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中國大歷史:隋唐五代史(套裝上、下冊)(第2版)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市場價】
4030-5840
【優惠價】
2519-3650
【作者】 呂思勉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68253888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68253888
版次:2

商品編碼:12348272
品牌: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包裝:平裝

叢書名:中國大歷史
開本:32開
出版時間:2018-05-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1376
套裝數量:2

字數:1060000
作者:呂思勉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國人缺乏的不是歷史知識,而是歷史觀點,明確以大歷史觀為重的史學著作;

與陳寅恪、錢穆、陳垣並稱“現代史學四大家”,呂思勉畢生功力所在,四大斷代史之一;

黃仁宇、易中天承其衣缽,高校學生歷史必讀教材;

從始至終,充斥著各種讀史法門、史學觀點,索隱鉤沉,縱橫開闔,史料充足,然後鞭闢入裡,一針見血,又極喜翻案,閱讀之下,或者豁然開朗,或者瞠目結舌。每一小節,都足以成就一篇重大論文。


內容簡介

本書是現代史學四大家之一呂思勉先生所著四部斷代史的第四部,為其畢生學術功力真正之所在,備受史學界所推崇,是研究隋唐五代史的最基本參考書之一。本書分前後兩部分,上半部敘述政治歷史的變革,包括王朝的興衰,各種重大歷史事件的前因後果,各個時代的政治設施及其成敗得失,以及王朝與周邊少數民族及鄰國的關繫等;下半部對該時代的社會文化作了全面而繫統的敘述,實際上是一部廣義的社會文化史,涉及社會組織、社會等級、農工商業、衣食住行、人民生計、政治制度、學術宗教等方面。先生遜言:“論古史材料,古史年代,中國世族起源及西遷,古代疆域,宦學制度,自謂甚佳。”

本書充分體現了呂思勉的歷史研究方法,從始至終,充斥著各種讀史法門、史學觀點,索隱鉤沉,縱橫開闔,史料充足,然後鞭闢入裡,一針見血,又極喜翻案,閱讀之下,或者豁然開朗,或者瞠目結舌。每一小節,都足以成就一篇重大論文。民國期間,就被列為齊魯大學國學院的專著彙編,之後更成為全國高校的歷史必讀教材。


作者簡介

呂思勉(1884—1957)

現代史學四大家之一。字誠之,江蘇常州人,15 歲入縣學,21 歲自學古史典籍;早年執教於常州學堂,負笈從學的就有後來成為文史大家的錢任、黃永年等;後任教於上海光華大學、華東師範大學。

呂思勉讀書廣博,治學嚴謹,通貫各時代,周贍各領域,蔚為一代史學宗師,代表著作有《先秦史》《秦漢史》《兩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斷代四史,及《白話本國史》《呂著中國通史》《呂思勉讀史札記》《中國民族史》《中國制度史》《文字學四種》等。


精彩書評

常州府中學堂諸師長尤為餘畢生難忘者,有呂思勉誠之師。

——錢穆

錢穆的頭腦太迂腐,迂腐得自成一家,這種現像,並無師承,因為錢穆的老師呂思勉卻前進得多。老師前進、學生落伍,這真是怪事!

——李敖

論方面廣闊,述作宏富,且能深入為文者,我常推重呂思勉誠之先生、陳垣援庵先生、陳寅恪先生與錢穆賓四先生為前輩史學四大家。

——嚴耕望

(呂思勉)先生之於書幾無所不讀,雖以史學名家而兼通經、子、集三部,述作累數百萬言,淹博而多所創獲者,吾未聞有第二人。

——譚其驤

一位文史底蘊深厚、服膺顧炎武治學精神而又深受西方近代史觀影響的史學大師。

———劉學照


目錄

第一章?總?論 1

第二章?隋室興亡 6

第一節?文帝內治 6

第二節?文帝外攘 14

第三節?煬帝奪宗 26

第四節?煬帝荒淫 32

第五節?煬帝事四夷 39

第六節?隋末之亂(上) 51

第七節?隋末之亂(下) 64

第三章?唐之初盛 76

第一節?高祖、太宗之治 76

第二節?唐初武功(一) 86

第三節?唐初武功(二) 95

第四節?唐初武功(三) 100

第五節?唐初武功(四) 106

第六節?唐初武功(五) 111

第七節?唐初武功(六) 120

第四章?武、韋之亂 130

第一節?高宗之立 130

第二節?武後得政代唐 136

第三節?武後政治 144

第四節?高宗、武後時外患 152

第五節?中宗復位 163

第六節?韋後亂政 168

第七節?玄宗之立 174

第五、天寶治亂 179

第一節?玄宗政治 179

第二節?開、天邊事(一) 190

第三節?開、天邊事(二) 197

第四節?開、天邊事(三) 201

第五節?開、天邊事(四) 205

第六節?開、天邊事(五) 211

第七節?安史之亂(上) 216

第八節?安史之亂(下) 225

第六章?安史亂後形勢 237

第一節?代宗之立 237

第二節?吐蕃、回紇之患 242

第三節?藩鎮及內亂 253

第四節?代宗政治 265

第七章?德宗事跡 276

第一節?德宗初政 276

第二節?東方藩鎮之變 284

第三節?涇師之變 289

第四後藩鎮起伏 297

第五後邊患 308

第六朝局 321


第八章?順、憲、穆、敬四朝事跡 335

第一節?順宗謀誅宦官 335

第二節?憲宗時藩鎮叛服 341

第和朝局 351

第四節?穆宗時藩鎮叛服 361

第五節?穆、敬荒淫 372

第九章?文、武、宣三朝事跡 385

第一節?甘露之變 385

第二節?武、宣朝局 400

第三節?文、武、宣三朝藩鎮叛服 412

第四節?回紇之亡 426

第五節?吐蕃衰亂 437

第十章?唐室亂亡(上) 449

第一節?懿、僖荒淫 449

第二節?中葉後南蠻之患 457

第三節?懿、僖時之內亂(上) 470

第四節?懿、僖時之內亂(中) 475

第五節?懿、僖時之內亂(下) 479

第六節?僖宗再播遷 493

第十一章?唐室亂亡(下) 497

第一節?昭宗征河東 497

第二節?河東與邠、岐、華之爭 506

第三節?岐、汴之爭 516

第四節?梁太祖代唐 525

第五節?唐末割據(上) 534

第六節?唐末割據(下) 546


第十二章?五代十國始末(上) 555

第一節?梁、唐盛衰 555

第二節?梁室之亡 559

第三節?後唐莊宗亂政 573

第四節?唐滅前蜀 578

第五節?後唐莊宗之亡 583

第六節?後唐明宗時內外形勢 594

第七節?從榮、從厚敗亡 606

第十三章?五代十國始末(中) 613

第一節?唐、晉興亡 613

第二節?晉高祖時內外形勢 622

第三節?石晉之亡 630

第四節?契丹北去 640

第十四章?五代十國始末(下) 652

第一節?郭威代漢 652

第二節?南方諸國形勢(上) 659

第三節?南方諸國形勢(中) 664

第四節?南方諸國形勢(下) 674

第五節?周世宗征伐 679

第六節?宋平定海內 688

第十五章?唐中葉後四裔情形 697

第一節?東北諸國 697

第二節?南方諸國 702

第三節?西北諸國 709

第十六章?隋唐五代社會組織 727

第一節?婚?制 727

第二節?族?制 740

第三節?人?口 748

第四節?人民移徙 756

第五節?風?俗 761

第十七章?隋唐五代社會等級 773

第一節?門?閥 773

第二節?豪強、遊俠 783

第三節?奴?婢 786

第十八章?隋唐五代人民生計 803

第一節?物價、工資、貲產 803

第二節?地?權 821

第三節?侈靡之俗 831

第四節?官私振貸 845

第十九章?隋唐五代時實業 854

第一節?農?業 854

第二節?工?業 866

第三節?商?業 871

第四節?錢?幣(上) 884

第五節?錢?幣(下) 903

第二十章?隋唐五代人民生活 916

第一節?飲?食 916

第二節?食儲、漕運、籴糶 924

第三節?服?飾 943

第四節?宮?室 951

第五節?葬?埋 969

第六節?交?通 984

第二十一章?隋唐五代政治制度 1011

第一節?政?體 1011

第二節?封?建 1018

第三節?官?制(上) 1027

第四節?官?制(下) 1046

第五節?選?舉(上) 1066

第六節?選?舉(下) 1097

第七節?賦?稅(上) 1126

第八節?賦?稅(下) 1142

第九節?兵?制 1164

第十節?刑?制 1194

第二十二章?隋唐五代學術 1220

第一節?學?校 1220

第二節?文?字 1237

第三節?儒、玄、佛思想轉移 1251

第四節?史?學 1263

第五節?文學美術 1288

第六節?自然科學 1304

第七節?經?籍 1319

第二十三章?隋唐五代宗教 1330

第一節?諸教情狀 1330

第二節?限制宗教政令 1341

第三節?雜迷信 1351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第一節?文帝內治


隋文帝何如主也?曰:賢主也。綜帝生平,惟用刑失之嚴酷;其勤政愛民,則實出天性,儉德尤古今所無,故其時國計之富亦冠絕古今焉。其於四夷,則志在攘斥之以安民,而不欲致其朝貢以自誇功德。既非如漢文、景之苟安詒患,亦非如漢武帝、唐太宗之勞民逞欲。雖無赫赫之功,求其志,實交鄰待敵之正道也。

帝平陳之明年,江南復亂,遍今浙東西、皖南、閩、贛之地,遣楊素討平之。事見《素傳》。又《陸知命傳》:晉王廣時鎮江都,召令諷諭反者,知命說下十七城,得其渠帥三百餘人;亦可見亂事蔓延之廣也。江都,隋郡,今江蘇江都縣。《通鋻》述致亂之原曰:“自東晉以來,刑法疏緩,世族陵駕寒門。平陳之後,牧民者盡更變之。蘇威復作《五教》,使民無長幼悉誦之。士民嗟怨。民間復訛言隋欲盡徙之入關,遠近驚駭。”蓋南北隔絕既久,民情不免猜疑,喪其利權者,乃從而鼓動之也。此等變亂,究非民欲,故不旋踵而冰消瓦解矣。

偃武修文之治,文帝蓋深有意焉。《本紀》:開皇三年正月,禁長刀大矟。九年(589年)平陳之後,詔禁衛九重之餘,鎮守四方之外,戎旅軍器,皆宜停罷。武力之子,俱可學文。人間甲仗,悉皆除毀。十年五月,詔曰:“魏末喪亂,寓縣瓜分。兵士軍人,權置坊府。南征北伐,居處無定。家無完堵,地罕苞桑。恆為流寓之人,竟無鄉裡之號。朕甚愍之。凡是軍人,可悉屬州縣,墾田籍帳,一與民同。軍府統領,宜依舊式。罷山東、河南及北方緣邊之地新置軍府。”十五年二月,收天下兵器,敢有私造者斬之;關中緣邊,不在其例。十八年正月,詔曰:“吳、越之人,往承敝俗,所在之處,私造大船,因相聚結,致有侵害。其江南諸州,人間有船長三丈已上,悉括入官。”此承久亂之後,不得不然,固不得訾其欲弱天下之民,以保一家之業也。《煬帝紀》:大業五年正月,制民間鐵叉搭鉤刃之類,皆禁絕之。猶沿此策。

楊氏先世,久居武川,當亦漸於胡俗。然南北朝末,世運已更,雖宇文氏猶思變革,而況於帝乎?帝在受禪之先,即令已前賜姓,皆復其舊。既受禪,又易周氏官儀,依漢、魏之舊。皆見《本紀》。時詔議服色。攝太常卿裴正奏言:“後魏已來,制度咸闕。天興之歲,草創繕修。所造車服,多參胡制。周氏因襲,將為故事。大像承統,咸取用之。輿輦衣冠,甚多迂怪。周宣帝變胡服,見《兩晉南北朝史》第十五章第一節,據此,則仍非純乎漢儀也。今皇隋革命,憲章前代。其魏、周輦輅不合制者,已敕有司,盡令除廢。然衣冠禮器,尚且兼行。既越典章,須革其謬。”《禮儀志》。開皇二年(582年),顏之推上言:“今太常雅樂,並用胡聲。請馮梁國舊章,考尋古典。”高祖不從,曰:“梁樂亡國之音,奈何遣我用邪?”俄而鄭譯奏請修正。於是詔太常卿牛弘、國子祭酒辛彥之、國子博士何妥等議正樂。九年,平陳,獲宋、齊舊器,詔於太常置清商署以管之。牛弘奏曰:“前克荊州,得梁家雅曲。今平蔣州,隋平陳置於石頭城。又得陳氏正樂。請修緝之,以備雅樂。其後魏洛陽之曲,《魏史》雲:太武平赫連昌所得,更無明證。後周所用,皆是新造,雜有邊裔之聲。戎音亂華,皆不可用。請悉停之。”制曰:“制禮作樂,聖人之事。功成化洽,方可議之,宇內初平,我則未暇。”晉王廣又表請,帝乃許之。十四年三月,樂定。詔並令施用,見行者皆停之。《音樂志》。

帝頗能勤政。《本紀》言其“每旦聽朝,日昃忘倦。乘輿四出,路逢上表者,則駐馬親自臨問。或潛遣行人,采聽風俗。吏治得失,人間疾苦,無不留意。嘗遇關中饑,遣左右視百姓所食。有得豆屑雜糠而奏之者,上流涕,以示群臣,深自咎責,為之撤膳,不御酒肉者,殆將一朞。及東拜泰山,關中戶口就食洛陽者,道路相屬。開皇十四年八月,關中大旱,人饑。上率戶口就食洛陽。十五年正月,以歲旱,祠泰山以謝愆咎。上敕斥堠,不得輒有驅遣。男女參廁於仗衛之間。逢扶老攜幼者,輒引馬避之,慰免而去。至艱險之處,見負擔者,遽令左右扶助之”。《舊唐書·太宗紀》:上謂房玄齡、蕭瑀曰:“隋文帝何等主?”對曰:“克己復禮,勤勞思政,每一坐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之論事。宿衛之人,傳飧而食。雖非性體仁明,亦勵精之主也。”貞觀四年(630年)。帝之勤政,固時人所共喻矣。

其儉德尤為絕人。《本紀》言其居處服玩,務在節儉。《食貨志》雲:六宮咸服浣濯之衣。乘輿供御,有故敝者,隨令補用,皆不改作。非享燕,所食不過一肉而已。開皇十五年(595年),相州刺史豆盧通相州,今河南安陽縣。貢綾文布,命焚之於朝堂。《紀》言帝令行禁止,上下化之。開皇、仁壽之間,丈夫不衣綾綺,無金玉之飾,常服率多布帛,裝帶不過銅鐵骨角而已。雖曰齊之以刑,究亦由其能以身先之也。

帝初受禪,即以官牛五千頭分賜貧人。又弛山澤之禁。開皇三年(583年),入新官,見下。初令軍人以二十一成丁。減十二番,每歲為二十日役。減調絹一匹為二丈。罷酒坊。通鹽池、鹽井,與百姓共之。陳平,以江表初定,給復十年。自餘諸州,並免當年租賦。十年(590年),又以宇內無事,益寬徭賦。百姓年五十者,輸庸停防。十二年(592年),有司上言庫藏皆滿,更闢左藏之院,構屋以受之。下詔曰:寧積於人,無藏府庫。河北、河東今年田租,三分減一,兵減半,功調全免。十七年(597年),戶口滋盛,中外倉庫,無不盈滿。遂停此年正賦,。皆見《食貨志》。皆寬恤民力之事也。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