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文化的江山02:王朝中國的確立 劉剛 李鼕君 著 文化中國讀本 新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合肥新華書店
【市場價】
464-672
【優惠價】
290-420
【作者】 劉剛 李鼕君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ISBN】9787521705331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店鋪:合肥新華書店圖書專營店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ISBN:9787521705331

商品編碼:70301453135

    
    
"

從《山海經》時代,到20世紀新文化運動,10年打磨,12分冊,1000餘幅圖片,詩性的文筆,思想者的見解,呈現一座文化的江山。



書名:《文化的江山02:王朝中國的確立》

作者:劉剛 李鼕君

代碼:58

開本:16開

頁數:192頁

裝幀:平裝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出版時間:2019年10月

isbn:9787521705331

40歲時開始構思“文化中國”的概念,50歲完成初稿,再經10年打磨沉澱,終擴展成12冊體繫完整的著作,100多萬字,1000餘幅圖片,中國大陸學者伉儷劉剛、李鼕君,重新梳理從《山海經》時代到新文化運動的中國史,發現了一座“文化的江山”,以畢生積累,以一家之言,獻給當代中國人的一套充滿獨到見解和新意的中國史。

1.“文化中國”史觀:

“文化中國”史觀是一個創新的提法,為重新認識中國歷史帶來新鮮的視角。“文化中國”是和“王朝中國”不同甚至對立的方法,歷來寫史,多以王朝為本位,以宮廷政治和權謀為主線,被王朝史觀牽引進王朝中國的歷史。王朝中國不過歷史表像,文化中國纔是歷史本體。擺脫二十五史裡的王朝中國,深入文化江山的本體,重讀中國歷史,發現一座豐富的文化的江山。

2.思想者的見解:

作者劉剛和李鼕君夫婦都畢業於南開大學歷史繫,專攻思想史,思想史家的背景和訓練,讓他們的表達不拘泥於成見,不局限於考據,重視貫通式的哲學思辨,善於獨立思考帶來的新鮮見解,《文化的江山》繫列不是為了普及一般知識,而是充滿真知灼見。

3.詩性的文筆:

作者寫作文筆受王國維影響較大,推崇《人間詞話》的詩性表達,因此本繫列詩性和審美的寫作技巧貫穿始終;不用成語,不用晦澀的理論,專注於歷史現場和原始文本解讀;古典白話,回歸本土性的漢語寫作。

4.史的視野,多學科的融合:

隻就中國歷史談中國,已經不適合的時代,作者把“文化中國”放在世界歷史的框架下考察,結合了地理、考古、藝術、哲學、文學等多個領域的智識,創造了許多通透的觀點。

5.一套建立文化自信的文化中國讀本:

“文化自信”不是空喊口號,根本上是建立在對“文化中國”的理解和認同上,還沒有一部作品像《文化的江山》這樣如此和鮮活地挖掘出文化中國的巨大價值的,這是化時代,世界在重新定義中國,中國如何面對世界時,每個中國人都應該研讀的文化中國讀本。

6.我們可以稱之為“中國”的事物到底是什麼?

幾千年來,我們已經習慣用王朝來定義中國,以為王朝就是中國。久而久之,忘了到底何為“中國”。《文化的江山》追問中國從何而來,又是如何不間斷地延續至今的,從文化基因講中國歷史,探尋中國人安身立命的根基。

7.將東西方放在同一個時間軸上,打通中國與世界的文明圖景。

本書不僅站在當下民族 的立場上,更漂洋過海,以化的天下觀來讀歷史,以哲學的思辨、詩性的語言和浪漫的想像來寫歷史,圖文相輔,互為呼應。如作者考察中國的史前文明時,同樣關注古希臘、西亞兩河流域、古埃及的文明進展,在考古發掘的基礎上,發現諸多文明形態之間的關聯,打通了中國與世界的文明圖景。



-------------

《文化的江山》繫列共3輯12冊,中信出版集團·見識城邦出品:

第yi輯:文化中國的起源

文化的江山01:文化中國的來源

文化的江山02:王朝中國的確立

文化的江山03:中國風雅頌

文化的江山04:中國軸心期

第二輯:走出王朝的中國史

文化的江山05:走向世界歷史的國度

文化的江山06:通往文藝復興的歲月

文化的江山07:追求思想共和的時代

文化的江山08:近代化與中國大航海

第三輯:告別晚清的近代史

文化的江山09:世界近代史的中國影響

文化的江山10:被西洋與東洋夾擊的天下

文化的江山11:告別晚清的中國近代史

文化的江山12:文化中國裡的新文化運動

重讀中國歷史,就是以文化個體性對中國歷史進行價值重估和本體重建。

——劉澤華(1935-2018),歷史學家

歷史是民族和 的支柱與靈魂,不能有絲毫失憶。祈望國人重讀中國歷史。

——來新夏(1923-2014),歷史學家

王朝總是短暫和灰色的,而文化則永恆而常青。王朝視角,把中國歷史放到江山中,以詩性之眼,去品讀其厚重的文化底蘊。《文化的江山》這套書的立意與文明史視野都值得點贊。而其大膽闡釋,讓人喫了一驚又一驚,卻又不乏令人眼前一亮之處。捧讀此書,不能不感嘆作者的獨到思維與優美文字相踫撞而產生的魔力。

——許宏,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二裡頭考古隊隊長

大氣磅礡,酣暢淋漓,開闢出五千年中華文化與歷史研究的獨特視野!著眼於文化的江山,就能夠朝代更替,發現中華文明的另一番天地!概覽先民衣食住行之需的諸項發明,縱論革故鼎新的深邃哲理,透視生產與生活要素的進化態勢,纔可以產生有分量的歷史把握。

——王振耀,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

  中國有兩部歷史,一部以二十四史為代表,那是政治史、王朝史。一部是存在方式豐富的文化史。長期以來,文化總被忽略,一直在邊緣狀態存活。這不公平!試問,對於中國人而言,唐朝重要還是唐詩重要?於是,作者發憤要為中國文化鳴不平,一部散文詩般的大作就這樣誕生了。全書充分展示了中國文化浪漫、詩性、審美的一面,結構富有思辨特色,行文大開大闔,文字靈動飛揚,感人肺腑。以詩話體寫史,在學界是難得一見的創新突破,會獲得熱烈響應。

——孟憲實,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劉剛和李鼕君的這套《文化的江山》是一部史詩,既是史又是詩。他倆詩意地棲居於歷史,卻讓我強烈地感到現實,讓我透過王朝的中國看到我們的文化中國,看到中國的文化的江山。文化的“江山”不是“化石”,而是一個發展的過程,“江”是流動的,“山”也是運動的,它們是那樣的源遠流長,讓我們遙想各種未來。

——周實,《書屋》雜志原主編

《文化的江山》是一部關於文化中國的史詩。作者的個性、纔思和當下少有的健全自信的史觀在書中有酣暢的表達,不少史論可圈可點,關於歷史和人格、人生氣像的吟誦,融激情、清明的理性於一體,舉重若輕。這是在我 文明再造之嚴重時刻的歷史啟示錄,既是向文明中國致敬,又是教化當代中國,對當代社會生活和知識生產機制的教訓。這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珍藏的書。

——餘世存,學者、自由作家,《非常道》作者

半世紀來個人著史之壯舉。史學功力深厚而不顯山露水,史識冷峻超邁而多有精彩議論,行文似輕松隨意而言 有據。亦詩亦論亦散文,有思有情有文采。不拉主義張大旗而自成一家,不引重言做幫襯而自有境界。

——單正平,海南師範大學教授、南開大學兼職教授、文學評論家

作者的思維是富於張力的,突破了一般史家拘謹內斂的心態,力求以自由的心態寫自由的時代,許多解讀令人耳目一新。

《文化的江山》充分展示了中國文化浪漫、詩性、審美的一面,結構富於特色,行文大開大合,特別是文字靈動飛揚,感人肺腑,因此是一部對國人,特別是對青少年傳播祖國傳統文化的力作。

——胡長明,《書屋》雜志執行主編

面向文化江山,王朝徒成陰影;求索個體意志,民族無復幻影。這是一部風格突出的歷史長卷,詩史互證,思辯勃發。

——周澤雄,獨立學者,自由作家,主要著作《知識分子的筆墨事功》

這部“文化的江山”繫列,不是的江山,而是我們每個普通中國人心中的江山,幾千年積澱下來的江山,信仰的江山,文化的江山,牽動每個人鄉愁的江山。

這套書不是對的意義,而是普通人的意義。

我隻希望學生讀中國史,不論走到哪裡,擁有中國心,做中國人。

——王洋,上海曹洋二中 校長

作者跟著中國民族的核心價值觀走,跟著江山美人走,行進於美煙麗雲、智山仁水、禮門義路之間,為美麗文化而代言,濃筆書寫了一個個思想者的名字,一座座文化的山,一片片詩的土地,一條條歌的河流,寫出了一個文化的中國、思想的中國,一個具有書卷氣的中國,一個具有絲玉氣質、青銅體魄、虎虎生氣的文化的中國。

——胡松濤,軍旅作家

很羨慕這樣琴瑟相合的作者伉儷,能夠合作出如此佳作,讀史角度頗為嫻雅,是另一種重要的史學注腳。

——豆瓣讀者

看到談墨家思想,談韓非和嬴政的思想、關繫,真是通透精約。

——豆瓣讀者

作者本來想到域外求存在,“乘槎浮於海”,但當他們從歷史中選擇了文化的江山後便放棄了原來的想法。感謝這對學術夫婦給善良的人們帶來一種享受,一種期待。所以,這書很啊。

——豆瓣讀者

歷史也可以如此詩意。

——豆瓣讀者

第yi章 青銅時代與王朝中國的確立

01·鼎立的國體—— 鼎在 觀念中的勝利

02·二裡頭問鼎—— 問一問鼎的來歷與身份

03·中國大鍋飯—— 饕餮紋是民以食為天的代表

04·的本義—— 鼎革之路通往天體運行

05·文明緩衝帶—— 天山峽谷的文明雅量

06·青銅的國度——是青銅時代到來的標志

07·夏是西化派—— 文化大聯合終止於青銅時代

08·越禹和戎禹—— 茫茫禹跡留下中國之讖

09·禹興於西羌—— 接取青銅時代的文明包裹

10·帝禹大會計—— 夏是一個世界而非一代王朝 

11·會稽在哪裡—— 認識良渚化世界的一條線索

12·夷夏變華夏—— 堯舜禹的不肖之子們

13·東夷與西夷—— 走向王朝中國的階段

14·尸祭司母戊—— 借尸還魂的世襲制的神權來源

第二章 文化中國的延續與天下觀

01·家國中與西—— 倫理觀與天下倫理觀 

02·天下皇與帝—— 通往公天下還是家天下

03·尊夏與從周—— 把文化中國與王朝中國結合起來

04·禹兼和湯兼—— 有一種 讓世界充滿愛

05·中國的選擇—— 王朝中國是文明古國的改良版

06·回到堯舜禹——與三家思想的踫撞

07·重啟天下觀—— 走向人類性與個體性結合的天下

08·從民到匹夫—— 人民性與個體性的天下

09·天下三段論—— 走向人類共和的天下觀

自由寫作者,獨立學術人,以市場經濟安身,在文化江山立命。主要著作:《文化的江山:重讀中國史》《通往立憲之路:告別晚清的近代史》《自由的款式》《中國近代的財與兵》《中國政治思想通史(近代卷)》《回到古典世界》(以上均與李鼕君合著),《中國史詩》。;.;歷史學博士,獨立學者,主要著作:《落花一瞬:日本人的精神底色》《中國私學百年祭:嚴修新私學與中國近代政治文化繫年》《孔子聖化與儒者》《鄉愁的天際線》《思想者的產業》(合著)《載舟覆舟:中國古代治亂的經濟史考察》(合著),譯著:《國權與民權的變奏:日本明治精神結構》《葉隱聞書》。《中國經營報》《經濟觀察報》《 人文歷史》《新京報》等媒體專欄作家。



鼎立的國體——鼎在 觀念中的勝利

圍繞“社稷”開展的群眾性的集會活動,形成了“社會”。

“社會”,是在分配土地和糧食的群眾性的祭祀活動中形成的。

土神與谷神的結合,具有農耕文明的屬性,由此而形成的“社會”,當然就是個鄉村“社會”,帶有“公社”性質,與西方城市文明的市民社會的屬性有所不同。

由此看來,中國“社會”的核心問題,就是個“喫飯”的問題,而西方“社會”的核心問題,則是個“契約”的問題。這兩個大問題,似乎都大到與古代 起源相關,中國古代的 起源,看來與“喫飯”有關,西方的 起源,則與“契約”有關,解決“喫飯”問題要靠農業,而人與人的“契約”是因為商業。這裡就有個古代 本位的問題,靠農業的,當然是國以農為本,靠商業的,就發展出重商主義和資本主義那一套。

這樣的差別,也可以說是追求統一的文化和趨於分化的文化導致的。

一般來說,追求統一的 , 規模都比較大,多半能夠自給自足地解決“喫飯”問題。而趨於分化的 ,基本上都是城邦類型的小國,要通過國與國之間的貿易活動纔能生存和發展。因此,貿易中的“契約”原則,遂為立國之本,也是法。

在中國,解決“喫飯”問題的國之利器,有它的像征物,便是那隻“鼎”。

在中國 博物館裡,我們看到一隻陶鼎,它是良渚文化的一個樣本。

詩曰:

巋然一隻良渚鼎,幾番北上到京城。

曾經中原憑人問,猶記當年有堯舜。

這鼎,從浙江吳興錢山漾出土,對此,人們會聯想到一個成語:問鼎中原。

何以要“問鼎中原”?回答這個“鼎”的問題,就與“中國”的來歷有關了。

“中國”,本是個人文地理的概念,通常,在“中原”立國,即為“中國”——“中原之國”。但“中原”,並非地理位置的,而是四通八達,人文活動集中的地方。

同時,“中國”還反映了 制度觀念,表達了追求 統一性的理想,當王制確立後,王權所在的“之國”,便是“中國”。此外,“中國”還有其屬於政治文化的道統那一面,也就是王權主義,一旦形成,又會出現一個道統“中國”——“中道之國”。

可“問鼎中原”,除了“中原”,還有“鼎”,何以要問“鼎”而不問別的?

而且還要跑到“中原”來問,何以不問別處?“鼎”與“中原”因何緣起?

我們知道,早的“鼎”,從“中原”裴李崗文化出土,可接下來,仰韶文化棄“鼎”用“鬲”,劃出史前文化中國的分水嶺,分了“用鼎文化區”和“用鬲文化區”。

蘇秉琦在《略談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的新石器時代考古》一文中指出,我國歷史地理,大體可分為兩大部分:面向海洋的東南部地區和面向亞洲大陸腹地的西北部地區。

他還特別強調了“東南”這一部分在中國史前文明進程中的先導作用,說:“流行於全國廣大地區的以‘鼎、豆、壺’組合而成的禮器、祭器的淵源就是這一地區。”

按照嚴文明的說法,“東南”部“用鼎文化區”,是從長江中下遊到黃河下遊的兩河流域之間的半月形地帶,也就是從江湖——“長江—太湖”——到海岱的江浙和山東地區。

這一帶的考古學文化,按流域分布,從南往北,江南是良渚文化,江淮之間是薛家崗文化,黃淮之間的是龍山文化,它們所在的範圍都是用鼎文化區,都以“鼎”立。

仰韶文化對“鼎”與“鬲”的選擇,也許初不經意,但一路發展下來,就成了文化分別。本來,鼎與鬲,皆為炊器,且為炊器中之大器,“民以食為天”的那個“天”,就要通過這樣的大器來呈現。其差別,在於下面的三足部分,鼎足實心,鬲足中空,宋瀋括《夢溪筆談》曰:“古鼎中有三足皆空,中可容物者,所謂鬲也。”其功能,在於盛煮食物。

先民聚族而居,慣以大器聚餐,分食者眾,若無分配機制,勢 亂套,所謂“人口”問題,即濫觴於此,而管理“人口”,其根本就在於分配食物,以此而有禮制文明。

因此,鼎與鬲的分別,主要就在分配食物的方式上,亦即對“人口”的管理上,對它們的選擇,有可能體現了不同的制度安排。形制上的差異,或許被用來當作文化區繫的標志,當“絕地天通”來臨時,二者的差異性,又被賦予了古代 起源的意義。

以“鼎”為例,若以天、地喻之,那麼盛煮食物之容器為天,鼎足為地,這兩部分是隔絕的,能反映出“絕地天通”的 意志。而“鬲”則不然,地足中空,與天腹相通,一副“上下與天地同流”的架勢,顯然不能作為“絕地天通”的王權 的喻體。

還有“問鼎”二字,究竟問“鼎”的什麼?我們回到這兩個字的出處,來看《左傳·宣公三年》怎麼說:“成王定鼎……天所命也。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由此可見,原來問的是“輕重”,論“輕重”,當然是“鬲輕鼎重”,因為,鬲足空虛,鼎足結實,由此一虛一實,而知孰輕孰重。且鼎、鬲二物,作為國之重器,徑往形體和重量增加方面發展,鬲之空足,也就越來越給人以立足未穩的感覺,不適應向“重大方向”發展的需要了。故王權 棄鬲用鼎,以鼎立國,擺出了一個民以食為天的架勢。

“問鼎”何以還要問到“中原”來呢?這一方面反映了太史公所謂“事起於東南,而收成於西北”的中國歷史運動大勢,另一方面也是“鼎”回老家尋根,帶來了有關正統的 觀念。當年,裴李崗鼎文化流失於西北,流落到東南,與東南鼎文化相遇後,又被良渚文化連同 觀念一起送回來了,回來時,相遇了一個新的時代——青銅時代。

原始鼎,是在陶釜下面,立三個支座,雖然早見於中原裴李崗文化,但江南河姆渡、馬家浜文化也都有了。它們之間,未 有繼承關繫,這樣簡單的構造,純屬實用功能的自然延伸,在哪裡都有可能發生。物理功能簡單,文化功能難免復雜,關鍵在於人所賦予的觀念。沒有比人的觀念更復雜的了,再簡單的構造,一旦與人的觀念相遇,也會變得復雜起來,有時越簡單的構造,被賦予的觀念反而越復雜。比如,一個簡簡單單的太極圖,就被賦予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宇宙觀念,同樣,一隻普普通通反映先民生活方式和族居習慣的鼎,也變成了貫通天、地、人的王權主義的 觀念的鼎。

“鼎”之本義,在漢代許慎《說文解字》中這樣說:“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顯然,這是針對盛行於商、周的青銅鼎而言的,此前,陶鼎無耳,由此可見,被賦予了 觀念的鼎,基本上都是青銅鼎。那個“鼎”字,究竟被賦予了哪些與 有關的觀念呢?首先,鼎被賦予了王權觀念,問鼎、定鼎、鼎命、鼎業,都與之位和大業有關;其次,鼎被賦予了政權機構的行政職能觀念,如以鼎臺、鼎臣、鼎輔、鼎司來比喻三公、宰輔、重臣之位;後,還有天命觀念,如以鼎祚、鼎運、鼎革喻國祚、國運以及等。

而“鬲”字,不僅未能分享 觀念,反而被 觀念邊緣化和異化。與 有關的帶“鬲”的詞,隻有一個,那就是“鬲國”,據說,是夏朝的一個很不起眼的小方國,明顯帶有貶義。與“鬲國”有關的氏族,被稱作“鬲氏”,後來,還有作為行政建制的“鬲縣”,這些都提不到 觀念的臺面。更有被稱作“人鬲”者,如果不是作為人格低下的奴隸,那起碼也是“被損害與被侮辱的一群”,這些都表明了鬲文化在 觀念裡的失敗。更有甚者,乃至於將“鬲”異化為“隔”,當作分隔、閉塞解。鬲本中空,足與腹相通,何“隔”之有?但是,在 觀念的支配下,“鬲”被做了新解釋,那真是“叫你隔,不隔也隔”。

鬲讓位於鼎,並非鬲文化區的整體失敗,毋寧說是一種妥協。因為東南鼎文化區隻是為鼎提供了形式因,還有質料因,也就是青銅,則由西北鬲文化區提供。西北鬲文化區在玉石時代落後於東南鼎文化區,但卻占了青銅時代到來的先機,早在馬家窯文化裡就已出現了青銅刀。不管這文化是原生的,還是馱來的,總之,隻要比東南鼎文化區率先進入青銅時代就夠了。當以良渚文化為代表的鼎文化區帶著 觀念和國鼎樣式進入西北鬲文化區的中原時,玉器可為國璽,陶鼎豈能立國? 以青銅立之!正如良渚文化提供了一整套玉的政治文化以及有關 觀念的文明樣式,而中原仰韶文化提供了實質性的國土一樣,正是“從東南往西北”的鼎鬲兩大文化區的統一,使一個更為遼闊的中原地理王國出現了。

^_^:a843f288c708736f090466830bc7e1b2

^_^:719636f76a29c989277a9c8191912cbc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