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道夫:人文教育學論綱張祥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9787520399654 社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各出版社圖書
    【市場價】
    1115-1616
    【優惠價】
    697-1010
    【作者】 張祥雲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ISBN】9787520399654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ISBN:9787520399654
    商品編碼:10054587596826

    包裝:平裝
    開本:其他
    出版時間:2021-07-01

    字數:null
    代碼:148
    作者:張祥雲


        
        
    "
      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商品名稱:道夫:人文教育學論綱
    作者:張祥雲
    代碼:148.0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07-01
    ISBN:9787520399654
    印次:
    版次:1
    裝幀:
    開本:其他

      內容簡介

    本書之所謂“人文教育學”含兩個層面的研究:一個層面是指“人文的教育”研究,一個層面是指“人文地教育”研究。換句話說,就是既研究人文知識、人文學科的教育問題,也研究教育本身的人文性問題。本著的“人文教育”一詞,涵“人文的教育”,涵“人文地教育”。理論地說,這是兩個不一樣的問題,按照常規,應該分而治之。在深入研究之後,卻越發領悟到它們本質上是一個問題。教育的人文性與人文的教育性問題,在哲學的境界裡,是個“存在創造本質”的問題,其根本之道在主客二分,回歸主客融合;“對像化,回歸本體性”。


      目錄

    導論 對像化 回歸本體性

    一 對像化

    二 回歸本體性

    三 突破學科藩籬

    四 復興學科人文性

    五 人文教育之意蘊

    六 循道的理路

    上篇 人文教育“原理”論

    章 人文道理:教育的人文原理

    一 科學文道理內涵

    二 科學文道理的比較

    三 科學文道理的關繫

    四 教育學的“人文道理”特性

    五 走向“人文道理”範式

    第二章 **:人文教育根本原則

    一 “**”的內涵

    二 “**”的存在特征

    三 “**”的人文教育意蘊

    四 **:將教與育合一生成

    第三章 誠:人文教育夫

    一 “誠”的意蘊:中國傳統的體認

    二 “誠”的比較:中西文化的側重

    三 “誠”的境界:信仰覺悟的方式

    四 “誠”:人文教育的夫

    第四章 心力:人文教育本源旨歸

    一 “心”的歷史向度:儒、道、佛“心”論異同

    二 “心”的比較向度:中西“心”論之異

    三 人文教育旨歸:養成“心力”

    第五章 成長:人文教育價值思維

    一型思維與成長型思維的內涵

    二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的特性

    三型思維與成長型思維的關繫類型

    四 營造育人觀念轉型的生態繫統

    第六章 精神:人文教育本體特性

    一 人文學者:“無恆產而有恆心者”

    二 人文精神:“涵義世界”與“意義世界”

    三 人文知識:對像化之知與本體性之智

    四 人文教育的本體性特點

    中篇 人文教夫"論

    第七章 隱喻

    一 對像化的“唯概念”思維

    二 回歸本體性的“像思維”

    三 復興“隱喻”的人文教育價能

    第八章 體驗

    一 體驗的生命:人文教育本體境界

    二 生命的體驗:人文教育方法視域

    三 體驗的人與人的體夫即本體

    第九章 對話

    一 對話的含義

    二 對話:“我一你”的關繫

    三 對話的人學前提

    四 對話的人文教育意蘊

    五 對話的人文教育方意義

    第十章 問題性

    一 “問題性教學”理論基礎

    二 人文教育“問題性教用分析

    三 “問題性教學”重要形式:問題性討論

    第十一章 實踐反思

    一 人文教育“實踐反思”詮釋

    二 人文教育“實踐反思”的策略

    三 人文教育“實踐反思”的路徑

    下篇 人文教育時代主題

    第十二章 人文經典教育

    一 人文經典教育的內涵:“惟精惟一”

    二 人文經典教育特性:返本開新

    三 人文經典之教:轉識成智

    四 人文經典之學:**

    第十三章 創新的人文基因

    一 本立而道生:創新之本是文化

    二 中西文化邏輯及其創新特點比較

    三 形成邏輯自洽的創新教育大繫統

    第十四章 為機器立心

    一 歷史軌跡:潘多拉魔盒的打開

    二 現實特點:技術的悖謬

    三 未來已來:急迫的挑戰

    四 教育使命:向技術伸展人文“掌心”

    第十五章 大學意志

    一 為何提出大學意志?

    二 大學發展:誰的意志?

    三 大學意志何以可能?

    餘論教育學的人文反思

    第十六章 回歸人文性:教育學師生關繫視角

    一 教育學科的現實:**與知行分離

    二 師生關繫決定教育學科的人文性

    三 教育學科師生關繫之理想形態

    參考文獻

    後記 在路上


      摘要

    導論對像化回歸本體性

    人文教育旨在培養人文精神,現實的人文教育卻存在諸多與之相悖的情況。僅就教師和學生兩者而言,許多從事教育、教學和研究工作的人文教師,遵從著所謂“客觀”“中立”“價值無涉”的“科學三原則”而開展其工作,形成其成果。這種“對像化”的研究法則促使他們“站在人生邊上行純理性的學術分析,在這種“客觀科學理性”的“規訓”下,潛意識地促成了他們對待“生活世界”的冷漠姿態和思維偏好。他們裹挾著這種姿態和偏好涉入教育過程,並順理成章、有意無意地以這種姿態和偏好去對待學生,處理教學內容,開展教學活動。具體而言,許多人文教師把人文知識僅僅當成客觀的學術對像去對待,把人文問題僅僅當成客觀的學術問題去處理,糾結於概念解析和邏輯論證。以至於教小說和詩歌者往往隻會搞理論,做,自己寫不了小說,作不好詩詞,甚至日常生活語言都顯粗俗,欠缺人文情懷和魅力;教歷史者往往隻會敘述材料,播送結論,卻難以引導學生以史為鏡,欠缺歷史智慧;教哲學者往往隻會生吞活剝,囫圇吞棗,提供一堆概念木乃伊,卻茫然於激發學生思考,啟迪學生智慧,欠缺“愛智”追求。文、史、哲等普遍成為教師職業化的“學科工作”對像而已,與其精神世界缺乏自覺聯通。在教學過程中,人文教師往往對師生關繫的“主體間性”特征視而不見,常常滿足於“經師”角色,將學生對像化。自認為能把內容表達清晰,能邏輯有序、分析有力就心安理得了,——把學生預設為一部精密的思維機器。再者,人文教師還常常將教學內容對像化,把人文理論和學說當成人文問題的“對像化結論”,並“對像化地”對待和處理著這些“對像化知識”。人文學科普遍被教成了擁家無感的口耳之學、記誦之學和辯論之學。從學生這方面看,文、史、哲等諸多學科知識你繫普遍難以與學生遭遇到的生命、生活和社會問題建立內在聯繫,還儼然是一套外在的抽像符號繫統,——學生隻得死記硬背、鸚鵡學舌,應付考試。學生學遍狀況是上課記筆記,課後下載課件;不上課者則復印筆記,轉載課件;考前背筆記,考完就忘記。人文知識如果不能與個人生活、直接經驗、社會現實問題發生切實關聯,被生吞活剝的人文概念、原理、法則就難以像種子播撒到腦海心田而著床、和成長。它就會像人喫錯東西拉肚子,食物滑過消化繫統,什麼營養也不會留下便“溜走了”,還會傷了腸胃。作為人文教育“硬核”所在的文、史、哲之教育尚且如此,更何況其他相關學科之教育呢?這些司空見慣的現像如何解釋和解決,必須對行深入的探討。

    我們認為,在思想一精神維度上,人文教育問題解決的根本之道,必須對像化,回歸本體性。

    一對像化面對人文教育的諸多問題,我們不僅要從現實中的外部因素——政治的、市場的影響去找原因,還須從思想層面找內在原因。從“思想內容”去考察,很多學者認為是社會本位論的教育哲學導致,①這大體沒有錯。但如果從更深層次的“思想方式”的集體無意識去考察,社會本位論似乎還不是深層的。教育之“失身”,首先是人文教育“丟心”,教育之不為“人”,首先是人文教育不“人心”。從人文教育視野看,更深層次的原因就在於,“思想方式”上把人與世界的關繫僅僅看成主客二分的對像化和外在性關繫,……


      作者簡介

    張祥雲,江西大餘沙村人,教授,華中科技大學教育學博士。曾任教於廈門大學高教,後調入深圳大學高教工作至今。歷任深圳大學高教副所長、所長,深圳大學教育學專業學科帶頭人,深圳大學人事教授委員會委員,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高等教育學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廣東省高等教育學專業委員會屆、第二屆副理事長,深圳市高等教育學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深圳市第六屆,深圳市人民政府督學,深圳市名班主任工作室指導專家。主要研究領域為高等教育理論和人文教育理論與方法。主持多項課題,獲多項省市級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獎,出版專著2部、合著5部,在《新華文摘》《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等學術刊物文60餘篇。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