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第七感 心理大腦與人際關繫的新觀念 美國積極心理學家西格爾裡程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ε
    【市場價】
    265-384
    【優惠價】
    166-240
    【作者】 丹尼爾·西格爾黃玨蘋王友富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3053733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3053733
    商品編碼:1069111556

    包裝:平裝
    開本:16
    用紙:膠版紙

    代碼:49
    作者:丹尼爾·西格爾,黃玨蘋,王友富

        
        
    "

    編輯推薦

    ★ 美國積極心理學家。作者丹尼爾·西格爾是美國積極心理學家,代表作有《第七感》《由內而外的教養》以及《全腦教養法》。

    ★ “情商與社交商之父”丹尼爾格爾曼重磅推薦作序。“情商與社交商之父”丹尼爾·格爾曼,為這本書專文作序。

    ★ 為情商與社交商提供了理論基礎。作者丹尼爾·西格爾提出的“第七感”的概念,為“情商與社交商之父”丹尼爾·格爾曼提出的情商與社交商理論,提供了基礎。

    海報:

    內容簡介

    《第七感:心理、大腦與人際關繫的新觀念》以心理學為理論基礎,通過解釋大腦復雜的運作機制,講述了心理和大腦的協同作用。將古老的冥想實踐與現代神經科學、心理療法進行了整合,揭開了心理、大腦與人際關繫相互作用的神秘面紗。西格爾博士提出的第七感理論,堪與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達爾文的進化論並駕齊驅,在身、心與大腦整合方面,無人能出其右。人類的五種感官知覺,讓我們得以探索外在世界;第六感,讓我們得以察覺自己內在的生理狀態。第七感,則是一種向內觀看的能力,也是本書作者丹尼爾·西格爾博士結合腦神經科學與心理臨床治療的研究結晶。第七感不僅使我們關注自己的內心,也使我們體悟他人的感受,從而在彼此間建立情感聯結。《第七感:心理、大腦與人際關繫的新觀念》是作者丹尼爾·西格爾25年臨床經驗的成果。它指導我們如何掌握第七感這項技能,讓讀者了解,其實我們有比自己想像的更多的機會去改變自己的心理、大腦、人際關繫,甚至是某些與生俱來的性格特點,從而實現自我蛻變,獲得幸福、健康,以及令人滿意的人際關繫。

    作者簡介

    丹尼爾·西格爾,美國積極心理學家。哈佛大學醫學博士,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精神病學臨床教授。專念覺知研究中心的聯執主任,第七感研究所(Mindsight Institute)創始人。近年來,他為專業人士開辦的研討班炙手可熱。在大腦研究、心理治療和兒童教養領域,不斷有開創性的作品問世。其中的是《第七感》《由內而外的教養》以及《全腦教養法》。

    精彩書評

    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達爾文的進化論對於我們理解有關人類行為的新研究發現,以及日常生活的奧秘一直發揮著引導作用。而丹尼爾· 西格爾的第七感理論,即有關大腦的洞察及共情能力的理論,同樣讓我們茅塞頓開、驚嘆不已。他讓我們看到了時而令人發狂、時而雜亂無章的情緒中隱含的意義。——丹尼爾·戈爾曼(Daniel Goleman),“情商與社交商之父”

    《第七感》是將神經科學引入日常生活,並必將對未來產生重要影響的傑作。它有助於我們理解心理可能出現什麼偏差,並用知識武裝我們,使我們能做出更好的改變。閱讀這本書,就像是一次從心理開始,穿越大腦與身體,然後再返回心理的奇妙之旅。丹尼爾?西格爾博士精心挑選了一些個人故事及病例,這使我們感到好像有一群友好的旅伴在引導這次奇妙之旅。——約翰·瑞提(John J. Ratey),《5公裡的快樂與智慧》作者、《分心不是我的錯》合著者

    《第七感》是一本難得的佳作。它基於突破性的科學研究以及對專業實踐的深入調查,它充滿人性關懷地解釋了人類之所以為人的原因。對於醫生、病人、教育工作者,以及所有想搞明白我們如何理解事物的人來說,這本書都會提供極具影響力的教益。——肯·羅賓遜(Sir Ken Robinson),《讓天賦自由》)作者

    當今世界,在倡導將身、心與大腦進行整合方面,西格爾博士是考慮周全、富有說服力、學術背景堅實、受尊敬的一位倡導者。我想不出還有誰能更好地將大腦、心理與人際關繫的大整合寫成這樣一本讀者廣泛的暢銷書,並讓讀者覺得與自己有關、令人信服,甚至能引發生活的改變。——喬恩·卡巴金(Jon Kabat-Zinn),“正念療法”之父

    目錄

    推薦序情商與社交商的基礎丹尼爾·戈爾曼“情商與社交商之父”中文版序心理、大腦與人際關繫前言 潛入心靈的深海人內在的心理世界,如同一片深海,既奇妙豐富,又混沌動蕩;既充滿了想法、感情、記憶和夢想,也充滿了恐懼、懊悔、擔心和遺憾。這片深海常常會把我們拉入黑暗的深淵,讓我們不知所措。了解心理活動的第七感,能幫助我們掙脫這深淵,在自我與他人之間建立情感聯結,獲得幸福、健康,與令人滿意的人際關繫。

    第部分 認識第七感

    01第七感與身體:丟失了靈魂的媽媽一場車禍,讓芭芭拉徹底變成了另外一個人。7歲的女兒琳恩哭著說:“她不像以前那麼關心我們了,對任何事都不聞不問。”用芭芭拉自己的話說,她“丟失了靈魂”。她的一些習慣,比如喜歡喫的東西、刷牙的方式,還和以前一樣。但是,她的思考方式、感覺方式、行為方式以及與他人互動的方式徹底改變了。

    02第七感與人際關繫:憤怒的可麗餅我的兩個孩子,在公共場所為一塊可麗餅吵了起來,我的情緒繼而失控,後不歡而散。可麗餅事件證明了,任何人都有可能出現不理智的情緒崩潰,關鍵在於認識到它是怎樣發生的,並盡快結束,將傷害減少到小。

    03第七感與心理:哈佛醫學生的心是木頭做的哈佛醫學院教給我的是,隻談事實,不談感情,要想成為一名真正的醫生,隻能關注數據和疾病,沒有時間用來哭泣。盡管學業優秀,但我的心就像一塊漂浮的木頭,慢慢腐爛,已經感覺不到海浪了。病人的情緒、思想、希望和恐懼對我來說,就像腎髒、肝髒或心髒一樣真實而重要。第二部分 獲得第七感

    04整合的8個領域:臨時拼湊的合唱團如果臨時拼湊一支合唱團,先讓成員捂著耳朵唱出相同的音符,再合唱一首大家都熟悉的歌,分別會有什麼樣的效果?沒錯,前者隻有差異化,後者則體現了整合的力量。整合是介於混亂與僵化之間的狀態,獨立的聲音彼此和諧地彙集,復雜性與生命力同時達到大化。

    05覺知力:情緒躁動的高二學生16歲的喬納森,患了躁郁癥,總是企圖自殺,這種情緒失常超出了正常的青春期躁動。我沒有選擇傳統的藥物治療,而是讓他借助第七感,用正念的方法,關注身體和內心,整合覺知,將不斷漫遊的注意力一次又一次地拉回正軌,從而穩定心理,實現情緒平衡。

    06左右腦:冷酷的92歲律師92歲的斯圖爾特,精力充沛、思維敏捷,但是與人疏離,冷酷無情,就算是妻子住院,他也毫不關心。第七感幫助他強化了不夠發達的右腦,並將左右腦整合,學會與他人的情緒狀態產生共鳴,令他在耄耋之年懂得為所愛之人付出情感,感受到了生命中的溫柔。

    07感知力:沒時間看醫生的醫生47歲的內科醫生安妮,常常心悸,但她拒絕關注自己的身體感受,也不去看醫生,她喫東西隻是為了“活下去”。第七感幫助她尋回真正的身體感覺,讓她學會掌控身體智慧,追蹤自己的內在狀態,感知自己的基本情緒,並接納自己與他人。

    08記憶:記憶扭曲的越戰老兵34歲的越戰退伍老兵布魯斯,戰後療養時常會出現記憶閃回,躲在病床下面,隨時等待與“敵人”來一場突襲戰。這種情況可能源於激活了創傷經歷的內隱記憶,過去的感知、情緒、身體感覺和行為完全進入布魯斯的意識。但記憶不是復印件,當提取記憶時,我們想起來的事情可能並不準確,記憶確實會被扭曲。

    09童年:在受虐中長大的心理治療師麗貝卡的童年很不幸,媽媽酗酒,爸爸患有躁郁癥,隻有姨媽能帶給她安慰,讓她覺得“我在她心裡”。心理學研究顯示,擁有協調的人際關繫,感到被別人記在心理的感覺,有助於我們提升幸福感。麗貝卡借助第七感,讓極有可能代代相傳的痛苦不堪的親子依戀終止於自身,充滿愛意地對待自己的孩子。童年的經歷,不再是咒語。

    10自我:身不由己的鑽石王老五41歲的投資銀行家馬修,是單身社交圈裡的“熱門商品”,女朋友換得如同走馬燈,可是待新鮮感過後,便覺得厭煩。這種情況的根源在於,他童年時與母親的紊亂型依戀關繫。第七感幫他整合了衝突的多重自我狀態,解開了心結,從此踏上追尋真愛的康莊大道。

    11人際關繫:幻滅的夫妻丹妮絲和彼得結婚10年,他們爭吵不斷,互相敵視,不關注也不關心對方的感受。我在他們的憤怒與幻滅的背後,也感覺到了悲傷與孤獨。他們的婚姻關繫缺乏一種重要的養分,那就是與了解自己的人建立聯結。第七感引導他們建立內心的聯結,成為“對方內心世界的守護者”。12不確定性:害怕桌腳的小女孩12歲的仙蒂害怕桌子尖銳的邊緣,擔心鯊魚會遊進鄰居家的遊泳池……一想到這些,她就強迫地數偶數,或是用指尖敲擊到偶數次。每個人的內心都在與不確定性進行著抗爭,也都有著與生俱來的追求確定性的驅動力。如何解決現狀與努力要實現的目標之間的衝突,便是整合不確定性的本質。第三部分 提升第七感

    13拓展自我,創造意義感和幸福感積極心理學的研究顯示,投入比自己更宏大的事業,能夠創造出意義感和幸福感,是幸福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真正的幸福來自將自我定義為相互聯結的整體的一部分,以真誠的方式與他人建立聯結,打破隔絕自我的邊界。附錄 大腦剖析致謝譯者後記

    收起全部↑

    精彩書摘

    第11章 人際關繫:幻滅的夫妻丹妮絲闊步走進我的辦公室,顯得自信而有安全感。跟在她後面的是她的丈夫彼得,他慢悠悠地拖著腳走,眼睛向下看,渾身散發著沮喪之氣。他們是來接受第次夫妻治療的。丹妮絲筆直地坐在椅子上,彼得沒精打采地歪在沙發上,而且一坐下就把一個大枕頭抱在腿上,擺出一副防御的姿態。就算你不是心理醫生,也能看出這對夫婦有問題。“他是個沒用的家伙,”丹妮絲說,“他還總纏著人,真讓我受不了。”彼得說話的時候好像上氣不接下氣,但這並不妨礙他的回擊。“用不了多久我們就會發現,治療是沒有用的。我娶了一個自戀狂,真不知道我當時哪根筋不對了!”你可以想像,帶著這樣毫不掩飾的敵意與鄙夷,這段婚姻關繫已經到了無法挽救的地步。不過,在這對夫婦憤怒與幻滅的背後,我感覺到了悲傷與孤獨,也許還有一絲渴望,可以促使他們做一些改變。丹妮絲和彼得結婚10 年了,有兩個年幼的孩子。他們都說愛孩子,但總是不停地為孩子的事情爭吵。丹妮絲和彼得都將近40 歲了,對自己的事業都非常投入。丹妮絲是位建築師,彼得是一所知名音樂學校的老師,有時會參加演出。他們嘗試接受過一段時間的婚姻咨詢,但發現“打開溝通通道”的努力完全沒有效果。丹妮絲說,他們接下來本想去見律師,但覺得為了孩子們,應該再試一次。一位朋友建議他們給我打電話。丹妮絲繼續吐露心中的不滿。在結婚之初,她覺得一切都“挺好”,但隨著時間一年年地過去,她漸漸認為彼得“非常沒有安全感,要求太高”。她的強調語氣與堅定信念在我心裡形成了一個像霓虹燈廣告牌一樣鮮明的形像:他有病,需要幫助。她一直覺得彼得是個“多愁善感的男人”。她說,直到有了孩子,她纔意識到彼得真的很“軟弱”。她告訴我,彼得不能或不願意對抗他們兩歲的女兒,她把爸爸“玩得團團轉”。在丹妮絲沒時間處理孩子的亂發脾氣時,彼得就那麼受著。他也沒什麼好辦法來應付他們5 歲的兒子。丹妮絲抱怨道:“他會說些甜言蜜語,跟兒子談判或發表長篇大論,而他們的兒子根本不理他。其實,隻要他告訴兩個孩子閉嘴,做他們該做的事情就好了。”她後總結道:“也許我以前還是尊重他的,但那點兒尊重現在已經蕩然無存了。”彼得的煩惱主要集中在婚姻中的孤獨感上。“丹妮絲太獨立、太強勢了。她對孩子們很嚴厲,對我也是。我從沒見過她溫柔地對待孩子們,她就像一個沒有感情的老板。”彼得繼續說著,他覺得丹妮絲不關心他,因而感到很孤獨。他對我說這些話的時候,眼睛沒有看著我,也沒有看著丹妮絲。他的話語中充滿了悲苦與無助。尋求接納大腦是社會器官,我們彼此間的人際關繫是生存必需的養分,而不是奢侈品。丹妮絲和彼得都陷入了深深的苦惱中。很明顯,他們交往的方式絕不會帶來幸福。我們希望在治療中獲得什麼?他們任何一方或作為一對夫婦,能否做足夠的改變,讓他們的關繫恢復和諧?有時,好的婚姻治療師能幫助夫婦們發現,他們不適合對方,因此他們會分道揚鑣,繼續自己的生活。顯然,如果丹妮絲和彼得曾有過被對方“感知”的體驗,現在肯定就是體驗不到了。他們的婚姻關繫缺乏一種重要的養分,那就是與了解你的人在一起,他想與你建立聯結,時時把你的需要放在心上的感覺。當生活中失去了和諧在提出治療計劃之前,我要求分別與他們單獨見面。在會面中,我確信他們都真心希望能挽救這段婚姻的,他們的關繫中沒有出軌、背叛或證明這段婚姻已經無可挽回的證據。當我同時與丹妮絲和彼得會面時,他們會表現出對對方的輕蔑和惡意,這使治療像是注定會失敗。然而,當他們分別與我單獨在一起時,我在第次會面中所感知到的、隱藏在表面之下的渴望就會浮現出來。他們來找我,並不隻是“為了孩子”。彼得的語氣會變得不那麼逆來順受、不那麼消極。他聊到自己尊重丹妮絲,他們曾經是“合作得很好的搭檔”。丹妮絲一開始很冷漠,但隨著談話的繼續,她似乎開始軟化了,不像是在兩人一起接受治療時,總是一副挑毛病的架勢。她告訴我,她想知道自己能為改善狀況做點兒什麼。這真令人喫驚,同時也進一步讓我感到了希望。即使他們終不能相守在一起,我至少也能幫助他們好聚好散,使他們對對方懷著少的敵意,共同撫養孩子。因此,我告訴他們,我很樂意與他們一起努力,他們也同意接受限定數量的治療。在治療6 次後,我們會重新評估當前的狀態,並一起決定如何繼續治療。我覺得第步可以利用他們單獨與我在一起時所表達出來的積極意願,幫他們將防御性、反應性的模式轉變為對對方開誠布公、顯露出脆弱性的模式。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一段關繫之初,一個人具吸引力的方面往往往正是日後讓我們抓狂的特點。在接下來的聯合治療中,我問起他們剛認識時的情況。彼得說,他初是被丹妮絲的“獨立、力量和強烈的觀點”所吸引,並認為這些特點正好可以彌補他的不足。丹妮絲說,初吸引她的是彼得的“外貌、敏感和他描述自己感受的方式”。她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喜歡這些特點,但“就是喜歡”。當丹妮絲說這番話的時候,彼得看起來有些喫驚,甚至充滿了希望。然而,丹妮絲接下來又重復之前的抱怨,說現在她發現彼得“太情緒化”,而且“特別沒有安全感”。她評判性的語氣令彼得臉上剛剛呈現出的開放性一掃而光。從浪漫的愛到婚姻,有些事情改變了。他們都忙於自己的事業,彼此的關繫被置於次要地位。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的降生,他們發現自己常對對方感到不耐煩,而且這種感覺還很強烈。彼得描述了他們之間一個典型的不和諧:他“本想與丹妮絲親密些”,跟她聊一聊這天過得如何,或者下班回家後能和她擁抱一下,但是丹妮絲要麼忙著處理孩子們的日常事務,要麼離他遠遠的,躲進她在家的書房裡,一個人待著。對於丹妮絲的躲避,彼得的反應是想更加強烈地接近她。“我無法忍受她像那樣將我擋在外面。”彼得說。(當他說這些話的時候,丹妮絲的臉上看起來毫無表情。)如果彼得提出抗議,丹妮絲就會對他吼叫,說他要求太過分了。彼得說,他逐漸開始懷疑自己的感情了。他有權利要求和自己的妻子或任何人親近嗎?經過一段時間,他的接近與她的躲避逐漸發展成為一種疏遠的互動關繫。他們並不能明確指出從哪次爭執或哪個事件開始,他們之間出現了問題,但彼得說,在女兒卡麗出生前,他們的關繫就完蛋了。雖然彼得覺得自己就像“垂死的葡萄籐”,但丹妮絲一開始還說,隻要“他不來煩我”,他們就可以“安然度過”這些衝突。在過去一年裡,他們幾乎沒有性生活,丹妮絲說,這對她來說無所謂。“對我來說可不是無所謂。”彼得回擊道。我還發現,在他們的關繫出現問題的早期,丹妮絲曾建議彼得去接受治療。彼得確實接受了治療,但無論是他還是丹妮絲,似乎都毫無改觀。盡管他們也許確實需要接受單獨的治療,但丹妮絲和彼得的“我們”迫切需要被關注。這種互動模式背後的問題不僅止於過去他們在咨詢中試圖解決的“溝通問題”。丹妮絲和彼得其實能進行不錯的溝通,至少從表面上看是這樣。兩個人的表達都很清晰,而且都能傾聽對方,他們都超過了溝通的入門級水平。不過,他們的婚姻中缺乏對彼此的寬容與同情。丹妮絲和彼得在談起對方時,主要談論的都是各種煩人的、傷人的或有缺陷的行為。沒有誰表達了對對方心理的尊重或對對方內在感受有多大的興趣。缺乏洞見和共情使他們不能找到解決彼此差異的共同基礎。反應性與接納性利用第七感對夫妻進行治療的方法與其他策略有所不同,我們曾密切關注過信息流、能量流如何受到心理的調節、如何被大腦塑造,以及如何在人際關繫中被分享,是時候向丹妮絲和彼得介紹幸福的三角形以及整合的理念了。在給他們展示如何用手做個大腦模型時,我特地強調大腦會創造兩種不同的心理狀態,我會在他們身上觀察到這兩種狀態,使他們理解開放、接納性的狀態與封閉、反應性的狀態之間的區別。為了使他們直接體驗到這種區別,我讓他們做了一個簡單的練習。我告訴他們,我會重復說幾遍某個單詞,讓他們注意身體有什麼感覺。第個單詞是“不”,我以堅決而略微有些嚴厲的方式說了7 遍,每遍之間大約間隔兩秒。接著,停頓了一會兒後,我清晰而比較溫和地說了7 遍“是的”。丹妮絲說,在我說完“不”之後,她感到“快窒息了,這真的讓我很惱火”。彼得說他覺得“被禁錮著,全身緊繃,就像在被人訓斥”。與之相反,“是的”令他感到“平靜,內心獲得了平和”。丹妮絲說:“我很高興你開始說‘是的’了,但我還為‘不’生氣呢。我過了一會兒纔放松下來,感覺不錯了。”現在,他們對反應性狀態與接納性狀態的區別有了直接的體驗。我繼續解釋說,當神經繫統是反應性的時候,它實際上就處於戰鬥-逃跑-僵住不動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我們是不可能與其他人建立聯結的。我指著我的大腦手模型,解釋當我們感到身體或心理受到威脅時,腦干會如何自動且快速地作出反應。如果將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自衛上,那麼無論做什麼,我們都無法開放自己,無法準確地傾聽對方說的話。心理狀態甚至會將中性的意見聽成是充滿味的言語,扭曲所聽到的,使它符合我們的恐懼。我繼續解釋說,相反,當處於接納性的狀態時,腦干中不同的分支就會被激活。他們對“是的”的反應已經說明了會發生什麼變化:面部肌肉及聲帶會放松,血壓和心率趨於正常,我們對他人所要表達的內容會更加開誠布公。接納性的狀態打開了聯結彼此的社交繫統。

    ……

    收起全部↑

    前言/序言

    心理、大腦與人際關繫能夠向中國的讀者朋友們介紹人際神經生物學在日常生活及養育孩子方面的應用,我深感榮幸。無論你有怎樣的背景和經歷,隻要對人一生的發展以及如何培養健康的心理感興趣,這個領域對你來說便是很有價值的。人際神經生物學融合了各個學科的知識,以獨特的視角解釋什麼是心理以及如何培養健康的心理。根據人際神經生物學的觀點,心理既存在於我們的身體和大腦中,也存在於我們的人際關繫中。在《人際關繫與大腦的奧秘》(The Developing Mind )一書中,總結了這種觀點。我的三部作品提供了人際神經生物學非常實際的運用。《第七感》展示了如何運用整合的概念提升人際關繫。書中描述了一些個人的生活故事,還給出了集中注意力的有效方法。集中注意力的方式能改變大腦的運作方式甚至構造。通過整合注意力,便能在大腦、健康和生活方面創造更多的整合。故事中的人年齡各異,人生遭遇也千差萬別,但這些故事都揭示了如何運用整合創造更健康的生活。在我與瑪麗·哈策爾合著的《由內而外的教養》中,我們指導讀者如何理解自己的生活。科學研究發現,通過觀察一個人如何反思自己的童年以及成年後如何看待這些經歷,能夠很好地預測這個人的孩子能否健康成長。基於這一發現,我們在這本書中為讀者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方案,幫助讀者檢驗自己的記憶體繫及情緒運作方式,並且理解講述故事的過程如何塑造了人生。閱讀這本書能夠讓父母們加深對自己的了解,從而營造安全可靠的親子關繫,幫助孩子茁壯成長。我與蒂娜·布賴森合著的《全腦教養法》,展示了《第七感》中揭示的科學知識與整合步驟,以及《由內而外的教養》中倡導的自我理解如何幫助孩子發展整合的生活。整合包括聯結左腦和右腦以及聯結上層大腦和下層大腦。它還包括我們如何理解自己的經歷,並通過給孩子講述我們的人生故事來傳遞這種理解等內容。另外,自我有很多“部分”,整合這些部分意味著我們知道它們是什麼,並能夠將它們聯繫起來。例如,書中有“覺知之輪”的練習,能夠讓孩子學會檢視自己的心理運作方式,讓它更靈活地運作。這是發展第七感的基礎,即看到並整合自我及他人心理的基礎。關於如何培養內在的幸福以及健康的人際關繫,這三本書都提供了可行的方法。這些方法是以人際神經生物學為基礎的,能夠讓個人和家庭保持活力與健康。享受它們吧!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