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刑法總論教科書(第6版)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市場價】
    739-1072
    【優惠價】
    462-670
    【作者】 德烏爾斯·金德霍伊澤爾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1256732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1256732
    商品編碼:1622772883

    品牌:文軒
    出版時間:2015-05-01
    代碼:96

    作者:德烏爾斯·金德霍伊澤爾

        
        
    "
    作  者:德烏爾斯·金德霍伊澤爾 著
    /
    定  價:96
    /
    出 版 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5年05月01日
    /
    頁  數:610
    /
    裝  幀:平裝
    /
    ISBN:9787301256732
    /
    主編推薦
        《刑法總論教科書(第六版)》是中靠前地及臺灣地區地區目前很新的德國刑法教科書譯著,是研究德國刑法學的推薦讀物。初學者閱讀本書可以通觀德國刑法總論全貌,研究者閱讀本書可以加深對德國刑法總論基本問題的理解,破除一些訛誤。
    目錄
    ●中文版前言第一編 刑罰法規 第一章 刑法在法體繫中的位置 第1節 刑法上的衝突 一、 區分 1. 定義 2. 法體繫內的視角 二、 衝突的識別 三、 衝突的裁量 1. 刑事程序 2. 判決和專業鋻定 3. “雙軌制”的法律後果 4. 刑罰 5. 其他處分和措施 第2節 刑法的正當性 一、 刑法上的規範 1. 概念 2. 舉止規範和制裁規範 二、 舉止規範的正當性(法益保護) 三、 制裁規範的正當性(刑罰) 1. 絕對理論 2. 相對理論 3. 綜合理論 第二章 罪刑法定和刑法的適用範圍 第3節 罪刑法定(構成要件之機能) 一、 罪刑法定原則 二、 保障機能和解釋 1. 禁止習慣法 2. 禁止溯及既往 3. 必須具有明確性 4. 類推的禁止和解釋 第4節 《刑法典》的適用範圍 一、 時間效力、行為時和行為地 1. 基本規則及其修正 2. 行為時 3. 行為地 二、 空間效力和屬人效力 1. 國際刑法 2. 效力原則 三、 專業鋻定第二編 犯罪論通論 第5節 犯罪是一種規範違反 一、 科學上的目標 二、 規範違反 1. 概念和犯罪構造 2. 行為操縱和動力操縱(Antriebssteuerung) 三、 行為理論 1. 目的論 2. 社會論和人格論 3. 遵守規範的意志能力 4. 因果論 四、 專業鋻定 第6節 犯罪構造 一、 違法和有罪責的行為 1. 不法和罪責 2. 不法的確定 3. 罪責的確定 4. 兩階層犯罪構造和三階層犯罪構造 二、 客觀處罰條件 三、 人身性的刑罰阻卻事由、刑罰取消事由和刑罰事由 1. 人身性的刑罰阻卻事由和刑罰取消事由 2. 人身性的刑罰事由 四、 程序性條件(特別是刑事告訴) 1. 程序性條件 2. 告訴犯 五、 專業鋻定 第7節 為他人之行為第三編 故意的作為犯 第三章 構成要件論的原理 第8節 犯罪的構成要件之概念和形式 一、 概念和區分 1. 機能和歷史來源 2. 對整體行為的評價性要素(Gesamttatbewertende Merkmale) 3. 構成要件和違法性 4. 概念的進一步應用 二、 構成要件的派生 1. 基本的構成要件及其加重和減輕 2. 範例(Regelbeispiele) 3. 獨立犯(Delikt eigener Art,Delictum sui generis) 三、 犯罪類型 1. 作為犯(Begehungsdelikte) 2. 一般犯(Allgemeindelikte) 3. 結果犯和行為犯(T?tigkeitsdelikte) 4. 實害犯和危險犯 5. 親手犯 6. 持續犯 7. 狀態犯 8. 企行犯(Unternehmensdelikte) 9. 告訴犯 四、 重罪和輕罪 第9節 犯罪的構成要件的內容 一、 犯罪的客觀構成要件和主觀構成要件 1. 概念和機能 2. 行為不法和結果不法 二、 構成要件要素的類型 1. 描述的構成要件要素和規範的構成要件要素 2. 空白要素 三、 既遂、力圖、終了 1. 定義 2. 專業鋻定 第四章 犯罪的客觀構成要件 第10節 結果、行為和因果關繫 一、 因果關繫在刑法上的機能 1. 機能的因果關繫概念 2. 法益保護 3. 結果的概念 4. 時間視角 二、 因果關繫的證明 1. 等值或條件理論 2. 合乎法則的條件說(Lehre von der gesetzmigen Bedingung) 3. 修正的“若無前者,即無後者”公式 三、 具體問題 1. 具體結果和假設的因果流程 2. 等值和非典型的流程 3. 超越性因果流程(berholende Kausalverlufe)和因果流程的中斷 4. 累積的因果關繫 5. 替代的因果關繫(雙重因果關繫) 6. 救助性因果流程的中斷 7. 集體決策 第11節 結果犯中的客觀歸屬 一、 因果關繫與客觀歸屬 二、 客觀歸屬的對像 三、 原因和風險 1. 風險概念 2. 具體的風險和日常的社會舉止 3. 假設的損害流程 4. 風險降低 5. 規範的保護目標 四、 風險管轄(Risikozustndigkeit) 1. 基本原理 2. 自我答責原則 3. 前提條件 4. 危險實現的過程 5. 受禁止的加功 五、 第三者的干預 1. 回溯禁止 2. 後續風險 3. 救助者的場合 六、 專業鋻定 第12節 承諾 一、 概述 1. 概念 2. 犯罪論體繫上的地位 3. 參考 二、 有效性 1. 前提 2. 條件 3. 代理 4. 撤回 5. 意思瑕疵 三、 區分:合意 1. 概念 2. 前提 四、 對外來危險的合意 1. 概念 2. 定性 第五章 犯罪的主觀構成要件 第13節 故意 一、 概論 1. 故意的要素 2. 犯罪論體繫中的位置 二、 故意歸屬的時點和對像 1. 時點 2. 對像 第14節 故意的種類 一、 蓄意和直接故意 1. 蓄意 2. 直接故意 二、 間接故意 1. 基本原理 2. 各種觀點的情況 3. 結論和定義 三、 若干故意的結合和概括故意 1. 累積故意和擇一故意(Dolus cumulativus und alternativus) 2. 概括故意(Dolus generalis) 第六章 違法性 第15節 基本原理 一、 概論 1. 概念 2. 證立和效力範圍 3. 專業鋻定 二、 容許的構成要件 三、 若干重要的正當化事由 1. 基本原則 2. 概況 第16節 緊急防衛 一、 概論 1. 概念 2. 前提條件和專業鋻定的框架 二、 緊急防衛的情形 1. 攻擊 2. 對像 3. 現時性 4. 違法性 三、 緊急防衛的行為 1. 防衛 2. 必要性 3. 需要性 四、 主觀的正當化 五、 對成立緊急防衛的 1. 具體情況 2. 輕微攻擊 3. 明顯失衡 4. 無罪責的人的攻擊 5. 保證人地位之間的攻擊 6. 挑起的或者其他負有責任的緊急防衛情形 第17節 正當化的緊急避險 一、 概念和種類 1. 概念 2. 各種緊急避險 3. 正當化的緊急避險和免除罪責的緊急避險 二、 正當化的緊急避險(第34條) 1. 概述 2. 緊急避險的情形 3. 緊急避險的行為 4. 主觀的正當化 5. 專業鋻定的框架 三、 民法上的侵犯性緊急避險(《民法典》第94條) 四、 防衛性的緊急避險(《民法典》第228條、《刑法典》第34條) 1. 概念和前提條件 2. 法律原理 3. 專業鋻定的框架 第18節 正當化的義務衝突 一、 概述 二、 前提條件 三、 義務侵害 第19節 推定承諾 一、 概述 二、 適用領域 1. 前提條件 2. 具體的類型 3. 推定的意思的查明 三、 與假設承諾的區分 第20節 其他正當化事由 一、 臨時逮捕(《刑事訴訟法》第127條第1款) 1. 行為 2. 現行犯罪 3. 逮捕手段 4. 主觀的正當化 二、 民法上的自力救濟 1. 《民法典》第229條、第23條 2. 其他自力救濟規則 三、 寄送未預訂過的給付(Leistungen)(《民法典》第241條a) 四、 責打權和教育權 1. 教育照料權 2. 學校教育和職業教育 第七章 罪責 第21節 基本原理 一、 罪責原則 二、 罪責概念 1. 形式意義的罪責 2. 實質意義的罪責 三、 罪責構成要件 四、 期待不可能性和超法規緊急避險 1. 符合規範之行為的期待不可能性 2. 超法規緊急避險(bergesetzlicher Notstand) 3. 宗教信仰上的良知衝突(Religise Gewissenskonflikte) 第22節 罪責能力 一、 概述 二、 第2條中的無罪責能力 1. 從兩個階層進行要素的確認(Merkmalsanordnung) 2. 恍惚狀態(Rauschzustnde) 三、 四、 適用 第23節 原因自由行為 一、 概述 1. 基本原理 2. 同時原則(Koinzidenzprinzip) 二、 例外模式 1. 論證 2. 異議 三、 構成要件模式 1. 論證 2. 異議 四、 結論 1. 違憲性? 2. 區別對待的思路 3. 依靠第323條a 五、 專業鋻定 1. 構造的問題 2. 專業鋻定的框架 六、 過失犯中的“原因自由行為” 第24節 免除罪責的緊急避險 一、 概述 二、 前提條件 1. 緊急避險的情形 2. 緊急避險的行為 3. 救濟的意思 4. 沒有期待可能性 三、 適用 第25節 防衛過當 一、 概述 二、 質的緊急防衛過當(Der intensive Notwehrexzess) 三、 量的防衛過當(Der extensive Notwehrexzess) 四、 行為的主觀方面 五、 誤想防衛過當 六、 適用 第八章 錯誤論 第26節 基本原理 一、 概述 1. 錯誤的各種形式 2. 認識錯誤的對像 3. 認識錯誤的法律後果 二、 對其他可罰性條件的認識錯誤 三、 圖解 四、 專業鋻定 第27節 構成要件錯誤 一、 法律規定 1. 第16條第1款 2. 第16條第2款 二、 認識錯誤的對像 1. 行為情狀的概念 2. 和涵攝錯誤的區分 3. 規範的行為情狀 4. 構成要件選擇要素(Tatbestandsalternativen) 5. 專業鋻定中的構成要件錯誤和禁止錯誤 三、 個別的問題 1. 針對人或者客體的認識錯誤 2. 針對因果流程的認識錯誤 3. 針對既遂時點的認識錯誤 4. 打擊錯誤 5. 針對“原因自由行為”的認識錯誤 第28節 禁止錯誤和針對免除罪責事由的認識錯誤 一、 禁止錯誤 1. 罪責說和故意說 2. 不法意識 二、 禁止錯誤的可避免性 三、 針對免除罪責事由的認識錯誤 第29節 針對正當化前提條件的認識錯誤 一、 各種認識錯誤 二、 沒有認識到正當化情形 三、 容許構成要件錯誤 1. 概念 2. 犯罪論體繫上的地位 3. 結論 4. 專業鋻定 5. 針對規範性容許構成要件要素的特征的認識錯誤 第九章 力圖 第30節 基本原理 一、 概述 1. 概念 2. 專業鋻定的框架 3. 應罰性 二、 力圖的形式 1. 能犯力圖和不能犯力圖 2. 結果加重犯中的力圖 3. 過失的力圖 三、 力圖和幻想犯 1. 區分 2. 規範性構成要件要素 3. 身份犯 第31節 預備和力圖 一、 概述 二、 行為決意 1. 概念 2. 無條件 3. 故意的形式 三、 直接著手 1. 前提條件 2. 區分 四、 “原因自由行為”中力圖的開始 1. 例外模式 2. 構成要件模式 第32節 力圖中的中止 一、 概述 1. 基本原理 2. 規範的目標 3. 主動悔罪 二、 與中止有關的諸種力圖 1. 失敗的力圖 2. 未終了和已終了的力圖 3. 概覽 三、 未終了的力圖中的中止 1. 關於未終了的力圖 2. 行為的放棄 3. 自願性 四、 已終了的力圖中的中止 1. 已終了和未失敗的力圖 2. 阻止既遂 3. 個別動作說 五、 認真努力情形下的中止 六、 數個參加者時的中止 1. 各種情況 2. 前提條件 七、 具體的問題 1. 客觀上不可歸屬的結果中的中止 2. 力圖的加重中的中止 3. 結果加重犯 4. 企行犯第四編 過失的作為犯 第33節 過失 一、 概述 1. 可罰性 2. 過失責任的機能 3. 概念和歷史演變 二、 過失行為的要素 1. 概覽 2. 劃分 三、 兩階層的過失模式 1. 構成要件要素 2. 合乎謹慎的可預見性 3. 合乎謹慎的可避免性 4. 容許的風險和信賴原則 5. 容許的風險性替代舉止 6. 過失的主觀行為要素 四、 一階層的過失模式 1. 對兩階層模式的批評 2. 個別的可避免性 五、 違法性 六、 罪責 1. 期待可能性 2. 罪責的一般要求 3. 防衛過當 七、 過失的形式 1. 有認識和沒有認識的過失 2. 輕率(Leichfertigkeit) 八、 專業鋻定:過失犯的構造 1. 兩階層的過失模式 2. 一階層的過失模式 第34節 故意—過失結合體 一、 概述 1. 各種形式 2. 具體的危險 二、 結果加重犯 1. 問題 2. 解釋 3. 參加 三、 專業鋻定的構造第五編 不作為犯 第35節 基本原理 一、 純正不作為犯和不純正不作為犯 二、 作為和不作為的區分 1. 作為和不作為的關繫 2. 具體問題 第36節 不純正的不作為犯 一、 概述 1. 等價性 2. 犯罪構造(概覽) 二、 犯罪要素 1. 結果的發生 2. 不作為 3. 因果關繫 4. 保證人地位 5. 客觀歸屬 6. 故意和認識錯誤 7. 過失 8. 罪責 三、 力圖和中止 1. 力圖的開始 2. 中止 四、 保證人地位的成立 1. 義務基礎 2. 基於風險支配的監督者保證人地位 3. 基於制度照料的保護者保證人地位 第37節 純正的不作為犯 一、 概述 二、 犯罪要素 1. 客觀的構成要件 2. 其他犯罪要素第六編 參加 第38節 基本原理 一、 概述 1. 概念 2. 參與的可罰根據 二、 從屬性 1. 參加的罪責獨立性 2. 參與的從屬性 3. 從屬性的松動 三、 正犯和參與的區分 1. 概覽 2. 主觀說 3. 實質客觀說 4. 在場(在行為地) 5. 身份犯和親手犯 6. 證明問題 四、 過失的參加 1. 對故意行為的過失參加 2. 故意地參加過失的行為 3. 對過失行為的過失參加 五、 不作為犯的參加 1. 主動參與不作為犯 2. 不作為式的參加 第39節 單獨正犯 一、 概念 1. 直接正犯 2. 間接正犯 3. 同時正犯 二、 間接正犯 1. 歸屬原則 2. 行為媒介的過限(Exzess) 3. 專業鋻定 三、 間接正犯的若干重要類型(Fallgruppen) 1. 構成要件階層上的欠缺 2. 正當化階層的欠缺 3. 罪責階層的欠缺 4. 組織性的權力機器 5. 不作為 6. 自傷 四、 間接正犯的力圖的開始 1. 基本原理 2. 設置圈套 五、 認識錯誤的問題 1. 針對犯罪行為支配的認識錯誤 2. 實際執行者針對客體發生認識錯誤 第40節 共同正犯 一、 概述 1. 概念 2. 歸屬原則 二、 前提條件 1. 共同地實施行為 2. 共同的行為決意 3. 身份要素 4. 承繼的共同正犯 三、 力圖的開始 1. 基本原理 2. 誤想共同正犯 四、 過限和認識錯誤 1. 共同正犯的過限 2. 針對客體的認識錯誤 3. 針對跟蹤者的認識錯誤 五、 適用 第41節 教唆 一、 前提條件 二、 主行為 三、 確定 1. 定義 2. 針對已經形成的行為決意的教唆 3. 教唆的時間點 4. 不作為式的教唆 5. 接收者 四、 教唆故意 五、 認識錯誤問題 1. 教唆侵害自己的利益 2. 主行為人發生客體混淆 第42節 幫助 一、 前提條件 二、 提供幫助 1. 幫助的形式 2. 因果關繫 3. 日常行為 4. 不作為式的幫助和對不作為的幫助 5. 承繼的幫助 三、 幫助故意 四、 與教唆的關繫 第43節 參加的力圖 一、 概述 二、 教唆的力圖(第3條第1款) 1. 力圖 2. 主行為的重罪性質 3. 故意 三、 可罰的預備(第3條第2款) 1. 概覽 2. 自願聲明 3. 接受請求 4. 約定 四、 與既遂犯罪的關繫 五、 參加的力圖中的中止(第31條) 1. 概覽 2. 與第24條的關繫第七編 競合 第44節 基本原理 一、 概述 1. 問題的提出 2. 審查順序 3. 概覽 二、 概念 第45節 行為單數 一、 概覽 二、 “自然”意義上的行為 三、 自然的行為單數 1. 前提條件 2. 反復的自然行為單數和逐漸的自然行為單數 四、 構成要件上的行為單數 五、 連續行為 第46節 法規競合 一、 概述 1. 概念和形式 2. 被排除適用的法規的相關性 二、 特別關繫 三、 補充關繫 四、 吸收關繫 1. 區分 2. 在不純正的一罪的情況下 3. 在不純正的數罪的情況下 4. 不可罰的伴隨行為(Begleittat) 五、 專業鋻定 第47節 一罪和數罪 一、 成立一罪的基本原理 1. 概念 2. 刑罰幅度的確定 3. 機能 二、 成立一罪的前提條件 1. 概覽 2. 由相同或部分相同的數個行為而成立一罪 3. 夾結作用而形成的一罪 4. 基於自然的行為單數而成立一罪 5. 不作為時的一罪 6. 參與時的一罪 三、 數罪 1. 前提條件 2. 總和刑的構成原則 第48節 疑罪從無、選擇確定和後置確定 一、 “疑罪從無”的原則 1. 概念和適用領域 2. 專業鋻定 二、 選擇確定 1. 判決時的情況 2. 同種的選擇確定 3. 異種的選擇確定 三、 後置確定和前置確定 1. 後置確定( tpendenz) 2. 前置確定(Praependenz) 定 義 關鍵詞索引 刑法知識的傳授和翻譯(譯者跋)
    內容簡介
        法律科學是一門規範科學。刑法上的規範分為舉止規範和制裁規範。舉止規範的目的在於保護生命、身體、財產等各種法益,制裁規範則旨在維護舉止規範的效力。當舉止規範被違反時,當事人具有相應的行為能力而未為舉止規範所要求的行為,成立刑法上的不法;當事人能夠形成避免違反舉止規範的相應動機,而卻沒有形成,則有罪責。    金德霍伊澤爾教授以規範理論為基礎,對刑法在法律體繫中的位置、犯罪的一般學說以及構成要件、違法性、罪責、錯誤、力圖、過失犯、不作為犯、參加、競合等犯罪論各基本領域進行了深入、平實、簡易、全新的闡述。    德國刑法是世界刑法領域很好重要的一部分,其刑法制度為很多國家所借鋻。《刑法總論教科書(第六版)》由當代德國有名學者金德霍伊澤爾撰寫,是一本以傳授德國刑法等
    作者簡介
    德烏爾斯·金德霍伊澤爾 著
        (德)烏爾斯·金德霍伊澤爾,德國波恩大學刑法學教授,當代德國有名公法學者。著述頗豐,本書是他的代表作。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