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貝聿銘建築探索 建築項目案例現代建築藝術畫冊設計師建築生涯史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ε
    【市場價】
    408-592
    【優惠價】
    255-370
    【出版社】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 
    【ISBN】9787571320515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
    ISBN:9787571320515
    商品編碼:10037243965310

    包裝:軟精裝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21-09-01

    用紙:純質紙
    代碼:68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貝聿銘是建築大師,他的作品大氣莊重、謙虛沉穩,又不乏靈動巧思,在西方現代主義風格中融入了東方式的意境與詩韻。

    本書凝結了多位專家對貝聿銘職業生涯和作品風格的研究成果,全面收錄了海內外有關貝聿銘的相關出版物資料,並加以梳理分析和評論,是一本學習、研究貝聿銘的大成之作。

    書中每一章都探討了一個主題,收錄了很多珍貴的史實資料,還提到了許多趣聞軼事,如貝聿銘與格羅皮烏斯主持的建築是合作社之間的故事,貝聿銘同馬歇爾·布勞耶泛舟遊玩時的感慨,貝聿銘與王大閎、黃耀群和陳從周等人的關繫,有關東海大學路思義紀念教堂設計者的爭論……

    這是一本文筆細膩、評述深刻、史料詳實、內容豐厚、值得一讀的好書。


    內容簡介

    本書共分為七章。

    章《世紀大師 現代主義的貝聿銘 》介紹了貝聿銘獲得的獎項和,整理歸納了他的作品。

    第二章《建築志業 貝聿銘的職業歷程與人格特質》講述了貝聿銘求學與發現自我、成長與歷練、聲名遠揚與鑄就品牌的職業歷程,總結了大師的設計理念、人格特質和成功要素。

    第三章《空間時間 貝聿銘建築空間的現在完成時態》從空間與時間的視角,廣征博引,解析了貝聿銘建築作品的風格與價值。

    第四章《高端現代 貝聿銘、格羅皮烏斯與建築師合作社》聚焦於貝聿銘與格羅皮烏斯的建築師合作社之間的往事,通過東海大學的建設,展現了現代性的移植和再造。

    第五章《立體造型 貝聿銘早期作品與混凝土構築探討》從混凝土材質角度,評析了貝聿銘的重要作品,繫統的論述了混凝土構築物的高峰與式微。

    第六章《晶瑩空間 貝聿銘的現代玻璃構築》從玻璃材質角度,解析了貝聿銘所創造的晶瑩空間,總結了現代玻璃構築的貢獻。

    第七章《披帙展書 閱讀貝聿銘》全面總結了有關貝聿銘的出版物資料信息,整理了“有關貝聿銘的出版物檔案”,並加以分析比較,是研究建築大師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

    在後記中,黃健敏老師闡述了自己多年研究貝聿銘的心路歷程,真摯感人。


    作者簡介

    黃健敏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建築學碩士;曾任教於中原大學、東海大學、文化大學、臺北藝術大學、臺北科技大學等高校;2006年任《建築》雜志總主編。

    黃承令

    中原理工學院(現臺灣中原大學)建築繫畢業;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建築碩士;曾在美國芝加哥 SOM 事務所、LSH 事務所、貝聿銘建築事務所等工作十餘年;曾任臺灣中原大學建築學繫教授、繫主任、設計學院院長;黃承令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人。

    賴德霖

    清華大學建築歷史與理論博士;美國芝加哥大學中國美術史博士;美國路易維爾大學美術繫亞洲美術史及建築史教授、美術史主任。

    李瑞鈺

    中原理工學院(現臺灣中原大學)建築繫畢業;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建築繫碩士;曾任貝聿銘建築事務所設計師;東海大學建築繫兼任副教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人。

    張晉維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巴特萊特建築學院建築歷史與理論博士候選人;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臺灣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學士;學學文化創意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建築暨室內設計學務企劃兼講師。


    內頁插圖

    “貝聿銘稱自個的根是中國的,長出的枝葉是美國的,這真是貼切的自我表述,也是適當地說明了東西文化對於大師一生的影響與貢獻——貝聿銘是文化的建築師。”

    ——黃健敏

    “貝聿銘具有藝術家的情操與執著,企業家的謀略與敏銳,西方人的實事求是,東方人的念舊情懷,這些人格特質使他具有一種異於常人的毅力,亦有一種異於一般建築師的魅力。”

    ——黃承令

    “貝聿銘是一位現代主義建築大師,他獨特的建築語言不僅見於強烈的幾何形體,也見於形體所包覆的流動空間。對於貝聿銘,空間是一個營造建築戲劇效果的手段,更重要的,它還是促進人與人、人與自然,以及人與歷史交流的路徑。”

    ——賴德霖

    “很少建築師能有這樣的能耐,將建築形體設計與工程技術完美結合;盧浮宮增建的全透明玻璃金字塔的玻璃制造工藝與構架支撐,挑戰著建築工程技藝的極限。貝聿銘是二十世紀現代主義堅持不變的完美要求者,他的建築說明了這一切。”

    ——李瑞鈺

    “中國園林大都占地狹小。一個很小的土地卻能極盡變化之能事,這是如何實現的?這就是因為步移景異。以為已經看到了引人入勝的景物,但一轉身,你又看到了其他,再轉還有,就這樣不斷運動不斷變化。在空間設計中就必須這樣做。要制造驚奇,令人好奇。使人們左走、右轉或前行,要激發人們,就這個詞,去看和去探。”

    ——貝聿銘

    “貝聿銘給予了我們本世紀(20世紀)優美的室內空間和建築形體,他始終關注他的建築周邊的環境,拒絕將自己局限於狹隘的建築難題之中。他對於材料的嫻熟運用達到了詩一般的境界。”

    ——普利茲克獎組委會

    “貝聿銘是許多地標性建築背後的男人,20世紀多產的建築師之一。他的設計因幾何精度、樸實的外表以及自然燈光而享譽世界。他在年紀很大時仍然積極投入工作,多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就是在他80多歲時設計的具代表性的建築之一。”

    ——BBC

    “貝聿銘被視作現代主義建築師之一,他是首位參與法國盧浮宮設計的外國建築師,一開始受到人們反對,後他的作品遍布世界各地,贏得了認可。”

    ——CNN

    “貝聿銘是世界的建築師之一,是一名堅定的現代派,是一名罕有的同時能吸引地產商、企業界和藝術博物館董事的建築師。他在有眾多地標性建築。建築評論家戈德伯格(Paul Goldberger)形容貝聿銘為“一名有教養的男人,他安靜而毫不誇張的風格掩飾著強烈的好勝野心。”

    ——《紐約時報》


    目錄

    章 世紀大師 現代主義的貝聿銘 黃健敏 7

    獲獎 8

    機構建築 13

    企業建築 16

    投資建築 18

    住宅設計與小區規劃 21

    作品宣傳折頁 23

    大師隕落 27

    第二章 建築志業 貝聿銘的職業歷程與人格特質 黃承令 29

    求學與發現自我的年代(1935—1948) 34

    成長與歷練(1948—1960) 35

    創業、名聲、品牌(1960—2019) 38

    職業生涯的裡程碑 41

    設計理念與人格特質 47

    成功要素 49

    第三章 空間時間 貝聿銘建築空間的現在完成時態 賴德霖 51

    第四章 高端現代 貝聿銘、格羅皮烏斯與建築師合作社 張晉維 69

    重思貝聿銘:研究意旨 70

    貝聿銘的前現代情境 71

    格羅皮烏斯的包豪斯:倫敦與哈佛 74

    移植的現代性:華東大學與東海大學 76

    一個暫時性的結論:東海大學作為“成為現代”的計劃 84

    第五章 立體造型 貝聿銘早期作品與混凝土構築探討 李瑞鈺 87

    丹佛法院廣場與希爾頓酒店 88

    基普斯灣廣場 91

    麻省理工學院地球科學中心 99

    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 102

    埃弗森美術館 108

    得梅因藝術中心擴建 111

    混凝土構築作品的高峰與式微 113

    第六章 晶瑩空間 貝聿銘的現代玻璃構築 李瑞鈺 117

    現代建築的探索與玻璃的運用 118

    個玻璃建築——海灣石油公司辦公大樓 118

    實用玻璃度假小屋 120

    高層玻璃幕牆辦公大樓的實踐——丹佛市裡高中心 122

    大跨度全透明玻璃航站樓——美國國家航空公司航站樓 123

    大玻璃盒子的沉思——肯尼迪圖書館 126

    工藝精湛的大三角玻璃天窗藝術中庭——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 130

    遊移變換的變形曲面玻璃大廳——莫頓·梅爾森交響樂中心 139

    節節高升的三角錐玻璃大樓——香港中銀大廈 145

    集歷史與現代工藝技術之大成——巴黎盧浮宮玻璃金字塔 151

    東西方不同文化氛圍中的玻璃構築——日本美秀美術館與德國歷史博物館 154

    現代玻璃構築的貢獻 157

    第七章 披帙展書 閱讀貝聿銘 黃健敏 159

    有關貝聿銘的出版物檔案 186

    後記 191


    精彩書摘

    後記

    為撰寫關於建築大師貝聿銘的繫列書稿,我收集了許多文獻與資料,並在個人臉書(Facebook)上建立了一個專欄,不定時地貼出一些相關信息與朋友共享。臉書上不時會跳出一些照片,提醒我有關貝聿銘的種種。

    如 1963 年 4 月 2 日東海大學路思義紀念教堂落成,貝聿銘親自出席典禮,並與東海大學校長吳德耀、建築繫講師漢寶德合影。當天,他在建築繫進行了題為“現代建築之動向”的演講。這是貝聿銘第三次來中國臺灣,而他的三次到訪都與東海大學的建設有關。東海大學路思義紀念教堂的設計者究竟是誰,這是一件各說各話的公案,當事人均已先逝,我們隻能通過文獻資料來考證。

    東海大學早年建校的相關文獻,1984 年被紐約亞洲基督教大學聯合董事會(The United Board for Christian Higher Education in Asia)全部捐予耶魯大學,如今收藏在神學圖書館(Divinity Library)。由於數據浩瀚,以 1951 年為分界點,文獻被分為兩個繫列,即以學校為主分類和按英文字母排序。我曾在 1997 年復印了大量感興趣的主題資料,準備深入研讀,作為日後撰文的參考。但是計劃趕不上變化,多年來,這批文獻資料始終被束之高閣,未曾深入探討,僅於 2007 年陳其寬逝世之際,利用陳先生的部分文獻撰寫了一篇專文,發表在臺灣雜志《建築Dialogue》七月號的紀念專輯上。

    2017 年貝聿銘百年誕辰之際,著書慶祝貝老高壽的想法在我心中油然而生。為了充實書的內容,我專門飛到中東卡塔爾的多哈,親自走訪了伊斯蘭藝術博物館。該館的五樓是餐廳,當時正在歇業,不對外開放,通過行政部門的安排,我纔得以參觀。參觀結束正要離開時,安保部門卻上前盤查,不但檢查了我所拍的照片,還復印了我的護照存檔,一直折騰到閉館後 1 小時餘纔放行。這是我多年來走訪貝聿銘作品的一個插曲。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故事,其中令我難以忘懷的是日本美秀美術館開幕期間的際遇。開幕式當天,在參觀完新落成的美術館之後,賓客們又前往神慈秀明會教祖殿參加開幕音樂會。音樂會後的晚餐是自助餐,在用餐時,我特意向貝聿銘致以問候,並且請他在開幕式請帖上簽名留念。 我期盼上述的這些親身經歷有機緣陸續地撰寫成書,以紀念貝聿銘。《貝聿銘建築探索》也正是出於此目的完成的。

    在《貝聿銘建築十講》尚未出版時,我特邀學弟李瑞鈺建築師撰文,發表在臺灣的《放築塾代志》四月號的雜志上來恭賀貝聿銘的百歲生日。2017 年 10 月,又邀學長黃承令建築師、李瑞鈺建築師與我聯合撰稿,發表在臺灣《建築師》雜志的貝聿銘百歲專輯上,為貝老祝壽。李、黃兩位建築師都曾在貝聿銘建築事務所工作多年,他們以親身感受來撰文,格外具有意義。李瑞鈺所著兩篇文章的配圖由貝考弗及合伙人事務所的埃瑪· 考伯(Emma Cobb)協助提供,在這裡深表感謝。

    2017 年 10 月 12 日與 13 日,哈佛大學設計研究生院舉辦了“重思貝聿銘:百年誕辰研討會”,與會發表論文的美國路易斯維爾大學美術繫亞洲美術史和建築史教授賴德霖是我的故交,於是向他邀約發表該論文的中文稿件。加上曾發表在《放築塾代志》四月號雜志上的兩篇文章與《建 築師》雜志上的三篇文章,共計六篇,彙編成了繁體中文版的《探索貝聿銘》一書。隨後,又增加了在中國香港舉辦的“重思貝聿銘:百年誕辰研討會”上由張晉維發表的論文,彙編成簡體中文版的《貝聿銘建築探索》一書。

    貝聿銘的建築生涯自 1948 年在威奈公司出任建築部門主管開始,於1990 年宣布退休,至 2012 年完成封山之作美秀教堂,其豐功偉業熠熠生輝,有諸多課題可供研究探討。《貝聿銘建築探索》一書為閱讀和探索貝聿銘提供了一個的參考。

    黃健敏


    前言/序言

    後記

    為撰寫關於建築大師貝聿銘的繫列書稿,我收集了許多文獻與資料,並在個人臉書(Facebook)上建立了一個專欄,不定時地貼出一些相關信息與朋友共享。臉書上不時會跳出一些照片,提醒我有關貝聿銘的種種。

    如 1963 年 4 月 2 日東海大學路思義紀念教堂落成,貝聿銘親自出席典禮,並與東海大學校長吳德耀、建築繫講師漢寶德合影。當天,他在建築繫進行了題為“現代建築之動向”的演講。這是貝聿銘第三次來中國臺灣,而他的三次到訪都與東海大學的建設有關。東海大學路思義紀念教堂的設計者究竟是誰,這是一件各說各話的公案,當事人均已先逝,我們隻能通過文獻資料來考證。

    東海大學早年建校的相關文獻,1984 年被紐約亞洲基督教大學聯合董事會(The United Board for Christian Higher Education in Asia)全部捐予耶魯大學,如今收藏在神學圖書館(Divinity Library)。由於數據浩瀚,以 1951 年為分界點,文獻被分為兩個繫列,即以學校為主分類和按英文字母排序。我曾在 1997 年復印了大量感興趣的主題資料,準備深入研讀,作為日後撰文的參考。但是計劃趕不上變化,多年來,這批文獻資料始終被束之高閣,未曾深入探討,僅於 2007 年陳其寬逝世之際,利用陳先生的部分文獻撰寫了一篇專文,發表在臺灣雜志《建築Dialogue》七月號的紀念專輯上。

    2017 年貝聿銘百年誕辰之際,著書慶祝貝老高壽的想法在我心中油然而生。為了充實書的內容,我專門飛到中東卡塔爾的多哈,親自走訪了伊斯蘭藝術博物館。該館的五樓是餐廳,當時正在歇業,不對外開放,通過行政部門的安排,我纔得以參觀。參觀結束正要離開時,安保部門卻上前盤查,不但檢查了我所拍的照片,還復印了我的護照存檔,一直折騰到閉館後 1 小時餘纔放行。這是我多年來走訪貝聿銘作品的一個插曲。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故事,其中令我難以忘懷的是日本美秀美術館開幕期間的際遇。開幕式當天,在參觀完新落成的美術館之後,賓客們又前往神慈秀明會教祖殿參加開幕音樂會。音樂會後的晚餐是自助餐,在用餐時,我特意向貝聿銘致以問候,並且請他在開幕式請帖上簽名留念。 我期盼上述的這些親身經歷有機緣陸續地撰寫成書,以紀念貝聿銘。《貝聿銘建築探索》也正是出於此目的完成的。

    在《貝聿銘建築十講》尚未出版時,我特邀學弟李瑞鈺建築師撰文,發表在臺灣的《放築塾代志》四月號的雜志上來恭賀貝聿銘的百歲生日。2017 年 10 月,又邀學長黃承令建築師、李瑞鈺建築師與我聯合撰稿,發表在臺灣《建築師》雜志的貝聿銘百歲專輯上,為貝老祝壽。李、黃兩位建築師都曾在貝聿銘建築事務所工作多年,他們以親身感受來撰文,格外具有意義。李瑞鈺所著兩篇文章的配圖由貝考弗及合伙人事務所的埃瑪· 考伯(Emma Cobb)協助提供,在這裡深表感謝。

    2017 年 10 月 12 日與 13 日,哈佛大學設計研究生院舉辦了“重思貝聿銘:百年誕辰研討會”,與會發表論文的美國路易斯維爾大學美術繫亞洲美術史和建築史教授賴德霖是我的故交,於是向他邀約發表該論文的中文稿件。加上曾發表在《放築塾代志》四月號雜志上的兩篇文章與《建 築師》雜志上的三篇文章,共計六篇,彙編成了繁體中文版的《探索貝聿銘》一書。隨後,又增加了在中國香港舉辦的“重思貝聿銘:百年誕辰研討會”上由張晉維發表的論文,彙編成簡體中文版的《貝聿銘建築探索》一書。

    貝聿銘的建築生涯自 1948 年在威奈公司出任建築部門主管開始,於1990 年宣布退休,至 2012 年完成封山之作美秀教堂,其豐功偉業熠熠生輝,有諸多課題可供研究探討。《貝聿銘建築探索》一書為閱讀和探索貝聿銘提供了一個的參考。

    黃健敏


    ^_^:491f0f857c1b507dbb8b60a1002f87ef


    ^_^:dddb92cd7c70950167bdd358ebfddf44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