個人的共情意願、共情能力、共情偏好、共情活動的歷史積澱的信號。斯賓斯的信號理論指出,在信息不對稱的條件下,信息缺乏方用激勵尋找一些信號來幫助自己做出判斷。人們在彼此缺乏了解的社會交往中,有時也需要,或下意識地依靠一些信號來對對方的共情判斷。對方的飲酒狀態是信號之一。當然,通常隻有在對方生活的社會沒有飲酒禁忌的條件下,這一信號纔有意義。,,他們能夠發現比這本《中國酒文化》更豐富的酒文化現像。\u0007 以上是在寫本序時從社會學角度初步想到的,權當是對小偉當初讓我這位不同行者寫序的回應吧。\u0007 小偉的《中國酒文化》版面世後,曾與他小酌過幾杯。第二版面世時,再無此機會了,但斯人聲貌在我心中。謹以此序獻給這位年長的朋友。\u0007 原北京大學社會學繫副主任\u0007 劉世定

  作者簡介
胡小偉(1945—2014),四川渠縣人。文化學者,研究員。曾任中國通俗文藝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文聯民間文藝家協會關公文化專業委員會主任。致力研究小說史、中國文化史及中國傳統與現代化關繫。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