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BBC世界史G彩色插圖版安德魯·瑪爾著 世界各國文明史和地區史記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市場價】
486-704
【優惠價】
304-440
【作者】 安德魯·瑪爾(AndrewMarr著邢科譯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1108810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1108810
商品編碼:29507621089

品牌:鳳凰新華(PHOENIX
包裝:精裝
開本:16

出版時間:2016-10-01
代碼:88
作者:安德魯·瑪爾(AndrewMarr)著邢科譯


    
    
"
內容介紹

我們對SJ歷史的理解總是在不斷改變,因為SJ各地時時刻刻都有新的發現,並向我們的舊有偏見發起挑戰。在本書中,作者帶我們重遊了那些熟悉的歷史重大事件,從古希臘羅馬到拿破侖加冕,再到21世紀的環境與人口危機,然而他向我們介紹的卻是圍繞在這些事件周圍鮮為人知的故事,地域橫跨秘魯、烏克蘭、加勒比地區。書中既檢視了那些失敗與消逝的文明,也講述了D今強權的起源,並且揭示曾經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理位置發生的諸多歷史事件是何其相似! 本書的主旋律相D簡單明了:我們有能力理解和塑造周圍的SJ,這使我們逐漸成為這顆星球的主宰,縱然JT我們已經為地球造成了巨大的負擔,但如同我們曾經克服挑戰、渡過難關一樣,科技能力使我們仍然具有足夠的信心;然而在另一方面,我們在政治上的表現J遜色得多,總像一個醉漢一樣左右搖擺。因此,本書既是一曲我們現代智人聰明纔智的歡樂頌,也是一部我們現代智人政治愚行的啟示錄。隻有認清人類境況的這種二律背反狀態,我們纔能警醒那些由成功引起的失敗,重新調整眼前的方向。

關聯推薦

ks_mark="y"

作者文筆優美,全書J富畫面感。

內容、視角新鮮,多為我們熟知的大事件周邊鮮為人知的故事,揭示出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理位置發生的歷史事件的相似性。

全面描述了人類科技進步與政治發展的歷程,探討了人類未來要面對的危險和希望。

 

整本書J如同BBC的節目一樣,充滿畫面感,同時又透著一種新聞記者式的揮灑自如。

——《泰晤士報》

這本書FC美妙,瑪爾的文筆和對材料的掌控令人印像深刻。所有學歷史的學生都應該讀一讀,甚至那些在大學裡教歷史的人也該讀一讀。

——《旁觀者》

文筆生動,充滿了趣聞和鮮活的人物描寫。瑪爾有一種罕見的天賦,隻用幾句明快的句子J能解釋清楚復雜的問題。

——《星期天電訊報》

 
目錄

目錄 致謝 導言 D一部 走出熱帶,走向冰原 從7 萬年前到早期地中海文明 D二部 為戰爭一辯 D一個輝煌的帝國時代,從亞述人到亞歷山大大帝,戰爭如何推動了宗教、著述和哲學的巨大飛躍 D三部 劍與道前300 600 年前後:中國、印度和歐洲的古典帝國及其與新興宗教的遭遇 D四部 走出混亂的大熔爐

目錄

致謝

導言

D一部

走出熱帶,走向冰原

從7 萬年前到早期地中海文明

D二部

為戰爭一辯

D一個輝煌的帝國時代,從亞述人到亞歷山大大帝,戰爭如何推動了宗教、著述和哲學的巨大飛躍

D三部

劍與道

D四部

走出混亂的大熔爐

從700 年到1480 年:伊斯蘭教的偉大時代,遊牧民族建立帝國,以及歐洲的覺醒

D五部

SJ走向開放

從1492 年到1640 年:歐洲的全面爆發和SJ其他地區的抗爭

D六部

自由的夢想

從1609 年到1796 年:啟蒙與革命,從印度到加勒比

D七部

資本主義及其敵人

從1800 年到1918 年:工業革命CD改變了全SJ人的生活——之後又親自破壞了這種生活

D八部

Z好的世紀和Z壞的世紀從1918 年到2012 年:我們的時代

注釋

顯示全部信息

在線試讀

正文賞讀 D三部 劍與道前300 600 年前後:中國、印度和歐洲的古典帝國及其與新興宗教的遭遇 耶穌誕生時,地球上大約有一半的人口都生活在兩大帝國中。但他們自己並沒有意識到這個事實:遠離大城市的農民很難接觸到外面的SJ,他們隻能了解到有限、失真的信息。這是SJ歷SSKQJH的情況。羅馬帝國和漢帝國大致同時興起,其統治的人口也大體相D:在鼎盛時期,羅馬帝國有4500 萬人;根據稅收狀況推斷,漢帝國有5760 萬人。兩大帝國的領土面積也不相上下,大約都是400 萬平方公裡。不同的是,一個帝國坐落在內陸海洋的邊緣,另一個帝國坐落在河流交錯的遼闊平原。它們的軍隊看上去也很相似:統一配備了盔甲和武器,行軍列隊整齊劃一,都有戰車和騎兵配合作戰。 羅馬人崇拜家神和祖先,中國也是如此。他們都講求實際,注重現世生活。他們也都W我D尊,認為自己比任何潛在的對手都更嚴肅、守禮和文明。羅馬皇帝宣稱要統治“全SJ”,中國皇帝則認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羅馬人修建了令人贊嘆的高牆以抵御異族入侵,中國人也是如此。羅馬人擁有筆直的道路,中國人挖掘了漫長的運河。兩大帝國J連行政區劃的數目也大致相D。兩國政府也都會用實際利益來激勵軍隊——戰鬥結束後,中國軍人可以憑敵人的1級獲得金錢和更高的地位,而英勇的羅馬軍人則可以贏得家鄉的土地。 在地中海SJ的邊緣,羅馬帝國擊敗了眾多敵人,崛起為強大的國家。在中國,地處邊鄙之地的秦國統一了六國,終結了戰亂,為漢帝國的崛起奠定了基礎。羅馬人和中國人彼此知之甚少。他們相隔大約4500 英裡,炙熱的沙漠和高大的山脈阻擋了人員往來。而海路則更長,比陸路遠了大約2000英裡。1 盡管如此,兩大帝國仍存在微弱的交流。羅馬人對中國的認識很模糊。在他們的頭腦中,中國是個神話般的國家,位於遙遠的東方。在古羅馬語言中,“賽裡斯”一詞可能J指中國人。

正文賞讀

 

D三部

劍與道

 

耶穌誕生時,地球上大約有一半的人口都生活在兩大帝國中。但他們自己並沒有意識到這個事實:遠離大城市的農民很難接觸到外面的SJ,他們隻能了解到有限、失真的信息。這是SJ歷SSKQJH的情況。羅馬帝國和漢帝國大致同時興起,其統治的人口也大體相D:在鼎盛時期,羅馬帝國有4500 萬人;根據稅收狀況推斷,漢帝國有5760 萬人。兩大帝國的領土面積也不相上下,大約都是400 萬平方公裡。不同的是,一個帝國坐落在內陸海洋的邊緣,另一個帝國坐落在河流交錯的遼闊平原。它們的軍隊看上去也很相似:統一配備了盔甲和武器,行軍列隊整齊劃一,都有戰車和騎兵配合作戰。

羅馬人崇拜家神和祖先,中國也是如此。他們都講求實際,注重現世生活。他們也都W我D尊,認為自己比任何潛在的對手都更嚴肅、守禮和文明。羅馬皇帝宣稱要統治“全SJ”,中國皇帝則認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羅馬人修建了令人贊嘆的高牆以抵御異族入侵,中國人也是如此。羅馬人擁有筆直的道路,中國人挖掘了漫長的運河。兩大帝國J連行政區劃的數目也大致相D。兩國政府也都會用實際利益來激勵軍隊——戰鬥結束後,中國軍人可以憑敵人的1級獲得金錢和更高的地位,而英勇的羅馬軍人則可以贏得家鄉的土地。

在地中海SJ的邊緣,羅馬帝國擊敗了眾多敵人,崛起為強大的國家。在中國,地處邊鄙之地的秦國統一了六國,終結了戰亂,為漢帝國的崛起奠定了基礎。羅馬人和中國人彼此知之甚少。他們相隔大約4500 英裡,炙熱的沙漠和高大的山脈阻擋了人員往來。而海路則更長,比陸路遠了大約2000 英裡。1 盡管如此,兩大帝國仍存在微弱的交流。羅馬人對中國的認識很模糊。在他們的頭腦中,中國是個神話般的國家,位於遙遠的東方。在古羅馬語言中,“賽裡斯”一詞可能J指中國人。

這不是W一令人著迷的事情。甘英還興致勃勃地彙報說,羅馬的雜耍藝人很神奇,可以口吐火焰,並能同時拋接12 個球。

根據中國史書的記載,70 年後,一個羅馬使團經海路抵達越南(D時越南是中國的一部分)。這個使團有可能是偉大的哲學家皇帝馬可·奧勒留派遣的。但是,使團被遣返回國,兩個帝國自此隻有依靠長途貿易維持聯繫。大約在耶穌生活的時代,羅馬婦女開始穿著半透明的絲綢裙子,這引起羅馬衛道士的強烈不滿。這些絲綢來自中國,經由長途海上航行從越南運到JT的斯裡蘭卡,然後再轉運至埃及。中國已經發現了來自羅馬帝國的玻璃器皿和硬幣。此外,還有一種可能性前54 年,帕提亞人曾經俘虜過一些羅馬士兵。之後,使用“魚鱗陣”的羅馬軍團可能曾與漢帝國的士兵在吉爾吉斯斯坦兵戎相見。

兩大帝國延續的時間也大體相D。起初,羅馬人隻是生活在意大利中部的城鎮居民,默默無聞。他們的發展壯大一部分歸功於能吸引移民到來,另一部分則是由於他們能在血腥的戰爭中屢戰屢勝。亞歷山大死後,馬其頓帝國分裂成多個希臘王國。D羅馬崛起爭奪霸權的時候,這些王國已紛紛衰落前149 前146 年,羅馬人摧毀了他們在北非

的競爭對手——迦太基人。大約在70 年之前,中國的D一位皇帝統一了列國。幾個世紀之後,羅馬SJ分裂成兩大帝國:西羅馬帝5 世紀瓦解,而東羅馬帝國(又稱拜占庭帝國)則一直延續到1453 年。那一年,奧斯曼土耳其人攻占了君士坦丁堡。漢帝220 年壽終正寢,但中國直到317 年纔Z終四分五裂。在D時,中國的南方地區較少受到入侵,在文化上更保守。我們可以將其與歷史悠久的東羅馬帝國進行比較。

兩大帝國存在了大約500 年。與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的早期文明相比,它們存續的時間並不算長。但以現代民主制度的標準來衡量,兩大帝國的表現令人驚嘆不已。隨著中國的崛起,歷史學家們開始專注於這樣一個疑問:我們的SJ——統一的中國和破碎的歐洲——是否以某種方式延續了羅馬帝國和漢帝國的經驗?畢竟,在D一位皇帝出現後,中國大約有一半的時間在政治上都大致保持了統一;而在羅馬帝國衰亡後,地中海和歐洲西部J再也沒有統一。原因何在?

地理環境可以提供一些答案。盡管河谷和山嶺將中國分割成不同的區域,但整個國家又被沙漠和海洋環繞,這切斷了中國與SJ其他地區的聯繫。政治統一的實現FC艱難。根據統計前656 前221 年,中國斷斷續續爆發了至少256 場戰爭。然而,一旦形成大一統的帝國,這個由漫長海岸線圍繞的單一地理區域J會形成很強的地形學邏輯。道路、運河和城牆劃出了交通線和防御線,這些線不會輕易變動。盡管外來入侵者不斷挑戰中國,但他們無法抹掉“一個中國”的文化版圖。

然而,地中海和歐洲SJ則截然不同。確實,“陸地中間的海”使羅馬帝國的交通更加便利,但能抵御侵略者的天然屏障也少之又少。同時,星羅棋布的河流奔流四方,這些河流與縱橫交錯的山脈將歐洲大陸分割得支離破碎。從地理學上觀察,歐洲是一個凌亂、分裂的半島,不太可能實現政治統一。

這種解釋乍看之下令人滿意,但似乎又過於膚淺。因為,中國也曾分裂長達數個世紀。在中國,南、北方人的生活方式不同,方言不同,有時分別由各自的皇帝統治。中國曾派出龐大的遠洋船隊,整個國家幾乎已走向SJ。但事實上,中國並沒有真正走向SJ,這主要是由於政治上的考量。在西方,東羅馬帝國曾有機會統一地中海地區。在很久以後,盡管

存在河流與山脈的阻隔,但像哈布斯堡家族的查理五世和科西嘉島的冒險家拿破侖·波拿巴也都有統一全歐洲的可能。

還有其他因素嗎?外來者扮演的角色FC重要。中亞的遊牧民族全副武裝,驍勇善戰。他們引發了數次移民浪潮,席卷了整個歐洲。在許多人稍事安定之後,下一波移民潮又迫使他們再次遷徙。在蒙古入侵之前,中國的ZY政權大體能有效地抵擋遊牧民族。但蒙古人Z終戰勝了中原王朝,快速、CD地征服了整個中國,建立了帝國統治。從某種角度看,他

們的統治有助於維護中國的統一。

中國和歐洲都受到外來宗教的挑戰。但與佛教對中國的影響相比,一神教(如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對西方的影響要更加顯著。中國皇帝有能力抑制佛教的影響力,歐洲宗教戰爭中的尖銳對立和以命相搏的矛盾是他們不曾經歷過的。盡管遵循的模式有所不同,但一神教反復將西方社會的民眾劃分為“信仰者”和“異教徒”兩大類。而中國則從未發生這種情況,正如我們將要看到的那樣,法律和保守的社會思想比宗教的影響更大。另外,中國和歐洲還存在文化差異,如中國文字的學習難度更大。因此,中國形成了一個D立、強大的官僚精英階層,這是西方社會所沒有的。關於這些問題,我們將稍後討論。

不過,中國和羅馬SJ的歷史同樣血腥、殘酷。憤世嫉俗的統治者、國家的恐嚇行動,以及對持異見者的迫害充斥在各自的歷史中。中國和歐洲都出現了富有吸引力的人文思想家和恢宏華美的建築(但漢朝的建築大多是用木材和夯土建成的,正如前面提到的那樣,這樣的建築很難保留下來),但這些體現權力的建築都是通過暴力和恐嚇纔得以建成。絕大部分的建造者都是農民,我們W有透過他們被汗水濕透的脊背纔能詮釋這些建築的美學和哲學意涵。羅馬帝國的成J依賴於地方精英集團和軍隊的榮譽,而中國則更多依靠赤裸裸的武力。然而,無論那些有教養的精英是否學習過孔子或耶穌的訓誡,是否向皇帝磕頭叩拜,是否老院的公告,軍隊都會在集權政府的指揮下屠殺叛民,也都會通過公開、令人生厭的刑罰來昭示QW。倘若QW名正言順,集中組織和動員民眾的權力J會更加合理。

 

阿育王

在羅馬帝國和漢帝國臻於鼎盛之前,SJ上還存在另一個偉大的帝國。它的故事截然不同。印度的孔雀王朝是D時的D三大帝國,可能擁有全SJ四分之一的人口。除南部的偏遠地區外,這個帝國幾乎覆蓋了現代印度的所有版圖,再加上JT的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許多地區。據推測前2 世紀,孔雀王朝的人口大約是5000 萬。在這個王朝創前324 年,羅馬人尚在意大利中部艱苦奮鬥,而中國人也還未擺脫諸侯爭霸引發的慘烈戰爭。盡管孔雀王朝Z偉大的統治者阿育王FC英明神武,但這個帝國還前185 年崩潰了。孔雀王朝創造了古典SJ,隨後又將其摧毀。在孔雀王朝之後,印度再無力對外擴張,主宰其他地區。JRSJ的政治版圖與宗教格局很大部分都是由我們熟知的歷史人物

在2000 年前J奠定了的。

然而,孔雀王朝的統治者們卻處在可知歷史的邊緣地帶。詹姆斯·普林塞普是18 世紀一名業餘語言學家,他的日常工作是在加爾各答經營英國的薄荷園。經過他的努力,人們纔終於認可阿育王是真實的歷史人物,而不是虛構的神話人物。與羅馬帝國和漢帝國相比,阿育王帝國的知名度並不高,相關史料也很少——印度歷史一貫如此。關於阿育王及其帝國,

我們主要有三個史料來源。一個來自希臘歷史學家麥加斯梯尼,他曾為塞琉古·尼卡TX力。塞琉古·尼卡特是亞歷山大大帝的將軍,他以波斯和JT的巴基斯坦為中心,建立了一個小帝國。麥加斯梯尼很可能到訪過孔雀王朝的都城華氏城。如今,華氏城已被掩埋在現代城市巴特那地下,而這座城市無疑是SJ上秩序Z混亂、污染Z嚴重的大都市之一。不幸的是,麥加斯梯尼的著述早已散佚。我們隻能通過後世歷史學家的引用纔能略窺其內容。D二個來源是一本關於印度治國之道的手冊,其中部分內容的作者有可能是孔雀王朝的宮廷謀士。D三個來源是阿育王的言論,它們被鐫刻在印度許多地區的石柱上。

阿育王的祖父是旃陀羅笈多。現代人認為,他和麥加斯梯尼所說的“月護王”是同一位印度統治者。據說,旃陀羅笈多曾見過亞歷山大大帝。月護王率領民眾奮起反抗印度北部的王朝——難陀王朝。在一位精明、殘忍的謀士的幫助下,他推翻了難陀王朝前321 年創立了自己的王朝。月護王的一貫戰略是:1先在邊遠地區消耗敵人的力量,然後再向中心地區挺進。經過漫長的消耗戰,敵人的領土逐漸縮小。相傳,月護王曾聽到一位婦人教訓她的孩子,喫飯時不要從盤子中間開始,因為中心一定比邊緣燙。受此啟發,他想出了這一戰略。

如今,旃陀羅笈多轉而進攻D時所向披靡的希臘人。大前303 年,他擊敗了塞琉古王國。很顯然,希臘人並沒有被CD擊垮。因為,旃陀羅笈多從數千頭戰像中挑選了500 頭送給塞琉古王國,以此換取新獲得的領土。4 亞歷山大的軍隊是1次見識印度戰像威力的西方軍隊。他將一些戰像帶回巴格達,配備到私人護衛隊。對希臘人來說,塞琉古王國得到的這些禮物,相D於印度人給他們配備了幾個團的“虎式坦克”或武裝直升機。希臘國王們經常將這些大像用於交易、出借及饋贈。例如,埃及的國王們J曾利用印度戰像ZY揭竿而起的猶太人。在此之後,這些戰像還會被用來對抗日益崛起的羅馬人。

旃陀羅笈多的帝國擴張到了印度次大陸的絕大部分地區。如果有關政府的歷史文獻可信的話,那麼旃陀羅笈多的帝國J不僅好戰,而且熱衷干涉別國事務,FC官僚化,且行事偏激。然而,我們對這位被描述成印度愷撒的統治者所知甚少,對他的兒子則了解得更前297 年,旃陀羅笈多退位,由他的兒子繼承王位。據說,旃陀羅笈多是因虔誠的苦修絕食而亡。不過,我們對他的孫子阿育王更為關注。阿育王的統治從前268 年一直延前233 年。他的“詔書”散落在印度各處的石柱上。在這些神秘的“詔書”被成功破譯之後,現代SJ纔有機會傾聽他的聲音。而在此之前,人們主要通過佛教典籍來了解他。阿育王是何許人?我們並不很清楚。1837 年,一位英國的鑄幣監管員破譯了一些詔書,上面記載了一個令人驚訝的故事。

阿育王的名字可以直譯為“無憂無慮”。起初,阿育王經歷了血腥的王位繼承戰爭。根據銘文記載,他殺死了99 個與自己為敵的兄弟,但這有可能不是事實。然而,從其父親去世到阿育王登基,印度出現了一段“空位期”。這暗示D時有可能發生過慘烈的廝殺。在此之後,阿育王開始進攻那些自己統治之外的地區,羯陵伽便是其中之一。經過一場可怕的戰爭,阿育王重新征服了這個地區。根據他留下的銘文,有10 萬名士兵在戰鬥中被殺,更多的人傷重而亡。或許,戰後還發生了大屠殺。此外,還有15 萬人遭到流放。

羅馬皇帝愷撒會吹噓斃敵人數,中國的王侯或旃陀羅笈多也會如此。但是,阿育王的內心似乎經歷了一場刻骨銘心的變化。他皈依了佛教,很可能是受到妻子的鼓勵。在一段銘文中,阿育王說道,他為這場戰爭感到自責,“D一個D立的國家被征服時,百姓會遭受屠戮,而民眾的死亡和流離令他J其悲痛……如今,倘若有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的民眾再罹患災難,神所鐘愛之人(指阿育王自己)的心J會異常沉重”。上面這段話出自D13 塊石刻詔書。在這份詔書的後文中,阿育王繼續告誡自己的後代,警示他們避免新的征戰,要求他們隻可對民眾施加“輕微的刑罰”。

假如阿育王沒有再發動戰爭,這將成為人類歷SS意義非凡的時刻,他將成為KQJH的為勝利而致歉的征服者。這J仿佛是拿破侖在奧斯特利茨戰役後宣稱自己痛悔在政治上的肆意妄為,並將成為貴格會教徒。阿育王試圖建立的是以佛教的“達摩”觀念為基礎的帝國,“達摩”意為美德、良善與莊重,勸諫民眾善待下人和親朋,避免殺生(既不能殺人,也不能殺死動物),實現宗教寬容。在印度,從北部冰封的山脈到南部炎熱的森林,鐫刻阿育王詔書的石柱隨處可見。他號召人們食素,禁止獻祭,尊重不同宗教教派,將所有人都視為自己的孩子。

這些語錄被人們用各種語言記錄下來,其中有在西北部希臘SJ邊緣地帶使用的亞蘭語,有梵文及其各種方言,還有一份用婆羅米文書寫的手稿。Z早的詔書被鐫刻在岩壁和巨石之上。旅行者聚在一起,坐著聽人們宣讀銘文的內容。後來,阿育王又在華氏城創設了很多作坊,用於制作1;CY=CY部雕刻獅子的巨大石柱。印度人利用恆河等河流運輸這些石柱,將它們豎立在印度的核心地帶。對早期歷史的國王而言,這種宣傳方法很可行,可以將拋光過的砂岩D作“揚聲器”。阿育王並不是謙卑之人,他也在詔令中誇耀自己的功績:在道路兩側栽種遮陰的樹木,建立形制規整的客棧,挖掘水井以供人畜飲用。阿育王公開宣布棄絕戰爭和暴力。為了將這些話語傳揚到更遙遠的地方,他開始向國外派遣佛教僧侶,命他們將和平的信息帶往緬甸、斯裡蘭卡和埃及,甚至是希臘。

這一切聽上去太過美好,很難讓人信以為真。事實或許是這樣的:印度有太多相互競爭的宗教,不同的種姓和語言使社會四分五裂。因此,如果謀求長治久安,任何王朝都要依靠統一的理念。很顯然,阿育王有意識地創造出了現代統治者所謂的意識形態。盡管這種意識形態很溫和,但孔雀帝國的統治未必有多開明。阿育王還保留了一定程度的死刑刑罰。而

且,他在針對森林居民的一繫列詔書中表現出的憤怒也並沒有被佛教的開明思想化解。甚至他奉行的素食主義也不是JD的:由於垂涎鹿肉和孔雀肉的美味,他將這兩種動物排除在禁食名單之外。畢竟,我們隻能憑借阿育王自己的話來理解D時的歷史。如果隻通過那些溫情脈脈的人道主義演說來理解斯大林,我們很可能會認為他是一個溫柔慈愛之人。不過,由於阿育王屢次痛悔早年的血腥戰爭,他很可能真的皈依了佛教,並力圖建立一個“良善的帝國”。

這種解釋似乎更合理,因為阿育王很快J失敗了。他很可能在晚年散盡了家財。在彌留之際,阿育王的手中隻有半顆芒果,但心中充滿喜樂。在阿育王死後,大量印度社區都分崩離析。我們對阿育王的繼任者知之甚少。W一確切的信息是,孔雀王朝的Z後一任國王遭遇暗殺而亡,整個帝國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混亂之後Z終滅亡。在此之後,印度在笈多王朝的統

治下又迎來了一個白銀時代,甚至是黃金時代。笈多王朝320 年,梵文創作和十進制數學等領域由此進入了繁榮期。在穆斯林闖入印度北部地區後,佛教徒被迫流離失所。加之面對印度教的敵視,阿育王的信仰幾乎在印度銷聲匿跡。

阿育王並不隻是歷史的注腳。在現代印度,不同宗教和種族之間存在著一道道裂縫,人們發現實現宗教寬容實在難上加難。因此,他們把阿育王奉為睿智的英雄。阿育王的三頭獅是印度共和國Z為人熟知的形像,如今已被印制在貨幣的背面。1956 年,印度爆發了一場反對宗教偏執的抗議運動,這表明阿育王的政治性的佛教思想並沒有消逝。

安倍德卡爾是印度早期民主政治的偉大人物之一。他出身於“賤民”階層,後來成為一名傑出的律師。安倍德卡爾曾任憲法起草WY會的 ,這個WY會負責起草新生共和國的憲法5,新憲法廢除了“賤民”身份,將特別投票權賦予工人、鞋匠、清潔工及從事肮髒工作的邊緣群體。但是,安倍德卡爾仍然認為印度政府未能為自己的人民做更多的事情,為此深感沮喪和憤怒。在他看來,無論法律條文如何規定,印度教的種姓偏見(包括宗教偏見)仍存在於現實生活中。因此,在1956 年他去世前不久,安貝德卡爾在一次眾人參加的儀式上公開皈依了佛教。有100 萬人參加了他的葬禮。有許多低種姓階層的民眾追隨安貝德卡爾,也先後成為佛教徒,這促進了佛教信仰在D今印度的復興。顯而易見,阿育王石柱上的道德觀念仍閃耀著光芒。

 

秦始皇

中國的D一位皇帝與阿育王的仁慈形像相去甚遠。秦始皇嬴政與阿育王是同時代的人,他也在山1;CY=CY豎立石柱,頌揚自己的功績。然而,嬴政並不是因其言論而被後人記住的,其偏執、殘忍和無情的名聲來源於後世一段臭名昭著的歷史。近幾十年來,人們對宏偉的秦始皇陵的部分發掘又加強了這種印像,其中Z引發世人矚目的J是兵馬俑。如果說阿育王希望克制欲念和自私,那麼嬴政則希望通過用泥土和青銅構造的官僚機構和軍事機器來護衛自己。那些繪有圖案的兵馬俑正時刻準備擊退惡魔。

嬴政的願景源於征服與恐懼,FC現實。對羅馬人,甚至埃及人來說,嬴政的願景比阿育王的佛教避世思想更容易讓人理解。在JT的中國和SJ各地,嬴政的影響力遠超阿育王。然而,與那位印度統治者一樣,秦始皇的王朝也很短命。漢帝國迅速取而代之,並延續了嬴秦的政治成J,但少了些許暴虐。盡管不是令人喜愛的歷史人物,但嬴政統一了中國的文字,修建了偉大的公共工程,終結了延續幾個世紀的內戰,擴充了中國思想的內涵。J人性而言,秦始皇的形像實在糟糕,但又無法擺脫。

有關嬴政的Z大問題之一J是我們所能獲得的史料。這些史料的作者是司馬遷,我們在前文中曾提到過,他也是D一個為孔子作傳的人。司馬遷是中國Z偉大的歷史學家之一,堪稱亞洲的普魯塔克。他的一生充滿悲劇色彩。與同時代的羅馬歷史學家一樣,司馬遷很清楚,逾越雷池批評統治者的後果J是流放或死亡;抑或像他那樣,被迫遭受腐刑。不過,司馬遷似乎也意識到,歷史學家可以通過評價過去的統治者(尤其是那些失敗的統治者)而對現實的統治者進行勸諫。因此,司馬遷將有關嬴政的負面傳言保存下來。他的歷史著作《史記》是中國D一部紀傳體通史。根據這部史書的記載,嬴政很可能是一位大商人的兒子,這位名叫呂不韋的商人是衛國人,而非秦國人。呂不韋的一位美妾趙姬受到秦國公子異人的垂青。於是,他將懷有身孕的美妾送給了這位秦國公子。趙姬則謊稱這個孩子是異人之後。待異人繼承王位後,趙姬J成了王後。嬰兒隨後誕生了。

這個嬰兒J是嬴政。因此,秦始皇是個私生子,其出身J是一場騙局。13 歲時,嬴政的“父親”莊襄王(異人)去世,他登上了王位。故事進展到這裡已經很糟糕,但隨後的情節發展J近乎猥瑣了。大商人呂不韋重回舊愛的懷抱,但身為太後的趙姬已然心生倦意。在這裡,我們Z好直接引述司馬遷的原話,(太後)“乃私求大陰人嫪毐以為舍人,時縱倡樂,使毐以其陰關桐輪而行,令太後聞之,以啗太後”。6如此行徑確實駭人聽聞。為禁絕流言,呂不韋羅織罪名對嫪毐施以宮刑。但在行刑過程中,嫪毐得以蒙混過關。他小心翼翼地刮淨了胡子,以太監的面目示人。嫪毐被留在宮中,繼續與太後縱情淫樂。太後賞賜嫪毐許多禮物,並為他生了兩個孩子。此時,圍繞在嬴政身邊的是一位舉止荒誕的母親、一位老奸巨猾的“謀士”(根據傳言,是他的生身父親)、一位假冒的太監,以及兩位同母異父的兄弟(他們都是王位的潛在繼承人)。是時候解決這個荒謬的局面了!嬴政放逐了自己的母親(盡管Z終又將其召回)和呂不韋,而後者寧願服毒自盡,也不願面對刑罰。他還殺死了這兩個同母異父的兄弟,對性欲旺盛的嫪毐施以車裂之刑。這些人的黨羽或是被斬1,或是被流放。假使電影制片人昆汀·塔倫蒂諾親自指導拍攝莎士比亞的名劇《哈姆雷特》,其效果也不會比這個故事更血腥。

D然,所有這一切都可能是虛構的。我們可以信任司馬遷的記錄,也可以認為這是後世匿名史家摻入的不實之言。這些歷史記錄都是為漢帝國的統治服務的,他們沒有理由為前朝歌功頌德。不過,司馬遷至少是一位苦心孤詣的史學大家。後來,在為朋友(一位戰敗的將軍)辯護的時候,司馬遷冒犯了皇帝。為了完成這部歷史著作,他不得不選擇接受腐刑,放棄男人的尊嚴苟活於世。

在付出了失去親人及面對後世史家的嘲諷的巨大代價後,嬴政WQ控制了這個Z強大、Z具侵略性的諸侯國。在贏得了一繫列戰爭之後,秦國Z終統一了中國。秦國的先王們已經為統一奠定了基礎。他們用計謀騙過了蜀人,蜀人生活的四川,地處難以逾越的秦嶺的另一側。根據史 載,秦惠王向蜀王展示了幾頭制作精美的石牛,牛的下身鑲上了黃金。這位蜀國的國君輕信了秦王,向其索要能排洩金塊的石牛,並應允修建一條穿山越嶺的棧道,以便將這些禮物運回蜀國。棧道修好後,秦軍尾隨石牛而至,出其不意地擊敗了蜀國軍隊,占領一片廣闊的新領土。

之後,秦軍又相繼攻取或智取了其他諸侯國。在稱帝後,秦始皇又派兵深入中國的南方地區,Z終完成了統一中國主要地區的任務。統一戰爭FC殘酷血腥,戰鬥的主力是步兵和弩兵,但對農業和城鎮的破壞尚不及戰國時期的爭霸戰爭。我們永遠無法知道生活在平原地帶的“黔1黎民”如何看待他們的D一位皇帝,因為他們能做的隻是拼命收割莊稼,避免被

強征入伍而已。

除了王侯興替外,SJ其他地區還受到宗教的強烈影響,但中國截然不同。正如上文所言,中國崇拜祖先靈魂和地方神祇的傳統FC悠久。人們把這套復雜的習俗信仰稱為“道教”。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民眾都會利用道教支持或挑戰皇權。後來,佛教也從阿育王的印度傳到中國各地。佛寺與僧侶時而受到包容,時而受到壓制。但中國並沒有出現像地中海SJ那樣能夠感化民眾或顛覆王朝的新興宗教。有教養的中國人都被哲學義理凝聚在一起。不過,在秦始皇時代,孔子倡導的人道、保守的社會思想(儒家思想)遭遇了新興政治學派的挑戰,即通常所謂的“法家思想”。   

法家把秩序和服從置於一切之上。這種信念基於對社會失序的恐懼,其Z終目的是引起統治者的關注。嚴厲、公正、明確的法律是Z高的社會福祉。法家認為,政府應組織民眾、灌溉土地、規範度量衡,保證官員和士兵能按照嚴格、可行的標準晉升。例如,按照殺敵的數量來計算功勞。與之相應,政府還要對家庭和村莊實行保甲制,令民眾互相監督。政府還有許多恐怖的懲罰手段:包括車裂、烹煮、砍頭和腰斬等。如果運氣好的話,刑罰僅僅是切掉手指或挖掉膝蓋骨。另一方面,近期發現的歷史證據表明,執法過程是審慎和公正的,刑罰也沒有聽上去那麼恐怖。7

在ZM法家人物商鞅的遊說下,法家思想成了秦國的立國之本。秦國位於中國西北地區的邊緣地帶。在敵國眼中,秦國是化外之地,民風野蠻。法家思想則使秦國愈加嚴酷、強硬和ZZ。秦國的戰爭哲學是不擇手段地屠殺敵方的有生力量。J殘忍程度而言,秦國足以比肩斯巴達和現代的D裁國家。在秦始皇執政時期,商鞅已經離世很久了,但他的影響並未減弱。

商鞅一定會贊同嬴政另一項更為臭名昭著的行動。在信奉法家思想的大臣李斯的建議下,嬴政命人收集並焚毀了中國大部分竹簡,其中包括大量詩歌、歷史和哲學著作。根據司馬遷的記載,秦始皇的目的是蒙蔽民眾,即以毀滅歷史記錄的方式消除人們征引傳統和歷史以對抗新法的能力。事實上,正如近期許多歷史學家指出的那樣,大量歷史著作和指導實際生活的書籍都得以幸免。相對來說,藏匿竹簡比較容易,盡管這樣的行為會受到黥刑和活埋等刑罰的懲戒。中國的傳統觀點堅持認為,嬴政確實活埋了許多儒家學者。但是,司馬遷有可能誇大了事實,因為這樣做可以使其職業生涯更具犧牲精神和英雄色彩。D然,中國人記錄歷史和創作詩歌的熱情從未泯滅。

吞並諸侯國的戰爭並不是嬴政留給中國的Z後遺產。他僥幸躲過了一次ZM的暗殺行動。D時,刺客帶來了敵國的地圖和叛將的頭顱(這位將軍也參與了刺殺計劃,他用自己的頭顱襄助這次行動),這纔得以接近嬴政。根據司馬遷的記載,刺客在卷起的地圖中藏匿了一把匕1。嬴政通過與刺客近身肉搏纔僥幸獲勝,而眾大臣則被驚獃,隻是從旁觀望。難怪

嬴政變得更加多疑,他在多座宮殿之間修建了封閉的通道,以使外人無法得知他的行蹤。

對嬴政而言,修建大型建築工程(包括運河和水道)變得越來越重要。他對各國原有的長城進行修繕和擴建,其中部分建築J是我們JT耳熟能詳的萬裡長城。他還修建了直道,將帝國的各個地區連接在一起。在列國紛爭的時代,各國都有自己的貨幣、度量衡、車軸形制和文字,嬴政終結了這樣的局面。有人特別指出,倘若沒有秦始皇,中國J不會出現統一的文字體繫,也J不會有共同的文化認同。

秦始皇在中國各地巡遊,向新帝國的臣民們展示君威、炫耀武力,並在各地刻石紀念。J度自我膨脹的嬴政還“懲罰”了一座被閃電擊中的山丘,他下令砍掉山上所有的樹木,將其塗滿紅色。嬴政想盡辦法尋求,並曾在海上射殺了一條神秘的大魚,但所有這些努力都徒勞無益。在術士的建議下,嬴政還服食了含汞的丹藥,這可能加速了他的死亡。

使嬴政聞名於世的是宏大的秦始皇陵。據估計,這座陵墓中有8000座陶俑,包括馬匹、戰車和官吏,所有這一切都被掩埋在西安附近的一座山丘之下。我們還要Z後一次回到歷史學家司馬遷那裡。根據他的記載,嬴政本人被安葬在陵墓的中心,中國人心目中的SJ環繞在四周:水銀仿制的河流和頭1;CY=CY的星空。這段記載很可能是真實的。有證據表明,陵墓附近的山丘之下確實存在水銀超標的情況,而且山體的形狀FC可疑,與地宮的規模大致吻合。或許,在未來幾十年裡,SJ歷SSZ偉大的考古發掘將向世人揭示嬴政的本來面目。

與其他中國人一樣,嬴政也相信存在死後SJ(陰間),那裡和現世FC相似,必須提早做準備。在更早的時候,中國的王公貴族會殺死自己的僕人陪葬,也會用特制的仿制品陪葬。埃及人、希臘人和維京人等古老民族都相信,安葬遺體是對來生的準備。對他們而言,嬴政的觀念並不古怪。而對嬴政來說,諸如在神的面前人人平等或死後要面對道德審判的宗教思想則十分荒謬。這J如同我們會認為,用陶俑軍隊護衛皇帝免遭邪魔侵害是不可思議的。

嬴政D二個有關不朽的觀念十分奇妙。他自稱“始皇帝”,因為他認為自己的王朝會千秋萬代、世襲罔替。但嬴政沒有想到秦王朝會迅速土崩瓦解,皇位的傳承也J此中斷。但是,皇位承襲的觀念在中國一直延續到20 世紀。這種觀念使人們對秦始皇的記憶綿延不絕,嬴政可謂是“死而復生”。共同的語言文字、安全的交通運輸和眾人共戴一君的觀念使中國人創造出Z持久,也Z統一的古代文明。中國文明從未產生能解放人性、擾動人心和分裂社會的一神教信仰,而正是這種具有私人性、普適性和流動性的宗教使W一可與秦漢帝國匹敵的西方社會分崩離析。

顯示全部信息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