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大夏書繫·教育,整個生命投入的事業:童慶炳教育思想文萃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市場價】
    396-576
    【優惠價】
    248-360
    【作者】 吳子林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67555099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67555099
    版次:1

    商品編碼:12014406
    品牌: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包裝:平裝

    叢書名:大夏書繫·名家談教育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16-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40
    字數:160000

    正文語種:中文
    作者:吳子林


        
        
    "

    編輯推薦

    中國當代文壇“教父”童慶炳終生奉行的教育理念,
    用生命教學、以生命育人之教思,
    執掌教鞭60載,宏、深、遠之教澤!

    先生不僅培養了博士生80餘人,帶出了文藝學界一支赫赫有名的“童家軍”;還指導過許多著名作家,如莫言、餘華、劉震雲、畢淑敏、遲子建、嚴歌苓、劉恪……如果把這個名單一一列出來,幾乎占據了中國當代文壇的半壁江山。可以說,童慶炳先生是當代學術界和教育界屈指可數的高峰人物。

    編輯推薦篇章:
    P 57 我的“節日”
    P 128 做“四有老師”,為黨和人民培育英纔

    內容簡介

    童慶炳(1936—2015),我國著名文藝理論家、教育家、北京市勞動模範(1984、2004)、全國模範教師、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建設工程文學組首席專家、國家重點學科學術帶頭人、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童慶炳在北京師範大學執掌教鞭60載,終生奉行用生命教學、以生命育人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其教澤宏、深、遠。本書精選了童慶炳的教育思想隨筆,立體呈現了其豐富的教育思想。

    作者簡介

    童慶炳(1936—2015),福建省連城縣人,我國著名的文藝理論家、美學家和教育家。生前為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博士生導師,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北京師範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文藝理論學會顧問,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是當代文藝學研究的領軍人物,曾培養出大批學者、作家,出版學術著作30餘部,另有多部長篇小說、散文集。

    吳子林,文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北京師範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理事,中國文藝理論學會理事,主要致力於文藝理論研究與批評,在《文學評論》《文藝理論研究》等雜志發表論文一百餘篇,出版《經典再生產——金聖嘆小說評點的文化透視》《中西文論識略》等專著。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在長達半個世紀的學術活動當中,像童慶炳老師涉及這麼多的領域,實在難得。他還搞創作,群眾出版社出了他的小說;他搞當代評論,他除了文學以外,他帶戲劇的研究生;他的涉及面這麼廣,而他所研究的問題又是不一樣的。在這些理論的背後,在這些創作的背後,都有一個大寫的人。
    ——著名文學評論家、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何西來

    童老師在課堂下是藹然長者,端重慈祥;在課堂上卻是青春生動,神采飛揚。他講課時的樣子經常地浮現在我的腦海裡。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

    童老師的課之所以吸引我們,我想主要有兩點:一點是童老師的教學風度,童老師上課從來不是強加給我們什麼,而是用一種與學生討論的方式上課。第二點是童老師的學術風格,在我印像裡童老師講創作美學時,從來不說大話和空話,而是以嚴謹的邏輯和獨特的感受吸引我們。
    ——著名作家 餘華

    童老師的課程,在我這一學生的人生道路選擇和轉變的過程中,起了重大的促進作用。我看到了一位傑出的文藝理論家的風度和修行,我被他對文學的執著和獻身所激勵。他使我感到了文學的美麗和魅力,使我在學習的過程中,漸漸地充實和自信。
    ——著名作家 畢淑敏

    目錄


    一 教育改革新思維
    語文教學與審美教育 003
    語文教學與人的建設 014
    語文教學改革的哲學思考 019
    當前中小學語文教學不能忽視中國經驗 028
    中華傳統文化與語文教育 038
    回到原典
    ——就文藝學教材編寫問題訪談童慶炳先生 041
    二 教學的藝術
    我的“節日” 057
    教師的生命投入 062
    講課:外部語言與內部語言的交叉 066
    教學日志兩則 069
    做一個有仁愛之心的好老師 073
    三 學習的智慧
    積累·體驗·對話 081
    課內與課外
    ——我的語文學習之路 089
    新思維·新表達·真體驗
    ——新概念作文大獎賽的啟示 093
    從聽和看說起 096
    治學小言
    ——優良學風存在於過程中 099
    讀書與行路 105
    大學生應構建的“三個世界”
    ——在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迎新會上的講話 108
    四 學為人師,行為世範
    啟功先生
    ——治學為師的楷模 115
    鐘敬文教授的“認真” 121
    為人治學的楷模
    ——在郭預衡先生追思會上的發言 124
    做“四有老師”,為黨和人民培育英纔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黨校黨課上的演講 128
    五 審美人生
    審美是人生的節日 143
    談審美與人的全面發展 156
    人生七十感言 164
    附 錄
    高中語文必修課程設計思路與框架 173
    童慶炳:作為教育家的文藝理論家 211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我的“節日”
    1958年鼕,在一個寒風凜冽的早晨,在一個階梯教室,我面對著“大躍進”招進來的300名學生,“呵呵”兩聲,清了清喉嚨,用蹩腳的普通話,盡可能大聲地喊了起來:“今天我們開始講文學的類型……”,那聲音大得讓我自己也喫了一驚。這便是我的教學生涯的開始。屈指一算,至今我的上課歷史竟有三十七年之久,這不免又讓自己喫了一驚。
    上課跟寫文章是很不相同的。寫文章是你自己守著自己的心,可上課你必須面對學生那一雙雙渴求知識和帶著說不清的期望的可怕的眼睛。你必須始終用你的學識、邏輯、風趣、聲音、手勢,乃至你的儀表、風度、恰當的笑和突然的嚴厲,抓住學生的心。而最重要的是你的精神狀態,你講的是一個重復了多遍的問題,對你自己已經毫不新鮮,可你必須興致勃勃,似乎這個問題對你自己也是第一次遇到,你的感覺必須與學生同步。你覺得某個問題很難,似乎不可言傳,可你不能知難而退,必須對你覺得困難的問題用力,把難題講得清楚而又透徹,否則學生就會給你一個評價:我們懂的,老師也懂,我們不懂的,老師也不懂。某個問題很枯燥,你必須調動你的一切積累,包括你的感情秘密,拿出來講,把枯燥的問題化為有趣的故事……上課絕對是一門藝術,一門高級的藝術。
    我在37年的教學生涯中,始而怕上課,繼而喜上課,終而覺得上課是人生的節日,天天上課,天天過節,哪裡還有一種職業比這更幸福的呢?我一直有一個願望,我不是死在病榻上,而是有一天我講著課,正談笑風生,就在這時我倒在講臺旁,或學生的懷抱裡。我不知道自己有沒有這個福分。
    上課既然是節日,認真備課是無需說的。你可以講一個有爭議的甚至是錯誤的觀點,但每一個漢字你都必須讀準,讀錯字是不允許的。因此連點名冊上每個學生的姓名你也必須在開始上第一堂課前高聲地先朗誦一遍。一個字有兩種讀音,你在點名時必須事先了解這位美麗的女學生的名字中的那個字讀什麼音。至於大部分學生常讀錯的字,你在讀到這個字時,還必須把那個字故意讀重一些,讓學生交頭接耳,以為老師讀錯了字,然後你把這個字音用拼音注出來,並說這個字有人常讀錯,這樣,既糾正了學生的讀音,同時獲得了學生的信任感,這以後,你放心好了,學生們不再會交頭接耳了。但這不是重要的。
    上課前的那一個晚上,或上課的那天清晨,你必須洗一個澡,身上的污垢去掉了,會平添幾分精神。平時你可以穿得隨便一些,就是讓學生看見你穿短褲,也沒有什麼不妥。但在走上講臺時
    ,你必須穿上你的最好的服裝。這是你的節日,此時不穿,何時再穿?我有幾身西裝,真過節時,倒很少穿,可上課時是一定要穿的。我全部的名牌就是一條金利來領帶,這是貨真價實的,是我獲曾憲梓教育獎時親自從曾先生手裡接過來的,絕對假不了。每次我都細心地繫上它。皮鞋必須擦亮,這我得感謝我的妻子,因為她知道我的習慣,她總是在上課前一天,把皮鞋擦亮,並放在我的書房門邊,我很方便穿上。但這也不重要。
    教室的講臺旁,通常總放著一把椅子,你千萬不可坐下。這37年中,我在北京,在全國各地上課,在越南河內師範大學的茅草蓋的教室裡也講過《詩經》、李白、杜甫、《紅樓夢》等,在“文革”年代,在亞德裡亞海之濱的地拉那,也曾給那些頭發、皮膚都跟我們不一樣的學生講過魯迅、“樣板戲”等,我的習慣手裡拿著一支粉筆站著、走著講課,決不坐著。你們就想像我上課時的樣子吧:他站著,講著,隨意地做著各種手勢,你瞧,此刻他為了說明文學言語的“陌生化”,就如同把正常的步伐改為藝術的舞步一樣,他竟在學生面前裝成街上的遊客東張西望地先走了幾步,然後又跳起了三步舞或四步舞;為了說明人類的行為和心理總是符合“對立的原理”,他學舉重運動員先蹲下後舉起,學跳高運動員先用力一踏,再高高地翻滾起來,越過了橫杆。雖然舞步並不漂亮,動作也不太規範,但這沒關繫,因為這舞步與動作,與所講的觀點十分吻合,引起學生會心的笑聲。他自己也頗為欣賞自己的表演。雖然這很累,在他下課回家時,已癱倒在沙發上。但這也不重要。
    知識義理總是與生活體驗相通的。為了深入淺出,你不能老是念講義,不能老是操經過修飾的“外部言語”,你得把講稿扔開,把你自己的生活體驗,你嘗過的甜酸苦辣,並操一種同朋友聊天時的未修飾過的但卻充滿激情的“內部言語”,讓學生覺得你是一個會觀察會體驗會檢討自己生活的人。你不滿意典型是個性與共性這個定義,你經過研究提出了“典型是富於特征的並能喚起讀者的美感的形像”這個新的定義,這個定義是否比你否定的定義更科學,這讓人去評說吧。值得講的是你為了說明“特征”是什麼,你把你全家三口都“搭”進去了。你說“特征”就是我下面講的真實的故事:那時,我四十多,住在校外,每天騎自行車上下班,上課,開會,還擔負行政工作,早出晚歸,家裡的家務事都由多病的妻子操持,有時回家很晚,常遭妻子埋怨。有一次,我回到家時已近晚上十點,妻子、孩子等我回家喫飯,都等急了。這一次我的遭遇非常糟。妻子怒不可遏,難聽的話劈頭蓋臉向我襲來。說我在家什麼也不干,是個白喫飯的,一罵就是半小時。我像一個犯了錯誤的小學生,低著頭聽著這空前絕後的嘮叨。我心想我也做了家務事,你怎麼能這樣一筆抹煞呢?但我不敢出一聲。我對我的孩子出來為我辯護幾句,以收拾這難堪的局面也不抱信心,因為他總是站在他的母親一邊。然而奇跡出現了,我的孩子突然向我走過來,一下子奪下我的還掛在肩膀上像糞兜一般的黃色的書包,盡情地往地上用力一倒,然後指著地上的亂七八糟的東西,衝他母親吼叫起來,你看,你說我爸是白喫飯,什麼也不干嗎?看他書包裡裝著什麼。是的,地上散開了我書包裡的東西,有正在讀著的夾滿了紙條、劃了許多紅道的書本,有密密麻麻寫了許多小字的講義本,有剛做的卡片,有學生的論文、作業,有給老家寄的彙款的存根,有粉筆頭,有發干的白菜葉,有半干不干的切面條,有破碎的干餛飩皮,而餛飩皮上還粘著黏黏糊糊的肉末,它已經發臭了……是的,看著地上的這些東西,我妻子哭了,我孩子哭了,我自己也流下了眼淚。那些不應該在書包的東西是我下班時為家買的,我身上隻有一個書包,我就讓它們與書本、講義、粉筆臨時做了伴……我的一次生活危機就這樣過去了。一代中年知識分子的豐富而艱辛的生活,都濃縮在這個書包裡。這書包就是特征。學生們為你的故事鼓掌,他們理解了“特征”的含義,似乎又從感情上受到感動。課後,有學生為此寫詩贊美你。但這也不重要。
    你是老師,但你在學生面前決不能擺老師架子,似乎自己講的句句是真理。你允許學生在你講課中舉手插話,提出疑問,或反對你的意見。我有一位學生,叫陶東風,他跟了我七年,從碩士生到博士生,他如今已是文學博士,副教授,在學術界小有名氣。他從不當著我的面說我的好話,但我們關繫融洽。他就是總要在我講課時插話“反對”我的一位,我講著講著,突然他會固執地舉起手來,要求發表不同的看法,他陳述他的理由,此時課堂氣氛特別好,有的同學同意他的意見,有的同學不同意他的意見,激烈地為我的觀點辯護,他們爭得臉紅耳赤,把我這個老師暫時忘掉了,到頭來他們往往“兩敗俱傷”,他們主動說咱們還是聽聽老師怎麼說吧,多數情況下總是我的意見占了上風。而有意義的是我講的一個觀點通過這種爭論而被學生消化了、發展了,受益的不但是學生,而且還有我自己。這就叫作“教學相長”吧。但這也不重要。
    ……這也不重要。
    ……這也不重要。
    最重要的是上課的感覺,這是一種快感,一種美感,一種價值感,一種幸福感,一種節日感,一種自我實現感……對了,我想起了小時候,在小溪裡抓魚,抓了好半天,還一無所獲,突然手運來了,我終於抓住了一條肥美的鱖魚。我的一顆幼小的心劇烈地跳動起來,我永遠不會忘記那一時刻。幸運的是我每上完一堂成功的課,都有抓住一條鱖魚的感覺。
    (《人民文學》1997年第8期)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童慶炳(1936—2015),福建連城人,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著名文藝理論家、美學家、教育家、北京市勞動模範(1985、2004)、全國模範教師、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建設工程文學組首席專家、國家級重點學科學術帶頭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師範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首任主任、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

    童慶炳先生教澤宏、深、遠。在北師大執掌教鞭60載,先生不僅培養了博士生80餘人,帶出了文藝學界一支赫赫有名的“童家軍”;還指導過許多著名作家,如莫言、餘華、劉震雲、畢淑敏、遲子建、嚴歌苓、劉恪……如果把這個名單一一列出來,幾乎占據了中國當代文壇的半壁江山。可以說,童慶炳先生是當代學術界和教育界屈指可數的高峰人物。

    有人稱,童慶炳先生是中國當代文壇的“教父”。他解釋說,應該這麼理解:“我是他們父輩的指導教師。”

    童慶炳先生是一個真正的師者。

    1984年,童慶炳先生剛從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繫副主任的位置退下來,學校讓他當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他被行政工作套上了“枷鎖”,十分繁忙。不久,學校準備提撥童慶炳做副校長,但他不想做。

    1985年,北師大校長王梓坤,還有中組部的工作人員,找童慶炳先生談話,想請他到教育部出任基礎教育司的司長,還加上一句——後面還有更重要任用。他同樣拒絕了。

    1986年,教育部缺一個管文科的副部長,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搞民意測驗,結果童慶炳先生排在最前面。教育部的人到他家裡,說這一次你無論如何不能拒絕。童慶炳先生說:“你們不要來說了,我對當這官沒有太大的興趣。”為什麼不願意呢?他說:“如果我走當官那條路的話,也許我會得到很多利益,但是我就把學問丟了,把學生丟了。這是我不願意的主要原因。”[1]

    童慶炳先生終生奉行用生命教學、以生命育人的教育理念和思想。他說過:“教師的生命是寶貴的。他的工作,不僅僅是用話語,是用全部心靈,是用全部生命,是整個生命的投入。他的生命永遠屬於他的學生。”[2]

    一個老師的榮光源於培養了足以超越自己的一批學生。

    2015年5月20日,童慶炳先生為北師大文學院師生作了最後一次講演,題目是《做“四有教師”,為黨和人民培育英纔》。先生坦言:“我今年80歲了,我從始至終認為,我就是一名普通的教師。盡管我有很多著作,但是,我看重的第一位的東西就是,我是一名教師。”談到自己培養的80多位博士生,先生驕傲地說:“我培養的這些學生,沒有一個是貪污犯,沒有一個是腐敗分子。這是我為他們感到驕傲的地方。我認為自己一生的意義之所在,就是我是這些學生的老師,我指引他們走向生活,走向社會,走向自己的職業崗位,而且他們在那裡為人民為祖國為黨做出了自己的貢獻,這是我為之驕傲的事。”

    人們清晰感受到了一個“四有老師”的真正自豪!

    2015年6月14日,天空潔淨、碧藍如洗。在“征服”金山嶺長城的歸途中,童慶炳先生心髒病突發,經搶救無效,於18時18分逝世,享年80歲。

    6月18日上午9時許,八寶山革命公墓莊嚴肅穆,哀樂低沉縈回。“方而不割廉而不劌夫子人格宜為天下楷,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先生學識堪稱百代師。”這副挽聯懸掛在童慶炳先生追悼會弔唁廳的大門上,寄托了大家對童慶炳先生的哀思,也是對這位文藝學界領軍人物之人格與學識最為恰當的評價。

    童慶炳先生是我的授業恩師,在先生離開我們的日子裡,每每念及先生的恩澤,不禁潸然淚下。正如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所雲:“教育是人們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積。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為便於人們全面了解、研究先生的教育思想,本書從“教育改革新思維”“教學的藝術”“學習的智慧”“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和“審美人生”等方面,精心編選了童慶炳先生的25篇文章;此外,還附錄了由先生主筆的《高中語文必修課程設計思路與框架》,還有本書編者撰寫的《童慶炳:作為教育家的文藝理論家》,以立體呈現童慶炳先生的教育思想和教學實踐。人們當能從中體會到先生之於中國教育事業改革的拳拳之心,並受益良多。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