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中國經濟:轉型與增長巴裡·諾頓上海人民出版社9787208093287 經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ε
    【市場價】
    376-544
    【優惠價】
    235-340
    【作者】 巴裡·諾頓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093287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093287
    商品編碼:10050356510169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10-08-01

    頁數:488
    代碼:58
    作者:巴裡·諾頓


        
        
    "
      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商品名稱:中國經濟:轉型與增長
    作者:巴裡·諾頓
    代碼:58.0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8-01
    ISBN:9787208093287
    印次:
    版次:1
    裝幀: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
    《中國經濟:轉型與增長》2007年出版,集中了諾頓教授和西方以及中國國內對中國經濟的新研究成果,以經濟學理論為支持,全面描述和評價了中國經濟,不但填補了學術界尤其是中國學術界研究的一個空白。該書中文版的出版也填補了國內出版界關於中國自 1949年以來的經濟發展研究的一個空白。當代中國正在經歷兩大變遷,一是從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一是從傳統農業經濟轉變為現代產業經濟。前者是所謂的轉型,後者在經濟學的術語中被稱為現代經濟增長。轉型是為了改變不久前在中國延續了二十多年的計劃經濟,增長是為了改變在中國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傳統經濟。因此,為了讓讀者更好地了解中國經濟的轉型和增長,《中國經濟:轉型與增長》先對中國經濟的資源約束、傳統農業作了簡單介紹,然後闡述了一百多年來中華民族為了從傳統經濟中掙脫出來所作或者失敗的努力括建立計劃經濟的努力,從而為讀者理解中國當前的經濟制度轉型和經濟增長建立了基礎。
    《中國經濟:轉型與增長》的副標題是轉型和增長。而轉型又是為了增長,所以《中國經濟:轉型與增長》的是中國經濟增長。除了篇“歷史遺產和資源稟賦”用兩章專門討論轉型外,本書把中國的制度轉型放在經濟增長的大框架裡論述,既突出了轉型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必要性,也突出了轉型對中國經濟增長的作用。這樣的寫法容易獲得讀者的認同。
    《中國經濟:轉型與增長》七篇中,除了篇介紹背景和第七篇結論外,第二篇以人為關注的中心,說明中國的增長模式。作者從中國的人口狀況和人口政策、勞動力狀況和勞動政策、經濟增長對中國人生活質量的影響三方面論證了中國經濟的增長模式,並對此做了肯定的評價。從第三篇到第六篇,作者分別闡述了中國的農村經濟、城市經濟、對外經濟和財政金融。在這四篇中,作者一方面分析了這些部門的轉型過程、轉型措施,一方面說明了它們的增長和發展過程與態勢。
    《中國經濟:轉型與增長》的布局合理,層次清晰,內容豐富、資料實。《中國經濟:轉型與增長》對21世紀初期的中國經濟作了全面闡述和繫統介紹。這是國內讀者需要、而國內學者又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如果集體完成,質量又難以保證)。同時,《中國經濟:轉型與增長》從外國人的角度分析中國經濟,在許多問題上又能夠給國內讀者耳目一新的感覺。
    《中國經濟:轉型與增長》由經濟學家吳敬璉作序。

      摘要
    ????城鄉差距

    在中國,城市與鄉村之間的差別明顯。雖然城鄉差距在發展中國家是一個無法避免的問題,但中國的城鄉差距卻尤為巨大。作為指令性經濟的組成部分,早??0世紀50年代,中國就在城市與鄉村之間人為設立了行政障礙。五十餘年來,城市與鄉村地區各有不同的管理結構和財產權。重要的是,由於不同,所以中國有城市與鄉村兩種不同形式的公民身份。農村居民的特權少於城市居民,也難於獲得城市居民資格 。在中國,城市與鄉村似乎是兩個不同的世界,各自依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技術條件組織並運行,並具有不同的生活。這些差別因嚴格的人口流動管制而得以長期保持。從20世紀60年代??0年代,對於農村人來說,要想移居城市是一件困難的事情。過去幾年中,大規模地從農村向城市的流動已經開始,分隔城市與農村的隱型圍牆已經打破,但在這股流動潮開始重新塑造中國社會的時候,城市與鄉村的差距還需要花費多年的時間纔能消失??br>本章首先闡述了具有農村和城市經濟特點的不同組織結構和財產權制度的起源和本質。這有助於我們對城市與鄉村差距的深行解釋,也有助於我們引入對中權制度的討論。在任何一種經濟體中,財產權都是激勵機制的構成部分,因此也有助於經濟發展和市場轉型的形成。中國城市與鄉村社會的財產權和管理不僅少見而且有本質上的差別。人口流動的障礙和不同的公民身份形成了性鴻溝??.2節就分析了城市化的過程。城市化是經濟發展的正常部分,但在中國,的政策產生了一個高度扭曲和極不尋常的城市發展模式。在“命??期間,農村向城市的人口流動根本不存在??0年期間,城市也根本沒能成長壯大??0世紀70年代末,這些政策放松之後,城市化過程重新開始,並在90年代加速發展起來。本章的5.3節討論了人口流動,人口流動在90年代重新出現並急劇發展。在本章的後部分,我們還討論了城鄉差別的經濟後果。中國的政策決策由於實際上向“城市傾斜”而有自己的,這也與巨大的城鄉差距相關聯。幾年,多數從制度上造成城市與農村差距的政策已經有所松動,現在,從農村向城市的大規模人口流動已經展開。盡管有這些變化,城鄉收入差距仍然沒有縮小,而且在未來的幾年中,也不會有什麼改變??br>
    5.1 城鄉差體??br>5.1.1 城鄉差距的由??br>今天這種巨大的城鄉差距之根源,就起因於社會主義時期,因為在傳統中國,城市與鄉村之間原來就存在一些障礙因素。如我們在第三章中所闡述的那樣,??0世紀50年代,每個中國公民是通過自己的工作地點與社會主義國家發生聯繫。事實上,每家企業和生產單位都已改成了公共所有,並直接或間接服從政府控制。但這一制度在城市和鄉村,卻有不同的實施方式。城市居民是由他們工作單位地點組織起來,也就是說,城市居民是由“單位”的組織起來。城市中幾乎所有的工作單位都是國營單位,也就是說,城市的工作單位都已成了國家所有。因此,國家所有成了城市地區所有權的形式,這一所有權形式造成了兩種結果。,城市工作單位已入了正式的等級,服從直接的政府計劃、命令和管制。第二,工作單位逐漸發展成了一種社會福利和權利體繫,這一體繫或多或少地聯結起了所有的城市工人。城市居民是中國社會中的一個具有相對特權的群體,工作單位則是城市社會的基石??br>農村的制度不同??955年,土地的私有權被消滅,每個鄉村的土地都合到了一起,成了全村的財產,或者稱為“集體”財產。集體所有權是所有制的形式。農村居民自動的農業集體成員,土地則由集均所有。然而,國家沒有設立在集體中重新分配資源的機制,也不具備適用於所有農村居民的標準和權力。國家鼓勵集體用自己的地方資源支持社會服務,但集體成員卻無權索要國家資源。農業集體成員的主要作用就是從事農業生產並掙些收入,但如果他們從事農業生產之後還有剩餘勞動,他們也能提供一些社會服務和公共產品。因此,農村的福利和公共物低於城市,農村居民比城市居民更為貧窮,為他們提供服務的社會制度也簡單且很難無所??br>城市與農村行政的差別是從事社會主義大戰略的工具。這兩種有兩種極為不同的作用:農村的制度被用來從農民那裡獲取低成本食品和棉織纖維,農村集體組織則管理農業勞動力,並給政府輸送糧食。在城市,工作單位本身就可以獲得政府投資,城市工人也被認為是社會主義先鋒,因此,如我們在第三章中討論的那的根源是深植於政府為工業化獲取資源的戰略之中。使用這種管理手法來購買低成本的農業產品,這一政策也使可以保持工資的低廉以及國有企業的利潤。這一的關鍵因素就??955年實施的糧食配給制度。一開始,政府將發放糧票看成是一種權宜手段,通過工作單位將糧票發到城市居民手中,但事實上糧食配給制度一直持續了三十多是強加在農民頭上的隱性稅,農民之所以收入較低,是因為他們被迫按一種人為的低價向政府出售糧食。這一結果使得農業——尤其是生產糧食——相比較其應該有的回報而言,成為一種低回報的職業??br>為使這一制度有效發揮作用,農民就必須與土地連在一起。管理的強使農民與土地的關繫越來越深,越來越剛性,隱蔽性也越強。初,許多農民還可城找到一個收入較好的工廠工作。在“大”(1958??960)的年,社會還較多。但“大”失敗之後,事情發生了變化。雖然政府還是不斷從農村獲取食品,但不久之後政府漸漸清楚,他們已不可能從農村得到更多東西了,可是城市居民至少可以得到自己的一份糧食配額。成為一名城市居民突然就成了一種巨大的特權。“大”後農村竟然出現了饑荒,並迅速蔓延,在幾個農業省份,比如四川和安徽(1960-1962年)造成了重大災難,但城市居民有幸度過了困難的日子??br>隨著“大”之後的災難性後果日漸明顯,中人迅速減少了他們對城市居民的義務和責任。城市仍然一如既往地為有城鎮戶口的居民提供食品配額,但卻對合法受益者的人數實施嚴格限制??961??962年,幾年剛從農村出來的600??城市居民被勸返回鄉,其中多數人再也沒能重回城市。居民登記制度的初意圖是控制人口的流動,而不是控制城市居民,但隨著農村向城市的限制逐漸加強,居民身份登記就成了一個家庭生活希望的基本決定因素。沒有這張城市居民戶口,一個農民根本不可能在城市工作??0世紀60年代初期之後,對一個鄉村居民來說,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就是得到城市戶口。農村向城市的人口流動實際上已減少到零。從60年代中期往後,這一制度僵化為一種在城市和農村居民之間形成巨大的等級社會制度。的剛性直接產生於大的痛苦經歷(Cheng and Selden??994)??br>一直到80年代初期農村改之後,中國纔開始放松這一剛性的制。農村改革減輕了對基本食物供應的顧慮,增加了可在自由市場出售的糧食。糧食配給逐漸淡出歷史舞臺,城市居民戶口也不再意味著一定要得到喫的東西。政府也開始放松對城市的限制,當然,放松的是對小城市的臨時性限制。巨大的經濟變化增加了農民城的機會,並引發了壯觀的人口流動,這一點我們在還要討論。但是, 城市居民戶口仍然存在,擁有一張城市戶口仍然標志著中國社會的巨大差距。對一般農民來說,盡管沒有戶口也能在城裡生活,但實際上要獲得一張戶口仍然困難。沒有城市戶口,農村人口流動仍然難以或無法享受到城市居民享受的福利括和社會保險,以及孩子的教育。行政管理仍然將城市和農村居民劃分為兩個公民階層??br>5.1.2 城市經濟
    5.1.2.1 “單位??br>20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的城市生活由與產權相關聯的特殊待遇和與單位相關聯的身份決定,城市居民的戶口是保證持有人在單位的身份,因此有一份工作的資格。城市居民從中學或大學畢業後(如果足夠聰明和幸運的話),按例可以分配到單位就業。往後,就由工作單位負責給城市居民提供服務和福利。從60年代中期??0年代,在城市單位發展的高峰期,城市居民擁有下列福利:
    ?工作保??br>?有保障的低價獲取糧食和食品以及其他稀有商品的途徑
    ?(大約40%的綜合醫院床位在國有企業裡??br>?退休所需要的養老金和其他福利括福利
    ?孩子的小學和中學教育(70%的國有企業開設有相同的學校)
    ?由工作單位提供的低成本住房
    這些昂貴的補貼增加了城市居民的待遇,這些補貼也意味著扭曲的城市價格體繫,因為,許多重要的服務和主要食品,都是按低於成本的價格提供給城市居民。中國這一制度的典型特征就是就業。在60年代中期實施農村到城市人口流動的限制之後,城市與城市之間的工作單位的調動也消失了。從這種意義上說(將在第8章討論),中國的工作單位與蘇聯的模式不同,盡管中國是承繼蘇聯的做法,一旦一名工入了一個單位,該名工人就將一輩子都是這個單位的成員(Lü and Perry??997??br>工作單位的普通形式就是國營單位,國營單位生產商品和服務並獲取收入和利潤。然而,工作單位也可能是非營利性質的公共服務單位(公共服務單位也歸政府所有),或者,也可能是政府部門。盡管這些單位有不同的作用或職能,但一般來說,不同的工作單位也有許多自己的特點。單位都歸屬於一個別,單位負責人則由任命。另外,每個工作單位給自己職工提供的福利,顯然也要靠不同的資格來決定,具體則由地位或規則決定。因此,福利是隱性城市社會契約的一個部分,這也是政府一致承認而且試圖保護的部分(盡管並,詳細情況將在第8章討論)。後,除了主要職能之外,每個單位都還負責社會和文化活動,甚至配合政治活動。單位就是城市社會的基本建築磚石或者細胞。許多工作單位甚至具備細胞的物質形式,比如有一道圍牆圍住生產活動的中心。單位就是一個城市社會的縮影,個人在單位裡出生,並在單位裡生活、工作,直至去世??br>5.1.2.2城市產權
    正如城市工作單位和工人都被納入單一的體繫一樣,所有的城市財產也以相同的方式納入了全民所有的分級體繫中??0世紀50年代,城市土地全部國有化,所有大規模的城市企業也都是國家所有,地方政府預算屬於國家預算的組成部分。因此,地方的收入和支出也納入到全年的國家預算之中。所以政府事實上要負責提供從自來水、污水處理、交通、以及教育等全部的公共服務。這種就是班久蒂(Judith Banister??987??28)所描述的經典:“城市區域基本上由國家擁有並管理”??br>多數名義上稱為“國有”的企業實際上並不是由的政行管理。尤其在中國采用了小型企業發展戰略之後,讓的政府對分布廣泛的資行有效監管,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管理國有企業的權利不可避免地要委托給地方政府,盡管名義上的所有權還在政府手中。後來接二連三的放權,尤其是20世紀70年代初期的放權,使地方政府實際上擁有了財產權。由於控制了日常工作的決策權,地方政人對現金流和土地以及其他資產的使用擁有了重要的權力。但這些權被視為是由中央政府下放給地方政府的權力,而地方官員也是中央政府和的正式成員,是通往北京政治官員權力鏈中的組成部分。因此,80年代之後的經濟改革就是在國營等級制度之內,反復、仔細地對職能行協商??br>城市的土地市場就是在這一分級制度下發展起來的。即使直到了今天,至少在理論上,所有的土地仍然屬於國家所有,但一個涉??0年土地使用權的購買和出售的體繫已經逐步形成??0世紀90年代,一個可以轉讓城市土地租賃權的市場開始出現,根據這一制度,通常獲得認可的現有居住者的使用權,在政府同意的條件下,可以由居住者購買和出售,但占地者所有權(squatter’s right)並不一定獲得承認。對於國有企業和控制了土地轉換過程的個人來說,城市土地已經成了重要的財富資源。土地交易雖然也需上稅,但大部分錢都落到了占有企業、地方政府和私人群體手中??br>5.1.3 農村經濟
    5.1.3.1 農村集體組織
    從來沒有打算將農村土地納入已經在城市中實施的全民所有分級制度之中。當然,農村也存在政府分級體繫。這種分級向下一直擴展到縣,今天更是一直下到了鄉級。然而,鄉村生活卻在這一政府體繫之外,農業集體組織也從來不是這類分級制度的組成部分。就是在今天,雖然各個村莊都有自己的村委會,都選舉村長,但鄉村從來不是政府等級體繫中的正式組成部分。理論上,鄉村是一種自治組織。(但在事實上,重要的決策還需要鄉政府和縣政府的官員認可)。因此,??955年到1982年,即便是在農業集體化階段,多數鄉村居民隻是被組了一個具有基本經濟職能的地方組織中。農村的組織也含有政治控制而且受到政治控制,但相對於城市組織來說,農村的政治控制程度相對寬松,我們在第10章還將對這種組織形行深一步的討論。正因如此,所以農業集體組織的權力較小,農業集體組織的成員也沒有獲得任何政府服務的資格。農村集體組織也沒有財政資源對大量的商品和服行補貼,所以,農村居民要為自己獲得的任何公眾服務支付全部成本??br>5.1.3.2農村產權
    與農村集體組織從來沒有納入體繫相同,農村產權括土地,也同樣從來沒有納入國有體繫之內。原則上,農村土地以及非農業企業都歸農業集體所有。因此,農村的所有權,從來沒有像城市的國家所有權那樣,集中到政府手中。農村家是可以得到土地,農戶可以保有自己的房屋(當然是在自己這塊土地上),並且可以通過村委會得到經濟農田??br>1978??984年的農村改革結束了全中國的農業集體耕作現像,家庭農作成為了主要的農業形式。每個集體組織都按照集體內部的協商計劃在農戶之間分割土地。為了實施以勞動力的數量和家庭贍養人口數量為基礎的分配方案,土地分配沒有承認集體化之前的舊有土地所有權。據說,土地分配的過程穩,所以這次改革被稱為“歷等的土地改革”是有原因的(Walder??000)。但即使在土地分配之後,土地制度並沒有因此而改變成私有產權制度。雖然土地是由農戶耕作,但正式的所有權仍歸“集體”所有,一個的農村土地私有產權制度並不存在。相反,農民還要與集體簽訂一定期限內的土地使用合同,這一使用期限不斷延長,現在已經擴展到了五十年。所以即使在今天,農民也沒能擁有自己的土地。這一土地制度因此而具有一繫列不同尋常的經濟效應:
    ?在中國的許多地方,集體組織可以重新分配土地。根據一項大規模調查的結果,在被調查的村莊中,有66%的村莊至少重新分配過一次土地,??5%的村莊重新分配過三次或更多次土地(Rozelle and Li??998)。一般來說,重新分配是為了適應自然人口增長。因此,盡管私人農戶擁有土地使用權和收益權,但並不是擁有這些權力??br>?實施這種土地制度的結果是,幾乎沒有剩餘的土地存在。由於幾乎所有的農民都得到了一些土地,所以在許多發展經濟體中,幾乎沒有發現由土地狀況引致的的貧窮。事實上,保證擁有土地是農村為重要的社會保障形式。在某些貧窮和邊遠地區,土地初次分配之後集體組織就消失不見,在這些地區,農戶事實上擁有土地所有權,沒有土地的情況可能終會出現並發展起來??br>?缺乏充分牢固的土地所有制影響了農民的積極性。對土地長期生產力的低(因為所擁有的土地可能被重新分配)。土地不能作為抵押物,土地使用權市場也發展緩慢。此外,對性向外流動的人也有額外成本,那些向外流動的農民必須將自己的土地交給集體,由於這種流動的成本太大,所以很少有人這樣做。相反,這種土地制度鼓勵農民在臨時性外出打工或是長期外出打工之時,要在家中留人守住土地??br>5.1.3.3“模糊”產權與土地使用爭論
    正是因為如此,所以農村地區的產權情況仍然復雜,產權爭端也隻能在當地協商解決。中國不存在記載財產權的全國土地登記制度,隻是在每個村莊裡保有村裡分配土地使用權的記錄。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土地越來越有價值。由於城市的發展已經突破了原有的有限範圍,工業用地和商業用地的情況也隨之擴展。但是,農村土地是正式的“集體”財產,農戶的土地使用權,隻以農業耕種為目的。因此,一旦出現了可以將土地轉為工業或商業用地的機會,或出現了將土地租賃給外人的機會,或鄉鎮官員常常會依據自己的意見做出決策。作為擁有土地的集體的代表,常常指出,隻有他纔能決定如何管理這些土地,官員們則協議土地的價格,並為失去了土地的農民安排補償或搬遷。在這些交易過程中,許多官員也為自己找到了致富的途徑??br>然而,對多數農民來說,土地就是他們的生命線,而且(與城市居民不同的是),農民獲有擁有土地五十年的。一旦土地違背他們的意願被出售或出租,農民肯定會有憤怒的反應,尤其在不補償的情況下更是如此。中國今天的社會衝突根源基本上都是土地交易爭端(Cai??003;Yu Jianrong??005)。腐敗的土地交易在地方不斷引發大規模的抗議,中央政府對此也作出了反應??003年,新的農村土地合同法的通過,就是為了保障農民的財產權,並為公正的補償提供指導性意見。但是,這部法規未能制止不斷增加的爭論。中國的農民似乎需要一種比現行制度為他們提供的土地產權制度更為牢固的土地產權制度??br>財產權的復雜性和“模糊性”也影響到了農村??0世紀70年代發展起來的所謂“村辦”非農業企業的發展軌跡??982年之後,這些已經成為鄉鎮企業(TVEs)的企業在中國經濟中扮演著重要角色。(??2章專門討論鄉鎮企業現像)。這些企業多數屬於“集體所有”,意思是指其理論上的所有權歸屬於集體,這些企業要麼是早期政府主辦企業時留下的遺存,要麼是農業集體組織崩潰之後鄉鎮府接手建立的新的鄉鎮企業。與土地制度相類似,鄉鎮企業的所有權雖然屬於集體,但使用權卻常常掌握在企業經理人手中。對鄉鎮企業產權的具體分配,一般是在面討價還價過行。這種安排的復雜性使人們對鄉鎮企業財產權的描述有些“模糊”。事實上,財產權能夠靈活地適用於眾多的持有人,也能適用於很多情況,所以財產權能夠產生效益並產生企業家組織。有意味的是,鄉鎮企業這種公共擁有的經濟實體,在中國向市場競爭體繫的中,一步的經濟改革中,卻扮演著重要角色??br>5.1.4市場轉型過程中農村與城市體繫的改??br>在始??978年的復雜的市場轉型過程中,農村與城市的體繫都發生了根本轉變。這些變化淘汰了農業集體組織,消除了城市中的就業制度,並極大地降低了城市單位的重要性。我們將在下一章對這些巨大的變化做更為詳盡的討論,並在??章討論城市勞動力市場,第10章討論農村組織形式。我們在這裡隻是簡單的指出,這些變化在農村與城市有很大的差別。農村的體繫是一種更為松散的組織,因此在某種意義上更容易產生變化。而且農村中的多數經濟活動,也不在政府管轄範圍內。但與之相對應,一旦農業集體組織解散,農村公共物品的供給也隨之消失殆盡。由於中央政府已經農村集體的自立原則。所以並沒能馬上接手前些年由集體提供的服務。相反,城市的社會服務不僅由工作單位提供,而且也有清晰的為其提供保障的權利體繫,所以城市的很難改變。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中央政府纔覺得必須保障城市社會契約的某些部分。城市企業改革也盡可能集中在努力去除國有企業的社會職能,將企業改革為利潤導向型企業(??3章)。但直到建立了某些基本的社會規則來接手這些職能後,城市單位纔能放手這些服務。因此,雖然中國城市的“社會網絡”已經開始建立,但政府仍然試圖為城市居民提供社會服務。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資源以圖重新設計城市網絡,並通過政府的直接預算投入和社會保險的間接投資,為和社會保障提供大量資金資助??br>不同過程帶來的結果在方面表現為明顯。農村居民為服務從自己的“往外掏錢”要比城市居民多很多,盡管農村居民的收入要低很多。世界衛生組織(2000??90??92)對191個國家在制度(health delivery system)的效益方面的工行了研究的來看,中國的成績不錯,但在“衛生分配”方面較差。在這一點上,中國在191個國家中位列??88。這裡的解釋是:多數有較高收入的城市居民,為自己的支出較少,而多數農村居民要為服務自掏,或要為責任範圍較小的保險支付定期。其它兩個與中國一起排在後的國家是巴西和越南,這兩個國家也是有大量沒有保險的農村人口,以及可以從大量的福利措施中獲益的城市居民。實際上,改革並是有益於城市工人。工人現在要從工資裡拿出更多的錢來支付保險,而且許多服務都有保險範圍之外的固定付費項目。更麻煩的是,城市工人的大病保險還有很大的一個缺口。的來說,城市工人仍然強於農村居民,農民幾乎全部必須依靠自己??br>另一個明顯有利於城市居民的巨大變化是在住房領域。從20世紀90年始,多數城市工作單位開始向自己的職工出售住房,中國城市的住房所有權模式因此整個發生了變化。自1999年以來的幾年中,48%的城市家庭從自己的單位購買了住房,??005年,城市住房由住戶自己擁有的比例已超??0%,其括新建和現有的私人住宅以及私有化的工作單位住房。那些從自己的工作單位購買了自己居住房的城市居民,購房房屋的條件優惠。工人和較老資格的退休工人買房付的價格極低。房均價格是19人民幣,相當於23,或相當於城市家庭一年均收入。一般而言,工人可以分10年按零利率或低利率房。住房私有化標志著城市社會性質的巨大改變,因為住房私有化,城市開始向中產階級社會。城市住宅所有權的普及,推動了耐用消費品市場和房屋裝修市場火紅發展。而且城市居民還可以在五年以後出售分配的住房,所??000年以後,城市房地產市場成長極快??br>城市住房改革的經驗揭示出中國改革過程中一個基本的特征。城市居民從城市住房私有化和市場化中獲益非淺,雖然單位制度的解體使城市工人再也得不到過去曾經擁有的社會保護,但改革仍然以這種方式為城市工人設計出巨大的福利。從這種意義上說,中國的城鄉差距依然存在,城鄉差距不僅僅表現在管理差異上,也表現在政策制定的影響力上??br>5.1.5 無形之牆:當前的管理障礙
    在中國,將城鄉分割開來的重要的壁壘就是戶籍制度。中國的每個家庭都必須在居住行登記。但不管是在城市還是在農村,這一制度的重要特征就是按具體居住地和具體身份登記。這一身份代代相傳,個人要改變這一身份幾乎不可能。實際上直到1998年,孩子都是自動承襲母親的身份。因此,農村女性無法通過與城市居民的婚姻改變自己孩子的身份。中國是一個傳統的從父居婚姻制國家,女性婚後通常要搬到夫家居住,所以這一規定阻塞了一條重要的渠道,並使戶籍制僵化成了類似於分級制的東西。允許承續父母任何一方的身份??000年左右采取的一攬子寬松政策措施之一??br>即使在今天,也隻有那些獲得了城市居民許可證——通常稱為城市戶口——的人,纔有權永遠住在城裡。自20世紀80年始,戶籍制已經放開,但戶口仍然存在,是否擁有戶口仍然是一種差別,中國公民現在可以通過更多的方法獲得城市居民身份。在市鎮或小城市獲得戶口就比較容易。移居者必須先有一份工作,而且要就業一年以上,但如果他們想在大城市獲得戶口,機會就要少很多,要獲得上海或北京的戶口尤其困難。由於現在許多中國城市都希望知識密集型產業的發展,所以大學的畢業生就可以不太困難地將戶口轉入城市。有錢人可以通過一次性付款購買或通過新的投資或在城市開辦企業,獲得一張“藍印”戶口。事實上,一??994年的調查估計??993年出售的300萬城市戶口均價格??000??人民幣(大約10,超過均城市工資)。但這些服務於有錢人或高學歷人口的計劃,並沒有使廣大中國公民能夠更容易的獲得城市戶口(Wu and Treiman??004)??br>對一般的移居者來說,現在如果沒有正式的城市戶口,要想在一定時間內在城裡生活和工作,已經變得更為容易了。從20世紀90年始,就開始認真地重新思考人口流動和農民工政策。像廣東這種經濟繁榮區域中心的眾多出口導向城市,就需要更多的工廠工人。北京的決策者也逐漸認識到了外來工人的困境,以及他們家鄉農村的境況。對待外來工人的官方態度也慢慢有了變化,從原來的不快和敵意到漸漸認可,並正式表達出對許多外來工人困境的同情??005年,中央政府承認,流動人口有權利在城市生活和工作,他們“應該”獲得城市裡的社會服務。多數城市也采取了臨時戶口登記和流動人口就業的對策??br>然而,戶籍制度的真正改革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地方城市政府在接受流動人口的問題上一直猶猶豫豫。國有企業的破產使城市政府面臨嚴重的失業問題。為了保障本地人的工作機會,政府就要把外來工人趕出去。城市的公共服務成本也較高。所以城市政府也不願意向外來工人及其子女開放教育和服務。外來工人們也面對歧視與盤剝。企業經理與建工頭也希望外來工人處於無法討價還價的弱勢地位,拿較低的工資。事實上,有很多案例表明,有些雇主根本就不給外來工人支付工資。北京法律援助青年中心於2003??2月在8個省份對8000名農民工做了調查,他們發現,這些農民工中??8%的人有過拿不到工資的經歷,另外,這些農民工也幾乎沒有資源,為了拿不到工資而告狀要花人民幣並耽誤工時,還要交行政訴訟費。全工會估計中國沒有給付的工資達人民幣10人民幣(12)。作為對這一揭露的回應,國家開始實施強制雇主支付工資的計劃,但現在看來並沒有消除這種不正之風??br>直到2004年末,一些省括湖北、山東和浙江纔宣布,他們將來未來一年內采取一種新的居民登記制度,並將終消除城鄉戶口之間的差別(山??004;浙??004)。戶口制度的改革之難不僅因為在巨大的利益面前要冒風險,而且因為城鄉本來就有較大的差異,所以改革提出了權利問題。流動人口到底該如何獲得城市中的社會保障和孩子受教育的權利?到什麼程度就可以取消流動人口在農村的土地所有權??

    5.2城市??br>城市化是發展過程中的重要部分。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民工一旦集中於城市而不是散居於農村之時,他們便遷出了農業入了更有效益的工業和服務業。中國現在正處於急速城市化的過程之中,??005年底,中國的城市人口占人口的43%。中國已不再是農業經濟國家,2004年,農業隻占了值的13%,雖然中國人口的絕大部分居住在鄉村,但就算我們將農村產業和服務來,農村產業仍然隻占中國值的48%(CASS Rural??005??6??2)。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今天的城市化仍然在一個正常範圍之內,但中國達到今天這一地步走了一條、甚或有些奇怪的途徑。在多數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的步伐由數百萬不同的個人決策決定,這些人自己估計自己的生活機會,決定是否離開農入城市。但中國過去的城市化過程主要是由政府決策決定,個人選擇的範圍還有嚴格限制??br>??.1顯示的是中國城市化過程的數據。淺色點線代表“非農業”的中國公民百分數,也就是那些有城市戶口的人。這些人數與我們在本章前面討論的城市戶口相一致,這也是中國。黑色點線代表居住在城市中的中國居民的百分數。在其他國家,這些數字就可以定義出城市化的程度,也可以使用這些數行比較研究。這兩條線揭示出中國奇怪的城市化歷史。從20世紀50年代末期??958年,中國處於逆城市化階段。根據圖5.1中的數據,這一階段的城市人口比例下降幅度超過兩個百分點。從1964年開始(這是一個相對正常的年份,也做過一次人口普查),城市人口比例下降了一個百分點。這種逆城市化現像在其他任何國家都找不到實際的可參照情況。因為,世界上其他的國家都是持續發展的城市化過程,而從20世紀70年始,中國就表現出越來越不尋常的情況??964年,相比較所有發展中國家26%(世界銀行世界發展指數)的城市化率。中國的城市化率??8.4%??978年中國的城市化率僅有17.9%,但發展中國家均城市化率已達??1%,從1978年開始,中國開始了快速的城市化過程,事實上,??005年,中國的城市化率已經與增長到與發展中國??3%??003年的數據)的城市化率。中國已經迎頭趕上,並正在成為一個正常的城市化國家??br>

    ??.1 城市人口人口的比例
    百分?? 居住於城市的人口 非農??城市戶口

    1978年以前的數字清楚地表明了中國對人口流動嚴格限制的結果。早期城市化的高峰,??960年大時期的城市化高峰,當然無法持續。但引人矚目的是1964年和1978年之間對城市化實施的嚴格管制,這一時期城市經濟的規模擴大了三倍。在整個時期中,對城市居住證的發放十分嚴格,農民幾乎無法搬到城裡居住。事實上,這一時期甚至還強迫人們從城市往外。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0年代中期,數百萬城市居民被遣送到農村。數量多的一次大約有1700萬人,都是命運動中“下放”到農村的中學畢業生。“下放”到農村的年輕人在農村的時間從兩年到一輩子都有,他們被告知要向貧下中農學工作。工人們也會離開大城市,到中國西部去建設工廠。從1955年到1976年,中國的城市上海,就有過一次淨輸出180萬人的經歷。這樣不尋常的人口動蕩能夠發生,正好說明了時代中國政治控制和組織動員的程度??正如馬洪所說:“每一次政治運動之後都有一大批城裡人被下放到農村”(Zhang Shanyu??003,第362??67??76頁)??br>隨著1978年改革開始而來的社會寬松形勢,結束了這種為的人口控制形式。“上山下鄉”年輕人的返城,標志著對人口流動控制逐漸放松過程的開始,以及城市化的復蘇。初,政府官員謹慎,他們努力限制小城市的人口增長,並控制大城市人口增長。一直到??0世紀90年代,政府計劃人員纔勉強接受了這一事實,即的城市也需要成長,在長期經濟發展中也會增加城人口的份額。我們估計終有60%的上海外移人口回到了上海,回到了自己家中,加入了當前的經濟開發行列??br>在過去三十年中,中國的城市化基礎極為廣泛。向大城市的人口流動重新開始,城市也開始往農村擴展,新的城市居民區在以前的農村地區發展起來??982年,中國隻有2660個建立了城市管理的小城鎮(建制鎮);但到??001年,這一數字增長到了20374個(Zhang Shanyu??003??21)。或許引人矚目的城市轉型發生在廣東省珠江三角洲地區??5年中,珠江東??20公裡的土地已經從農村轉變成了城市。在香港和省會城市廣州之間,發展出兩個的城市,即深圳和東莞,創造出一個每個城市的人口都超過了600萬的大城市鏈。長江三角洲的城市化過程比珠江三角洲遲了十年左右,但出現的仍然是“農村城市化”的相同模式。在北方,北京已經從中心城區往外鋪開,現在已建設到五環以外了。這種轉型意味著,雖然城市化的統計並不,但也反映出名副其實的變化:二十年前很容易辨別的城鄉界限,現在已經模糊不清,而且隨著城鄉的相互滲透越來越看不清了??br>如前面所述,??.1也顯示出,城市居住證持有者的增加少於全部城市居民的增加。至2003年,中國人口中有10%的人是住在城裡,但沒有城市戶口。到2020年,預計會有60%的人住在城裡,另有100萬-200萬農村居民會在城裡工作。從大城市的人口密度、交通狀況和集中程度來考慮,中國如何應對這種持續發展的城市化浪潮,將會化中的中國社會的許多方面產生重大影響。此外,城市急速發展的情況,還要取決於中國將如何有效地減少城鄉差別??

    5.3農村到城市的人口流動
    ??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農村到城市的人口流動增加極為迅速,但流動人口仍然受到歧視,他們融入城市社會的能力也受到限制。多數流動人口仍處於城市社會的邊緣,居住在處於城市邊緣地區違章搭建的房子裡,工作時間較長,而且都有重返農村的計劃。事實上,中國農村流動人口在城市中的許多方面都與美國城市中沒有工作證的墨西哥相同。通過,他們極大地增加自己創造收入的潛力,並開始逐步發展自己的道路。此外,他們不僅對經濟做出了貢獻,也通過把工資寄回家鄉而對自己的家鄉做出了貢獻。但他們依然處於一種過渡狀態,受到歧視與不公正對待。需要有效的融入城市社會的渠道。但這一融入過程不可避免地需要附帶有城市公民所擁有的教育、住房和社會服務??br>5.3.1 人口流動概況
    中國當今的人口流動狀況到底如何?中國突然出現並迅速增長的大規模人口流動一開始就使人們對這一現像的性質和重要程度產生了很多的困惑。概括地說,中國的人口流動,尤其是農村到城市的人口流動與其它許多發展中國家的人口流動相似。但由於長期禁止人口流動,所以中國城市中的流動人口已變成了不熟悉城市的訪客,他們的再次出現引起了城市居民復雜有時甚至是負面的效應。中國“流動人口”這一術語有很多不同的定義,根據這些定義可以對流動人口的全部數字做出不同的估算。我們根??000年的人口統計數據可以勾畫出更為的情景(Liang and Ma??004)。這一人口統計數據是根據個人在一個地方居住至少六個月的時間,不是根據人們的登記居住行統計。使用這種長期“流動人口”的定義,流動人數大約1.44億,幾乎是中國人口的12%。其中大約一半即6500萬人,是仍然居住在戶口登記的同一城市,但離開了自己的正式登記地居住的當地人。其??900萬人則是遠距離離開戶口登記地的長期“流動人口”。這些人還可一步劃分為省內(但是跨縣)流動人口,這些人大約??600萬,跨省流動人口則有4200萬人。遠距離“流動人口”數據可與之??990年和1982年的人口統計數據相比較,這些數據可在??.2中看到。中國的遠距離流動人口增長迅速,??982年的700萬,??990年的2200萬,一直增加到2000年的7900萬,占了全部人口??%。跨省流動人口增長尤為迅速??br>流動人口尤其集中於經濟繁榮的東南沿海地區的來看??000年流動人口的53.5%居住在擁??/4中國人口的南部沿海省份。重要的人口流動目的地是廣東省。在2000年的人口統計中,廣東省的流動人口記錄??100萬,占了全省人口??5%。向長江下遊的上海、江蘇和浙江三個地區的大規模人口流動雖然晚於廣東,但也增長迅速??000年,這三個地區的流動人口??500萬,占到這三個地人口的11%。另外還??000萬流動人口已經在2000年人口統計的前五地獲得了居住權。這一“性”人口流動擁有與“流動人口”不同的情況。這些人受教育程度較高,有的原來就是城市居民,他們改變自己居住登記地的重要因素就是受過教育??br>

    ??.2中國人口統計中的遠距離“流動人口??
    百萬 省際 省內

    5.3.2 流動人口的特??br>隨著行政管制的弱化,中國的人口流動也與其他多數發展中國家一樣,開始不斷增長,並且也開始了大規模從農村向城市的流動以及城市程。全世界都是根據與拉動因素來預料人口流動的現像。拉動因素反映的是城市中較高收入工作的吸引力,推動因素是指人口來源地區缺少經濟機會。中國的研究一直證明了流動人口都是往工資較高且工作機會較多的地區集中,人們來來去去就是為了尋找工作機會。推動因素的影響力在中國可能較薄弱,因為如我們之前所討論的,中國幾乎不存在沒有土地的情況,雖然確實也存在貧窮的地區??br>更一般地說,往城市流動隻是中國農村居民尋求農業之外的經濟機會的幾種選擇中的一個。中國農民的諸種選擇和流動決定將在第18章行更為充分的討論。然而,流動人口的具體特征卻各有。農村中的年輕人和男性更傾向於流動,年齡處於16??0歲的人是流動可能性的人群,年齡每增長10歲則流動的可能性下降一半左右??0世紀90年代,在相同特征的人群中,男性流動的可能性比女性高出三倍,但女性參與流動的人數比男性增長更快,之間的差距正在縮小。東南沿海地區的輕企業比較喜歡雇傭女性工人,這也吸引了女性流動人口的增長。男性流動人口則廣泛分布在中國城市中的建築行業、工廠和商業行業??br>
    5.4城鄉差距的經濟後??br>如前所述,在發展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產生城鄉差距。在發展的初期階段,工業化會從城市開始,所有的當代經濟都會首先落腳於城市。與城市居民相比較,農村人口受教育較低,資本較少,而且因遠離市場且市場不而無法獲得許多所需要的資源。因此,當代經濟的參與者,即城市居民獲得較高的收入,而依然生活在傳統經濟中的農村居民長時期內收入不高,並不讓人奇怪。下一節我們將討論城鄉差距對收入和生活的影響??br>5.4.1 生活與流動限??br>??0世紀60年代直到70年代,在中國計劃當局基本上停止了人口從農村往城市的流動之時,也對城市居民實施工資凍結措施。事實上,由於絕大多數年輕人都處於工資級別的層,所均實際工資(度量因價格變化而受到影響的工資購買力)二十年來一直在下滑。盡管有工資凍結,但這一時期的城鄉收入差距事實上在增大。城鄉收入差距增大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就業體繫的擴大納入了許多年輕女性,由於女性勞動力參與工作漸漸普及,所以幾乎所有的城市居民家庭都有一個以上掙工資的人。此外,在大城市實施的嚴格的計劃生育政策,也減少了需撫養的孩子數。這樣造成的結果是,城市的撫養比率(全部人??就業人口)急劇下降。這種人口政策的效應是,雖然工資增長停滯,但城市人均收入仍在上升。從1957年直??977年,雖然實際工資在下降,但人均撫養率卻從3.4下降??.0,所以城市人均收入仍在上升。相反,農村收入一直停滯不前。由於人口農村增長受到管制,所以農民的邊際產品下降,又由於政府的農產品收購價格一直保持不變,所以邊際價值產品(marginal value product)也在下降??br>為了理解幾年城鄉差距的演變,我們在??.3中用城市戶均貨幣收入與農村戶均貨幣收入之比行說明。這些信息來自由中國實施的一次家庭樣本調查。當然,這些比率並不能夠反映城鄉居民之間的全部差距。正如我們之前所描述的,城市居民的貨幣收入不僅高於農村居民的貨幣收入,而且他們還享有很多與較高貨幣收入一起獲得的補貼。但是,我們很難計算出這些補貼的貨幣價值,就行計算也還需要有幾個參照年份纔行(這一點在第九章將有更全面的討論)。城市中的消費價格較高這一事實,部分抵消了這些補貼。另外含在收入中的補貼之某種程度的隱性和顯性,也影響到城鄉之比較。因此,這些數據僅僅提供了部分信息。圖5.3中的數據表明,在中國1978年發起改革的時候,城鄉差距已經巨大:城市居民的人均收入高於農村居民??.6倍。改革的前幾年,由於農村改革迅速增加了農民的收入,所以城鄉差距有所縮小。但??984年開始,這一差距又再次擴大。但直到1992年,這一差距在某種程度上仍然小於1978年,20世紀90年代,城市經濟的快速增長又導致了新的兩極分化。而在1995??997年這一段時間內,這一差距又再次縮小,這主要是因為農產品市場價格的大幅增長所致。但高價格並沒能維持多長時間,從1998年到2003年,城鄉差距再次急劇擴大。今天的城鄉差距比之1978年的城鄉差距,又大了很多??br>

    ??.3城鄉居民收入比例

    就算消除了對人口流動的限制,中國農民身上的經濟壓力仍在持續。中國於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前就實施了口自由化措施,這一措施影響了農產品價格。實質上,世界貿易組織給中品價格制定了一個上限,以防止中品價格高於世界價格。根據中國發展研究中心的計算,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資格意味著,中國要在小麥、棉花和大米生產上失去大??300萬個工作機會(與中國不采口自由化的另一種設想相比較)。這些失去的工作要通過其他農業活動??50萬個糧食生產工作,再加上紡織服裝業和商業以及建築??000萬個工作機行補償。基本上?一步融入全球經濟將加速中國資源流入中國具有比較優勢部門的速度(勞動密集型制造業),也會加速資源流出中國具有比較劣勢部門的速度(尤其是要密集使用稀缺土地的糧食生產)。一旦發生了這種轉移,農村居民就不得不流動。由貿易自由化引起的相對價格的變化可能還會對農村收入產生壓力。因此,城鄉差距仍然還會是中國經濟的特征??br>5.4.2 消除城鄉差距的政策動??br>年來,城鄉收入差距拉大以及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農民收入的預期影響,使中國的決策人開始關注起了農民的收入。自2003年以來, 中國采取了一繫列的政策來改善農民的收入,以防止城鄉收入差一步擴大??003年中央政府第1號文件(Central State Council Document )給出了一個政策目標,一繫列的政策措施緊跟出臺??005年底,政府廢除了農業稅,因此實際上減輕了農民的負擔。此外,設立了對種糧大戶的直接補貼計劃,這些政策的目的都是為了保護農民收入,不是為了勸阻農村向城市的人口流動??003年公布的“陽光政策”(Sunshine policy)就是為了給未來的流動人口提供基本的工作培訓,以及目標城市的情況與信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歷??003年可能是次由中央政府出面開始繫統地糾正過去城市工作的偏差,政策開始傾向於對農民提供幫助(更多的細節請參閱第18章)。但這些政策如果真正生效,還需要與保護農民和流動人口權利的地方政策結合起來,還要尋求將流動人口融入城市社會之中??br>
    5.5結論
    分割城市和農村地區的行政壁壘有自己的經濟根源和經濟後果。隨著社會主義中國的經濟發展,影響勞動力流動和城鄉地區報酬結構的經濟政策也不斷發展。重要的經濟後果是城市經濟中的工人享受著相對較高的工資和福利,而農村勞動力依然關閉在農村經濟中。這一政策的後果是嚴重的勞動力錯配和不。農村勞動力的收入低於他們的邊際產出,而城市勞動力的收入則高於他們的邊際產出,二者之間的收入差距大於二者應該擁有的正常狀況。經濟改革開始了一個拆除或至少降低城市經濟之間的壁壘之過程。拆除壁壘的過程雖然很慢,卻重要??0世紀90年代中期之後,排除壁壘的過程開始加速。今天,這些壁壘雖然失去了原來的重要性,但這一壁壘仍然是理解中國經濟運行,以及決定中國居民不同生活結局的基本因素??br>
    一步閱讀的建議
    奈特與宋麗娜(Knight and Song??999)從一個寬廣的結構性視角,以調查數據為基行了微觀經濟分析。蘇黛蕊(Solinger??999)集中關注的是城市中的農民流動人口之主觀和客觀經歷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