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刻意練習+終身成長 學習重新定義成功的思維模式卡羅爾德韋克成功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ε
    【市場價】
    838-1216
    【優惠價】
    524-760
    【作者】 艾利克森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ISBN】9787111551287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ISBN:9787111551287
    商品編碼:10044858197385

    出版時間:2016-11-01
    審圖號:9787111551287
    代碼:108

    作者:艾利克森

        
        
    "




    傑出不是一種天賦,

    而是一種人人都可以學會的技巧!

    迄今發現的*強大學習法,

    成為任何領域傑出人物的黃金法則!


    ◎ 影響美國一代人的心理勵志之作,被無數次引用的成功學觀點。美國心理暢銷書在榜10年,《時代周刊》《早安美國》《華爾街日報》熱贊,比爾·蓋茨撰文推薦。

    ◎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總結數十年研究成果的經典作品。成功不在先天,不靠外在,關鍵在於思維模式:是滿足於現有成果、避免失敗可能的固定型,還是以努力為豪、尋求挑戰機會的成長型,決定了你能在成功路上走多遠。

    ◎ 誇孩子“你好聰明”還是“你真用功”更有意義?如果一段感情需要努力經營,意味著我們注定不適合在一起?一位天纔老板帶領一群天纔員工,就一定能締造卓越?思維模式的不同影響著我們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而你有充分的機會與可能扭轉自己的思維模式,改變前進的方向。

    ◎ 新修訂版,在原版基礎上參考讀者反饋,增補了新章節。



    4歲就會彈奏小提琴,童年時代寫出多部名曲,隻用一根弦也能彈完一首曲子,

    瞬間記住幾百個隨機數字,開平方比計算器還快,一秒內說出某個日子是周幾,

    入行1年就獲得世界跳高冠軍,同時和26人下盲棋,14歲即成為世界像棋大師

    所有人都以為“傑出”源於“天賦”,

    “天纔”卻說:我的成就源於“正確的練習”!

    著名心理學家艾利克森在“專業特長科學”領域潛心幾十年,研究了一繫列行業或領域中的專家級人物:國際像棋大師、頂*小提琴家、運動明星、記憶高手、拼字冠軍、傑出醫生等。

    他發現,不論在什麼行業或領域,提高技能與能力的*有效方法全都遵循一繫列普遍原則,他將這種通用方法命名為“刻意練習”。

    對於在任何行業或領域中希望提升自己的每個人,刻意練習是黃金標準,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強大的學習方法。


    在對成功的數十年研究後,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發現了思維模式的力量。她在《終身成長》中表明,我們獲得的成功並不是能力和天賦決定的,更受到我們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展現的思維模式的影響。

    她介紹了兩種思維模式:固定型與成長型,它們體現了應對成功與失敗、成績與挑戰時的兩種基本心態。你認為纔智和努力哪個重要,能力能否通過努力改變,決定了你是會滿足於既有成果還是會積極探索新知。隻有用正確的思維模式看待問題,纔能更好地達成人生和職業目標。

    德韋克揭示的成功法則已被很多具有發展眼光的父母、老師、運動員和管理者應用,並在實踐中得到了驗證。通過了解自己的思維模式並做出改變,人們能以簡單的方式培養對學習的熱情,和在任何領域內取得成功都需要的抗壓力。




    安德斯 艾利克森博士,

    (Anders Ericsson, Phd)

    “刻意練習”法則研創者,佛羅裡達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康拉迪傑出學者。他專注於研究體育、音樂、國際像棋、醫學、軍事等不同領域中的傑出人物如何獲得傑出表現,以及“刻意練習”法則在其中的作用。他是該領域世界頂*研究者之一。

    艾利克森博士曾出版過這一主題的幾部學術專著:《從平凡到卓越:前景與局限》《通向卓越之路》《劍橋專業特長與傑出表現指南》等。《刻意練習:如何從新手到大師》是他於2016年出版的暢銷書,首次向大眾讀者普及“刻意練習”法則,這也是他首次出版的中文書。


    卡羅爾·德韋克博士是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領域內公認的傑出學者之一。她曾任哥倫比亞大學威廉·蘭斯福德心理學教授,現任斯坦福大學路易斯和弗吉尼亞·伊頓心理學教授,也是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她的著作《自我理論:它們如何影響動機、人格與發展》(Self-Theories: Their Role in Motivation, Personality, and Development)被世界教育聯誼會(World Education Fellowship)選為年度好書。她經常為《紐約客》《時代周刊》《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和《波士頓環球報》撰寫文章,也曾登上美國全國廣播公司的《今天》和美國廣播公司的《20/20》等新聞節目。




    推薦序

    作者聲明

    引言天纔存在嗎 //001

    我們的大腦擁有和莫扎特這樣的“天纔”相同的適應能力,“天纔”隻是更多地利用了這種適應能力。

    莫扎特的完美音高 //002

    “天纔”是訓練的產物 //007

    本書將告訴我們什麼 //010

    第1章有目的的練習

    一旦某個人的表現達到了“可接受”的水平,並且可以做到自動化,那麼再多“練習”幾年,也不會有什麼進步,而且還會緩慢退化。有目的的練習則更加有效。

    史蒂夫的超強記憶力 //018

    各領域的傑出人物都靠大量練習 //022

    從有目的的練習講起 //028

    有目的的練習的四個特點 //033

    遇到瓶頸怎麼辦 //038

    有目的的練習還不夠 //043

    第2章大腦的適應能力

    一個人遇到的挑戰越大,大腦的變化就越大,學習也越高效,但是過分逼迫自己可能導致倦怠。因此,處在舒適區之外卻離得不太遠的挑戰,能使大腦的改變最為迅速。

    倫敦出租車司機的大腦 //049

    大腦擁有無限的適應能力 //055

    走出舒適區的重要性 //060

    練習改變大腦結構 //065

    潛能可以被構築 //071

    第3章心理表征

    在任何一個行業或領域,技能與心理表征之間的關繫是一種良性循環:你的技能越嫻熟,創建的心理表征就越好;而心理表征越好,就越能有效地提升技能。

    偶然的盲棋大師 //076

    大師比新手強在哪裡 //080

    心理表征是什麼 //085

    心理表征有助於找出規律 //090

    心理表征有助於解釋信息 //093

    心理表征有助於組織信息 //095

    心理表征有助於制訂計劃 //100

    心理表征有助於高效學習 //105

    第4章黃金標準

    刻意練習與一般練習的區別十分關鍵:首先,需要一個已經得到合理發展的行業或領域;其次,需要一位能夠布置訓練作業的導師。

    從音樂領域開始 //114

    的人,練習時間 //121

    刻意練習是什麼 //127

    如何運用刻意練習原則 //131

    1萬小時法則的錯與對 //141

    第5章在工作中運用刻意練習原則

    培養以練習為導向的心態,即不再認為工作日隻能用來工作,練習隻能在特殊時刻、特定場合纔能進行,而是將日常商業活動轉變成練習活動,將練習變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訓練計劃 //150

    讓練習變成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154

    用訓練方法訓練醫生 //159

    致力於傳授知識的傳統方法 //167

    致力於改進技能的新方法 //175

    第6章在生活中運用刻意練習原則

    刻意訓練針對的是每個有夢想的人,可以幫助每個想學習怎樣畫畫、編程、變魔術、吹薩克斯管、寫小說的人。它針對的是所有那些想掌控自己的人生、不甘心於現狀的人們。

    首先,找位好導師 //185

    專注和投入至關重要 //189

    沒有導師,怎麼辦 //194

    跨越停滯階段 //201

    保持動機 //206

    第7章成為傑出人物的路線圖

    傑出人物擁有相同的成長路線:一,產生興趣;二,變得認真;三,全力投入;四,開拓創新。

    三位女性像棋大師 //225

    第一階段:產生興趣 //228

    第二階段:變得認真 //234

    第三階段:全力投入 //238

    年齡與適應能力的關繫 //240

    成年人也可培養出完美音高 //246

    第四階段:開拓創新 //250

    第8章怎樣解釋天生纔華

    自閉癥奇纔並不是天生擁有某種神奇的纔能。相反,他們和其他任何人一樣,是通過練習來練就那些本領的。

    破解“帕格尼尼奇跡” //256

    破解“莫扎特傳奇” //260

    破解“天纔跳高運動員的神跡” //265

    破解“自閉癥奇纔” //270

    “缺乏”天生纔華的人 //273

    訓練VS“天纔” //277

    換個角度看基因差異 //286

    相信天生纔華的危險性 //292

    第9章用刻意練習創造全新的世界

    我們可以給孩子留下的最重要的禮物,是幫助他們發展出本來認為自己不可能具備的能力,從而發現自己能夠掌控自身潛能,也知道要使自己的夢想成真,需要用什麼方法、付出怎樣的努力。

    用刻意練習原則教物理 //300

    刻意練習的前景 //304

    創造全新的世界 //313

    參考文獻和注釋


    引言

    第1章思維模式

    第2章思維模式解析

    第3章關於能力和成就的真相

    第4章體育:冠軍的思維模式

    第5章商業:思維模式和領導力

    第6章人際關繫:關於相處的思維模式

    第7章父母、老師與教練:思維模式的傳播

    第8章改變思維模式

    出版後記





    《刻意練習:如何從新手到大師》:
    一些德國科學家於2014年進行的一項研究,表現了關於心理表征的另一個重要事實。該研究著重觀察了室內攀岩。這項運動專門用來模仿室外攀岩運動,也作為室外攀々運動的一種訓練方法,攀岩者必須使用各種把手來攀爬一堵垂直的牆。這些把手要求采用各種不同的握法,包括張開式抓握、口袋式抓握、從旁邊抓握,以及皺褶抓握。如果你在把手上運用了錯誤的抓握方法,就有很大可能從牆上掉下來。
    研究人員采用標準的心理方法研究了攀岩者存分析各種不同的把手時大腦中產生的變化。他們首先注意到,有經驗的攀岩者和新手不問,前者能夠根據需要的抓握類型來辨別每個把手。例如,在他們對各種把手的心理表征中,所有那些需要采用皺褶抓握方法的把手,都構成一個組,而且與需要采用其他方法來抓握的把手區別開來。這種分組方法是無意識的,就好比你看到貴賓狗和大丹狗的時候,馬上就知道它們全都是犬科的一員,而不會這樣對你自己說,“那兩種都是狗。”
    換句話講,經驗豐富的攀岩者已經對把手形成了心理表征,這使得他們無須有意識地思考,便知道看到的是哪一種把手,需要采用哪一類抓握方法。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有經驗的攀岩者看到某個特定的把手時,大腦會給雙手發送一個信號,讓他們作好相應抓握的準備,同樣無須有意識的思考。
    沒有經驗的攀岩者則必須有意識地思考每個把手適合哪種抓握方法。經驗豐富的攀岩者使用心理表征來自動分析把手的能力,使他們能更快地攀岩,而且掉落的概率也更低,因此,更好的心理表征,帶來了更加傑出的表現。
    ……


    《終身成長:重新定義成功的思維模式》:
    兩種思維模式對你意味著什麼
    學者們針對科學事件激烈辯論是一回事,而去理解他們的這些觀點能給你帶來什麼影響又是另外一件事。20年來,我的研究顯示,你所采取的觀點會對你自己的生活方式產生深遠影響。它可以決定你能否成為你想成為的那個人,以及你能否做好你最看重的事情。這種情況是如何發生的?為什麼這麼簡單的信念有能力改變你的心理狀態,進而改變你的生活?
    相信自己的纔能是一成不變的——也就是固定型的思維模式——會使你急於一遍遍地證明自己的能力。如果你隻擁有一般水平的智力和品德,以及普通的個性——那麼,你最好證明你自己能夠在這些方面達到正常水平,不能讓自己在這些基本的特征方面看上去或者給人感覺不足。
    我們當中有些人從很小的時候就被訓練成這種思維模式。我小時候就非常關注自己是不是足夠聰明,但真正將這種固定型思維模式印入我大腦的,是我六年級的老師威爾斯女士。和阿爾弗雷德·比奈不一樣,威爾斯女士認為,智商決定了人們的一切。我們按照智商從高到低安排在教室裡的座位,隻有智商的同學纔能舉旗、拍黑板擦或者給校長寫報告。她除了每天用她那種批判的態度讓我們感到緊張之外,還建立了一種思維模式,在這種思維模式中,全班同學都有一個強烈的目標,就是要讓自己顯得聰明而不是愚蠢。在每次考試或者在課堂上被她叫起來回答問題時,我們整個人都可以說是處在成敗的緊要關頭,誰還會在乎和享受學習的內容呢?
    我見過的太多人都抱有這種要證實自己的強烈目標——在課堂上,在工作中,甚至在他們的個人關繫中。每種時刻都需要他們對自己的智力、個性以及特征進行證明。每一個時刻,他們都在接受評估:我會成功還是失敗?我看上去是聰明還是愚蠢?我是會被接受還是被拒絕?我看上去像是個成功者還是失敗者?
    可我們的社會不就是會對人的智力、個性以及特征進行評估嗎?希望擁有這些品質難道不正常嗎?是這樣的。
    但是,世界上還存在另一種思維模式。在這種思維模式中,這些品質不是你非要打且不得不打的牌,你不需要總在擔心自己手裡隻有對十的時候去說服大家和自己,你手裡的是一副同花順。在這種思維模式影響下,你需要打的牌不過是你成長的起始點。這種成長型思維模式建立在這樣一種理念上:你的基本能力是可以通過你的努力來培養的。即使人們在先天的纔能和資質、興趣或者性情方面有著各種各樣的不同,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努力和個人經歷來改變和成長。
    是不是說,具有這種思維模式的人認為每個人想做什麼都能成功?任何人隻要有一定的積極性並接受過適當的教育都能成為愛因斯坦或貝多芬?並不是這樣的。但是他們相信,人類真正的潛能是未知的(也是不可知的);人類在經過多年的熱情、辛苦奮鬥以及訓練後能夠取得什麼樣的成就,是無法預知的。
    你是否知道,達爾文和托爾斯泰在小時候被看作很普通的孩子?本·霍根(Ben Hogan),著名的高爾夫球運動員,童年時完全肢體不協調?攝影家辛迪·謝爾曼(cindy sherman)幾乎登上了評選20世紀最重要藝術家的全部榜單,卻沒有通過她接受的第一個攝影課程的考試?還有傑拉爾丁·佩奇(Geraldine Page),的演員之一,曾經因為缺乏天賦而被建議放棄演員夢想?
    你可以看到,這種認為“人的纔能可以發展”的信念如何給人們帶來了學習的激情。當你有時間提升自己的時候,為什麼要浪費時間一遍又一遍地去證明自己的傑出?為什麼要掩飾自己的不足而不是去改變它們?為什麼要找那些隻能保護自己自尊心的人,而不是那些可以促進你成長的人作為自己的朋友和搭檔?為什麼要去找那些自己屢試不爽的事,而不是去選擇一些可以提高自己的事來做呢?即使是(或特別是)事情發展不順利時也能擁有這種想要提升自己並堅持不懈的激情,這就是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身上的標志。這種思維模式,讓人們在人生遭遇重大挑戰的時刻,依然可以茁壯成長。
    ……

    ^_^:a4f849c5508f3b806b406635f168245c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