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後浪官方正版汗青堂叢書 BBC世界史精裝 安德魯瑪爾政治新聞記者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合肥新華書店
    【市場價】
    696-1008
    【優惠價】
    435-630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1108810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店鋪:合肥新華書店圖書專營店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1108810

    商品編碼:10022359608569

        
        
    "

    著  者:[英]安德魯·瑪爾(Andrew Marr)

    譯  者:邢科 汪輝                                 字 數:557千

    書  號:978-7-201-10881-0                       頁 數:576+24(彩插)

    出  版:天津人民出版社                            印 張:36

    尺寸:155毫米×240毫米                            開 本:1/16

    版  次:2016年10月第1版                         裝 幀:精裝

    印  次:2016年10月第1次印刷                     定 價:88.00

    編輯

    作者文筆優美,全書極富畫面感。

    內容、視角新鮮,多為我們熟知的大事件周邊鮮為人知的故事,揭示出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理位置發生的歷史事件的相似性。

    全面描述了人類科技進步與政治發展的歷程,探討了人類未來要面對的危險和希望。

    整本書就如同BBC的節目一樣,充滿畫面感,同時又透著一種新聞記者式的揮灑自如。

    ——《泰晤士報》

    這本書非常美妙,瑪爾的文筆和對材料的掌控令人印像深刻。所有學歷史的學生都應該讀一讀,甚至那些在大學裡教歷史的人也該讀一讀。

    ——《旁觀者》

    文筆生動,充滿了趣聞和鮮活的人物描寫。瑪爾有一種罕見的天賦,隻用幾句明快的句子就能解釋清楚復雜的問題。

    ——《星期天電訊報》

    目錄

    致謝3

    導言5

    走出熱帶,走向冰原 

    從7萬年前到早期地中海文明  1

    第二部

    為戰爭一辯 

    個輝煌的帝國時代,從亞述人到亞歷山大大帝,戰爭如何推動了宗教、著述和哲學的巨大飛躍 49

    第三部

    劍與道 

    第四部

    走出混亂的大熔爐 

    從700年到1480年:伊斯蘭教的偉大時代,遊牧民族建立帝國,以及歐洲的覺醒 173

    第五部

    世界走向開放

    從1492年到1640年:歐洲的全面爆發和世界其他地區的抗爭 243

    第六部

    自由的夢想

    從1609年到1796年:啟蒙與,從印度到加勒比 303

    第七部

    資本主義及其敵人

    從1800年到1918年:工業徹底改變了全世界人的生活——之後又親自破壞了這種生活381

    第八部

    好的世紀和壞的世紀 從1918年到2012年:我們的時代 461

    注釋545

    引言

    人創造的,人纔能理解。

    ——以賽亞·柏林,引自維柯

    歷史是乏味的,一再被戰爭打斷。

    ——德裡克·沃爾科特,《賜福》

    撰寫世界史有點自不量力。因為信息量太大,任何個人都難以消化。作者需要閱讀海量文獻,並可能犯下無數。寫作和閱讀世界史的理由是,人若缺乏對世界史的了解會更加荒謬絕倫。回顧過去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審視自身。如果能更好地理解統治者何以會脫離現實,催生出的獨裁者何以會多過它們帶來的福祉,世界上的一些地區何以會比其他

    地區更富裕,我們就能更好地理解我們身處的時代。這個課題規模龐大,充滿:一方面可能陷入乏味的抽像觀念;另一方面則可能讓生動的故事眾聲喧嘩,混淆視聽。我挑選了一些自認為有代表性的主題和時刻,並嘗試將它們與更宏大的敘事串聯起來。不過,我可以選擇完全不同的主題和時刻來寫這本書,在那之後,無疑還可以再寫一本完全不同的世界史。

    本書的主旋律簡單明了。我們有能力理解和塑造周圍世界。憑借這項能力,我們人類的技藝與思維都在加速發展。盡管存在局限,這種發展趨勢仍使人類在數量和力量上加速累積。如今,我們已破解許多難題,如地球生命的起源、人類社會的結構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等。我們甚至開始探索人類的自我意識。正如一位哲學家所說,在“逐漸覺醒的世界”中,人類的自我意識就好似一顆閃亮的星星。,人口數量太過龐大,地球也許根本無法長久承受(當然,這取決於我們選擇何種生活方式)。但是,科技能力至少能帶來一線生機,就像我們曾經克服挑戰、渡過難關一樣。另一方面,我們在政治上的表現就遜色得多,根本無法與科技上的卓越成就相提並論。

    想像一下,你可以復活耶穌時代的農婦或阿茲特克族的勇士並與之交談。如果你把自己的手機拿給他們看,並嘗試向他們解釋手機的工作原理(假設你知道),他們根本無法理解你在說什麼。你首先要向他們描述一個由聞所未聞的概念組成的世界——這就是一部歷史書的容量。但如果你給他們講斯大林的故事,揭露政治家的腐敗,或談論當今阿拉伯世界人民與獨裁者的鬥爭,他們會很快了解個大概。我們取得了一些進步。在世界大部分地區,暴力事件都比先前的社會少了很多。盡管有聯合國存在,貧窮仍似膿瘡般腐蝕著人類肌體,戰火仍在熊熊燃燒,令世界不得片刻安寧。但與帝國爭霸的時代相比,當今世界還是祥和了許多。然而,一旦牽涉欲望、怒火和權勢,我們所謂的進步就不值一提了,完全無法與科技發展相提並論。唯有更深入了解歷史———采集社會的歷史、漫長的農業社會的歷史及世界貿易與工業發展突飛猛進的歷史(將我們帶入現代社會),我們纔能更好地理解現實。後,我希望本書隨後的內容不僅能促使讀者思考那些早已逝去的帝國和遙遠的異邦世界,也能促使讀者思考此時此地的問題。

    與此同時,歷史又變化不止。對歷史愛好者而言,這是個黃金時代。每年,出版社都會出版大量主題新鮮、細節豐富的歷史書,涵蓋領域從貨幣史到歐洲已被遺忘地區的歷史,從羅馬帝國與中華帝國的比較研究到對斯大林與“二戰”進程的重新解讀,不一而足。沒人會期望讀完所有書,但本書已經從各個領域的出版著作中獲得大量養分。我已經壓縮了尾注,隻留下基本的參考信息。不然,冗長的“補充書目”對讀者來說將是沉重的負擔。我統計了一下,小冊子和期刊除外,本書正文大約參考了2000冊圖書。

    我還有幸參與了英國廣播公司制作的有關世界史的8集紀錄片。借此機會,我走訪了大約60處歷史遺址。從秘魯沙漠到烏克蘭,都留下了我的足跡。踏訪歷史發生地——如托爾斯泰的莊園和埃及修建谷的工匠所居住的村莊——確實有助於理解歷史事件。而且,紀錄片的拍攝也改變了我的寫作方向。電視敘事具有放大效果:它會強調某人做的某件事或說的某句話造成了某種後果。電視節目忌諱抽像表述,它需要具體的人物、日期和事件。結果,盡管吸收了新興的環境史、經濟史和社會史的研究成果,但本書的主體內容仍遵循如今已不再時髦的寫作方法,即以“偉大人物”為切入點的寫作方法。

    歷史不是抽像的,任何變化都是實實在在的。其中一些因素與人無關,如氣候變化、火山噴發、疾病傳播、潮汐運動、氣流轉變,以及動植物分布等。這些因素都能影響人類。但是,大部分歷史都是由人的選擇和人的力量塑造的。也就是說,歷史是由社會中的人創造的。其中,有些人的影響力群倫,成為“偉人”。由於我們生於其中的民主文化有些病態,人們都在大聲叫嚷平等,避談財富與權力上的鴻溝,因而對談論偉人的作用有些神經過敏。農業家庭生產的細微變化或近代早期商業網絡中婦女的作用會比皇帝或發明家的所作所為更“真實”嗎?

    簡言之,答案是否定的。歷史學關注變化,它將注意力集中在偉大的變革者身上。當然,在尊嚴和潛能上,所有人都平等;在法律面前,所有人也平等。不過,大部分人的生命都在平淡中流逝。倘若說每個人的經歷或成就沒有不同,擁有相等的價值,那就滑稽可笑了。一個依靠耕牛的勃艮第農民,他辛勤勞作,養家糊口,為人清清白白。在他42歲去世後,村民們都為他掬一捧淚。盡管如此,他的歷史重要性肯定比不上一些歷史人物,如西班牙國王查理五世或佛陀悉達多。閱讀歐洲水手的故事非常有趣。他們在歐洲近海發現了新漁場,在捕撈鱈魚時會航行到越來越遠的陌生海域。而且,在此過程中,他們還會改造船隻,雖然隻是小小的改進,但很有用。克裡斯托弗·哥倫布正是依靠他們積累的知識跨越了大西洋。不過,就個人而言,哥倫布的故事要重要得多。

    考慮到行為與思想的局限性,所有“偉人”都植根於身處的社會和時代。除了宗教,沒有歷史人物會毫不猶豫地說,沒有他或她,某件事就不會發生。倘若詹姆斯·瓦特早生了100年,或生活在西伯利亞,他就不會發明蒸汽機。正是站在其他發明家、機械師、教育家和商人的肩膀上,他纔能做出自己的貢獻。他在正確的時間出現在了正確的地點。倘若瓦特沒有發明分離式冷凝器,其他人早晚也會發明。不過,他確實發明了新型蒸汽機,至於他如何發明及為何發明蒸汽機纔是問題的關鍵。蒙古草原的遊牧民族早已意識到馬匹是一種重要武器。在饑餓的驅使下,他們會經常襲擊周邊的定居社會。但是,假如成吉思汗沒有統一爭鬥不休的各個部落,沒有建立殘酷無情但鼓舞人心的領導權,亞洲許多地區的歷史恐

    怕都要重寫。

    因此,本書內容 然是精英的歷史。因為,唯有出身特權階層的人纔有能力、金錢,或閑暇去改變社會。有時這指的就是“國王和王後們”。在莫臥兒王朝的統治家族中,隻有一人能成為印度皇帝,就像奧朗則布那樣。事實上,也正是奧朗則布深刻影響了印度,而不是他的某位兄弟。因為他是個宗教狂熱分子,使莫臥兒王朝走向衰落,並在無意間向英國人打開了國門。克利奧帕特拉出身於統治埃及的希臘家族(其血統並不純正)。在尤利烏斯·愷撒和馬克·安東尼時代,是她主宰了埃及,進而影響了古典世界,而不是她的兄弟。

    後來,高度文明的社會相互融合孕育了更多的人物,變革者的出身階層背景日益擴大。但是,唯有具備智慧、勇氣或運氣的“偉人”纔能取得旁人無法企及的突破。“原之父”羅伯特·奧本海默比同時代的傑出物理學家更有影響力,因為他們無緣進入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沒有希特勒,德國的歷史就會是另外一番景像。與那些在啤酒館發表演說的極端民族主義者相比,希特勒的故事要重要很多。因為前者所屬的黨派逐漸衰落,並終消失在歷史中。所以,我想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以“偉人”為中心講述歷史並不是說他們脫離了身處的時間和空間,毋寧說他們身處的時間和空間纔是成就或扼殺他們的社會時刻。而且,使用“偉人”一詞並不意味著他們在道德上無可指摘,他們之中的一些人無比混賬。

    隨著故事的推展,我希望讀者會喜歡這些暴露在陽光下的細碎情節,所有事實都是我從真正的歷史學家那裡“搶”來的。在一本新近出版的有關意大利的著作中,作者告訴我們:在1861年意大利統一之初,隻有大約2.5%的意大利人會說所謂的意大利語。1另一本書告訴我們,為考取功名,15、16世紀的中國官員要記住431286個漢字。2個例子說明,意大利正努力成為一個現代 。第二個例子則提醒我們,中國為何要花費很長時間纔能培養出數量龐大的知書達理的中間階層。假如中國像意大利那樣運用二十多個表音字母,中國的歷史將會截然不同。

    我們可以通過數字來描述人類的歷史形態。地球人口不斷增加:上一次人類幾近滅絕的時候,人口總數隻有幾千人;但到了,世界人口規模已達70億,不久將會躍升至90億。如果我們用圖表來表示,將時間軸當作橫坐標,那麼人口增長就是一個加速躍升的過程。

    在開始階段,當人口總數幾乎不變的時候,圖表上隻是一條長而平緩的線。此後,—采集部落開始慢慢從非洲向外遷移,這一過程大約持續了7萬年。人類發明農業生產大約經歷了1萬年。在這一階段,部落社會和小型城鎮逐步發展,人口曲線纔開始緩慢上升。

    隨後,文明出現了。大約5500年前,人類在農耕之後又創造了文字。在接下來的人類歷史中,貿易和工業先後成為主角。在我們身處的時代,人口數量直線上升,這主要歸功於清潔水源和醫藥。人口為何會激增?為何緩慢增長之後會出現人炸?這源於現代智人[Homo sapiens sapiens,這是個多麼自吹自擂的詞,竟然用了兩個“智慧”(sapiens)]改造自然世界的能力。其他物種也在努力適應環境,並不斷改進自身的特性和習性,以獲得自然界中的一席之地。僅僅為了生存,它們會改變環境。凡是見過白蟻巢穴或觀察過河狸在河流上築壩的人都會認可這一點。所有生命都在改變世界,世界在不斷變化。

    然而,人類擁有更的大腦和交流技巧,他們利用這些能力在截然不同的水準上塑造世界。我們捕捉或驅趕其他哺乳動物,直至趕盡殺絕。我們還圈養並馴服一些動物,使它們完全變換了模樣。看看現代奶牛的祖先或蘇格蘭高地獵犬的祖先,我們就能明白這一點。我們也改變了植物的模樣。以玉米為例,起初它們隻有指骨大小,後來則發展成營養豐富、籽粒飽滿的圓柱形。如今,通過漁場養殖,我們甚至改變了魚類的大小、形狀和肉質。它們給我們帶來了充足的能量,這是其他獵食者難以想像的。利用這些技藝,人群由家庭演變成部落,由部落演變成村莊和城市,直至形成 。利用這些技藝,我們還改變了初的生活環境。我們通過使河流改道獲取能源,還通過開采煤炭、石油和天然氣,利用在人類出現之前的古代植物儲備(活著的和滅絕的)獲取能源。在現代,我們通過積累的知識發展醫藥科技,目的是大幅延長生命。

    再次強調,上述種種情況均是人力所為,是無數人類行為累積的結果。人們都在為眼前利益奔忙,就像一個個微小的生物築成了巨大的珊瑚礁。當然,這些小生物都沒有自我意識。否則,它們也會連續記錄評論自己的所作所為。一項人類史的研究得出了直白的結論:“驅動歷史發展的是人類的野心。為達成願望,人們會改變生存境遇。”3一種更易咀嚼的根莖、一隻更肥美的山羊、隱藏在森林中躲避入侵者、一首歡快動聽的樂曲、一段更有趣的故事、一種新調味品、生育更多子女頤養天年、一種避稅的方法、一塊手表、一臺軋布機、一輛自行車和一張飛向太陽的機票都是誘惑和鞭策。正是這些誘惑和鞭策促使我們不斷前進,直到下一位為我們帶來新飛躍。

    在本書涵蓋的時間範圍內,沒有證據表明人類的生物特性或本能發生了改變。但在進化過程中,人類確實發生了細微的變化。例如,隨著飲食的改變,我們上下齒的咬合方式也發生了變化。當然,由過多咀嚼谷物導致的“覆咬合特征”要到很晚時纔出現。為攝入牛奶,部分人類群體開始飼養奶牛,他們由此形成了與之相適應的消化。相較而言,亞洲人則沒有喝牛奶的習慣,所以他們的消化也稍有不同。走出非洲後,人類沿不同方向行進。終,他們都在肥沃的土地上定居下來,彼此分隔開來。因此,人類形成了不同的外貌:皮膚的顏色、眼睛的形狀和顱骨都有細微的差別。當遠隔千山萬水的種族再次相遇時,相互猜疑是 然的。但是,人類在體型、力量、想像力、理性、交流能力、使用手的方式、處事方法和辛勤勞作等方面並沒有太大差異。我們的知識越來越多,但我們並沒有變得更聰明。

    如果沒有變得更聰明,人類數量何以成倍增長?我們在提高物質生活水平方面何以如此成功?答案很簡單,我們是一種善於合作和學習的物種,不斷積累前人的勞動成果和成功經驗,並在此基礎上永續發展。我們不僅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還站在我們祖父母及曾曾曾祖父母的肩膀上。例如:近期有一個聰明的研究者試圖制造一臺簡易的烤面包機,這臺面包機要依靠電力驅動,可以將面包片自動彈出。如果他希望從頭做起,是完全不可能的。因為他需要首先了解石油勘探和塑料等工業材料的歷史。隨後,他還要學習專門的工業生產知識。

    如果這套機制順其自然發展(不被戰爭、自然災害或饑荒打斷), 然會導致人口加速增長。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發明文字之後(中國、美洲和印度也都獨立發明了文字),一旦在地中海地區傳播,那裡的人們就會迅速運用和改進,並不需要由法國人、土耳其人或丹麥人重新發明文字。在1.2萬年至5000年前,世界不同地區曾七次發明了農耕技術。但是,正如剛纔所說,蒸汽機並不需要發明七次纔能傳播到世界各地。4

    而它引發的另一個後果則會使人感到畏懼。無數人各自獨立研習農作物的形態、管護方法和灌溉手段,農業生產由此產生。這種變化內嵌於人類的家庭經驗,因此具有謹小慎微的特點,盡管它會帶來重大且意料不到的後果。工業迥然不同,蒸汽動力的獲得需要煤礦工人、冶金學家、律師和資本家的通力合作,但搭乘火車的旅行者或身穿由蒸汽動力機器縫制的衣服的人則根本不需要領會這項技術。總體而言,化意味著生產進步不再依賴個人,大部分人隻要信任他人即可。人類文明日益復雜化,但我們對其原理的了解卻越來越少。因此,大部分人影響社會進程的能力似乎正在消失。,數十億人依靠數字技術和現代醫學生活,但沒幾個人真正明白其中的原理。作為個體,我們幾乎不能控制任何事物。這就是為何政治依然重要的原因,但就是這的杠杆也並不可靠。

    當更多的人使用更多的能源去構建更大的社會時,人類歷史就成為一個充滿顛簸和挫折的故事。縱觀早期歷史,自然災害會導致重大挫折:劇烈的火山噴發足以毀滅莊稼、氣候和生態;氣候的劇烈變化可以摧毀整個人類文明;危害較小的自然災害如洪水、地震及河流改道也會造成大災難。在早期大部分宗教信仰中,恐懼和疑惑的人們都在祈求神祇多降雨水或停止大地的轟鳴。一旦人類擁有了應對之策——如建造堤壩、灌溉或遷往他鄉,歷史就變得更加有趣。

    後來,自然災害仍會阻斷人類的發展進程,但這時的罪魁禍首已是人類自己。在定居之後,人類迅速成為懶惰和無知的犧牲品。他們將容易捕獲的動物斬殺殆盡,毀壞森林以種植莊稼,結果造成水土流失。復活節島上的居民就犯了這樣的。古希臘人和日本人也犯了同樣的,但他們都找到了彌補過失的方法。隨著人們貿易範圍的擴大,他們就將某些疾病傳給了那些體質較弱的人。疾病傳播影響了晚期羅馬帝國和中國的發展進程。在歐洲人抵達美洲時,兩大種族已經隔絕了1.3萬年,歐洲傳染病造成的後果就更加可怕。

    我們再看看篇首引用的加勒比詩人德裡克·沃爾科特的悲觀反思,他認為歷史是乏味的,一再被戰爭打斷。歷史上爆發了無數戰爭。新研究表明,早期的—采集社會極其好戰:王國和帝國僅僅意味著參戰人數更多,武器更先進,戰爭規模更大。

    戰爭的影響不可一概而論。毫無疑問,戰爭是恐怖的。但戰爭也催生了新發明,促使人類更深入地思考社會問題。戰爭摧毀了一些 ,但也孕育出新的 。浴火重生者更加強大。由於容易捕捉的魚或鹿逐漸絕跡,人類被迫發展出新的捕魚方式和方式,而洪水則迫使人類設計出新的防洪堤壩和灌溉。由於抗險的需要,各個村落逐漸聯合在一起,人類就此踏上了締造 的道路。瘟疫除了導致人口銳減,也能使幸存者自由冒險,踏上不同的人生,15世紀的歐洲就是如此。戰爭不僅僅傳播恐懼、制造毀滅,也能促進技術、語言和觀念的發展。

    在如此之多的大膽論斷中,我們需要謹記:絕大多數歷史故事都已湮沒無聞,唯有少量歷史碎片殘留至今。歷史進程中大部分閃光時刻都已經被人們遺忘。何人首先意識到那些雜亂的線條可以作為表音文字的組成部分,而不隻是其他事物的微小摹畫?何人首先意識到不大聲朗讀也能閱讀文字?何人發酵了谷物獲得芳瓊,並一飲而盡?這些問題都已無從獲知。從中國南方到阿拉伯半島,潮濕的土壤和移動的沙漠掩埋了盛極一時的文明,我們永遠無法明了它們衰敗的緣由。

    我們無法獲知的事情太多了。我們不知道希臘青銅時代的壯麗宮殿為何會遭遺棄,他們如何遺忘了自己創造的文字。就大部分歷史而言,遺存下來的東西都是偶然所得,都是那些不會腐爛或能經受時間淘洗的東西。在大多數地區,木質建築、夯土建築、彩色織物、語言、繪畫、詩歌、音樂和故事都永遠消失了。主要由木頭和羊毛、歌曲和故事塑造的文明已很

    難復原。

    正文部分的結構極不平衡。史前一望無際的大草原和人類社會演化的漫長穩定期都隻在一兩頁中簡單述及。但在小片地區於數十年間發生的社會大變動則會被給予濃墨重彩的書寫,如前400前300年的希臘和1500年前後的歐洲。變化有時循序漸進,有時則會一蹴而就。爆發的根源可以被回溯至幾百年或幾十年前,但爆發的時刻纔是故事的高潮部分。

    不過,在開始講述世界史之前,我們要先停下來,向99%的人致以敬意。這些平凡年代的無名英雄為生計埋頭苦干,從不停歇。他們是驅趕耕牛的莊稼漢;他們是辛勤勞作、養家糊口的農夫,沒完沒了地繳稅,直至被蒙古騎兵殺死或被拿破侖征召入伍;她們還是在千百萬村莊中生育兒女的婦女。本書的內容是偉大的變革者及其時代,但是倘若沒有他們身邊的餘下眾人,這場人類劇目將無法上演。

    蘇聯時期的偉大小說家瓦西裡·格羅斯曼(我們在以後會具體介紹)在其名著《生活與命運》中曾這樣寫道:

    人永遠也不會明白,他們親手創造的城市並非自然界的 要組成部分。如果他想自己的文化免遭狼群和暴風雪的侵襲,如果他想讓自己的城市不被野草吞沒,他就 須時刻準備著掃帚、鏟子和步槍。一旦入睡,或花費一兩年的時間考慮其他事情,他就會失去。狼群走出森林,薊草四處蔓延,所有東西都將被塵埃和積雪掩蓋。

    想想看,有多少偉大的都城被塵土、積雪和野草摧垮。在寫作過程中,這段出自非歷史學家之手的箴言時刻在我的腦海中回蕩。

    內容簡介

    我們對世界歷史的理解總是在不斷改變,因為世界各地時時刻刻都有新的發現,並向我們的舊有偏見發起挑戰。在本書中,作者帶我們重遊了那些熟悉的歷史重大事件,從古希臘羅馬到拿破侖加冕,再到21世紀的環境與人口危機,然而他向我們介紹的卻是圍繞在這些事件周圍鮮為人知的故事,地域橫跨秘魯、烏克蘭、加勒比地區。書中既檢視了那些失敗與消逝的文明,也講述了當今強權的起源,並且揭示曾經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理位置發生的諸多歷史事件是何其相似!

    本書的主旋律相當簡單明了:我們有能力理解和塑造周圍的世界,這使我們逐漸成為這顆星球的主宰,縱然我們已經為地球造成了巨大的負擔,但如同我們曾經克服挑戰、渡過難關一樣,科技能力使我們仍然具有足夠的信心;然而在另一方面,我們在政治上的表現就遜色得多,總像一個醉漢一樣左右搖擺。因此,本書既是一曲我們現代智人聰明纔智的歡樂頌,也是一部我們現代智人政治愚行的啟示錄。隻有認清人類境況的這種二律背反狀態,我們纔能警醒那些由成功引起的失敗,重新調整眼前的方向。

    著者簡介

    安德魯·瑪爾,畢業於劍橋大學,英國政治新聞記者,長期為《蘇格蘭人報》《獨立報》《每日快報》《旁觀者》撰稿。2000至2005年擔任英國廣播公司的政治編輯,撰寫並主持多部有關歷史、科學和政治的電視紀錄片,著有《現代英國的創生》(The Making of Modern Britain)、《現代英國史》(A History of ModernBritain)等。

    譯者簡介

    邢科,歷史學博士,現為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20世紀上半葉馬克思主義史學的傳播,以及世界歷史研究在中國的早期發展。

    汪輝,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世界近代史。

    ^_^:267483cf2a37b4bb2a4f5033ced1ce06

    ^_^:b54256dbdaa36d7b5a474e18a5b56745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