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醫學發明/中醫古籍名家點評叢書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市場價】
    276-400
    【優惠價】
    173-250
    【作者】 李杲吳少禎史大卓 
    【出版社】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ISBN】9787521417128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ISBN:9787521417128
    版次:1

    商品編碼:12902442
    品牌: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包裝:平裝

    叢書名:中醫古籍名家點評叢書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20-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12
    字數:114000

    正文語種:中文
    作者:李杲,吳少禎,史大卓<點評>


        
        
    "

    產品特色

    內容簡介

    《醫學發明》初名醫李杲所著,由其弟子羅謙甫整理刊行,共9卷。該書在《脾胃論》提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基礎上,進一步闡發了李氏脾胃學說的內涵。全書以醫論形式為主,間雜部分方論。由於歷史原因,原書缺漏甚多,給後世學習該書帶來困難。本次整理,點評專家根據《古今醫統正脈全書》節錄之9卷本,結合殘卷本,參考李東垣其他著述,進行補充、校注,使之趨於完整。新增了“點評”,是點評專家結合自身臨床體會,對《醫學發明》原文詳析醫理,闡明幽微,以達原書要義,對廣大臨床中醫師和中醫愛好者深入理解李氏脾胃學說,並應用於臨床,甚有參考價值。文前增加了“全書點評”,對《醫學發明》的成書背景、內容特點、主要學術思想、學習要點等給予歸納和總結,使讀者對該書有一個整體的了解和把握。書末附有“方名索引”,方便讀者查閱。《醫學發明/中醫古籍名家點評叢書》是中醫藥院校師生和臨床中醫師學習《醫學發明》的案頭參考書,也可供中醫藥愛好者參閱。

    作者簡介

    史大卓,男,1960年3月生,山東渮澤人。現任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副院長、西苑醫院心血管病中心常務副主任,九三學社第十四屆中央委員會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專家,全國政協委員。1993男7月畢業於中國中醫科學院。獲博士學位。長期致力於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的臨床和基礎研究工作。先後2次在美國哈佛醫學院麻省總醫院心血管病中心訪問學習。

    內頁插圖

    目錄

    全書點評
    序一
    序二
    序三
    卷一
    醫學之源
    十二經並胃氣流注論《針經·營氣第十六》
    六部所主十二經脈之圖《至真要大論》
    經脈流行逆順《針經·逆順肥瘦第三十八》
    病有逆從治有反正論《至真要大論》
    手足經上下同法論
    六經禁忌仲景
    辨傷寒隻傳足經不傳手經
    三焦統論《三十一難》
    三焦病《針經·邪氣髒腑病形第四》
    膈咽不通並四時換氣用藥法同上

    卷二
    本草十劑

    卷三
    中風同墮墜論《針經·賊風第五十八》
    衛氣留於腹中畜積不行《針經·衛氣失常第五十九》

    卷四
    濁氣在上則生□(特殊字體)脹《陰陽應像大論》
    嘔咳氣喘《陽明脈解》

    卷五
    飲食勞倦論《調經論》
    四時用藥加減法
    滑脈生□(特殊字體)疝《四時刺逆從論》

    卷六
    下之則脹已汗之則瘡已《五常政大論》
    太陰所至為蓄正紀大論》
    諸脈按之無力所生病證
    諸脹腹大皆屬於熱《至真要大論》
    諸嘔吐酸皆屬於熱《至真要大論》
    諸痿喘嘔皆屬於上《至真要大論》

    卷七
    小便不利有氣血之異《三難》
    損其腎者益其精《十四難》
    脈辨當吐不吐者死《十四難》
    兩腎有水火之異《三十六難》
    七衝門《四十四難》

    卷八
    腳氣總論

    卷九
    中風有三
    病分晝夜氣血衰旺論
    身熱有五不同論
    脾肺受寒痰嗽用藥法
    面色白而不澤
    五邪相干謂賊實微虛正也
    淹疾瘧病
    治病必須求責
    方名索引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醫學發明/中醫古籍名家點評叢書》:
    通,可以去滯,通草、防己之屬是也。防己大苦寒,能瀉血中大熱之滯也,亦能瀉大便。與大黃氣味同者,皆可瀉血滯,豈止防己而已。通草甘淡,能助西方秋氣下降③,利小便,專瀉氣滯也。小便氣化,若熱絕津液之源於肺經,源絕則寒水斷流,故膀胱受濕熱,津液癃閉、約縮,小便不通,宜以此治之。其脈右寸洪緩而數,左尺亦然,其證胸中煩熱,口燥舌干,咽嗌④亦干,大渴引飲,小便淋瀝或閉塞不通,脛酸腳熱,此通草主之。凡與通草同者,茯苓、澤瀉、燈草、豬苓、琥珀、瞿麥、車前子之類,皆可以滲洩利其滯也。此雖洩氣滯小便不利,於肺中有所未盡爾。
    予昔寓長安,有王善夫病小便不通,漸成中滿,腹大堅硬如石,壅塞之極,腳腿堅脹,破裂出黃水,雙睛凸出,晝夜不得眠,飲食不下,痛苦不可名狀。其親戚輩求治,病人始病不渴,近添嘔噦,所服治中滿、利小便之藥甚多。細思《素問》雲:無陽者,陰無以生,無陰者,陽無以化。膀胱,津液之府,氣化乃能出矣。此病小便癃閉,是無陰,陽氣不化者也。凡利小便之藥,皆淡味滲洩為陽,止是氣藥,謂稟⑤西方燥金之化,自天降地,是陽中之陰,非北方寒水,陰中之陰所化者也。此蓋奉養太過,膏粱積熱,損北方之陰,腎水不足。膀胱,腎之室,久而干涸,小便不化,火又逆上而為嘔噦,非膈上所生也,獨為關,非格①病也。潔古曰:熱在下焦,填塞不便②,是治關格之法。今病者,內關外格之證悉具,死在旦夕,但治下焦乃可愈。遂處以稟北方之寒水所化,大苦寒氣味者黃柏~知母各二兩,酒洗之,以肉桂為之引用③,所謂寒因熱用④者也。同為極細末,煎熟水⑤為丸,如桐子大,焙干,空腹令以沸湯下二百丸。少時來報,藥服須臾,如刀刺前陰火燒之痛,溺如瀑泉湧出,臥具盡濕,床下成流,顧盼之間,腫脹消散,故因記之。或曰:防己之性若何?曰:防己大苦寒,能洩血中之濕熱,通血中之滯塞,補陰瀉陽,助秋鼕瀉春夏藥也。比之於人,則險而健者也。險健之小人,幸災樂禍,遇風塵之警,則首為亂階⑥。然而見善亦喜,逢惡亦怒,如善用之,亦可以敵兇暴之人,保險固之地。此瞑眩⑦之藥,聖人有所存而不廢耳。大抵聞其臭則可惡,下咽則令人身心為之煩亂,飲食為之減少。至於十二經有濕熱,壅塞不通,及治下疰⑧腳氣,除膀胱積熱,而庇其基本,非此藥不可。真行經之仙藥,無可代之者。復有不可用者數事:若遇飲食勞倦,陰虛生氣、谷氣已虧之病,以防己洩大便則重亡其血,此不可用一也;如人大渴引飲,是熱在上焦肺經氣分,宜淡滲之,此不可用二也;若人久病,津液不行,上焦虛渴,宜補以人參、葛根之甘溫,用苦寒之劑則速危,此不可用三也。若下焦有濕熱,流入十二經,致二陰不通,然後可審而用之耳。
    補,可以去弱,人參、羊肉之屬是也。夫人參之甘溫,能補氣之虛,羊肉之甘熱,能補血之虛。羊肉,有形之物也,能補有形肌肉之氣。凡氣味與人參、羊肉同者,皆可以補之,故雲屬也。人參補氣,羊肉補形。形氣者,有無之像也。以大言之,具天地兩儀者也,以小言之,則人之陰陽氣血也。以之養生,則莫重於斯。以天地物類論之,則形者,坤土也,人之脾胃也,乃生長萬物也。地欲靜,靜則萬物一正之土①,亙古不遷者也。耕種之土,乃五行運用者也。動之有時,春耕是也。若鼕時動之,令天氣閉藏者洩,地氣凝聚者散,精氣竭絕,萬化不安。亦如人之勞役形體,則大病生焉。故曰:不妄作勞則明。當靜之時,若勞役妄作,則百脈爭張,血脈沸騰,精氣竭絕,則九竅閉塞,衛氣散解。夫以人參、甘草之類治其已病,曷若救其未病,為撥本塞源②之計哉。
    《內經》雲:志閑少欲,飲食有節,起居有常,減其思慮,省語養氣,庶幾③於道,何病之有。如或不慎,病形已彰④,若能調其脾胃,使榮氣旺,清氣上升,則四髒各得其所。以氣論之,天地人三焦之氣各異。損其脾者,益其氣。損其脾胃,調其飲食,適其寒溫。黃芪之甘溫,能補皮毛之氣;人參之甘溫,能補肺之氣;甘草之甘溫,能補脾胃之中經營⑤之氣。肺主諸氣,氣旺則精自生,形自盛,血氣以平。故曰:陽生則陰長,此之謂也。血不自生,須得生陽氣之藥,血自旺矣,是陽主生也。若陰虛單補血,血無由而生,無陽故也。仲景以人參為補血藥,其以此歟。乃補氣、補血之大略也。
    ……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中醫藥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中醫藥古籍中蘊藏著歷代名家的思維智慧與實踐經驗。溫故而知新,熟讀精研中醫古籍是當代中醫繼承、創新的基石。新中國成立以來,中醫界對古籍整理工作十分重視,因此在經典、重點中醫古籍的校勘注釋,常用、實用中醫古籍的遴選、整理等方面,成果斐然。這些工作在幫助讀者精選版本、校準文字、讀懂原文方面發揮了良好的作用。
    習總書記指示,要“切實把中醫藥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從而對弘揚中醫藥學、更進一步繼承利用好中醫藥古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我們策劃組織了《中醫古籍名家點評叢書》,試圖在前人整理工作的基礎上,通過名家點評的方式,更進一步凸顯中醫古代要籍的學術精華,為現代中醫藥的發展提供借鋻。
    本叢書遴選歷代名醫名著百餘種,分批出版。所收醫藥書多為傳世、實用,且在校勘整理方面已比較成熟的中醫古籍。其中包括常用經典著作、歷代各科名著,以及古今臨證、案頭常備的中醫讀物。本叢書致力於將現有相關的最新研究成果集於一體,使之具備版本精良、校勘細致、內容實用、點評精深的特點。
    參與點評的學者,多為對所點評古籍研究有素的專家。他們學驗俱豐,或精於臨床,或文獻功底深厚,均熟諳該古籍所涉學術領域的整體狀況,又對其書內容精要揣摩日久,多有心得。本叢書的“點評”,並非單一的內容提要、詞語注釋、串講闡發,一而是抓住書中的主旨精論、蘊含深義、疑惑謬誤之處,予以點撥評議,或考證比勘,溯源尋流。由於點評學者各有專擅,因此點評的形式風格也或有不同。但其共同之點是有益於讀者掌握、鋻識所論醫籍或名家的學術精華,領會臨床運用關鍵點,解疑破惑,舉一反三,啟迪後人,不斷創新。
    我們對中醫藥古籍點評工作還在不斷探索之中,本叢書可能會有諸多不足之處,亟盼中醫各科專家及廣大讀者給予批評指正。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