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饕餮書 蔡珠兒著 梁文道開卷八分鐘 舌尖上的中國陳曉卿摯愛 用味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市場價】
    353-512
    【優惠價】
    221-320
    【作者】 蔡珠兒 
    【出版社】長江文藝出版社 
    【ISBN】9787570211302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長江文藝出版社
    ISBN:9787570211302
    商品編碼:65413338212

    品牌:鳳凰新華(PHOENIX
    出版時間:1900-01-01
    審圖號:9787570211302

    代碼:45
    作者:蔡珠兒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l 梁文道《開卷八分鐘》盛贊的美食作家,稱贊其“溫柔斯文爾雅”。蔡瀾、歐陽應霽、莊祖宜聯袂推薦。



    l 被公認為“臺灣蕞佳美食散文作家”,曾獲第二十屆吳魯芹散文獎、梁實秋散文獎、開卷好書獎、《聯合報》讀書人獎。



    l 作品長期領銜各大“喫貨書單”,其風格更深刻影響陳曉卿創作《舌尖上的中國》《風味人間》。讀者稱“美食類寫作,除了蔡瀾,我隻服蔡珠兒”。



    l 用味覺書寫文化的經典之作,把喫轉化為清涼散文。字裡行間盡是優雅與從容、詼諧與睿智。難得有人把做菜寫得這麼美,把塵世寫得這麼動人。



    l 邀請“ONE一個”當紅插畫師黃雷蕾手繪食物插畫,清新溫暖,引人垂涎。雙封面雅致裝幀,進口日本廣告紙,仿古設計,使美食色香溢於紙上。


    內容簡介

    中國文化以飲食見長,山珍海錯田蔬河鮮,煎炒煮炸蒸溜熬熗,食材與烹術洋洋大觀,飲饌品目更是精細考究。



    應季蔬果的時令感、月餅盒中的人情世故、滿漢全席的華貴排場、鮑魚宴的富麗張揚、大閘蟹的美味神話、炒飯的身世之謎、臺式燒肉粽裡的鄉土情結……



    作者細數廚中食材的前世今生,以鍋鏟為筆墨,揮灑翻炒出飲食文化的幽微滋味,彙成這部饕餮之書,以饗讀者。


    作者簡介

    蔡珠兒



    臺灣南投人,先後就讀於中國臺灣大學中文繫、英國伯明翰大學文化研究繫。曾任臺灣《中國時報》記者。著有散文集《彩食記》(原名《紅燜廚娘》)《饕餮書》《種地書》《花叢腹語》《南方絳雪》《雲吞城市》等,曾獲第二十屆吳魯芹散文獎、梁實秋散文獎、開卷好書獎、《聯合報》讀書人獎。


    精彩書評

    一面做菜,一面找文獻,一面說故事,太強了。

    ——莊祖宜《廚房裡的人類學家》



    蔡珠兒的文字“溫柔斯文爾雅”。

    ——梁文道



    美食類寫作,除了蔡瀾,我隻服蔡珠兒。

    ——《人民日報》記者



    讀蔡珠兒的《饕餮書》非常享受。字裡行間盡是優雅與從容、詼諧與睿智。難得有人把做菜寫得這麼美,把塵世寫得這麼動人。

    ——網友嬉流年



    輕靈透明的精靈文字,直接撩撥出生理器官的快感,作者叫蔡珠兒,她上意識地把喫提高到非喫的境界,雖然講喫講喝,卻沒有專業程序的騷擾,把喫轉化為煸情清涼的散文。喫到高處無痕跡,信手拿來就成譜。

    ——作家木空



    寫喫的書看了不少,在我的榜單上,蔡珠兒居首,文字鮮炫,把食物寫到活色生香,節奏氣氛都獨特。

    ——網友蔚藍


    目錄

    推薦序香格裡拉廚房

    自序怪獸、老饕和饞貓

    輯一 食物之春秋代序

    粽子、傻子與魔鏡

    二十四張秘密菜單

    憂郁的老火湯

    切一片月亮嘗嘗

    輯二 食物之身世查考

    滿漢全席清宮秀

    鮑魚的溏心術

    大閘蟹的美味神話

    炒飯的身世之謎

    輯三 食物之香港氛圍

    茶餐廳地痞學

    打一場Party的硬仗

    煞食與口腔

    私房菜社會學

    沒有雞喫的日子

    輯四 食物之小道可觀

    我愛你,就像鮮肉需要鹽

    米酒、伏特加與二鍋頭

    我們的饕餮時代

    藷片的時空版圖

    外賣年菜,解放內人

    蒜烤古典與油煎陽光



    精彩書摘

    粽子、傻子與魔鏡

    立夏之後,酒樓餅鋪開始賣粽子,粵人猶存古風,慣於把“粽”寫成“糉”,店頭和報章觸目皆是鬥大的糉字,豆沙糉、蓮蓉糉、瑤柱糉、鮑魚糉、火腿糉、燒鴨糉……猛一看我總以為是“傻”字,常被這些突然冒出來的“傻子”嚇一跳,繼而暗自偷笑。對啊,糉子和傻子果然相去不遠,因為每年包糉子的時候,我就成了傻子,走神失魂痴痴獃獃,心心念念隻記掛著這件事。

    包粽子是大工程,雖然我每年隻包一種臺式的八寶肉粽,費盡喫奶力氣亦僅做出四五十個,但是卻要忙亂好幾天,秣馬厲兵如臨大敵,沉浸在緊張亢奮的情緒中,久久難以平復。表面看起來是制備食物,其實是進行一場神秘的自我陷溺儀式,在烹飪的正當掩護下,我為所欲為,恣意把狂野躁慮以及淒惶低回的諸般心緒,收攝於餡料內摻攪入糯米中,緊緊包藏在粽葉圍砌的角錐空間內,蒸煮消融狠狠發洩。

    包粽的儀式肇始於采買選料。首先去上環的海味干貨街,一年一度的盛典,我一定精挑新鮮的食材:一級泰國蝦米、赤紅的金華火腿、圓肥易酥的花生、飽滿甜糯的北方板栗、味濃質腴的日本花菇以及碩大鮮香的北海道干貝。辦齊干貨就轉戰街市,紅蔥頭要挑光致緊實的,粽葉要選淡綠清香而完整的,咸蛋黃要橙紅透亮的,至於最重要的五花腩肉,早已交代熟識的肉販預留好肉,他把粉紅脂白層層分明的肉摔在砧板上給我看,滿臉得色:“靚到飛起!”照例要他剖成長條刮淨豬皮,臨走前他叮囑我:“下次記得拎一粒來俾我食啊。”我也照例答應,但總是一轉身就忘了,因為滿心隻想著我的粽子。

    不放心,回家再用鉗子細撥五花肉,確定六根清淨後纔洗好,切成兩寸見方的肉塊,放入玻璃盆中,以姜片、天津玫瑰露和上好老抽浸泡,放進冰箱。腌一兩日後取出來,以廚紙拭干,熱沸油鍋大火快炸,溫度要高速度要快,見微褐即撈起,迅速扔入冰水中浸冷,繼而反復衝洗以抽脂除油。寫來隻清清淡淡十數字,現場卻雞飛狗跳、刀光劍影。

    然而苦盡甘來,撈出塊另置廣口湯鍋,加入八角、蒜頭、黃酒,傾以龜甲萬和壺底油淹過肉面,開鹵後就漸入佳境,小火燜上半個鐘頭已肉香四溢,連貓都跑來廚房饞得大叫。一般鹵肉要煮上一兩個小時,但這肉煨上三四十分鐘即可,因為包入粽子後還要煮兩個小時,太軟爛反而減損肉質的腴美彈性。

    這鍋鹵肉正是粽子的精華與靈魂。五花肉統攝了餡料的命題主調,鹵肉汁綰結了米和餡的質地風華,並提弔出諸物的氣味,參差對位融為一體,實在太重要了,一般肉粽多半包入醬油五香腌過的生肉,我卻固執地認定非鹵一鍋好肉不可,否則粽身會像油飯般,香則香矣,但缺乏堅實的調性和深長的餘韻。這鍋肉在包粽的三天前就要動手,因為鹵好後還要放上一兩天,務求淋漓盡致徹底入味。

    而這一兩天也不能閑著,買回的干貨要一一泡發制備,工序煩瑣漫長,最需音樂滋潤救贖,足夠聽完十出歌劇、三套大提琴全集,外加八張藍調。開大廚房的音響,在泣訴詠嘆或琴弦錚中,往發漲的干貝上灑些清酒,和火腿並列上鍋蒸軟;泡開的花菇洗淨剪蒂,另起鍋用醬油蠔油紅燒,有人為省事把它們丟入肉鍋同鹵,然而肉和菇都是霸道濃腴之物,我怕兩強相爭失損本性,寧可多道程序。

    咸蛋黃最簡單,剪開真空包裝,每粒對切兩半即可。唉,這是我唯一妥協的食材,現成的當然風味較遜,不過買咸蛋來剝委實痛苦,有一年我從街市買了二三十隻咸蛋,坐船回家已破了數隻,其餘的要一個個處理,先洗淨圍裹蛋身的厚厚黑泥,敲破蛋殼取出蛋黃,再切成對半,洗得我腰酸背痛,渾身蛋味,餘悸猶存,決定下次不玩,老老實實買人家剝好風干的。

    其他如蝦米、花生、栗子、粽葉皆須浸泡,時間短長卻各不同,蝦米泡半小時就要取出,以免流失鮮味,粽葉則要浸上一晚纔能軟熟,花生和栗子較麻煩,浸好後要用熱水燙以便去皮膜。花生衣還好,搓剝後應聲而落,一斤豆半小時可搞定,栗子就討厭了,半斤要埋頭苦干兩小時,因為栗衣殘存在曲折幽深的皺褶裡,須用長針一一挑出,順便檢視是否有蟲癭硬化,壞了的栗仁既不香甜也蒸不爛,足以敗事。我試過用新鮮栗子,蛀壞較少但甜糯不如干栗,大約因為夏季不當令。以前住倫敦時,秋深常去附近的漢普斯特德公園(Hampstead Heath)撿栗子,剝殼去皮取來包粽子,弄得指甲紅腫痛幾天,剝出的栗仁瘦得可憐,雖然滋味美極了,卻是不可復得的即興之舉。

    然後是流淚時間,要做油蔥酥。櫥子裡雖還有半包臺灣帶來的,然而為求新鮮,我堅持自討苦喫另外新做,一顆顆洗淨紅蔥頭,剝去帶黑點霉斑的蔥肉,被嗆得視線逐漸模糊,等到細細切成一大盆時,已經涕泗滂沱,如果正巧踫上歌劇在生離死別的關頭,干脆就哭它一場。抹完臉平息下來,熱油鍋裡把蝦米和紅蔥絲干煸,用小火慢條斯理逼出香味,加入胡椒粉和醬油渲染加強,收干後盛起放涼,和香菇、栗子、干貝等物一碗碗分開收好,就此休息收攤,養蓄體力留待明日決戰。

    翌日先淘洗浸泡泰國糯米,接著把浸好的粽葉一片片刷洗干淨,棉繩一段段剪好,糯米去水濾干。端出鹵肉鍋,夾出肉塊來切成兩半——這是我的經驗,鹵制時切成小塊容易老韌,鹵好再切纔能留存肉汁,定型後亦更均勻。搬出我開派對用的巨型湯鍋,傾進糯米拌入鹵肉汁,如果鹵燉時比例和火候適當,肉汁應光亮濃香帶黏稠,和糯米的清香綢繆纏綿,而加入去皮花生仁及蝦米油蔥酥後,更是香美不可言。貓又來廚房打轉,不斷發出既焦慮又幸福的咕嚕聲。

    前幾年我做的是北部粽,先把糯米炒到半熟再包,容易塑形也較快熟,可是此地買到的泰國糯米過於軟爛,炒不了一會就碎裂,煮出來沾黏成團口感欠佳。今年我決定采用南部粽的做法,生米包粽難度較高,不過這正是我最沾沾自喜的手工,我的粽子既要味道豐腴華麗,形體也講究秀美典雅呢。

    取出八寶餡料一字排開,把兩片粽葉折成鬥狀,在糯米中包入一隻香菇、半個咸蛋黃、兩顆栗子、一片火腿、半塊干貝,覆下粽葉反轉折疊,一邊用棉線緊緊裹起,一邊調整形狀,稍有歪斜就拆掉重做,因為我要每個粽子都是立體分明的四角錐,都有既尖峭又飽滿的稜角。

    “喂,你看這個角多美多緊俏啊……”我拿起粽子對著貓自誇自嘆,像握著魔鏡的巫婆,張牙舞爪飛揚跋扈,無限膨脹肥大,灌滿了自戀的熱空氣。生平渾噩乏善可陳,唯有此刻最為猖狂驕傲,我在粽子裡驀見靈光,找到人生成就,飄然遠舉天外九萬裡。

    得意是有一點點理由的,我的粽子手工不是源自家學,也非始於少女時代,而是十多年前移居海外,將屆中年纔自己摸索出來的。憑著鄉愁牽動的饞嘴、燒肉粽的味覺記憶,以及一本傅培梅食譜,在那個黃葉滿地的倫敦深秋,我第一次包粽子竟然就瞎打誤撞地成功了。在此之前,我模糊記得八九歲時似乎包過一個,後來媽媽熱衷於宗教,家裡就沒包過肉粽,沒料到二十多年後因緣彙聚,我會在異國用中國粽葉、泰國糯米、越南蝦米、英國栗子、西班牙火腿、日本香菇和蘇格蘭干貝,做出朋友都說很像的臺式燒肉粽。而我也樂得做粽子到處分送倫敦的臺灣朋友,鄉味互哺,相濡以沫。

    臺式燒肉粽是我的鄉土情結,也是私密的驕傲和偏執,包粽的過程令我不僅釋放鄉愁重建記憶,也抒發對廚藝的狂熱激情,銘印烙記一往情深,即使後來搬到香港,我也不願改包其實更省事易做的裹蒸粽,嫌它樣子粗蠢味道雜混。至於長形的江浙粽,則又過於單調無料,滿實的糯米一下就把人塞飽,了無餘味。因為對燒肉粽的戀執,我對包粽的食材配料和做法程序吹毛求疵,百般挑剔,自滿自大,無限耽溺。還好發作時間隻有幾天,地點也僅限於廚房。

    一邊哼歌,一邊漫想,四十多個粽子一個半小時就包完了,放入鍋中以大火煮兩小時,再燜一小時,大功就告成了。放涼後取出檢視,摩挲著稜角粽身,又是一番得意揚揚,收入袋中妥善冰藏後,開始打電話,約朋友見面送粽子。陸續幾天分批送完,魔鏡沒有了,自戀的熱空氣也揮發殆盡,我不痴不傻又正常起來,儀式終於結束了。



    前言/序言

    自序

    怪獸、老饕和饞貓

    “饕餮”是一種古代怪獸,在生物圖鋻和動物園裡找不到,它和蛟龍、鳳凰、麒麟一樣,都是虛構的動物,隻生存在文化裡,但卻活靈活現,不隻有鮮明的圖樣形像,還繁殖出豐富的語意像征。

    龍鳳麒麟是祥瑞的吉獸,所以“人中之龍”“鳳毛麟角”都是好的;而饕餮則是貪食的惡獸,望文生義,字形猙獰,“饕餮之徒”當然不是善類。至於“老饕”,看來雖比較親切溫和,但也不像是好東西。

    然而喜歡喫喝、講究飲食之人,通常被人叫作“老饕”或“美食家”,有時還被當成尊稱。我因為寫過幾篇談喫食的小文,被朋友誤以為會喫懂行,不由分說就被扣下這兩頂帽子,喫飯總要我選館子和點菜,這個沒問題,但是帽子就讓我很不自在,立刻想摘下來。我那點粗淺皮毛,離“老饕”和“美食家”的境界固然還遠得很;而基於疑心和偏見,我對這兩個名詞都沒好感,總覺得字裡行間暗藏著譏刺貶抑,就像廣東人說的“有骨”。

    在我的想像中,“老饕”帶有貪意,好像人生無所用心,整天都在找好喫的,一副需索不止、貪得無厭的模樣;而“美食家”則帶有刁意,讓我聯想到精乖刁鑽、東挑西揀,充滿嫌惡和勢利的嘴臉。天啊,我雖沒出息,但也不想落得那般下場。

    但如果不用這兩個字,又該怎麼說呢?好喫、愛喫、饞人以及粵語的“為食”等字眼,非但粗疏浮泛,而且也有貶義(通常下面緊接著懶做、鬼、貓等字眼)。會喫、善喫、知味或者粵語的“食家”,情況稍好,但檔次好像又太高了,不適用於像我這樣隻是對喫喝煮食有興趣的普通人。

    中國文化以飲食見長,山珍海錯田蔬河鮮,煎炒煮炸蒸溜熬熗,食材與烹術洋洋大觀,飲饌品目更是精細考究,因而發展出精密發達的專門語彙,唯獨對飲食者和飲食態度絕少著筆,即便偶爾提及,總帶有濃厚的訓誡意味。

    “老饕”這個稱呼,據說源於蘇軾的《老饕賦》,濡染了東坡先生的豐神雋采,老饕本來是美名,然而千載以來,此字僅限於文人的風雅閑事,內涵並未創新升級,經歷歲月的風化磨損後,語義逐漸松動掏空,開始帶有市井氣和輕貶之意。都怪那個饕字太丑怪,然而漢字有數萬個,一千多年來,為什麼沒有出現更理想的稱呼?為什麼我們一直用那隻不存在的怪獸,來指稱這麼具體切身的飲食行為?

    我想,可能因為飲食深受倫理道德的規管,而道德對喫喝是很嚴厲的。在中文裡,喜歡喫喝,要不等於貪嘴(而饞又等於懶,懶又等於混),要不就是專精成家(但不能經世致用,隻是閑趣而非正事),不是低抑就是高舉,落差太大,欠缺中間的層次等級。

    因此,一個喜好喫喝與廚事的普通人,很難在中文裡找到適切的形容稱呼,勉為其難,我通常說自己是個“食物愛好者”,但這也有語病,一來帶洋騷味,二來好像有食皆愛,來者不拒,兜了一大圈,又跌回饕餮的懷抱。

    相形之下,英文就好多了,一句“foodie”言簡意賅,說來心安理得。Foodie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興起的口語,源自英美的媒體和城市中產,用以替代古板正經的gourmet和gourmand,用法較為輕松,含義更見寬廣。Foodie除了指“對食物有熱烈或專精興趣之人”,也指熱衷品嘗試菜的內行食客以及喜好搜羅食材和鑽研庖藝之人。此外,由於時尚雜志愛用此字,foodie也有趕時髦之意,指追隨新潮食風之人。

    關於老饕和美食家的用語,英文遠多於中文,雖然那些字多數是從法國和希臘借來的。翻查《韋氏大詞典》(Merriam-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常見的有gourmet(精於辨賞的美食家),aristologist(餐飲專家),gourmand (胃口好的美食家),epicure(epicurean,會享福之人),gastrologer(美食學家),gastronome(對飲饌掌故有研究的美食家,亦作gastronomer或 gastronomist),或者從法文原封搬來的bon vivant(講究美食者)和connoisseur( 鋻賞家,包括飲食和藝術)等等,令人眼花繚亂。

    飲食之道在於分別心,分判鋻別,辨識品味材質的纖毫之異,修辭亦然。這些用語各有精微差異,例如gourmand暗示食欲好,不挑嘴;epicure強調官能感受,較為挑剔;gastronome偏重知識學養,而bon vivant和connoisseur雖說品位高尚雅致,卻有些恃傲之意,近乎勢利的food snob了。

    而相對於中文,英文對貪嘴就比較寬容了,貪食(gluttony)雖是古代的七宗死罪之一,但現在已沒有嚴厲的譴責之意,貪食者(glutton)指的是飲食過量,而非食欲饞念,其用法有時更是正面的,形容對事物的耽迷酷愛,如a glutton of books就是手不釋卷的愛書人。

    英文的貪喫與善喫之間,並無鮮明界限,隻有模糊些微的差別,很容易就混淆相泯了,例如gourmand,以前指的是暴飲暴食的貪喫者,現在卻指美食家,雖然還是大食多量,但已轉為正面意義。這倒也符合進化邏輯,如果沒經過貪喫的歷練,怎能辨異識微,發展出善喫的品位?

    不同的社會和文化,在不同的歷史時空,對飲食有迥異的價值觀,就以貪食來說,在食物匱乏、嚴禁縱欲和浪費的文化裡,這是不可饒恕的死罪。但在富裕的社會,貪食是權力和身份的像征,反而成了可以誇示的行為,發展出龐大的相關產業。把食物放進嘴裡,會有各種氣味、質感和層次;放進社會和歷史裡,所透顯的正負明暗和角度光影,就更加折射變幻,搖曳迷離了。

    這本《饕餮書》,說的不是美食,也不是貪喫,而是食物與人和社會的關繫。飲食也許真是一頭怪獸,移形換影,光怪陸離,可怖可笑又可愛,而不管這頭怪獸變成老饕、饞貓、foodie還是美食家,它始終不停在咀嚼時間,分泌意義。

    二〇〇二年的秋天,楊照找我給《新新聞》寫專欄,我向來文思駑鈍,下筆磨蹭,那時又要筆耕一個方塊,本來應該敬謝不敏,但是他出的題目實在太誘人了,這專欄叫“食物與權力”。我像個饞嘴的小孩見到一座冰淇淋做的雪山,雖然胃納小食力弱,還是不顧一切栽進去,忘情狂喫。

    寫了一陣子,巴蛇吞像喫不消,我開始叫苦知慘,題目是不愁的,有關食物的話題和新聞太多了,每天層出不窮,但都是夾泥帶沙、紛紊駁雜的粗原料,要從這裡面提煉出現點,解讀(或者編排?)出文化脈絡,析濾出深藏不露而又狡譎飄忽的社會關繫,可就戛戛其難了,那段日子,我好像老在趕稿,東翻西找,左思右想,好不容易熬夜交了稿,剛剛喘口氣,新的一周又如狼似虎撲來,周刊真是恐怖讀物。寫了幾個月,內外交煎,時間與心力皆有不逮,我隻好向楊照告罪,休筆喊停。

    收到這本書裡的文字,主要就是“食物與權力”那段短暫專欄的結集,時間背景是二〇〇二年到二〇〇三年間,地理背景主要是大陸及港澳臺地區,由於地利之便,有不少與香港有關。又因為是寫給新聞周刊,我的記者舊癖復發,不免貪熱好鮮,抓時效貼新聞,傾力描摹當下的現像事件。相隔數年時移事易,回頭再看這些篇章,個中的論述與觀點,便顯得倉促單薄,不夠深入周延,讓我頗感虛怯汗顏,想要逐篇重寫,無奈木已成舟,時間之河亦已滔滔東去,不復當初情境。

    但又不忍一筆勾銷,當成獃賬處理,因為這裡面有些東西,當初膽粗粗、懵查查寫下來,雖然粗糙率意,卻有一股熱情衝勁,即粵語所謂的“有火”;現在也許比那時略識一二,但肯定寫不出那種感覺了。凡存在的未必合理,但總是記錄和備注,多少是現實的速寫剪影,也是我個人的小型食物史。於是撿回來重新整治,補繕修葺循環再用,回鍋翻熱加料新炒,因成是書。

    要感謝楊照以及《新新聞》當時的主編陶令瑜,我在香港深夜趕稿時,她在臺北往往也正挑燈夜戰,我們經常上網聊天,互相打氣說笑,重振工作精神。要感謝楊澤、陳映霞、許悔之、黃芳田等友人,寫作過程中,他們慷慨給予的鼓勵、批評和意見,在書裡和心中,我都深深銘記。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