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走進故宮看文物·書法館 50件故宮典藏繪畫作品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ε
    【市場價】
    529-768
    【優惠價】
    331-480
    【出版社】中國婦女出版社 
    【ISBN】9787512720350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中國婦女出版社
    ISBN:9787512720350
    商品編碼:10042567455528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21-11-01

    用紙:銅版紙
    頁數:108
    字數:60000

    代碼:88

        
        
    "

    產品特色

    583a415c68b3779e.jpg

    編輯推薦

    原文化部副部長、原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 隆重推薦!

    “故宮博物院”既是明清故宮(紫禁城)建築群與宮廷史跡的保護管理機構,也是以明清皇室舊藏文物為基礎的中國古代文化藝術品的收藏、研究和展示機構。這套書共分三冊,各精選50件最為珍貴的繪畫、書法、器物文物,條分縷析,介紹其成品年代、藝術價值,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可讀性強,專業性更是毋庸置疑,是一套不可多得的向普通大眾尤其是青少年朋友普及故宮文物知識的讀本。值得推薦!

    ——北京市東城區史家教育集團 王歡

    文物是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歷史遺存。我們要記住歷史,要善待文物。青少年朋友更應做到這一點。北京故宮博物院位於北京故宮紫禁城內,是我國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收藏品體繫完備、涵蓋古今、品質精良、品類豐富。這套書分別介紹了故宮博物院歷史、文化價值的繪畫、書法、器物各50件頂級文物藏品。其中的繪畫本和書法本,可稱得上中國古代繪畫史和書法史的縮影。這套書的作者都是故宮博物院年輕有為的研究員,他們用質樸、通俗的語言,把一件件文物的來龍去脈交待得清清楚楚。我真誠地把這套書推薦給大家。

    ——北京市第十一中學黨委書記兼校長 崔楚民


    內容簡介

    中國書法,特指用毛筆書寫漢字的藝術。秦漢時期,毛筆出現,紙、絹逐步普及,能寫字、善於寫字的人越來越多。文字實用性之外形式之美,越來越為大眾所接受,書法因此出現,書家由此成名。

    東晉時期,篆、隸、楷、草、行五種書體都已出現。“書聖”王羲之開創的魏晉新書體,結構優美,流便瀟灑,大大區別於此前帶有濃厚隸書氣息的楷書和章草,很快就流行起來。

    東晉二王之後,由書體變遷推動書法藝術發展的時代就結束了。書法家要成名,除了繼承傳統,更重要的是創新。善寫楷書的歐陽詢、顏真卿等書家推陳出新,一變二王的妍麗為端莊,將楷書藝術推向了巔峰!

    嗣後“宋四家”中蘇軾、黃庭堅、米芾在北宋求新求變的時代氛圍影響下,強調書法的個性和表現力。所以前人曾總結過:“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

    宋代以後,稱得上承前啟後的大書法家,代趙孟 和晚明董其昌了。趙孟 高舉復古大旗,重新將書法審美回歸到晉人的唯美傳統,扭轉了南宋以來的衰頹氣像。董其昌反對吳門書家的一味因襲,他的書法秀潤典雅,影響深遠。

    燦爛的書法史,如同浩瀚夜空。開時代風氣的大書家和他們的追隨者,所留下的珍貴墨跡,更是那漫天繁星。故宮博物院以其無與倫比的館藏,閃耀全世界。其中之皇家珍藏,多為流傳有序的名家名作。本書從中精選五十件書法作品,力求再現中國古代燦爛輝煌的書法發展史。本書所收作品始於西晉陸機,終於晚清吳昌碩,跨越千年,風格多樣。中國書法的脈絡,於此清晰可見。作品解說外,並附以高清圖片,讀者當能由此領會中國書法之精髓。


    作者簡介

    馬順平,男,1979年生,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故宮博物院書畫部研究館員。主要從事古代書法史、繪畫史研究,在《歷史研究》《故宮博物院院刊》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20多篇。


    內頁插圖

    陸?機 草書《平復帖》

    陸機二十歲的時候東吳亡國,他隱居在家,以讀書自娛。《平復帖》是陸機這個時期寫給朋友彥先的一封信。信中,他先是因為彥先病情好轉感到高興,接著稱贊吳子揚見識增長,信末又擔心夏伯榮的下落。一個關心朋友的真實可愛的青年形像躍然紙上。

    《平復帖》中的草書,字與字之間筆勢分離,筆道圓潤,沒有頓挫的變化,這是隸書向草書轉化還不徹底的表現,和人們熟知的王羲之的草書大為不同。後者收筆的時候有了頓挫,增加了點畫變化,字體結構顯得很緊湊,字形也更漂亮。這種書寫法很快取代了舊的行草書寫法,一直沿用至今。

    用禿毛筆書寫在草紙上的《平復帖》共九行、八十六字,是現存年代最早的名家法帖墨跡,有“天下第一法帖”的美譽。它形像地向我們展示了東漢之後、東晉王羲之之前文人書法的真面貌。

    王?珣 行書《伯遠帖》

    乾隆皇帝於紫禁城養心殿闢出一間暖室,名為“三希堂”,專門貯藏東晉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這三件書法作品。

    《伯遠帖》在乾隆皇帝的排序中,位列“三希”之末。然而,它卻是“三希”中唯一貨真價實的晉人書法。《伯遠帖》是王珣寫給堂兄弟“伯遠”的信。王珣在信中說自己志在山林,卻不得已要出去為朝廷做事。《伯遠帖》大概是王珣四十多歲時的手筆。《伯遠帖》通篇行書五行,瘦勁古秀,轉折之處流暢中見鋒芒。王珣用筆結體很像王羲之,這說明東晉後期“二王”的新體書風已經大為流行。

    過去有鋻藏家認為《伯遠帖》是唐人勾摹本。眾所周知,無論勾摹者技巧多高,總會留下滯澀和填墨的痕跡。而《伯遠帖》用筆自然,牽絲帶毫,真跡無疑。相較於後人臨摹的《快雪時晴帖》《中秋帖》,《伯遠帖》更見珍貴。

    ?指字形結構。

    ?古代復制書法作品的主要方法。一般用薄紙蒙在原件之上,先用細筆勾勒出字體輪廓後再加以填墨。

    隋?人 章草書《出師頌》

    章草出現於漢代,由隸書簡化的寫法發展而來。章草的特點是拙樸圓渾,橫畫和捺筆保留了隸書的波磔(zhé),字與字獨立不相連,和今天常見的草書有很大不同。雖然章草流行的時間不長,但歷代書法家創作不斷,留下不少名跡,《出師頌》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件。

    《出師頌》一文的作者是東漢史孝山,頌揚了大將軍鄧騭(zhì)出師平定羌人叛亂的功績,曾收入《昭明文選》,廣泛流傳。此卷章草十四行,禿筆放書,流暢古雅,呈現於一張比較厚實的草紙上,存世一千多年而墨色如新,非常難得。本幅上印章累累,最早的有唐朝太平公主的梵文印“三藐毋馱”。這也說明了作品年代久遠。南宋初年,鋻定家米友仁考定《出師頌》為隋人所書。經對比,《出師頌》與現存日本的隋代書法家智永的真草《千字文》筆法比較相近。可見,米友仁的鋻定十分可信。迄今為止,章草書法以此為最早,其藝術價值具有唯一性。

    《出師頌》原為清宮舊藏,民國時流落民間。2003年,故宮博物院斥資22收購。從此,這件書法史上的赫赫巨跡纔得以重回紫禁城。

    歐陽詢 行楷書《卜商讀書帖》

    《卜商讀書帖》內容很短,共六行、五十三字,講的是孔子和弟子卜商(字子夏)探討閱讀《尚書》的體會。因為年代久遠,有五個字磨損嚴重,幾乎看不清楚。此帖現有宋徽宗趙佶的收藏印記。據較早的拓本,原來還有趙佶寫的“唐歐陽詢書”題簽,清末被人揭去。

    歐陽詢生長於南朝,隋朝完成統一後,纔到中原做官。他用筆以南朝流行的“二王”遒媚為根基,融入北方碑刻的峭撥,自成一家。學習書法的人,大多都會臨寫歐陽詢的《九成宮醴(lǐ)泉銘》《化度寺邕(yǒng)禪師塔銘》等碑刻拓本。將這些拓本與墨跡本對比,不難發現墨色的濃淡、轉折處鋒芒的變化,拓片完全表現不出來。

    《卜商讀書帖》是唐代勾摹本,但它墨氣鮮潤,精神完足,保存了歐書險勁的典型面貌,仍是不可多得的書法名跡。

    馮承素?行書《摹蘭亭序》

    東晉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書聖”王羲之(303—361)和他的好友共四十一人在山陰蘭亭相聚。當天,天氣晴朗,大家酒興正濃之時,紛紛拿出紙筆,賦詩言志。王羲之將大家所作詩賦輯成一集,並作序一篇,這就是著名的《蘭亭序》。整卷書法矯健多姿,字字變化無窮,如“之”字出現二十餘次,次次各有姿態,成為書法史上不朽的名篇。

    唐太宗極度痴迷王羲之的書法。據說,唐太宗死後,原本收藏在內府的《蘭亭序》真跡成了他的陪葬品。唐太宗曾為《蘭亭序》制作過復制品。復制書法名帖在當時被稱為“搨書”,即用極薄的白紙覆蓋在真跡上,先勾出字形輪廓,接著填墨,再將真跡中因為毛筆開叉或筆毫不齊而帶出的細微痕跡逐一描出。

    馮承素的《蘭亭序》摹本,就是當時的宮廷“搨書”留下來的唯一作品。馮摹本幾乎毫發無遺地復制了《蘭亭序》真跡的面貌,無論是筆絲牽連處,還是原稿的筆誤,都完全照搬。更珍貴的是,整個摹本神氣生動、運筆流暢,毫無一般摹本的局促和遲疑,這在古代書法真跡的摹本中可謂獨一無二。


    ^_^:6c4d60412fc4dd76aa8caeaf1cd0daea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