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  文化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保健/养生
     体育/运动
     手工/DIY
     休闲/爱好
     英文原版书
     港台图书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高中】鄉土中國+紅樓夢(上下冊) 高中語文教材配套閱讀書目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市場價】
    540-784
    【優惠價】
    338-490
    【出版社】長江文藝出版社 
    【ISBN】9787570211135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長江文藝出版社
    ISBN:9787570211135
    商品編碼:54218489652

    代碼:86

        
        
    "

    內容簡介

    書是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的代表作之一,由作者根據自己上世紀四十年代,在西南聯大和雲南大學所講“鄉村社會學”課程內容結集而成。

    在書中,作者深入研究了中國鄉土社會傳統文化和社會結構,並用通俗、簡潔的語言對中國鄉土社會的主要特征進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現了其面貌和內在精神氣質,為中國鄉土社會的發展尋找理論和現實道路。是一部了解並研究中國社會本質的經典著作。

    作者簡介

    費孝通(1910-2005),江蘇吳江人,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民族學家、社會活動家,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屆q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政協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1928年入東吳大學,1938年獲得倫敦大學經濟政治學院博士學位,1982年被評選為倫敦大學經濟政治學院院士,1988年獲聯合國大英百科全書獎。代表作有《江村經濟》《鄉土中國》《生育制度》《鄉土重建》等,晚年還出版有《行行重行行》《學術自述與反思》《從實求知錄》等著作。

    目錄

    重刊序言 / 1

    鄉土本色 / 4

    文字下鄉 / 10

    再論文字下鄉 / 17

    差序格局 / 23

    繫維著私人的道德 / 31

    家族 / 38

    男女有別 / 44

    禮治秩序 / 49

    無訟 / 55

    無為政治 / 60

    長老統治 / 65

    血緣和地緣 / 70

    名實的分離 / 77

    從欲望到需要 / 82

    後記 / 88

    收起全部↑

    精彩書摘

    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我說中國社會的基層是鄉土性的,那是因為我考慮到從這基層上曾長出一層比較上和鄉土基層不完全相同的社會,而且在近百年來更在東西方接觸邊緣上發生了一種很特殊的社會。這些社會的特性我們暫時不提,將來再說。我們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稱為土頭土腦的鄉下人。他們纔是中國社會的基層。

    我們說鄉下人土氣,雖則似乎帶著幾分藐視的意味,但這個土字卻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義是指泥土。鄉下人離不了泥土,因為在鄉下住,種地是z普通的謀生辦法。在我們這片遠東大陸上,可能在很古的時候住過些還不知道種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樣,對於我們至多隻有一些好奇的興趣罷了。以現在的情形來說,這片大陸上z大多數的人是拖泥帶水下田討生活的了。我們不妨縮小一些範圍來看,三條大河的流域已經全是農業區。而且,據說凡是從這個農業老家裡遷移到四圍邊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實地守著這直接向土裡去討生活的傳統。z近我遇著一位到內蒙旅行回來的美國朋友,他很奇怪地問我:你們中原去的人,到了這z適宜於放牧的草原上,依舊鋤地播種,一家家劃著小小的一方地,種植起來;真像是向土裡一鑽,看不到其他利用這片地的方法了。我記得我的老師史祿國先生也告訴過我,遠在西伯利亞,中國人住下了,不管天氣如何,還是要下些種子,試試看能不能種地。—這樣說來,我們的民族確是和泥土分不開的了。從土裡長出過光榮的歷史,自然也會受到土的束縛,現在很有些飛不上天的樣子。

    靠種地謀生的人纔明白泥土的可貴。城裡人可以用土氣來藐視鄉下人,但是鄉下,“土”是他們的命根。在數量上占著z高地位的神,無疑的是“土地”。“土地”這位z近於人性的神,老夫老妻白首偕老的一對,管著鄉間一切的閑事。他們像征著可貴的泥土。我初次出國時,我的奶媽偷偷地把一包用紅紙裹著的東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後來,她又避了人和我說,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時,可以把紅紙包裹的東西煮一點湯喫。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我在《一曲難忘》的電影裡看到了東歐農業國家的波蘭也有著類似的風俗,使我更領略了“土”在我們這種文化裡所占和所應當占的地位了。

    農業和遊牧或工業不同,它是直接取資於土地的。遊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飄忽無定;做工業的人可以擇地而居,遷移無礙;而種地的人卻搬不動地,長在土裡的莊稼行動不得,侍候莊稼的老農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裡,土氣是因為不流動而發生的。

    直接靠農業來謀生的人是粘著在土地上的。我遇見過一位在張北一帶研究語言的朋友。我問他說在這一帶的語言中有沒有受蒙古話的影響。他搖了搖頭,不但語言上看不出什麼影響,其他方面也很少。他接著說:“村子裡幾百年來老是這幾個姓,我從墓碑上去重構每家的家譜,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現在還是那些人。鄉村裡的人口似乎是附著在土上的,一代一代的下去,不太有變動。”—這結論自然應當加以條件的,但是大體上說,這是鄉土社會的特性之一。我們很可以相信,以農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態,遷移是變態。大旱大水,連年兵亂,可以使一部分農民拋井離鄉;即使像抗戰這樣大事件所引起基層人口的流動,我相信還是微乎其微的。

    當然,我並不是說中國鄉村人口是固定的。這是不可能的,因為人口在增加,一塊地上隻要幾代的繁殖,人口就到了飽和點;過剩的人口自得宣洩出外,負起鋤頭去另闢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動的。這些宣洩出外的人,像是從老樹上被風吹出去的種子,找到土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個小小的家族殖民地,找不到土地的也就在各式各樣的運命下被淘汰了,或是“發跡了”。我在廣西靠近瑤山的區域裡還看見過這類從老樹上吹出來的種子,拼命在墾地。在雲南,我看見過這類種子所長成的小村落,還不過是兩三代的事;我在那裡也看見過找不著地的那些“孤魂”,以及死了給狗喫的路斃尸體。

    不流動是從人和空間的關繫上說的,從人和人在空間的排列關繫上說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並不是以個人為單位的,而是以住在一處的集團為單位的。本來,從農業本身看,許多人群居在一處是無須的。耕種活動裡分工的程度很淺,至多在男女間有一些分工,好像女的插秧,男的鋤地等。這種合作與其說是為了增加效率,不如說是因為在某一時間男的忙不過來,家裡人出來幫幫忙罷了。耕種活動中既不向分工專業方面充分發展,農業本身也就沒有聚集許多人住在一起的需要了。我們看見鄉下有大小不同的聚居社區,也可以想到那是出於農業本身以外的原因了。

    鄉下z小的社區可以隻有一戶人家。夫婦和孩子聚居於一處有著兩性和撫育上的需要。無論在什麼性質的社會裡,除了軍隊、學校這些特殊的團體外,家庭總是z基本的撫育社群。在中國鄉下這種隻有一戶人家的小社區是不常見的。在四川的山區種梯田的地方,可能有這類情形,大多的農民是聚村而居。這一點對於我們鄉土社會的性質很有影響。美國的鄉下大多是一戶人家自成一個單位,很少屋檐相接的鄰舍。這是他們早年拓殖時代,人少地多的結果,同時也保持了他們個別負責、獨來獨往的精神。我們中國很少類似的情形。

    中國農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說來有下列幾點:一、每家所耕的面積小,所謂小農經營,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農場不會距離得過分遠。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他們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來比較方便。三、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衛。四、土地平等繼承的原則下,兄弟分別繼承祖上的遺業,使人口在一地方一代一代地積起來,成為相當大的村落。

    無論出於什麼原因,中國鄉土社區的單位是村落,從三家村起可以到幾千戶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說的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間的關繫而說的。孤立和隔膜並不是絕對的,但是人口的流動率小,社區間的往來也必然疏少。我想我們很可以說,鄉土社會的生活是富於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們活動範圍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區域間接觸少,生活隔離,各自保持著孤立的社會圈子。

    鄉土社會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於斯、死於斯的社會。常態的生活是終老是鄉。假如在一個村子裡的人都是這樣的話,在人和人的關繫上也就發生了一種特色,每個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著長大的,在孩子眼裡周圍的人也是從小就看慣的。這是一個“熟悉”的社會,沒有陌生人的社會。

    ……


    內容簡介

    書是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的代表作之一,由作者根據自己上世紀四十年代,在西南聯大和雲南大學所講“鄉村社會學”課程內容結集而成。

    在書中,作者深入研究了中國鄉土社會傳統文化和社會結構,並用通俗、簡潔的語言對中國鄉土社會的主要特征進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現了其面貌和內在精神氣質,為中國鄉土社會的發展尋找理論和現實道路。是一部了解並研究中國社會本質的經典著作。

    作者簡介

    費孝通(1910-2005),江蘇吳江人,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民族學家、社會活動家,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屆q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政協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1928年入東吳大學,1938年獲得倫敦大學經濟政治學院博士學位,1982年被評選為倫敦大學經濟政治學院院士,1988年獲聯合國大英百科全書獎。代表作有《江村經濟》《鄉土中國》《生育制度》《鄉土重建》等,晚年還出版有《行行重行行》《學術自述與反思》《從實求知錄》等著作。

    目錄

    重刊序言 / 1

    鄉土本色 / 4

    文字下鄉 / 10

    再論文字下鄉 / 17

    差序格局 / 23

    繫維著私人的道德 / 31

    家族 / 38

    男女有別 / 44

    禮治秩序 / 49

    無訟 / 55

    無為政治 / 60

    長老統治 / 65

    血緣和地緣 / 70

    名實的分離 / 77

    從欲望到需要 / 82

    後記 / 88

    收起全部↑

    精彩書摘

    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我說中國社會的基層是鄉土性的,那是因為我考慮到從這基層上曾長出一層比較上和鄉土基層不完全相同的社會,而且在近百年來更在東西方接觸邊緣上發生了一種很特殊的社會。這些社會的特性我們暫時不提,將來再說。我們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稱為土頭土腦的鄉下人。他們纔是中國社會的基層。

    我們說鄉下人土氣,雖則似乎帶著幾分藐視的意味,但這個土字卻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義是指泥土。鄉下人離不了泥土,因為在鄉下住,種地是z普通的謀生辦法。在我們這片遠東大陸上,可能在很古的時候住過些還不知道種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樣,對於我們至多隻有一些好奇的興趣罷了。以現在的情形來說,這片大陸上z大多數的人是拖泥帶水下田討生活的了。我們不妨縮小一些範圍來看,三條大河的流域已經全是農業區。而且,據說凡是從這個農業老家裡遷移到四圍邊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實地守著這直接向土裡去討生活的傳統。z近我遇著一位到內蒙旅行回來的美國朋友,他很奇怪地問我:你們中原去的人,到了這z適宜於放牧的草原上,依舊鋤地播種,一家家劃著小小的一方地,種植起來;真像是向土裡一鑽,看不到其他利用這片地的方法了。我記得我的老師史祿國先生也告訴過我,遠在西伯利亞,中國人住下了,不管天氣如何,還是要下些種子,試試看能不能種地。—這樣說來,我們的民族確是和泥土分不開的了。從土裡長出過光榮的歷史,自然也會受到土的束縛,現在很有些飛不上天的樣子。

    靠種地謀生的人纔明白泥土的可貴。城裡人可以用土氣來藐視鄉下人,但是鄉下,“土”是他們的命根。在數量上占著z高地位的神,無疑的是“土地”。“土地”這位z近於人性的神,老夫老妻白首偕老的一對,管著鄉間一切的閑事。他們像征著可貴的泥土。我初次出國時,我的奶媽偷偷地把一包用紅紙裹著的東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後來,她又避了人和我說,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時,可以把紅紙包裹的東西煮一點湯喫。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我在《一曲難忘》的電影裡看到了東歐農業國家的波蘭也有著類似的風俗,使我更領略了“土”在我們這種文化裡所占和所應當占的地位了。

    農業和遊牧或工業不同,它是直接取資於土地的。遊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飄忽無定;做工業的人可以擇地而居,遷移無礙;而種地的人卻搬不動地,長在土裡的莊稼行動不得,侍候莊稼的老農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裡,土氣是因為不流動而發生的。

    直接靠農業來謀生的人是粘著在土地上的。我遇見過一位在張北一帶研究語言的朋友。我問他說在這一帶的語言中有沒有受蒙古話的影響。他搖了搖頭,不但語言上看不出什麼影響,其他方面也很少。他接著說:“村子裡幾百年來老是這幾個姓,我從墓碑上去重構每家的家譜,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現在還是那些人。鄉村裡的人口似乎是附著在土上的,一代一代的下去,不太有變動。”—這結論自然應當加以條件的,但是大體上說,這是鄉土社會的特性之一。我們很可以相信,以農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態,遷移是變態。大旱大水,連年兵亂,可以使一部分農民拋井離鄉;即使像抗戰這樣大事件所引起基層人口的流動,我相信還是微乎其微的。

    當然,我並不是說中國鄉村人口是固定的。這是不可能的,因為人口在增加,一塊地上隻要幾代的繁殖,人口就到了飽和點;過剩的人口自得宣洩出外,負起鋤頭去另闢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動的。這些宣洩出外的人,像是從老樹上被風吹出去的種子,找到土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個小小的家族殖民地,找不到土地的也就在各式各樣的運命下被淘汰了,或是“發跡了”。我在廣西靠近瑤山的區域裡還看見過這類從老樹上吹出來的種子,拼命在墾地。在雲南,我看見過這類種子所長成的小村落,還不過是兩三代的事;我在那裡也看見過找不著地的那些“孤魂”,以及死了給狗喫的路斃尸體。

    不流動是從人和空間的關繫上說的,從人和人在空間的排列關繫上說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並不是以個人為單位的,而是以住在一處的集團為單位的。本來,從農業本身看,許多人群居在一處是無須的。耕種活動裡分工的程度很淺,至多在男女間有一些分工,好像女的插秧,男的鋤地等。這種合作與其說是為了增加效率,不如說是因為在某一時間男的忙不過來,家裡人出來幫幫忙罷了。耕種活動中既不向分工專業方面充分發展,農業本身也就沒有聚集許多人住在一起的需要了。我們看見鄉下有大小不同的聚居社區,也可以想到那是出於農業本身以外的原因了。

    鄉下z小的社區可以隻有一戶人家。夫婦和孩子聚居於一處有著兩性和撫育上的需要。無論在什麼性質的社會裡,除了軍隊、學校這些特殊的團體外,家庭總是z基本的撫育社群。在中國鄉下這種隻有一戶人家的小社區是不常見的。在四川的山區種梯田的地方,可能有這類情形,大多的農民是聚村而居。這一點對於我們鄉土社會的性質很有影響。美國的鄉下大多是一戶人家自成一個單位,很少屋檐相接的鄰舍。這是他們早年拓殖時代,人少地多的結果,同時也保持了他們個別負責、獨來獨往的精神。我們中國很少類似的情形。

    中國農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說來有下列幾點:一、每家所耕的面積小,所謂小農經營,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農場不會距離得過分遠。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他們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來比較方便。三、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衛。四、土地平等繼承的原則下,兄弟分別繼承祖上的遺業,使人口在一地方一代一代地積起來,成為相當大的村落。

    無論出於什麼原因,中國鄉土社區的單位是村落,從三家村起可以到幾千戶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說的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間的關繫而說的。孤立和隔膜並不是絕對的,但是人口的流動率小,社區間的往來也必然疏少。我想我們很可以說,鄉土社會的生活是富於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們活動範圍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區域間接觸少,生活隔離,各自保持著孤立的社會圈子。

    鄉土社會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於斯、死於斯的社會。常態的生活是終老是鄉。假如在一個村子裡的人都是這樣的話,在人和人的關繫上也就發生了一種特色,每個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著長大的,在孩子眼裡周圍的人也是從小就看慣的。這是一個“熟悉”的社會,沒有陌生人的社會。

    ……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