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基本理論 經濟 楊啟先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9787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ε
    【市場價】
    144-208
    【優惠價】
    90-130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0098616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0098616
    商品編碼:66488054657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08-11-01
    頁數:181

    字數:199000
    代碼:26

        
        
    "
      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商品名稱: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基本理論 經濟 楊啟先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9787300098616
    作者:楊啟先
    代碼:26.0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1-01
    ISBN:9787300098616
    印次:1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
    中國30年來的改革開放,蘊涵著極其豐富的歷史經驗和理論內涵。本書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關於“中國改革重大基本理論”課題的部分研究成果,反映了研究者對中國改革開放這一豐富歷史進程的思考。全書共分五章,前三章以改革實踐與理論的互動軌跡分析為基礎,試圖對改革的歷史邏輯和理論邏輯加以勾畫;第四章在描述改革形成的新體制運行矛盾基礎上,就一些重要的基本理論或基本理念問題作了進一步分析;第五章則以市場經濟體制形成帶來的重大社會變化為背景,提出了法治對於改革和社會發展的重大現實意義,並試圖對未來一段時期內建設法治社會的基本框架和基本途徑提供一些參考性意見。

      目錄
    章 計劃經濟體制的解構
    節 農村土地經營制度的變革
    一、農村土地經營制度變革的體制背景
    二、農村土地經營制度變革的現實條件
    三、農村土地經營制度變革的經驗與局限
    第二節 沿海經濟特區的創立
    一、建立經濟特區前的對外關繫背景
    二、為什麼要建立經濟特區
    三、經濟特區的體制性貢獻與歷史局限
    第三節 中央計劃配置資源權力的下放
    一、中央計劃權力下放的初衷
    二、搞活國營企業
    三、“雙軌制”並存與衝突
    第四節 一般的理論描述
    一、從傳統社會主義到有中國社會主義
    二、從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商品經濟
    三、從單一的公有制到公有制經濟為“主體”

    第二章 新舊體制的對峙與跨越
    節 治理整頓:新舊體制的短暫對峙
    一、價格改革“闖關”與“治理整頓”
    二、“治理整頓”與經濟增長“滑坡”
    三、新舊體制的短暫對峙
    第二節 南方談話:啟動轉軌進程
    一、全方位開放打破僵局
    二、異軍突起的民營經濟
    三、經濟轉型中的體制落差
    第三節 大規模的要素市場化
    一、勞動力市場化
    二、土地市場化
    三、資金市場化
    第四節 一般的理論描述
    一、從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二、從行政性分權到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三、對資本主義的再認識

    第三章 市場經濟新體制初步形成
    節 市場經濟微觀基礎的形成
    一、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
    二、非公有制經濟市場主體的確立
    三、混合經濟格局和趨勢基本形成
    第二節 融入經濟循環
    一、經濟化的基本趨勢
    二、走向,開放經濟時代
    三、迎接新的挑戰
    第三節 宏觀調控體繫業已形成
    一、宏觀調控的本質是什麼
    二、初步形成的宏觀調控基本框架
    三、宏觀調控體繫的內在矛盾
    第四節 一般的理論描述
    一、如何走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二、國有經濟的功能定位
    三、市場經濟下與市場的關繫

    第四章 體制轉軌過程中的矛盾積累
    節 利益平衡機制的問題
    一、體制轉軌中的利益分化
    二、利益分化引致的社會矛盾
    三、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與轉型
    第二節 體制轉軌中的職能轉變
    一、體制轉軌路徑與職能轉變
    二、職能轉變的制約因素
    三、進一步加快職能轉變
    第三節 經濟轉軌與政治體制改革
    一、政治改革與經濟改革
    二、政治改革與社會穩定
    三、政治改革的核心問題
    第四節 一般的理論描述
    一、市場效率與公平
    二、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三、理論須與時俱進

    第五章 現代市場經濟與法治社會
    節 由“人治”向“法治”的轉變
    一、法治與民主並行
    二、市場經濟與法治
    三、法治的核心是保護公民權利
    第二節 依法行政與責任
    一、市場經濟下的理念
    二、有限與責任
    三、須依法行政
    第三節 法治社會的基本框架
    一、法治社會與法治國家
    二、憲政是法治國家的根本標志
    三、司法獨立是法治社會的基本特征
    第四節 創建法治社會的具體途徑
    一、以貫徹憲法為中心,確立法治的
    二、以完善財產關繫為,鞏固市場經濟的法治基礎
    三、加強社會輿論監督,維護司法公正
    後記

      編輯

    本書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叢書”中的一本。全書共五章,前三章以改革實踐與理論的互動軌跡分析為基礎,試圖對改革的歷史邏輯和理論邏輯加以勾畫;第四章在描述改革形成的新體制運行矛盾基礎上,對一些重要的基本理論或基本理念問題作了進一步分析;第五章以市場經濟體制形成帶來的重大社會變化為背景,提出了法治對於改革和社會發展的重大現實意義,並對未來一段時期內建設法治社會的基本框架和基本途徑提供一些參考性意見。


      媒體評論
    章 計劃經濟體制的解構
    20世紀70年代末啟動的中國經濟改革,是以消除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為起點的。在此之前,計劃經濟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都被認為是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征。改革的初衷並非是要終放棄計劃經濟體制,而是要逐步完善這一體制。同時,計劃經濟體制從50年代建立之初開始,就已經暴露出其嚴重的體制缺陷,中國曾進行過多次克服這種缺陷的努力。這些努力雖然在傳統意識形態制約下沒有成功,但卻留下了日後改革可資借鋻的寶貴經驗。因此,始於1978年的中國改革,在理論上表現為反映現實要求對傳統意識形態的突破,在實踐上則主要是重新“移植”歷史經驗。至於改革的結果沒有“完善”計劃經濟體制,而是計劃經濟體制的逐步被“解構”,是經濟規律使然。這也突出了中國改革始終遵循“實事求是”原則,“實踐導向”成為中國改革的重要特征。
    節 農村土地經營制度的變革
    中國20世紀發生了三次規模巨大的農村土地經營制度改革:次是50年代初通過土地改革實現了從地主所有制向自耕農所有制的改革;第二次是50年代中後期通過合作化、人民公社化推行的從自耕農制度向集體所有制的改革;第三次是80年代初完成的從集體所有制向家庭(自耕農)使用制的改革。歷史地看,次和第三次改革普遍被認為是成功的,第二次改革顯然是不成功的或失敗的。這種判斷並非單純基於生產效率或產出總量,重要的是看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與否,因為無論從社會主義的觀點還是當代資本主義國家的現實看,任何改革成功的判斷都須與終提高社會成員的生活和福利水平相聯繫。本報告認為,總結1978年以來的農村改革經驗,盡管可以從多種角度分析和研究。但重要的是要堅持歷史和實踐的觀點。
    一、農村土地經營制度變革的體制背景
    1978年改革前的農村土地經營制度是建立在土地集體所有制基礎上的人民公社制度。這種制度嚴格地說並不能稱之為“土地經營”制度。在這一制度下,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名義上是集體所有,但集體在生產組織、決策、收入分配等方面並沒有多少自主權;集體所有者的代表是來自行政授權的干部,並非集體內部成員自願選擇。這種“政社合一”的體制,決定了所謂集體僅僅是個勞動的集體。或者是一個生產單位,集體“經營”是談不上的。
    人民公社體制的低效和缺乏激勵機制。並非隻是在改革前夕纔被人們所認識。從

      前言
    中國的改革。已經走過了波瀾壯闊的30年。這是偉大的30年,是改變中國的30年,是震驚的30年。
    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中國領導全國人民,通過改革開放,創造性地探索和發展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市場經濟體制。這是一場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長征,也是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自我發展、不斷探索的偉大。一句話,中國的改革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改變了。
    2008年,中國迎來了兩場考試。一場是“”對我們的考試——汶川大地震;一場是對我們的考試——北京奧運會。事實證明,我們順利通過了這兩場考試,讓全的“裁判”們收回了他們挑剔的目光,增強了中國的自信,贏得了的尊重。這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是中國、中國和中國人民奮鬥不息的偉大成就,是“中國精神”凝聚的偉大成就。

      摘要
    章計劃經濟體制的解構
    20世紀70年代末啟動的中國經濟改革,是以消除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為起點的。在此之前,計劃經濟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都被認為是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征。改革的初衷並非是要終放棄計劃經濟體制,而是要逐步完善這一體制。同時,計劃經濟體制從50年代建立之初開始,就已經暴露出其嚴重的體制缺陷,中國曾進行過多次克服這種缺陷的努力。這些努力雖然在傳統意識形態制約下沒有成功,但卻留下了日後改革可資借鋻的寶貴經驗。因此,始於1978年的中國改革,在理論上表現為反映現實要求對傳統意識形態的突破,在實踐上則主要是重新“移植”歷史經驗。至於改革的結果沒有“完善”計劃經濟體制,而是計劃經濟體制的逐步被“解構”,是經濟規律使然。這也突出了中國改革始終遵循“實事求是”原則,“實踐導向”成為中國改革的重要特征。
    節農村土地經營制度的變革
    中國20世紀發生了三次規模巨大的農村土地經營制度改革:次是50年代初通過土地改革實現了從地主所有制向自耕農所有制的改革;第二次是50年代中後期通過合作化、人民公社化推行的從自耕農制度向集體所有制的改革;第三次是80年代初完成的從集體所有制向家庭(自耕農)使用制的改革。歷史地看,次和第三次改革普遍被認為是成功的,第二次改革顯然是不成功的或失敗的。這種判斷並非單純基於生產效率或產出總量,重要的是看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與否,因為無論從社會主義的觀點還是當代資本主義國家的現實看,任何改革成功的判斷都須與終提高社會成員的生活和福利水平相聯繫。本報告認為,總結1978年以來的農村改革經驗,盡管可以從多種角度分析和研究。但重要的是要堅持歷史和實踐的觀點。
    一、農村土地經營制度變革的體制背景
    1978年改革前的農村土地經營制度是建立在土地集體所有制基礎上的人民公社制度。這種制度嚴格地說並不能稱之為“土地經營”制度。在這一制度下,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名義上是集體所有,但集體在生產組織、決策、收入分配等方面並沒有多少自主權;集體所有者的代表是來自行政授權的干部,並非集體內部成員自願選擇。這種“政社合一”的體制,決定了所謂集體僅僅是個勞動的集體。或者是一個生產單位,集體“經營”是談不上的。
    人民公社體制的低效和缺乏激勵機制。並非隻是在改革前夕纔被人們所認識。從人民公社誕生之日起到改革開放前。農民自發的或基層干部鼓勵的各種形式“包干”曾經多次出現過。但為什麼這種體制能夠產生,並且長期得以維持?不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將難以深刻理解始於1978年的中國農村改革乃至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劃時代意義,並且將影響到對於未來改革走向的把握。
    對於人民公社體制何以產生。已有的解釋幾乎可以說面面俱到。有從當時環境的分析,如國外“封鎖”、抗美援朝、匈牙利事件等。認為外部壓力使這一體制的選擇不可避免;有從當時領導層“左”傾急躁指導思想占上風的角度。探索了這一體制選擇的思想根源;有從中國現代化道路的考察,借用蘇聯早期所謂的“社會主義原始積累”理論,論證這一體制選擇的合理性;也有根據現代經濟和產權理論,從規模經濟和交易費用角度,推論了這一體制選擇的客觀然性……問題在於。如果當時的環境不是那樣,領導層的指導思想不發生“左”傾,是否就不會有人民公社體制?所謂“社會主義原始積累”的合理性。不過是一種理論虛構和“事後”的辯解,曾明確指出過蘇聯在這個問題上犯了錯誤。至於規模經濟和交易費用理論。至少它沒法回答,人民公社體制下工農業交易費用的降低和其他農業組織化形式下的比較,也沒法提供所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