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心畫:中國文人畫五百年解讀中國繪畫的之作 藝術 繪畫 美術理論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市場價】
    486-704
    【優惠價】
    304-440
    【作者】 卜壽珊皮佳佳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1287699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1287699
    商品編碼:21745803088

    品牌:鳳凰新華(PHOENIX
    包裝:精裝
    開本:32開

    出版時間:2017-11-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320

    字數:195000
    代碼:58
    作者:卜壽珊,皮佳佳


        
        
    "



    《心畫:中國文人畫五百年》是研究中國文人畫的經典之作。《心畫:中國文人畫五百年》重要的貢獻是還原了文人畫的真實含義及其產生的社會環境。文人畫在北宋產生之時,主要指的並非是一種鮮明的繪畫風格,而是士大夫階層對自身創作活動的一種認同和期許,並以此和那些職業畫家劃清界限。之後,經過代、明代,文人畫的概念不斷變化發展,文人畫與院畫、畫師作品之間的關繫變得愈加復雜微妙。蘇軾對於士人階層的推崇,在董其昌的南宗北宗論中得到一種新的回響。本書以縱橫開合、明暗相照的敘述結構展開,切入中國畫的生成原境,以廣闊而宏大的歷史視角、對思想體繫的社會歷史背景的細膩分析、飽含思辨力和理論穿透力的筆觸,清晰呈現了中國文人畫理論的生發、演變與成熟的發展全貌。本書一經出版,在海外學界引起廣泛關注,美國著名藝術史家謝伯軻、方聞、高居翰都曾引用其觀點。本書成為海外美術史學生了解中國文人畫理論的必讀書。


    卜壽姍,美國著名藝術史家,現為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研究員。自上世紀60年代開始就一直致力於中國文人畫研究。她的主要著作還有與孟克文(Christian Murck)合著的《中國藝術理論》。


    中文版序言第一版序言第二版序言

    第一章北宋文人畫的定義宋及宋以前的再現觀詩畫之較

    第二章北宋文人的觀點蘇軾黃庭堅董逌米芾和米友仁《宣和畫譜》

    第三章金和南宋文人對中國南北方的影響傳統文人主題趙希鵠

    第文人藝術理論趙孟頫湯垕吳鎮倪瓚李衎和吳太素

    第五章明 藝術史的發端南北宗浙派與吳派

    第六章結論

    參考書目



    第一章節選 宋初文人運動,繪畫地位的崛起

    在中國,一個有抱負的人想要成就功名隻有一條道路,就是出仕做官,隨之而來的就是特權和威望。封建世襲貴族在唐代仍強而有力,官員一般都出自名門望族。直到宋代,士人階層纔第一次獲得社會權力,他們可以單憑功績得到高位。這個時代,科舉定期舉行,有纔干的人常以此獲得官爵。宋初重臣如趙普(916—992)、呂蒙正(卒於1011)均出身布衣,11世紀文壇泰鬥歐陽修(1007—1072)起於寒門。此時的高官往往是著名學者、作家、詩人,一種道德嚴肅性彌散到所有文化形式之中。宋代的士大夫形成了功勛卓著的顯貴集團,它和唐代的世襲貴族統治大相徑庭。正是這些文人確定了這個時代的文化基調,創造了新的散文、詩歌、書法風格。在這種氛圍下,蘇軾開始思考一種特殊類型的繪畫——文人畫,這並不足為奇。11世紀晚期,一群著名的士大夫開始對繪畫產生興趣。蘇軾和黃庭堅(1045—1105)是這一時期的詩壇領袖。他們倆也是北宋著名書法家,能與他們相提並論的隻有米芾(1052—1105)和稍早時期的蔡襄(1012—1067)。這個以蘇軾為中心的群體還包括三位著名畫家,分別為文同(1019—1079)、李公麟(1049—1105)和駙馬王詵(生卒年不詳)。蘇軾在這群人中Z為重要,因為他身居高位,而且是保守派領袖之一,反對改革家王安石(1021—1086)的政策。蘇軾天賦異稟,喜好結交朋友,他的人格也深遠影響著他的朋友們,在熱衷繪畫創作和評論的文人中,他是核心人物。 當他因為持保守政見遭貶時,他在逆境中的態度使他成為後人的榜樣。就繪畫而論,文同、李公麟和米芾的藝術也許比蘇軾更勝一籌,然而正是蘇軾的聲望,使得其他文人迅速接受了文人藝術。縱觀北宋時期,繪畫一直是整個文人文化的一部分,不能與詩歌和書法分開。從宏觀角度看,11世紀末,所有的藝術呈現出一種類似的趣味:新型的詩歌、書法、繪畫都是由同一群人,即蘇軾和他的朋友們所開創的。在散文領域,歐陽修復興了韓愈的古文風格,堅持古典式的樸素,並得到門生們的追隨。在詩壇上,簡樸的文辭一掃晚唐及宋初宮廷詩的綺靡之風。俗語也被采用了,如蘇軾說:“街談市語,皆可入詩,但要人镕化耳。” 歐陽修的朋友梅堯臣致力將這種新的簡樸之風運用在自己的詩裡,他說:作詩無古今,唯造平淡難。這種平淡簡樸絕不是枯燥,歐陽修評論梅詩時說:文辭愈清新,心意隨老大。譬如妖韶女,老自有餘態。近詩尤古硬,咀嚼苦難嘬。初如食橄欖,真味久愈在。依吉川幸次郎之說,這就是中國人所謂宋詩之“澀”,黃庭堅的詩尤以瘦硬的特質聞名。除了采用俗語之外,他還使用“硬語”,即奇字,因為這樣具有奇拗的效果。以蘇黃為奠基者的江西詩派將這種特色堅持了下去。在書法領域,蔡襄s創的新範式在蘇軾、黃庭堅、米芾那裡得到進一步發展。雖然他們的風格基礎還是學x王羲之(303—379),但一種新範式逐漸出現並獲得認可,這種範式不拘一格,僅僅出現在早期的信札裡,如顏真卿的信稿[2] 。實質上,宋太宗(976—997在位)在宮廷中倡導並在御書院裡推行模仿二王的優雅書風,而新出現的自如風格正是為了反對這種刻意模仿。在四位文人書法家中,蘇軾和米芾似乎Z為主張以直抒胸次為目的,而不太在意美學上的完美,並極具個性。他們一旦轉入繪畫,便創造出新的表現形式,並造就了各自的風格。無疑,蘇軾的枯木怪石寫意畫中的瘦硬,正是梅堯臣和黃庭堅詩中被人贊賞的東西。對這種直率隨意的追求出現在11世紀所有文人藝術形式中:繪畫、詩歌、書法。在詩歌和書法中尤為明顯,這似乎Z初是為了反對宋初宮廷的矯飾之風。文人們並非沒有意識到,自己在詩歌和書法藝術方面扮演著革新者的角色,也許這正是潛藏在蘇軾的士人畫定義背後的意識。他注重作品中的“士氣”,而不是它的風格主題;這也顯示他和朋友們在實踐一種新型的繪畫。在蘇軾看來,畫是像詩那樣的藝術,應當作為閑暇時的一種自我抒發的方式。當這種態度在北宋著作中出現,就標志著繪畫已為文人階層接受,得到了像詩那樣的上流藝術的地位。時至宋代,詩歌已不是科舉考試的主要內容,但仍是文人教育的基本部分。在中國,詩和書法是上流藝術,是文人仕途生涯的資本,也是向朋友們展示纔華的手段。像詩一樣,文人們也開始通過畫作在社交聚會中互相唱酬。這在西方沒有出現類似的現像。西方典型的畫家Z初是工匠或職業藝術家,他們為教會或贊助人的訂單工作。到了19世紀,按照自己方式作畫的獨立畫家纔出現。因此,自我表現在西方常被冠以浪漫主義術語,藝術家們帶著自己的創作材料孤獨地奮鬥。這與中國宋代完全不同:文人畫是作者顯露個性的表現形式,但這些作品常常是在朋友們飲酒聚會時創作的。當然,這也是一種傳統的作詩場合。我們知道,曹丕(187—226)身邊聚集著一群詩人,經常在魏廷的宴會上賦詩競勝。在時局不穩的六朝時期,文人們則選擇在宮廷之外聚會。竹林七賢是3世紀的文人中Z負盛名的群體,他們不管政局動蕩,在一起飲酒、賦詩、清談。4世紀,王羲之和朋友們一起到山野郊遊,在蘭亭邊吟詩作對,作為曲水流觴遊戲中的一部分。詩人間的友誼在唐代也很風行:其中以白居易(772—84稹(779—831)的友誼Z為著名。詩歌時常作為朋友間一種親密的交流方式,而不是公開的表達;它僅為知己所作。一直以來,人們都認為知音是藝術Z基本的要求:因此,傳說音樂家伯牙聽聞朋友鐘子期的死訊,便摔碎了自己的琴。5世紀早期的詩人謝靈運帶著一群隨從在山間漫遊,卻在詩中抱怨無人能分享他的感受。繪畫變為文人文化的一部分後,便與更早發展的詩歌逐漸比肩而行了。

    第二章節選 真正的畫家不為謀利,真正的技藝存在於畫家的人格中

    一個君子不能僅僅是個畫家,他應該是個學者或者詩人,至少也是個書法家。這是文人們的基本態度,他們通過社會地位來劃分畫家,而不是藝術風格。文人藝術家的繪畫宗旨自然也不同於職業畫家。蘇軾記錄下了文同的事跡,當人們拿著縑素來求畫時,文同反應激烈:“與可厭之,投諸地而罵曰:‘吾將以此為襪。’” 君子不能為了盈利而作畫,朱像先的行為雖然有些極端,但依然受到人們的敬慕。郭若虛為這些隱士進行了特別的歸類,“‘高尚其事’以畫自娛者二人”。郭若虛不在蘇軾的朋友圈子裡,卻與蘇軾的陳述類似。因此可以說,他的主要觀點代表了那個時代文人的共同看法。況且在詩畫的比較中,蘇軾個人的強調也是引人注目的。

    還應當注意蘇軾關於繪畫的其他兩個方面的論述。一個是對於形似的態度;另一個是繪畫技巧。關於形式的論述是他Z有名的一聯詩,這在前文中已經引用過: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因為蘇軾強調藝術的表現功能,這些線索確實為後來文人畫的發展指明了道路。然而,蘇軾在這裡主要著眼於創作的過程,而不是作品。隻有到了後來的董其昌,纔把這聯詩用於風格的表述,根據董其昌的觀點,自然審美的效果不同於藝代開始,山水畫並不是希圖取得自然效果。到了明代,繪畫明顯成為了一種風格模式,而不是尋求再現。但蘇軾並不完全否認藝術的再現方面。對他來說,一幅畫仍然是自然世界的有效影像。他的其他作品提示了這個觀點,比如在他兒子蘇過(1072—1123)的竹石圖上,他題詩:老可能為竹寫真,小坡今與石傳神。“寫真”和“傳神”都出現在詩裡,這些是用於人物畫的術語:蘇軾還在一篇文章裡特別提到了“傳神”。 文同,字與可,是以畫竹而聞名的文人畫家。蘇過的繪畫是他父親蘇東坡傳授的。蘇軾認為他們抓住了事物的形似,自然應該受到稱贊。君子應當知曉世間各方面的學問,纔能夠摹寫這個世界。這裡的藝術問題僅僅為了說明這一點。蘇軾確實認為一個畫家應該熟悉自然。此外,在蒲永升一幅畫的題跋上,蘇軾批評了把水畫得獃板的現實主義畫法:古今畫水多作平遠細皺,其善者不過能為波頭起伏,使人至以手捫之,謂有窪隆,以為至妙矣。然其品格,特與印板水紙,爭工拙於毫釐間耳。蘇軾接著描述了孫位改革筆法,畫出隨著山石曲折而奔湍的巨浪,Z後贊揚蒲永升畫出了“活水”。毫無疑問,蒲永升的筆法畫出了事物本身。蘇軾認為,簡潔地表現形式能有效抓住自然影像。由於大部分評論家從來沒有把形似提升到表現生命力那樣的高度,蘇軾的觀點似乎回到了傳統的主流。我們在蘇軾思想裡看到明顯的不一致,這應當歸於一個事實,就是這些詩和題跋是針對特定的繪畫作品而寫,而且跨越了一定的年代。蘇軾對繪畫的觀點常常反映出生氣勃勃的稟賦。他對於繪畫和詩歌的標準是“天賦匠心”。他談到自己的寫作就像噴湧而出的泉水,自然而出,毫不費力。蘇軾看來也比較贊同快速的、無意識的行為,比如,依照孫知微的樣子,他描寫下一位給皇帝畫肖像的畫家:夢中神授心有得,覺來信手筆已忘。這個術語“神授”,即“放任自己的手”,指出繪畫是在無意識中完成的,藝術家能夠忘記手中毛筆,因為他已經成為筆的一部分。對於繪畫技巧,蘇軾Z為自信的陳述來自下面幾句:高人豈學畫,用筆乃其天。譬如善遊人,一一能操船。詩句Z後一聯來自《莊子·達生》的故事,一個渡船人“操舟若神”,別人問他操舟是否能學,他回答善遊者就能做到。這個寓言旨在說明,對於善遊者來說,進入水裡就像回到家裡那般自如,以至於忘記身在何處。這首詩的意思是,一位高人理所當然能成為作家和書法家,無需學習也能自如運筆。理論上說,書法訓練是繪畫技藝的基礎;這當然是文同畫法的基礎。然而,明顯矛盾的是,蘇軾強調技術能力,在“道”(對生活與藝術的正確態度)與“藝”(藝術或者技巧、技藝)之間作明顯區分。蘇軾提到了他的弟弟蘇轍,作為鋻賞者,蘇轍對於文同的藝術態度是感同身受的。但隻有蘇軾自己,作為一名畫家去理解文同的技藝。我們可以接受這個正當的看法,因為在蘇轍的《墨竹賦》以及黃庭堅的作品裡,他們並沒有表示出對繪畫本身的興趣,而是把重點放在藝術家如何完成作品上。就如蘇軾所言,文同首先是一種形像化練習,再以王羲之倡導的筆法進行描繪。蘇軾強調技巧,並不意味著要像書法那樣技巧熟練,通過練習達到心手相應。他並不要求特定方式的藝術訓練。如果“技”是指在特定媒介下的技術能力,那麼“道”意味著什麼?在蘇轍的《墨竹賦》裡,已經部分闡明了它的含義,在上文中也有引用。文章記錄了文同和一位客人(也許是蘇轍)的對話。文同剛剛完成一幅墨竹圖,客人十分贊賞並評論。文同列舉了竹子在不同季節和環境下的變化。換言之,文同的繪畫如此近似自然造化, ……就是說,他已經到達適當的狀態,並把技巧拋在腦後,但潛在的意思是,他已將技巧的運用提升到道的高度。在蘇轍的賦裡,文同就以此來附和,並講述從初步的階段開始,如何到達理想的萬事俱備的階段。開始,一個人應當熟悉竹子的所有階段的形態,就像竹子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一個人喜愛竹子並逐漸忘記,甚至不知道自己喜愛竹子。在宋代文人的陳述裡,這是一個典型的消化吸收客觀事物的過程。在董逌的《廣川畫跋》裡有很多詳細陳述,蘇軾在描述李公麟藝術方法的題跋裡也提過。從蘇轍的賦可以得知,如果一個人達到“道”,也就是正確的途徑,藝術創作過程就會無意識完成,因為他運用了第二天性。蘇軾文中的“道”是能致而不能求的,通過全身心投入,就能自己找到正確的途徑。對蘇軾也是如此,通過熟練掌握一門技巧,藝術就變成了第二天性。當蘇軾在一般層面上討論“道”的時候,他的觀點可與蘇轍或黃庭堅進行比較。當然,蘇軾在這裡區分了“技”和“道”,特別適用於他所經驗的繪畫實踐。蘇軾天生地沒有神秘主義傾向,對他來說,“道”可以簡單理解為正確靠近生活與藝術。在繪畫形式中,“理”是一種讓人信服的正確觀念。如果掌握這個理,藝術家的創作就能得心應手,並符合人們的期望。每一種事物都有一個“理”——事物應有之道。因此,當文同被認為掌握了竹石枯木的“理”時,這意味著他能夠在所有方面令人信服地呈現這些事物。Z終,文同所得之“理”將他與竹子融貫為一,就創造出了優秀之作。理論上說,第一階段的智力要求更高(掌握事物之理),但理與物合就說明,畫家必須深入了解外在自然,不管這種了解是理性思考式的,還是神秘移情式的。對藝術家來說,這兩方面的卓越素質都是必需的。隻有像文同這樣的高人逸士纔能將天性融貫到竹中,受到啟發,尋找到事物本來之理。Z後,作為儒家的蘇軾還重點關注了藝術家的品格。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