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  文化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保健/养生
     体育/运动
     手工/DIY
     休闲/爱好
     英文原版书
     港台图书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2019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貧窮的本質 我們為什麼擺脫不了貧窮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市場價】
    464-672
    【優惠價】
    290-420
    【作者】 阿比吉特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87216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87216
    商品編碼:49814751091

    品牌:鳳凰新華(PHOENIX
    包裝:精裝
    開本:32

    出版時間:2018-09-01
    代碼:58
    作者:阿比吉特


        
        
    "

    產品特色

    src="https://img30.360buyimg.com/vc/jfs/t1/92094/1/158/974000/5da81f26E569c1376/85e54aeeb5d724d9.jpg"

    編輯推薦

    重新理解貧窮,探究窮人之所以貧窮的根源。

    《金融時報》-高盛2011年度*佳商業圖書,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默頓·索洛、阿馬蒂亞?森、《魔鬼經濟學》作者史蒂芬·列維特,

    《經濟學人》《福布斯》《紐約時報》《金融時報》《華爾街日報》《衛報》《快公司》等

    推薦


    內容簡介

    重新理解貧窮,探究窮人之所以貧窮的根源。

    《金融時報》-高盛2011年度*佳商業圖書,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默頓·索洛、阿馬蒂亞?森、《魔鬼經濟學》作者史蒂芬·列維特,

    《經濟學人》《福布斯》《紐約時報》《金融時報》《華爾街日報》《衛報》《快公司》等

    推薦


    作者簡介

    阿比吉特·班納吉(Abhijit V.Banerjee)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福特基金會國際經濟學教授。曾就讀於印度加爾格達大學、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大學及美國哈佛大學;曾任發展經濟學分析研究局局長、美國藝術科學研究院及計量經濟學會研究員、古根海姆基金會及艾爾弗雷德·斯隆基金會研究員。獲2009年度印孚瑟斯(Infosys)獎等多個獎項,曾任世界銀行和印度政府等多家組織機構榮譽顧問。


    埃斯特·迪弗洛(Esther Duflo)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經濟繫阿卜杜勒·拉蒂夫·賈米爾扶貧與發展經濟學教授;曾就讀於法國巴黎高等師範學院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獲大量榮譽:約翰·貝茨·克拉克獎,2010年度“美國40歲以下*佳經濟學家獎”,2009年度麥克阿瑟“天纔”獎學金,《經濟學人》雜志“八大傑出經濟學家”之一,《外交政策》雜志“百位*具影響力思想家”之一,《財富》雜志2010年“40位40歲以下”*具影響力的企業領導人之一。


    2003年,班納吉和迪弗洛聯合創建阿卜杜勒·拉蒂夫·賈米爾貧困行動實驗室(J-PAL),並一直共同為該實驗室提供指導。J-PAL實驗室的任務是確保扶貧政策的制定基於科學依據,從而減少貧困人口。J-PAL實驗室的研究成果已贏得國際認可,獲西班牙畢爾巴鄂比斯開銀行年度“知識前沿”獎。


    精彩書評

    阿比吉特·班納吉和埃斯特·迪弗洛很擅長概括經濟發展的秘密。他們運用了很多針對當地的考察記錄及實驗,探尋貧窮國家的窮人是怎樣應付貧窮的:他們知道什麼?從表面上看他們想要什麼或不想要什麼?他們對自己及別人的期望是怎樣的?他們怎樣做出選擇?顯然,兩位作者通過個人行動和公共行動贏得了多次富有意義的小勝利,為全球窮人帶來了巨大的收益,而且這些收益還可能會像滾雪球似的繼續下去。這本書令我非常著迷,讓我對窮人擺脫貧困充滿了信心。

    ——羅伯特·默頓·索洛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麻省理工學院教授

    這是一本見解極為深刻的好書,由兩位專門研究貧窮本質的優秀作者寫成。

    ——阿馬蒂亞·森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哈佛大學經濟學及心理學教授

    對於每一位關心世界貧窮問題的人來說,這本書都是一本必不可少的讀物。我很久沒讀過能讓我學到這麼多的書了。《貧窮的本質》堪稱經濟學的*大獻禮。

    ——史蒂芬·列維特 《魔鬼經濟學》作者

    阿比吉特·班納吉和埃斯特·迪弗洛合著的這本書引人入勝、可讀性很強,*了關於貧窮問題的簡單分析。書中充分論述了貧窮家庭為改變現狀而面臨的挑戰,展現了他們為擺脫當前貧窮而遷居的努力,並用真實的數據對其加以驗證。《貧窮的本質》是一本充滿希望的書,本書在探討貧窮核心問題的同時,保留了對樂觀主義精神及更多答案的尋求。

    ——南丹·納拉坎尼 印孚瑟斯技術有限公司前首席執行官、印度身份證管理局主席

    他們為發展經濟學做出了有力的嘗試,並且非常清楚自己的觀點與占統治地位的論證方法的差異。這些非常有頭腦的經濟學家豐富了貧困問題的基本原理——而這些原理經常為大眾所誤解……這本書引發了關於發展周期的討論。除了重點關注隨機對照實驗之外,還涉及了之前為學界所忽視或未得出一致觀點的內容,例如窮人是如何做決定的、他們的決定是否正確,以及政客們是如何應對這些決定的。

    ——《衛報》

    這本書中,作者進行了大膽的研究,親身體驗並描述了全世界至少8.65億貧困人口(日均收入低於0.)的真實生活。

    ——《經濟學人》

    這是一本極有說服力的讀物,它真實再現了窮人的生活,很有可能產生具有實際意義的成果。

    ——《福布斯》

    這是一本非凡之作,讀後收獲頗豐。《貧窮的本質》是對窮人所處的生存環境中邊緣生活的細致描述。兩位作者清晰而又富有同情心地描述了他們研究領域所面臨的挑戰,他們為事實、假設和思辨開創了全新的視角。正因如此,這本書值得一讀。

    ——《華爾街日報》

    這本書除了記錄大量的親身體驗外,令人印像深刻的還有對窮人生活的個性化描述。它反映了貧困人群是如何在艱難的環境中做出選擇的。此類書籍幫助我們開闢了一條新的前進道路,代表了我們需要繼續堅持的實踐方向。

    ——《金融時報》

    這本書內容精彩、引人入勝,儼然是一部為貧困人口量身定制的《魔鬼經濟學》。書中有很多從我們所服務對像角度出發的有關解決貧困問題的深入見解。他們喚醒了我們共有的人性,並提醒我們一般情況下,人們所見略同。

    ——《快公司》

    隨機對照實驗是解決貧困問題常用的方法。這本由阿比吉特·班納吉和埃斯特·迪弗洛合著的《貧窮的本質》對其進行了深刻的闡釋,並提出了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什麼形式的援助*有效?”

    ——《紐約時報》

    這是一本科學、深刻、觀點清晰、通俗易懂的書,是對國際援助持支持或反對意見者,以及相關領域專家和對貧困問題感興趣的普通讀者的必讀之作。諾貝爾獎獲得者阿馬蒂亞·森、羅伯特·默頓·索洛以及經濟學暢銷書作者史蒂芬·列維特傾心推薦之作。我覺得你*好讀一讀這本書,它將開啟發展經濟學的一個新的討論話題。

    ——美國《金融世界》

    這本書含蓄地表達了經濟研究無須將社會科學與經濟學相結合的觀點,這是研究方法上的驚人轉變。

    ——《印度快報》

    兩位極負盛名的經濟學家阿比吉特·班納吉和埃斯特·迪弗洛連續15年對全球貧困問題做出了精妙的研究,並探求我們無法解決貧困問題的真正原因。這本書論點清晰、有理有據,顛覆了以往研究貧困問題的傳統方法,不失為關注此類問題的讀者的醒腦之作。

    ——《柯克斯評論》


    目錄

    前言 VII

    第一章 再好好想想 // 001


    第一部分 生活案例

    第二章 饑餓人口已達到10億? // 023

    第三章 提高全球居民健康水平容易嗎? // 049

    第四章 全班*優 // 083

    第五章 帕克·蘇達諾的大家庭 // 119


    第二部分 慈善機構

    第六章 赤腳的對衝基金經理 // 151

    第七章 貸款給窮人:不那麼簡單的經濟學 // 177

    第八章 一磚一瓦 // 205

    第九章 不情願的企業家們 // 227

    第十章 政策,政治 // 259


    精彩書摘

    "章
    再好好想想
    不到5歲便夭折的兒童每年有900萬。1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區,產婦死亡概率為33%,這一比例在發達國家僅為0.018%。全球至少有25個國家,大多數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其人口的平均壽命不超過55歲。僅在印度一國,就有超過5 000萬的學齡兒童連簡單的課文也看不懂。2
    看了上面這段文字,或許你隻想把書扔到一邊,不去想世界貧窮這件大事,因為這個問題看上去太寬泛、太棘手。然而,我們寫這本書的目的就在於,勸你不要那樣做。
    賓夕法尼亞大學近期的一項實驗表明,這一問題的重要性會令我們無比震驚。3研究人員發給每個學,讓他們填寫一份簡短的調查表,然後再給他們看一份傳單,請他們為 “拯救兒童”(全球慈善機構之一)捐款。傳單有兩種不同的類型,有些學生所看到的傳單是這樣的:
    馬拉維的食品短缺影響著超過300萬兒童;在贊比亞,自2000年以來的嚴重干旱已導致糧食產量下降42%。因此, 300萬贊比亞人將面臨饑餓,400萬安哥拉人(占安哥拉人口總數的1/3)已被迫離開自己的家鄉,超過1 100萬埃塞俄比亞人急需食品援助。
    另外一些學生所看到的傳單上畫著一個小女孩,還有這樣一些文字:
    羅西婭是一個來自非洲馬裡的7歲女孩,她過著極度貧窮的生活,甚至面臨著挨餓的危險。然而,您的經濟援助將會她的生活。有了您以及其他好心人的支持,“拯救兒童”將與羅西婭的家人以及社區裡的其他人一起幫助她,讓她能喫飽飯,接受教育,具備基本的醫療及衛生常識。
    看了份傳單的學生平均每人捐了1.。和份傳單不同,第二份傳單展現了一個人而不是數百萬人的困境,看了這份傳單的學生平均每人捐了2.。這樣看來,學生們願意為了羅西婭而承擔一點兒責任,但在面對廣泛的全球性問題時,他們就不免有些洩氣了。
    接下來,研究人員又隨機選定了一些學生,先告訴他們這樣一個現像,即人們不願關注那種泛泛的信息,他們更有可能會捐錢給某一特定受害者,然後再給這些學生看那兩份傳單。結果顯示,看了份傳單的學生平均每人捐款1.,與事先不知道該現像的學生所捐的錢差不多。然而,看了第二份傳單的學生在得知這種現像之後,平均每人僅捐了1.,遠遠低於不知道該現像的學生所捐的錢。鼓勵學生們再想想反而使他們對羅西婭不那麼慷慨了,但也沒有對每個馬裡人都更慷慨了。
    學生們的反應是一個典型案例,說明了大多數人在面對貧窮等問題時的感覺。我們的本能反應是慷慨,特別是在面對一個身陷困境的7歲小女孩時。然而,正如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學生們一樣,我們在重新考慮之後常常失去信心:我們捐的那點兒錢不過是滄海一粟,而且這些善款的性也得不到保障。這本書會讓您再好好想想,如何擺脫那種“貧窮的問題難以解決”的感覺,從一繫列具體問題出發,重新審視這一挑戰。這些問題隻要能恰當的定位並為人們理解,就能夠逐一解決。
    遺憾的是,關於貧窮的辯論往往不是這樣展開的。很多侃侃而談的專家並沒有討論怎樣抗擊痢疾和登革熱,而是專注於那些“大問題”:貧窮的終原因是什麼?我們應該在多大程度上信任自由市場?窮人能夠受益於民主制嗎?外來援助可以發揮什麼樣的作用?等等。
    傑弗裡·薩克斯是聯合國顧問、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地球研究所主任,同時也是一位貧窮問題專家。他對上述問題的回答是:貧窮國家之所以貧窮,原因在於這些國家往往都氣候炎熱、土地貧瘠、瘧疾肆虐、四周被陸地所包圍。因此,如果沒有大量的原始投資助其解決這些地方性問題,這些國家很難提高自己的生產力。然而,這些國家卻因為貧窮,無法支付投資回報——這就是經濟學家們所謂的“貧窮陷阱”。除非這些問題的解決能夠落到實處,否則無論是自由市場,還是民主制,都幫不上什麼大忙。外來援助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能啟動一種良性循環,即輔助窮國在關鍵領域投資,從而提高其生產力;由此而產生的更高收入會帶來更多投資,收益將呈螺旋狀上升。薩克斯在其2005年《貧窮的終結》(The End of Poverty)4一書中稱,如果富國在2005—2025年間每年拿出1 95的資金來援助窮國,那麼貧窮問題到2025年末便可完全解決。
    然而,還有一些侃侃而談的人認為,薩克斯的回答是錯誤的。曼哈頓的威廉·伊斯特利挑戰了紐約大學的薩克斯,隨著其著作《在增長的迷霧中求索》(The Elusive Quest for Growth)及《白人的負擔》(The White Man’s Burden)5的面世,他已經成為反援助人士中具影響力的公眾人物之一。丹比薩·莫約是一位曾在高盛投資公司及世界銀行任職的經濟學家,她在出版的《援助的死亡》(Dead Aid)6一書中,對伊斯特利的觀點表示贊同。他們都認為,援助的弊大於利:援助使人們停止尋找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腐蝕地方機構並削弱其作用,導致一些援助機構形同虛設。對於貧窮國家來說,好遵循一個簡單的原則:隻要有自由市場和恰當的獎勵機制,人們就能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避免接受外國人或自己政府的施舍。從這個意義上講,在看待世界運轉的方式上,對援助持悲觀態度的人實際上表現得頗為樂觀。伊斯特利認為,“貧窮陷阱”並不存在。
    我們到底應該相信誰?是相信那些認為援助能解決問題的人,還是相信那些認為援助隻能使問題惡化的人?這一問題無法從理論上解決,我們需要的是證據。然而,遺憾的是,那種常常用來解答大問題的數據並不能人們的信任。引人注目的奇聞逸事比比皆是,有些事件甚至可以用來支持任何立場。例如,盧旺達在遭受種族滅絕之後的幾年裡了大筆捐款,整個國家逐漸走向繁榮。由於國民經濟了發展,盧旺達總統保羅·卡加梅開始制定政策,盡量不再接受援助。那麼,我們應將這個例子看作是援助好處的證明(薩克斯的觀點),還是自力更生的典型代表(莫約的觀點),還是二者兼備?
    由於諸如盧旺達這樣的個例沒有終定論,大多數研究哲學問題的人更喜歡在多個國家之間做比較。例如,針對世界上幾百個國家的數據表明,接受更多援助的國家並不比其他國家發展得快。這常常被認為是援助無用的依據,但實際上,這也可能意味著相反的觀點。或許,援助使某些國家避免了一場災難,沒有援助的話情況會更糟。對此,我們並不了解,隻是在泛泛地猜測而已。

    然而,假如沒有支持或反對援助的依據,我們又該怎樣做呢?——放棄窮人?這種失敗主義的態度不是我們所應持有的。實際上,答案是可以找到的。這本書整體上就采用了一種答案延伸的形式——不過不是薩克斯和伊斯特利喜歡的那種泛泛的答案,它要告訴你的不是援助的好與壞,而是援助在一些特定的事例中是否帶來了好處。我們雖然不能斷定民主制的效力,卻可以就是否應改變其組織方式談談感想,使其更地運行於印尼的農村等地。
    無論如何,對於某些大問題(如外國援助是否)的回答是否像我們有時聽到的那樣重要,我們尚不明確。無論是倫敦、巴黎或華盛頓特區那些熱心於幫助窮人的人,還是不那麼熱心於此的人,他們都認為援助的作用十分突出。實際上,援助隻占每年給窮人所劃撥的款項的一小部分,大多數針對全球窮人的計劃都由各國自身的門制定。例如,印度基本上不接受援助。2004—2005年間,印度為窮人的基礎教育計劃投入5 000億盧比(31)7。即使是在非洲這樣急需援助的地方,這一數字也隻占政府2003年度全部預算的5.7%(如果我們排除尼日利亞和南非這兩個幾乎不接受援助的大國,那麼這一比例為12%)。8
    更重要的是,援助的是是非非引發了無數沒完沒了的爭論,這模糊了的——錢的去處。這就意味著政府要選擇正確的資助項目——該項目對窮人有好處嗎?是該給老人發養老金,還是為病人建診所?然後,弄清楚好的操作方式是怎樣的。比如,診所的運作及人員配備可以采取很多不同的方式。


    再好好想想
    不到5歲便夭折的兒童每年有900萬。1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區,產婦死亡概率為33%,這一比例在發達國家僅為0.018%。全球至少有25個國家,大多數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其人口的平均壽命不超過55歲。僅在印度一國,就有超過5 000萬的學齡兒童連簡單的課文也看不懂。2
    看了上面這段文字,或許你隻想把書扔到一邊,不去想世界貧窮這件大事,因為這個問題看上去太寬泛、太棘手。然而,我們寫這本書的目的就在於,勸你不要那樣做。
    賓夕法尼亞大學近期的一項實驗表明,這一問題的重要性會令我們無比震驚。3研究人員發給每個學,讓他們填寫一份簡短的調查表,然後再給他們看一份傳單,請他們為 “拯救兒童”(全球慈善機構之一)捐款。傳單有兩種不同的類型,有些學生所看到的傳單是這樣的:
    馬拉維的食品短缺影響著超過300萬兒童;在贊比亞,自2000年以來的嚴重干旱已導致糧食產量下降42%。因此, 300萬贊比亞人將面臨饑餓,400萬安哥拉人(占安哥拉人口總數的1/3)已被迫離開自己的家鄉,超過1 100萬埃塞俄比亞人急需食品援助。
    另外一些學生所看到的傳單上畫著一個小女孩,還有這樣一些文字:
    羅西婭是一個來自非洲馬裡的7歲女孩,她過著極度貧窮的生活,甚至面臨著挨餓的危險。然而,您的經濟援助將會她的生活。有了您以及其他好心人的支持,“拯救兒童”將與羅西婭的家人以及社區裡的其他人一起幫助她,讓她能喫飽飯,接受教育,具備基本的醫療及衛生常識。
    看了份傳單的學生平均每人捐了1.。和份傳單不同,第二份傳單展現了一個人而不是數百萬人的困境,看了這份傳單的學生平均每人捐了2.。這樣看來,學生們願意為了羅西婭而承擔一點兒責任,但在面對廣泛的全球性問題時,他們就不免有些洩氣了。
    接下來,研究人員又隨機選定了一些學生,先告訴他們這樣一個現像,即人們不願關注那種泛泛的信息,他們更有可能會捐錢給某一特定受害者,然後再給這些學生看那兩份傳單。結果顯示,看了份傳單的學生平均每人捐款1.,與事先不知道該現像的學生所捐的錢差不多。然而,看了第二份傳單的學生在得知這種現像之後,平均每人僅捐了1.,遠遠低於不知道該現像的學生所捐的錢。鼓勵學生們再想想反而使他們對羅西婭不那麼慷慨了,但也沒有對每個馬裡人都更慷慨了。
    學生們的反應是一個典型案例,說明了大多數人在面對貧窮等問題時的感覺。我們的本能反應是慷慨,特別是在面對一個身陷困境的7歲小女孩時。然而,正如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學生們一樣,我們在重新考慮之後常常失去信心:我們捐的那點兒錢不過是滄海一粟,而且這些善款的性也得不到保障。這本書會讓您再好好想想,如何擺脫那種“貧窮的問題難以解決”的感覺,從一繫列具體問題出發,重新審視這一挑戰。這些問題隻要能恰當的定位並為人們理解,就能夠逐一解決。
    遺憾的是,關於貧窮的辯論往往不是這樣展開的。很多侃侃而談的專家並沒有討論怎樣抗擊痢疾和登革熱,而是專注於那些“大問題”:貧窮的終原因是什麼?我們應該在多大程度上信任自由市場?窮人能夠受益於民主制嗎?外來援助可以發揮什麼樣的作用?等等。
    傑弗裡·薩克斯是聯合國顧問、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地球研究所主任,同時也是一位貧窮問題專家。他對上述問題的回答是:貧窮國家之所以貧窮,原因在於這些國家往往都氣候炎熱、土地貧瘠、瘧疾肆虐、四周被陸地所包圍。因此,如果沒有大量的原始投資助其解決這些地方性問題,這些國家很難提高自己的生產力。然而,這些國家卻因為貧窮,無法支付投資回報——這就是經濟學家們所謂的“貧窮陷阱”。除非這些問題的解決能夠落到實處,否則無論是自由市場,還是民主制,都幫不上什麼大忙。外來援助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能啟動一種良性循環,即輔助窮國在關鍵領域投資,從而提高其生產力;由此而產生的更高收入會帶來更多投資,收益將呈螺旋狀上升。薩克斯在其2005年《貧窮的終結》(The End of Poverty)4一書中稱,如果富國在2005—2025年間每年拿出1 95的資金來援助窮國,那麼貧窮問題到2025年末便可完全解決。
    然而,還有一些侃侃而談的人認為,薩克斯的回答是錯誤的。曼哈頓的威廉·伊斯特利挑戰了紐約大學的薩克斯,隨著其著作《在增長的迷霧中求索》(The Elusive Quest for Growth)及《白人的負擔》(The White Man’s Burden)5的面世,他已經成為反援助人士中具影響力的公眾人物之一。丹比薩·莫約是一位曾在高盛投資公司及世界銀行任職的經濟學家,她在出版的《援助的死亡》(Dead Aid)6一書中,對伊斯特利的觀點表示贊同。他們都認為,援助的弊大於利:援助使人們停止尋找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腐蝕地方機構並削弱其作用,導致一些援助機構形同虛設。對於貧窮國家來說,好遵循一個簡單的原則:隻要有自由市場和恰當的獎勵機制,人們就能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避免接受外國人或自己政府的施舍。從這個意義上講,在看待世界運轉的方式上,對援助持悲觀態度的人實際上表現得頗為樂觀。伊斯特利認為,“貧窮陷阱”並不存在。
    我們到底應該相信誰?是相信那些認為援助能解決問題的人,還是相信那些認為援助隻能使問題惡化的人?這一問題無法從理論上解決,我們需要的是證據。然而,遺憾的是,那種常常用來解答大問題的數據並不能人們的信任。引人注目的奇聞逸事比比皆是,有些事件甚至可以用來支持任何立場。例如,盧旺達在遭受種族滅絕之後的幾年裡了大筆捐款,整個國家逐漸走向繁榮。由於國民經濟了發展,盧旺達總統保羅·卡加梅開始制定政策,盡量不再接受援助。那麼,我們應將這個例子看作是援助好處的證明(薩克斯的觀點),還是自力更生的典型代表(莫約的觀點),還是二者兼備?
    由於諸如盧旺達這樣的個例沒有終定論,大多數研究哲學問題的人更喜歡在多個國家之間做比較。例如,針對世界上幾百個國家的數據表明,接受更多援助的國家並不比其他國家發展得快。這常常被認為是援助無用的依據,但實際上,這也可能意味著相反的觀點。或許,援助使某些國家避免了一場災難,沒有援助的話情況會更糟。對此,我們並不了解,隻是在泛泛地猜測而已。

    然而,假如沒有支持或反對援助的依據,我們又該怎樣做呢?——放棄窮人?這種失敗主義的態度不是我們所應持有的。實際上,答案是可以找到的。這本書整體上就采用了一種答案延伸的形式——不過不是薩克斯和伊斯特利喜歡的那種泛泛的答案,它要告訴你的不是援助的好與壞,而是援助在一些特定的事例中是否帶來了好處。我們雖然不能斷定民主制的效力,卻可以就是否應改變其組織方式談談感想,使其更地運行於印尼的農村等地。
    無論如何,對於某些大問題(如外國援助是否)的回答是否像我們有時聽到的那樣重要,我們尚不明確。無論是倫敦、巴黎或華盛頓特區那些熱心於幫助窮人的人,還是不那麼熱心於此的人,他們都認為援助的作用十分突出。實際上,援助隻占每年給窮人所劃撥的款項的一小部分,大多數針對全球窮人的計劃都由各國自身的門制定。例如,印度基本上不接受援助。2004—2005年間,印度為窮人的基礎教育計劃投入5 000億盧比(31)7。即使是在非洲這樣急需援助的地方,這一數字也隻占政府2003年度全部預算的5.7%(如果我們排除尼日利亞和南非這兩個幾乎不接受援助的大國,那麼這一比例為12%)。8
    更重要的是,援助的是是非非引發了無數沒完沒了的爭論,這模糊了的——錢的去處。這就意味著政府要選擇正確的資助項目——該項目對窮人有好處嗎?是該給老人發養老金,還是為病人建診所?然後,弄清楚好的操作方式是怎樣的。比如,診所的運作及人員配備可以采取很多不同的方式。

    "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