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中國祠堂》恩斯特·伯施曼著祠堂建築早梁思成林徽因20年研究古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ε
    【市場價】
    817-1184
    【優惠價】
    511-740
    【出版社】重慶出版社 
    【ISBN】9787229135751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重慶出版社
    ISBN:9787229135751
    商品編碼:72031691195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20-08-01
    頁數:412

    代碼:118

        
        
    "/

    ///

    基本信息

    書 名:《中國祠堂》

    作 者:恩斯特·伯施曼  著

    出版社:重慶出版社

    書 號:978-7-229-13575-1

    Cip: Ⅰ. ①中… Ⅱ. ①恩… ②賈… Ⅲ. ①祠堂-中國-攝影集 Ⅳ. ①K928.75-64

    出版日期:2020年8月

    字 數(幅數):300千字

    定 價:118.00

      開 本:16開

    印 張:25.75

      頁 數:412頁

    裝 幀:精裝

    編輯:

    伯施曼早梁思成、林徽因20年,全面考察記錄中國古建築人

    中國祠堂建築研究*山之作,收錄250餘幅插圖和照片、數十萬字的文字描述和闡釋,具有*高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

    伯施曼是中國傳統建築的偉大記錄者。伯施曼與中國傳統建築結緣,和1900年中國爆的一場轟轟烈烈的義和團運動有密切的關繫。義和團運動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近現代政治走向,也影響了西方人對中國的態度,當時的德國人就迫切想要了解中國社會和文化。伯施曼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申請到了德國皇家基金會的贊助,1906年踏上中國土地,開展了為期三年的田野調查,“從科學和人類學的角度,采用當時較為和先進的田野調查方法,通過攝影、測繪和測繪草圖的方式,可觀地記錄了清末中國大地上的自然與人為環境中的宗教建築”。伯施曼考察從北至南,行蹤遍及北京、直隸、山東、山西、陝西、四川、兩湖、兩廣、福建等14省,留下了 8000 張照片、2500 張草圖、2000張拓片和1000頁測繪記錄。

    伯施曼返回德國後,開始繫統整理這些考察資料,陸續出版了六部有關中國古建築的專著,《中國祠堂》即是其中重要的一本。他考察了具有代表性的祠堂建築,包括黃帝祠、張良廟、武侯祠、關帝廟、李杜祠、二曾祠、二王廟、孔廟等。1914年,《中國祠堂》出版,收錄250餘幅精美照片和測繪草圖,繫統總結了祠堂研究的成果。《中國祠堂》是中國祠堂建築研究的開山之作,其所記錄的祠堂建築有些已經毀於戰火,有的已不復百年前的原貌,而這些“消失”的古建築,我們隻能從伯施曼的記錄中得窺原貌,因此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

    伯施曼對後來的中國古建築研究影響深遠。梁思成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時曾研讀過他的著作,伯施曼的著作和研究方法啟發和影響了梁思成及整個營造學社的研究走向。日本學者如小川一真、關野貞、伊東忠太,歐洲學者如喜仁龍、艾術華、梅爾徹斯和艾鍔風,他們接過伯施曼點燃的知識火炬,並將其傳遞下去。中國現有文物遺產保護的大致框架同樣也受益於他的精神。

    伯施曼去世70年之後,其所著《中國祠堂》終於翻譯出版,以紀念這位中國古建築的偉大記錄者。

    內容簡介:

    本書是西方*早繫統研究中國祠堂建築的著作,初版於1914 年,共收錄250餘幅插圖和照片、數十萬字的文字描述和闡釋。作者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考察了眾多具有濃郁地方色彩和民族風格的祠堂建築,從歷史、民俗、宗教和建築等角度,對其整體設計規劃和各種陳設作了細致的描述。由於戰亂以及外國人對中國文物的掠奪等因素,書中呈現的很多祠堂建築實物已經不復存在,伯施曼的一繫列著作因而成為中國古建築史領域史料和藝術價值的作品。

    作者簡介:

    恩斯特·伯施曼 (Ernst Boerschmann,1873—1949),德國皇家柏林工業高等學院(柏林工業大學前身)教授,中國建築攝影鼻祖,全面考察和記錄中國古代建築的人。1906 年至 1909 年間,在德意志帝國皇家基金會的支持下,伯施曼跨越 14 省,行程數萬裡,對中國的皇家建築、寺廟、祠堂、民居等進行了的考察,留下了 8000 張照片、2500 張草圖、2000張拓片和1000頁測繪記錄。1932年,伯施曼受邀成為中國營造學社的通訊研究員。1933年至1935年間,被特聘為中國傳統建築遺產顧問。出版有《中國建築》《中國祠堂》《塔》《普陀山》等作品。

    媒體/名人評論:

    他的名字一直與中國建築藝術研究聯繫在一起,篳路藍縷,他開闢了這一研究領域,並將其提升到重要高度。

    ——德國漢學家 顏復禮

    柏石曼把中國建築作為(中國)神秘人倫關繫的像征,他揭示了建築背後“自然力量的和諧法則”。

                                                          ——法國漢學大師  沙畹

    媒體/名人評論:

    他的名字一直與中國建築藝術研究聯繫在一起,篳路藍縷,他開闢了這一研究領域,並將其提升到重要高度。

    ——德國漢學家 顏復禮

    柏石曼把中國建築作為(中國)神秘人倫關繫的像征,他揭示了建築背後“自然力量的和諧法則”。

                                                          ——法國漢學大師  沙畹

    目錄

    001   中國建築藝術研究之先驅——伯施曼

    008   前言

    章   上古時期的祠堂

    002   1. 綜述

    003   2. 上古時期

    005   3. 山西省蒙城黃帝祠

    008   4. 山西省平陽府堯王廟

    021   5. 山西省介休縣周代介之推廟

    第二章   三國人物祠堂

    030   1. 漢代歷史與人物簡介

    031   2. 歷史事件

    035   3. 陝西至四川官道兩側山中的三國英雄祠堂

    044   4. 四川省綿州羅江縣白馬關龐統祠

    050   5. 武侯祠,四川省成都府諸葛亮丞相祠堂

    057   6. 四川省邛州大邑縣趙子龍將軍祠

    060   7. 老爺廟,武聖關帝廟

    078   8. 張飛祠

    083   9. 長江峽谷與激流處的三國英雄遺跡

    第三章   中古與近代的祠堂

    088   1. 唐代

    088   2. 四川漢州高宗寺

    090   3. 縣武後寺

    091   4. 四川綿州李杜祠

    095   5. 四川梓潼縣文昌宮

    097   6. 四川成都杜公祠

    102   7. 蘇東坡祠

    107   8. 近代

    108   9. 河南開封府二曾祠

    109   10. 李鴻章祠

    111   11. 西安府育嬰堂

    112   12. 社群祠堂

    第四章   張良廟

    124   1. 位置與概況

    127   2. 張良的歷史地位

    130   3. 歷史上的張良

    133   4. 傳說中的張良

    137   5. 關於張良的文章

    140   6. 紫柏山與張良祠的周邊環境

    149   7. 七十二洞

     

    159   8. 張良廟的歷史

    163   9. 張良廟結構綜述

    168   10. 張良廟中各局部建築

    第五章   二王廟

    203   1. 時代背景和地理位置

    204   2. 灌縣和成都府平原

    205   3. 治水成果

    209   4. 李冰、二郎和他們的祠堂

    210   5. 李冰的傳說與歷史故事

    220   6. 伏龍觀

    224   7. 二王廟

    252   8. 灌縣二王廟的銘文、對聯和匾文

    257   9. 摘自我的日記

    第六章   文廟——孔廟

    266   1. 綜述

    272   2. 曲阜孔廟

    299   3. 曲阜顏廟

    305   4. 華中和華北地區的孔廟

    第七章   宗祠

    338   1. 綜述

    339   2. 湖南祠堂

    345   3. 長沙府左文襄公祠

    351   4. 長沙府陳家祠堂

    357   5. 長沙府習家祠堂

    359   6. 廣州陳家祠堂

    373   參考文獻

    375   附錄   主要祠廟平面圖

    張良廟結構綜述

    秦嶺張良廟廟臺子平面圖

    張良廟位於紫柏山主峰的山坡 上,地處山谷之間,倚靠頂端有一殿宇的山崖。山崖平地而起,僅有一處緩坡與 山脈相連。現在我先簡述下張良廟的大致結構,之後再對各個部分進行詳述。

    張良廟主體由兩部分組成,這兩部分又各有一根主軸線。部分建築群圍繞1號主庭,第二部分建築群圍繞著前庭以及2號主庭。兩處樓群 呈直角相對,1號主庭中側樓11(東華殿)、側樓18(包括菩薩堂、二山門和送 生堂)的橫軸,位於拜殿、留侯殿兩座建築及遠處山谷上殿宇授書樓所在的第二 部分的軸線方向,因此也使得兩處院落相連貫穿。側樓18正好位於第二部分的入 口,而它對面的側樓11和裡面供奉的神靈則起到影壁的效果。

    祠堂兩大部分相互穿插的形式是由整座祠堂的既定用途和思想主題所決定 的。祠堂為紀念聖賢張良而建,他死後英靈位列仙班,反映出的是一種特定的、有歷史感的自然之力,是這股力量創造並不斷改造著我們的世界。張良化身成為 道家諸神之一,通過這一形式,中國民眾可能更容易地理解形而上學與哲學。  

    想要理解張良起的作用,就必須將他擺在眾神之中,為介紹2號主庭做準備和 打基礎。1號主庭中有眾多道家神靈,通過他們,我們可以了解張良。在橫向結構 末端的留侯殿,張良被作為神靈供奉。此處位於授書樓山丘的陰面,正是觀望張 良廟的位置。正是在這座山丘上,少年張良從神人黃石公手中接過了那本名 書。張良的深刻思想和深遠的影響力就來源於這本書中的學問。

    張良與神祠,兩者缺一不可,二者在思想上相互聯繫,而且張良廟的兩部分 在結構上相互聯繫,相互貫通。普遍意義上標準的中國寺廟平面圖中,寺廟應該 隻有一條軸線,所有樓宇應環其而建。據此,為供奉當地的主神(張良)而修建 的祠堂,應該位於一般祠堂的後方或前方。但是在張良廟中,由於受峽谷範圍限 制,祠內各朝向的面積都不會很大。平面圖的設計需要考慮從古老山口(柴關 嶺)過來的主道,還要符合一般寺廟建築的思想,將廟宇與位於山崖頂端的殿宇 (授書樓)融合,於是設計出了與一般設計不同的平面圖。在建築風格 上受到的阻礙、限制以及內部的矛盾,反而成就了美的結構。張良廟的平面 結構宏偉,不僅考慮了當地的情況,而且比其他任何可能性都更能確保對宗 教思想的展現、對細節的精心設計,以及與自然鬼斧神工所留下的美景的 融合。

    一般中國寺廟中常見的坐北朝南的要求,在這裡卻行不通。1號主庭甚至與之 相反,是坐南朝北。主入口緊挨著道路,這條路被門樓1、門樓2分段,兩扇門給 張良廟外徒步的行人以出世之感,又讓人覺得它們是側邊孔廟入口建築的母題。 入口道路兩旁都是一些做遊人、香客生意的客棧和小店,這些小店的存在使這裡 像一座小村莊。小店的聚集處與入口間有一片淨區,這為祠堂的前區和影壁的設 立提供了空間。進入入口後,穿過一座大型拱門,經過一座小橋再進大山門,就 來到了祠堂的1號主庭。庭中有上文提到的供奉著道教神靈的廟堂。庭的左右各有一座六角飛檐的建築,即鐘樓與鼓樓,而兩樓中間就是八角飛檐的方正殿宇。殿 中置一雙位祭臺,上有兩尊神像倚背而立,一尊朝南,一尊向北。

    在一張從當地獲得的舊平面圖上並沒有這座殿宇,可見它是後來建造的,但具體建造時間無法斷定。如果把這座殿宇建在兩條主軸線 的相交處會更加便捷,同時也置於2號院落的軸線上。可建造者非但沒有這麼做, 還把這座殿宇的位置向北移了一些。這樣設計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如果將殿宇 置於兩軸線相交處,殿內神像的肩部就會橫穿主軸線Ⅱ,這樣既會模糊整個布局, 破壞現在東華殿作為橫軸起點的作用,又會打破它與山崖上的殿宇50(授書樓) 間的均衡之勢。

     靈官殿大部分都位於橫軸線上,對於其外部的布局設計需要仔細觀察。一座 成規模的廟宇屋頂通常為帶有山花的雙坡屋頂,屋脊與主軸線垂直,山花朝向側 面。如果按照這個標準來修建此殿,山花就會位於主軸線 Ⅱ上。這個方案在中國 人看來並不可行。在中國建築中,山花朝向道路,或者繞過山花所在側牆進入屋 內的情形少見。

    這裡體現了中國與希臘廟宇的建造標準不同,在希臘廟宇中可以通過這面牆 進出。這種不同就是中國建築富有性的原因之一,不過這是題外話了。如果 山花直接對著道路另一側房屋的大門,那就像在門上貼避災符一樣會讓人感 覺不舒服。因此,建造張良廟這座殿宇的時候沒有選用帶山花的屋頂,而是選擇 了帳篷式的盔頂。

    圖 83 廟臺子 1 號主庭,左邊為二山門,中間是供奉靈官與財神的亭子,右邊為鼓樓

     二山門是2號院落的入口。進入入口後首先來到前庭,隨後到達開放式的拜 殿。從拜殿望向主庭,可以看見留侯殿的階梯和殿內的張良神像。兩庭側面均有 供遊人、香客居住和待客的寮房與客堂,這些房屋面積比較大。側樓18原是三軸 線建築,與菩薩堂、送生堂合並在一起便擴大為五軸線,並與兩旁的客房組成建 築群,成為張良廟原本的起始處。張良廟的完整性與藝術性,讓我想起了歐洲的 教堂,隻不過這裡庭院是露天的罷了。

    1號院落和2號院落之間西北邊的空地,與4號偏院以及幾棟小樓一起用作祠中 工人的住所,部分具有一定的經濟用途。西南邊的空地上則有多棟挨著1號主庭和2號主庭的房屋。前邊的1號、2號、3號偏院和兩個藏寶樓,倉房以及位於倉房軸 線上的大廚房,側樓31、32,共同組成了張良廟中的一個封閉樓群。這些建築中3號偏院是的。從偏院過去,是寬敞的1號、2號、3號農家院子,院子邊上是 常年開著的小屋,從中可見棚圈、水磨坊和由南牆流進來的一股溪流。

     張良廟人入勝之處是靠近西北道路的花園,這裡有供各級官員休息的房屋,還有記錄張良事跡的石碑。石碑一直延伸至道路旁,正好作為花園的邊界。 花園被中國人高的園林技藝精心設計打理,張良廟在中國的盛名恐怕也有一部 分要歸功於這片園地。這座花園也是通向位於山崖頂端要的殿宇的必經之 路。上山沿途有許多用石頭或木頭建成的小型殿宇,構造不一,有六角屋頂、四 角屋頂、圓頂,用磚瓦或稻草遮蓋。沿路向上走經過斜坡,登上陡峭的層層石 階,終於到達山頂上的空地,這裡就是神人黃石公為張良授書之地。為了紀念此 事,這座兩層高的殿宇取名為“授書樓”。

    站在山頂,張良廟的全貌盡收眼底。或許此刻人們纔能深刻意識到,張良廟 的結構是建築藝術上嚴謹、富有生氣與不失多樣性的結合。唯有如此,纔能既達 到文化上的高度,又符合當地民眾的期許。張良廟緊緊依靠著周邊環境,卻又不 受其束縛。讓山丘成為張良廟內涵的一部分,體現了張良廟不僅在外觀上與自然 相融合,在思想內涵上也與自然相通。同時,每處建築仍然遵循著中國建築藝術 嚴謹的規則。張良廟中有不少各種軸向的建築群,如1號主庭、2號主庭、2號偏 院和花園。花園富有生機而又有的構造,尤其是相向而立的建築40(客房或 下人房)、建築41(下屬居住的客房)間的軸線關繫。通過一個中心思想實現形 散神聚,便是張良廟布局結構具有高度藝術性的秘密所在。從張良廟不失優雅又 富有生氣的結構中,我們可以看出陝西南部的這座祠堂在南北方都被奉為經典的 原因:一方面,張良廟的建築風格大氣,占地面積寬廣,在軸線設計上又十分嚴 謹,體現出北方人為生活艱苦奮鬥、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另一方面,張良廟又 具有以四川為代表的中國中部和南部溫潤、重精神又富於想像的建築風格。這種 建築風格與南方優越的自然條件和生活條件有關,它以精神層面和藝術層面的表 達為中心,在發達的貿易和社會變化的影響下變得越發精巧。這兩種風格在張良 廟裡做到了融合。

    張良廟中各局部建築

    張良廟建築群

    祠廟中的這部分意義重大。我們通過二山門進入2號主庭。二山門很好辨認,門前兩側分別有一根旗杆和一尊獅子像。旗杆是皇帝授予的,像征著文人和官員的。旗杆桅頂用來插放旗幟或者懸掛小燈籠,其個數是有講究的,根據人物官職的高低設為一個、兩個或三個。以張良的職位,這裡的旗杆設有兩個桅頂。旗杆和桅頂都是用鐵鍛造而成,盤繞在旗杆上的龍也是鐵質的。旗杆的頂部有一隻鳳凰,底部是一頭稍小的鐵獅子,下面是四四方方的基座,鐵獅子蹲坐在基座之上。挨著大門的兩隻稍大的獅子也是用鐵鑄成的,它們蹲坐在石頭砌成的方座上,鎮守在大門兩側。

    二山門和兩側的神堂都是單檐雙坡屋頂,屋脊和屋角上裝飾豐富,塑有造型各異的脊獸。二山門略高於兩側的神堂。

    立柱間木質的雀替采用鏤空雕刻,圖案豐富,跟我們在前文中介紹的其他建築的雀替是一樣的,不同的是這裡的雀替沒有連成一條線。額枋寬大沉重,柱子上有支架承重,看起來更像是拉起來的簾子,輪廓分明。這一特點在供奉張良的主殿——留侯殿的屋檐處表現得更突出,此處屋檐的線條更明顯、更豐富、更完整也更和諧。另外,位於留侯殿和二山門之間的拜殿也采用了同樣的支撐形式。這一點與1號主庭中的建築不同,顯示出1號主庭的級別較高。

    2號主庭的前殿,也就是二山門的後面,有一座小前庭。前庭南北兩側各有一座房屋。它們都是三進的客房,中間是接待客人和喫飯的地方,裡面擺放著桌椅和其他物件。一幅壁畫下面有一塊來自山東兗州府的古老碑刻拓片,其內容是關於五大名山的。客房兩側臥室布置了簡單的床鋪,供道士及前來朝奉的人過夜。

    圖 90 拜殿,留侯大殿前面的神殿(圖 250-21)

    拜殿(圖90)是一座有著馬鞍式雙坡屋頂的建築,它東西通透,不設門窗,人們可以從拜殿一直看到裡面的主殿,也就是留侯殿。拜殿以前是平臺,人們祭奠時在此向留侯殿鞠躬,以表示對張良的敬仰和愛戴。後來這裡也用來擺放歌功頌德的石碑,其中有些是隨意擺放的,有些則嵌入山牆內,上面雕刻的都是贊頌張良功德的詩句。穿過拜殿,我們就進入了2號主庭,南北兩側各有一棟小房屋。其中一棟是簡單的三進客房,在這間客房中間的大廳掛有佛教弟子達摩的畫像。對面客房的結構與之類似,左右是側室,中間是寬敞的大廳。這個大廳是招待客人的地方,擺放著許多桌椅。這裡也是我和方丈促膝長談的地方。

    圖 91 留侯殿(圖 250-24)

    這個院落的盡頭就是留侯殿(圖91)。殿堂門前是大理石砌成的寬敞平臺,既肅穆又優雅,奠定了大殿整體的風格。屋頂的制式較高,四坡屋頂的結構和造型帶給人華麗富貴之感(參見圖92)。大殿分為三個大廳,立於中軸線上的大廳中央擺放著一座神壇,神壇上供奉著張良的塑像。 張良塑像的兩邊分別站立著一位下屬道士塑像。這些神像隻有真人的1.5倍大,用石膏制成,表面有豐富的彩繪。除了一些匾額和必要的神壇與祭壇,殿內沒有其他的裝飾物。主殿每日早中晚都要進香,早晚各舉行一次拜神儀式,由方丈和幾位道士主持。

    張良像所站立的寶座比1號主庭中各尊神像的寶座都高,顯示出張良在廟中人們崇拜和敬仰的主導地位。張良像本身不如其他神像大,這更顯示出張良是具有各種神力的人物形像,是地仙的化身。兩千多年以前,張良在生活中顯示出的品質深受人們敬仰,現在仍影響著廟裡的道士以及所有來這座廟朝拜的人們。

    ……

    花園與小丘

    留侯殿旁邊的小門直通一條小徑。這條小徑延伸到遠處,與 一條向上的臺階相連。兩條小徑環繞著的花園是張良廟的中心地 帶。花園的兩側正對兩座客堂。其中,較小的廂房用作客房或下人房,門前有開闊露臺的大客廳作為接待高貴客人的客房。三間式的大客廳隻有一間臥房,其他間都是會客廳。會客廳內擺著一張氣派的羅漢床和會客的桌椅。與大客廳相接的是一間廂房,裡面擺放了幾張床以及必要的生活用 品,供與客人同來的下屬居住。事實證明,這個布置對我來說極其方便。因為我住在大客廳裡,翻譯和小伙子們住在相連的廂房裡,幾個勞工和廚師住在對面的下人房裡,他們還在那裡搭了小廚房。遇到下雨天,廚房裡做好的飯菜就通過遊廊傳遞過來。下面對花園以及附近景觀建築的描寫實際上摘自我的日記,也反映出當時我對這種庭院格局的新奇感。

     



    ^_^:d5c8f1f42ae5cd21f8f4bd3e8a1da00b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