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教育的聲音:教育學者演講錄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市場價】
    574-832
    【優惠價】
    359-520
    【作者】 黃忠敬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76005813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76005813
    版次:1

    商品編碼:12979666
    品牌: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20-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84
    字數:155000
    正文語種:中文

    作者:黃忠敬

        
        
    "

    編輯推薦

    教育學是以教育問題為研究對像的學科領域,“教育”也就成為其中的核心概念。即使非教育專業人員也大體上知道教育是怎麼回事。既然如此,“教育”似乎不成為問題。那麼“教育”概念為什麼又成為有待研究的問題呢?
    簡單地說,一旦涉及教育的實施,做什麼,或未做什麼,這樣做或那樣做,關於什麼是教育,什麼不算是教育,諸如此類問題就隨之發生,其中多有爭議。這種現像雖習以為常,由此發生的問題卻事關“教育”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即盡人皆知的所謂“教育”,指稱的是什麼對像,理論上指稱的“教育”或“非教育”的涵義如何?
    教育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且看九位成名教育學專家如何說。

    內容簡介

    教育概念的辨析,討論教育的來龍去脈
    教育制度的建設,討論教育治理的邏輯
    未來教育的展望,探討2030年教育的現代化
    視頻圖像的分析,考察教育理論的生產
    課程建設的思考,探討核心素養的課程改革
    中國古代教育機構的考察,由此了解歷史的真相
    古代教育家群體形成的探索,啟示史學研究的方法
    中國基礎教育變遷的文化沉思,回溯一百年來中國教育的跌宕起伏
    杜威教育學說的歷史考察,由此窺探教育家思想的永恆價值

    作者簡介

    主編 黃忠敬
    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教育學繫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研究領域是教育政策、教育學原理、課程與教學論等。已經出版《教育政策導論》、《基礎教育發展的中國之路》等學術著作十餘部,發表學術論文90餘篇。擔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攻關項目首席專家,主持完成多項國家社科基金、全國教科規劃、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等科研課題。

    目錄

    何謂“教育”——略論教育內涵演變的軌跡 / 陳桂生
    教育治理的邏輯 / 範國睿
    遙望2030: 教育現代化路遠山高 / 楊小微
    視頻圖像分析與當代教育理論生產 / 李政濤
    核心素養與深化課程改革 / 崔允漷
    探索了解教育歷史真相 / 孫培青
    57種中國教育史教材所選入古代教育人物分析——兼論古代教育家群體的形成 / 杜成憲
    中國基礎教育變遷的文化沉思 / 黃書光
    杜威教育學說的形成因素與永恆價值 / 單中惠
    後記 / 黃忠敬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何謂“教育”
    ——略論教育內涵演變的軌跡
    陳桂生

    教育學是以教育問題為研究對像的學科領域,“教育”也就成為其中的核心概念。即使非教育專業人員也大體上知道教育是怎麼回事。既然如此,“教育”似乎不成為問題。那麼“教育”概念為什麼又成為有待研究的問題呢?
    簡單地說,一旦涉及教育的實施,做什麼,或未做什麼,這樣做或那樣做,關於什麼是教育,什麼不算是教育,諸如此類問題就隨之發生,其中多有爭議。這種現像雖習以為常,由此發生的問題卻事關“教育”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即盡人皆知的所謂“教育”,指稱的是什麼對像,理論上指稱的“教育”或“非教育”的涵義如何?
    信不信由你,其實,教育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仍是一個有待分辨的問題。
    一、 上篇
    關於教育概念問題的研究,存在一個前提性質的問題。即可否給教育下一個定義?早在17世紀,近代實驗科學的鼻祖F?培根在《新工具》一書中就斷言,教育不可定義。當代英國學者彼得斯也持此見。至於教育為什麼不可定義,其中又存在一個前提性質的假設,即: 教育本身不是一種活動的方式,而是衡量某種活動的價值準則。惟其如此,也就無法確定其上位概念,以及它與其同位概念之間的區別,故不可能按照屬概念加種概念之差的定義規則,給教育下定義。它正如學術中的“科學”概念和倫理學中的“正義”概念不可定義一樣。
    然而,當真如此的話,又該如何把握教育研究的對像呢?其實,不可定義的,是指稱之為“教育一般”的一般意義的教育。至於一定時代、一定社會文化中特定內涵的教育則不妨下規定性的定義。歷史形成的教育的規定性,通常以“定義式表述”的形態出現。“定義式表述”,或有“描述性定義”“綱領性定義”“規定性定義”之分。如此用語,其實隱含著以教育為“價值”的假設。由於又有別於以教育為“活動”的觀念,故“定義式表述”不同於按照屬概念加種概念之差規則下的定義。因此,在本文中使用“定義式表述”,以示同“定義”的區別。其中一定時代、一定社會文化中普適性的定義式表述,纔堪為教育內涵研究的依據。
    既然教育不是一種活動,為什麼人們對教育並不陌生呢?眾所周知,教育是作為教育載體的通常稱其為“教學”的“教”與“學”活動。本文作者鋻於把中性詞“授業”或“教授”改為規範詞“教學”,而通常又把這個規範詞作為中性詞運用,故在本文中盡可能少用“教學”一詞。至於這種或那種“教”與“學”活動,是不是堪為“教育”的載體,因其中是否包涵“教育”價值而定。這纔成為經常爭議的話題。
    以上說法同一般議論中的“教育”印像似乎相去甚遠,不免令人費解。其實,如此說法並不缺乏經驗依據。例如,自古以來早有“經師”與“人師”之分,如今仍有“教書”與“育人”之議。表明在議論中雖未必明了“教學”與“教育”的究竟,在此種議論中豈不倒隱含著以“教育”衡量“教學”活動的價值的意思。
    既然把教育歸結為價值性質的問題,由於教育是一個歷史的範疇,不僅在不同時代、不同社會文化中的教育內涵之間,既有傳承,又各有一定的歷史特點。即使在同一時代、共同社會文化中,不同學者的教育價值取向也未必一致。問題在於教育內涵的演變究竟是否有軌跡可循,這個問題理應從歷史的具體分析入手。其中存在哪些有待探討的問題呢?
    1. 教育的本義: 這不僅是教育固有的內涵,而且仍是迄今衡量教與學活動價值的尺度。否則此類活動就不成其為“教育”。加之在教育內涵的演變過程中,其本義可能為其轉義所掩蓋,故教育的本義是否失效,仍不失為是原則性的問題。
    2. 教育內涵的演變: 其中有待研究的是——不同時代、不同社會文化中普適性的教育內涵是什麼?其新義何在?其新義如何發生?其新義同其本義之間有何關聯?
    3. 關於教育內涵分化與統合的分辨: 隨著教育內涵的變化,形成若干有關教育內涵分化與統合的新命題。如“個性全面發展”“各種能力均衡發展”“個體社會化”以及智育、德育、美育、體育之類的劃分,此類命題的原義及與此相關的誤解,都有待分辨。不過在具體陳述教育內涵演變的軌跡之前,還有一個前提性質的問題,即古與今、中與西之間教育語彙的融通,有待說明。
    (一) 教育語彙的融通
    在教育研究中,無論是“教”與“學”活動的客觀事實,還是教育概念的內涵,都是運用內在的語言思考和外在的語言交流。問題在於現代教育是從古代教育演變而來。從古代教育到現代教育轉化的過程中,不僅教育概念的內涵發生了變化,就連表述教育概念的語彙也多有區別。我國教育狀況尤其如此。因為我國如今通用的教育基本詞彙,如“教育”“學校”“課程”“教學”等基本上是在西學東漸的過程中形成的。這些語彙實際上是外來相關語彙的譯詞。
    現代西方若干民族語言中的“教育”語彙,大抵是近代教育先驅者參照古代拉丁語或希臘語詞根構建的新詞。如英文“education”和法文“éducation”,均由拉丁文“educare”演化而來。拉丁文“e”為出,“ducare”為引,合為引出之意。照赫爾巴特解釋,德文“erziehung”,是由“zucht”(訓育)與“ziehen”(牽引)兩詞構成的。赫爾巴特: 《普通教育學》,李其龍譯: 《普通教育學?教育學講授綱要》,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46頁。參照古代希臘語、拉丁語詞根建構的近代術語,為學術研究規範用語,成為學術研究的通例。
    這種現像的發生,是由於西方近代的各民族語言,如英語、法語、西班牙語、意大利語及日耳曼語等等,直到14世紀纔逐漸成為通用的文字,並且起初這些現代文字隻在民間使用。13世紀與14世紀之交,但丁率先不以拉丁文而以意大利文發表他的長詩《神曲》,從而使民族語言開始登上大雅之堂。以希臘語、拉丁語詞根構建學術規範用語,是為了避免不精確的日常用語可能發生的歧義,便於廣泛地進行學術交流。
    中國文化傳統同西學之間存在一個帶有根本性質的區別。因為我國數千年來的文化傳統,其中包括語言、文字的傳承,基本上並未中斷過。故在“西學東漸”過程中,用漢語詞彙翻譯外來詞彙。例如,我國原先並無“教育”這個雙音詞。所謂“得天下英纔而教育之”(《孟子?盡心章句上》)其中的“教育”,原是“教”與“育”兩個單音詞的連用(朱熹解為“教而養之”)。我國古代“學校”,原為官學名稱,私學另有其名。何況自實行科舉制度以後,學校多為“取士之學”,弟子就讀的“養士之學”並非常例,“課程”或為功課之義。所謂“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禮記?學記》),其中“教學”也是“教”與“學”兩個單音詞的連用。由於以漢語中現成的語彙翻譯外來原詞,難免會把漢語詞的原義並入譯詞中。若不對其語義加以分辨,便可能發生誤解。此類現像,早就屢見不鮮。若不明乎此,教育歷史研究的真實性便成為問題。
    (二) 教育的本義
    何謂“教育”?由於人類教育在漫長的歲月中,經歷了從不定型狀態到定型狀態逐漸演變的過程,直到私學、官學之類的“教”與“學”實體出現後,纔趨於定型。關於“教育”概念的本義,從我國先秦時期學者以及隨後《說文解字》的“定義式表述”中可知端倪。
    表1 我國早期形成中教育形態的定義式表述

    定義式表述教育形態教育類型“教”字詞性資料來源
    育: 養子使作善也家內養護與管教,以善為關鍵詞不定型之教
    (家庭教育)規範詞,褒義《說文解字》
    以善先人者謂之教環境中潛在的教育影響,以善為關鍵詞不定型之教
    (環境影響)規範詞,褒義《荀子?修身》
    教: 上所施下所效也善政中潛在的教育影響,以效為關鍵詞不定型之教
    (教化)規範詞,褒義《說文解字》
    修道之謂教自我道德修養,以道為關鍵詞不定型之教
    (自我修養)規範詞,褒義《禮記?中庸》
    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以授業為施教方式,以善與授為關鍵詞定型之教
    (授業)中性詞《禮記?學記》

    上述諸定義式陳述說明什麼問題呢?
    1. 古代漢語中單音詞“教”,一字兩音,一詞兩義。其中相當於雙音詞“教育”之教(去聲,今第四聲,音“叫”),在定義式表述中,以“善”為關鍵詞,其詞性屬規範詞,其類型為不定型之教。表明它不屬於一種定型的活動方式,而屬於衡量某種活動方式的價值準則;相當於雙音詞“教學”之教(平聲,今第一聲,音“交”),在定義式表述中,以授業為定型的施教方式,原為中性詞,其中之“教”,為“授”之義,雖含有“善”義,隻表明它是“教育”價值的載體。
    2. 上述諸定義式表述,表明教育的本義在於使人為善。在各種施教方式中,授業作為定型的施教方式世代相傳,其他各種含有教育價值的不定型的方式,對後世亦發生不同程度的傳統影響。
    可見,教育從其發生時起,就不是一種獨立的活動方式,而是一種衡量某種活動方式的價值標準。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