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中國古代農業-中國讀本 農業/林業 李根蟠著 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ε
    【市場價】
    155-224
    【優惠價】
    97-140
    【出版社】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ISBN】9787507832105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ISBN:9787507832105
    商品編碼:66479100979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10-10-01
    頁數:276

    字數:212000
    代碼:28

        
        
    "
      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商品名稱:中國古代農業-中國讀本 農業/林業 李根蟠著 中國廣播出版社 9787507832105
    作者:李根蟠著
    代碼:28.8
    出版社:中國廣播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0-01
    ISBN:9787507832105
    印次: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
    中國是農業的起源中心之一。中國農業在其發展過程中有一繫列發明創造,形成的生產結構、地區分布和技術體繫,在農藝水平和單位面積產量等方面居於古代的前列,它的技術成就對農業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目錄
    引言
    章 自成一體的農業起源
    一考古發現所展示的原始農業面貌
    二關於中國農業起源的若干問題
    第二章 悠悠千古話溝洫——虞、夏、商、西周、春秋農業
    一青銅農具與耒耜
    二以農田溝洫為特征的農業體繫
    三五谷、六畜及其他
    第三章 鐵器牛耕譜新篇——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農業
    一在傳統農具領域發生的
    二大規模農田灌溉工程的興建和農區的擴展
    三精耕細作農業技術體繫的形成
    四農業生產全方位的發展
    五從華夷雜處到農牧分區
    第四章 在經濟重心轉移中凱歌前進——隋、唐農業
    一農業優勢的南北易位
    二傳統農具發展的峰巔
    三梯山圍水,爭奪尺
    四南方水田精耕細作技術體繫的形成和
    傳統農學的新發展
    五農業結構的歷史性變化
    第五章 在人口膨脹壓力下繼續發展——明、清農業
    一墾殖活動的縱深發展和農牧區的變遷
    二新作物、新組合
    三發展與局限:農具、農藝與農學
    結束語
    後記

      前言
    中華民族的生息繁衍何以能相繼不絕?中華文明的火炬何以能長明不滅?這一蘊含深刻哲理的問題,近年備受海內外有識者的關注,從不同視角加以探索的論著相繼問世。李根蟠先生的新著,從構成中華文明物質基礎的農業生產發展歷程著眼,試圖挖掘其深層根源,可說別具一格,頗有新意,值得一讀。
    作者把中國傳統農業的特點概括交彙,精耕細作”,並以此作為全書基本線索。“精耕細作”久已為人熟知交彙”則是一個新的提法。這是作者突破農區農業的局限,在更廣闊的背景上,審視統一、多民族國家農業發展歷史所得出的結論。作者借助動態分析方法,從類型、區域等與結構有關處入手,對紛繁復雜的現像加以清理,從中找出線索,再據以論述,說明中國古代農業的發生、發展,從未局限在一隅之地。由棲息各地的各民族,基於自然條件和社會傳統的多樣性,逐步形成相對異質的農業文化,而這些文化在長期的接觸與踫撞中,相互交流,相互補充,從而交彙、博大恢宏的體繫。農業技術是其有機組成部分,其主流是以集約經營而著稱的“精耕細作”。它是我們先人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總結,纔逐步形成的;是適應我國特定的風土環境,致力於開發並提高農業生產能力的結交彙和精耕細作,使中國傳統農業具有強大生命力。作者在高度評價中國傳統農業巨大成就的同時,並未忽視其局限。

      摘要
    這種方法類似現在的種子田,其原理與現代的混合選種法一致。作物品種數量也在不斷增加。《詩經》中已有粟黍不同品種的記載,成書戰國時代的《管子·地員》記有粟、黍、水稻、大豆品種共36個,到了《齊民要術》,光是粟的品種就記錄了206個,這正是選種和良種繁育技術發展的結果和標志。
    為了保持和提高種子的生命力,秦、漢以來人們已注意種子儲藏時保持干燥,防止生蟲。播種前用水選法除去秕粒,有時還采用浸種、催芽和拌種等方法。這在《汜勝之書》和《齊民要術》中多有記載。
    在園藝、花卉、林木生產中,則廣泛應用了人工無性繁育技術。《詩經》中有“折柳樊圃”的詩句,是關於扦插的早記載。東漢崔《四民月令》說“正月可以掩樹枝”,即把樹枝埋入土中,讓它生根,明年用以移栽。這是高枝壓條取得扦插材料的方法,在《齊民要術》中,多種果樹和桑樹都可采用“栽”即插條方法繁殖。嫁接是在扦插技術的基礎上出現的人工無性雜交法。起源不晚於戰國。春秋戰國時流行“橘逾淮而北為枳”的說法。枳和橘類緣相近而較耐寒,當時南方的橘農應有用枳作砧木、用橘作接穗的嫁接技術。當人們把這樣培育出來的橘樹從南方移植到北方時,接穗(橘)因氣候寒冷而枯萎,而砧木枳卻能繼續存活,北方人不知其所以然,誤以為橘化為枳。①東漢許慎注的《說文解字》中收有“樓”字,是專門用以表示樹木嫁接的。後來“接”字流行,“稜”字纔少用了。《汜勝之書》中介紹了葫蘆靠嫁接結大瓜的方法。《齊民要術》對梨樹嫁接的方法和原理作了詳細的說明。
    馴養動物去劣存優的人工選擇一向為我國人民所重視。《齊民要術》總結了選擇母畜和幼畜的經驗,例如隻選取臘月至正月出生的羊羔作種,因為這時下羔的母羊懷孕時正值秋季肥,故能健壯多乳,而小羊斷乳時又可接上春。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