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春秋戰國文化史+秦漢文化史+魏晉南北朝文化史 套裝3冊 中華五千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ε
    【市場價】
    1435-2080
    【優惠價】
    897-1300
    【作者】 呂文郁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ISBN】9787510464805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ISBN:9787510464805
    商品編碼:50320177788

    包裝:精裝
    代碼:190
    作者:呂文郁


        
        
    "

    秦漢文化史    9787510463358    62

    春秋戰國文化史    9787510464805    66

    魏晉南北朝文化史    9787510464614    62

    總代碼:190


    《春秋戰國文化史》

    導    言 | 軸心時代與軸心文化    /001

    章 | 深刻劇烈的社會變革    /011

    節    從統一到分裂    /011

    第二節    土地公有制的崩潰    /016

    第三節    分封制度的瓦解    /025

    第四節    血緣紐帶的松弛    /034

     

    第二章 | 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    /051

    節   &nbs政治下的文化氛圍    /052

    第二節    區域文化格局與學派    /058

    第三節    士階層的崛起    /080

    第四節    百家起源論    /098

     

    第三章 | 諸子人物及其著作    /119

    節    儒家人物    /119

    第二節    儒家著作    /140

    第三節    道家人物    /150

    第四節    道家著作    /154

    第五節 墨家人物    /162

    第六節 墨家著作    /167

    第七節 法家人物    /169

    第八節 法家著作    /179

    第九節 名家人物    /182

    第十節 陰陽家人物    /186

    第十一節 縱橫家人物    /188

    第十二節 兵家人物    /195

    第十三節 兵家著作    /201

    第十四節 雜家人物    /212

    第十五節 雜家著作    /214

     

    第四章 | 教    育    /217

    節 官學的沒落和私學的勃興    /217

    第二節 私學與士階層    /224

    第三節 春秋戰國時期的教育家    /228

     

    第五章 | 禮儀風俗    /231

    節 婚姻    /232

    第二節 喪葬    /239

    第三節 祭祀    /243

    第四節 宴饗    /245

    第五節 朝覲    /247

    第六節 聘問    /249

    第七節 會盟    /250

    第八節 蒐狩    /252

    第九節 節日    /253

     

    第六章 | 科學技術    /258

    節 天文學    /259

    第二節 歷法    /262

    第三節 醫學    /265

    第四節 數學    /268

    第五節 光學和聲學    /270

    第六節 地理學    /272

    第七節 生產工藝與技術    /278

    第八節 建築    /286

     

    第七章 | 衣食住行    /289

    節 服飾    /289

    第二節 飲食及器皿    /298

    第三節 宮室和起居    /306

    第四節 車馬    /310

    第五節 道路和水運    /315

     

    第八章 | 文    學    /318

    節 《詩經》    /319

    第二節 諸子散文    /349

    第三節 史傳文學    /368

    第四節 《楚辭》    /401

     

    附    錄 | 近半個世紀出土文獻與先秦諸子研究的

            重大突破    /419

    參考文獻    /492

     

    《秦漢文化史》

    導    言    /001

    章 | 社會概況    /013

    節    統一國家的形成和發展    /013

    第二節 、疆域和民族    /024

    第三節 社會經濟    /032

    第四節 階級關繫和農民起義    /048

     

    第二章 | 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    /060

    節 政治制度    /060

    第二節 政治思想    /087

     

    第三章 | 文化政策與教育制度    /096

    節 全局性文化政策的發展和變化    /096

    第二節 太學與博士弟子    /105

    第三節 宮邸學與鴻都門學    /113

    第四節 郡國學校    /117

    第五節 私學    /126

     

    第四章 | 社會思潮的發展    /136

    節 秦代的社會思潮    /137

    第二節 從“儒道互絀”到“獨尊儒術”    /141

    第三節 從陰陽之術到讖緯流行    /150

    第四節 道教的產生和形成    /156

    第五節 反傳統的“異端”思想    /164

     

    第五章 | 綜合性的學術    /170

    節 經學的產生和發展    /170

    第二節 秦漢時期的諸子思想    /190

    第三節 內學的學術地位    /198

    第四節 自然科學    /202

     

    第六章 | 文學與藝術    /212

    節 釋文學、藝術    /212

    第二節 文學成就和關於文學的思想    /222

    第三節 藝術成就和審美意識    /233

     

    第七章 | 禮儀與風俗    /247

    節 禮與俗    /247

    第二節 秦漢時期的禮儀    /254

    第三節 秦漢時期的風俗    /266

     

    第八章 | 衣食住行與工藝    /288

    節 飲食結構與習慣    /289

    第二節 冠服與妝飾    /298

    第三節 宮室與民居    /305

    第四節 交通和運輸    /316

    第五節 工藝技術    /324

     

    第九章 | 文化的地域性與中外交流    /334

    節 文化的地域性與相互影響    /335

    第二節    中西文化交流    /351

     

    第十章 | 文獻與考古    /368

    節 文獻    /368

    第二節 考古    /394

     

    《魏晉南北朝文化史》

    導    言        /001

    章 | 三國西晉文化    /003

    節 學校和經學    /004

    第二節 清議到玄學    /017

    第三節 五言詩和建安文學    /027

    第四節 青瓷的啟示    /040

    第五節 蜀郡漆工    /050

    第六節 佛教初興    /059

     

    第二章 | 東晉十六國文化    /070

    節 原風貌    /072

    第二節 佛典東傳    /083

    第三節 涼州模式    /101

    第四節 藝術創新    /115

     

    第三章 | 南朝文化    /130

    節 江南名都    /131

    第二節 佛學發展    /139

    第三節 道教傳播    /147

    第四節 詩與民歌    /156

    第五節 文史新義    /167

    第六節 畫家與畫論    /183

     

    第四章 | 北朝文化(上)    /198

    節 鮮卑溯源    /199

    第二節 從平城到洛陽    /209

    第三節    墓制變遷    /230

    第四節    佛法勃興與滅法    /242

    第五節    佛教藝術的繁榮    /264

     

    第五章 | 北朝文化(下)    /283

    節    北方道教    /283

    第二節    北朝文史    /293

    第三節    長矟鐵馬    /314

    第四節 輿服風習    /335

     

    第六章 | 中外文化交流    /365

    節 絲路通暢    /365

    第二節 三角緣神獸鏡之謎    /388

    第三節 高句麗和百濟    /399

    參考文獻        /413

     

    《春秋戰國文化史》

    章   深刻劇烈的社會變革

     

    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歷發生重大社會變革的時代。這一變革使中國社會產生了劇烈的震蕩,經過數百年的震蕩、整合,中國的國家形態、經濟制度、政治制度、階級關繫等等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正是這場重大的社會變革,使春秋戰國時代的文化更加光輝燦爛。

     

    節   從統一到分裂

    中國的大一統局面形成於西周。周人推翻了殷商的統治之後,在政治上實行大分封制度。原來殷商的盟國、屬國都接受了周人的統治,他們都承認周王為天下共主,向周王俯稱臣。周王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治統治,大規模地“封建親戚以蕃屏周”(《左傳·僖公二十四年》),使那些戰略要地都由周王的親信直接統治、管理。這樣,周王就成為全部統治區域的主宰。所有的諸侯及其臣民都是周王的臣屬。故《詩經·小雅·北山》雲:“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西周時代的大一統局面。

    大一統局面的破壞是從王權的衰落開始的。《史記·周本紀》說:“懿王之時,王室遂衰,詩人作刺。”《漢書·匈奴傳》說:“至穆王之孫懿王時,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國,中國被其苦,詩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獫允之故’;‘豈不日戒,獫允孔棘’”。周懿王之孫周厲王暴虐而又好利,他寵信奸佞小人榮夷公,不聽召穆公和芮良夫等人的勸諫,任命榮夷公為卿士,民怨沸騰,厲王乃派官吏監視國人,有出怨言者則之,結果“諸侯不享,王流於彘”。周厲王被國人趕跑,十四年後死於彘,其子周宣王即位。宣王號稱中興之主,他力圖重振周室,然而已回天無力。他不聽大臣勸阻,強行立魯武公之庶子戲為魯國君位繼承人,是為魯懿公。魯國人根本不買宣王的賬,了魯懿公而另立其兄伯御。宣王因魯國不聽王命而擅自立君,出兵伐魯,另立懿公之弟孝公為魯國之君,“諸侯從是而不睦”。更有甚者,周宣王因得罪諸侯杜伯,杜伯挾嫌報復,結果周宣王被杜伯用箭射死。周王的威風簡直掃地以盡。西周初期周天子那種至高無上的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王室東遷以後,由於西部王畿全部喪失,王室直接管轄的土地還不及西周的二分之一。王畿縮小了,王室的財政收入大大減少。隨著王權的衰落,很多諸侯不再向王室繳納貢賦,王室的經濟來源幾近枯竭,財政狀況日益拮據,就連祭祀、慶賞、喪葬、嫁娶等基本費用都難以籌措,以致不得不向諸侯求借。《春秋·隱公三年》:“武氏子來求賻。”《春秋·桓公十五年》:“使家父來求車。”《春秋·文公九年》又說:“毛伯來求金。”《春秋》中記述的武氏子、家父、毛伯都是周王派去求借的使者。堂堂周天子,竟然不得不向自己的臣屬伸手求借,其財政之窘迫可想而知。

    在王權衰落的同時,霸權在逐漸形成。由於周天子失去了對諸侯的約束力,一些實力較強的諸侯通過兼並、擴張,領土不斷增加,經濟和軍事實力不斷膨脹。西周初年,臣服於周王的殷商舊方國和周王分封的諸侯國共一千多個。到春秋初年,見於記載的僅餘二百一十餘國。到春秋末期,已如魯國大夫子服景伯所說:“今其存者,無數十焉。”可見,那些弱小的諸侯方國都被大國吞並。

    稱霸的齊國因東臨大海,擅漁鹽之利,在王室東遷時,是實力較強的東方大國。“王綱解紐”之後,齊國乘勢擴張。《韓非子·有度》篇雲:“齊桓公並國三十,啟地三千裡。”孟子說:“霸有大國。”齊桓公憑借武力吞並了四周的鄰國,領土迅速擴大了十幾倍,他依靠如此雄厚的實力,纔能“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威勢顯赫的霸主。

    晉國的霸權也是在擴張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韓非子·難二》篇載行人燭過對趙簡子說:“昔者吾先君獻公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叔侯對魯襄公說:“虞、虢、焦、滑、霍、楊、韓、魏,皆姬姓也,晉是以大。若非侵小,將何所取?武、獻以下,兼國多矣!”叔侯提到的虞、虢等八國,都是被晉國吞並的姬姓國。晉國為了擴張領土,不惜滅掉周圍的同姓小國,至於同姓以外的國,那就更不在話下了。梁啟超在談及晉國擴張歷史時說:“百餘年間,盡滅群狄,凡狄地及狄人所掠諸夏之地,皆入於晉也。”晉文公能夠繼齊桓公之後成為又一霸主,正有賴於他的前輩數十年的大規模擴張。

    楚國在西周末年和春秋初年,還是一個比較弱小的南方諸侯國。《左傳·昭公二十三年》楚臣瀋尹戌說:“無亦監乎若敖、蚡冒至於武、文,土不過同。”若敖是兩周之際的楚國之君,蚡冒和楚武王、楚文王都是春秋初年的楚國之君。一同為方百裡之地,可見楚國當時領土相當狹小。自楚武王時開始擴張,其後經楚文王、楚成王、楚穆王繼續侵吞、兼並,至楚莊王時,楚國已成為疆域的諸侯國。《呂氏春秋·直諫》篇說“荊國兼國三十九”,《韓非子·有度》篇說楚莊王“並國二十六,開地三千裡”。楚莊王稱霸時,北方的“漢陽諸姬”,南方的百濮、群蠻,盡入楚之版圖,疆域之廣大,無出其右者。

    秦國的始祖非子以善養馬事周孝王,孝王封非子為附庸。非子之重孫秦莊公因伐西戎有功,周宣王封秦莊公為西垂大夫,以秦為邑,在西周末年為王畿西部邊陲的采邑。周幽王昏庸無道,眾叛親離,申侯與犬戎率諸戎伐周,周幽王被於驪山腳下。秦莊公之子秦襄公勇救周難,派兵護送周平王東遷洛邑,立下了大功,被周平王封為諸侯,並把岐山以西的王畿之地封賜秦襄公。《史記·秦本紀》說:“襄公於是始國,與諸侯通使聘享之禮。”秦穆公時,秦國大舉擴張,西戎之地,皆為秦所有。李斯在《諫逐客書》中說秦穆公“並國二十,遂霸西戎”;秦孝公“獲楚、魏之師,舉地千裡”;秦惠王“撥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秦國能夠稱霸,也是幾代國君不斷擴張的結果。

    王權的衰落與霸權的形成可謂互為因果。春秋中後期,周王朝的實力和地位已經下降為中等諸侯國。少數諸侯強國不僅在經濟和軍事實力方面超過了周王室,在政治上也逐漸取代了王室的地位。王權式微,政由方伯。那些霸主開始主持朝聘盟會,並對諸侯們發號施令,這就是孔子所說的“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時代。西周時代那種以周天子為權力核心的大一統局面已不復存在。到戰國時期,周天子名存實亡,分裂狀態進一步加劇,正如劉向所說:“晚世益甚,萬乘之國七,千乘之國五,敵侔爭權,蓋為戰國。貪饕無恥,競進無厭。國異政教,各自制斷。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力功爭強,勝者為右。兵革不休,詐偽並起。”

    春秋戰國時代中國的政治由統一走向分裂,這是極為重要的變化。這種變化對該時代的文化產生了深刻而重要的影響。政治化然導致文化發展。春秋戰國時代諸子蜂起,百家爭鳴,這與當政治是密切相關的。

    第二節   土地公有制的崩潰

    周代實行的是井田制。史籍中對井田制有許多記載。《漢書·食貨志》雲:

     

    理民之道,地著為本。故建步立畝,正其經界。六尺為步,步百為畝,畝百為夫,夫三為屋,屋三為井,井方一裡,是為九夫。八家共之,各受私田百畝,公田十畝,是為八百八十畝,餘二十畝以為廬舍。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救,民是以和睦,而教化齊同,力役生產可得而平也……三歲更耕之,自爰其處。

    《韓詩外傳》對井田制也有記載:

     

    古者八家而井田。方裡為一井,廣三百步、長三百步為一裡,其田九百畝。廣一步、長百步為一畝,廣百步、長百步為百畝。八家為鄰,家得百畝,餘夫各得二十五畝。家為公田十畝,餘二十畝共為廬舍,各得二畝半。八家相保,出入更守,疾病相憂,患難相救,有無相貸,飲食相召,嫁娶相謀,漁獵分得,仁恩施行。是以其民和親而相好。

     

    《孟子·滕文公上》有一段孟子關於井田制的論述:

     

    卿以下有圭田,圭田五十畝,餘夫二十五畝。死徙無出鄉,鄉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方裡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後敢治私事,所以別野人也。此其大略也。

     

    類似的記述還有很多。

    通過對上述記載的分析,我們大體可以看出井田制度有如下幾個特點:

    (1)井田中分為公田和私田兩部分,公田的收獲物全部歸公,私田的收獲物歸耕作者所有。耕作者須先完成公田的耕作任務,然後纔能耕作私田。對公田的耕作實質上是耕作者的勞役地租。

    (2)同一井中的農戶是一個密切協作、患難與共的集體。他們要共同耕種公田,要互相幫助,互相照顧,共同抗御災害,戰時還要共同承擔作戰任務。這樣的組織實質上就是古代的農村公社,即馬爾克。

    (3)井田制度下的土地須劃分為面積相等的條塊,這樣做是為了便於定期重新分配。因為土地的肥沃程度不同,同樣的勞作可能得到數量不等的收獲物,因此要定期輪換,其目的是“爰土易居,平肥磽也”。

    實行井田制度的前提條件是土地公有制。國家把土地平均分配給廣大農戶耕種,這些農戶對土地隻有使用權,而無所有權。耕作者耕種的都是國家的土地,因而纔能夠定期輪換,重新分配,以保證每個農戶都享有平等的權利和機遇。由此可知,沒有土地公有制,也就不可能存在井田制度。井田制度一旦瓦解,也就意味著土地公有制的崩潰。

    周代的土地公有制,或稱土地國有制,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其具體含義是各不相同的。西周時代,九州一統,周天子享有至高無上的統治權力。通過分封,無論是殷商時代舊方國的領,還是周王新封的諸侯,都承認周王為“天下共主”,周王對全部統治區域的土地享有所有權,《詩經》所謂“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反映的就是這種觀念。周王雖然在法律上對全部領土享有主權,實際上周王直接管轄的區域是千裡王畿,王畿以外的大片領土,周王授權各國諸侯去管轄。諸侯對本國的領土享有使用權和管理權。對已經分封給諸侯的土地周王是不能隨意收回的,這些土地將世世代代由各國諸侯統治、管理。因此,諸侯對本國的領土享有次一級的所有權。東遷以後,王室衰微,周王對全部領土的所有權因不斷遭到侵犯而逐漸喪失。那些實力強大的諸侯無視王權,通過兼並、擴張而占據了大片領土,這些原本屬於周王的土地被諸侯占為己有。這些諸侯,事實上已經成為用掠奪來的大片領土的所有者。隨著這些大國諸侯領土的擴大,他們開始為本國的卿大夫封授采邑。那些獲得了封地的采邑主往往不以自己的采邑為滿足,也像他們的封主那樣四處擴張,於是他們的采邑便迅速膨脹。有的采邑主不僅掠奪他人的采邑,還肆意侵吞公室土地,結果少數采邑主的經濟和軍事實力逐漸趕上甚至超過了公室。他們憑借自己的實力威逼公室,縱朝政,形成了“禮樂征伐自大夫出”的局面。這樣,原本屬於諸侯的土地所有權就落入了卿大夫手中。可見,從西周到春秋,土地所有權是逐級下移的。開始是周王對全部領土享有所有權,王室衰微以後,諸侯大國的實力迅猛增強,領土遠遠超過王畿,於是土地所有權下移到大國諸侯手中。諸侯國領土擴大以後,采邑制度在諸侯大國普遍實行。諸侯國的卿大夫以采邑為基地向外擴張,其實力逐漸趕上並超過了公室,於是土地所有權又下移到大國卿大夫手中。值得注意的是:春秋時代土地所有權雖然多數掌握在大國卿大夫手中,但土地公有或國有的性質並未改變。當時的采邑是王朝和諸侯國之下的一級國家政權,而不是采邑主自家的宗族組織。大國卿大夫手中掌握的土地所有權並不是他們個人的私有財產權。這是因為:,這些卿大夫把持朝政,諸侯分封采邑主的權力實際上由把持朝政的卿大夫控制,他們篡奪了諸侯手中的一部分土地所有權,他們可以把諸侯(公室)的土地封授給其他采邑主;第二,那些把持朝政的卿大夫往往都是諸侯國中的采邑主,在采邑擴張到一定規模時,他們把采邑內的土地封授給陪臣,或委托陪臣代為管理;第三,采邑主是采邑內的統治者,正如諸侯在諸侯國內是統治者一樣,采邑內的臣民稱采邑主為“君”或“主”。采邑之內實行的仍是井田制度。井田中公田的收獲物不是交給諸侯,而是直接交給采邑主。采邑內全部公田的收入就是這個采邑主全年的俸祿。由此可知,春秋時代諸侯大國的卿大夫(大采邑主)雖然掌握一部分土地所有權,但並不意味著土地已變為私有。正如西周時代周天子享有全部領土的所有權,但並不意味全部領土都是周天子個人的私有財產一樣。

    井田制度的破壞從根本上來說有兩個方面的原因:其一,由於農具和耕作技術的改進,農民的勞動生產率有所提高,除耕種自己的百畝私田和共同耕種公田以外,勞動力還有剩餘。於是便在井田以外開墾荒地。孟子曾說過:

    夏後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其實皆什一也。

     

    孟子的意思是說:夏代每個農夫授田五十畝,繳納的是實物地租;商代每個農夫授田七十畝,繳納的是勞役地租;周代每個農夫授田一百畝,實物地租和勞役地租雙軌並用,其繳納地租的標準大約都是十分之一。那麼為什麼有“夏後氏五十”“殷人七十”“周人百畝”的區別呢?前人的解釋眾說紛纭,莫衷一是。金景芳認為:

     

    其實,夏商周三代授田之所以有五十、七十、百畝之不同,主要在於夏商周三代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不同。大體上說,夏代生產力水平,一夫隻能耕五十畝;殷代生產力水平有了發展,故一夫改授七十畝;周代生產力水平又向前發展,故一夫授田百畝。

     


    《春秋戰國文化史》

    作品揭示了春秋戰國時代劇烈的社會大變革及其對制度文化的深刻影響,論述了促成“百家爭鳴”文化景觀的諸多社會歷史條件,記述了各學派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跡,評價了各學派流傳至今的重要著作,同時對春秋戰國時代的教育、科學技術、禮儀風俗、衣食住行及文學成就等各個文化層面都進行了全面繫統的敘述,使讀者可以從宏觀上了解春秋戰國時代基本的文化風貌。

    《秦漢文化史》

    作品綜述了秦漢時期的文化,既利用了學術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又有自己的。作品概括地介紹了秦漢文化的歷史背景,講述了與文化有關的制度和政策。對文化的學術、思想、文學、風俗等幾個重要方面均作了較為繫統的論述,並注重其發展和彼此間的聯繫,注重其特點和新內容。作品有些章節內容,如“社會思潮”“禮儀與風俗”“文化的地域性”等,也有獨到的見解。為了便於人們深入了解和研究秦漢時期的文化,作品附《文獻與考古》一章,對這一時期的主要資料進行了介紹。

    《魏晉南北朝文化史》

    作品對於魏晉南北朝文化的研究,除依據古代文獻進行梳理分析,從思想、文學、宗教、藝術、史學以及生活習俗的變遷、科學技術的發展、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論述外,又注意以全新的視角,大量吸收和利用文物考古領域中極為豐富的發現和研究成果,以充實和提高我們對這一歷史時期文化內涵的全面認識和了解。尤其對以往注意不夠,文獻記載較少,而又在這一歷史時期起過重要作用的鮮卑等古代民族文化,以及其與漢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融合、演變情況,加大了分析的篇幅和探究的力度。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