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明清以來閩粵贛邊的農業變遷與山區環境王福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ε
    【市場價】
    872-1264
    【優惠價】
    545-790
    【作者】 王福昌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ISBN】9787516197677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ISBN:9787516197677
    商品編碼:10059318417111

    包裝:平裝-膠訂
    開本:小16開
    出版時間:2014-12-01

    頁數:499
    字數:562千字
    代碼:116

    作者:王福昌

        
        
    "
      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商品名稱:明清以來閩粵贛邊的農業變遷與山區環境
    作者:王福昌著
    代碼:116.0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14-12-01
    ISBN:9787516197677
    印次:
    版次:1
    裝幀:
    開本:小16開

      內容簡介


    由王福昌*的《明清以來閩粵贛邊的農業變遷與山區環境》以閩粵贛邊山區為研究對像,以明清之際以來的四百餘年為歷史跨度,對於該地區的農業變遷與山區環境之間的互動關行了論述,該研究屬於難度較大的跨學科研究,作者在掌握豐富史料的基礎行了深入思考,既有宏觀的理論概括,又有扎實的個案分析,對於區域史、農業史、環境史的相關研究均有積*意義。

      目錄


    目錄





    緒論
    節 選題的意義和相關問題的框定
    一 選題的意義
    二 相關問題的框定
    第二節 學術史回顧和資料綜述
    一 學術史回顧



    緒論
    節 選題的意義和相關問題的框定
    一 選題的意義
    二 相關問題的框定
    第二節 學術史回顧和資料綜述
    一 學術史回顧
    二 資料綜述
    第三節 貫穿全書的理念和本書的框架
    一 貫穿全書的理念:共同體(自然社會復合網絡) 內的新陳代謝
    二 本書的框架
    附一:史學走向荒野—三十年來中國環境史研究述評
    附二:閩粵贛邊山區社會經濟史研究概述
    章 16世紀以前閩粵贛邊山區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狀況
    節 16世紀以前閩粵贛邊山區生態體繫和人文景觀
    一 自然生態體繫
    二 人文景觀
    第二節 16世紀以前閩粵贛邊山區的地域特征
    一 中國中心區歷史變遷的大勢
    二 “東南邊區”型的地域特征
    第二章 環境、權力與山區的農業開發
    節 治理與明清時期的農業開發
    一 武力和教化:穩定山區社會
    二 調整賦役
    三 救濟災荒和獎勵墾山
    四 重農、重商之爭與山區開發戰略的漸次形成
    第二節 國家下民國時期的農業現代化及其困境
    一 現代農業管理機構和現代農業教育的設立
    二 合作社和農會的倡設
    三 治亂救災和墾荒造林
    四 “國家政權內卷化” 與山區農村的凋蔽
    第三章 人地關繫與山鄉的運動
    節 山曠民稀與清中葉以前以向內型為主的
    一 的計量分析和個案研究
    二 農耕文化的擴展與土著采獵遊耕文化的退卻
    三 山區型農耕生態繫統的生成
    第二節 “土滿人稠”與晚清民國向外型的激增
    一 的典型分析
    二 與周邊族群的生存競爭
    三 生存競爭與一個弱勢群的生存策略
    第四章 山區富源與山鄉型農業結構及技術的形成
    節 土地類型與谷類作物的種植
    一 以梯田為主的土地類型
    二 水稻栽培
    三 植
    四 山多田少、戰爭環境與鼕種的興起
    第二節 山林資源與林果的采栽
    一 自然林的分布
    二 自然林的伐用及森林變遷
    三 經濟林的栽植、培護及人工林的增加
    四 果樹栽培及野果的采用
    第三節 丘陵旱地和經濟植物的栽培及利用
    一 布類植物的栽培和利用
    二 蔬類植物的栽培及利用
    三 花類植物的栽培與野花的采摘、觀賞
    四 的采用與栽培
    五 草類植物的栽培和利用
    第四節 禽畜的飼養和漁獵業的興盛
    一 山鄉牧料與禽畜的飼養
    二 山區野生動物的豐富與漁獵業的興盛
    第五章 自然條件與山區商品經濟、租佃關繫
    節 自然條件與山區農業的商品化
    一 問題的提出
    二 自然稟賦與農業商品展
    三 墟市、環境與基層市場體繫
    四 周邊市場、 山區交通與農產品的販運貿易
    五 傅衣凌農業資本主義萌芽“從山區發展原”論發微
    第二節 農業的二重性與山區租佃關繫
    一 租佃制度的激變及其實質
    二 土地的生態類型與租佃關繫
    三 所有者、勞動力、土地資源結合的頻繁變動與租佃關繫
    第六章 山區環境、農業開發與鄉村宗族
    節 山鄉宗族的外觀
    一 祠堂
    二 家譜
    三 族產
    第二節 自然環境、山區開發與宗族組織
    一 向惡劣自然條件挑戰,在生態夾縫裡求展的工具
    二 宗族風水的自然生態意義
    第三節 生態資源的爭占、保護與宗族組織
    一 宗族風水的社會內涵
    二 資源爭奪與聯宗聚族的競爭策略
    三 地方動亂、生存保障與宗族組織
    第七章 自然的兩面性、農耕活動與山區環境的改善
    節 農業墾殖與山區氣候
    一 亞熱帶山區季風氣候的表征和明清小冰期的歷史記錄
    二 農業墾殖對地方小氣候的改良
    第二節 地面形態、農業開發與微地貌的改造
    一 “東南山國”之地貌對農業墾殖的限制
    二 地貌的:農業開發對微地貌的改造
    第三節 山區開發與動物之害的
    一 動物之害對山區開發的限制
    二 山區開發對動物之害的防除
    第四節 農業開發與水土環境的演變
    一 農業耕作與人工沃壤的增加
    二 水利建設與水環境的改良
    第五節 農耕活動與自然災害
    一 災發頻率
    二 地域特征
    第八章 邊遠山區型的生態知識與自然保護
    節 山鄉環境的破壞和邊區大眾生態知識的來源
    一 山區環境的脆弱性與山區生態的破壞
    二 邊區大眾生態知識的來源
    第二節 山鄉民眾自然保護知識的具體形態
    一 歲時月令中遵循自然節律的生態知識
    二 儒道釋與山民的生態環境知識
    三 民間信仰中敬畏自然的知識
    第三節 生態保護的舉措和運作
    一 生態保護的舉措
    二 國家、社會的互動與生態保護
    三 走向現代的生態保護
    第九章 縣域個案:尋烏山區的農業變遷與生態環境
    節 山區環境、農業開發與地方公共土地的劇增
    一 “山國”“岩邑”的山區環境
    二 山區環境下地方公共土地的劇增
    三 地方公共土地的運營及其合理性
    第二節 “山多田少”與山區產業
    一 山區環境下的糧食種植業
    二 “山多田少”下副業的興盛
    三 山產外銷與山區商品經濟的繁榮
    第三節 農業開發與山區環境的變遷
    一 《尋烏調查》記載的山林制度
    二 山區環境的優化
    結語
    一 整體史視野下的閩粵贛邊山區
    二 閩粵贛邊山區農業與環境的互動及新陳代謝
    參考文獻
    後記



      作者簡介
    王福昌,男,1969年生,史學博士,華南農業大學副教授,中國秦漢史研究會會員,中國農業歷史學會會員。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農業史、環境史和鄉村社會史。發表學術論文三十餘篇,出版有專著。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