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田曉菲作品繫列套裝4冊 神遊 塵幾錄 赤壁之戟 烽火與流星 【單本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市場價】
    1987-2880
    【優惠價】
    1242-1800
    【作者】 田曉菲 
    【出版社】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ISBN】9787108072221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ISBN:9787108072221
    商品編碼:10054545517140

    代碼:285
    作者:田曉菲

        
        
    "

    產品特色

    內容簡介

    對梁人來說,他們的時代充滿了嶄新的開始,“新變”,及能量充沛的創舉。他們生活在現下,完全沉浸於“此時與此地”,投入地經歷每一個時刻。他們在智識上極為精微淵雅,精神上卻又相當天真。對梁朝的文化精神最好的概括,不是“頹廢”,而是“康強”。

    梁朝覆滅之後已經過去了許多個世紀,它光輝燦爛的文化成就直到今天仍然是一份重要的遺產,但這又是一份讓人感到不安的遺產,因為它和當代文化政治糾結在一起,展示了一些長期以來存在於中國文化中的問題。曾經一度數量龐大的文本現在隻有零星的殘存,南方帝國的輝煌就隱藏在這些斷簡殘篇之中,後人從自己的目的出發對之進行詮釋,這些帶有隱含的動機與偏見的詮釋更加扭曲了它們的光芒。

    ——田曉菲

    在烽火與流星照耀下的國土,一半隱藏在陰影裡,這正好是對蕭梁王朝的最好像征。本書試圖為一個已經過去的時代勾勒一副肖像畫,不僅探討梁朝的文學作品,更旨在檢視梁朝文學生產的文化語境,就此提出一繫列具有內在關聯的文化史和文學史問題。


    “三國想像”是一個影響深遠的構建,就連“建安”本身也是後來形成的概念。早在三世紀後期,人們就已經帶著懷舊的向往閱讀建安時代的作品了。在後世浪漫化的三國敘述中,建安的意像,以其飲酒宴遊、英雄氣概、文采風流和男性情誼,一次又一次地復歸,無論視作為潛文本,還是作為明確的主題。它漸漸地代表了一種失落的豐滿,這豐滿卻從來都隻存在於想像之中;它代表了一個已逝的時代,這個時代充滿龍飛鳳舞的傳奇性人物,在他們身上,史實與虛構難解難分。

    ——田曉菲

    “三國”與“建安”經歷了一個從歷史走向文學,從史實走向浪漫化的過程,這是一場迷人而又影響深遠的建構。作者跨越了詩詞、小說、電影、電視等雅俗載體,勾勒出“三國想像”的變遷史,在文本細讀中尋覓被選擇性遮蔽的文化信息,再現那段“歷史”如何被建構成我們心中的“三國”:建安風骨、慷慨悲歌、浪漫豪情。


    隻有當我們看到陶淵明是多麼深刻地植根於文學和文化傳統,我們纔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賞他對傳統的革新。手抄本文化的世界變動不居,而這種流動本質在我們的古典文學研究領域尚未得到正確的理解或重視。我們將會發現,陶淵明的詩歌文本,即使在詩人逝世之後,仍被後人不斷地生產和創造。傳統意義上那個“真正的陶淵明”,隻是陶淵明眾多可能的形像之一。

    ——田曉菲

    “校書如拂塵,旋拂旋生”,“塵幾”是對校勘與編輯的完美比喻,也像征著我們對嘈雜無序的手抄本世界的雲遊。本書為田曉菲的學術成名作,旨在探討讀者如何積極主動地參與對“陶淵明”的生產和創造,從而勾勒出手抄本文化中的陶淵明形像被逐漸構築與塑造的軌跡。通過檢視文本傳播的機制與歷史,作者展現了中國中古時期文本的流動性,以及手抄本時代的文本如何因為後代的需要而被重新建構和變形。


    無論在中古時代還是在現代中國,物與人都在不斷移位,界限被打破,文化被混雜和融合。一個反復出現的主題是遊歷:頭腦中的遊歷,身體的遊歷,無論是前往異國他鄉,還是從北到南或從南到北,無論是進入佛教的樂園淨土,還是遊觀幽冥。把行旅經驗記載下來,使作者得以把這個世界的混亂無序整理為有序的文字,在這一過程中找到意義,找到一定的圖案和規章。因此,本書的標題《神遊》(Visionary Journeys),指的是那些精神之旅:充滿了創造性和想像力、以一種高瞻遠矚的視野所作的漫遊。

    ——田曉菲

    南北朝和19世紀,是中國歷史上兩個與外部世界發生頻繁遭遇的時期。異域的衝擊與震蕩,自我身份的反思與確認,都凝結在時人的行旅文字之中,呈現出文化劇變時人們精神世界的變幻圖景。


    作者簡介

    田曉菲,1971年生於哈爾濱,在天津長大,哈佛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現任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繫中國文學教授、哈佛東亞地域研究院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古文學和文化、書籍史及比較文學。著有《秋水堂論金瓶梅》(2003)、《“薩福”:一個歐美文學傳統的生成》(2004)、《赭城》(2006)、《烽火與流星:蕭梁王朝的文學與文化》(2007)、《神遊:早期中古時代與十九世紀中國的行旅寫作》(2011)、《赤壁之戟:建安與三國》(2021)等。參與撰寫《劍橋中國文學史》《牛津中國現代文學手冊》,合編《牛津中國古典文學手前1000 900 年)》並執筆其中部分章節。2012 年度獲哈佛大學卡波特獎。


    田曉菲,哈佛大學東亞繫中國文學教授,《早期中古中國》(Early Medieval China)雜志主編。著有《塵幾錄:陶淵明與手抄本文化研究》《烽火與流星:蕭梁王朝的文學與文化》《神遊:早期中古時代與十九世紀的行旅寫作》《赤壁之戟:建安與三國》《秋水堂論金瓶梅》《“薩福”:一個歐美文學傳統的生成》《影子與水文:秋水堂自選集》等。英文譯著包括《微蟲世界:一部太平天國回憶錄》《顏之推集》。參與撰寫《劍橋中國文學史》《牛津中國現代文學手冊》,參與主編並撰寫《牛津中國古典文學手前100900年)》。曾擔任哈佛大學東亞地域研究院主任,獲哈佛大學卡波特獎、哈佛大學文理研究學院門德爾松優秀導師獎、美國學術團體協會孟旦百年中國藝術人文研究課題獎。


    田曉菲,1971年生於哈爾濱,在天津長大,哈佛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現任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繫中國文學教授、哈佛東亞地域研究院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古文學和文化、書籍史及比較文學。著有《秋水堂論金瓶梅》(2003)、《“薩福”:一個歐美文學傳統的生成》(2004)、《赭城》(2006)、《烽火與流星:蕭梁王朝的文學與文化》(2007)、《神遊:早期中古時代與十九世紀中國的行旅寫作》(2011)、《赤壁之戟:建安與三國》(2021)等。參與撰寫《劍橋中國文學史》《牛津中國現代文學手冊》,合編《牛津中國古典文學手前1000 900 年)》並執筆其中部分章節。2012 年度獲哈佛大學卡波特獎。


    田曉菲,哈佛大學東亞繫中國文學教授,《早期中古中國》(Early Medieval China)雜志主編。著有《塵幾錄:陶淵明與手抄本文化研究》《烽火與流星:蕭梁王朝的文學與文化》《神遊:早期中古時代與十九世紀的行旅寫作》《赤壁之戟:建安與三國》《秋水堂論金瓶梅》《“薩福”:一個歐美文學傳統的生成》《影子與水文:秋水堂自選集》等。英文譯著包括《微蟲世界:一部太平天國回憶錄》《顏之推集》。參與撰寫《劍橋中國文學史》《牛津中國現代文學手冊》,參與主編並撰寫《牛津中國古典文學手前100900年)》。曾擔任哈佛大學東亞地域研究院主任,獲哈佛大學卡波特獎、哈佛大學文理研究學院門德爾松優秀導師獎、美國學術團體協會孟旦百年中國藝術人文研究課題獎。


    目錄

    引言


    第一章梁武帝的統治
    登基之前的歲月
    想像的族譜
    梁朝的政治文化
    “皇帝菩薩”
    最後的歲月


    第二章重構文化世界版圖(上):經營文本
    文本生產與傳播
    書籍收藏與分類
    文學與學術活動


    第三章重構文化世界版圖(下):當代文學口味的語境
    “文化貴族”的興起
    文學家族
    虛構的對立
    蕭統和蕭綱:個案研究
    梁代的文學口味

    第四章“餘事”之樂:宮體詩及其對“經典化”的抵制
    劉勰的焦慮
    博弈
    體癰:關於徐摛
    北人的裁決
    “主義”的陷阱:解讀徐陵《玉臺新詠序》
    春花飄落始自何時?
    斷橋與六塵


    第五章幻與照:六世紀新興的觀照詩學
    蠟燭小傳
    梁前關於燈燭的詩文
    洞察現像界的真諦:佛教的“觀照”
    觀照的詩學
    水,火,風:體驗幻像
    燭光下的棋盤


    第六章明夷:皇子詩人蕭綱
    少年時代
    年輕的雍州刺史
    人生的轉折點
    春宮歲月
    感知與再現
    末年


    第七章“南”“北”觀念的文化建構
    南北之爭
    征服者的文學觀
    想像北方:邊塞詩的誕生
    造作的雄健:“北朝”樂府
    采蓮:建構“江南”
    表演女性:吳聲與西曲


    第八章分道揚鑣
    幸存者的回憶錄之一:顏之推
    幸存者的回憶錄之二:瀋炯
    幸存者的回憶錄之三:庾信
    尾聲之一:楊柳歌
    尾聲之二:真正的結局

    結語/ 劫餘:梁朝形像的浪漫化
    參考文獻


    英文版致謝

    導 言

    第一部瘟疫

    第一章 瘟疫與詩歌:重新思考建安

    引言:回顧

    “死亡詩社”

    邺中“集”

    詩論

    懷舊的重演

    不像“建安”的建安

    結語

    第二章 繞樹三匝:主公、臣僚、群落

    引言:王粲的玉佩

    食物與宴飲

    禮物·書信·交換

    結語

    第二部銅雀

    第三章 南方視角:“扇的書寫”

    引言:南方視角

    羽扇

    洛陽記

    銅雀

    羽扇同人

    統一帝國的詩學

    結語

    第四章 臺與瓦:想像一座失落的城池

    引言:邺城面面觀

    登臺:早期作品

    臺上遠望中的變化景觀

    反諷與批判:後代的變調

    碎片化:銅雀硯

    結語

    第三部赤壁

    第五章 修復折戟

    引言:折戟 253

    地方與個人:出牧黃州

    9世紀的南方轉型

    占有赤壁

    東坡赤壁

    小說家的眼光

    銀屏赤壁

    結語

    餘論被壓抑者的復歸

    引用書目


    引言
    杜詩與韋氏妓:手抄本文化中讀者與文本的關繫
    “求真”的誤區
    生塵的幾案


    第一章得失之間
    見山與望山
    有人夜半持山去
    得與失
    亂曰


    第二章“先生不知何許人也”
    正名:五柳先生與六朝隱逸話語
    重構五柳先生:傳記四種


    第三章失去的田園:歸陶
    不受歡迎的植物
    “頗為老農”
    飲食與文字


    第四章飲食、死亡與敘事
    得仙
    何有於名?
    閱讀到天黑
    文化想像的版圖和燃燒的文字


    第五章成器
    中空的羞恥
    榮木
    清算與盤點
    紫葵的悲哀
    無成


    第六章實/ 石證
    栗裡
    場所與空間
    “吐痕尚新”
    石頭記:一個關於文學的寓言


    結語


    附錄一文本的歷程
    附錄二清醒的闡釋:《述酒》
    附錄三陶詩選評
    引用書目
    中文版後記


    中文版前言

    引言

    第一部分

    導 言

    第一章 “觀想”:東晉時代對世界的觀看與想像

    內照與外觀

    心與境

    想像的山巒

    畫山

    觀想的意像

    第二章 異域之旅

    歷史遺跡:軍事遠征記

    得失樂園:法顯的天竺之行

    第三章 煉獄詩人

    小 結

    間 奏

    第二部分

    導 言

    第四章 “觀看”的修辭模式

    功利模式

    “好奇”

    天堂與地獄

    性別與性

    現代城市版圖

    第五章 十九世紀的詩歌與經驗

    文與詩之間的張力,或曰:“恐懼與厭惡”在倫敦

    詩歌敘事與詩歌形式

    熟稔化:王韜的蘇格蘭之行

    同一位詩人的不同聲音

    結 語

    引用書目



    精彩書摘

    杜詩與韋氏妓:手抄本文化中讀者與文本的關繫

    因為傳播媒介——紙張——的脆弱易毀,中國的早期手抄本大多已經絕跡了。唐與五代保留在敦煌的抄本,因為干燥的沙漠氣候和偏遠的地理位置而得以幸存,是十分特殊的例子(此外,還有少數存於日本、韓國的唐寫本)。但是,我們還是可以從同時代的文字記載裡,一瞥手抄本發生變化的過程,從而認識到手抄本文化的流動性本質。在這裡,我們舉兩個例子,一個例子是作者本人發現他的作品被抄寫流傳之後變得幾乎無法辨認,另一個例子則講

    述一個女子如何補訂她負責抄寫的文本。

    先讓我們看看第一個例子。唐代詩僧貫休為他的一組《山居詩》寫下這樣的序言:

    愚咸通(860—874)四五年中,於鐘陵作山居詩二十四章。放筆,稿被人將去。厥後或有散書於屋壁,或吟詠於人口,一首兩首,時或聞之,皆多字句舛錯。洎乾符辛丑歲,避寇於山寺,偶全獲其本:風調野俗,格力低濁,豈可聞於大雅君子?一日抽毫改之。或留之、除之、修之、補之。卻成二十四首。亦斐然也。

    貫休的序言使我們看到,這些詩篇好像詩人的後代,剛一出生就被帶走,直到長成之後纔回到父母身邊,而父母幾乎認不出來這就是他們的兒女。詩人對自己的作品完全失控:當他看到和聽到自己的詩句時,他發現它們充滿了“舛錯”;隻有依靠偶然的機會,原作者纔得以“全獲其本”。

    貫休遇到的情況在手抄本文化中是常見的現像。據《北史》記六世紀中葉,陽俊之曾經“多作六言歌辭,世俗流傳,名為陽五伴侶,寫而賣之,在市不絕。俊之嘗過市,取而改之,言其字誤。賣書者曰:‘陽五,古之賢人,作此伴侶,君何所知,輕敢議論!’俊之大喜”。這位陽俊之是北朝著名文人陽休之(509—582)的弟弟;陽休之不是別人,正是陶淵明文集最早的編輯者之一。在這則故事裡,我們再次看到作者對自己的作品失去控制。隻不過陽俊之因為被書販子當成了“古之賢人”而感到萬分高興,所以,他很可能最終沒有修改寫本中的謬誤。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