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大夏書繫·聽,學生在說:故事裡的教育心理學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市場價】
    353-512
    【優惠價】
    221-320
    【作者】 趙希斌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67534902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67534902
    版次:1

    商品編碼:11701991
    品牌: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15-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95
    正文語種:中文

    作者:趙希斌

        
        
    "

    編輯推薦

    書中的故事真實生動,有些讓人感動落淚,有些讓人忍俊不禁,有些讓人掩卷長思……但不止於此,《大夏書繫·聽,學生在說:故事裡的教育心理學》最大的亮點在於這些學生學習了教育心理學後,他們用學過的理論知識對這些過往的人和事進行分析與反思,因而使得《大夏書繫·聽,學生在說:故事裡的教育心理學》既有很強的可讀性,又具有很好的借鋻意義。

    內容簡介

    《大夏書繫·聽,學生在說:故事裡的教育心理學》中的案例是北京師範大學本科生的教育心理學作業,是他們對自己的中小學學習生活的回憶和記錄。他們用學過的教育心理學知識和規律分析、反思並評價學習過程中那些人和事,內容涵蓋學習動機、學習心理與學習方法、個性與社會性發展、親子關繫、師生關繫等。課程教師趙希斌博士對故事進行了精到的點評,深刻揭示了故事中所蘊含著的心理學理論。

    作者簡介

    趙希斌,發展心理學博士,供職於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參與多項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重大項目,研究專長為學生評價、教師評價和學業質量監測。近10年來在全國各地做《教師素質提高與教師專業化》、《基於學生可持續發展的教育評價》、《中小學德育反思與實踐》等講座六百餘場,受到教育行政人員和教師的歡迎。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引言
    學習方法篇
    學習方法直接決定了學習效率的高低,良好的學習方法不僅能帶來良好的成績,還能夠升華、結晶而成為個體的基本素質,將來學生走入社會能泛化、遷移為良好的工作方法。
    帶著問題學習
    讓知識活起來,串起來
    總結規律,抓住關鍵
    扎實學習,真正理解
    讓知識“扎根”


    教學方法篇
    教學方法的優劣是衡量教師專業性最重要的指標。本篇以學生的視角來評價教師的教學方法,對教師來說有很高的參考價值,教師可從中總結成敗得失。
    呈現知識的“網”
    培養高層次學科素養
    善於舉例促理解
    巧打比方提興趣
    重視實踐促應用
    調動經驗,多重編碼
    多學科融合
    教學需要激情與夢想

    教師德行篇
    直接影響乃至決定教育教學成果的一項重要素質就是教師的“德行”,因為教師不僅教書,更要育人。“學為人師,行為世範”——教師的表率作用非常重要。
    不能隻見分數不見人
    尊重學生,善待學生
    人格魅力是一種教育力量

    認知規律篇
    學生的認知發展是有規律的,不同年齡的學生呈現不同的認知能力和認知特點,教師和家長應尊重其規律、把握其特點,以更好地促進學生發展。
    珍視孩子獨特的思維世界
    學習和成長是循序漸進的
    學習奧數的悲慘體驗
    困擾了四年之久的一道奧數題
    忘不掉的《木蘭詩》
    幼兒的記憶難題
    跳一跳,摘桃子
    笨方法的價值

    父母之道篇
    做優秀的父母、實現高水平的教育教養,這恐怕比世界上的任何一個職業要求都更復雜,更需要傾盡心力。因此,家長必須和學生一起成長。
    孩子不是私有財產
    做“匠人”一樣的父母
    身教重於言傳
    激發孩子生命的活力
    孩子不是學習機器
    堅持原則

    人生發展篇
    為什麼有的學生歷盡千辛萬苦考上了大學,卻要退學,或者在高校混日子,甚至多門功課掛科?為什麼高考過後他們失去了動力、找不到人生的方向?
    “壞男孩”的故事
    “但是我很開心”
    走出人生隧道
    “同是天涯淪落人”
    別把孩子丟進應試的“叢林”
    有尊嚴地學習
    見賢思齊
    結語
    後記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大夏書繫·聽,學生在說:故事裡的教育心理學》:
    重視實踐促應用

    物理老師最有趣了,記得有一次上課老師捂著肚子進來,開場白是:“不好意思,今天我鬧肚子了。你們能幫我分析下我為什麼鬧肚子嗎?”大家非常疑惑地看著老師,不知道誰突然冒出一句:“老師,你今天喫啥了?”“我喫了土豆、西紅柿雞蛋、黃瓜,還有茄子。”老師居然笑著說。同學又說:“老師,那您明天少喫一種,看看效果如何!”這下全班開了鍋,低語聲、嘲笑聲連成一片。“那我明天不喫土豆,隻喫西紅柿雞蛋、黃瓜還有茄子,肚子要是還疼呢?”老師依舊笑著說。大家又不出聲了,還是那個男生:“那就不是因為喫土豆而導致的肚子疼唄,依此類推肯定能找到引起鬧肚子的食物。”就這樣老師給我們講了“鬧肚子理論”,其實就是“控制變量法”。老師的這種講述方法很獨特,使我們在枯燥乏味的學習中找到了樂趣,而且從生活入手,理論聯繫實際,讓我們至今記憶猶新。

    初中的一堂化學課讓我至今難忘。新學期要開化學課,大家都非常期待。我們的化學老師是個非常年輕的帥小伙兒,一眼看上去就感覺朝氣蓬勃。老師做了簡單的自我介紹後便說,我們剛剛認識,想必大家對化學這門課也是知之甚少,那現在我為大家做幾個簡單的實驗,幫助大家了解一下化學是干什麼的,研究什麼,學化學的樂趣在哪裡。
    剛說完,老師就拿起來一個噴霧器一樣的容器朝著黑板上的一張白紙噴了噴,我們非常好奇地看著那張紙,過了一會兒,紙上便慢慢地出現了字,大家頓時都覺得好神奇,同時也激起了大家的探究興趣。老師給我們講解了化學反應的原理,之後我們用桌上配好的化學藥劑自己操作了一遍,同樣也出現了神奇的字體,到現在我都記得當時自己有多麼激動和興奮。
    然後,老師又拿起了一個在鹽水裡浸泡過幾天的雞蛋讓我們品嘗,雞蛋明顯是有咸味的,那為什麼雞蛋會變咸呢,說明鹽水透過蛋殼進入了蛋內。緊接著老師問我們:“生的雞蛋裡面也是流動的液體,為什麼沒有透過蛋殼滲透出來呢?這個就當做大家的家庭作業吧,自己回家做個簡單的實驗,查閱一下資料,看看能探究出來什麼結果。”接下來,老師又給我們演示了好幾個神奇有趣的實驗:“開水變墨水”“燒不爛的布”“氧氣燃燒”……
    從那時候起,我們對化學實驗課簡直著了迷,也真正理解了什麼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真正體會了把書本上學到的理論應用於實踐的樂趣。
    案例分析
    我在教師培訓時會問教師們一個問題:“宇航員在太空為什麼會失重?”90%以上的教師都會答錯:“因為離地球太遠,失去了地球的引力,或者引力太小了。”即使是初高中學過物理的,也有相當高的比例答錯。此時需要反思的可能不是答錯的教師,而是他們的物理老師,這個現像說明當時關於這個知識點的教學效果是非常差的。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如何改進?
    針對學員的錯誤回答,我會問:
    “如果用一個繩子拴一個小球甩起來做圓周運動,手松開或把繩子剪斷會怎樣?”
    “小球會飛走。”
    “宇宙飛船能繞著地球做圓周運動,而沒有飛到外太空,是不是也有一根無形的繩子在一直拴著它呢?這根無形的繩子是什麼?”
    學員非常迅速而肯定地回答:“地球對宇宙飛船的吸引力。”
    這時學員意識到了原先的答案是有問題的,在這個認知衝突的基礎上,我接著問: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有沒有體驗過失重呢?”
    “在電梯裡。”
    “在電梯的什麼運動狀態時會失重呢?”
    “下降的時候。”
    “準確地說是下降的時候嗎?”
    “電梯開始(突然)下降的時候。”
    “也就是說是在電梯速度變化的時候,對嗎?”
    “對。”
    經過這樣的鋪墊,教師就可以進行失重的原因分析,包括失重的概念、加速度、牛頓第二定律、圓周運動的加速度等方面的物理知識,這些知識因為有親身體驗為基礎,可以更容易地被學生記憶和理解。
    因此,學生學的很多知識不牢固、教學效果不好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知識與生活經驗、生活實踐沒有結合起來,“學習方法篇”中的“讓知識扎根”也說明了這個問題,知識有多種扎根方式,其中的一種“根”就是生活實踐。
    向各位讀者推薦BBC拍攝的紀錄片《電的故事》,共三集,每集60分鐘。我屏氣凝神地一口氣全部看完,其中的某些片段使我不知不覺地落淚,有些片段讓我大呼過癮,有些片段讓我忍不住哈哈大笑,有些片段讓我緊張又興奮……其中有一段故事讓我印像深刻:18世紀90年代,Alessandro Volta發現混合金屬“嘗起來”是有味道的,即將兩種不同金屬制成的錢幣放在舌尖上,並在最上面放一把銀匙,舌尖會感覺發麻,他認為這是一種電刺激。可是,這種情況下為什麼會有電產生呢?Volta用一張浸過酸液的紙板覆蓋一塊銅板,上面放一塊鋁板,鋁板上面放酸液紙板,上面再放銅板,如此重復多次做成了一個金屬堆(被稱為“伏特電堆”),Volta用導線一端連接電堆的兩極,另一端觸踫舌尖,直觀地嘗到了電的味道,非常強烈和持久,這意味著電堆能夠持續地提供電能了,這是世界上第一塊電池,是我們現在仍然在使用的鉛酸蓄電池的前身。
    多麼有趣的故事!哪個學生不會被這樣的故事吸引呢?觀看視頻會更受震撼。伏特(Volta),不再隻是一個冷冰冰的物理單位,他是一個活生生的人(視頻中伏特和另一個科學家因生物電而爭論,非常有趣)。更重要的是,這個故事裡面蘊含了非常豐富的物理、化學和生物知識,包括生物電、原電池、電壓、電量等等。這些現像還能夠引發學生更多的問題,如:人們最初對電的認識是從靜電開始的,這種生物電和靜電有什麼異同?本質是一樣的嗎?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發電供電為什麼不用電池堆這種形式?我們用的交流電又是如何發出來的?這樣的故事是一個非常好的學習素材,它就像我們前面提到的肥沃的土壤,一個個的知識點就像種子一樣能在這土壤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更奇妙的是,這些種子生的根還在看不到的土壤裡四面八方地延展,密密匝匝地交織在一起。
    總而言之,中小學的大部分知識都來源於生活實踐,都與生活實踐有著非常密切的關聯,每個知識點都可以做成一個小小的紀錄片,人們認識它有一個過程,其中包含著矛盾、衝突、錯誤、頓悟。我們建議教師在教學時,多看看學科史的材料,多想想所教的知識在生活實踐中的表現和應用,每個知識點都可以包裝上實用的問題或小故事,這樣必然能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並大大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一個為兒童自由呼吸的教育者
    下面是一個綜合性的案例,從中可以看到影響學生學習的因素多而復雜,既有內因也有外因,良好的教育某種意義上就是優化影響學生學習的內外因素,本書也將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對這些因素進行分析。
    我以鎮中學第二名的成績進入一中,這是我們當地最好的高中,有百年歷史,校園很美,硬件也很強,歷年都有很多佼佼者被清華、北大錄取。剛開始的高中學習生活對我來說並不愉快,我清楚自己的適應能力不強,但是沒想到會艱難到這種地步。
    數學老師是我們的班主任,特級教師,能力了得,剛送走一屆實驗班(最牛的那種班)。一來我們剛接觸高中數學,學習起來完全不得要領;二來他的教學方式需要從教實驗班向教普通班轉變,他不知道怎麼教,我們就更不知道怎麼學,後來根本跟不上他的教學節奏了。再說語文老師,我打心眼裡不認可他,雖然他是我們學校剛招來的鳳毛麟角的有研究生學歷的老師,但他上課扯東扯西、插科打諢,教學完全沒有體繫沒有重點,也不怎麼在乎我們的學習效果,我聽完課似乎腦子裡沒留下什麼東西。歷史、地理、政治老師的教學水平真不怎麼樣,尤其是歷史老師動輒要求我們把大段大段的文章背下來。有一次抽查到我,好不容易磕磕巴巴背完了,也不知道他聽沒聽,他直接就說下午課外活動時間去辦公室找他。結果我連續去了三周,也沒按他的要求背下來那一段,其實當時產生了一種倔倔的叛逆心理,後來他就不理我了,我也為掙脫了他的“鉗制”而感到輕松。
    物理、化學對我來說簡直是災難,我承認老師確實教得很有趣,知識框架清晰,但這些學科的學習需要靈性啊!我這麼一個初中理化靠背的人,哪裡經得起這種折騰,不久便敗下陣來。最過分的是這兩門課很重視做題量,每周都會在晚自習考試,下周一便在班裡張貼成績、排名,我真的恨死這種方式了!最慘痛的一次,我的物理考了班裡倒數第二,倒數第一的那位是因為缺考……老師對我沒少耳提面命,這更讓我不知所措。我很努力,卻因為方法不當和冰雹似的打壓,學得越來越沒有底氣,本來就稀薄的信心消失殆盡。
    現在回過頭來看,我是那種需要時間消化知識的人,越是步步緊逼,我就越局促,越亂了方寸。再者,在整個學校都極為重視成績的情況下,我作為開學時班裡的第五名必然受到額外的“照顧”,而以我的個性,最不願意受到老師的關注。我對化學老師恨鐵不成鋼的表情記憶猶新,這給了我莫大的心理壓力,成為不能承受之重。
    事情的轉機出現在高一下學期文理分科後。我們學校是一所理科為重的學校,就在我入校那年出了個省,於是班裡絕大多數人在分科時都選擇了理科。我沒有任何猶豫,心安理得地選擇了文科,以倒數第三名的身份躋身文科尖子班。感謝爸媽尊重我的選擇,沒有干預我。之前理科普通班有71個人,挨挨擠擠的,每個人的課桌上都壘起一道書牆,上課要伸著脖子看黑板,自習時埋頭在自己的小世界裡。我印像裡從沒和教室斜對角的同學說過話,隔得太遠了,像是兩個時空的人。而現在的班級隻有55個學生,同學之間更容易接近,也更為熟悉,與老師的距離也更近了,一下子感覺學習氛圍寬松了許多。從此直到高考都陽光燦爛,我感謝命運的安排——我終於被安放在了適合我的學習環境。
    那一年恰好新課改,老師們開始將早晚自習交給我們自己而不是安排課程或考試,對排名次的重視度在減弱,在課外活動時間或周末也十分鼓勵我們去多媒體教室學習,去校園散散步。實際上那幾個月是很混亂的,但這種大塊的空閑時間很適合我,我如魚得水地玩了一陣子。雖然這時的課業壓力比分科前更大,時間也更緊張,但我卻很喜歡,很適應,這和我接受自己在班上“倒數第三名”的位置也有關繫,我不再會為排名所累。當然,最好的是不用再苦讀物理、化學、生物了。六門主課的老師都是專門給兩個文科尖子班配的,教學水平明顯高得多。數學老師沒變,隻是做了鄰班的班主任,他的教學水準沒的說,板書很漂亮,數學課上可以對各類題目信手撚來,而且他整天西裝革履,言談幽默風趣。由於數學課多安排在早上第一節或第二節,而我們在背了一早上政治歷史之後大腦已經開始缺氧犯困了,他見我們興致不高便會在課前和我們閑聊幾分鐘,調動氣氛。他對我們就像對自己的孩子一樣,我們也親切地稱他為“×叔”,師生相處得十分融洽。在這種情境下,不論數學題有多難都不會打消我們的學習熱情,我的數學終於“緩”過來了,之前的知識補上了,新知識也學得勁頭十足。破天荒地,在一次數學考試中我考了班裡第一名!
    語文和英語都是我的強項,成績沒什麼大的波動,歷史和地理也還過得去。政治算是最頭疼的了,我對政治課本上大段枯燥的知識點和刻板的做題技巧相當反感,比如一個問答題,給出一段某次國家會議的內容,然後問體現了什麼哲學原理。哲學原理有很多,一旦判斷錯誤,後果就不堪設想了。政治“小老頭”喜歡在晚自習時坐在講臺上批改我們的試卷,邊批改邊重重地嘆氣,畫上一個又一個“0”,或是用力寫下“極差!”“極極差!!”一類的評語。安靜的教室裡,前幾排同學往往難以安心自習,要噤若寒蟬地默默承受老師的這種負面情緒。課間最好不要留在教室,他很可能利用這幾分鐘時間叫幾個做得差的同學上去進行一番教導。他很重視答題技巧:不論題目給出什麼材料,要先根據問題把那一部分知識全部寫出來,即便和材料沒半點關繫,那也是得分點。如果讓你談“認識”,那就要把定義、重要性、原因、意義都答上;如果問“作用”,那就既要談重要性也要談必要性。諸如此類的答題技巧要求相當多,以至於我們在做題時都要一字一句地揣測題目的導向。
    這種讓人沮喪的學習使我的政治直到高考前三個月還是一塌糊塗,一模時成績糟糕極了。我破釜沉舟,在日記本上寫下“我要像熱愛韓庚一樣熱愛政治!!!”在桌子上貼各種格言鼓勵自己。後來我終於能把六本政治書的體繫和內容理清、記熟了,政治“小老頭”也終於不再指著試卷對我怒目而視了,甚至有一次還給了我半個贊許的眼神。
    政治是高考文綜的一科,我的文綜成績大約是班裡的平均水平,但與我一模時的成績相比整整提高了二十分,我想那是我最為驕傲的事情,遠比語文成績是班級第一要快樂得多。
    這個案例顯示,教育教學中有六類因素值得關注。
    第一,教學方法。即使在一所優質高中,教師的教學能力也參差不齊,而這對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學習效果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有研究生學歷的語文老師講課沒有重點,沒有體繫;歷史老師讓學生狂背大段大段的文章,把學生當記憶機器;政治老師一套一套地教學生答題技巧,這是提高成績的最有效的方法嗎?給學生的學習帶來的副作用是什麼?
    第二,教師德行。一個好醫生既要醫術高,也要有醫德;一個藝術家要德藝雙馨;對教師來說,其德行很重要,包括責任心、關愛學生、仁慈厚道等等。案例中教師的德行沒有明顯問題,但親其師纔能信其道,不斷提高德行修養,讓學生更易親近,仍然是教師需要不斷追求和努力的。案例中的數學老師這方面就做得很好,親切、幽默、寬厚,學生因此“不論數學題有多難都不會打消我們的學習熱情”,甚至在前期數學學習失利的情況下考了班裡第一名。
    第三,學習方法。學生在學習政治時,雖然教師給出了明確的答題技巧,學生在高考前三個月仍然是一塌糊塗,最後“終於能把六本政治書的體繫和內容理清、記熟了”。理清是記熟的前提,理清很重要,那麼從學習方法的角度來看什麼是“理清”呢?這個學生的成績總體來看很好,有什麼值得借鋻的學習方法嗎?這是值得探究的。
    第四,認知規律。這個學生有比較明顯的偏科,這正常嗎?需要矯正嗎?此外,案例中的學生說自己“是那種需要時間消化知識的人”,這體現了怎樣的認知特點呢?
    第五,父母之道。文理分科時學生的父母尊重學生的選擇,是否每一個父母都能做到這一點呢?案例中隱含了一個信息,剛上高中時學生的理科成績不好,此時父母似乎沒有表現出焦慮,沒有給學生施加壓力。父母的角色是什麼,如何基於良好的親子關繫給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這值得思考。
    第六,發展環境。案例中學生對於物理、化學兩門課每周考試排名感到是“災難”,在這種“打壓”之下“越來越沒有底氣”,“稀薄的信心消失殆盡”。這樣的環境很糟糕,為了分數和升學率隻能用這種方法嗎?有多少學生因此而厭惡學習、放棄學習了呢?
    這個案例是一個引子,本書將在上述六個方面展示更多樣、更細致的案例,並對其進行詳細分析,以探究如何優化影響學生學習的內外因素,為學生學習創設更好的發展環境。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